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的鼓励与惩戒

教育的鼓励与惩戒

教育的鼓励与惩戒
教育的鼓励与惩戒

教育的鼓励与惩戒

“历来治军严谨的将领都是非常强调奖赏与处罚的。”

“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奖赏一样,也没有一个人是喜欢受罚的。应该说,几乎所有人都怕被惩罚,更不用说是重罚了。”

“我们可以跟学生讲道理,但是,有时候,千言万语抵不上一个行动。老师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吧,赏罚分明,赏罚有信,这是治理班级最重要的利器之一。”

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是找不到自己的影子的,更经受不了任何挫折。现在许多学生在家里任何事都由父母长辈包办了,在学校除了机械地学习记忆以外,一切又由学校老师给代替了。他们不知道在家庭、学校、社会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尽哪些义务,稍遇不顺心便闹得家庭、学校天翻地覆,甚至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有的甚至轻生。如在遭受高考落第、家庭突变等方面的挫折后而不能自拔,离家出走甚至精神失常、变疯、变傻、跳楼、卧轨的事例也常有耳闻。

分析其原因尽管很复杂,但有一个共性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什么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个人义务在他们的脑海里印象并不深刻,他们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的那个圈圈里。

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奋斗的目标,找准努力的方向,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爱校、爱他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形成以后,学生自身的免疫能力才会提高,抗挫能力才会增强,遭遇挫折后才能进行自我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调节。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环境因素与个体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社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并不比成年人少,无论是来自哪一方面的挫折和打击都将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班主任老师必须以一位心理医生的角色出现在受挫学生面前,帮助他们抚平挫折所造成的心理创伤,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用温暖的手拉着他们走出心理上的沼泽地。

一、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背于伦理道德。

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

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说教、示范等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

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任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或不愿正视惩罚,那么他就难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惩罚有教育和警戒作用。

惩罚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当你告诫孩子火不可随便触摸时,他或许不信、或许因抵挡不住跳动火苗的诱惑而偷偷地去触摸,结果带来的必然是灼烧之痛。这种痛会使孩子刻骨铭心,使他不会再随意触摸火。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通过惩罚违规者,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4、惩罚有助于维护集体的纪律。

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维护集体纪律的有效工具。惩罚维护了纪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三、运用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四、解决问题的要求

班主任当好心理医生,对遭受挫折的学生,以心理疏导为主要诊治方法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挫折,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往往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而前者所占的比例又远远大于后者。

1、要扮演好心理医生这一角色并不容易,首先要求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免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从实际情况看,学生遭受挫折有了心理问题,往往不愿暴露而闷在心中,学生主动向班主任坦露内心世界的比率并不高。但只要我们具有一双善于洞察学生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的明亮的眼眼,就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神情外貌的细微变化中获得信息,及时发现问题。

2、作为班主任,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的迹象以后,要耐心细致地去了解、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准确找出病因,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准确定性。既不能把学生因心理障碍产生的行为过失简单地当成思想品德问题加以处理;也不能把学生的自卑、羞怯、孤僻的心理行为的外观看成不热爱集体、不求上进而对其冷淡歧视;更不能把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现象看成是品行不端来加以处理。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3、在摸准了学生产生心理疾患的原因后要选准教育方法,要以一颗火热的心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把心头的郁积排泄出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心理减压,只有这样学生心理上的障碍才能逐渐消除。

今天的罚是为了明天的不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赞成善意的、充满爱心的、人性化的、自我约束的处罚,即处罚也要以人为本。这种自我约束指的是学生在自己制定的规矩内(亦即学生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同时也体现出了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对于教育中的惩罚我们要辨证分析对待,惩罚也要创新,毕竟学生不是成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