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研究

对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研究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___ _public utilities construction _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

学科门类管理学

指导老师

提交论文日期二〇一二年四月

摘要

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状况直接关系到公共事业组织对于多样化的公众偏好与需求的回应能力,影响公共事业组织的公信力,更是公共事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重要性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认识当前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过程中呈现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原因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

Abstract

Effectivenes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public utility statu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public utility organizations for a variety of public preferences and demand response capacity, affect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public utilities, it is the premise of the value of organizati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utilities. This paper aims on the basis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utility organizations, recognizing the issues present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ent public utility to identify the causes and explore the reasonable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Public utility organizations; Effectiveness; Construction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Ⅰ)

目录 (Ⅱ)

一、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意义 (1)

(一)、公共事业组织效能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

(二)、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

二、当前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与原因 (2)

三、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5)

致谢语 (7)

参考文献 (8)

伴随当今公众利益与偏好的多元化取向,“政府--公共事业组织--企业”三元社会结构日趋成熟,公共事业组织已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应的最佳组织形式。为了积极回应公众需求,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公众需求耦合,实现最优化效能成为现代公共事业组织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此背景下,对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问题作出研究,对于提高公共事业组织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意义

(一)公共事业组织效能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目标是提高组织效能。那么何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关于效能的含义,《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给出的解释是:事物所蕴含的有利的作用。我国学者朱正威在《国内政府效能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中,将当前学界对于“政府(公共组织)效能”的解释划分为如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组织效能是公共组织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的统一,是公共组织利用其能力、能量履行其职责,最终实现行政目标所达成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组织效能着重体现公共组织活动的质,即公共组织行政管理目标达成的程度。”

在对公共组织(政府)效能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公共事业组织本身的意涵,笔者对于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作出如下界定: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实现或达成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和促进组织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能力与潜能,具体体现为在组织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过程中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管理学大师西肖尔最早提出组织效能的概念,并将效能作为衡量组织成功的标准。为了使公共事业组织获得成功、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现对高效能的公共事业组织作出如下层面的界定:(1)存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之下,并且能够恰当运用和处理与这些环境的关系。

(2)具有明晰的组织目标与服务宗旨——实现公众的福祉和利益。

(3)以“顾客”为导向,将不懈追求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的满意作为组织服务提供的价值理念。

(4)重视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组织知名度、美誉度,更重要的是要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和谐共处、提升组织的和谐度,最终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

(5)不仅强调过程取向,更强调结果取向,从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表明了对高效能的公共事业组织的良好规定性。

(二)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建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是以实现效能作为公共事业组织的基本目标,以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为目的,把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照法律和组织章程履行自身职责的管理活动。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办事制度的完善、事务公开的深化、内部管理的强化、组织服务的优化、工作效率的提高等。

至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实质是组织自身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这一建设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建设具有以下意义:

(1)有助于增强公共事业组织及其成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实效性,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公共事业组织在效能这一基本目标的指导下,不断追求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其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包括政治性的、经济性的、文化性的、技术性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等,而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生产与提供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公共事业组织及其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

(2)有助于优化公共事业组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效能对公共事业组织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进行了严格的“质”的方面的规定和“量”的方面的规定,要求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就使得公共事业组织中经常存在的“志愿失灵”现象和问题得以解决,使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作风得以转变、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得以提高、组织形象得以美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密切化,从而使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处于一个公正、高效、透明、稳定的环境之中。

(3)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效能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逐步形成以制度管理人力、物力、财力和事务的长效机制。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建设要求从公共事业组织的人事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办事制度、内外部监督制度等各制度建设层面出发,着力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效能的全面提升,形成公共事业组织效能管理的长效机制,以更好的履行组织自身的管理和服务职责。

(4)有助于有效地弥补政府和市场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不足。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生产和提供主体的政府与市场往往会因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不能进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或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缺乏效率。效能作为公共事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效能指导下的公共事业组织要求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整合各种资源,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这恰好有效弥补了政府与市场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上的不足,使得公共事业组织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最佳形式而存在。

(5)有助于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对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重视是公共事业组织与时俱进、持续健康发展和面临形势与任务,应对机遇和挑战,肩负责任和使命,追求效率和效能,达到目标和目的的迫切需要。公共事业组织可以通过加强自身效能建设,在对公众多元化的偏好与需求进行良好回应的基础之上,使得公共事业组织能够维持一种良性存续状态,最终促使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功能的发挥达到最大化,促进良好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达到社会整体和谐和稳定的目的。

总之,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建设不管对于组织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壮大,还是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都发挥着重大而长远的意义与作用。然而,当前公共事业组织效能效能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现状,不能盲目乐观。

二、当前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与原因

近年来公共事业组织已开始重视组织效能建设,且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管理制度的改进、工作方法的创新、人员素质的提高、内部事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等,但是要想使得公共事业组织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还必须

对当前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中所呈现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具体体现为如下方面:

(1)效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的不足。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组织才得以获得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效能革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比较典型的有安徽省、福建省等,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对于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现阶段对于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建设从基本的概念到其作用的机理、从操作的基本原则到实施的具体步骤等都没有达成共识,很多公共事业组织把效能建设与绩效考核混为一谈。由于理论研究上的不够深入,因此也就缺乏对于组织效能建设的指导意义,引发实践上的不足。

表一我国社团组织发展状况

注:公共事业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2)组织与工作人员服务观念的滞后与缺失,存在不良作风。随着公众偏好与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公共事业组织对于此的回应性往往呈现出滞后的特征,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公共事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将公众的需求放到最根本的位置。在经济社会转型期这个大背景下,功利氛围广泛弥漫于我国社会,一些公共事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过度追求自身利益,服务观念严重缺失,使得“志愿失灵”、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的现象经常出现,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影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品质。

(3)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迈向前进,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结构应该是德才兼备。具体而言,包括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知识、工作技巧以及工作能力等,而当下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淡薄直接反映了其在思想道德品质上的缺陷;公共事业组织对于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强调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而志愿者大都为非专业人员,业务知识明显不足;业务知识作为工作技巧的支撑,其不否直接使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的灵活性和工作技巧多样化程度大大降低;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欠缺、业务知识的不足、工作技巧的缺乏直接决定了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不足。

(4)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责目标不够清晰,个人职责不够明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机构与人员的剧增。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呈现出臃肿膨胀,层次繁多的特征。首先,部分机构重叠,工作人员的权责界限不明,这使得组织内部经常出现工作人员间扯皮推诿、相互掣时的现象。其次,管理层次过多,人缘编制不尽合理,管理幅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再次,忽视了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在公共事业组织的内部组织与组织间、组织与人员间以及公共事业组织与外部的组织及其人员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与良好的协作。

(5)公共事业组织的责任意识不强和监督与问责机制的乏力。一个具有高效能的公共事业组织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性、极强的服务意识和较为完善的监督与问责机制。而当前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化倾向严重,组织内部一些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甚至有人违规从事商业性营利活动,此外财务管理的混乱等状况都为公共事业组织责任意识的淡薄化埋下了种子;在监督与问责机制方面存在“社会监督上的薄弱,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与激励上的不足,监督主体身份上存在的障碍、‘双重俘获’现象、市场约束软化”等问题,监督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必然导致问责上的不足。

(6)工作法制化、制度化水平较低、纪律执行不严。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调整公共事业组织行为的单行法,仅有国务院颁布的几个法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规定和实体性规定相对缺乏,工作法制化的程度明显不足。此外,有些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个人的自由裁量权失度,制度化水平的低下,失去了对组织成员工作应有的规范性,影响组织效能的发挥。最后,部分公共事业组织对于违规失职人员的处罚力度不足,过分地强调正强化,忽视负强化的作用,纪律执行不严,不能起到很好的惩戒和教育效果,这使得部分工作人员一再发出向组织纪律和组织权威的挑战。

(7)缺乏创新理念,不思进取、工作效率低下。许多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人员安于现状,职业危机感极度缺乏,同时志愿精神严重缺失,对不同组织之间的竞争熟视无睹,不能找寻出创新的策略和工作方法,使得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以弥补与他组织之间的差距;还有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锐气和朝气,无所事事的混日子,面对工作总是消极应对,面对困难总是强调客观原因,怨天尤人,这其中的许多人员都养成了图清闲,怕麻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不良习惯。此外,公共事业组织中普遍存在着简单的事情复杂办,复杂的事情拖着办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组织的工作作风和组织人员的工作士气,使得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大大折扣。

(8)绩效考评体系不够健全。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确保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由于大多数公共事业组织还未能制定出具有良好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无法科学地、准确地对对组织效能建设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作出客观地评价,也就使得奖惩和激励无法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估标准不够科学,多片中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综合的社会指标;考评存在形式主义严重、对效果问题重视不够;考评以领导满意为标准,而不是以公众满意为标准;评估程序的规范性不足,主观随意性过强,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公正性;指标两化程度低,对于不同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够合理。

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也较为复杂。通过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公共事业组织在效能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上问题。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导致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过程中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1)缺乏思想认识方面的支撑。科学决策、选准目标是效能提高的前提。公共事业组织中的许多领导干部对组织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尤其是那些主要负责人的认识不到位,他们不能很好地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参考权、专家权、合法权、、奖酬权、强制权等,使得效能建设未能进入议事日程,此外,没有一个效能建设的整体的战略性的部署或规划,这些都导致了工作

在有效性方面的不足。

(2)为民服务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公共事业组织内部的部分工作人员说话做事不能很好的区分场合和对象,在碰到一些较为敏感或棘手的问题时,政治意识与服务意识淡薄,对自己的言行的控制力不足,对待一些了解不到位的来访公众,不能很好的了解其需求与偏好,滥充好人,瞎起哄,使得服务公众的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公共事业组织的领导存在单纯的业务观念,对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对思想或工作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批评教育,盲目的追求组织内部的团结与和谐,即使偶尔对犯错误的同志进行批评教育,也是以掩人耳目为目的,轻描淡写,蜻蜓点水,走走形式。

(3)缺乏人员素质基础。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人员对组织效能建设的整体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自身素质状况来决定组织整体功能的优劣,并制约着公共事业组织整体效能的高低。目前,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许多人员跟随环境随波逐流,学习劲头有所退化。

(4)手续审批有待精简,办事环节繁琐累赘。在我国,提到公共事业组织,通常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它们的成立通常需要满足许多登记要求和条件,包括对注册资金的要求、对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个人额外经济收益的限制、对登记时限的限制等。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实行的是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各级民政部门作为其登记管理机关,党政机关及得到其委托的单位为业务主管部门,而在成立之初,必须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才可归口民政部门登记把关,手续审批的程序相当复杂。在办事环节方面,对于一个事项,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增加了多个审批和沟通环节,办事没有集中到一个窗口,造成工作人员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降低了工作效率。

(5)管理制度建设落后,缺乏制度体系的引导。优化结构、构建机制是效能提高的基础。在用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以制度管人的有效途径不畅。无论是组织纪律制度、监督制度,还是工作制度、服务制度等,在制度制定方面,许多公共事业组织以志愿性为借口,没有制定出严格的约束工作人员及其行为的制度,有些组织制度健全,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使得制度形同虚设。

(6)缺乏绩效考核保障。目前,尽管有许多公共事业组织已建立了岗位职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绩效考核方面的制度,但往往会因为没能建成一套科学的责任分解、绩效考核、绩效奖惩于一体的效能考核体系,使得已建立的制度往往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落实。此外,效能建设工作覆盖面不广、内容偏窄、未能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氛围。

总之,当前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在很长的时间段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认识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终点,因此,我们必须对效能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合理化解决思路与对策进行探究。

三、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建设,必须从组织所处的具体的环境背景出发,要充分整合组织所拥有的管理资源,涉及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等;要对组织所拥有的管理要素进行优化,使得其效用的发挥达到最大化;要对组织的管

理行为进行规范,使得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的发挥更加科学有效;要对组织的运作方式进行改善,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正确处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使得权责分配更加趋于合理;要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作为支撑,以较低的成本为原则;此外,还包括不断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等众多方面。总之,这些工作思路都以实现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和建立持续、创新、发展的公共事业组织为目的。其效能建设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加强效能教育培训为前提,促进组织人员效能观念内化。组织效能建设的主体是组织的工作人员。效能建设是否富有成效,这主要取决组织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等。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必须经常性的对组织成员进行效能教育和培训,要以理想信念、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作为教育重点,增强组织成员的服务的意识和自主性,在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基础上,达到转变组织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的目标。

(2)以完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为基础,争取建立长效化的效能建设机制。从组织结构的优化出发,要做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机构管理进行合并、对共享资源进行整合等。此外,还应该在定岗定编方面做出努力,包括对岗位的精简、对岗位具体职责的扩大化、设定人员编制的科学标准、进行充分合理的授权等。最后还应进行适时的人力资源盘点,使得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保持供需平衡,建立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培养发展的科学计划,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的应用,使得人力资源在其他资源的配合下发挥最大化效用。从工作制度出发,要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的纪律制度、岗位职责制度、考勤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训制度、财务制度、信息化工作制度等。总之,要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形成效能建设的科学机制。

(3)以健全绩效考评体系作为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关键。首先,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组织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指标的设计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充分调动组织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正确的处理好显性绩效和隐性绩效的关系,及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的关系;指标的权重应以地区和部门的实际情况来设定,还应进行合理的加权处理,避免某些因素对评估结果造成单方的决定性的影响;在常规指标的设定上,应对一些否决性指标和负指标有所考虑。其次,要对绩效考评的方式进行完善。实现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这其中应该包括所有的社会监督主体;评价方式的立体化与科学化,这包括组织与公众考核、定性与定量考核、日常与定期考核、纵向与横向比较考核等评价方式;评价行为规范化,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绩效评估的立法工作,保障评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评价结果公开化,强调评估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和其他各种腐败。

(4)以完善监督机制作为公共事业组织效能建设的保障。为公共事业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且有力的监督环境是政府、公共事业组织、企业和公民应共同承担的责任。具体而言,包括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立法进行完善;减少登记限制和登记程序;加强对其日常监督;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营造竞争透明化的环境;建立行业监督,完善自律机制等。

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公共事业组织的效能,必须对效能建设的重要性作出深刻认识,要从各个方面作出努力,以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促使公共事业组织发挥更大的功能以及公共目的的实现。

致谢(References)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我要感谢一直指导我直至论文完成的老师,在老师细致的指导下,这篇论文才得以完成!

我还要感谢学院的所有老师。作为一名学生,我有机会得到老师们的教导,学习管理学知识,这是我大学阶段一段难忘的经历。学院老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同学,在这次论文完成中,他们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在开始写论文时,我曾因为对一些基本概念不熟而一度沮伤,他们给予了我鼓励并帮助我快速熟悉相关概念,这次论文才得以完成。

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在这四年的学期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2.吴东民、董西明、郭磊、曹现强.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朱正威、杨晶晶.国内政府效能问题研究综述.特区经济,2007年4月

4.蒋鹏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初探.江苏经济报,2008年4月29日第A03版

5.王勇豪、覃斌.关于当前国税部门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财务金融,2011年4月(下)

6.马裕房.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思考.法制与经济,2011年10月第290期

7.郝锐.关于提高行政效能的看法.法制与社会,2007年6月

8.包恒庆,汪旭东.基于组织效能内涵的理解谈对组织效能建设的思考.科学管理.中国西部科技,2007年4月

9.张小娇.我国机关效能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经管空间,2011年8月

10.周萍.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时代金融,2011年第6期下旬刊

11.马德明.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效能建设的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分析.经济师,2007年第9期

12.蔡永革.浅谈加强和改进机关效能建设.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5卷第4期

13.张国兴.机关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

14.王兴喜.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的主要举措.福建论坛.经济社会报,2002年第4期

15.汪慧.浅谈深化机关效能建设.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朱逢春.影响行政效能提升的观念因素与变革路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17.吴艳.论机关效能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解决之道.理论观察,2008年第5期

18.朱厚仁.论地方政府效能建设问题.理论建设,2008年第2期

公共事业管理

1、如何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一般管理过程与战略管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事业的一般管理,相对于战略管理,是由中低层管理机构根据相关的公共政策和战略所实施的日常性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和实施与从物的角度对公共事业管理对象进行的划分密切相关。 战略管理,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与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而从决策的角度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组织未来发展产生冲击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活动、将整体组织与对其发性冲击的议题进行分析的活动,关注组织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所以,所谓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战略管理具有强烈的未来导向性。 第二、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 第三、战略管理外向性,是外部环境的管理。 第四、战略管理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实施过程。 第五、战略管理是理性分析与直觉的结合。 2、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问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公共部门有资源和能力能够予以解决的,才能进入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讨论范围,最终通过计划的制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这类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事业管理问题。 基本条件: 第一、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即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第二、它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 第三、它必须具有公共性。即这一社会问题应是绝大多数人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 第四、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有什么特点? 从一定的社会问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前提条件来看,成为公共事业管理对象的社会问题具有下述特点: A、公共性。这是最为基本的特点。这一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它涉及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或者说它与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的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B、可变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于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同一个具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此时可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则可能就不能进入公共事业管理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

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技能和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该专业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 1.公共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一种共同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公共事业管理的出发点与核心是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萨缪尔森于1945年提出了被各国学者基本认同的确认公共产品的两个标准,即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所谓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活动。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有: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公共事务的特征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所谓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以公众为本原则要求必须以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本。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具有的特征有: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宏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主要是高层次的政府组织,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是间接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有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直接调查方法最常用的有以下三种: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被称为民意测验的是问卷法。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以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法治原则 3.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化境。在分析人口环境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时,通常选择的角度是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家庭状况。社会发展程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 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的基本内容有:经济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和经济体制因素。他们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和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能力、水平和效率。2、经济成分:一定的经济成分决定了特定的社会利益结构,这影响到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向和决策。一定的经济成分构成决定着政府相应的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政策,对公共事业管理产生影响。3、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

研究思路及框架--开题报告

三、研究的思路、论文框架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计量研究等研究方法,紧紧围绕“宁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在研究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宁波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结合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对宁波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指出在对外贸易促进宁波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本文的初步研究框架拟定如下: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和篇章安排 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依据 2.2.1比较优势理论 2.2.2生命周期理论 2.2.3雁形理论 2.2.4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3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作用机理 2.3.1通过进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3.2通过出口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3.3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作用 3 宁波产业结构现状 3.1 宁波产业结构的演变 3.2 宁波产业结构的特点 3.3 宁波各个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4 宁波对外贸易现状 4.1 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4.2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4.3 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4.4 对外贸易主体分析 4.5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分析 5 宁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宁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模型 5.2 实证结果分析 5.3 宁波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公共事业

公共事业

————————————————————————————————作者: ————————————————————————————————日期: ?

第一章 1.什么是公共事业? 公共事业: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为什么政府要管理公共事业? 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市场运作的缺陷决定政府必须积极有为。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有其优点和长处 3.如何认识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 公共性。非营利性。专业性。基础性。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公共事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非营利性。服务性。 4.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如何管理公共事业?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第二章 1.政府组织有何特征和体制优势? 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制度。解决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解决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问题。 2.政府失灵有哪些具体表现 短缺或过剩。信息不足。官僚主义。缺乏市场激励。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 3.公共事业组织有何体制优势和局限性? 缺:一般局限性。筹款不足。狭隘性。家长作风。业余性。中国事业组织还有的缺陷。缺乏独立性。组织性质杂乱。组织立法滞后。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自律机制不健全。 优:相对独立性。专业性。接近性。灵活性。非营利性。低成本、高质量。在培养互助精神上更具优势。 4.市场机制在发展公共事业中有何优势和局限性? 优:有效配置各类资源, 加快市场主体优胜劣汰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市场主体间联

淄博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文件

淄博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文件 淄公办发[2011]456号 关于切实做好今冬明春供热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供热主管部门,各供热企业、热源企业: 2011-2012供暖期即将开始。为认真扎实地做好供热准备工作,保障供热平稳运行,确保群众冬季采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做好本采暖期的供热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当前供热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冬季供暖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关系居民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各级供热管理部门,各供热企业、热源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供热工作的政策规定,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供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新的跨越。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热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个别地方和部门对供热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水平距广大居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服务意识淡薄,供热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滞后,应对极端性天气

和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还不够足,等等。对此,各级供热主管部门,各供热企业、热源企业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供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供热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今冬明春全市供热平稳、有序、安全运行,切实做到“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 二、加大措施,全力做好各项供热准备工作,确保供热安全稳定运行 (一)全面做好供热工程收尾。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对所有在建工程要精心组织,倒排工期,科学调度,确保10月25日前所有直接关系今冬供暖的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已经完工的工程要立即安排调试和试运行,发现问题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确保正常投入使用,绝不能因工程问题影响到今冬按时供暖。 (二)切实做好煤炭储备。各热电企业、供热企业要按照省住建厅和市政府要求,积极做好煤炭储备工作,加快煤炭调运进场。采暖期前,供热企业储煤量要达到总用煤量的50%以上,力争达到80%,热电企业储备量不低于每月需求量的50%。同时,要严把燃煤质量关,严禁不合格燃煤进场入炉,严禁在不具备防护条件的场地堆放燃煤。要切实执行好全市供热企业、热源企业煤炭购储情况周调度制度,按时上报调度报表。

公共事业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事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活动。 特点:第一,公共性P.4 第二,公益性 第三,非营利性 第四,服务性 2.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进行规范,同时为促进其发展以满足社会 公共需求,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3.非政府组织: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活动,实行非强制性、非等级和非利润取 向的网络型体制。 4.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 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特征:第一,事业单位的性质是社会公益性组织。 第二,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他国有机构。 第三,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 第四,事业单位的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 第五,事业单位的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 5,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特征:第一,非政府性 第二,自愿性 第三,共同性 第四,非营利性 第五,自我约束性 6,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 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 会组织。 主要包括:民办的大学、医院、科学研究院、体育俱乐部、福利院、职业培训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和艺术表演团体。 7.基金会: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为目的,按 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特征:第一,基金会存在的依据是基金,而不是组织或个人,这是与其他非政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据此也有人称基金会是“财产结社” 第二,基金会基金的来源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捐赠就意味着是自愿的、不图回报的 第三,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从事公益事业。 8.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为完成其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多种活动 的财产资金的支付。就其本质而言,公共支出反映了政府的政策选择, 是政府职能的成本。 9.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由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包括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公共 事业管理、参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方法 10.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其中主要是竞争机制,提供公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1(研究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新形势下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工作经验,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实践,把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工作中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入调研创新型大学生中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的统计分析,借鉴国际先进的价值观塑造理论,对部分具备拔尖创新素质的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不断进行阶段性考察,及时调整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建立一个符合当代优秀大学生实际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体系。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与实施的要求。 2.2调查访问法:对课题组、当地教育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访问或书面调查,了解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的看法,并对本课题改革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2.3实践教学法: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进行实验,并及时总结经验。 2.4理论分析法:以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综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适时与有效评价。 2(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2003年6月至2003年9月): 根据学校总课题的思路,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确立子课题,并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总结前一阶段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学习有关文章;制定课题计划,填写申报表。

(2)行动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 A 根据课程计划和课题计划,在高一(5)~(8)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把研究性 学习引入高一政治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B 根据教师指导和学生申报,在所教各班中各指导若干小组学生开展关于高一 政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C 在教学和指导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注意收集多方面的资料,最终形成相关课 题的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 (3)总结阶段(2004年7月至2004年8月): 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于高一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课题体系和整体 研究框架,并完成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全面总结。 2. 研究方法:1. 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进行全面调查。2. 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3.借鉴国内外企业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体系,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核心学习网络调查法。2、个性调查法。3、个案研究法。4、实验 研究法。创新之处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调控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具有可操作性、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公共事业组织的设立制度

公共事业组织的设立制度 班级:110805 学号:20114080535 姓名:马丛静 摘要:通过对我国与外国的公共事业组织的设立制度的比较,找出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设立制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组织设立设立制度管理体制现行法 正文: 公共事业组织设立是指设立人(发起人)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为组建公共事业组织并取得主体资格而必须采取和完成的法律行为。它并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一系列的法律行为的组合。设立不同于设立登记,登记仅是设立行为的最后阶段;设立也不同于成立,成立不是一种法律行为,而是设立人取得主体资格的一种事实状态或设立人设立行为的法律后果。所以,公共事业组织设立的实质是一种法律行为。设立制度是指规范公共事业组织设立行为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对于公共事业组织来说,其设立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是公共事业组织的自身公益性的特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发展公共事业之需。 公共事业组织设立的一般包括:设立条件、设立程序、设立的法律后果等。下面是外国的公共事业组织设立与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设立的一些特点。 (1)设立模式 各国法律规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设立:异议原则和登记原则。在英美法系国家最为流行的是异议原则,公共事业组织创办时只要符合法律程序没有异议,即被视为合格的公共事业组织;异议机关可以是税务机关,也可以是类似于英联邦慈善委员会或美国州检察长等法律机构提出。这样的设立模式具有灵活性,便于大量的公共事业组织的产生,包括各个领域的设立。登记原则适用于大陆法系国家,要取得相关资格的公共事业组织,必须到政府有关部门去登记,并向该部门证明其已具备条件。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的设立就是采用的登记模式。这种模式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要求较为严格,不利于公共事业组织的大量产生。 (2)设立条件 根据《条例》的规定,社会团体必须具备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团体会员,必须具有固定的住所,必须有专职工作人员,必须有3万元(地方性团体)或者10万元(全国性团体)以上的活动资金,社会团体必须取得法人资格。这些条件比较苛刻,它剥夺了人民组织较小规模、较为松散、较为灵活的社会团体的自由。在其它国家如日本的要求基金会为300万美元。 在活动范围方面:一是符合宗旨与目的,二是对从事商业活动的限制:1)完全禁止公共事业组织参与任何具有商业目的的活动(菲律宾);2)限制:如新加坡禁止与非赢利目的无关的商业活动;澳大利亚、泰国、越南允许商业活动,条件是商业活动所得用于更广泛的非赢利目标;韩国允许商业活动,条件是不但商业活动所得用于更广泛的非赢利目标,而且事先必须获得政府批准(韩国);3)放开:作为合法行为的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印度尼西亚)。但是我国现行法允许民间设立各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在所从事的领域上以及政治倾向上仍然有严格的限制。以从事政治活动或者宗教活动为目的的公共事业组织事实上被禁止依照两个条例设立,而仅可能根据政府的特许而成立。公共事业组织的发起人或者负责人的政治倾向可以被作为不批准公共事业组织成立或者撤销的理由。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次作业答案

的得分: 80.0 完成日期:2014年02月16日 18点23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10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共事业所具有的特征() ( B ) A.准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B.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C.准公共性、私人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D.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营利性 2.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如果主要提供公共物品,那么其所从事的活动就是 () ( C ) A.企业事务 B.经济事务 C.公共事务 D.私人事务 3.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 ( B ) A.广播、教育、卫生、气象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B.基础设施、医疗、体育、动植物检疫 C.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D.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出版 4.由一批学者设立的公共事业组织国际分类体系的简称是()。 ( B ) A.NACE B.ICNPO C.ISIC D.NCNPO 5.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

( B ) A.公共事业组织和准公共事务 B.公共事业组织和公共事务 C.非公共事业组织和准公共事务 D.非公共事业组织和公共事务 6.公共事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把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合而为一的社会 结构转变为()。 ( C ) A.国家—公共事业组织—民众 B.政府—公共事业组织—民众 C.国家—公共事业组织—团体 D.国家—私人组织—团体 7.公共事业领导者素质特征()。 ( C ) A.稳定性、综合性、层次性 B.时代性、单一性、层次性 C.时代性、综合性、层次性 D.稳定性、综合性、层次性 8.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 ( B ) A.马克思 B.马斯洛 C.斯金纳 D.弗鲁姆 9.公共事业管理最本质的特点是()。 ( C ) A.政治性

政务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项目招投标书范本

兴城市政务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项目招标公告辽宁和易招标咨询有限公司受兴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委托,就兴城市政务公共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现欢迎国内符合规定条件的供应商参加本次政府采购活动。 五、合格投标人的资格条件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应当具备的条件; . 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 .投标人必须在辽宁省政府采购网或葫芦岛市政府采购网上办理入库登记手续; .合格投标人还要满足的其它资格条件:⑴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合法企业,经营范围符合本次采购项目的需求;⑵投标人须近三年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投标人在“信用中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15869342.html,/ )网站及“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15869342.html,)或者与此相关的网站查询中没有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六、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须知 参与本采购项目的供应商未进入辽宁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库或葫芦岛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库的,请详阅辽宁省政府采购网站“首页--重要通知”栏目中“辽宁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须知”或葫芦岛市政府采购网站(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15869342.html,)政府采购公告栏中公布的“关于葫芦岛市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通知”,及时办理入库登记手续。 七、公告期限:即日起至年月日: 八、领取招标文件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招标文件领取时间:即日起至年月日:(北京时间,节假日除外) 招标文件领取方式:现场领取

招标文件领取地点:辽宁和易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招标文件发售价格:人民币元/本,售后不退。 领取招标文件其他说明: 领取招标文件时须携带以下材料原件及加盖公章的复印件一套: . 法人代表证明书及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如为授权代表人,则为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授权代表人的身份证以及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 项目经理的从业资格证书、保安人员的资质证书、维修人员的技术等级岗位证书、厨师人员的资格证书、餐饮人员的健康证及以上人员在投标单位近三个月的政府社保管理部门出具的社保缴纳证明。 九、递交投标文件截止及开标时间,递交投标文件及开标地点 递交投标文件截止及开标时间:年月日:时(北京时间) 递交投标文件及开标地点:兴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室,届时请投标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人按时参加开标会。 十、采购单位、采购代理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采购单位:兴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人:杨主任 联系电话: - 采购代理机构:辽宁和易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海星路-号楼F(门市) 邮编: 项目联系人:孙鹏 联系电话:—— 传真:—— 保证金咨询电话:—— 合同事宜咨询电话:—— 辽宁和易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年月日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思路课题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时间安排一般不超过四年) 步骤时间安排内容摘要 (1)进行开题论证。 2007年3月至(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 1 2007年4月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 准备阶段估。 (4)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 (1)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班级文化环境。 (2)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和行动研究,不定期听课、研讨。 2007年5月至(3)聘请课题组专家到校指导。 2 2008年10月 (4)对课堂教学评价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实践探索阶段 (5)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和教案。 (6)在研究后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再次进行评估。 (7)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相关论文。 2008年11月至(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3 2008年12月 (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总结推广阶段 (3)请课题组专家对该课题研究进行评价和验收,在全校进行推广。六、项目主要成员及分工(不超过10人) 姓名性别年龄职务职称承担主要任务邓承校小学高级教师男1960(8 副校长负责课堂教学的指导 小学高级教师殷新友女 1970(6 副校长负责课堂教学的指导

小学高级教师解友霞女 1966(5 副主任负责课题研究的方案制订、资料整理和分析 女小学高级教师索晓芹 1977(10 教师承担语文教学实验 女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袁琛 1975.8 承担语文教学实验 小学高级教师女教师闵虹 1979(8 承担数学教学实验 小学高级教师女教师刘秀芬 1973.3 承担数学教学实验 小学高级教师女教师计红 1979(2 承担书法教学实验 小学高级教师女教师刘培 1976(9 承担音乐教学实验 小学高级教师女教师代霞 1979(9 承担美术教学实验七、经费预算安排单位:万元 总投资甲方拨款乙方自筹 1.35 0.80 序号用途数量金额来源 资料费 3000 1 拨款、自筹 调研费 700 2 自筹 小型会议费 5000 3 拨款、自筹 差旅费 1300 4 自筹 印刷费 1500 5 自筹 管理费 500 6 自筹 其他 1500 7 项目负责签字财务负责人签字

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名词解释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公共性是其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 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构成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和外部性。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其本质是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即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公共权利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现有的基本秩序,或调整某些已变化了的基本社会秩序,克服社会内部一般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发现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相比较而言,自然环境是较稳定的,而人文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合,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行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学时: 4 本章的教学目的:了解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现代事业制度设计,部门公共事业管理改革。 教学形式:授课、讨论 第一节现代事业制度设计——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选择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总特点是国家统管,高度集中统一,是顺应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格局.事实上,我们也曾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例如通过简政、放权、让利、创收等方式来弥补财政资金不足,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权等。但是,由于改革的目标不明确,同时期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以及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没有同步,因而整个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并没有改变。传统公共事业包括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鉴于我国社团与民办非企业起步晚、力量弱、不成规模的客观情况,事业单位成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主要承担者。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减灾救助、公用设施管理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国际上较为规范的说法叫做国有公共机构,相对而言,其他非国有的从事公共事业的机构叫做非国有公共机构。“官办”是事业单位定义的核心。同时,铁路运输、通信、电力、煤气和自来水等事关全体公众利益的企业,也是我们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实行的是的企业化管理,但其业务也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垄断经营的,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的执行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如邮政局)。诚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公共事业体制有其现实合理性,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良好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诸多弊端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同样突出表现在: 1.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 我国传统的公共事业被定位于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是为改善社会生产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而服务的一种工作。这种非经济化的定位,使得事业单

研究思路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测验法.⑷行动研究法.⑸文献法⑹经验总结法.⑺个案研究法.⑻案例研 究法.⑼实验法 (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围,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公共性是其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 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构成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和外部性。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其本质是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即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公共权利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现有的基本秩序,或调整某些已变化了的基本社会秩序,克服社会内部一般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发现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相比较而言,自然环境是较稳定的,而人文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合,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行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

从2013年12月开始,陆续有媒体报道了“黑龙江高速拟从除夕中午开始免费”的消息,部分媒体还专门对此进行了求证报道。消息一出,立即赢得掌声一片,被网友狂赞为“业界良心”.直到一月十三日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均未出面否认.正是这一天, 媒体咨询并统计三十一个省份的交通运输部门意见发现,关于除夕高速免不免费的问题,各省份意见并不统一,除黑龙江省之外,其他省份均不免费. 在交通部门尚未公布2014春节高速路免费方案情况下,黑龙江交通部门决定拟从除夕中午开始免费,理由是“何苦大过年的还让人交钱呢?”在“别跟我谈感情,伤钱”盛行的年代,这一既不讲究“法”,又不依据“理”的政策,完全从“情”出发,用“何苦”式的情感考量作为政策制定标准,必然漏洞百出,因此,政策一公开除了广大网友、百姓的欢呼和叫好外,其他省份都一致对黑龙江省开始“口诛笔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回应是东部某省区交通部门官员的“黑龙江不讲政治”,这一扣帽子的罪名,立即引发的舆论风波,还有山东针对高速收费喊出了“高速一免费就不好管理”的苦衷,新疆交通运输厅认为免费涉嫌“福利歧视”,“有悖公平”等等。 面对各种压力,同时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梁晓安14日表示,2014年春节收费公路小型客车的免费通行时间为1月31日零时至2月6日24时。1月14日上午,黑龙江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负责人表示,“预计除夕中午起即可免费”的说法系误读。下午,黑龙江省高路管理局召开新闻通气会,明确黑龙江将严格执行国务院实施春节收费公路小型客车的免费通行的相关政策。这意味着黑龙江省除夕高速通行将不免费。众多网友对此大呼失望,称其不守诚信,墙头草。 问题:1、此事件反映出我国高速公路运营体制有哪些弊端? 2、你对改进中国高速公路运营体制有哪些建议?

行业研究与研究方法

行业研究及研究方法 一、行业研究认识 1、行业研究引题 本人自从事工作来,基本都于研究打交道,尤其是行业研究,在此,把这几年如何做行业研究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初入行业研究的初学者能提供一些浅显提示,避免少走弯路,同时也想通过本研究与行业研究的志同伙伴(有经验者)做一个沟通交流,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本行业研究的分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业研究的基本概述,包括行业研究的认识、目的、原则和方法等;二是行业研究流程与内容,包括行业研究的基本流程,行业研究内容及研究报告框架等;三是行业研究的案例,以电视剧行业为实证来完整介绍一个行业研究的全过程。 行业研究经验分享目的及主要内容图 2、行业研究定义 行业研究的定义:参考相关文献,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行业研究是重点研究行业过去发展历程、行业现在发展现状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发现与挖掘行业发展阶段、主要影响因素及行业内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等,为企业发展方向提供指导及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依据。 行业研究定义的包含要素示意图 3、行业研究认识 (1)行业研究是规律可循的,专业并非是绝对壁垒 行业研究是揭示行业发展重要工具,研究不同行业虽然有不同内容与因素,但是从研究方法与规律来看有共同点,也就是说行业研究是相通的。很多人研究员把其专业背景作为行业研究的壁垒来看,其实不然,虽具有某行业专业背景能够很快了解其行业,但不是构成该行业绝对壁垒。 目前认为壁垒相对较高的行业如医药、TMT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但也可以通过后续的学习弥补相关技术等知识欠缺,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行业研究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任何行业都是可以通过时间和努力去研究与掌握的。 (2)行业研究需要从微观中来,也需要到宏观中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何为行业研究,简单来讲就是对某一个特定行业及行业内聚合的企业进行深入了解与研究,包括行业发展历史、现状、规模结构、竞争格局、未来趋势及综合信息等因素,为企业自身或行业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行业研究的所属层次来看,行业研究是介于宏观经济研究与公司微观经济研究之间,在经济学上可以称为中观层次研究。 正是因为行业研究是介于宏观经济研究与公司微观经济研究之间,行业研究在行业本身之发展之外,需要关注本行业与宏观经济有何关联与发展逻辑,注重从大处着眼,我们知道毕竟每个产业或行业都是国民经济(宏观经济)的一个链条而已,通过弄清楚你所研究的行业在国民经济结构的位置和地位,就很容易理解与掌握宏观经济变动对你所研究的行业造成的影响。从行业基本概念可以看出,我们研究行业都要回归到各个细分子行业及企业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业的核心就是需要深入研究组成行业基本单元的企业,但也在研究一批企业后升华提炼出企业所具备的共性东西。因此,只注重行业层面没有深入企业和仅深入企业了解没有行业提炼的升华,都是无法真正做好行业研究的。 (3)行业研究无速成捷径,“方法+时间+专注”是关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