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础教育公平的当下追求_宁波市江北区的实践

基础教育公平的当下追求_宁波市江北区的实践

2010/9

中学版·教学管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法律层面明确九年义务教育属政府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承担基础教育年龄段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责任,每个年龄段公民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义务,进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然而,理论政策的简单明了,并不代表实践、落实的方便易行。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公平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表现为不同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考虑教育问题的时代性和具体性,着眼将来,着力当下,从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努力。

一、实施“机会均等”的教育政策,保障教育起点公平

宁波市江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管理、社会事业带来巨大压力:2008年外来人口与区域户籍人口比例已达1∶1,近两年来外来人口数量继续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保持增长;江北虽属宁波老城区,但仍存在大片的农村,二元结构一时难以改变;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各类社会资源的布局急需调整;等等。基础教育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凸现公共产品的属性,必须出台相应的对策。

(一)“机会均等”理念下适龄儿童就学的非排他性

近些年来,我们全面落实国务院的“两为主”政策,积极应对外来人口剧增带来的就学压力。通过公办学校挖潜、举办国有外来民工子女学校、扶持民办教育三条途径,确保区域内适龄儿童有书读。2009

年我区中小学在校生共3万余人,外来子女有1万6千余人,本地生与外地生比约为4.8∶5.2。我区外来子女公办就读率和享受全免费就读率双超70%。

(二)“机会均等”理念下学校硬件建设的无差异性

我们把“机会均等”由孩子就学的非排他性延伸到学校硬件建设的无差异性。

2002年,我区在省内率先对义务教育段的学校实行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有效增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力度,出台了与管理体制相配套的学校硬件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无论城乡,学校建设标准一致,教学设施、设备同一标准,教师工资待遇一律相同,学校布局统一规划,等等。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区域内农村学校单就硬件设施而言,已全面超越城区学校,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农村学校规模偏小、办学条件偏差、布局不尽合理的局面,为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机会均等”理念下学校师资建设的平衡性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硬件,但它并非决定因素。基础教育公平的决定因素乃是学校的师资水平。

尽管我们在追求基础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区域教育公平的政策,如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师资配备统一标准等,但由于学校办学时间有长有短、

地理位置有好有坏、办学规模有大有小等一系列历史的、现实的客观因素存在,学校与学校间、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间仍存在较大的

祝宪丁任国安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浙江宁波

315020)

——

—宁波市江北区的实践观察

基础教育公平的当下追求

16

2010/9

中学版·教学管理

差异,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为此,我们在2008年推出了一系列带有显著倾斜性质的“农村学校优先,薄弱学校为重”的政策与措施。比如,为农村学校引进名校长,2008年我们在市内引进了3名市级名校长,其中2名安排在农村工作;又如,出台了“农村学校学科骨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用三年时间为农村学校每个学科培训或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再如,农村教师享受农村津贴,农村学校公用经费高于城区学校10%

予以保障,农村教师优先配备手提电脑,农村学校、

薄弱学校允许超配教师,等等。与此同时,我们除按政策规定给予民办学校兑现各种补贴外,还将其教师统一纳入系统内参与各类培训、评优与晋职,为他们的考编创设平台、体检提供经费。

通过不断加码、倾斜,学校师资队伍失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相对平衡正在逐步形成。

(四)“机会均等”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江北,是宁波市确定的城乡一体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江北教育,承载着区域社会事业城乡一体改革发展的重担。

我们认为,要追求区域基础教育的公平,进而实现区域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推进区域事业的城乡一体化。为此,从2008年起,我们率先对区域内教学资源布局依据区域城乡一体总体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调整。

其次,2009年启动了总投资2000万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实现千兆流量到校,百兆到班;每师一台、每四个学生一台电脑的配置。通过视频直播、学校的微格教室、江北教育数据库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为系统内全体教师提供了备课、教学、培训、

交流以及业余学习的便利,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

学校与师生架起了一座桥梁。实践证明:现代科技可以消除教学中存在的城乡空间距离。

再次,2010年上半年完成了基于城乡一体、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创教育现代化的《江北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

)》。综上所述,我们试图运用“机会均等”的理念,或者说是通过政策上的绝对公平,去营造、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的相对公平。

二、实践教育多样性,推动教育过程公平义务教育政策的公平并不代表教育实践的公平,也就是说,即使基础教育机会人人均等,也不代表教育过程就一定公平。因为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其关系是盘根错节的,其图景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禀赋。

因此,只有多样性的教育才是可再生的教育,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

(一)“多样性”需要有“个性”的学校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催生或激发出人们多种需求,社会多样性趋势日益显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基本国策,致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欲望十分迫切;从有书读,到读好书,再到选择适合孩子禀赋的学校,已成必然。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都必须接受从“机会均等”到“满足多样性需求”,再到高层次的教育公平。这是时代赋予的严峻挑战。

我们的实践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办出每所学校的特色与个性。

2007年,我们推出各校制定学校自主发展规划政策,当年共完成11所学校,2008年区域内所有学校均完成了规划的制定并付诸实施。各学校按照学校地处的环境、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结构、已有的特色,通过学生、教师、专家以及社会各方的努力,绘就学校自主发展的未来蓝图,形成共同的愿景,增强办学的主人翁精神,调动各方办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扩大办学自主权。同时,我们还在2008年开展了校园文化年专项建设活动,要求每所学校挖掘提炼学校的内在精神,形成清晰的办学理念,制定规范的制度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总结,逐步形成特色,彰显个性,为不同禀赋学生的求学提供多样性的选择。

(二)“多样性”需要有“特色”的课程

我区学校在开齐开足各类规定的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区教研室为主导,着力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如慈孝文化课程和在今年推出的《江北区学科教学指导纲要》,就是有益的探索。我区倡导各校以学校精神文

观察

17

2010/9

中学版·教学管理

化内核为引领,以学校为主体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如“礼善”文化课程、“机器人”教学、“乒乓球”

教学、甬剧教学等。建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同时并存、互相补充的课程结构。与此同时,我区在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开展了走班制的教学和分层作业的试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与提高。

(三)“多样性”需要有“人文”的关怀

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义务教育的重大职责。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道德自省意识的人。我们重视各校的德育过程,以区域

“慈孝”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弘扬“江北文化”、传承“宁波精神”,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广参与和共建设的德育体系。

德育目的不是培养圣人,而是让每个江北学子都成为明辨是非、有“羞恶”之心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上进心的人。任何一所学校都难免有相对“后进”

的学生,我们号召全区教育工作者关心、关注他们,不仅仅是希望他们不掉队,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与帮助,这样,他们在成年以后,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善待他人。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各中小学相继成立心理辅导室,鼓励区域教师报考心理咨询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成功喜悦、贫困富足,珍视生命的唯一性,倡导学生幸福地学习、生活。

(四)“多样性”需要有“开放”的实践

人的知识、能力、素质不单来自间接经验,通过实践直接检验更是获取个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不能成为象牙塔中的宠儿,而应在社会大自然中进行历练。为此,我们整合资源,创建了10家中

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让工、农、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为企业、社团提出改良建议等。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117家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让散落民间、濒临失传的区域文化在中小学生中薪火相传。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互访活动,把学生的视野从区域内引向世界,使他们与区域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和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庄严承诺。

然而,现在的教育给每个儿童提供的是有差别的教育,但是却要求有相同的结果,追求学业成绩成为终极的目标,教育结果的单一性与人的多样性成了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严重地限制了人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追求教育起点公平、

教育过程公平的过程中,我们亦日益认识到追求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教育结果的公平应该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以个体学生的潜能是否被最充分的开发为衡量标准,以培养出有个性的人为目标,而非所有人的最后结果都一样。

所以,我们加大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设,通过评价导向使学生根据各自的禀赋得到适当的发展,而非以智育作为衡量学业成就的唯一标准,以实现结果公平,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其理想是追求公平,要义是育人为本,核心是德育为先,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本措施是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德才兼备的人才观贯穿始终,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勇担国家振兴重任、开创人类美好生活的社会新人。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是动态的,是蕴藏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之中的。只要坚持信念,不断探索,勤奋工

作,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观察

1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