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怎样从科员升到省长

怎样从科员升到省长

其实你说的没错,很多真正的高官后代(部级干部往上,而且还得是一家出两代得那种),比我们要勤奋,刻苦,努力。
社会上现在将官二代定义不很完善,一些处长,厅长的孩子,其实严格意义来说不属于官二代,他们不够那资格。。。
我定义官二代的标准是家里至少有一个副部级直系血亲。就我身边认识的2个孩子,确实是很努力。
试问你能做到外头下着大雨,一周七天,晚上陪领导喝上半斤到一斤酒,然后去医院再给自己的博导(院士)守夜,中午回来洗澡吃泡面床上小休,晚上接着喝酒陪夜,逢人都能说,都说的对方很开心,这是我亲眼所见。
如果你做不到,别羡慕人家真正的官二代。比你我更辛苦,更努力,

奉劝各位考友,一定不要考二级局!一定不要考参公的垃圾单位!在考试前一定要把自己考试岗位的待遇打听清楚!不要留下终生遗憾。要么就索性不考,要考就要考国土、审计、财政这些好单位,宁缺毋滥绝对是很贴切的古谚。

二十几岁开口就一把年纪,心态就不对。
公务员是典型的先苦后甜的工作,只要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踏踏实实干工作,自身的价值会随着年龄、职务、阅历、人脉关系的不断增长而提升,这个和在外企、私营企业吃青春饭是截然不同的。
我认识很多在外企和私企里的精英,基本上在35~40岁事业上到顶后要么换行业重新开始,要么自立门户开始创业,其间辛苦不是别人看得到的,而作为公务员,不是太差的基本上在这个年龄都能混个大小头目当当,抛开经济收入的差别,日子要滋润得多。

反面意见:
“不是太差的基本上在这个年龄都能混个大小头目当当”,话不是这么说的,现在一般的市直单位大几十人总归有吧,但能当局长副局的就是那4,5个人,其他的还不是一样眼巴巴看着别人吃肉自己吃屎?辛苦一辈子最后从主任科员退休的绝对是大多数,能走上领导岗位的始终只是少数人,年轻人不是努力干工作就能顺利当上领导的,普通的底层公务员要爬到领导岗位上简直就是九死一生,这和企业不一样,企业只要你创造了价值,就给你多少价值,相对公务员这一行要透明的多,而且就算退一万步讲你走狗屎运当上了所谓的领导,现在内地一个副县级干部能有几个工资?我没记错的话我们副局一个月是四千零点,呵呵,这在沿海企业里面也真就是个打杂的水平,真要伸手去捞钱的话还得前思后想,战战兢兢,实在不是人过的日子。

苏南随便一个县,随便一个单位,年薪xx起。

科员怎样升至省部级

小张,北京市属机关一普通科员,今年二十五岁,大学毕业,勤勤恳恳,兢

兢业业,正一边工作,一边读研。
不必讳言,小张有一个说出来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但又天经地义挥之不去的终极理想,由科员起步,逐渐升至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稍作喘息,再升为副局、正局。甚至,机会来了,可以升至副部、正部……
屈指算来,小张前面,还有长长的八级台阶,需要攀登。
小张能否爬得上去?今生今世,到底能够攀登到台阶哪一级?小张确实心里没底,也说不清楚。
现在好了,市场经济嘛,只要您需求什么,就会有人千方百计,满足您的需求。
以“一切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的《南方周末》,日前正好刊出一篇题目叫做《官员如何升迁》的深度调查,给千千万万个小张这样怀着某种卑微平凡但也高尚远大理想的小小科员,提供了一条还算明晰的升迁路线图。
不过,恕我直言,《南方周末》编辑记者的水平,还是稍嫌稚嫩粗糙,文章虽然下了大量功夫,分析了近400名京城官员履历,对北京市委党校等专门研究干部制度的专家教授,作了采访,还仔细剖析了一份名为《领导干部成长规律研究》的学术论文,但是,毕竟,水平就是水平,该文记者缺乏高屋建瓴把握文章核心主旨的能力,不善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亦不善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所以,纵观全文,虽然洋洋洒洒达数千言,但观点纷繁,资料庞杂,读完之后,一头雾水,难得理出头绪也。
故,一向喜欢从事“第二种翻译”且曾经当过多年记者的老詹,不禁手痒,重操旧业,将此文仔细阅读,重新打散,浓缩,改写,以更方便更快捷因而也更通俗明白的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更多怀揣梦想的普通科员小张小李和小王们也。
当今中国,一个普通科员,怎样才能比较顺利地升迁至省部级?其中有何规律,有何路径,有何诀窍呢?
概要言之,以下数条,为快速升迁之必备条件也。
其一,年纪要轻。
当今中国,干部升迁是要划出一定杠杠的。比如,副处,一般35岁以下,副局,一般45岁以下,副部,一般55岁以下。所谓“一般”,其实就是杠杠,无特殊背景者,不可逾越也。条件大体相同,年纪轻者,自然占有先天之地利优势。所以,“南文”认为,要想升得快,您得早点跑,尤其要趁年轻之时,抓紧机会,拼命快跑。处级以前,最好铆足劲儿,嘣嘣嘣嘣,尽快跃上几个台阶。
其二,学历要高。
随着中国的日益现代化,对于官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明显。过去,只要有基层工作经验,政绩比较突出,即使没有上过大学,只消到党校什么的弄个你知我知的准文凭,也就可以顺利过关。如今行情已变,学历走俏,不信您到政府机关看看,处长局长们递

过来的名片,博士甚至博士后已是稀松平常。这也是前些年中青年官员们纷纷到这大学那学院“业余”读研读博的基本动因。
其三,岗位要多。
只在一个岗位工作,即使直线升迁,速度很快,也会留下遗憾,因为现代社会,行业分工日益明显,搞工业的也许不懂得创意产业,管文教的又没搞过现代农业。所以,岗位的轮换交叉,几乎是高层次干部必备条件之一。换言之,上级要求某领导换换工作岗位,即使平调,未作升迁,也可算是间接培养,提拔重用之前奏曲也。
其四,基层要下。
基层虽然级别不高,但一个基层就是一个小社会,任务非常艰巨,情况十分复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基层一把手,既要应付好上级各种检查评比,年终考核,又要随时与左邻右舍互相较劲,干出实绩,还要处理好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这对干部综合素质的考验与锻炼,远非坐机关朝九晚五喝茶看报纸可比。如今,凡提拔省部级及以上更高级别干部,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这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所以,部长去干省委书记,倘若年纪尚有余地,则被视为前途无量也。同理,某某年轻能干的官员,突然从机关下到基层主事,人们几乎可以看到他仕途的下一步甚至下两步,倘若不出意外的话。
其五,班子要强。
你进入什么样的班子,就会有什么样的前途。这也已经成为当今官场一个通例。往往是,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因为业绩突出或其他原因,干部升迁很快,反过来,因为干部升迁很快,又会有更多优秀干部被派到此一地区或部门,加之曾经升迁的更大的干部,又会有意无意喜欢提拔曾经工作过部门或地区的干部,于是,形成良性循环,出现马太效应,越是出干部的地方,越是多出干部,越是不出干部的地方,越是出不了干部。
其六,领导要爱。
主政一方且掌握着干部升迁大权的主要领导,其经历和喜好,不可避免地决定了某一时期官员的升迁命运。干部方针虽然都是“德才兼备”四字,但何谓德,啥叫才,不同领导有不同的判别标准。一般而言,一把手如果是“草根”出身,往往偏重实践型干部,如果是“海归”,自然会喜欢专业型干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常常也会在一个地区和部门形成连锁效应。
其七,机会要巧。
常言道,来早了不如赶巧了。无论任何标准,总要落到头上才能作数。有时,机会恰巧碰到您头上,真是想躲都躲不掉。反过来,某一标准一旦错过,下一标准恐怕就很难再有您的份了。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首都北京,前一发展阶段,因为“草根派”官员解决具体问题的本事非常强,

维稳、拆迁都得靠他们,所以,在京城“由穷变富”阶段,他们的升迁机会较多。但是,北京一天天发展,在“由富变现代”的阶段,这样的官员,升迁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又如,某一部门领导因为贪污受贿“双规”撤职,另一部门领导前去接任,此一部门缺额需要填补,您单位一把手奉调前往,于是,您这副手成为唯一接任者,当了一把手,级别也就再上层楼,这只能说是机缘巧合,与您个人努不努力,没多少关系。反之,一把手和您年纪差不多,既无突出业绩升迁,亦无大的劣迹下去,您就只有放平心态,耐心等待,切不可着急上火,更不可轻举妄动。
以上七要,可谓科员升迁至省部级之“七字要诀”也。但一条一条冷静分析,那些个条件,可不是单单凭借您自个儿努力奋斗埋头苦干就可达到的呢。年纪轻了,学历高了,可惜轮的岗位不多,又没机会下基层,或者,碰不上很强的班子,遇不到器重您的领导,而一次次升迁机会,恰巧或者说不巧又与您擦肩而过,那你咋办?还活不活了?
活,当然是要活的,而且,要活得坦坦荡荡,平平静静,快快活活。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一位级别相当高的领导总结此生经历说过的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
愿将此一格言,送给千千万万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正做着好梦的小张小李和小王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