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精品

202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精品

202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精品
2020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精品

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8.1.2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

8.1.3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8.1.4专项调查

8.2综合防治与干预

8.2.1全人群健康倡导

8.2.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

8.2.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

8.2.4建立综合防治的示范点

8.3培训

8.4技术咨询服务

8.5用语解释

8.6法规文件

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8.1监测与调查

8.1.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

(1)目的

通过监测,找出威胁人群生命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致病机制,影响健康和生命质量的因素,为制订和评价干预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监测病种

选择监测病种: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医疗单位诊治该病种的比例,综合考虑决定需要纳入常规监测的慢性病。监测病种选择时应考虑以下5个因素:

·某种疾病是否有较高的发病或患病率;

·是否是当地的主要死亡原因;

·是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破坏性;

·是否其医疗和护理费用已经成为社会负担;

·是否已有可行而有效的公共卫生防治技术。

b.建立监测报告系统

·报病卡: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病历数据库传输之前,报病卡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设计。提供基本项目和内容,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增加所需项目和内容,但应满足基本项目和内容。

·监测形式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实际需要,通过全国抽样建点的方式,收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情信息。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别以下三种情况,决定本地监测规模和信息收集的方式。

——有条件建立日常信息监测网络的省可在一个(几个或全部)县级区域内,建立由医疗单位为网底,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干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网络。形成由国家、省、地、县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相结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网络。

——尚无条件建立日常信息监测网络的地区可在上级机构指导下按随机抽样原则,选择一些城市的区和农村县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网络,或选择定点(医院或/和区域)报告系统,收集相关信息。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需求较小地区,可由上级机构指导在城市区或社区选点,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试点,收集信息,建立本地区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档案。

·监测网络管理

无论何种形式的监测网络,均须实现与“死因统计”、“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专项(综合)调查”等信息联合收集。

——日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的程序与管理流程见下图:

8.1.1资料报告、管理流程图

——建立信息库:建立从国家级到县级的四级数据库。数据库以磁盘方式储存,每年汇总光盘永久性保存,磁盘资料在确证有完整可用的光盘备份的前提下,一般保存5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或“病历和医学图像传输系统”的信息系统联接,实现电子病历的数据库传输。

c.监测资料内容

·所有疾病必须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分类命名;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进行各种人群特征的构成比、发病率等描述性统计,包括不同人群特征的发(患)病率;地区别发(患)病率;校正发(患)病率;标化发(患)病率;最小发(患)病年龄;劳动人口发(患)病率等;

·医院收集漏报率、错报率、重报率;(说明:重报率对于慢性疾病这样对时效性要求不严格的病种来说,作为监测或考核指标没有必要,建议删除)急性冠心病事件(1),漏报率;住院病人漏报率等。

·统计指标为趋势分析和预测,绘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种流行趋势图、疾病构成谱、疾病经济损失趋势、劳动力损失趋势、疾病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损失、健康寿命损失年等。

(3)职责和分工

a.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疾病监测的规划和评估体系,省级师资培训,开发疾病监测的计算机软件,国家级监测点的质量控制,技术指导,汇总分析各省的监测资料,撰写工作报告报卫生部并反馈至各省。

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确立本省的监测点,制订疾病监测年度工作计划,培训人员、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对原始数据库进行第四级质量复核。汇总各地月报和数据库,完成月报表和分析报告并于每次月30日前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说明:慢性病月报可能不准,因为有迟报和明确诊断时间,因此应适当延长上报时间)。

c.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本地监测工作实施计划,技术指导和汇总本辖区内各县的月报和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第三级质量复核。完成月报表(季、年报)和分析报告。并于每次月20日前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监测工作的实施和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人员的培训。原始卡片进行第二级核对,逐月查重报病例,剔除重报卡。月报表和数据库于次月15日前传报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e.执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对本单位报出的原始卡片进行第一级质量

审核。审核无误后按旬向所在辖区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登记卡片。

(4)结果与评价

a.建立监测点的数量和覆盖面;

b.监测规划和阶段计划落实情况;

c.已进入常规运行的监测点数量和比例;

d.各种报表的质量和及时率;

e.资料分析总结的质量和利用的情况。

8.1.2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

(1)目的

了解居民病伤死因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提供对策依据。

(2)内容和方法

a.对象

·具有本地区常住户籍的居民;

·未在本地办理暂住证或临时户口的流动人口,属于登记对象不属于统计对象;

b.统计依据

·按卫生部规定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作为统计凭证。

·按国家统计局批准的报表进行汇总。

(3)职责分工

a.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死因监测的规划,师资培训,软件开发、技术指导、汇总分析各省死因监测资料报卫生部同时反馈到各省。

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死因监测方案,业务培训,技术指导,汇总各地月报和数据库,对原始数据库进行第四级质量复核,每年与当地公安、民政、计划生育和妇幼部门进行常规核对。完成月报表和分析报告并于每月30日前送上级机构。

c.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辖区内的月报和数据库,对原始数据库进行第三级质量复核。每半年与当地公安、民政、计划生育和妇幼部门进行常规核对。完成月报表(季、年报)和分析报告并于每月20日前送上级机构。

d.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人员培训。按旬核实,进行第二级复核,对存在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发质量复核通知。按月完成月报表并报上级机构。e.医疗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第一级质量审核,留存第一联。需进行质量审核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应及时核实。各级数据磁盘资料保存方法及年限见8.1.1(2)

(4)资料分析和应用

a.主要分析指标:不同人群的死亡原因和地理特征的死亡率、死亡专率、死亡构成、校正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最小死亡年龄、劳动人口死亡率、脆弱人口(2)死亡率、期望寿命、期望健康寿命、死因顺位及前十位死因占总死亡的比重、地区别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等;

b.趋势分析和预测:绘制死因趋势图、死亡谱、早死经济损失与劳动力损失趋势、寿命损失年、有条件的机构还可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等。

c.每年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撰写工作总结和地区性技术分析报告。

(5)结果与评价

a.评价标准

·卫生部门年报的出生数和死亡数低于公安部门年报数,视为漏报;

·诊断不明占全部死亡的比例不应超过4-8%的范围;不能归类的其他疾病、其他原因应在1%以下;·新生儿死亡率城市不能低于5‰,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不能低于10‰;

·死因报表与死亡证明书统计数据的符合;

·孕产妇死亡数不能低于妇幼部门上报数。

b.评价内容

·报表主项、辅项填写准确、完整,数据清晰;

·各项统计分析资料、总结报告的质量和利用情况。

8.1.3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1)目的

了解人群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及其变化,为制订有效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与方法

a.内容: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体育活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和健康意识等。

b.抽样方法:以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为抽样单位。以居委会(村)作为抽样点,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样。

c.频度:全国统一调查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决定,各地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当地主要危险因素的情况,决定本省的抽样频度。

d.调查方法:由调查员人入户询问,填写专门设计的调查表

(3)职责分工

a.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监测规划和技术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定期对各省进行工作督导检查;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地系统抽样,制定实施方案,进行质量督导,资料统计及分析报告。c.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具体抽样和对调查员的技术培训、指导,汇总当地调查资料并进行质量复核及工作质量评价。

d.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实施调查,填写调查表,现场质量控制,保证调查进度和质量。

(4)结果与评价

a.入户调查表格真实、完整;

b.入户调查率,抽样复核入户率,与抽样对象见面应答率;

c.资料分析总结的质量和利用情况;

d.三级质量审核制度落实情况。

8.1.4专项调查

(1)目的

通过专项调查获得信息和数据,为制订工作规划和进行评估提供依据。

(2)内容与方法

a.专题综合性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状况、主要危险因素水平、本区域内主要健康需求。

b.人文社会信息:收集辖区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政策、可利用资源,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要困难和解决途径等;

c.其他信息: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的定期调查中的相关信息。

d.调查人群对象、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而定。调查时尽量使用生理实测和生化实验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利用信访或电话调查。调查中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3)职责分工

a.除全国性调查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

b.大型调查必须由省级统一设计调查方案,逐级分工。质量控制实施省级审核,地级督导,县级负责调查、现场质控和资料复核。

(4)结果与评价

a.调查设计科学、可行;

b.调查资料完整、真实;

c.完成调查的项目数和抽样复核合格率;

d.调查结果分析水平和撰写调查报告的质量;

e.调查资料和结果的可利用性。

8.2综合防治与干预

8.2.1全人群健康倡导

(1)目的

通过向全社会宣传,倡导全社会对健康的参与。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达到逐渐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2)内容

a.社会性健康传播:利用各种纪念日,如“世界无烟日”、“世界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等宣传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宣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观念、健康义务和健康责任。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引导社会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注。

b.实施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和环境,如提倡控烟、少吃盐、糖,多参加体育锻炼,常到医院检查身体和健康咨询;社区内增设体育活动设施。

c.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示范点,针对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干予活动。

(3)职责分工

a.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组织参与社会健康传播活动,建立示范点并积极开展工作。

b.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侧重于组织国际合作和技术指导。

c.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制定本地区的活动计划,组织落实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下达的任务,作好评估。

d.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重点作好各项活动的落实,保证质量和扩大宣传覆盖面。

(4)结果与评估

a.社会动员和有关部门参与及支持的程度;

b.健康教育覆盖率,群众的知识知晓率,行为改变率,健康建议采纳率;

c.示范点的建立和开展工作的情况。

8.2.2高危人群筛查与健康指导

(1)目的:

发现重点干预对象,制订强化干预措施并指导实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2)内容和分工:

a.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筛查计划、技术规程、判定标准和重点对象的干预措施。指导下级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负责省级师资培训,定期考核。

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订筛查具体计划和干预具体措施,培训和技术指导。在筛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考核验收,效果评估。

c.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下级机构进行培训和筛查工作的督导,指导下级机构实施高危人群干预管理,收集过程记录资料,负责进行项目评估。

d.县级机构:负责组织辖区医疗机构落实各项任务和技术培训,负责筛查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现场质控。建立现患病人和高危者的档案,实施高危人群干预管理和健康指导。

(3)结果与评价

a.高危人群的筛查情况记录完整;

b.实施高危人群干预管理的数量和比例;

c.对高危人群开展干预措施和健康指导情况。

8.2.3现患病人的管理与指导

(1)目的

运用公共卫生技术和健康促进干预策略,降低或消除危险因素,控制或推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期望寿命。

(2)内容与分工

a.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和修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指南和病人管理指导手册,进行省级师资培训。

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编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患病人管理的培训教材,并组织培训;指导下级机构开展工作并负责考核;编印各种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和宣传资料。

c.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督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落实病人管理的各项措施,必要时也可以参与此项工作。

d.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社区认真落实现患病人的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病人登记,建立档案,分析健康问题指导病人自我控制高危因素。收集过程资料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技术疑点并提出解决办法。(3)结果与评价

·现患病人建档率;

·现患病人规范管理率;

·现患病人相关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和行为改变率。

8.2.4建立综合防治示范点

(1)目的

通过示范点工作取得经验,评估干预活动的可行性、效果、可推广性,并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与方法

a.示范点的选择

·基本条件:慢性病防治要求较高的,在文化素养、职业特点、社会环境、地理景观、居住条件、经济结构等,能代表当地的总体特征。

·人口数量条件:每个点的人口数不应少于2万人,全部示范点总人口不少于地区总人口的5%。

·社区环境条件:当地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

·技术条件:有素质较好的专业队伍,有健全的卫生服务体系。

b.示范点的任务

·开发领导,动员人群积极参与,建立有利于健康的政策和环境;

·收集示范点的基本卫生资料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信息;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筛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症患者和高危人群;

·按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提供预防、诊疗、保健、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症病人进行系统管理。

·在自愿原则下,与居民建立个人保健合同,增强社区人群的保健意识与能力,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有序化进程。

·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综合干预活动(参见179)。·开展专题调查,完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研究。

(3)职责分工

a.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建立国家级的示范点,开展研究,指导各级示范点的工作,开展师资培训。

b.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全面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的地(市),建立省级示范点。负责制定示范点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对示范点进行阶段性考核,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技术要求。

c.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城市社区为基础,建立地、县级示范点。负责实施示范点各项工作计划,保证进度和动态收集过程资料。

(4)结果与评价

a.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示范社区数、覆盖的人口数;

b.基础资料的完整性;

c.掌握社区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各种信息;

d.社区支持程度,健康环境的改变,政策支持等情况;

e.干预活动情况:人群参与率,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变情况;

f.示范点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果评价。

8.3培训

(1)目的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和业务素质,培养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保证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掌握应用,提高防治工作水平。

(2)内容

a.机构内部培训

重点传播本专业所必需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本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和业务素质,培养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使各类防治规范、筛查计划、专项监测和专项调查的技术与质量指标能够贯彻落实。b.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和全科医生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慢性病社区防治所必需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各类防治规范、筛查计划、专项监测和专项调查的方案、程序、方法。

c.社会保健技能培训

向社会有健康需求的人群传播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满足社会需要,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3)职责范围

a.国家疾病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专业培训计划,对省级疾病控制机构进行师资培训;制作规范性教具和教材。制定逐级培训的质量考核方案,检查督导下级机构进行培训。

b.省级疾病控制机构:在国家疾病控制机构指导下,负责制定本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专业培训规划,对地级疾病控制机构进行师资培训。也可依据实际情况编印培训教材。督导下级机构进行逐级培训。进行阶段性考核,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新的技术要求。

c.地级疾病控制机构:在省级疾病控制机构指导下,负责制定本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专业培训计划,对下级疾病控制机构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地方也要直接参与各类培训活动。对下级机构的培训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4)结果与评价

a.各类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效果;

b.培训的计划、教材、教学大纲、师资、培训人数,考试成绩和总结等。

8.4技术咨询服务

(1)目的

倡导健康行为,传播健康技能,查找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

(2)内容

a.人群健康评价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排查和可能的效果危险因素建议;

·体能测评并提出相应的卫生保健建议或个体化指导。

b.保健与健康需求人群的咨询与培训

·对不同健康需求人群提供膳食营养、合理运动、精神与心理咨询等保健知识和技能指导服务,给亚健康状态和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人拟定饮食、运动平衡量化保健方案进行个体化指导。

·开展特定群体防治结合的保健与健康服务。

c.意外伤害控制技术咨询

·分析意外伤害的主要行为和心理危险因素;

·开展针对特定群体和机构的保健技能咨询服务;

·针对常见伤害,提出公共卫生对策。

d.精神心理卫生咨询

·为特定群体和机构提供精神心理健康测评;

·针对常见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公共卫生对策;

·向社会提供专业化心理咨询和精神卫生指导;

·心理承受力、职业适应力(3)和能力评价,指导正常择业;

·针对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提供干预建议;

e.亚健康状态(4)人群矫正咨询

·亚健康状态诊断,控制亚健康状态,恢复健康的技能咨询服务;

·针对人群特殊亚健康问题提出公共卫生对策;

·向社会宣传控制亚健康状态相关知识;

·通过亚健康状态诊断和早发现、早诊治。

f.相关检验服务

·物理检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骨密度、身高、体重、血压、肺活量、肺通气量等;

·生化检验:血脂、血糖、血粘度、血清激素(例如胰岛素等)、肝肾功能、血清酶学、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等;

·生物学实验:基因检查、心理测评、体能评估等。(技术咨询服务部分:目前对慢性病技术服务缺乏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机构资质认定等具体内容,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对服务收费缺乏依据,可操作性不强,建议等相关政策和依据出台后再制定)

8.5用语解释

(1)急性冠心病事件: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源性猝死临床过程。(2)脆弱人口:人口学统计指标之一。指0-4岁组人口数与50岁以上人口数之和。常用统计指标有“脆弱人口比例”计算方法是:0-4岁组人口数与50岁以上人口数之和除以总人口数的商再乘以100%。(3)职业适应力:心理学名词,指由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正式考核认证合格的心理测评专业技术人员,运用标准化量表测量对象对将要或正在从事的职业心理上是否能够承受或适应能力概率评价。

(4)亚健康状态通常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二者之间的一种过渡可逆转的生理状态。一般性概念是“身体或心理或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了健康欠佳的诸种表现,是没有疾病的虚弱现象”。

8.6法规文件

(1)《全国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卫生部2001

(2)《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卫生部1999

(3)《关于城镇医药体制改革指导重点的通知》国办发2000

关于转发《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关于转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2011版)》的通知 各市(州)疾控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于2011年1月1日迁移改造完成并正式运行。根据卫生部“十二五”卫生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中三级平台建设要求及中国疾控中心新址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系统迁移过程中对用户权限和基础编码管理已按照新的系统架构进行相应改造以满足将来业务发展需要。改造后的系统管理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原有系统的用户管理规范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要求。为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细化管理流程,加强系统安全管理,更好做好系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国疾控中心根据系统管理工作需要,重新修订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2011)版》(详见附件1)。现转发你们,请按照规范要求,指定并安排专门的系统管理员和各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管理员。改造后的用户管理系统将于2011年9月30日按照新的管理规范正式使用。请各相关单位在保障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于10月30日前完成如下工作: 一、系统管理员全面梳理本级用户,实行实名用户注册管理,杜绝一人多账号登记注册。

二、各应用系统业务管理员重新梳理现有角色,并规范化对用户重新授权管理。 附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2011版)》 二〇一一年九月五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2011版) 1. 总则 1.1 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

精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和卫生局、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结核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传播。在群体环境下如果存在结核病传染源就特别容易发生结核菌的传播。学校是典型的群体环境存在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病例疫情的高风险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二、建立卫生、教育两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完善并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做到对结核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预防控制学校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学校将结核病防治工作列入区域卫生规划,负责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及时联系县疾控中心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学校要指定在校医护人员负责结核病防控工作,担负结核病监测、疫情报告、 可疑病人转诊、管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并列入年度教育、卫生工作检查内容。 四、相关部门职责 教导处

1、负责学校结核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的督促与检查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2、会同卫生局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学校有关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3、加强与卫生局的沟通及时了解本地区学校结核病疫情等相关信息。 4按规定设立校医室、配备卫生专业人员或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内结核病疫情 班主任 1、建立健全本班结核病疫情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2、做好因病缺勤等健康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3、主动配合学校做好传染性病人的隔离、密切接触者筛查、环 境消毒、宣传教育等疫情处置措施的落实。接受上级部门结核病疫情的督促、检查 4、负责组织开展对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5、班主任是本班结核病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 五、监测报告 1、学校要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指定专职或兼职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2、学校一旦发现肺结核报告病例,应详细记录病人的年级、班级住址和联系方式立即通知并报当地教育局要求其采取相关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

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各级责任单位指定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各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2.1.2业务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为了确保如期完成县卫生局下达的20XX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的各项任务,结合我镇实际,并将该计划纳入我院公共卫生工作目标,逐项分解到相关科室认真组织实施。现就我院20XX年疾病预 防控制工作安排如下: 一、依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范围,做好监测预警和网络直报工作,做到四早四落实,做好各类重大 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预案。作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和救灾防病的准备工作。在思想、组织、药械、技术措施等方面,随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救灾防病的准备,作到疫情早 处理、灾后无大疫。 二、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 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和日常卫生管理工作:学 校是人口高度密集、传染病容易传播的场所,是防范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重点部位。新学期开始,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所有学校 的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管理和健 康教育进行全面检查,找准问题,指导整改。 三、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其他重点传染病病例的主动搜索。

以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为重点,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流行性腮腺炎、其它新发传染病、外来传染病、本区已消灭的传染病、狂犬病等病例的监测和搜索工作。 四、按照县卫生局下达的20XX年艾滋病工作目标任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努力完成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防治知识的宣传。 五、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县卫生局下达我院的结核病任务,做好各项相关记录。 六、进一步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把麻风病防治工作放在首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防治、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七、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组织全院医务人员,以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流感、人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狂犬病、钩体病、肝炎、痢疾等传染病和学校卫生、农村家宴卫生、食品安全为重点,加强培训。在法律法规方面,要以《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为重点,进行培训学习。 八、做好随时接受上级紧急任务的准备工作,并积极配合以及圆满完成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管理若干规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管理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规范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履行职责,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省、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政府举办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开展正常业务所需经费和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四条按照行政区划,原则上只设置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第五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制订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规划、行业规范和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预

防与控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应急处置; (三)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开展疾病监测,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 (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食源性、职业性、放射性、环境性等疾病的监测评价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公众健康和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 (五)疾病病原生物检测、鉴定和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评价; (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健康行为干预; (七)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职责分工依照《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执行。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规范使用国家统一标识。赴现场工作时应统一规范着装。 第二章内设机构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根据职责,结合职能分工和业务工作设置业务机构与综合管理机构。业务机构不得低于总数的70%,综合管理机构要从严控制,不得高于总数的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规范

XX省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省、市、区(县)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省、市、县级疾控机构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省、市、县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 2.1.2业务管理员 指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系统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负责本级用户管理以及对下一级系统管理员管理。包括创建各类申请用户、用户有效性管理、为用户分配经授权批准使用的业务系统、为业务管理员提供用户授权管理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指导。县区级系统管理员还需负责直报用户的用户管理。 (2)业务管理员职责 负责本级用户授权及下一级本业务系统业务管理员管理。各级业务管理员负责将角色授予相应的本级用户和下一级业务管理员,为本业务系统用户提供操作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其有权限实施相应业务信息管理活动。市、县级业务管理员不负责创建新角色,但可根据应用需要,逐级向省级业务管理员提出新增角色的需求,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 版) 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 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该病潜伏期1-4 天(平均2 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不适、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7 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 至8 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流感监测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

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 家哨点医院和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 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 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 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于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 效价均≤20 的毒株,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2012 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 2012 年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永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文件精神。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发展主线,以全面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工作为重点,,狠抓重大疾病防治和扩大免疫规划,全面提高疾病控制、卫生监测工作质量及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为保证全场人民身体健康我院积极把这项工作做扎实。 一、推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我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直报,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做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 年要完成15 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0—3岁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接种率均要求达到95%以上市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使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性工作能够在城乡落到实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全面实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

认真贯彻卫生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内涵建设,积极推进疾控绩效考核工作,根据2009 年绩效考核工作的结果,找出问题,认清差距,加强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要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疾病控制工作职能,进一步提高疾控机构履职的能力,把绩效考核作为推动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圆满完成2010 年绩效考核工作任务。 三、传染病管理与重点传染病控制 1. 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报告规范等相关法规, 搞好传染病监测和网 络报告, 按时报告疫情, 疫情单位报告率达100%,?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对重点管理的传染病?(甲型H1N1霍乱、SARS 艾滋病、麻疹、百日咳、甲人禽流感、猪链球菌、白喉、脊灰、流脑、乙脑、伤寒、钩体、疟疾、狂犬病、出血热)?, 必须及时电话报告, 重点传染病调查处理率100%。每月疫情简报于次月10 日前发出, 夏秋季和冬春季疫情预测预报分别于5 月10 日和10 月10 日前发出。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网络直报人员的业务培训,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疫情网络系统的管理,保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 2. 搞好以SARS甲型H1N1流感、人禽流感为重点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不明原因肺炎的疫情监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报告工.

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8204 (计划范本系列) 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 详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计划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是有关传染病易感人群之一。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订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卫生等部门,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努力把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从而

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二、认真监控,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晨检工作应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例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查明病因),及时报告兼职卫生保健教师和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班主任要利用晨会课、健教课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要教育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爱东 一、概述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重要时期,儿童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体格发育等方面并不完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婴幼儿膳食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都可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活动效益。 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教育和指导婴幼儿抚养人采用平衡膳食,合理安排日常膳食,以达到促进婴幼儿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帮助婴幼儿抚养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中国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以便直观的告诉抚养人婴幼儿不同时期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和合理的数量。 二、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生后0到6月龄的婴儿应坚持给予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婴儿喂奶时应按需喂奶,每天喂奶6到8次以上,同时婴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少量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 D 或鱼肝油。 三、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制定依据 0到6月龄婴儿生长发育及膳食摄入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分别约为3.3公斤和50厘米,婴儿出生后体格发育及开始快速生长,到6个月末婴儿的平均体重和身长分别增加到约7公斤和63厘米,此时期婴儿的消化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因此严重制约了6月龄以下婴儿对食物的选择。母乳是这个时期婴儿最佳的膳食营养来源,完全符合0到6月龄婴儿对营养的需求,及自身消化吸收特点。母乳中维生素 D 、维生素 K 以及铁的含量稍低,因此在婴儿喂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

疾病防控工作计划

疾病防控工作计划 一、管理方面 切实加强对本乡疾控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疾控工作作为一项基本职责,抓紧抓好,明确麻拥军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麻禹副乡长为直接责任人。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体系建设若干规定》为重点,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1、继续抓好目前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别要做好对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确保我乡不发生人间禽流感疫情和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的暴发。同时加强对狂犬病、麻疹、艾滋病等其他各类传染病的监控管理,对各类疫情及时做好疫情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抓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加强疫苗管理,维持无脊髓灰质炎成果,结核、麻疹、乙肝、乙脑等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范标准内,掌握本乡当年出生人数及流动儿童数,要求全乡出生儿童入册率达到100%,建卡率100%,“七苗”接种率95%以上。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及时掌握儿童流入、外出及免疫情况。 3、积极做好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报告率和及时处理率达100%。 4、协调教育、卫生部门落实新生(含转学)入托、入园、入学查验证工作,查验证率要求100%,补种率≥90%,督促学校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5、认真做好本乡内的养犬管理,发生狂犬病疫情应积极落实犬只的净化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掌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标准,按标准开展各项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要深入学习职业性健康检查技术规范、临床检验技术和新的、重点传染病方面等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本乡的整体素质,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新的发展需求。 2、认真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健全管理机制,做到检查、考核、监督齐全,提高工作效率,创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机关作风。 3、协调好与卫生监督部门的工作关系,做到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促进各自工作的顺利开展。 4、严格按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一切预防措施,落实人力物力,严防人禽流感、手足口病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四、主要工作时间安排 1月份:认真总结20**年度工作,研究并制订20**年度各项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方案; 3~4月份:按上级布置积极做好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2~5月份:重点抓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6~7月份: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布置下半年工作。 9月份:开展全乡中小学学生新生的查验证工作。 10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工作。 12月份:整理完善档案资料,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 五、检查评估 各项工作平时由乡职能部门组织检查督促,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年终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考核。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教学内容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建立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是指中国疾控中心在开展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服务和内部管理等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集合。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国家财政经费、国家科研经费、国家协调的大型国际、国内项目经费支持的监测、调查、干预、研究和教育培训等项目或任务所产生的业务信息资源。 第四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包括对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全过程中相关要素的管理。 第五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化领导小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领导组织,全面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六条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由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质量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等的制订及具体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处理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日常事务。

第七条各单位和部门均须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二章信息采集 第八条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其职能提出业务需求,由信息管理部门配合建立相应业务模型,制定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工作流程、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数据的处理需求,制订清晰的业务管理需求说明。否则不予批准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九条各业务部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须按照相关标准、办法和指南实施必要的质量控制,撰写、提交信息采集质量控制报告。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业务部门信息采集过程和质量控制报告组织评估。 第十条凡在全国范围内或通过设立监测点开展监测活动的业务工作和项目,均须通过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网络平台管理,统一规划信息采集方式。否则不予行文在全国部署。 第三章信息管理 第十一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信息资源的数据存贮、管理、维护和共享等服务。各业务部门采集的属于本办法适用范围的数据须提交数据中心进行备份存储。否则不予办理项目结题手续,不得以中国疾控中心名义继续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和成果,属于财政经费支持的工作与项目不予下拨年度工作经费,同时不得使用中国疾控中心备份数据。 第十二条各业务部门在建立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维护和推广工作中,须严格按中国疾控中心颁布的相关信息标准执行。 第十三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中国疾控中心的信息规划、网络建设、管

最新2020年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范文最新

2020年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范文 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明确卫生防病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2、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4、学校应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成立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建立防控传染病应急预案,使学校对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切实有效地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发现传染病或暴发流行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重点抓好传染病预防和报告工作 1、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患有传染病或发现有传染病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为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做到:(1)切实落实非常期间的晨检制度;(2)班主任每天对本班学生进行监查;(3)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4)建立专门的传染病登记记录。 2、疫情控制 一旦发现疫情,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协助开展个案和爆发疫情的流行病的调查和采样工作。 (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医疗,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开展对传染病接触者的医

学观察。 (3)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 (4)发生疫情重大流行时,严格执行政府依法做出的停课决定。 3、预防措施 (1)把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2)开展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采购机房精密空调原厂维保服务项目竞价要求 采购单位名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采购项目名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采购精密空调设备原厂维保服务项目报价有效时间:3天 要求到货时间:2014年3月28 日 要求送货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院9号楼A座 项目联系人:聂妍 一、产品型号、技术参数 二、技术和售后服务要求 1.全包服务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简称“妇幼中心”)的机房专用空调进行包配件的服务方式。负责妇幼中心机房专用空调的正常使用,通过对妇幼中心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维修等服务手段,使妇幼中心设备正常、安全的运行。在合同期内,空调机所有零部件(如压缩机、电脑板、风机、膨胀阀、温度控制器、HP开关、LP开关、过流保护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继电器、接触器等)在使用中发生损坏,负责更换配件,并承担配件费用。 2.技术维护和保修内容 每月定期(一年 12 次)为妇幼中心提供全面的阶段性巡检,维护保养,内容包括:(1)控制系统:检查显示单元是否正常,各设置参数是否正确,查看报警记录对报警内容进行分析消除隐患。 (2)空气过滤器:检查空气过滤器洁净程度,及时清洗空气过滤器。 (3)室外机: 检查冷凝器是否清洁,如需清洁需用专用的清洗工具清洗室外冷凝器;

●风扇:检查风扇转动,有无异常噪声,运行电路是否正常; ●检查室外机的电源开关,工作是否正常,绝缘是否可靠,电气接点是否紧固; ●调速器:检查调速器的工作状态,控制是否灵敏。 (4)室内风机: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噪音,并且轴承发热情况。 (5)电路: ●检查主电源及各支路的各相电压,电流; ●检查所有的接触器,接触是否可靠、检测吸合的瞬间电流,对各接点进行紧固,确 保安全; ●对24V控制线路进行检测,确保控制的灵敏; ●对各种的系统保护功能进行检测,(例如高压保护,低压保护,过热保护,相续保 护等)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 (6)制冷系统: ●检查制冷系统运行压力(高压,低压)是否正常,并根据当时的室外环境对压力进 行适当的调节; ●检查压缩机的三相绕组是否平衡,绕组的绝缘是否可靠; ●进行过热度的测试,判断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否能够达到指定的性能指标; ●压缩机工作时的声音是否异常,以判定系统的润滑程度。 (7)排水系统:检查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排水泵工作情况。 (8)每次巡检完毕后需填写巡检报告由双方工程师签字、备案(双方各执一份)。四、资质要求 1.提供对艾默生原厂服务承诺书(需加盖厂家公章),确保设备的原厂售后服务。 2.投标供应商须提供艾默生代理资质。 3.已通过2013年工商年检并能开具正规发票的单位。 4.为保证服务质量,供货商需具有中央政府采购网协议供货商资质。 5.需提供政府采购验收单。 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申请人投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目标:以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为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技术相关的寄生虫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诊断和监测技术、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以及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寄生虫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等。 (2)与控制重要寄生虫病传播相关的媒介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重要媒介(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软体动物、医学贝类)控制策略、监测技术、防制药物、防制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媒介的生物学等。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新发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的相容性、发病机制,重要寄生虫病免疫机制等。 (4)寄生虫病防治创新技术的研究 在(1)、(2)、(3)研究的基础上的检测、诊断、监测技术以及新型防治(制)药物、疫苗与技术等研究。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制

填报说明 一、填写前请先查阅《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二、申请者对本表所列各项,必须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扼要,用词严谨,外来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三、申请书复印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科技业务处转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通讯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邮政编码:200025 E-mail: ipdwzzp@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2625784.html,

学校预防控制传染病工作计划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 扎兰营子学校 2014年9月1日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与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教育学秩序的正常开展,特对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作出以下计划: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配合卫生等部门,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学校师生身心健康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从而将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二、认真监控,及时报告疫情信息 建立和落实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晨检工作应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例如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等)以及可疑传染病患者(请病假的学生应查明病因),及时报告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班主任要利用晨检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学生 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学校必须尽快明确学校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要与班主任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在第一时间向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密切接触者、已采取的措施等。防止瞒报、漏报、缓报现象发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 学校除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以外,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对患病学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将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如发生暴发疫情或新病例持续不断等情况,要根据卫生疾控部门提出的疫情控制措施,经县局同意,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人群集聚的大型室内活动,严防疫情扩散。要注意做好学校教学、生活场所的通风和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食堂不得购买无证鲜活冻禽及产品;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鼓励学生有病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等。 四、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卫生与防病意识 学校要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讲座、队会、板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集中进行一次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强化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还应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相关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