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15课蒋家王朝的覆灭

教材分析

1947年6月~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为了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同年,党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8年9月~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党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赓兵团和陈、粟大军的配合进攻;《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垮台。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三大战役的胜利加速了全国的解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转变问题。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能力培养:①通过解放军反攻、决战、渡江战事的系统讲述,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意义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土地改革;三大战役。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图示法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全面内战何时爆发?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了怎样的进攻?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

进攻和重点进攻,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

一、挺进大别山

1.刘邓大军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的序幕是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的。为什么挺进大别山呢?如何挺进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本《解放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并阅读小字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学生阅读后教师总结)

大别山位于南京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军容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2.陈赓兵团和陈、粟大军的进攻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进攻,陈赓等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一部(太岳兵团),在晋南强渡黄河,开辟豫陕边解放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向鲁西南出击,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这三路大军布成品字阵势(指图),互为犄角,开展大规模进攻。

3.我军在各战场的反攻

(请同学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结合地图了解聂荣臻率华北解放军、谭震林等指挥山东兵团、林彪和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彭德怀和贺龙指挥西北解放军的进攻情况)

在反攻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董存瑞就是突出的一个。(让学生看插图并阅读有关课文小字部分)

同学们,我人民解放军从防御转入反攻,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历史的转折点。为使你们牢牢掌握,

二、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订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以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土地改革的情况及其意义

(关于土改情况,请同学看插图《斗争地主》并阅读课文中的小字)

经过一年的斗争,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土改的开展,在农村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请同学看课本插图,并阅读刘少奇一段话)

三、三大战役

1.主力决战时机的成熟

(请同学阅读课本小字)

2.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同学们看过《三大战役》这部影片,对三大战役已有大概了解。现在我们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再学这段历史。

辽沈战役是从1948年9月开始的,由林彪、罗荣桓(板书)指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根据课本小字指出的东北的形势,你认为辽沈战役应采取什么战术呢?(同学回答:“关门打狗”的战术)怎样才能把大门关住呢?(同学回答:先打锦州)短短几天,我军就攻克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这时,守卫长春的敌人感到退而无路,守而无望,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蒋介石调沈阳敌军一部西进,企图夺回锦州。东北解放军在黑山地区进行顽强阻击,将其消灭。接着解放军又攻克沈阳。至此,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多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刚结束,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的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进行的淮海战役开始了。这次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进行的。(请学生阅读小字内容)解放军先后在碾庄、双堆集顽强作战,歼灭大量敌军。徐州的国民党军队见大势已去,向西南逃窜,解放军占领徐州。接着,在河南东部陈官庄全歼敌军。淮海战役历时65天,歼敌55万多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为了统一领导,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统一指挥作战。解放军以神速的动作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的据点。敌人从海上南逃和向绥远西窜的通路已被截断,退无退路,逃无逃处,成了“瓮中之鳖”。人民解放军制定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攻克新保安,解放张家口,又攻下天津。由于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多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我军进行的三大战役是举世闻名的,为使你们掌握其要点,制表如下:

四、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内容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统治濒临土崩瓦解,民主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主要内容有:①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请同学回忆:党的工作重心何时转入农村的?为什么现在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②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请同学看小字部分)

2.会议的意义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这次会议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移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思想上作了准备。

五、百万雄师过大江

(请同学阅读有关国共北平谈判的小字部分)国共和谈破裂后,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进军的命令。(请同学看课本上命令的引文)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指《渡江战役示意图》)从江苏的江阴到江西湖口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中心南京。南京解放了,统治人民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请听歌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放录音)。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人民。

(小结)本课重点讲的是蒋家王朝的覆灭。其基本线索是:转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蒋家王朝覆灭。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迎来的将是新中国的诞生。

布置作业。(略)

(北京市六里桥中学谢安娘)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 提到秦朝灭亡的原因,大家都会认为是因为秦始皇的暴政,比如修长城,焚书坑儒等,其实 这样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应该 是政治制度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西周实行的是封建政治制度,其实这种制度在夏朝以前就开始了,炎帝,黄帝,大禹,以及夏商两朝帝王子孙的封地在哪里,史书上都有记载,西周是我们封建制度的顶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封建制度解体的时期,在周朝各诸侯国中,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先废除了做为封建制度核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是实行郡县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用了法家知识分子李斯的建议将郡县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并且铁腕回击了来自儒家知识分子的反对(焚书坑儒),自此中国的封建制社会结束,进入了郡县制社会。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指主权国家,也就是主权集中的国家,中国自秦朝以来就成为主权国家,比西方早约两千年,西方是在近代才建立起主权国家的,首先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仿照中国建立了君主主权的政治制度,后来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胖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又效仿路易十四分别在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建立了君主主权的国家制度,但西方的改革并不彻底,封建贵族的势力并没有得到彻底削弱,这也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索,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特点是国家主权分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拥有国家主权,真正掌握国家主权的是各地的封建诸侯,当然各封建诸侯也负有勤王的义务,在封建社会里,战争一般发生在各诸侯国之间,皇帝并没有实际权利,因此也没有人争夺皇帝的地位,因此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一般存在时间较长,比如夏朝存在了约400年,商朝存在了约600年,商朝存在了800年,而到了郡县制社会,国家主权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里,因此皇帝的宝座也就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并且皇帝不再大规模的将自己的儿子或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这样在皇帝遇到其他人的攻击时,也就缺少自己的亲戚来帮忙,并且在冷 兵器时代,武器很落后,很容易组织起一支军队,也就是反对皇帝的力量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 中起来对政府进行攻击,国家很容易灭亡,因此中国自秦朝以来的朝代存在时间都比较短。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实行封建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长,实行郡县制度越彻底的朝代,存在时间越短,周朝是我国封建制度实行最彻底的朝代,存在了80 0年,秦朝是我国实行郡县制度最彻底的朝代,其存在时间只有15年,因此实行郡县制度过于彻底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试想秦始皇如果将自己的同姓宗族分封到各地为王,当秦王朝遇到农民起义的打击时,各地诸侯就会前来勤王(当时距秦朝建立才十几年),农民起义也就很容易剿灭,然而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当陈胜,吴广起义时,只能依靠朝廷的军队进行镇压,而朝廷的军队在当时地域辽阔,交通不遍的情况下,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再加上秦朝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改朝换代那样简单,而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革的是那些在封建社会享受“世卿世禄”的封建贵族的命,(自秦以后中国不再有封建贵族这一特殊阶层),秦朝建立后,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因此实行单一郡县制度的秦王朝在遇到农民起义,和封建贵族势力的反扑(项羽就是代表,项羽称霸后实行的就是封建制度)时,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很快灭亡的命运,汉朝建立后,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以郡县制度为主体,以封建制度为辅助的社会制度,这种制度在保证国家主权集中的同时也有利于王朝建立之初的统治巩固,因此自汉朝到清朝的历朝历代也都采取了这种复合政治制度。 中国的历史观问题 古代中国是主张“仁义”的儒家知识分子把握话语权的时代,儒家知识分子一般将国家

第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精品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进行,包括北平谈判、将革命进行到底、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等基本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本课教学设计比较活泼,安排了三段纪录短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这段历史,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平谈判、渡江战役、南京解放以及向全国进军的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渡江战役不仅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通过对国共和谈的教学,培养学生把握事件的本质,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放纪录短片,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的基本概况。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后,战略时机的转变和北平谈判蒋介石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 xx谈判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法。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示毛泽东《1949年新年献辞》中发出的气势豪迈的宣言,“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接着出示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的“求和”声明,提出保存国民党制定的“宪法”和国民党军队等。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蒋介石会出现一百八十度大逆转呢? 【讲授新课】

八年级历史国民党政权的崩溃1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材内容:本课讲述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历史,再现的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 一、课程标准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军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列举三大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决战的情况。 2、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史实,并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正确计算南京国民政权存在的时间。 3、回顾解放战争以来的有关史实,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多角度联 系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4、回顾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 在对课文重点之处进行突破这一环节,要设置一系列问题并联系地图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列表归纳三大战役的时间、战略战术、指挥员、经过和作用;理解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利用多媒体展示渡江战役的片断,使学生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感悟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05021203 2012301224 宋嘉琦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在百度上搜索清朝灭亡的原因能得到以下结果: 1、政体落后,封建社会必然退出历史舞台 2、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经济军事落后,不接受先进技术和文化; 3、西方列强的入侵; 4、政治腐败,国力衰弱; 5、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以上五条基本上是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而我个人认为: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对清朝灭亡的作用并不亚于以上五条, 讲这个话题,就要先从满汉民族矛盾讲起。从1644年清军入关,直到1683 年,收复台湾。在这几十年中,满汉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首先,清军攻城略地时,进行了很多残酷的屠城,除了“扬州十日”,清军还曾经在广州、四川、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随后,清廷下令汉人改变传统的风俗,剃发易服,并镇压反抗民众,制造了“嘉定三屠”等惨案。此外,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大设文字狱,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民族主义排在第一位,尖锐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迥然不同于资产阶级改革派心中的“驱逐洋夷,振兴中华”。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口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满族仇视的绝不只是孙文一人,应该说是从清军入关开始的民族仇恨,延续二百余年没有断绝。 从清朝建立开始,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中国,清政府在不断增加汉族官员的比例。这种举动看似是与汉族地主阶级分享政权,本意是扩大统治阶级的力量,巩固统治基础。这种分享是在维护汉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的基础上,建立一层新的,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的统治,加之国家财政要负担旗人的粮饷,其结果,必定是更加加重农民阶级的负担。因此,除了康乾盛世之外,清朝再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农民的拥护,著名的天地会运动延续两百余年直到清末还未断绝便是很好的证明。而且,清政府虽然用武力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但却无法淡化汉族的民族意识,以至于洪秀全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起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蓄发易服。 作为被统治者的农民,。自然不会对清朝产生什么好感,而清朝统治者竭力拉拢的那些汉族地主也并非都效忠朝廷。天下以利合者必以利分。早在清初,吴三桂就给满族统治者上了一课。当时清廷撤藩的原因,一是削弱地方势力,保持中央集权;二是裁减兵员,减少财政开支,并不是因为对汉将抱有成见。而吴三桂的讨清檄文却毫不客气,骂他们“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而更让满族统治者大跌眼镜的是:就连吴三桂这个双手沾满汉人鲜血的刽子手,进兵北伐时,也得到了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和明朝遗老的响应和支持。虽然他的起兵只是为了给自己争地盘,争利益,但却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反清的高潮。当时距清军入关不过三十年,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仇恨之深并不让人意外。但这次事件却给清朝统治着敲响了两百余年的警钟——连吴三桂这样帮我们打下半个天下的人都不可信,还有哪个汉人可信?正是基于这种

蒋家王朝的覆灭(浦城刘文兰)

《蒋家王朝的覆灭》说课 浦城临江中学刘文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6j地位和作用 《蒋家王朝的覆灭》一课是《中国历史》第四册第15课的内容。 在学习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被粉碎后,本课主要介绍了人民解放军取 得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相关史实。本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 中国近代黑暗历程宣告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 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识记、理解、掌握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的历史知识:挺进大别山,上地改革;i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L渡江战役,国民政府 白覆灭。 *要求学生认识到: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政府的覆灭。 3、教学重点 OU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队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Q)。大战役的胜利。。的伟大胜利;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炼出。史意。 o)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覆灭。J 4、教学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主要分析解放战争第二年战争态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说教法 古希腊著名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为 了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O)谈话法(问答法):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经验,通 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以达到获取知识和发展 智力的目的。 (2)读书指导法。在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认真阅读各种课外读物,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 读书习惯。 (3)多媒体演示法。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再现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美好享受;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即古人常说的“授之以渔”,针对本课特点

浅谈清王朝封建统治衰败的原因

浅谈清王朝封建统治衰败的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为了保证这个过渡的顺利实现,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政治上使国家由君权主义的社会步入到民权主义的社会,即在彻底清除封建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民主的、统一的和民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国家政权,并使之沿着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运行。对清政府来说,如果它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及时而有效地对其政治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就会较为顺利的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反之,就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自身的统治出现全面的危机,并最终导致其垮台。事实上,清政府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现代化挑战,不仅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回应措施,相反,其政治统治却不断呈现出日趋衰败的迹象。 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特别是鸦片战争前的四、五十年间,农民起义的次数增多,斗争规模也在日益扩大,这些起义大大震撼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同时,也表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它的尽头。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不断增长,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但由于中国的现代化因素并不是通过自身生产力的发展积累起来,而是由外国的殖民侵略带来的。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受到外部现代化挑战时所做出的一种被动的反应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国在政治领域内,就不可能像原发现代化国家那样,拥有足够的时间,以使其政治的发展接受现代化因素,并逐步对其政治制度加以调整,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加上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本身固有的封闭、保守和僵化的没落属性,直接削弱了中国对现代化挑战做出积极而有效反应的能力。这样,政治衰败就必然会成为近代中国封建政治统治最显著的特征。 首先,政治结构本身的衰败。自19世纪初以来,清政府政治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之处就是向过分专制型集权的发展。而这种趋势的加强,不仅损害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而且打破了权力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权力的纵向关系中,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室),从而导致省这一级的中层政权和县一级基层政权的萎缩,后来当地方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则表现出相当明显的离心倾向。二是在中央政权内部,内朝的皇帝和亲信集团的权力在不断加强,而外朝内阁的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由于清政府权力运用的直接目标是获得下属和人民的臣服,而不是去积极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尽管权力在不断集中,政府动员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却并没有相应增强。特别是当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失去了久已存在的均衡之后,中央对社会的支配能力也就不断丧失了。 其次,从权力体系的运作来看,上述政治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明显的消极结果。权力不断专制型地集中,以及过于强调权力体系中各部分间的消极牵制,必然会泯灭官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到19世纪中后期时,官员们玩忽职守的例子已经比比皆是。因为在动辄得咎的情况下,积极和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很容易给政敌们留下把柄。而在由互相牵制的罗网所形成的官员互相倾轧的官场风气中,防范政敌的倾轧不能不成为官员们的头等大事。由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实上成为官员们共同信奉的哲学。但是,虽不求有功,却不能不求升官晋爵,于是,粉饰太平、层层相助就成为普遍的为官之道。敷衍塞责和虚夸假报之风的盛行,极大地损害了当时中央政权治理社会和统治国家的能力。 最后,19世纪中国的官场腐败、官员的贪污、受贿等现象日趋广泛和严重。这种趋势在l8世纪即已开始。后来虽有嘉庆时代的改革,但腐败之风不仅没有根除,反而愈演愈烈。

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统一全国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秦政权在建立之后瞬间土崩瓦解, 其原因是复杂 的多方面的, 其中既有权臣赵高的阴险狡诈对二世恶意怂恿的因素, 又有新政权根基未稳且在山东六国尚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一旦有机会, 六国的旧贵族便起而反扑的原因, 但这些原因都不至于使经过长期实施富国强兵政策而建立起来 的强大政权十三年就垮掉。秦国百姓举旗造反才是秦政权垮台的直接动力, 而引起造反的主要原因是秦统治者私欲极端膨胀造成的繁摇重赋, 致使农民的生存 条件受到严重破坏。人民连命都不能保, 统治者的重刑镇压对他们也就失去了威慑作用, 因而秦政权虽不断对反抗者加重刑罚镇压却无可挽救地倒台了。 关于秦灭亡的原因, 当时作为统治集团成员之一的李斯就有清楚地认识, 劝谏二世曰“关东群盗并起, 秦发兵诛击, 所杀亡甚众, 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嘈转作事苦, 赋税大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其所谓“盗贼”就是举旗造反的农民。造反者“杀亡甚众, 然犹不止”的原因是“戍槽转作事苦, 赋税大也”。李斯作为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 身处其时其境, 他的感触应该是深刻的, 认识也应该是准确的, 他说农民造反的原因是繁摇重赋, 而没有提及其他原因。正因为他的明确认识, 所以他向二世谏议“请止阿房宫作者, 减省四边戍转。”《史记·秦 始皇本纪汉初的陆贾分析秦亡的原因说“秦非不欲为治, 然失之者及举措暴众, 而用刑太极也。”《新语·无为所谓“举措”, 即指治宫室、修陵墓、兴征伐等政治军事经济活动, 这些活动极大地侵害了百姓的生活条件, 即其所谓“暴众”。晃错也认为,秦始皇“怀贪鄙之心, 行自奋之智”, “誊欲无极,民力罢尽”, “戍者死于边, 输者愤于道, 秦民见行,如往弃市。” 《汉书·爱盎晃错传主父堰则具体描述了秦之大肆征伐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及至秦王……欲威海外, 使蒙恬将兵以北攻强胡, 避地进境, 戍于北河, 飞当以随其后。又使尉屠唯将楼船之士攻越, 使监禄凿渠运粮, ……当是时, 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 宿兵一于无用之地, 进而不得退, 行十余年, 丁甲被甲, 丁女转输, 苦不聊生, 死者相望。及秦始皇崩, 天下大畔。”《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不仅男子要披甲戍边, 就是女子也须运输后勤物资。由于长途转运, 粮草多被消耗,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这就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铜, 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靡弊,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道死者相望”, 人们己没有了活路, 故“天下始叛也”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主父堰认为天下叛的原因是“百姓靡弊,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道死者相望”, “丁一男披甲, 丁女转输, 苦不聊生”, 而不是其他。汉代大儒董仲舒从生存角度找到了百姓叛逃的原因“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 盐铁之利, 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 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鼠之食。重以贪暴之吏, 刑戮妄加, 民愁亡聊, 亡逃山林, 转为盗贼储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以汉书·食货志董仲舒所描述秦代情形虽有一些他所处时代的影子, 但因税赋繁重而造成人们生活无依赖而“转为盗贼”的认识是符合人之生存规律的。《汉书》作者总结前人的记录和认识, 不仅指出秦人溃叛是由于统治者“收泰半之赋, 发间左之戍”, 指出这种繁重的负担是统治者“内兴功作, 外攘夷狄”造成的。《汉书·食货志》记日“至于秦始皇遂并天下, 内兴功作, 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 发间左之戍。男子耕不足粮晌, 女子纺织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 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 遂用溃畔。” 贾谊在论秦之过时虽说秦不施“仁义”, 但实质上是说秦在平定战乱之后, 不能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他说“秦南面而王天下, 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论捐纳制度与清朝灭亡 【内容提要】捐纳,又叫赀选,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一般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化。清代捐纳始于顺治、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冗滥于咸丰、同治,终于宣统。开办原因主要是为了河工、镇压农民起义、海防等筹集资金。捐纳虽对科举具有补充作用,但“以官为市”,“害国体、害政事、害民生、害官方、害人才”,是直接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捐纳制度、清朝灭亡 庚子之后的10年,清朝国势垂危,曾大力推行新政,进行改革,企图以此来实现王朝的自救。结果,事与愿违。1911 年,统治中国长达260多年的清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捐纳制度的开办造成吏治的严重败坏,直接加速了它的灭亡。 鸦片战争后清朝捐纳的开办清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科举考试、荫袭保举、捐纳。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称捐输、捐例、开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为制度。1 捐纳的开办并非始自清朝,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解决有关经费。清朝捐纳的开办,始于顺治,完备于康、雍、乾3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前后存在了200多年。 一、清朝捐纳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1、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广开捐例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捐例的开办主要是用于筹措西北用兵的战费和河工的经费。此外,由于人口膨胀,地主官僚子弟增多,而 3 年一度的乡会试录取名额有限,为了保持地主阶级内部的稳定,在科举考试之外,特另开捐纳途径,使相当一批地主阶级子弟能有一条获得一定官阶职衔的途径。当时统治阶级认为这样做,具有“补科目所不及”的作用。另外,在国家正常的赋税之外,另辟财源,还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所以,即使在康乾那样经济繁荣的“盛世”,统治阶级 1谢俊美《晚清卖官鬻爵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六年级上册品社第2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练习及答案

第二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一节来到嘉兴南湖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革命最终没有成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哪些背景? 答: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9年爆发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有力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使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是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在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湘江评论》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都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重大作用。 6、1921年7 月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8号举行。会议进行到7月30日,因会议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7、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13人。这13人代表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 8、中国共产党党旗象征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旗上的镰刀象征. 农民阶级,旗上的斧头象征工人阶级。 9、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的革命掀开了新篇章。 1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拥有着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11、1927 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38岁。 12、中国共产党1921 年7 月1 日成立。(党的生日) 13、1921 年到1923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席卷全国。 14、1924 年到1927 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5、1927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建立人民军队。 16、1927 年到1929 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100 次武装起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 17、1934年到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长征,完成了行程两万五千里的英雄壮举。 18、1937 年到1945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19、1946 年到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指挥了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第二节追寻先辈的足迹 1、请简单叙述南昌起义。 答:1927年,周恩来秘密来到南昌,组织领导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8 月 1 日,由叶挺、刘伯承、贺龙、朱德等带领的各路起义军起义成功。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人民军队建立了。 2、请简单说说“八七”会议的内容。 答: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史称“八七”会议。 3、“八七”会议会后,毛泽东受党中央派遣,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遭受严重挫折。起义军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4、简单说一说井冈山会师。 答: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军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 5、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答: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毛泽东领导下,连续四次打破蒋介石的军事“围剿”。由于党中央在错误路线的统治下,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后被迫突围,同时也为了北上抗日,进行长征。

高三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灭亡

一、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⑴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列强采用武力干涉已难以达到扼杀革命的目的。(根本) ②革命党人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且清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再支持清政府已没有意义,因此列强暂时“严守中立”。 ③客观上,“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深刻矛盾,难以组成联军侵华。 ⑵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⑶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和不“中立”的表现(或史实) ⑴原因:①革命损害了其在华利益。 ②担心对其宣战。 ⑵表现:①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②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 ③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⑷帝国主义为什么要重新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无力有效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了。 ★帝国主义为什么选中了袁世凯? ①清政府无力镇压革命,失去了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价值。 ②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北洋新军。 ③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深得帝国主义赏识。 2、“南北议和”(请看书本84页倒数第四段) ★对“南北议和”的认识 ⑴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通过议和,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⑵南北和谈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下进行的。和谈期间,立宪派和旧官僚异常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 ⑶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算大功告成,孙中山此后也 (基本线索)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摘要:通过对秦朝灭亡历史原因的分析论述,客观的评价历史。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的文章不胜枚举,而其中具体的原因也各有不同。笔者不才,试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并就中国、日本、欧美学者的观点分析。 关键词:压迫农民,修建建筑,连年战争,酷刑暴政,宫廷混乱 一,秦朝对农民压迫严重,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是秦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汉书》中有一段话如此叙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①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第一道命令,便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②。这就是强迫所有的农民交出他们的武器。 中国古代的农民,本有一次冬季的军事训练,即所谓“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但到秦代,“讲武之礼,罢为角觝。”③这是不允许农民有学习战斗技术的机会。 在秦代的农村中,本有武装游徼的设置,“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 ④这样看来,秦代的各郡县,除了地方的游徼以外,又有中央派驻各郡县的材官。这种材官的设置,就是加强对农民的武装镇压。 在秦代,什伍连坐法推广到全国。所谓“什伍连坐法”,即“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⑤而这就是借此肃清农民中的不稳分子。 可见,秦代的法律对农民压迫是很严重的,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从而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秦朝走向灭亡。 二,秦代皇帝修筑各种建筑,劳民伤财。 在秦朝不到几十年的时间中,秦始皇和秦二世共建造了包括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各种宫殿在内的多处建筑。而这些建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人民经过连年战争,理应得到休息之时,秦代的皇帝如此大动干戈,人民怨声载道,人心向背,导致了亡国的结局。 “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郦山的皇陵,残余的贵族和无数的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运输木材,攀山越岭,颠仆于道路中,丧失他们的生命。城市的手工业者,都离开了他们的作坊,走到咸阳,走到郦山,走到琅邪,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宫殿,建造坟墓,雕刻玩好和巨大的纪功碑。广大的农民,已经在商人地主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块土地和田园。在收缴兵器的命令之下,失去防身的武器;在武装镇压、什伍连坐、严刑峻 ①《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99年版949页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170页 ③《文献通考·兵考》 ④同上

近代史作业: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民族思想、科举制度与封建制度对清灭亡的影响 我们总是说,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分析历史时,我们总爱把历史讲成有着必然性的一种东西,片面的把一切东西归于必然;但殊不知,世界上还有蝴蝶效应这种东西。历史发展是有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带着这种指导观点,我们去探寻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灭亡之路。 回顾漫漫的历史潮流,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存在的朝代,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清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清朝末年,清朝统治下的大清已经爆发种种与之不协调的声音,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种种反清斗争纷涌而起,清统治下的大清王朝已经岌岌可危。此时又逢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大举入侵,封建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衅,已经不能继续维持下去,因此,在这种双重因素下,清朝的灭亡已是势在必行。正因如此,我们对清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就容易落入简单的分析封建制度的不可行性或单方面的分析朝代灭亡更替的原因的怪圈。正因为清朝这种特殊型的存在,我们必须从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以我之见,清朝灭亡的几个重要原因有: 少数民族的思想的影响。 清朝是一个由我国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而少数民族这个标签反映了重大的问题,使得清朝在统治之初不得不保持那种自以为是的为了统治需要的奇怪的民族优越感。努尔哈赤统一满族的过程伴随着每个统一过程中的血腥与臣服,并且少数民族的特殊地位使得清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这使得清统治在政策的实行以及法令的颁布方面,无一不注重着这种民族方面的延续。我们知道,清朝大兴的八股文是沿习了明朝时期已经盛行的八股文,而其趋势愈加严重。此时,我们不免有疑问,这项禁锢人们思想的制度——愚民的工具——尽管具有着统治者想要的种种属性,但其危害已经显现的情况下,如此聪慧的统治者们为何还要选择这种方式来加固他们的统治呢?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担心着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篡权因素时,对加深对人们思想控制的需要自然远远大于明朝,它需要不断愚化人们的思想使得统治更有利。当然,这种民族的危机感并不仅仅表现在八股文等思想控制的工具上。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汉人夺权,最初对汉臣并不信任。虽然之后的皇帝大肆宣言“满汉一家”的政策,但实则,汉臣没有实权却要尽心效力。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以至于两地通商的严格管理甚至于禁止,担心沿海地区与外国人联合反清,不得不说是这种民族的原因在作祟。这种民族的原因是潜在的使清朝统治的覆灭,封建制度不复存在的一种潜在原因。我把这个原因列为第一个正是如此,虽然这种影响甚微,但却渗透却非常之广,着实是影响清朝统治的重要因素。其实历代学者分析清朝灭亡的原因时,我并未见到这一民族原因,但其实是,作为这一种事实一直都存在着影响,却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的决断,甚者是满族有识之士的判断。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民族因素对清朝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忧患意识曾经为维护清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科举制度的使用与废除。 清朝的科举制应该说继续沿承了明朝的政治压迫的趋势,八股文的态势愈演愈烈。科举制在中国沿承一千三百余年,对封建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在人才选拔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自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后,社会便处于一种退步的状态。科举制度已经把整个社会的方向从吸引人才变为了培养程朱理学的拥护者。清朝的科举制逐渐变成了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愚民的工具。当英国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使得在明朝还处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趋势,不得不说其中

古人谈秦朝的灭亡:秦始皇造阿房宫导致了衰退

[键入文字] 古人谈秦朝的灭亡:秦始皇造阿房宫导致了衰退 在当代中国,歌颂秦始皇好像是一种时尚,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物,曾声称自己是“秦始皇加马克思”;另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大导演,则殚精竭虑地拍摄了为秦始皇树碑立传的大片《英雄》……不同的见解当然也有。比如,我熟悉并敬重的一位学者就断言:“史从秦后无治国。”只是,这样的声音似乎成不了主流。不过,历史上,秦始皇其人,就算他统一中国以及“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之类的功劳不可磨灭,但,此人头上却同时也有着一顶焚书坑儒的“暴君”冠冕;另外,“天下苦秦久矣”之谓,好像也是出自我们陕西韩城乡党司马迁的皇皇巨著《史记》…… 有人解释说:这是由于秦朝的历史太短,让推翻了秦朝的人来撰写秦朝的历史,能公正吗?我们今天歌颂秦始皇,就是要拨乱反正。也许果真如此,然而,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如今被一些人尊为“大秦帝国”的秦王朝,为什么竟然“二世而亡”(实际上,似 乎应该是“三世而亡”。因为秦二世胡亥被迫自杀后,还有一个只当了46天秦王,就向刘邦投降的子婴。但由于这个子婴不敢自称秦三世,而是屈尊以秦王自居,所以后来就被人忽略不计了),阳寿短得可怜! 自秦朝二世而亡之后,它速亡的原因就是一个被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思考并议论(甚至是争论)了几千年的大问题。至今也还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既然如此,且容区区在下今天也来发表一点儿浅见。 不妨先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汉书·谷永传》有言:“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养生泰奢,奉终泰厚也。”《三国志·魏书·杨阜传》则说:“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灭。”细细琢磨这两句话,窃以为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显然与那个“奢”字脱不了干系。在《现代 汉语词典》的相关词条里,与“奢”字有关的词列有7个:奢侈、奢华、奢靡、奢求、 奢谈、奢望、奢想;我觉得,用奢求一词来状绘秦始皇那种毫无节制的追求权力、追求 1

三大战役

课题:三大战役 ——战略大决战 教师:梁爱君 【教学目标】:1.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2.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 3.分析和总结蒋家王朝覆灭的原因 4.理解渡江战役的重大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知识梳理】 背景: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概况:1.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 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意义: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

【自主预习】: 一.三大战役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两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收缩到,,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年9月到1949年月 。 二:渡江战役 1.时间:年月。 2.经过:下达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 3.结果: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年月日,解 放。统治中国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影响:南京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退往。

【教师讲解】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二:学生交流,纠正完善。 三.教师讲解,难点突破(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 (1)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哪些有利条件?(辽沈战役组)?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结合P94《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组) (3)平津战役组:中共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平津战役组) (4)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渡江战役组) (5)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每个小组都要完成)

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 金融学院 国际货币12 2012310346 如果一座建筑物在暴风雨中倒塌了,那它倒塌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科学的回答是首先将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其次对风暴的强度做出仔细的观察。如果发现这座建筑物的结构已经腐坏,人们就必须仔细掂量,倘若没有暴风雨,它是否就不会倒塌。然而,事实是暴风雨已经来过了,建筑物已经倒塌了,那么,可以说暴风雨是建筑物倒塌的原因吗? 历史的大事件如火山的突然喷发,在人们惊叹于这种瞬间爆发的力量之美时,研究者或许更应该细致的考察其历史地层下的暗流涌动。同理,我们在考察清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也必须对清末的社会经济结构乃至思想文化潮流进行重新审视,而不应简单地将清朝的覆亡归因于种族专制、腐朽无能之类的皮相之说。 我们先从表层来剖析清政府灭亡的原因,即分析清政府灭亡的直接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近代列强的入侵。在与列强的战争中,清政府损耗国库,战争也给人民带来疾苦,更重要的是还没有战胜过。又由于当时列强的入侵,致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财产大量外流,国库空虚,发展无力,民不聊生。 其次还有清末为了实行新政,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新政实施中,北洋军阀趁机崛起,同时也加强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因此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最终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积压过重,一触即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3月,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那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政治上,清王朝封建专制,黑暗腐朽。首先是吏治败坏,社会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当时的大小官僚都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多是“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以外,不知人才为何物”。乾隆后期军机大臣和珅就是有名的大贪官。举一个

试分析秦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通史结课论文 试分析秦灭亡给我们的启示 学院:林学院 班级:地信-08班 姓名:赵书龙 学号:080134110 指导教师:朱洪强 2011年6月10日

摘要: 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从一个文化经济科技都很落后的国家,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暴霜露,斩荆棘,灭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它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昙花一现般,值得我们去猜测,去探究。历史总是给我们智慧。秦朝的短命告诉我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与时俱进改革灭亡发展 秦国起初只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弱小的诸侯国,所处今天的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中国的边缘部分,被中原各国称为蛮夷之地,而秦人的祖上也起初是以牧马为业。但秦国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暴霜露,斩荆棘,逐西戎,各代秦王的励精图治。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的一个转折点,使秦国逐步走向强盛,灭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纵观秦国的历史,它如何从一个各诸侯都看不起,都不注意的小国,一步步让自己强大,一统天下。而有是什么,让这一个军事强国,一个大国,又在统一天下后如此的短命。犹如昙花一现的辉煌,又急速走向崩溃的边缘,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无疑给我们以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如何应对变化和发展,实现长久的繁荣。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为我们人生的启迪和借鉴。

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 秦国在刻苦创业阶段的英明国君,无不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为了在华夏各诸侯国的鄙视和摧残打压的夹缝中生存,无不是上下一心,为了秦国的壮大,为了扬眉吐气,为了国家富强,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挣扎着,艰难的生存。秦国为了巩固后方,多年征战西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平定了后方。而秦国面对华夏诸侯强国时,却一次次的败退,甚至到了亡国的边缘。当时的秦王和贵族,以及秦国的百姓都知道秦国要灭亡,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在这种危亡的环境下,同吃苦,共患难,凝聚一心,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着。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此时的秦国为了扩充兵源,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废除了世袭的官爵制度,以军功行赏,在国家扩张时期,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此法并不能一直照搬推行。 秦国一扫天下,确立秦王朝以后,已没有强敌,也没有可以征战获功的机会。但这时秦国不但没有休养生息,安定人民,搞好经济、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的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反而大修长城,阿房宫,大量劳役苦工,各种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压迫人民,逼得不得不揭竿而起。 从而可见,秦朝的统治的崩溃,并不是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是没有审时度势,是统治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