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8讲 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第28讲 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第28讲 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第28讲 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第28讲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考纲要求]

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知识讲解]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3)发达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1)环境质量下降。主要污染:

①大气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危害: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

②水污染

污染源: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危害: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

③噪声污染

污染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危害: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污染源: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影响计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人口迁往卫星城和新区有效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宽道路、修建环城公路、建设南浦、杨浦大桥、新修高架和地铁等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能力训练]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5.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展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快

C.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大城市发展慢,中小城市发展迅速

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

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 一、选择题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即由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1.2002~2012年间,我国( ) A.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2.表格中数据反映突出的问题是( ) A.城镇人口增长过快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解析:第1题,表中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为3.01%,举家迁移比率为负值,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而户籍人口比率年均增长为2.38%,说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人口城镇化快于人口市民化;举家迁移比率只有20%左右,说明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农村生活。第2题,表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78%,大于城镇化率的3.01%,说明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大于城镇人口的增长,则表明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答案:1.B 2.C 读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统计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6年后城市数量增幅减慢,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 B.1987年到1996年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 C.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 D.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 4.城市扩展强度是指某段时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量占城市初始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扩张速度的指标之一。下列对城市扩展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基本没有影响 B.自然因素决定了城市扩展强度 C.1996年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2001年快 D.城市扩展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96年后城市数量增幅减慢,但不能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因为衡量城市化速度增快的标准除数量增加外,还有城市面积扩大;1987年到1996年平均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呈稳定发展趋势,而城市数量快速增加,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教案资料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

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章 第2讲 城市化(Word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城市化的特点与进程1、2、3、8、9、11、12、13、1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6、7、10、13、14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南昌模拟)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都市区在发展的Ⅱ阶段可能会出现()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解析:1.D 2.C第1题,读图可知,Ⅱ阶段都市边缘区人口增加,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从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B错误;但是城市总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C错误;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们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迁入,D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都市核心区人口又明显增加,说明为再城市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 (2019·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支持加装电梯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如图为重庆市渝中区某东西向住宅楼,正南面加装电梯后的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政府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原因可能是() A.老旧小区即将到使用年限 B.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C.为提高老旧小区的附加值 D.为带动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4.图示房屋加装电梯最明显的影响是()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简介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1949年至1952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长率为7.5%。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此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新设城市八座,并形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一五“期间,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7.8倍,占工业总投资的85%,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倍。在工业部门内部,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花溪六中彭良庆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二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2课时主备:朱云审批:赵旭莲编号:9G9030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知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学会分析逆城市化的成因 4.了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重点:1.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难点: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读自学思疑初探问题尊重认知规律,亲历感悟知识生成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1.阅读课本P41页内容,归纳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阅读P41页阅读部分,回答下面内容: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结果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二、城市环境问题 1.“城市病”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___________,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思考】大城市地价昂贵,向来有“寸土寸金”之说,然而上海市在地处市中心的黄浦、静安、卢湾三区交界地带,营造了2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你同意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2.城市郊区化(又称_______)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__________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着增强。 (2)有更多的______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3)运用_______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4)控制_____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__。 (6)_______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导思合作互助探究问题发展创新思维,形成主动探究与的意识和能力 1.【探究材料】材料一某城市从市中心到郊区的气温变化示意图。 (1)结合材料探究: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材料二我国正逐步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到2015年底,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下图为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一、商榷: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郊区城市化”的说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2》教材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说明中提到:“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前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又在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到:“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鲁教版《高中地理2》中也有类似提法,“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城市人口向外流动,继而引发商业、服务业等相继外迁,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开始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随着人口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相继向外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 湘教版中,却把“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混为一谈。“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市郊区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阶段”。 从以上文字中,可以判断: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正确的说法应是“郊区化”;但是不能把“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混为一谈。 二、概念辨析 1、郊区城市化与郊区化 “郊区化”概念来自于西方文献,是指立足于中心市,即以中心市为主体,来观察城市向郊区(即中心市外的建成区或都市区)的离心扩散。 概念中的“中心市”不等于我们习惯认识中的市区。在中国,行政上的市区范围很大,与西方中心市空间尺度相似的概念相当于有些中国大城市的中心区,如北京的4个区。而有些没有现成中心区地域划分的城市,则一般相当于原来的旧城范围。因此,中国习惯上所说的城市范围较大,北大周一星教授结合中国的国情,对郊区城市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作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这样一个过程叫做郊区化过程”。即这种现象仍然发生于城市内部或都市区内。 郊区化的前兆是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即所谓的相对分散。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郊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或产业也可能从近郊向远郊离心扩散。 “郊区化”与“城市郊区化”是等价的。郊区即城市的郊区,乡村无所谓郊区,因此“郊区化”即“城市郊区化”。

必修2 第二章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2017·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2.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D.生活方式改变 答案 1.D 2.B 3.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 (2)在此过程中,城市人口会发生什么变化? (3)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发展为城市群(带)。 (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城市化 解析依据图例可知黑点代表城市,阴影区域代表郊区,由此推理得出空白区域为乡村。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过程,图中t1~t4表示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变化,黑点数目增多,黑点周围阴影部分面积扩大,最后连成一片;与此同时,空白区域逐渐缩小。这表明:城市数目增多,面积扩大,城市群出现。此过程被称为城市化。

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1)产业结构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就业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如果第一产业比重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则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反之亦反。长期以来,西部由于受到观念、制度、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十分缓慢。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2)经济增长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步伐。由于经济发展使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在众多商品中,农作物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对该类产品的实际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增长导致对它们的需求更快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会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动也必然带动投入结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结构相应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导致资本与人口在空间的高度集聚,并因此加快城市化步伐。 (3)资金状况 城市化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转换与升级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的工业化过程,这个过程导致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一方面,工业化特别是农村工业化需要足够的资金积累用于发展制造业及相关的资金密集、周转时间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城市化要为农村人口的转移提供足够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要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中心就需要建设现代化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 (4)区位因素 世界上的各种资源不是均衡分布的,因此城市总是在那些地理、气候、图纸、矿藏条件和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产生和发展;并不断吸引人口与资本向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好的城市聚集,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效益差别来。所以,滨海的良港、河流的两岸、铁路的沿线,不仅城市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发展快、效益好;相反,“穷乡”则往往处于“僻壤”。地理位置沿海、沿江的城市或临近已有大城市的地区总是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又因为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资源供给的地区价格差异,从而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工业布局。自然资源匮乏或长期难以利用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总是落后于资源丰富、或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

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几个概念的辨析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及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 一、城市 (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 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 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城市的地域形态

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形成与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①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分化。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和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各功能分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4、主要城市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 (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 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的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2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3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D错。 (2019·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18讲城市化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城市化 一、选择题 图甲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大产业就业比重变动图,图乙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GDP增速变动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甲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据图推断( ) A.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 B.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呈正相关 C.1978-2011年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 D.2011年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相同 3.当前,我国大城市不堪重负,中小城市发展滞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影响是( ) A.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均衡 B.户籍制度改革迟缓 C.国家政策倾斜差异大 D.区域社会经济差距增大 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超过50%);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上升速度较快。因此,图中①代表第一产业,②代表第二产业,③代表第三产业,④代表城镇化率。选D。第2题,读图甲可知,1978-2011年,第二产业就业比

重先高于第三产业,后低于第三产业,A错。2011年,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相当,且都高于第二产业,D错。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较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C对。读图乙可知,1978-2011年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有时呈正相关,有时呈负相关,B错。选C。第3题,区域产业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不均衡是城市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改革迟缓对大中小城市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家政策层面,政府对大中小城市的倾斜差异小,甚至更倾向于鼓励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社会经济的差距。选D。 答案:1.D 2.C 3.D (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制于村民就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结合材料回答4~6题。 4.康杜村村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 ) 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 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 5.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 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 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 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 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 6.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 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第4题,土地征收前的第一阶段还是典型农村,依赖的资源是耕地;第二阶段主要以大学城建设为主,耕地已被征收,则农民就业以到工地打工为主;第三阶段,村庄被大

20讲城市化及其影响

限时规范训练20城市化及其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我国某市三大产业比重和城乡人口变化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9年该市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2019年该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53%,且城市化水平上升速度较快,说明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答案:B 2.关于图示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19年该市人口最多B.第一产业产值持续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增速最快D.第三产业产值先降后升 解析:根据该市的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可计算出该市人口总量,其中2019年最多;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但随着总产值增加,第一产业产值可能增加;第二产业产值增速最快,由2019年的约40%增长至2019年的约60%;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但随着总产值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可能持续增加。 答案:C (2019·北京东城区模拟)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3.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段是() A.1949~1955年B.1955~1965年

C.1965~1975年D.1985~2019年 解析:读图可知,1985~2019年的曲线斜率最大,说明此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 答案:D 4.有关我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分布较均衡B.已进入逆城市化阶段 C.起步晚、发展快D.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均衡 解析: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目前为52%左右,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答案:C 5.目前,我国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城市面积扩大,减轻热岛效应 ②水循环过程受到干扰 ③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解析: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热岛效应增强;城市的建设导致水循环过程受到干扰;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属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易破坏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B 城市变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观察到城市的景观,如

城市化的类型

地理事物的类型划分,是为了理清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状态差异和内在联系。划分时,要么依据时间背景,要么偏重空间条件。现代城市化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情况和规模宏大的局面,除了依据时间背景划分之外,如从空间系列和发生根源上去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趣的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呈对应状态出现。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这些部门,或者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酒楼等)。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有的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有的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这一正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业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如果继续采取外延型的发展方式,将使各种矛盾更为尖锐。在此情况下,通常采取跳出中心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上去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有的则形成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将首都搬迁到内地,或在内地开辟增长中心,从广义上讲,这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详细)

二、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与以往走过的城市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不能是中国过去走过的滞后型城市化道路,也不能是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走过的过度型城市化道路,而应是一条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适度同步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同时,中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又处于信息化的启动和起步时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也就是说,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先进的大城市和科技城市,信息产业已处于重要的、突出的地位,成为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是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还是一条城市化与现代化同时推进的城市化道路。现代化(modmeziatoin)这个术语开始被学者们广泛使用始于1958年丹尼尔·勒纳发表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勒纳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社会系统,一是传统社会,一是现代社会。所谓传统社会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生产力较低的前工业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指市场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进,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并且他认为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英·克尔斯给现代化下了一般定义的同时,还给出10项指标来明确现代化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它们分别是①人均GDP3O00美元以上;②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至12%一巧%;③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45%;④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45%;⑤成

浙江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浙江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0题;共46分) 1. (6分)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中) 下图是某城市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的时间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图中反映的是该城市最近四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此类城市较普遍存在的地区是() A . 东亚 B . 南美 C . 西欧 D . 北非 2. (4分)(2020·襄阳模拟) 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这是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年末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6万人,2019年末减少0.6万人。“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北京市要加强治理“大城市病”,全面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三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 房价大幅上涨 B . 产业结构调整 C . 城市人才争夺 D . 空气污染加重 (2)北京市在全面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中,以下需要最先退出的是() A . 金融中心 B . 文化中心 C . 物流中心 D . 科研中心 3. (6分) (2017高一下·广东期末)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回答下列各题。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 . 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 . 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 . 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 . 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重庆卷] 图1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读图1回答1~2题。 图1 文综1.K1[2011·重庆卷] 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文综2.K2[2011·重庆卷] 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2011·福建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6题。 图1 课标文综3.K1[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课标文综4.K2[2011·福建卷]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

量、历史文化 [2011·天津卷]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题。 课标文综5.G1[2011·天津卷] 这种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当前天津城市发展生产的影响主要是( ) A.扩大了商业服务的地域范围 B.提高了商品制造业的比重 C.奠定了中心商务区形成的基础 D.调整了商业区的空间布局 [2011·山东卷]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6~7题。 图3 课标文综6.K2[2011·山东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课标文综7.K2[2011·山东卷]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 城市化特点(讲义)-文档资料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 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重要提示】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

【随堂练习】 1.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 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放缓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快 答案:C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2.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 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 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发展,重视城市发展 D.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答案:B 思路分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独立,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 例题1(无锡联考)读下面四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早,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晚 B. 2019年英国、美国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印度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C.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D. 2019年印度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 (2)2019年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C.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心区人口迅速增长 D. 农村、小城镇得到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思路分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19年印度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的末期,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晚;2019年英国、美国、巴西的城市化水平高于70%,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第(2)题,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