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法规名称】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颁布部门】 云南省人民政府【发文字号】 云政发[2004]8号【颁布时间】 2004-02-02【实施时间】 2004-02-02【效力属性】 有效【法规编号】 344647 什么是编号?【正 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人民团体,省属大中型企业,中央驻滇各单位:

现将《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00四年二月二日



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郑重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我国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我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上下要抢抓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我国加入WTO、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目标和历史任务,牢固树立工业强省的意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科学合理地布局全省重点产业,推进重点产业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工业在促进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特编制2003年至2020年《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云南工业发展概况和环境

(一)基本现状

我省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涵盖39个行业大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13%上升到2002年的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由1952年的69元提高到2002年的5178

元。目前,主要工业行业是烟草、电力、冶金、化工、机电、食品、建材、医药、造纸及纸制品和印刷等。2002年,这些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8%。卷烟产量610万箱,居全国第1位;食糖产量145万吨,居全国第2位;10种有色金属产量89万吨,水电发电量263亿千瓦时,居全国第3位。工业是我省财政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源泉,地方财政收入的70%来自工业,出口商品总额的75%以上来自工业品。

(二)工业化水平

从工业化的主要指标来看: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4美元,经济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1.1:42.8:36.1,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3.6:9.0:17.4,城市化水平为26%,只处在工业化的准备期。总体上,我省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

(三)发展环境

新世纪,云南工业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1.机遇和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体制和机制。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五个统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五个坚持”的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为进一步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过去由政府计划主导的工业化向市场主导转变,使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为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注入强大动力。

丰富的水能、矿产和生物资源为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省水能资源位居全国第三,92%以上的可开发水电资源集中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水系,并且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资源的有效开发将把电力产业建成我省又一重要支柱产业。我省磷矿、有色金属矿、煤矿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磷矿矿床埋藏较浅,矿石品质好,易采易选,磷矿石年产量居全国第一;有色金属矿具有资源丰富、矿种齐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等特点和优势,在国内外矿产资源中占重要位置;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分布广、煤种全、煤质好,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8位,随着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矿产业将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我省是全国生物资源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物资源王国,生物资源富集、气候独特、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是发展培

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和实现“绿色经济强省”目标的重要基础。
五十多年的工业建设为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省工业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2年工业增加值达778亿元,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支柱产业培育取得成果,初步形成了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烟草、能源、冶金、有色、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和一批产销量名列全国前茅的特色产品;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培养造就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经营者队伍、具有专业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和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职工队伍,为重点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省重点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西部大开发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将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水能、矿产和生物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带动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工业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和市场空间。

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我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使云南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门户,为我省工商企业充分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将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磷化工、钢材、医药、机电等产品更多地推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新一轮规模空前的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高潮正在兴起,这对我省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大规模吸引社会投资和外商投资,承接产业转移,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加工业,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体系的战略转移和升级,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和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十分难得的重要历史机遇。

2.困难和挑战

工业经济增长乏力是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999年到2002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均达10%以上,但我省只达到8%,增幅处于全国末位。由于工业经济增长乏力,使我省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严峻的形势,全国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而我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GDP仍

与全国有差距。因此,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促使全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才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形成。我省工业基本上是在自然资源利用、初级原材料加工和国家投入基础之上形成的传统产业体系,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2002年,全省16个地州市中昆明、玉溪、曲靖、红河、大理、楚雄和昭通7个地州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90%,其他地区仅占10%。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中,烟草工业占55%,金属矿、非金属矿产业占19%,能源产业占11%,作为国民经济装备工业的机械制造业只占4%。全省工业技术装备总体落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69%,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9.26%,处于国内一般水平的达70.31%,还有17.61%设备为国内落后水平,亟待淘汰、更新。全省工业产品中精深加工产品和名优产品少,一般产品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更少。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品总量的17—18%,而我省仅占7%左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成长。

工业化、国际化意识不强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基础薄弱的地方不敢抓工业、不善抓工业、不愿以工立业。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方,国际化意识不强,产业化协作水平低,不善于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全省关键共性技术的国际协作项目屈指可数,产业内的相互协作也很有限。

“瓶颈”问题制约着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内部来看,能源供应短缺、矿产资源接替不足、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制约冶金和化工等重工业规模化、快速发展的瓶颈;高素质人力资源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和工业技术进步的瓶颈。从外部来看,我省还未成为国内外工业资本、生产要素和技术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云南以北和以东的陕西、四川、重庆和广西等省市区,以南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利用外资和工业投资的数量明显比我省多,投入不足制约着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我省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省内市场日益成为国际国内市场的组成部分,企业必须面对国内外同类企业销售和服务的竞争,特别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及运输成本低的电子信息、卷烟、食品、机械、轻型建材、医药等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使云南工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统筹,实施信息化带动、城市化推动、扩大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努力构建投融资、技术创新、服务保障和园区基地四大支撑体系,做强做大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冶金、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等10个重点产业,重点建设30个工业园区,突出抓好30户大企业、大集团,实现云南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销售收入2400亿元,年均增长10.1%,2007年3158亿元,年均增长14.7%,2010年4500亿元,年均增长12.1%,2020年预计1.4万亿元,年均增长12.0%,其中10大重点产业2005年工业销售收入1880亿元,年均增长11.2%,2007年2457亿元,年均增长14.3%,2010年3420亿元,年均增长12.3%,2020年1.07万亿元,年均增长12.1%。预计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035亿元,年均增长10.0%,2007年1298亿元,年均增长12.0%,2010年1790亿元,年均增长11.0%,2020年4320亿元,年均增长10.0%,其中重点产业2005年达到910亿元,年均增长10.2%,2007年1141亿元,年均增长12.0%,2010年1590亿元,年均增长11.2%,2020年3900亿元,年均增长10.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2005年36.0%,2007年38.7%,2010年44.8%,2020年54.0%,其中10个重点产业2005年31.7%,2007年34.1%,2010年39.8%,2020年48.8%;2010年和2020年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保持在144,与现在基本持平,处于全国上等水平,烟草工业对效益指数的影响明显下降,非烟工业上升;201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8.6万元以上,2020年达到12.5万元以上;新兴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40%,2020年达到60%;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010年达到18%,2020年达到3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010年达到 1.5%,2020年达到2.5%;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010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5%以上;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0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0%;2020年前企

业专利申报受理年增长率不低于5%。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每万元CDP能源消耗,2010年达到1.45吨标准煤/万元,2020年1.25吨标准煤/万元(注:2002年1.6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010年50%以上,2020年70%以上。

城镇化发展目标:全省城镇化率2010年达到36%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2020年前完成现代新昆明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建成四个新城区;建成曲靖、玉溪、大理、个开蒙等区域中心城市;将楚雄、保山、丽江、香格里拉、六库、芒市、景洪、临沧、思茅、文山、昭通等建成中等城市,搞好县城、中心乡镇和边境口岸城镇建设。建设30个重点工业园区。

人力资源利用目标: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达到20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8万人;2020年工业从业人员达到345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达到50万人。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2010年比2002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提高7个百分点。企业经营管理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2010年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工业投入目标:以2002年工业投资总量为基数,从2003年起至2020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幅度保持在15%左右。

(三)重点产业布局

根据我省现有工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将10大重点产业布局在以下区域。
一是布局在全省产业集聚与辐射面较大的昆明、玉溪、曲靖、红河(个旧、开远、蒙自)、大理、楚雄等中心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布局在以交通干线和拟建中的国际大通道为基本走向的泛亚铁路经济带、昆河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带、昆瑞经济走廊、昆曲工业走廊;三是布局在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区位优势突出、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捷、环境容量大的地区。

通过调整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促使工业加工企业向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沿线集中,通过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工业加工中心。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产业群和产业带,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构筑云南工业发展的新格局,为实施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实施“巩固、壮大、提升、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即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发展壮大能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构筑新

型的工业产业体系;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烟草及配套、能源、医药、冶金、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十大重点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

我省烟草产业在全国烟草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2年两烟产销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烟草及配套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8亿元,工业增加值365.7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6.1%。

发展目标:保持“两烟”产销量全国第一的发展趋势,预计2005年烟草及配套产业销售收入543亿元,年均增长4.5%,2007年604亿元,年均增长5.5%,2010年700亿元,年均增长4.9%,2020年800亿元,年均增长2.9%;2005年工业增加值411亿元,年均增长4.0%,2007年451亿元,年均增长4.8%,2010年480亿元,年均增长3.4%,2020年530亿元,年均增长2.1%。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云南的原料、品牌和技术装备优势,加强省际、国际间的联合并购和重组。扩大烟叶和卷烟出口,引进和开发国际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的营销体系。

发展重点:实施“名牌战略”和“大品牌战略”,做精做强名优品牌,使名优产品产量达到总产量的75%以上。加大低危害卷烟的研发力度,提高低危害卷烟在整个卷烟产品中的比重,发展造纸法烟草薄片技术。抓好7大烟厂,建好9大原料基地,重点抓好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昭通、保山、文山9大原料基地的建设。发展与烟草配套的包装装潢印刷业,水松纸、烟用丝束、烟用香精香料及BOPP膜等烟用辅料及包装材料。加强国内外市场开拓,推动省际、国际间的联合生产经营,增强行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将云南建成国家重要的烟草产业基地。

(二)发展壮大能源产业

电力

我省水能资源可开发容量约9570万千瓦。2002年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925万千瓦,其中水电624万千瓦、火电301万千瓦;发电量 427亿千瓦时,其中外送32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20.1亿元,工业增加值71.4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0年装机容量达到2775万千瓦,其中水电1574万千瓦、火电1201万千瓦。省内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00亿千瓦时,“云电送粤”规模争取达到780万千瓦。2020年装机容量力争达到7000万千瓦。进一步完善省内500千伏主网结构,形成适应“云电外送”需要的主干网架。

“十一五”期间220千伏网架延伸到每个地

州市,110千伏网架延伸到每个县市,实现全省联网。预计2005年电力产业销售收入187亿元,年均增长15.8%,2007年250亿元,年均增长15.8%,2010年350亿元,年均增长14.3%,2020年1300亿元,年均增长14.1%;2005年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年均增长15.5%,2007年150亿元,年均增长16.0%,2010年270亿元,年均增长18.0%,2020年900亿元,年均增长 15.1%。把电力工业建成我省国民经济又一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方向:全面贯彻开发能源和节约能源并举的方针,实现电源和电网建设的协调发展,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建设水火电大型项目,优化水火电结构,同步建设电网。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发展重点:2010年前建成小湾、景洪、金安桥等大型水电工程以及李仙江、牛栏江、南盘江、苏帕河、硕多岗河等梯级电站,建设滇东电厂、开远电厂、宣威七期、小龙潭三期、曲靖三期、昆明新厂、镇雄电厂、巡检司电厂(扩建)等一批火电项目。在现已初步形成500千伏“日”字型主网架基础上,形成包括500千伏宝峰、罗平、七甸、曲靖、厂口、草铺、昆西北七个节点的“日”字形双环网,并建成500千伏昆西北变电站、红河变电站、思茅变电站、玉溪变电站、昭通变电站、曲靖换流站。主网架满足“十一五”期间省内电力负荷增长及2009年起“云电送粤” 780万千瓦的需要,保证“云电外送”。
2020年前建成糯扎渡、溪洛渡、向家坝、观音岩、虎跳峡、白鹤滩、乌东德、六库等大型水电站。全省的电网结构满足云电外送4000万千瓦左右的需要,使我省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

煤炭

煤炭是我省的主要能源之一。全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240多亿吨。2002年全省生产原煤3139万吨,洗精煤246.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6亿元,工业增加值14.7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煤炭业销售收入48亿元,年均增长16.1%,2007年66亿元,年均增长16.6%,2010年150亿元,年均增长22.0%,2020年250亿元,年均增长12.4%;2005年工业增加值24亿元,年均增长17.7%,2007年30亿元,年均增长15.4%,2010年50亿元,年均增长16.5%,2020年70亿元,年均增长9.1%。

发展方向:以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煤炭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滇东和滇东北地区为主、滇西为辅的煤炭生产格局;加大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合理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矿山开发和煤产品深加工;推动煤炭工业向高效、安全、洁净、优质的方向

发展,满足我省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确保云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重点:重点开发先锋、小龙潭、恩洪、老厂、昭通等矿区,形成先锋褐煤、小龙潭褐煤、恩洪主焦煤、昭通镇雄无烟煤、富源老厂无烟煤 5大煤炭生产基地,加快曲靖市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省工业提供能源和原料保障。加快结构调整,在满足能源用煤的同时,推进煤资源向关联产业的延伸和转化,延伸煤、焦、油、化工产品、矿电结合产品的产业链。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推广使用水煤浆产品,有效提高煤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水平。加大重点煤矿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继续治理整顿煤炭生产秩序,坚决关闭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

(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冶金产业(有色金属、钢铁)

云南金属矿藏和有色金属工业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2002年全省10种有色金属产量89.6万吨,居全国第3位,其中铜20.9万吨、铝 16.4万吨、铅17.2万吨、锌28.2万吨、锡6万吨。全省钢产量274.7万吨,其中成品钢材210.3万吨。冶金产业销售收入229.6亿元,工业增加值67.5亿元。

云南具有多种金属矿藏,共、伴生组份更为多样。锌、锡、铅、银、铜、钛、镍、铟族等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矿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新近发现东川金矿、迪庆羊拉铜矿、普朗铜矿、昭通鲁甸沿河铜矿、思茅大坪掌铜、金、银共生的多金属矿、腾冲县明光乡铜、铅、锌多金属矿等一批大型有色金属矿,为云南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后续资源。大红山、鲁奎山等大型铁矿正在加快开发。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冶金产业销售收入302亿元,年均增长9.6%,2007年450亿元,年均增长22.1%,2010年480亿元,年均增长9.7%,2020年1500亿元,年均增长10.6%;2005年工业增加值95亿元,年均增长12.0%,2007年144亿元,年均增长23.1%,2010年160亿元,年均增长11.4%,2020年430亿元,年均增长10.8%。

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生产力,着力提升产品结构。有色金属工业要把提质增效作为主攻方向,加大新材料研发力度,提高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钢铁工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加品种,提高质量。

发展重点:以促进集约化生产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为重点,加快铝、铜、锡、铅锌、镍等10种有色金属的发展。进一步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有色金属工业,走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的路子。大力发展金、银、锗、铟、铋、铂、钯稀贵金属深加工产品及砷的系列产品,加快元江镍资源的开发,引进二氧化钛生产技术,发展钛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矿产资源,发挥电力优势,创新矿电结合机制,以滇南的锡铝、滇东的铅锌、滇中的铜铝、滇西的铜锌铝为重点,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加快钢铁工业发展,在稳定发展普通建筑钢材的同时,重点调整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开发热轧板、冷轧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片等高端产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大找矿和勘探力度,扩大后备资源,加强与省外及周边国家资源开发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化工产业
云南化工已形成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和化肥生产的产业格局。已探明的磷矿资源保有储量29.3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 22.2%,磷矿石年产量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1位。高浓度磷复肥、黄磷、磷酸产量居全国第1位,硫酸居全国第3位。2002年全省磷肥装置能力990万吨,其中高浓度磷复肥达262万吨。工业销售收入109.2亿元,工业增加值26.1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化工产业销售收入157亿元,年均增长13.6%,2007年208亿元,年均增长14.2%,2010年300亿元,年均增长13.7%,2020年1000亿元,年均增长13.2%;2005年工业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15.3%,2007年49亿元,年均增长13.4%,2010年70亿元,年均增长13.1%,2020年190亿元,年均增长11.7%。

发展方向:调整化工产业结构,发挥磷矿、煤炭、煤层气、盐、石灰岩、电和生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磷化工、煤化工,积极拓展盐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推进“矿肥结合”、“矿化结合”、“磷电结合”,提高云南化学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发展重点:以磷矿资源为基础,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和专用肥,把云南建成我国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实力的磷复肥基地。依托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海口和安宁两个片区建设国家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基地,形成32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的生产能力。配套建设大型煤制氨供氨项目。到2010年全省高浓度磷复肥产量达到500万吨。

发展以能源转化型为主的煤化工产业,以曲靖、昭通、红河、昆明等地为重点,依托大企业 (集团)建设煤化工基地,发展大型煤制合成氨、焦化、甲醇、二甲醚等煤深加工产品。在曲靖新建200万吨焦碳生产能力的大型焦化及下游产品加工装置;在曲靖、开远建设车用和民用燃料的甲醇/二甲醚生产装置;建设2—3个百万吨级的大型煤化工

厂,形成年产150万吨煤液化油及其他系列化工产品的能力,形成煤——焦化、煤——气化、炭与燃料化工、合成材料、甲醇制烯烃五大煤化工产业链。

机械制造业

云南省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机械工业中有一定技术基础、产品特色、市场占有率的行业。2002年全省机械工业销售收入98.76亿元,工业增加值24.88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机械制造业销售收入150亿元,年均增长14.8%,2007年194亿元,年均增长14.5%,2010年280亿元,年均增长13.9%,2020年900亿元,年均增长12.0%;2005年工业增加值39亿元,年均增长15.0%,2007年49亿元,年均增长14.5%,2010年80亿元,年均增长15.7%,2020年280亿元,年均增长14.3%。

发展方向:从传统的机械工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全方位推进机械工业的集群化和信息化。加强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以轻重型货车、客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及车用柴油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产品;与烟草、制药、电力、冶金、有色、化工、交通、建材、制糖、环保产业发展配套的系列相关设备;发展物流自动化设备、金融电子设备、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电缆、输变电设备、水电设备、精密数控机床和光学仪器;建设昆明北郊机械工业小区、昆明杨林、昆明呈贡现代装备工业基地,曲靖汽车城,大理农业机械工业等基地,初步形成云南现代装备制造工业的产业格局。

农特产品加工业

云南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糖、茶、胶、果蔬及畜禽肉奶加工工业具有明显优势。2002年全省农特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60.9亿元,工业增加值17.9亿元。其中:制糖业占国内2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位居第二。2002/2003年榨季产糖190万吨,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7.47亿元,工业增加值8.81亿元。制茶业茶园面积已达到277万亩,产茶8.36万吨,农业产值10亿元,工业增加值6752万元。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农特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25亿元,年均增长27.1%,2007年200亿元,年均增长26.8%,2010年400亿元,年均增长26.5%,2020年1450亿元,年均增长19.2%;2005年工业增加值39亿元,年均增长28.5%,2007年63亿元,年均增长28.6%,2010年120亿元,年均增长26.8%,2020年390亿元,年均增长18.6%。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稳步发展糖,努力提高茶叶质量,扩大橡胶、果蔬、畜禽肉奶制品加工能力,加快发展

绿色保健食品、天然药物、造纸与纺织原料、香料、花卉、绿色园艺等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重点:努力探索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到2010年全省甘蔗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平均农业单产5.75吨,甘蔗含糖份达14.5%;全省茶园面积保持在270万亩左右,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50万亩、有机茶园7万亩;保持橡胶、水果、蔬菜面积的稳定发展,为农特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糖业通过行业整合和制糖企业技改,发展多样化、系列化产品,包括精制速溶糖、微晶糖、幼晶糖、酶转化低聚寡糖、甘露醇、绵白糖、木糖醇等产品,加强蔗渣、废渣等副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出糖率和优质食糖产品率;茶叶通过行业整合,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提高质量,做大名优品牌,扩大绿色茶、有机茶的产量,形成袋泡茶、速溶茶、香味茶、泡沫茶、药茶、新型茶饮料等多种产品系列,提升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培育云南著名茶叶品牌;天然橡胶以产品深加工为重点,开发新的橡胶制品;发展缫丝产业,建成优质蚕茧生产基地100万亩;扩大麻品种植,发展麻纺织、麻木合成板及麻油等麻产品的深加工;水果以热带、亚热带品种为主,发展保健饮品和保鲜水果;蔬菜选择环境条件好的地区布点,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推行分选及保鲜包装;畜禽肉奶制品,以提高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形成一批名牌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

建材产业

我省建材产业包括水泥、玻璃、陶瓷、石材、涂料、砖、瓦等非金属材料制造业及加工业。2002年全省建材工业销售收入69.08亿元,工业增加值27.41亿元。全省主要建材产品产量为:水泥1841.04万吨,平板玻璃311.7万重量箱,大理石板材165.7万平方米。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建材产业销售收入 113亿元,年均增长12.2%,2007年142亿元,年均增长12.2%,2010年200亿元,年均增长12.1%,2020年550亿元,年均增长11.0%;2005年工业增加值39亿元,年均增长12.5%,2007年49亿元,年均增长12.5%,2010年80亿元,年均增长14.3%,2020年200亿元,年均增长11.6%。

发展方向:改造提升水泥、玻璃、砖、瓦等传统建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非金属及深加工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淘汰落后生产力,提高建材行业的整体水平。

发展重点:在全省水泥行业中推广

国际先进新型干法生产技术与装备。通过行业整合,扩大水泥企业(集团)年生产规模,2020年形成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企业1户、500—1000万吨1户,前5户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提高到70%。提高浮法玻璃产品质量、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加快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开发微晶玻璃。发展各种轻质、高强、多功能墙材,包括石膏(蔗渣)刨花板、煤矸石砖、非承重型的陶粒、加气混凝土、石膏、水泥刨花板、蜂窝纸板墙体材料等,利用工业废渣生产的空心砖、陶粒砌块、石膏刨花板等产品,发展绿色、多元、高档的各种新型系列装饰材料,使其向功能化、高档化和无公害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石材产品,开发硅藻土、硅灰石、高岭土、石膏、碳酸钙(方解石)等矿种,加快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产业化进程。发展玻璃钢制品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造纸产业

云南拥有丰富的林木及竹资源,造纸工业历史悠久,具备林(竹)浆纸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2002年完成机制纸及纸板22.86万吨,纸浆13.74万吨,工业销售收入20.70亿元,工业增加值8.2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造纸业销售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13.0%,2007年38亿元,年均增长13.0%,2010年60亿元,年均增长14.2%,2020年300亿元,年均增长16.0%; 2005年工业增加值12亿元,年均增长12.0%,2007年14亿元,年均增长12.0%,2010年30亿元,年均增长17.6%,2020年60亿元,年均增长11.7%。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云南的林、竹、麻、蔗渣等资源优势,发展造纸工业,走林纸一体化的路子。加快速生丰产林原料基地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重点:发展高档文化、包装和生活用纸。以思茅、文山、德宏等地州为重点,建设思茅120万吨纸浆、50万吨纸,文山30万吨纸浆、15万吨纸,德宏10万吨竹浆及30万亩竹林基地等林浆纸产业化项目,形成以木浆纤维为主、麻纤维和其他纤维为辅、总制浆能力250万吨和100万吨纸的云南造纸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档涂布白卡纸、白板纸、涂布纸板、高强度瓦楞原纸及高强度牛皮纸箱板;加快发展高透气卷烟纸、滤嘴棒纸、高平滑度铝箔衬纸、凹印水松纸;开发低定量涂布纸、胶印新闻纸、高档生活和现代化办公用纸。
(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2002年全省信息产业总收入107.6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收入85.6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工业销售收入22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43.8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57亿元,年均增长13.5%,2007年202亿元,年均增长13.5%,2010年3

00亿元,年均增长13.6%,2020年1250亿元,年均增长14.5%;2005年工业增加值69亿元,年均增长16.2%,2007年92亿元,年均增长16.0%,2010年150亿元,年均增长16.6%,2020年400亿元,年均增长13.0%。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拓展以电信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强化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我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发展重点:加强金融专用电子信息设备、太阳能光伏器件、红外微光元器件、敏感元件、电子浆料和电子级高纯材料等产品的研发。促进移动通讯设备、军工电子产品和数码电子产品等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发展软件业,开发一批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国家登记的软件产品。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三网”的融合。大力发展信息咨询和网络服务业,积极开拓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信息市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内部基础管理,逐步实现管理方式系统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商务营运电子化。

加快发展现代生物制药为主的医药产业。云南是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76户,其中有50户通过了GMP认证。有3600个品种获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其中87种中药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已形成以中成药和植物药为主,包括化学药、现代生物制药在内的多门类药品生产体系。2002年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产品销售收入36.19亿元,工业增加值16.99亿元。

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医药产业销售收入68亿元,年均增长23.3%,2007年103亿元,年均增长23.3%,2010年200亿元,年均增长23.2%,2020年1400亿元,年均增长22.4%;2005年工业增加值33亿元,年均增长24.8%,2007年50亿元,年均增长24.0%,2010年100亿元,年均增长24.8%,2020年450亿元,年均增长20.0%。

发展方向:依托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先进适用的制剂技术,发展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生物医药业,创建云药知名品牌群。

发展重点: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云南白药、三七、灯盏花、天麻、蒿甲醚、紫杉醇、激素、辅酶Q10等具有资源优势的生物药系列产品,培育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2户,超过10亿元的企业10户,将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生化药物生产基地。

四、建设好重点工业园区

建设重点工业园区有利于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载体;有利于招

商引资,为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提供融资平台;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尽可能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推进企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全面带动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充分扩大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建设重点工业园区的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政府作好重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引导工作,因地制宜地建设工业园区,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园区的建设要依托大项目,积极借鉴省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以园招商、以项目招商,以商建园、以商兴园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使园区建设走布局优化、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加强管理的新路子,建立园区开发和建设的新机制。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原则。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参与园区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我省经济发展的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原则。积极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建立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入园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坚持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园区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化发展趋势相衔接,与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并纳入当地城镇建设用地管理,做到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健全功能、合理布局,力求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来规划建设重点工业园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群,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提高区域特色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构建特色块状经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确保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重点工业园区。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与行业整合相结合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格

局,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坚持工业园区建设与行业整合相结合,围绕行业发展方向进行规划,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进行建设,实现行业整合与园区建设对我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共轭效应。

坚持与我省现代物流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园区建设要根据我省经济要素流向和基础设施布局的客观情况,符合现代物流发展总体目标和总体构架,围绕在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物流基地和物流大通道的发展思路来规划,实现主要物流节点城市和省内物流通道的基本走向与园区建设的有机结合,推进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建设目标及产业定位

建设目标:全省规划建设重点工业园区30个左右,其中已建和在建的20个、新建10个。到2010年初具规模,2020年全部建成。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产业(企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工业园区。重点工业园区初步规划面积443平方公里,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预计202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000亿元,工业增加值20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4.3%。重点工业园区创造的GDP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产业定位:重点工业园区建设的产业定位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

(三)重点工业园区的标准

重点工业园区的基本标准为:

1.园区规划面积不低于4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实现“五通一平”。

2.园区内产业以工业为主,工业增加值占园区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在15%以上。

3.园区内主导产业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产业成长性好,聚集度高,产业链长。

4.园区内龙头企业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5.园区所处位置交通便利,通信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建设条件好。

6.园区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工业园区产业布局

重点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主要体现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我省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突出园区特色,提高产业集中度,防止园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一是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以烟草及配套产业,冶金、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业,电机电器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建材工业,生物制药及生物制品产业,现代纺织业,制糖、制浆造纸、茶叶加工、橡胶

加工、畜禽肉奶制品、绿色食品等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三是以进出口产品为主的进出口加工业。

形成的主要产业群:

烟草及配套产业群主要由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溪红塔工业园区、昆明呈贡工业园区、红河弥勒工业园区组成。

冶金、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群主要由昆明安宁工业园区、楚雄禄丰工业园区、曲靖南海子工业园区、红河工业园区(大屯冶金工业园)、怒江兰坪工业园区、大理祥云浑水海工业园区、文山马塘工业园区、玉溪研和工业园区组成。

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产业群主要由昆明海口工业园区、昆明安宁工业园区、昆明嵩明工业园区、曲靖花山工业园区、红河工业园区(开远化学工业园)组成。

汽车配套产业及装备制造产业群主要由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嵩明工业园区、昆明呈贡工业园区、曲靖汽车工业园区、大理洱源邓川工业园区组成。

高新技术产业群主要由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呈贡工业园区、红河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曲靖南海子工业园区(新材料加工园)、大理经济开发区、楚雄工业园区、玉溪红塔工业园区组成。
电子信息产业群主要由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开发区、昆明海口工业园区、昆明呈贡工业园区、红河工业园区组成。

建材产业群主要由昆明呈贡工业园区、大理经济开发区(凤仪工业园)、昆明安宁工业园区、红河工业园区(开远工业园)、丽江永胜工业园区、腾冲和顺工业园区组成。

生物制药产业群主要由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呈贡工业园区、红河工业园区、大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楚雄工业园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丽江南口工业园区、德宏潞西工业园区组成。

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群主要由大理洱源邓川工业园区、德宏潞西工业园区、丽江永胜工业园区、丽江南口工业园区、保山市隆阳工业园区、迪庆香格里拉工业园区、红河弥勒工业园区组成。

糖、茶、胶产业群主要由临沧云县工业园区、思茅北郊工业园区、景洪市江北工业园区组成。

林(竹)纸产业群主要由文山马塘工业园区、思茅北郊工业园区、德宏瑞丽工业园区组成。

进出口加工业主要由腾冲和顺工业园区、红河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思茅北郊工业园区、景洪市江北工业园区组成。

(五)工业园区区域布局

重点工业园区的布局主要放在发

展条件好、有一定工业基础、比较优势明显的地州市,兼顾面上发展,在其它地州市适当布点。具体布局:昆明市4个,曲靖市、大理州各3个,玉溪市、红河州、楚雄州、保山市、德宏州、丽江市、文山州各2个,昭通市、思茅地区、临沧地区、怒江州、迪庆州、西双版纳州各1个。

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以改革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机制,完善经营者薪酬管理制度,深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快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步伐,抓紧完成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脱钩。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落实出资人制度,完善授权经营制度,不断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方式。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效。制定和实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加强管理的指导意见,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统计评价体系。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遵循市场规则,引导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集聚,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全面推进行业整合,依托优势企业或知名品牌,采取兼并、收购、联合、资产划转等方式,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的整合和发展,促使国有资本和优质资源向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集中。

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增强大企业(集团)的资本运作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市场

营销能力,鼓励企业低成本扩张,组成战略联盟,延伸产业链,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大企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管理完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重点培育30户大企业(集团),落实支持30户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新产品开发、信息化建设、出口退税、人才引进、上市融资、盘活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发展壮大非公经济。落实非公经济的各项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政策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围绕我省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施积极的产业(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加快各具特色的非公经济园区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向重点产业投资。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参与非公经济发展。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进非公经济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非公企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扩大非公经济总量,提升非公经济实力。

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培育骨干企业,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市场组织体系,构建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产业链为纽带,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大企业、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依托的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培育“专精特新”的企业集群、区域特色经济链和经济圈,形成集群化、特色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新格局。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真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加工业原材料不足、出省物资运力趋紧是制约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瓶颈”问题,必须认真解决。要在积极发展水电的同时加大火电建设的投入,力求丰枯季节电量平衡。做好计划用电工作,尽力缓解电力供需矛盾,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连续运行。调整修订全省煤炭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矿山建设和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增加煤炭产量,确保工业用煤。推进矿电结合、煤电联营,制定合理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满足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磷、铜、铅锌、铁等重要工业资源的地质勘探步伐,加快矿山建设进度,做好资源接替工作,缓解“瓶颈”制约。

建立健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监管

机制。合理开发利用能源及矿产资源,加强资源的勘查评价,摸清家底,掌握我省资源的基本状况。以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安全为前提,遵循“科学、合理、充分、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强化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制定资源开发规划,加强对战略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构建矿产资源安全供应预警机制,制定保护措施,确保经济安全和产业持续发展。加大资源开发的调控力度,对新发现的资源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对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要严格控制初级原料和低附加值矿产品的出口,强化出省矿产品综合调控,保障重点企业用矿。实施重点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定矿产资源保护费征收办法,提高矿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进一步规范矿产品经营秩序,坚决查处和打击私挖乱采、非法经营等不法行为。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基地,积极利用国外资源。

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扩大天然气利用,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节能监测和执法监督,实施能效标识计划,推行节能产品认证,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交通及建筑等耗能行业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努力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能源利用和转换效率,加强工业节水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回收和深加工,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全面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大力推广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把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和企业自愿行动相结合,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从源头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搞好工业垃圾的回收利用,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治理,在重点工业园区推行IS014000认证,创建新型工业化生态园区。发展环保产业,组织开展技术和装备攻关,提高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水平,大力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引导开展社会化环境服务,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培育环保骨干企业,依法淘汰设计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低效的环保产品。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对现有信息网络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