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孙莉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创立的,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此流派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人本主义的课程观主张,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人。因此,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学生间情感的交互作用,允许学习者犯错误,鼓励学习者去实验,去表现自己,去发现自己。强调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

????人本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如下:一是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人本主义提出的“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具体地说,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二是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个人意义。因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能够打动学生的感情,推动学生去行动。它不但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意活动,它涉及整个个性的发展;四是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儿童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福谢依说:“学校必须设立并行课程,一方面接受系统的知识,另一方面探讨现实中直接提出来的社会的、人类的问题。”;五是“适切性”的课程内容和统合化的课程组织。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出发,人本主义者注重课程的统合。所谓统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逻辑的吻合;二是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统合。在人本主义者看来,任何健康的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所有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六是“非指导性教学”的课程实施。非指导性教学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则强调活动本身就有价值,要求提供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发展自己独特的潜能。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恰似一阵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希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总之,人本主义课程观所主张的课程,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进步意义是明显的。由于人本主义课程重视教学中人的因素,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思考,促进了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 论人本主义课程观及其启示 摘要: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是针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对课程教学的主体“人”的忽视与压抑而提出的,其主要理论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独特的以人为本的课程观。突出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达到有效借鉴,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以人为本;启示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许多教育家把课程称作“教育事业的心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在课程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下,课程理论的演变作为课程改革的引导力与推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是为了使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研究者、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必须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产生背景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实践受到人们严厉的批评,一些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也进行了自我批评。学科结构课程造成了的新的分离与专业化,摒弃了学习者的生活以及广泛的社会情境的要求,将重心放到一些抽象的知识上了。认为“强调探究——发现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无非是强求学习者学习抽象的问题与教材,脱离了许多学习者的现实世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创立者布鲁纳也认为应该少谈学科的结构,多谈“学习者和他的学习结构”,并指出结构课程缺乏“人性化”“人本化”。于是,“人本化”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兴起。 (二)` (三)心理学背景——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是马斯洛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逻辑起点与弗洛伊德一样,吸收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本能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本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由于其兴起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后,又称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第三势力的称谓并不妨碍它成为当今最有市场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人本主义心里学自产生起便讥讽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不正常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是低级动物和婴幼儿的心理学。它不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的几个部分。基于这些理论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研究和看法,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异彩,让人耳目一新。与传统的注重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的学习理论不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并不认为上述内容是不值得研究的,因为在它看来,进行上述内容研究的学习理论都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的。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认为学习理论应是从学习者本身立场和意义出发,而不是以任何观察者的立场来描述学习的。也就是说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一切与学习者个人意义无关的学习,只有相当于艾宾浩斯实验中的对无意义音节的背诵。与此观点相映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得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之形成,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依此,与众不同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代的特有环境和教育

人本主义ppt讲稿

人本主义讲稿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罗杰斯说“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这种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即机能完善者。”他认为,充分发挥机能是有向上的、向前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方向的。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效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个人潜力充分发挥,最终成为一个自信、适应性强、有创造性、具有鲜明个性、充分发挥主体功能的个人。 总之,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知情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其独立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并将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感、生命感等意识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并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只要创造合适的条件,每个人都能主动学习、探究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重视学生知识掌握、情感培养和实践体验,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认为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所学内容对学生个人发展没有多少实际帮助,不容易学习且学习过后很容易遗忘。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且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增加经验,同时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力提升、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这里着重介绍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一)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积极向上的动力来自于自身的许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人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与个体的需要相一致。罗杰斯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他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获得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的人;能更重要、更灵活和更理智的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的运用有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加工的人。罗杰斯激烈抨击传统教育不能使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导致学生知情分离等弊病。罗杰斯主张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独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最终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人本主义这一教学目标既包括了知识教育和认知能力发展,也包括了情意发展目标,是知识教学与情感发展两者的结合,因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健全的人成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过程:强调非指导性 “非指导性”教学源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理论。罗杰斯原是一个心理治疗专家,在治疗中他主张给病人创造一种医生和病人可以相互信任、可靠、前后一贯的关系,鼓励病人自由的表达思想,与病人一起探讨他们愿意讨论的任何问题,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教学设计模式 胡丽芳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 1、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智商高达 194的天才 ,伟大的先知。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我们熟知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 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它们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包含爱与被爱, 归属与领导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1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 2、罗杰斯 ,美国心理学家。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罗杰斯长期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闻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差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㈠、自我实现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 1.性善论 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 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似本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或冲动。马斯洛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有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公正、好奇等需要,这种需要不像生理需要那么强烈,但作为一种内在潜能,只要环境条件适当,它就有可能发展到可能达到的程度。 似本能是人所特有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似本能是人固有的趋势、内在本质、内在天性,或者说是人性的内核和集中表现;②似本能是一种类似于本能又不同于本能的东西;③似本能是人的一些潜能,但并不是最终实现物;④似本能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东西; ⑤似本能一方面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本能,文化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改变;⑥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不是敌对的;⑦似本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⑧似本能的需要是人性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育和社会影响对人发展的关系重大。 3.动机论 动机论也称需要层次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力观。 马斯洛认为,动机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人类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后天的。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等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性善论和潜能论规定了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的性质、导向和发展的可能性,而需要层

人本主义英语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

人本主义英语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水平,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体系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指向。由此可见,新课程目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必要且有重要意义的。 一、人本主义教学法与体育教学 人本教学法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沉默法、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的统称等,其本质核心是共同的,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围绕着这一核心,人本主义教学研究者们提出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基本主张。具体如下:首先,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倡导注重过程、注重反思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教学法尊重教学双方的个体主观经验,力求双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语言、情感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求教学双方开展积极反思,增强教学双方及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再次,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倡导教育的中心要从教转变为学,教师要从讲授者、训练者

转变成为引导者、辅助者,发现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由学习和成长的氛围。由此可见,人本教学法对人的内在自我与自我实现的关注迎合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也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向是相一致的。 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人本主义教学法也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协作的互动关系,注重教学过程中能力和意义的生成与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积极、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导入人本主义教学法是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 二、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心得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心 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心得 木头凳高中胡玉丽 罗杰斯对改善人类生活表现出巨大热情。他将自己的“当事人中心疗法”应用到心理学以外的其他人际关系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家庭生活,到教育改革,从领导决策到解决冲突,从政治到社区生活,无不闪烁着他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芒。教育是罗杰斯最关注的领域之一。罗杰斯认为,扮演一位成功教师的角色与扮演一位成功的咨询员相同”。他将“当事人中心疗法”延伸到教学之中,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罗杰斯在描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一术语。提倡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并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事实性知识的积累,而是对个人目前的行为,对选择未来的行为和生活态度,对健全人格的发展起作用的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在学习的内容与个人的经验相关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的学习,即经验学习。如国外曾流行过的“集体教学法”、“沉默法”、“暗示法”等都是采取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和原则,强调学习者的经历与语言学习的相关性,设计出类似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的课堂活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正如Gattegno所描述的那样:“如果学习者能学会发现或创造,而不是死记硬背或重复,那么其学习就得到了促进;如果学习者能学会解决学习材料中所涉及的问题,那么其学习就得到了促进”。为了促进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教师的任务首先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罗杰斯认为凡涉及到改变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往往受到抵制;当学生的自我人格和价值观遭到怀疑时,他往往会采取一种防御态势。相反当对自我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传统的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变得陈旧过时的,与现实生活无多大联系的事实性材料。这些内容不仅不能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化的严峻挑战,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违背了他们的兴趣与意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说激发内驱动力和创造力了。基于这一点,罗杰斯主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学习材料,自己确定学习进程。他说;“教师完全可以相信学生有自我选择的能力,因为他们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该学派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较大,它是反对以病态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环境决定论的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心理学第三思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含义: 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实现的人,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去改进。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的核心概念。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看做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所有行为的根本动力。而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和程度。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理论评价: 积极方面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方面 1.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 2.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3.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 4.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5.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 二、罗杰斯的自我形成理论 (一)自我概念与价值条件 自我有两个子系统,即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自我概念包括个体意识中知觉到的所有关于他的存在和他的经验方面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实现倾向指的是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是指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实现倾向。对人的看法包括人的主观性,人的实现倾向,对人的其他看法。 形成倾向 罗杰斯相信所有物质,无论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有一种共有的,从简单形式到较复杂形式的演化倾向。如复杂的星系形成;有机体由单细胞向多细胞的发展;人类意识从原始的无意识向高度组织的意识知觉组织的发展,都是如此。 实现倾向 现实倾向于形成倾向有联系,实现倾向是存在于所有人类个体身上的趋向完善或完满的潜能。与物质世界的形成倾向类似,每个人在自己的内部都有一种解决问题或改变他们的自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

人本主义核心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 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 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 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

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 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 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1简介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2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孙莉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创立的,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此流派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人本主义的课程观主张,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人。因此,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学生间情感的交互作用,允许学习者犯错误,鼓励学习者去实验,去表现自己,去发现自己。强调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 人本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如下:一是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人本主义提出的“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具体地说,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二是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个人意义。因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能够打动学生的感情,推动学生去行动。它不但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意活动,它涉及整个个性的发展;四是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儿童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福谢依说:“学校必须设立并行课程,一方面接受系统的知识,另一方面探讨现实中直接提出来的社会的、人类的问题。”;五是“适切性”的课程内容和统合化的课程组织。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出发,人本主义者注重课程的统合。所谓统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逻辑的吻合;二是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统合。在人本主义者看来,任何健康的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所有事物的整体做出反应;六是“非指导性教学”的课程实施。非指导性教学是由教师提供材料、创造情境,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 人本主义认为,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的逻辑结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则强调活动本身就有价值,要求提供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发展自己独特的潜能。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恰似一阵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新的希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总之,人本主义课程观所主张的课程,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进步意义是明显的。由于人本主义课程重视教学中人的因素,提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它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的思考,促进了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贾志恩 摘要: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关于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关系、意义学习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并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非指导教学;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并在全球教育界名声大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论倾向,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患者,而忽略大量的心理健康的人,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自由学习》一书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罗杰斯主张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因此,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使用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动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动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合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协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动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合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合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长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不过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使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动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持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协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动学习和成长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