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和建议第14 期(总第361 期)导言:

由大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的市软科学课题“优化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

研究”(项目编号2006D10ZC153已于近日完成并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

该课题就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现将课题研究的部分内容摘要如下,供领导参阅。

一、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现状及评价大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工作,明确提出了“科教强市”发展战略。

“十五”以来,大连市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资源,强化创新基地建设,全市科技事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2006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 730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420 亿元,分别增长

31.1%和

35.5%;专利申请量达到71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 429件,增长

42.2%;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

26.7 亿元,增长

55.5%。

全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无论是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投融资,还是在中介、市场及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和提升,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支撑四大方面共25 个具体指标入手,我们对十五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了综合分析。

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连市在总体得分上排在第8 位的中等水平,但除科

技投入排在第5 位,较靠前外,其他子系统都在8 名以后,尤其是以科技人才为主的科技资源排名较靠后,仅高于青岛、深圳、厦门和宁波四个非省会的副省级城市,这与现实也是相符合的。

1 大连市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及对外开放优势,也有产业优势和综合服务优势,科技孵化网络基本形成,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战略初显成效,知识产权展示和交易平台初步形成。

应该说,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从纵向比较来看,有很大改善,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打下较好基础,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大连市创新环境仍有很大差距,尚需进一步优化。

总的来说,大连市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二是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三是创新投入多元投融资体系尚未健全;四是自主创新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五是科技中介服务水平较低,公共服务平台缺乏。

二、优化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的思路及目标

1、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大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大连区域特色,紧密围绕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这条主线,以创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为目标,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核心,以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主要任务,全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科技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投融资、市场、中介服务、创新文化等环境的优化,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环境最优的城市。

大连市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

二是突出特色及与国际接轨相结合原则。

三是以人为本与利益均沾相结合原则。

四是主体培育和开放集成相结合的原则。

五是整体设计与稳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2、优化目标力争到20 年建成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具有大连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流转和优化配置。

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富有团队精神的专业化、精干、高效创新人才队伍,科研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创新成为企业自觉行为,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形成健全的全社会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风险2 投资规模明显增大;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政策环境全国一流;形成完善的中介社会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显著提升;政府科技管理效能明显提高,形成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形成类似“硅谷”的科技创新文化,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全民科技意识、科技素养显著提高。

在全市营造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三、优化大连市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一)推进科技资源有效整合,提升综合科研实力

1、整合研发资源,搭建公共研发平台。

通过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自主创新主体,整合全市科技信息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科技人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大连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2、加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提升科研开发能力。

结合我市的实际,加强学术届与产业届之间的联合,建立由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共同组成的“院企联盟”或“研发联盟”,培育利益共同体,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进程,提升全市科研开发能力。

3、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有效联接机制。

一是要建立成果转化市场;二是建立健全相关中介组织,推动科技成果快速有效转化。

在项目选择方面,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尤其要适合大连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及“两区一带”建设需求,只有这样,研究成果才会更快的进入转化环节,最终变为现实生产力。

(二)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运行机制

1、树立创新观念,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大连市要树立科技推动经济的发展观,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三是,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四是,推动政府控制的公共资源分配方式的转变。

五是,我3 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逐步由扶植企业转向扶植研发,由项目投入转向奖励创新成果,把有限政府资金用在创新机制的形成上。

2、确立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要努力把我市企业培育成科技创新的主体。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要加快改制进程,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对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它们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要努力使之成为创新的主体。

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限制,给予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创新者以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中小企业享受到与大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

3、建立自主创新运行机制。一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构造官产学研资服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

二是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三是建立创新引导机制。

四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分配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政策法规环境

1、对现有科技政策进行梳理。

在积极并严格执行国家以及大连市政府扶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对我市

现有科技政策进行一次梳理。

能用则用,能修订则修订,不能用的就废止。

2、制定自主创新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制定《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此外,大连市应积极争取成为第二批科技保险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使大连市的科技发展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3、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

政策法规的关键在落实。

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我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国税、地税、金融、工商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1、进一步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

政府可通过财政拨款、土地转换、税费免征等形式加大对科技的总投入,特别是加大对重要科研单位、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级试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的投入。

2、加大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通过政策引导,加大企业对科技4 创新的投入。

一般来说,企业科技投入应占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2%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应更大。

3、促进银企对接,争取银行贷款。

企业报贷款项目和计划,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前景和投资风险等评估、论证,形成项目报告书,提供给各大银行。

然后再把银行和企业的领导请到一个桌上当面洽谈,以此促进银行向科技企业放贷。

4、广开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

要加快培育民间资本市场,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投入科技产业,要通过信用制度的建立,推动各金融机构逐步加大对科技的贷款,促进企业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融资服务的重点。

要扶持有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具备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进入

二、三板市场。

5、建立并吸纳风险投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首先,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通过政策的规范、制度的创新以及环境的改善,形成以市场建设为核心、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

其次,大力吸引海内外风险投资,鼓励海内外投资机构、跨国公司等各类投资主体在大连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分支机构。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

一是,股权协议转让。

二是,股份回购。

三是,产权交易所挂牌上市。

四是,管理层回购。

五是,清盘。

(五)完善科技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环境

1、加强科技市场体系建设。

以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为基础,在我市形成各类科技成果进行展示、交易的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2、加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公正诚信、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大连市科技主管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监管技术市场的职能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技术市场监管工作,各级财政、税务、工商、审计、人事、公安、物价、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技术市场管理工作。

(六)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中介服务环境

1、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环境。

尽快建立起背靠政府,面向企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服务全5 市的技术支持、技术推广、技术贸易、信息服务、评估咨询、孵化器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起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2、提升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和水平。

科技中介自身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形成和产业化。

大力培养骨干科技中介,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要在共同开发技术平台建设,服务设备购置、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介机构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中介服务应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要与国际服务标准相对接。

组建各中介机构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同时,要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七)强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1、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

首先,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力度,特别是积极培养领军式专业技术人才。

着重加强对有团队组织能力、有良好学术风格、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强对我市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领军式人才的培养。

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战略眼光、适应我市优势产业和大型项目发展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领军式人才。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项目价值分析

一、地块隐含的三大价值体系: 商业 地产产业 创意产业园

二、产业价值、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关系: 如果从运作创意产业 园的思路出发,本项目地 块的各方资源中蕴涵着三 大价值体系:产业价值、 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 这三者关系表述为: 以产业概念为主导经营实 体,将产业概念做大、做 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来带动和提升地产开发价 值与商业经营价值,同时, 地产开发与商业经营又需 为产业经营提供合理的、 优越的、与之匹配的生活、 工作、休闲、居住等服务 设施,形成产业的”产学 研“与居住、消费、一体 化的运作模式。

三、本案地块存在的决策因子: 宏观市场条件:?城市特性的影响;?政策的限制因素;?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人力资源、产 业发展、资源整合能力、市场环境及机遇 等); 项目自身条件: ?地块的区域特征及现有资源; ?交通状况及未来发展; ?地块体貌特征的影响;定位决策产业定位 商业经营 地产开发

四、地块面临几个核心问题: 1、国家政策上对工业性质地块的限制,未来本案将面临如 何入市的问题; 具体问题:仅出让使用权、无法按揭;营销推广限制 2、未来经营过程中,如何平衡“产业、商业、地产”三者 的价值关系问题; 具体问题:产业概念嫁接问题;地产开发、商业引进与产业经营的 互补关系处理;商业与地产的开发比例; 3、区域市场是否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 具体问题:市场可行性论证: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休闲产业等发 展成熟度,以及人力、财力投资力度与相关政策辅助; 4、地块的“产业、商业、地产”的价值解析; 具体问题:地块自然环境的再造和利用;旧有建筑的包装利用;园 区内三大实体的空间布局关系;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定量化分析了科技进步对污染减排的重要贡献作用,识别了现阶段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并从提高科学认识、构建指标体系、研发关键创新技术、完善政策体系、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未来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对策。 科学技术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力,改进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观点,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学技术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生态的恢复、自然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重点表现在: 科学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防污、治污,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环境的保护.通过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生态化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减少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 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摒弃传统科技观,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能源. 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向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特别是高新技术,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产业到低能耗、低污染、效益高的新兴产业的更新换代,而这些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产业. 科学技术有利于人们思维方式与生态价值观的转变,从而促进了生态伦理观的形成.科技创新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改进,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也甚为深远.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往往引发认识论的革命.认识论的更新必然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革新.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指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中科院大连旅顺科技创新园规划简本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中科院大连旅顺科技创新园规划 1. 项目背景 随着大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产业的迅速提升,大连城市发展空间将“北拓西进”,支撑城市发展的第二产业也将西移,由新金州城区,高新产业园区和旅顺开发区等构成大连市新城区的雏形已经显现,加快推动区域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建设高效统一管理职能、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现代化新城区将是区域 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顺口区将按照大连市 主城区的要求,拓展城市规 模、调整空间布局、强化环 境优势,努力把该区建成花 园式城区。依据主体功能区 划和旅顺口区社会经济发展 导向,将该区未来全域划分 为西北部临港产业区、旅游产业区、科技创新区、都市农业区、生态宜居区和自然保护区六大功能区。为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旅顺加快建设“五城一都”其中之一即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城。根据2010年旅顺口区政府工作报告,旅顺口区要建设绿色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旅顺经济开发区、中科院大连旅顺科技创新园、大连旅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长城三涧工业园区、双岛湾临港绿色产业园区建设。该项目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 2. 规划概况 中科院大连旅顺科技创新园规划占地面积 5.8km 2,大连市旅顺口城区与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凤河入海口处,旅顺口区东南部,老铁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东临旅顺口港湾,西接旅顺经济开发区和旅顺新港。科技创新园交通十分N 创新园

便利,园区距旅顺新港4公里,距烟大火车轮渡码头5公里,距大学城4公里,距土羊高速公路5公里,距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45公里。科技创新园将以科技创新、中式孵化和成果转移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产业化为目标,在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一流研发水平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及产品。科技创新园未来一定要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形成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区域创新体系。 3.区域环境概况 ⑴自然气候 旅顺口区具有北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降雨集中,季风明显,风力较大。年平均气温10.2℃,最低气温-21.1℃,八月份平均气温24.1℃,最高气温35.7℃,全年无霜期平均190天,最大冻土深度70~95cm,年平均降雨量614.5mm,60~70%降雨集中在夏季,年平均蒸发量在1300~2000mm 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72%。 旅顺处于东亚季风范围。图3.2给出了各季节和全年的风向玫瑰图,表3.7和表3.8给出了历年各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及风向,由表可见,常年平均风速为3.7m/s,一年中以4月份平均风速最大,达到4.7m/s,9月份最小,为2.7m/s。总体来说,本区风速不是很大。夏季主导风向为SSE,冬季主导风向为N;春季风较大,夏季风较小,但差异不是很大。定时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18.7m/s,出现在8月份,风向为ESE风;次大风速出现在4月份,风向为ENE。最大风速一般以偏北风和偏东风为主。各月≥17m/s的大风日数以3月最为集中,月平均出现4.4日;2月、11月次之,分别为4.0日和3.6日。 ⑵社会环境 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 岛最南端,属于大连市辖区。 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 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大 连,距大连市45km。境内有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1~2题。 1.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森林破坏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第3~4题。 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19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以下图,完成第5题。 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以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7.以下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淮河地区的洪涝 8.读以下图及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2019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9.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1 600毫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见图甲。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见图乙。 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规划方案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规划方案 引言 信息化正处在变革时代~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更是方兴未艾~其增长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成功的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载体~特别是能有效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工业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强的 创新发展能力。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以下简称“创新城”,作为一个智慧城市的示范工程~是云计算、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性集成~并通过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形成的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应用模式。本方案旨在提供创新城的建设规划建议~从全面考察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出发~确定创新城的定位~提出创新城建设的技术架构和运营架 构~最后对创新城建设发展保障提出建议。 创新城定位 大连在2010年被列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市。创新城位于大连市西北部~规划面积为65平方公里,相当于大连主城区,。该区域东与大连主城区相邻,南与大连西郊国家森林 1 公园相接,西北两面临海~如图1所示。目前已被省政府列 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

图1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区域位置创新城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核心起步区,1.35平方公里),近期实施区,15.5平方公里,,最终规模达到65平方公里。先期建设的2组8栋共15万平产业楼已于2010年年内封顶,将于2011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创新城鸟瞰图 如图2所示。 图2 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鸟瞰图 2 智慧城区定位为科技创新城、高端产业聚集城、绿色发展示范城和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城市~是集“数字城市”、“平安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于一体的综合体~为城区各个主体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安全”的优质服务~如图3所示。

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创新生态化 摘要: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现在乃至将来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指科技创新的(特别是领导层成员)及科技工作者两大类,其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到我国科技创新生态化实践的进程。科技创新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附加价值,因而任何有抱负的企业家都不会轻易放弃它。我国现有企业大多经济实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源(资金、人力)投入开发,从而抑制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方向发展的步伐。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自主创新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新活动,不能把自主创新简单化、表象化和庸俗化,降低自主创新科学行为内涵上的高远与厚重、严肃与科学,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更不能滥提口号,而是应结合本地实际量力而行地开展,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中去,必须把创新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来落实,作为发展理念来强化,作为重大战略来推进,坚持走创新创业、富国强民之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动员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和谐,以创新走到世界前列,建立创新型国家。 科技创新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学或系统的整体论原则来看待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 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用生态学思想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之中,对科技创新的构思、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即在保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坚持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显然,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唯一价值取向的传统的科技创新观已经与社会发展日益格格不入,让自然生态价值观介入科技创新活动并不仅是一种理想的愿望,而且也是一个实际的进程。对于科技创新而言,走生态化转向之路正适应了当前的历史发展要求。因此,科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yumia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011 更新时间:2008 年05月22日 以浪漫和时尚打造都市旅游创新驱动力 一、多维视角剖析大连 从区位角度看:大连是辽东半岛的龙头、东北的窗口、京津的门户、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将在打造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加速环渤海区域联合、促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圈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市场角度看:大连位于东北和环渤黄两大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的结合部,是旅游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之一;毗邻的韩、日、俄是目前中国前三位入境旅游客源国,潜在入境客源市场规模巨大。 从资源角度看:大连荟萃城、海、港、湾、岛、林、泉、山、河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且其品质优越,组合优势明显。 从文化角度看:悠久的历史赋予大连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赋予大连民风淳朴、大气豪爽的个性特征;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大连城市的发展更赋予大连“创新进取、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大连将成为一座开放名城。 从国际视野看:国际化都市往往都是旅游名城。积极建设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新时代大连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发展成就看:大连旅游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塑城市品牌,后创旅游品牌,成功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和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超常规发展旅游的城市典范。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塑造了一个范例。其内涵体现为:理念超前,品牌拉动,政府主导,持续创新,合作多赢。 从问题困难看:旅游空间布局南重北轻;旅游供给体系有待优化和升级;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旅游企业体量不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培育滞后于旅游业发展,旅游科教和智业有待加强;旅游淡旺季明显;陆路交通的制约问题依然存在。 总之,大连旅游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初级阶段,处于全国前列,正步入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关键转型和战略提升阶段。面临四大转型:由以城市及周边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向全面拉开骨架的大区域旅游转型;由粗放型开发向精品化、集约化开发的转型;由观光产品体系为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主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复合产品体系转型;由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向东北亚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区位分析图

环保人必读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之 发展生态环保技术

环保人必读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之发展生态环保技术 北京联盟摘要:环保人必读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之发展生态环保技术 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共8篇27章,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规划涵盖到各个技术产业,今天迈科技带您“学习”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之“发展生态环保技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于发展的基础,关系到环境资源、人类健康、城镇化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将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大资源环境、生态环保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的力度,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生态环保技术的目标 发展生态环保技术以提供重大环境问题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和发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为目标,形成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 提高大气、污废水、土壤、清洁生产等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突破生态评估、产品生态设计和实现生态安全的过程控制与绿色替代关键技术。 开发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技术,开展重大工程生态评价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开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 在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应用试点示范,促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加强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区域环境治理协同创新共同体。 发展生态环保技术的重要任务与关键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灰霾和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及监测预警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等技术研发,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质量技术体系,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防治 针对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水环境保护 加快研发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水源等研究。

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建设意见.doc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建设意见

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建设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行、社、公司、市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程,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引领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园区在推动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促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就建设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制定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多次投资”的原则,镇(港区)、经济开发区(镇)、镇、软件园(镇)要凝聚与整合创新资源,建立企业发展支持体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优化园区创新环境,建成集科技研发、产业提升、公共服务、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全市创新创业引领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创新要素集聚区、集约节约发展示范区。产业园区整体规划不少于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不少于5平方公里。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千亿级科技产业园1个,百亿级科技产业园3个。 二、突出工作重点 1.强化招商引资。以创新招商理念为根本,优化招商队伍为手段,开拓招商渠道为抓手,坚持招商引企与引才、引智相结合,吸引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到科技产业园创业发展。突出产业链招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的主攻方向,创新招方式,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争 第 2 页共 6 页

取引进一批超亿美元的旗舰型项目落户,以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 2.完善功能配套。主体功能区要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产业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人力资源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为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完善产业园内道路管网的建设,提升园区内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各项配套水平,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3.探索合作机制。探索筛选培育机制,对高、新、优、特项目重点支持。探索长效合作机制,加快由单一技术、项目合作向整体性、战略性合作跨越。探索中介服务机制,让创新型企业获得更多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风投等支持。探索诚信管机制,使科技对接的频率更高、效率更高、产学研结的成功率更高。 4.提升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一批研平台,为园区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型和成长型创新企业,使更多企业成为国家、省创新型企业。积极扶持核心竞争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骨干型企业,着力打造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带动当地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三、加强组织领导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政府办、发改委、科 第 3 页共 6 页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胡皓、楼慧心两位学者概括的“基础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变化较小时,主要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亚范式Ⅰ);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主要利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亚范式Ⅱ)。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行机制如附图所示: 附图中,路线①和路线②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作用机理。在路线①中,科技创新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

大连创意农业博览城旅游总体规划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洪家村,距大连市区33公里,车程不足30分钟,距海边的直线距离5.5公里。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总占地面积约6300亩。 项目地目前主要分布有洪家村的民居、智能温室、温室大棚、村镇企业、学校等。其中住宅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块南端区域和旅顺北路(地块范围内)中部路东;智能温室主要分布于地块中部、丰园路东,已建设的28栋,未来规划210栋,占地块面积的1/3以上;现有温室大棚主要集中分布于地块东南角、散布于西南区域,由本地农民管理种植;村镇企业多分布于旅顺北路东侧沿线和北大河以北区域;学校分布于地块西南角。地块资源整体呈现出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人文资源缺失的特征。主要产业以第一产业农作物种植和第二产业加工生产为主,尚无第三产业出现。

2.总体定位 ——全国首个创意休闲农业博览城 ——全国第一个农业产业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创意农业旅游综合体 3.创新模式 3.1创新农业产业模式——基地生产+深加工+商贸交易 依托现有智能温室基地,对基地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辅以参观体验,延伸产业链。 3.2创新农业博览模式——农业博览+休闲体验 引入休闲农业体验产品,实现纯观光农业向休闲体验型农业的功能转变。 3.3创新度假社区模式——国际风情+高品质度假

度假区和规划区域内社区一体化发展模式,达成旅游开发与地产建设双向并轨,力求度假设施与创意休闲农业的和谐统一。 3.4创意旅游综合体模式——创意农业旅游内核+综合性配套设施 打造以农业为主题的创意旅游吸引内核,环创意内核开发复合多功能商业形态,形成创意内核+综合开发提高边际效益的最佳途径。 4.创意表达方式 4.1创意之一——全新创意设计 建筑设计:大型地标建筑、旅游小镇街区建筑创意奇特的外形创新取材 景观设计:农业装饰、创意雕塑、创意绿植景观、创意设施(如休息椅、垃圾桶、音响等)4.2创意之二——更新创意产品 博览度假:农业博览与旅游度假并轨,商旅互助发展。 生态餐饮:以生态餐厅、生态食品、生态理念融合而打造的创意餐饮产品。 创意农业体验:实现由观光向参与体验的实际过度,真正参与其中的农业体验。 4.3创意之三——革新创意功能 全新导入体验、博览、交易等新型功能,实行旅游与农业并轨举措。 4.4创意之四——创新业态模式 伴餐业态、伴宿业态、伴购业态,业态功能相互融合,由单一转向多元,突出趣味性、高效性、新奇性。 5.发展模式 农业主题型创意旅游综合体模式 第一阶段:创意核心吸引物,形成核心景区 以创意农业为创意路径打造创意核心吸引物,并整合已建设智能温室等原有资源,形成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yumiao :本站原创点击数: 1011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 22日 以浪漫和时尚打造都市旅游创新驱动力 一、多维视角剖析 从区位角度看:是辽东半岛的龙头、东北的窗口、京津的门户、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将在打造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加速环渤海区域联合、促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圈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市场角度看:位于东北和环渤黄两大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的结合部,是旅游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之一;毗邻的、日、俄是目前中国前三位入境旅游客源国,潜在入境客源市场规模巨大。 从资源角度看:荟萃城、海、港、湾、岛、林、泉、山、河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且其品质优越,组合优势明显。 从文化角度看:悠久的历史赋予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赋予民风淳朴、大气豪爽的个性特征;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更赋予“创新进取、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将成为一座开放名城。 从国际视野看:国际化都市往往都是旅游名城。积极建设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发展成就看:旅游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塑城市品牌,后创旅游品牌,成功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和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超常规发展旅游的城市典。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塑造了一个例。其涵体现为:理念超前,品牌拉动,政府主导,持续创新,合作多赢。 从问题困难看:旅游空间布局南重北轻;旅游供给体系有待优化和升级;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旅游企业体量不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培育滞后于旅游业发展,旅游科教和智业有待加强;旅游淡旺季明显;陆路交通的制约问题依然存在。 总之,旅游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为主的初级阶段,处于全国前列,正步入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关键转型和战略提升阶段。面临四大转型:由以城市及周边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向全面拉开骨架的大区域旅游转型;由粗放型开发向精品化、集约化开发的转型;由观光产品体系为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主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复合产品体系转型;由国著名旅游城市向东北亚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区位分析图

科技创新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科技创新驱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发表时间:2019-03-27T16:29:00.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刘媛[导读]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级形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天津 301700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级形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的不懈追求,即传统的建设理念不具备动态性、持续性和多元性,难以支撑水生态文明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迈进。本文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 设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措施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承载能力偏低、水环境污染物浓度增加、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经济发展和绿色崛起的重要因素。为全面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形成市、县、乡、村联动建设格局。 1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自古人类逐水而居,因水而兴,离开了水,任何生命都无法延续,文明更无从谈起。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以保障水安全、改善和恢复水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增强人类福祉为目的,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水资源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些方式和准则下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工业文明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和污染物的高强度排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其作为生态系统控制性要素的地位更加突出。解决不好水问题,就无法克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无法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蜕变。现阶段水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只有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形成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从源头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才能科学系统地解决存在的水问题。因此,应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水利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面对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科技创新提供实践手段。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基础科学创新、科技实践创新等方面支撑作用的需求。 2.1 基础科学创新支撑作用需求 水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相对较新,且具有跨领域特点,对相关基础科学创新的需求尤为迫切。相关基础科学创新可分为水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建设路径、水生态系统演变机理及规律、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其他相关工作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的科学创新,并涉及对水资源、水生态、水利工程、法律学、管理学与美学等多领域科学创新的需求。基础科学创新的内容包括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资源保护理论方法创新,河湖健康理论方法研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量化方法、管理模型创新,水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人水和谐相处研究等。 2.2 科技实践创新支撑作用需求 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将基础科学创新、应用技术方法创新应用于实践,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实践创新支撑作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具体建设方案创新与科技推广创新的需求。一方面,对具体建设方案创新支撑作用的需求包括需要确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拟定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明确工作步骤等,具体涉及对国家、区域以及自然水循环和经济社会用水单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科技推广创新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需要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区、科技产业园等立足市场与需求,着眼于科技服务于实践,有针对性、高效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共享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咨询平台,加强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3 水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水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任务的长期性、科技引领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仍待加强,造成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投入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3.1 提高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普惠民生福祉的认识 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人民福祉”。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水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以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水问题,使水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保障于民生、润泽于民生,普惠民生福祉。 3.2 强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经济社会在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因此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制定长久建设目标,分步实施,持续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水安全保障,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水环境、优美的水景观、健康的水生态、先进的水文化,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建设目标永无止境。 3.3 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引领作用 目前,水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理论、技术支撑体系、管理体制机制等尚待完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不断深入,将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新的需求、新的难点、新的技术瓶颈,需要持续的科技支撑与引领。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将科技创新融入到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不断攻坚克难,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

大连生态市建设规划

大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9-2020) 简本 大连市人民政府 2009年6月

为落实《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生态化发展方式,构建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建设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生态宜居城市,特编制《大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9-2020)》。 一.生态市建设基础 大连市区位优势独特,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辽宁省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处于环渤海地区的圈首,是东北地区的门户,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 大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石化、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为主的工业格局,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建设和清洁生产审核均有一定基础,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工作开展较好,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绩。 大连市生态环境基础条件良好,森林和湿地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处于较好状态,电磁辐射环境质量良好,森林覆盖率41.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6平方米,均高于生态市指标要求。海洋生态环境、地表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但大连生态市建设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既包括资源、生态和环境要素等硬件条件不足,也涉及监管能力、文化意识、资金投入、管理制度等软环境方面的制约。金州以南地区水、土资源和能源自给率不足,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岸线和近岸海域开发利用无序,局部近岸海域生态破坏和污染严重;市区地下水污染、酸雨污染较重;局部生态系统仍遭受破坏,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尚未形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扩张的瓶颈制约将进一步凸显,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软件支撑条件方面,全社会绿色消费和环保意识仍需提高,环保监管能力、资金投入和与环保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尚需加强,亟需构建经济、环境、人居、文化和保障相辅相成的发展体系。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