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立、看、怅、问。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A)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4)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请用“∣”画出下面几个诗句的朗读停顿。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万类霜天竞自由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6)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头、流、由、浮押ou韵

(二)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三)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四)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D分析: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所以D项是错误的。

(五)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九二九年十月)

1)本词依长短来看,属(),从分段来看,是()。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地点(),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所嗅之气(),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心情。

3)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

()。

4)“寥廓”一词在《沁园春。长沙》指(),在此处应指()。

5)“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好在哪里?

(1)小令双调

(2)重阳战地战地黄花香喜悦

(3)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战争

(4)宇宙的广阔高大广远

(5)“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不仅点明战地重阳节观菊花的欣喜心情,而且抒发了乐观、昂扬的思想感情。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林华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品味曲词富于“文采”的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意境美。 [设计思路]: 根据此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法。学生在感知文意、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自主感悟曲词的意境,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长亭送别》的情节结构。(2)通过课前的预习提示,明确文章的学习重点,初步品味曲词的情味。 (3)学生课外自主欣赏有关“离愁别恨”的古典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柳永的《雨霖铃》被称为唐诗宋词中“离愁别恨”的绝唱而引入文章的教学。(《长亭送别》被称为元曲之中“离愁别恨”的绝唱,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 二、整体感知、明确重点 1简介作者、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剧情梗概,要求学生简要归纳。 点拨:《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哀愁。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而去探究人物“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 2提问:古代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浪漫主义、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而此文最主要采用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此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③提问:你个人认为哪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试加以赏析。(自由朗读全文) 讨论明确:主要有以下曲子[端正好]、[脱布衫]、[一煞]、[收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赏析品味,重在感悟 (一)提问:这些曲子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请试着加以解读,品味其中的意境。(集体朗读这四支曲子) 点拨:学生可以把握其中的意象,试从古典诗词中查找运用这些意象来解读“离愁别恨”的意境;也可以运用散文式的语言加以诠释、品味。 1学生讨论[端正好] 提示:世传实甫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 明确:意象: 碧云: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 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大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西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散文式语言 如: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黄色的菊花飘落满地,西风刮得正猛,北方大雁向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一定是离人带血的泪。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备课人:张伟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领会诗人的革命豪情; 3、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诗中意象,领悟诗中意境; 2、感受诗人指点江山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三、教学难点 1、从意象角度了解关于环境和人物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思路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指导学生在诵读诗歌基础上,分析讨论诗歌中的意象,领会诗人思想情感。 五、教学方法 1、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感受诗中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2、鉴赏法。通过分析意象,创设意境,把握诗中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风吹,秋叶落,万木开始萧条……大家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秋天的景象,然后说说“秋”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萧条、冷清、凄清、悲伤……)自古以来,文人关于“秋”的诗词创作就有很多,大家能想到哪些这方面的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杜牧。可以看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大家联想得很好(激励肯定学生)《山行》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古代文人常把“秋”和“悲”“愁”联系在一起,所以产生了诗歌史上常见的“悲秋”主题。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毛主席笔下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展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是不是符合“悲秋”这个主题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二)作家、背景介绍 作家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沁园春雪导学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骚.( )今朝.( )莽莽 ..( )稍逊.( )妖娆.( ) ..( )滔滔 chéng jísīhán hóng zhuāng sùguǒ Sāo zhāo mǎng tāo xùn ráo 成吉思汗红装素裹 2.下列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惟余.莽莽(只) 大河 ..上下(黄河) B.须.晴日(等到) 红装素.裹(白) C.稍逊.风骚(差) 原驰.蜡象(奔跑) D.竞折腰 ..(折了腰) 数.风流人物(数得上) D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荣获“2015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堪称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 B.雪花在空中飞舞,使北国江山显得分外妖娆 ....。 C.昨夜一场大雪,早上出门一看,天晴了,好一派红装素裹 ....的绚丽景象。 D.一代天骄 ....李白豪放不羁,写诗慷慨淋漓,岂能和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 B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 5.根据提示默写。师题 (1)须晴日, ,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3)《沁园春·雪》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4)《沁园春·雪》中点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只识弯弓射大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6.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动静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 高一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 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 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 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 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 例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学生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2、 播放多媒体课件一一配乐朗读 比较并评价。 3、 学生自读课文 (1) (2) (3) (4) 4、 分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诵读、讨论、探究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2课时。 (忧国伤民) 清泉石上流。 (沉郁壮阔) (清净无为 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 找出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句词,并体会它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读时碰到的难题。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三、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1、赏析前三句 (1) 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 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独立”而 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 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3)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 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 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 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一一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一―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一―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一—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 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同学表演。 提示: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 好? 评价,再表演。 (4)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戈y 出动词,他们用的好吗?为什么? 染、击、翔 (5) 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确:二者都着力写枫叶的火红,开朗的意境。 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但 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 而毛泽东的“万 山红 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 清冷凄惨,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什么如此灿烂 多彩,充满生机? (看) (承上启下) (忆)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01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泄.气( ) 要塞.( ) 溃.退( ) 签.订( ) 督.战( ) 歼.灭(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 溃退: 要塞: 业已: 歼灭: 3、知识回顾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初读感知】 4.听一听,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5.读一读,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 【精读品味】 6、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拓展探究】 7.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本篇报 道的主 体是写

《沁园春雪》学生导学案

课题: 1、沁园春雪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 【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 预习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 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资料助读】 一、文体知识 词的相关知识:词,兴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标题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二、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胸襟和抱负。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自研自探导学】 1、词的上阙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严冬的雪景图的?(情由景生,景为情设,结合作者情感,先找出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然后看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景象?)(朗读诗歌,找出意象描绘画面) 2怎样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抓住重点词语赏析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下阕中的“惜”字?(在理解“惜”字意思的基础上,再体会情感)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词内容,抓住主旨句来进行分析体会)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教学设计 【--爱情祝福语】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峥嵘遒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兼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教案及导学案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 ...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简要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迅猛的战斗节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 ..敌阵,横渡 ..长江。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及击溃 并控制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江阴要塞,封锁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 ...二十三..,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 日可渡完。

沁园春雪导学案(学生用)

1■沁园春?雪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字词等文学常识。 2、有感情的诵读诗词,会赏析词中优美句子。 3、走进诗词意境,说说诗词的思想感情,概括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学会欣赏诗词,体会词的意境,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2、概括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 学会比较阅读。 【知识链接】 1.词的知识 文体常识积累: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创作背景与发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毛泽东率长征队伍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清涧县,毛于一场大学之后攀到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于是诞生了这首《沁园春雪》。 3.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毛泽东,字 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和 ____________ ,中国共产党、 诗人,书法家。 【自主学习】 1、注音。分()外妖娆() 数()风流人物 2、解释下列词语,加点的字 另作解释。 惟余莽莽:风流人物:折腰:风骚: 红装素裹: 3、课文解读 (1) 来。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笔名 成吉思汗()今 朝()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2)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长亭送别教案

-=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拟用二课时。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

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把握课文内容,掌握词的上阙所描绘的两幅画面 ②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学 预习检测 1、知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2、知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长亭送别导学案

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 班级:姓名:小组: 长亭送别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但仕途坎坷。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交往密切。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被称为杂剧之冠。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的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2、《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超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3、元杂剧常识 (1)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每一本戏大都由四折组成。每本四折之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或用在折与折之间,则是衔接剧情),但也有少数杂剧由五折或六折组成,《西厢记》更为特别,共五本二十折五楔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一般以曲一套为一折。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外、净、丑、杂 (2)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4)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曾碧绿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这里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 2.学习本节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作者有一些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较多的诗词,并学习了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对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有一定的认知。 2.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已初步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沁园春雪 学案

《沁园春·雪》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找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朗读、背诵本词。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案发下来后,充分利用热身的时间,做好课前的准备!) (一)背景及体裁知识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轰动一时。 2、关于体裁和题目 词,又称。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卜算子》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雪”是这首词的。 3、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二)朗读课文,试着背诵。注意一些词语的音、义。 (三)疏通整首词的大意,解决疑难词语。 二、课堂探究 (一)朗诵展示,读出词的意境,诵出作者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 1、基础字词注音、解释。 沁.()园春分.()外妖娆.()竞折.()腰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惟馀莽.莽.() 分外 .. ....原驰蜡象 ..红装素裹 ..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略输文采 ..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2、本文结构一、 上阕二、表达方式 ()三、() 沁园春·雪 一、 下阕二、表达方式()三、() 3、上阕写了(地)的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 三个层次。(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4、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5、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 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填写到课文结构表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