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讲稿

王付《方剂学》92王付《方剂学》92 讲同步文稿

校编整理:shuangjia09 、春风微拂校编整理:shuangjia09shuangjia09、春风微拂

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要 (1)

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4)

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8)

0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一) (12)

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15)

06.【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9)

07.桂枝汤 (23)

08.小青龙汤 (26)

09.小青龙汤(续) (30)

10.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附: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34)

11.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附:九味羌活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38)

12.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 (42)

13.大承气汤(续)、大陷胸汤 (46)

14.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附:温脾汤) (49)

15.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 (53)

16.济川煎 (56)

17.第四节:(峻下)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60)

18.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64)

19.小柴胡汤(续) (68)

20.大柴胡汤 (72)

21.第二节: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75)

22.第三节:调和脾胃?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薰方)79

23.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82)

24.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附:抵挡汤、犀角地黄汤) (86)

25.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附:干姜附子汤、普济消毒饮、凉隔散) (90)

26.第四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附:导赤散、左金丸) (93)

27.麻杏石甘汤(附: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 (97)

28.清胃散(附:附子泻心汤、玉女煎、柏叶散) (100)

29.芍药汤(附: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 (104)

30.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附: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108)

31.第五章:祛暑剂?桂苓甘露饮(附:香薷散、新加香薷饮、六一散) (112)

32.清暑益气汤 (115)

33.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理中丸(附:枳实薤白桂枝汤) (119)

34.理中丸(续)、小建中汤 (123)

35.吴茱萸汤 (127)

36.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第三节: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130)

37.第七章:补益剂。第一节:益气?四君子汤、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134)

38.补中益气汤 (137)

39.玉屏风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第二节: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40.第三节:气血双补?八珍汤、归脾汤........................................................................

41.第四节:滋阴?六味地黄丸(附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耳聋左慈丸、都气丸)..

42.大补阴丸(附:左归丸)、一贯煎(附:蜘蛛散).....................................................

43.百合固金汤、益胃汤.................................................................................................

44.第五节:补阳?右归丸、桂枝加附子汤(附:桂枝甘草汤).....................................

159

45.第六节:阴阳俱补?炙甘草汤 (163)

46.肾气丸(附:地黄饮子、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 (167)

47.第八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九仙散 (170)

48.第三节:固涩止泻?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桃花汤(附:禹余粮赤石脂汤) (174)

49.第四节:固精止遗?金锁固精汤、桑螵蛸散。第五节:益气止带?完带汤、易黄汤.. 177

50.第九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第二节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180

51.酸枣仁汤、安神定志丸。第三节: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 (184)

52.第十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安宫牛黄丸(附:紫雪、至宝丹)。第二节:温开?苏合香丸 (187)

53.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四逆散 (191)

54.四逆散(续)、柴胡疏肝散、越鞠丸 (195)

55.枳实薤白桂枝汤 (199)

56.半夏厚朴汤、厚朴温中汤 (202)

57.暖肝煎、天台乌药散(附:橘核丸、加味乌药汤) (206)

58.第二节:降气?苏子降气汤、定喘汤 (209)

59.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附:大黄甘草汤、丁香柿蒂汤、四磨汤) (213)

60.第十二章:活血祛瘀剂。第一节:泻热祛淤?桃核承气汤.........................................

61.第二节:行气祛瘀?血府逐瘀汤...............................................................................

62.第三节:益气祛瘀?补阳还五汤(附:风引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63.第四节:温经祛瘀?温经汤(附:生化汤)..............................................................

64.第五节:消癥祛瘀?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

65.第十三章:止血剂。第一节:清热止血?十灰散、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

66.第二节:滋阴止血?固经丸。第三节:益气止消?固冲汤.........................................

67.第四节:温阳止血?黄土汤。第五节补血止血?胶艾汤。第六节化瘀止血?震灵丹..

68.第十四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附诸头痛适用方)................

69.牵正散、小活络丹(附:乌头汤)............................................................................

70.消风散(及其它适用方)、玉真散.............................................................................

71.第二节:平息内风?羚角钩藤汤(附:风引汤、天麻钩藤饮)..................................

72.镇肝熄风汤(附:安宫牛黄丸)、大定风珠...............................................................

73.第十五章:治燥剂。第一节:轻宣外燥?杏苏散.......................................................

74.清燥救肺汤(附: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桑杏汤..............................................

75.第二节:滋阴润燥?麦门冬汤(附:甘草干姜汤)...................................................

76.养阴清肺汤、玉液汤、增液汤...................................................................................

77.第十六章:祛湿剂。第一节:燥湿和胃?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74)

78.第二节: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及其系列方) (277)

79.八正散、连朴饮、当归拈痛汤(及其关联方)、二妙散 (280)

80.三仁汤(及其关联方)、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毒丹) (284)

81.第三节: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 (287)

82.防己黄芪汤、五皮散 (290)

83.第四节:温化水湿?真武汤(附:栝楼瞿麦丸)、实脾散 (294)

84.苓桂术甘汤(附:葵子茯苓散)、萆薢分清饮、鸡鸣散、苦参矾石汤。第五节:祛风胜湿?独活寄生丸、

乌头汤(附:桂枝芍药知母汤) (298)

85.第十七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301)

86.第二节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滚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305

87.第四节: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第五节: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泽泻汤、定痫丸............................................................................................................

308

88.第十八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和胃?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第二节:健脾消食?健脾丸、

枳实消痞丸、枳术丸 (311)

89.第十九章:驱虫剂?乌梅丸 (314)

90.第二十章:涌吐剂?瓜蒂散 (317)

91.第二十一章:治痈疽疮疡剂。第一节:治外痈疽疮疡?仙方活命饮、阳和汤 (321)

92.第二节:治内痈?大黄牡丹汤(相关方)。第三节:透脓愈疡?透脓散(相关方) (324)

-3-

01.01.【上篇?总论】绪言、定义、内容、要素。第一章:方剂学发展

概要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方剂学》《方剂学》我们在认识之前要知道:什么叫方剂?什么叫方。

剂学?我想,同学们对于方剂和方剂学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下,你们说

什么叫方剂?什么叫方剂学呢?方剂和方剂学区别在哪一点呢?思考这个问题了没有呢?我想啊,同学

们肯定会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方剂,简单的说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处方。同学们都见过处方,处方上主

要突出的是两个要点,一个就是药,一个就是量,达到的目的就是要治病。这相当于我们在星期天啊,

还是在放假呀,还是利用其他时间去门诊,看到大夫在开方,他都是开什么?药、量,药、量。有没有

好的治疗作用,我们暂时不说,不管怎样说,我们看到了处方。处方从我们学习这个角度就叫做方剂。

就这样简单。方剂是这样的简单。那我们学习方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的,同学们说,我们学

习方剂学,主要涉及到有八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方剂一样的,方剂就是什么?药物的组成,药和量。我想啊,同学

们也是非常清楚的,药和量哪一个最重要?同学们回答的与我问的不一致,这说明同学们回答的是正确

的,我问的是有偏向性的,也说明同学们学习我们方剂学,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第二大方面就是方剂用法。方剂的用法啊,在通常情况下,在用法的时候,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个内容是煎药的方法,一个是服药的方法。你说哪一个最重要?同学们说都重要,那是真的。你比如

说在煎煮方面,该先煎的没有先煎,该后下的没有后下,影响疗效吧?假如说,在服用方面,对胃有刺

激性的药,饭前吃了,同学们那就意识到病人吃吃药更不舒服。说明方剂的用法,非常重要。第三大方面,方剂的功用。功用啊,它告诉人们,我们所学的这个方剂,是干什么的,它具备了哪

些基本功用。你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方,方中既有大黄,又有附子,我们在认识它的功用

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用量。比如说,大黄大于附子,这个功用是什么?附子大于大黄,它的功用是什么?

大黄和附子用量相等,它的功用是什么?刚才所说的话,就是告诉同学们我们在认识功用的时候,不能

简单的局限在药,还要结合用量。

第四大方面,是我们学习方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药理作用。你比如说,我们中医说的发汗,

从今天来看,药理作用它就是调节汗腺,我们今天中医所说的活血,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现代的药理

研究是改善微循环。我们今天学习补益,相当于调节人的免疫机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调节人的内分

泌等等。这样为我们扩大思路,进一步学好方,用好方,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大方面就是中医证型。中医证型,是突出我们中医的一个优势。你比如说,同样是一个慢性胃

炎,西医它治疗慢性胃炎,在很多程度上,它的药有一定的固定性,而我们中医在认识慢性胃炎的时候,

就认识到慢性胃炎有热证有寒证,这就是我们中医,在认识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一定的针对性。

第六个方面,我们要重视西医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仅仅停留在中医

的证型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病需要的。你比如说,我们学习理中丸,它可以治疗西医哪些疾病?比

如说慢性胃炎可以治疗吧?那冠心病呢?也是可以的。其他方面呢?也是可以的。我们今天在治病的时

候,从临床实际来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辨西医的病结合中医的证两个方面的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七大方面,就是方证分析。方证分析就是说,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症状表现与我们所学的方

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举一个例子,我们学习有这样一个方,比如说麻黄汤,它可以治疗太阳伤寒证。

1

治疗太阳伤寒证,它们的用药与太阳伤寒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关系?还是间

接的关系?还是直接的关系?它们应该突出的是三个方面都有,既是相互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证要用这

样的方,既是直接的,又是什么?间接的。为何说又是间接的呢?换一句话说,我们认识麻黄汤,不能

把它局限在什么?太阳伤寒证,还可以治疗其它方面。这是方证分析。

第八大方面,就是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它又包括几个方面的知识呢。七大方面,方剂的组成、用

法、功用、药理、证型、疾病,最后一分析,最后一开方,最后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这是我们要知道,

方剂它的任务,就是开个方,定个量。而我们学习方剂学呢,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我们学习方剂

学,从我的认识呀,方剂学,方剂的发展,最早,比较早,来源于经方,所以我们对张仲景的方要引起

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学习方剂学它有关参考用书。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章方剂学发展概况。方剂学发展概况,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要从三大阶段来认

识。

第一个大的阶段,你们说方剂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开始治病就是一个方?还是一开始用的是单

味药?(单味药)同学们说的就是事实。古人啊,他在治病的时候,他是先用单味药。你比如说,举一

个例子,那古人啊,他在夏天受热了,出现了腹泻,有的人吃了黄连,他觉得这个药有止泻的作用。有

的人啊,他吃了黄芩,他发现黄芩有止泻的作用。还有一个人,他既没有见过黄芩,也没有见过黄连,

而见过的是黄柏,它也治什么?它也能治疗夏天受热引起的腹泻。人们啊,他在相互之间交流的时候,

他会这样说,他说啊,夏天受热了引起的腹泻,用黄连效果比较好。那另外一个人怎样说呢?他说应该

是黄芩。各说各有理,谁也不会放弃谁实践的真理。当他第二年夏天的时候,又受热了,又出现腹泻了。

他一想,别人说的说不定有一定道理,他原来吃的是黄连,他又加上什么?加上了黄芩,他一吃,他发

现原来吃的黄连需要一星期达到治疗目的,如果加上了黄芩,三天达到了治疗目的。他觉得效果明显提

高了,这就是方剂在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阶段,由单味用药到配伍用药。换一句话说,配伍用药在某种

程度上,它是对单味用药的进一步完善,使方在治病方面取得的疗效会更好一些。这是我们学习方剂发

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它就是由经验认识到理论总结。怎样叫做经验认识呢?我们刚才说了,黄连、黄芩可以治

疗什么?腹泻吧?已经配成方了吧?假如说夏天受热了,腹泻,吃了黄连、黄芩有止泻的作用,那古人

啊,他在总结的时候,他没有说是夏天受热了,他就知道腹泻用黄连、黄芩。那当然,昨天夜里冷不冷?

还可以吧?冷吧?冷,没有盖被子,衣服让别人穿走了,有没有可能也出现拉肚呢?有。拉肚了,他也

吃黄连、黄芩,他一吃,本来是止泻的,这一下腹泻怎样?更重啦。更重啦。早上要吃饭,在吃饭的时

候,家里生产的姜是个大丰收。早上想想,那就吃点姜,肚子不饿吧?一吃姜,他发现起了个什么作用?

止泻。这样,由经验认识到了个什么阶段呢?理论认识。怎样认识?他说这些药是治疗寒引起的腹泻,

那些药是治疗其它方面的。是这样吧?人哪,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他是不断地在总结经验,在经验认识

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向纵深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理论,理论是需要我们来总结的。我们学习方剂,

你学第一遍是一种认识,你学习第二遍是一种认识,你学习到一百遍,你的认识在理论方面进一步升华。

当你走入到临床中,你第一次用半夏泻心汤治病的体会,当你到五年以后,你用半夏泻心汤的体会,在

治病方面,疗效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辨证用方到用方辨证。怎样叫做辨证用方?就是说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治病的时候,

是先有证,后用方,也就是说根据病人的病证表现,进行归纳、分析、判断为某一个证型,得出一个证

型之后,选用一个具有比较理想的,有针对性的方。这就是辨证用方。怎样叫做用方辨证呢?我们根据

2

所学习方,比如说有一个方,叫肾气丸。有这个方吧?同学们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最起码我们要知道,

肾气丸它治疗的病证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它可以治疗虚劳腰痛、消渴、转胞、痰饮,还有什么?脚气。

为何它可以治疗这样多的病?因为这些病,有一个共同点,它的病变证机都是阴阳俱虚。我们学习用方

辨证,使我们提高认识思维,改变学习由一点向面的发展。辨证用方指的就是有什么样的病证,用什么

样的方。而用方辨证告诉人们,我们所学的任何一个方,治疗中医的证型,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它可

以有很大的差距。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叫桂枝汤,桂枝汤它既可以治疗在表风寒表虚证,又

里脾胃虚弱证。你说表和里,它的症状表现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它们的病变证机有相同的。大的方面考

虑,它们的病变证机应该有两个是相同的,一个是寒,一个是虚。当然我们在辨证的时候,要重视相对

的针对性,这是我们学习用方辨证,是思维的扩大,辨证用方是基本理论知识。

我们学习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个方面就是最古老的方书。最古老的方书是什么书呢?就是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这本书

是在1973 年,在长沙市马王堆 3 号汉墓中发现的,发现的比较晚,成书的时间比较早。这里面就出现

了一个问题。出现个什么问题呢?它收载的方,基本上都是,不是药的不全,就是量的缺少,或者是一

个方少写了几味药。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应用,应用起来,带来了很多不方便。虽然它很古老,但是,它

的使用价值并不高,人们今天要想用,困难重重。它仅仅就是标志着,在很早的古代就有了方书。

第二个方面就是方剂理论萌芽。这在什么时代呢?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黄

帝内经》,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中医的理论基本知识,还是论

述中医的治疗方药?理论基本知识。它仅仅是记载了13 个方,13 个方标志着方剂的理论在萌芽时期这

逐渐要成长。这13 个方在临床实际中,即便是有治疗作用,也是非常弱非常弱的。换一句话说,我们

同学们到了临床中,你用《黄帝内经》13 方去治病,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的。因为

这本书,它不是重点论述方的,而是论述方剂的基本理论知识。它仅仅告诉人们,方是可以治病的。

到了第三大方面,就是理法方药具备。理法方药具备就是在两汉时期的。先有西汉还是先有东汉呢?

先有西汉,后有东汉。那就是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他治病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一本书,叫《伤寒杂

病论》《伤寒杂病论》后人把它分为两本书,一本就是《伤寒论》。,一本就是《金匮要略》。经过我们在

临床中的应用,经过总结古人的临床应用,可以说《伤寒杂病论》的方,它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组方严

谨,第二个主次分明,第三个效宏药少,第四个有的放矢,第五个方面变化巧妙,第六个方面易于应用。

由于它具备了六个特点,所以人们把张仲景的方称为什么?经方,也称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记载的方有多少?同学们说有260 个方。在《伤寒论》中有115 个方,在《金匮要略》中有184 个方,

这两本书重复的方、佚名的方去掉,那就是260 个方,也可以说重复的方、佚名的方有39

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数一数《伤寒论》这本书有多少方。长期以来,都是说112 或者说113。而我

们经过一数,既不是112,也不是113,而是115。《金匮要略》有的说是205,有的说是262,我们一

数,是184。为何会出现这样大的差距呢?关键就是《金匮要略》这本书中,后人在整理的时候,它把

《千金》的方,《肘后》的方,《外台》的方,收录了一些,人们在数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些方计算到里

边。我们在总结认识的时候,要有一个明确而准确的概念。

第四大方面,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国家政府组织颁布而写的一个书。说明社会进步了吧?它一

个代表性的一个书,叫什么书呢?叫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它主要就是标志着国家发展进步,

由政府组织颁布而写。

第五个方面,就是研究方剂的理论。研究方剂的理论呀,是这样的,人们在认识方剂的时候呀,在

3

成无己之前,认识方的时候,它仅仅认识这个方,比如说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它就是一个麻黄汤。

到了成无己,他在认识方剂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他认为麻黄和桂枝是什么关系,麻黄和杏仁是什么关系,

麻黄与甘草是什么关系,他在探讨的时候,他就探讨它们是亲戚关系?还是同学关系?还是夫妻关系?

还是上下关系?还是左右关系?你看他在认识方面发生变化了吧?我们今天在研究方剂的时候,就是从

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第六大方面,就是要知道最大方剂的全书。这个书叫什么哩,叫《普济方》。它标志着在古代,方

剂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已经发展了多少方了?六万多方了。这说明方剂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人们

在总结的时候,总是能进一步总结出一定在古人方的基础上更完善的一些。不过,到了今天,有一个方

书也是比较大的,就是解放之后,有一本书叫《中医方剂大词典》。它收载的有九万六千多个方,这说

明啊,方的发展速度还是在进一步发展的。你看到了今天,有没有可能超过十万首呢?远远已经超过了。

再一个方面就是方剂配伍方法。方剂的配伍方法呀,我们认识方剂,从我的认识,方剂的配伍方法

是很重要的。怎样叫做配伍方法?就是告诉人们,在组方的时候,它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技巧要掌

握,古人他为何要用这一味药,我的认为,不一定就局限在认识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更

到有病证与用药之间的关系。你比如说,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一个大热证,你在研究配伍方法的时

候应该用什么药?大热证,应该用清热的药。根据配伍的方法,应该再少用一点辛热的药,它有利于热

向外透达。这是我们学习方剂配伍方法,提高我们临床组方用方,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02.02.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第二章:治法与方剂。

治法与方剂,它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也可以说这一章所涉及到的内容,概括我们所学的所有的

方。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什么叫做治法?就是同学们所说的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或者说是法则。

什么叫方剂?方剂简单的说,那就是处方。在治病的过程中,治法的前提是什么?治法的前提是辨证。

辨证,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在临床实际中,辨证是难还是不难?同学们说了,会者不难,难

者不会。这就概括了不存在难和易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存在。现在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要

认识到,辨证你不要把问题考虑得太复杂,我认为呀,在辨证的时候,你考虑问题尽可能是哪一个地方

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你就从哪个角度考虑。你比如说,相对而言,咳嗽多不多?咳嗽多不多,一句话基

本上就能把咳嗽的大方向搞清楚。那就是什么?同学们说痰,白痰、黄痰。如果说病人没有痰,一句话,

问他与天气变化有没有关系。你说这辨证难它还是不难哪?就是同学们所说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难这个问题。再举一个例子。慢性胃炎也是比较多的,你说它辨证难度有多大?

很难说清楚。但是我们同学们都知道要问病人一句话,平时爱吃热的还是凉的?一句话,基本上就把病

寒热搞清楚啦。这就是治法与辨证之间的关系。在确立治法之前,必须得什么?先辨证,换一句话说,

在辨证之前,一定要认识这个人是什么病,相当于应该知道西医的病吧?应该知道我们中医的证吧?然

后就可以确立治法吧?刚才我们说咳嗽、胃痛,这样都是症状,你仅仅根据咳嗽、胃痛很难说清楚,它

是什么证型。经过问病人的痰,与天气的变化,或者与饮食的冷热,就可以确立用散寒的药、用清热的

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它主要就是两大类,一大类就是偏于热,一大类就是偏于寒。辨证与

治法,治法与辨证,不管怎样说,都是先辨证后确立治法。同学们现在把书往后翻一下,翻一个什么,

任何一个方,都没有提到治法,是这样吧?现在我们要知道,治法与功用之间的关系,治法针对的是什

4

么?是辨证。功用针对的是什么?针对的是方剂。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一学期学习方剂学首

先研究的是病证还是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如果我们先针对方剂的组成,从方剂的组成入手,应该

研究的是功用。换一句话说,研究治法与功用针对的方面不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举一个例子,肺

寒证,辨证了吧?确立治法,那就是散寒,选用代表方就是小青龙汤。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来,辨证、治

法、方剂。而我们学习方剂是把它颠倒过来了,先学习小青龙汤,归纳小青龙汤的功用是散寒,治疗的

病证是肺寒。可以看出来,方剂与方剂是相等的,病证与病证是相等的,中间治法与功用在特定的情况

下也是什么?相等的。只不过是说,先说辨证,后边不能说功用,只能说什么?治法。如果先说方剂,

最好说的是功用,一般不用治法,但是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治法与功用之间的关系。

治法与功用,从治法的角度,就是辨证—治法—方剂;功用呢,就是方剂—功用—证型。再一个方面,就是治法与方剂。治法与方剂,它们之间,治法应该是靠前,方剂在后,它们之间一

般情况下,不能先考虑方剂再考虑治法。你比如说,考虑这个方确立一个治法,它是要针对一个病的,

人不这样说,而是怎样说呢,说治法之后是选方,不说选方之后是治法,这种说法呢,让人听起来比较

别扭,不顺耳。

再一个,方剂与功用。方剂与功用,这样人听起来就怎样?学什么方,有什么样的功用,听起来比

较顺耳,比较符合人们的习惯用语。

治法。治法,它在确立的时候,有几大方面,我们要引起重视。一种情况,它是根据病人的体质、

病位、病性,而确立治法。你比如说,根据一个人他病位在上和在下,治疗的方法会有差异的。你比如

说,一个人的病变部位在表,和病变部位在里,治疗有没有差异呢?确立的治法是不完全一样的。再一

种情况,是根据六淫或者是七情,六淫通常情况下说是外感,七情呢,内伤。在确立治法的时候,也是

不完全一样的。你比如说六淫,我们在确立治法的时候主要是什么?主要是驱,六淫就是邪,把它驱除

出去。那七情呢,或者说内伤呢?它要重视调理。怎样说重视调理?最起码组方的时候,应该考虑既要

调节人体的内在变化,又要什么?考虑到驱除邪气。这是确立治法的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是根据五

脏的生理特性而确立治法。人们认为肝的性是什么?心的性是什么?脾胃的性是什么?要重视针对脏腑

的生理特性而选用药物。再一个方面,它是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而确立治法。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

的关系?你比如说,心和肾它们是什么关系?是相交的关系。肺与肝是什么关系?是升降的关系。肝和

肾是什么关系?是相互滋生的关系。古人有一句什么话呢?说是“肾精不泄,归藏于肝而为清血,血不

耗归精于肾而为肾精。(附注《张氏医通》指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

清血。)说明精和血的关系是什么?是互化互补的。脏腑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要想一想,人在社会之”

中有没有有些人与有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偏于泻呢?有没有有些人与有些人之间的关系是偏于补呢?也

就是说,在社会之中,有些人总是想说有些人的坏话呢?有没有有些人总是听某些人要说好听的话呢?

有没有呢?有。组方也是这样组方的。

下面我们要学习常用治法。常用治法,其中人们在总结的时候呀,把治疗的方法归为八大方面,用

八个字来概括,叫做: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个字概括实际上,在好多方面它也没有概

括。我给同学们举一个例子,你们说它可以归在哪一法中。比如说,止血剂,汗,行不行?也不好说。

吐、和、下、清、温、消、补?你假如说一个出血还有好多方面,你要真正把它归纳在哪一个方面,也

不太好说。不管怎样说,古人他从大的方面给我们进行了归纳。

第一个方面就是汗法。汗法就相当于我们学习中药的时候,同学们所说的解表药,又根据我们学习

解表药,它的治疗作用不局限在一个方面,根据解表药作用的共同点,我们学习方剂的时候,把解表药

5

称为汗法。汗法治疗的病证除了表证之外,它还可以治什么?它还可以治疗疮疡,还可以治疗水肿,还

可以治疗麻疹初期等等。下面说一个就是疮疡。疮疡,我们不要把它局限在初期,在任何一个阶段,在

治病求本的同时,都可以适当的加上发汗的药。你比如说,我们在临床实际中,治疗顽固性的疮疡,要

加上什么药?要加上发汗的药。发汗的药,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有促进什么?血液的循环吧?腺体的分

泌吧?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男同志,他是什么病呢?他是结肠癌。结肠癌,做了手术一

年了,就是伤口不愈合。伤口不愈合,用西药,用中药,没有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我们在治

疗的时候,

就是在辨证求本的同时,加上什么药?加上发汗的药,最后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当时我给他开了一个

什么方呢?就是张仲景的一个方,叫王不留行散,再加上发汗的药。张仲景他怎样说呢?他说“病金疮,

王不留行散主之。”叫我想啊,张仲景说不定也当过什么?外科大夫。说不定他在当外科大夫的时候,

做了手术,也有什么?疮口不愈合的。他就用了什么方就达到了预期治疗目的。

再一个方面,就是汗法可以治疗水肿。水肿根据古人的论述,他怎样说呢,“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我在临床中治病的时候,我经过临床治病的体会总结,得出了一个:“腰以上

肿,当发其汗,酌情配伍利小便;腰以下肿,当利小便,酌情配伍发汗的药。”我们在门诊上班,经常

遇到一些病人是西医诊断的是心衰,心衰会出现面部肿,也会出现下肢肿,尤其是一面肿的时候,人们

应该怎样?应该说发汗为主吧?在治病求本的同时,应该以发汗为主。我在临床中酌情配伍利小便的药,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你比如说,我们治疗肾病型水肿,有的人下肢肿比较明显,我们在治病求本的

同时,既用利小便的药,又用发汗的药,治疗的效果总是得到病人的满意,病人总是说我们开的方效果

好一些。

再一个方面就是治疗麻疹初期。汗法只能治疗麻疹的初期,在恢复期就不能用了。汗法,我们在学

习中药的时候,有辛温,有辛凉,是这样吧?针对的病证就是寒证,热证。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二个法,叫什么?吐法。吐,它所针对的病证和汗法是不一样的。汗法它所针对

的病证是什么?在肌表。吐所针对的病证主要是在上、中二焦。病变的部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咽

喉,一个是胸膈,一个是胃脘。针对的病邪也是三大方面:一个是痰,一个是饮食积滞,一个是中毒。

从今天我们在治病方面,你假如说饮食积滞这样的人在治疗的时候,多采用泻下的方法,还是多采用吐

的方法?人们总是觉得泻下有点不浪费,总是说不定还能吸收一点,如果吐了,那就是怎样?觉得人是

宁可拉下去,不愿意把它吐出来。今天除非是饮食太过,胃要爆炸了,没有办法,才采用吐的方法。一

般是不用的。第二个那就是毒物。毒物这是要用吐的。不过,现在西医总是要洗胃的。西医的洗胃在某

个程度上,就是对我们中医的吐法进行了改进,治疗的效果应该怎样?更好,更快些。第三种,痰。这

算是西医没有办法来完善的。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不到30 岁。我一问她,她

就直接告诉我,她是抑郁症。抑郁症,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呀,她整天感到胸中闷,闷得有一

个东西在堵塞。什么东西?她说不知道。她又说了一句话,她总是觉得听到别人说话要把她憋死呢。憋

在哪?憋在咽喉部。她说好像是痰,但是没有吐出来。又一看她的舌质舌苔厚腻。在这种情况下,我一

看,她让其他大夫治疗的方法,化痰、祛痰、宽胸、理气。病人怎样说呢?她说吃吃药有作用,但是作

用呢,总是达不到控制症状。我一想,我给她开方,当时我给她开了是四味药,一个药是瓜蒂,一味药

是赤小豆,一味药是叫藜芦,也是一种毒药。这个病,当我摸脉象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说郁证应该脉象

弦,但是我摸她脉象的时候,脉象比较弱,我给她加了一个人参。这个人,她吃这个药,用了瓜蒂是涌

吐药,用了藜芦是涌吐药,她就没有吐。她就是感到怎样哩?胸中一块东西被解除了,咽喉舒服了。大

概治了前前后后,有四个多月,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由于这样的病治疗的难度比较大,我们怎样呢?让

6

她坚持再服一段时间,最好把药打成粉状来治疗。

第三大方面就是下法。下法就是我们学习的什么药?泻下的药。针对的病证燥屎、痰饮、瘀血、水

气、虫证等等。这里边,我们要说一个问题,痰饮既可以用吐法,又可以用下法。病在下焦用下法,病

在上焦不一定都用吐法,可以用下法。一个要点,凡是在胸中中医把它辨为痰饮,并以满、闷、胀为主,

用吐法;凡是以疼痛为主,用下法。刚才所说的就是说,痰饮在下焦用下法,不用吐法;在上焦可以用

吐法,可以用下法,病人的病证表现不完全相同。

第四个方面是“和”法。这个“和”的概念是很难说清楚的。为何说很难说清楚呢?你看,汗法它

就是解表药,吐法就是涌吐药,下法就是泻下药,那“和”法呢?它最起码应该不低于两个方面的用药。

你说一个人存在不存在“和”?要想“和”,最起码得要几个人?两个人。说明这个“和”法它不是单一

的,而是多项的。这个概念是不容易搞清楚的。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同学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一个方,

叫麻黄汤。麻黄汤四味药,治里的药有两味,解表的药有两味,你说它算“和”呀?还是解表呢?很难

说清楚。不过,人们他要从哪个角度去解释,他就能解释通。你比如说麻黄汤,你说它是解表方,它就

是解表方;你说它是治里方,它就是治里方;你说它既治表又治里,它就是既治表又治里。

你说能不能

这样说呢?麻黄汤能不能解表?能不能治里?你有一点感冒,能不能治?有时呀,真正要把这个概念搞

清楚,是不容易的。为何不容易呢?任何一个方用的药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尤其是“和”,才不局限

在一个方面,涉及到的面比较广,不容易搞清楚,但是所选的方都是好方。

再一个就是清法。清法,我们要知道,清法涉及到的范围大不大?比较大的。一切热证都可以用清,

换一句话说,西药的消炎药绝大部分,都属于我们中医的清法。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清法它针

对的病证,假如说是西医所说的炎症,那用西药消炎药有没有治疗作用?应该比中药见效还要快一些。

在临床实际中,为何用了西药在治疗有些炎症属于我们中医的热证效果不够理想,用了我们的中药效果

会好一些?关键是什么?我们中医在用清法的时候,考虑到热伤津,热伤气,也就是说,我们中医突出

清法的时候,应该重视配伍什么?益气药,生津药。这是我们中医的优势。

第六个方面就是温法。温法是这样的,清法可以治疗西医所说的炎症;温法也可以治疗西医所说的

炎症。都是炎症,比如说,一个人是慢性胃炎,有的人就是爱吃热的,那说明这个胃炎是寒证;有的人

胃炎,舌质红、舌苔黄,你把它辨为了热证,那就是要用清热的方。中医在治疗西医所说炎症,用温法

的时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慢性炎症。一提到慢性炎症,要想突出我们中医的优势,应该加点

补的药,因为病时间久了,久了它就伤什么?伤人的正气。要重视用补益的药。这又是突出我们中医一

个优势所在。西医,它在认识炎症的时候,它就没有分一个寒热。如果西医在治疗炎症的时候分了寒热,

它的针对性会怎样?更强。如果它分了寒热,那说明那是我们中医。这说明我们中医是有优势所在的。

这是温法。

第七个方面是什么法?消法。消法使用的概念是比较大呢。消就是慢慢地消,缓缓地消,不要急于

求成,重点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消除病情。它涉及到哪些方面?消法就是理气的药、活血的药、祛湿的

药、化痰的药、消食的药、利水的药、驱虫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医都把它归在消法这

个范畴。气郁、血瘀、湿、痰等等,这样的病治疗的难度怎样?会大一些吧?大,治疗难度,就要怎样

呢?慢慢地把病证消除。这是我们学习消法不要急于求成,但是有一个,中医治病效果也是比较快的。

下法,说不定人吃了下法(的药),它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治疗的病,在于急,在于重,在于

取得近期效果。而消呢,是慢慢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好事多磨,磨就是慢慢来。

第八个方面是什么呢?就是补法。补,也是我们中医的优势。为何说也是我们中医的优势?相对而

7

言,病人治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他大部分想到用西药,用西药疗效不明显或者是没有疗效的时候,

这样的病人想到吃我们中药啦。吃我们中药,我们中医在辨证求本的同时,应该考虑到补。补,是任何

人(正常的人,病人)都追求的一个目标。病人虚了想补。你说一个人没有病,没有虚,他想不想补?

换一句话说,今天的保健药,大部分都含有什么?补。这说明保健,人是追求什么?补的。没有一个人

保健的时候天天吃点大黄,他觉得这个药还是留给别人用吧,不能浪费药材。但是他在补的时候,他是

怎样想呢?他说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何要为人民服务呢?首先要有好的身

体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呢。这是我们认识到,补是我们中医的特色。

八法体现在我们以后学习的各个章节之中,我们对八法做一个简单的认识就行。

再一个方面,古人啊,他总结了一下,他怎样说呢?他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

法备焉。”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在临床实际中,你仅仅用一个法根本达不到治疗目的,要想达到治

疗目的,必须怎样哩?最少两种法或者是三种以上,也不要八种都结合,一般情况下,就是三、两、四。

三个法比较理想,两个有点少,四个不能说多。这样的几种法结合在一起,在临床中,治疗效果会更好

一些。你说,我们在临床中治病,追求的是什么呢?是疗效。疗效,要重视几种法结合在一起。怎样,

这一堂我们就说到这里吧,同学们休息一下。

03.03.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习第三章: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我们学习主要要了解五方面的内容。

一个方面是病证分类。所谓病证分类就是根据病证表现而归纳一类的方剂。你比如说,今天我们所

学习的中医内科学,它就属于我们方剂学范畴的病证分类。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中医内科学应该是

内科治病的。我们想一个问题,我们学习方剂学,是不是也是治病呢?我们呀,现在呀,还没有去见习,

是吧?当你去见习的时候,医院的大夫呀,他通常情况下,他不这样问你,他说你在学校背了多少证型?

他不说,他说句什么话?他说了你背多少方?为何,他要问我们背多少方呢?这说明我们的方,就是内

科学,就是治病的。只不过是说,人们把中医内科学说是内科,方剂学说是方剂而已。都是治什么呢,

都是治病的。也可以这样说,中医内科学在治病的时候,它是先病证后用方,把人们的认识局限在,某

某证用某某方,某某方治疗某某证。而我们学习方剂的时候呀,它是把人的思路扩大到任何一个方,治

疗的病证都不局限在一个方面。这为我们临床中见到诸多疾病可以用一个方,一个方可以治疗诸多疾病。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剂学的发展历经了三大阶段,最后一个阶段,辨证用方相当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

中医内科学,用方辨证相当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方剂学,包括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等。你比如说,

我们有一个方叫温经汤,长期以来把它局限在妇科。我们学习的时候,就不把它局限在妇科,可以治疗

诸多方面,只要病人具备了什么?寒、瘀都行。病证分类,古代人们在认识的时候,其中把《伤寒杂病

论》等等,都归纳为什么哩?病证分类。《伤寒杂病论》它是一本什么书?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内科、

妇科、外科的一个综合体。得出一个结论,张仲景不仅仅是一个内科大夫,还是一个什么?外科。为何

说是外科呢?我们上一次学习的时候就提到,张仲景说“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这说明张仲景当

过外科大夫。再一个方面,张仲景还真当过妇科大夫呀。他专门在《伤寒杂病论》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

述妇科的几大病:经、带、胎、产、杂病五大方面。这是病证分类是先说病证,后说方。第二大方面就是功用分类。功用分类呀,它是先说功用,后说方。那同学们说,那我们在上一堂学

8

习的时候,说先说方,后说功用。那现在怎么又说,先说功用,后说方呢?现在所说的,不是指的是某

一个方,而是进行归类,归到什么了?解表方、泻下方、止咳方、止血方、止汗方。他把病证放到哪啦?

放到后边了。方,放到哪啦?放到前边了。就是先说方的功用,然后再说什么?主治的病证,这就叫做

功用分类。我们今天学习的《中药学》,就是按功用来分类的。我们学习的《方剂学》,一部分方剂学是

按功用分类的,我们现在所选用的方剂学,不是单一的功用分类,而是什么?

第三个方面,综合分类。综合分类就是说在临床用方的时候,它是错综复杂的,在归类的时候,你

就从功用分类,有时不容易分类,所以又采用了一种方式,叫做综合分类。该用功用用功用,该用病证

用病证,该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也就是说这个更具人性化。再换一句话说,更具有灵活

性和变化性。

第四个方面和第五个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它是祖方分类。怎样叫做祖方呢?它就是最小的方分类

为基础。你说最小的方它是不是就是祖方呢?它在归类方面出现一个弊端,你假如说,在清朝组了一个

方,它的药味比较少,是一个基础方,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方,这个方中就包括了清朝这个方的所有

的药。你说谁算祖呢?是清朝算祖?还是明朝算祖呢?谁应该放在前面呢?你说,清朝这个方,它是明

朝的祖方?它还是明朝的减味方呢?这个问题不好搞清楚。人们有这种说法,就是祖方就是基础方,或

者是主要的主。这个分类,这个从今天来看,分类的方法是不太科学的。

第五个方面也是不太科学的,叫什么哩?叫做七方分类。七方分类呀,它就是七个字:大、小、缓、

急、奇、偶、复。你说大方,你怎样叫大方?它的概念是两个,一个大方,它说的是药味多,另外一个

方面它说药量大,都叫大方。小方呢,也有两个概念,一个就是药量少,再一个就是药味少。它正好和

大方重复了,大方里面的药味多叫大方,那小方里面,药味多,量小也叫小方。概念重复,不好分类。

你怎样叫做偶?偶就是对,是吧?那对里边有没有大方?这个就不好分,它就分不成。不过是古人啊,

他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可以这样说呀,《黄帝内经》它提出来的这七个字,成无己对这七个字说了好多

好多话,但是在应用的时候没有价值。仅仅知道这七个字就行。这是我们学习第三章方剂的分类,做一

个简单的认识就行。

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这是我们学习一个重中之重。方剂组成,我们在认识的

时候,要认识到方剂学所选的方剂,其组成都是不变的,而临床中应用方剂治病的时候,你们说它变不

变?这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在临床中,运用方剂治病的时候,是一定要辨的。你假如说,你学的方,是固

定的,用的方是固定的,你在临床中治病,在通常情况下,能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难度很大。为何

这样说呢?因为在临床实际中,病都是在变化的,病因人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昨天夜里还是比较冷

的,有五个人他夜里睡不着,他到哪里去呢?他到我们学校前边一个湖里边去洗澡啦。五个人有没有可

能性,一个人洗洗澡,什么事也没有?有吧?有没有有些人洗洗澡,咳嗽?有没有有些人洗洗澡,腹泻?

你都是在冷水里边洗呀,你为何都不腹泻呢?你为何都不咳嗽呢?为何要有不同呢?这说明人都有一个

个体差异性。决定人们都是肠炎,有的人肠炎是大便干结,有的人肠炎是腹泻,有的人肠炎

是先硬后溏,

有的人肠炎先溏后硬,有的人肠炎就是解大便不爽。怎样叫不爽?他解完大便用纸来擦,他说擦了还有,

有了再擦,擦了还有,还要怎样?继续擦。解大便就是不爽快。同样的病,病证表现不同,这就决定我

们所学的方都是固定的,治疗的病都是变化的。我们学习的方,学习古人方的固定性,对于我们学习固

定的方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到临床中治病,用变化的方是取得疗效重要的。

这样我们把它总结为两个要点:一个要点是什么?要充分认识方剂组成固定不变的重要性,无固定

性,则无法学习方剂的共性。你比如说,我们在学方的时候,就没有固定的方,你怎样学呢?无可下手。

第二个方面,要充分认识方剂应用的变化性,无变化性则无法应用方剂的个性。研究方剂组成固定性与

9

应用变化性是治病用方的核心。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西医在治病的时候,具有重复性。中医在治病的时

候,重复性比例偏低,这就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说中医治病和西医治病有一定的差距:西医治病经

得起检验,中医治病一经检验没效啦。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说西医在治病的时候,它针对的是共性,而

我们中医在治病的时候,针对的是什么?是个性。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新校区在校的同学

们,有没有一后边加四个零这样多的人?有吧?超过了吧?不能算少吧?你注意观察一下,这一万多人,

从总体上来看是几个人?一个人,都是人。仔细一分,是几个人?是两个人。实际上你仔细一看,是一

万多人,这说明我们要抓一个什么?那个个性是中医的特点。你说我们学校有一万多人,也不能算少呀,

有没有两个人看上去非常像呢?多呀是少?是非常少的。即便是两个人非常像,他两个有没有不同?有。

这说明我们中医针对的都是个性,也就是说中医针对的个性,是区别大夫水平高与低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何这样说呢?同样是一个胃炎这样的病人,有的人胃炎他就是热证,有的人胃炎他就是寒证,有的人

胃炎寒证他就是要加瘀血,有的人胃寒他就是要加气郁,有的人胃炎寒证他就是要加痰。有的人他是胃

炎属于寒证,他并没有吃得多,说不定他比别人吃的还少,他总是要从胃里边上来一股气,是不消化食

物的气味,他没有吃多,我刚才说了,中医就把他辨为什么?寒加饮食积滞,实际上他没有吃的多。中

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优势。我们中医的优势,重在哪一点?个性。个性是针对具

体的某一个

人,刚才说西医它具有共性,你比如说西医,只要是认为炎症,他就开什么药?消炎的药。大部分人有

效。没有效的人,他照样开,为何照样开?炎症呗,消炎呗。而我们中医在治疗炎症的时候,一会儿用

活血的药,一会理气的药,一会化痰的药,一会清热的药,一会补的药,一会温里的药,等等。就是说

变化性怎样?很大。你看我们中医它特别符合临床实际。你说有没有这种情况,有的人昨天吐的是白痰,

到了今天变成什么?黄痰了。那黄痰了,那说明这个病由昨天的寒,变成什么啦?热。你说有没有有些

人,早上吐的痰还是黄的,到了下午变成白痰了?它也有。这说明人在变,病在变,疾病本身的性质也

是在变。你比如说,在临床中,经常听到有的人他这样说呀,他说呀,以前气管炎一吃西药效果特别好,

他说把这一味药牢牢记在心中,只要是气管炎就买这一味药。他下一次咳嗽喘发作了,他一吃这样的药,

不仅没有治疗作用,反而喘咳更重啦。假如问了西医的大夫,西医大夫怎样说呢?说病重了呗,加大量

呗。他一加大量,起不来床啦。从我们中医这个角度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是热证,变成什么了?寒证。

寒证,你又加大量了,那就更寒啦。那就起不来床啦。中医有中医的好处,西医有西医的好处,一定要

抓住我们中医学方的固定性,到用方的变化性。固定性是我们学习的着落点,变化性是我们提高疗效的

变化点。

下面我们要学习第一节的内容,就是方剂组成里边的配伍原则。配伍原则,我们重点学习几方面的

内容。一个方面就是针对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怎样叫做针对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 就是说,寒证应该

选什么药?散寒的药。应该选什么方?散寒的方。你比如说,感冒了你应该选?不知道。为何不知道?

是受凉了还是受热了?是吧?你假如说,受凉了,感冒应该选用辛温的药。说到这里,我们只要把中药

学好,就不需要学方剂就行。为何这样说?受凉感冒啦,你把辛温的药都开上有没有治疗作用,如果没

有治疗作用,说不定这些药都是假的。应该有治疗作用吧?那这样就不学习方剂了。在治病的过程中,

从今天临床实际来看,有很多中医的大夫,他把在学校学习方忘得,虽然不敢说一干二净,也可以说是

二净一干,大部分把方怎样哩?都忘了。多少还记几个,到临床中觉得是不想用。他觉得怎样呢?只要

是感冒,感冒的药都上去,只要是咳嗽,咳嗽的药都上去,你说有没有治疗作用?它真有。你说没有,

那都是假的。但是要认识到,有没有弊端?它有点太专一啦。我们在前面说啦,古人他总结了这样一句

话:“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这就是说要想取得疗效,你必须得重视什么?两种

10

法,两种以上的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这使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仅仅停留在学中药,这个

水平上,仅仅是当一般的大夫,要想把我们的临床水平提高,达到病人满意,那是必须要学方剂的。刚

才说,受凉感冒了,应该用辛温解表药,仅仅局限在用辛温解表药,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也经常说一

个方,叫麻黄汤。麻黄汤四味药,解表的药两味,治里的药两味,这就是配伍突出针对病变证机而用药

的。在临床实际中,不仅仅有单一的寒证、热证,单一的虚证、实证,在诸多情况下,寒证加点热,虚

证加点实。我们在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他就问我一个问题,拿着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材在诸多

方剂的章节之后,有一个病例。这个病例呢,它都不是说,像我们学习方的时候,寒证就是寒证,热证

就是热证。这些病例,大部分是什么哩?寒还有点什么?有点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呢?在临床实

际中,单一的寒证偏少,单一的热证偏少,单一的虚证、实证都是偏少的,相互夹杂这样的病才是偏多

的。你比如说,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西医它说是神经性头痛。这样的病人,他总是一遇到凉

加重,寒吧?但是我们一看,舌质还真有点红,舌苔还真有点黄。你一问他,你一看他的情况,他又说

了一句话,天天感到口是非常干的非常干的。接着他说了一句话,总是不想喝水,这说明他是以什么为

主?以寒为主,夹有什么?热。如果是以热为主,他应该是想喝水的。这就是我们认识问题呀,它涉及

到的问题,它不局限在一个方面,有热在组方的时候,要用清热的;有寒要用什么?有什么样的病证,

就要用什么样的药。这就是什么?针对病变证机。换一句话说,西医今天在治疗疾病方面,西医它就是

针对病变证机的。为何说针对病变证机呢?西医只要是细菌,它就用什么药?抗菌的药。只要是病毒,

它就用抗病毒;只要是过敏,抗过敏;只要是支原体,抗支原体。我们中医的优势在哪?我们中医的优势,就突出在其中的第二个配伍原则,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选方用药。你比如说,我

们中医在认识问题的时候,有肺热证、肺寒证、心热证、心寒证。现在我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假如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读后感 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医学著作的形成,就标志着中医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祖国的传统医学发展到现在,已是各家各派学说竞相争鸣。在中医的众多治疗方法之中,方药无疑是最根本的。今年寒假,在张凤瑞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邓中甲教授的《邓中甲方剂学讲稿》。邓中甲教授系四川省教学名师、首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从事方剂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他善于以大量的书证,严密的说理。新颖的观点,开拓学生的眼界,处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这本书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刚刚才结束中药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带着中药学的很多问题来看这本书的。记得张凤瑞老师说过:“药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可是如何去体会其中的奇妙,我却满是疑问,正是带着这种疑问我开始了《邓中甲方剂学讲稿》的学习。 在本书的开篇就明确了什么是方剂。这一点给我的感触极大。也许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算不上是一个问题。认为方剂不就是在处方签上写几味药,那个药物群体就是方剂。这种观念我想即使是我们很多接触中医有一段时间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吧?邓教授告诉我们方剂有着严格的规矩性,方剂是以药物按照一定的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才能成为方剂而且方剂必须是在辨证论治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斟酌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置而成的。没有中医学理论的指导的所组成的是不能称之为方剂的,只是一张处方,一个方子。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是必须要铭记于心的,是必须要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准则。正如张景岳说的:“遣方用药之道须谨慎行之,切不可轻率处之。” 在论述方剂这篇中,在每一个方剂上除了明确指出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之外。很多方剂还选出了一些临床上很典型的案例供我们初学者分析,理解方剂的妙用。同时对部分由特殊用法的方剂也明确告诉我们其差别。例如,银翘散久煮功效偏重与清热解毒,其疏散风热之的功用就会大打折扣,提醒了我们要多注意方药的用法。主治中作者从病机角度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深刻的剖析了各种症状的产生和所对应的病机之前的关系,使人起来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茅舍顿开之感。例如:在麻黄汤中关于,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麻黄汤证中会有恶寒重这一现象。邓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卫阳在寒邪作用下,寒性收引凝滞,使得卫阳被郁遏,则卫气温煦体表功能减弱,就会恶寒。在这段话中,告诉了我们麻黄汤证中为什么气体正气不虚,又为什么出现了寒像,同时这一解释也可以被我们用到其他临床现象的分析当中,通过举一反三,对我们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也集中的体现我们中医学中的一体观这个概念。 在方剂的分析中集中体现了中医的各种理论。例如大柴胡汤中所使用的柴胡配芍药这一疏肝与柔肝缓急止痛的经典配伍,既可以防止柴胡疏肝太过,又滋养肝阴,同时两者合用还可增强止痛的功效;还有生姜配大枣,既能温中,同时能够降逆止呕。还有很多经典的由伤寒这一经典著作所奠定的基本配伍方剂结构,书中也都一一作了深入的分析,同时邓教授还把时方派与经方派在方剂的使用之中的分歧对我们进行讲解,让我们对方剂的基本组成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例如再造散,这是使用经方的理论和时方相结合的方剂,以羌活、防风。桂枝代替麻黄的发散之功。在邓教授的分析之后,给人以一种独特的体会,也对方剂的使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在案例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教授举了一个他三十多年前遇到的一例年轻人破伤风的案例。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抗毒素血清,只好使用了玉真散,结果一周之后病人就得到了痊愈。中医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不能用来治疗急性病证,很多临床工作多年的中医大夫也是这样的想法。然而从这个案例中我觉得中医在一些典型的急性病例中也应该是具有广阔的天地的,中医能在几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之中流传至今,一定是有她的实实在在的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1]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 1 尊经旨阐“升降出入”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主但见一证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

《方剂学》讲课稿:小承气汤

《方剂学》讲课稿:小承气汤 上一次讨论到泻下剂寒下法的第一个方剂,大承气汤,这个大承气汤,从它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到方义分析,功效归纳,到最后变证要点,基本我们都讨论完了。下面呢,从大承气汤演变到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现代中西医结合,治急腹证所配的复方大承气汤,形成了一个系列,特别是三承气汤,是做为大承气汤这个系列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讨论附方,小承气汤。 附方: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 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小承气汤也是《伤寒论》的方。它主治证候,我们根据大承气汤主证来对比,大承气汤是痞满燥实,四证俱全,即使它可以用于热结旁流证,或者热厥、痉病、发狂,这些都是属于在热实互结基础上发

生的,热实互结在大承气汤证里,相对是重证,所以要峻下热结,小承气汤证是轻下热结,在《伤寒论》里,形容小承气汤证,说它是一有一个特征是,初头硬,后必溏,大便秘结,大便不好解,开始是硬的,后面会软的,这和大承气汤燥屎的特点,燥屎、燥结特点就不同,说明它燥结不甚,而是痞满燥实四证当中燥证不具,而是热实互结轻证,热实互结阻滞气机,这是有的,痞满有的,当然也不是很重。所以从病机和大承气汤比,它具有痞满实而不燥,临床燥屎内结,燥实不重,所以有大便秘结现像,往往有初头硬,后必溏这个特点,这是小承气汤治疗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痢疾一般是湿热,湿热郁滞肠道,搏结气血造成的。因为它有湿热积滞,而且这类属于较轻的,用小承气汤能够攻下积滞,它虽然轻下,反能攻下积滞,热毒搏结气血,大黄也能起到通因通用,清热解毒,解除热毒的作用。所以这个小承气汤,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因为里面有调气和血的成份,体现通因通用的思想。这里也就是异病同治,在主治方面的体现。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比较,大黄量是没有变,厚朴量减少了,只剩四分之一。枳实也减少了,而且大黄又不后下,那这个方泻下作用,就缓和得多,叫它轻下热结。后世有很多方剂,利用小承气汤做为一个基础方,经过配伍,也经常用于兼有热实互结的证候,所以这个方,既是大承气汤衍生出来的加减方,又成为一类病证的热实互结不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

邓中甲方剂学全部方歌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咳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勿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甘翘,芦根杏仁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清肺平喘疏表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治疹方,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败毒散 人参败毒羌独活,柴前苓芎桔甘壳,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祛寒湿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肠痈湿热瘀滞证,泻热破瘀服之康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水热互结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里散寒又通便,寒积里实服之康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宜 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功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 目录 01、绪言、总论 02、发展简史 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 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 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 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 08、方剂的配伍(一) 09、方剂的配伍(二) 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 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 12、剂型更换的变化 13、总论小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 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 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 18、止嗽散(二)。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 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 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 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 31、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 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 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38、清暑益气汤。第六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袪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39、吴茱萸汤(二)第二节: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 40、第三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及附方、阳和汤

方剂学 79 邓中甲

方剂学79 邓中甲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和三子养亲汤,这是温化寒痰类里边的方剂。现在我们讨论治风化痰。 半夏白朮天麻汤《医学心悟》 主治证候 风阳上扰证。 治风痰证的半夏白朮天麻汤。主治的证候是风阳上扰证。从风阳上扰证的形成机理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本身脾湿生痰,有痰湿的本质。这类的体质因素,根据《内经》上讲的,肥人多痰,一般体质都比较胖。《内经》上讲“肥人多痰,肥人气虚”,气虚反映在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以生痰。 2肝风内动,这个肝风内动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痰气上逆。痰气上逆引动肝风。所以我们有的叫它肝风挟痰,实际上痰为主。而是由这种痰气上逆引动的,痰气上逆,上扰清空,造成眩晕,这个眩晕,眩是眼睛看东西发黑,晕是天旋地转,现在我们说耳源性眩晕,像美尼尔氏综合征这类神经性眩晕,这类其中不少就属于这种,包含有风痰上扰这类的可能,当然这类病也要辨证。证型可以有多种。但风痰上扰证在其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除了眩晕,可以头痛。这种痰湿上逆,上干清阳,头部气血逆乱,可以导致头痛。这类的眩晕头痛,往往阵发性的,一发作,非常剧烈,眼睛发黑,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平静下来呢,状若常人,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和气血不足的眩晕,或者属于像气虚的头痛这类,在临床上不难区别。它带有一种阵发性,突然发作。平息以后状若常人这种特点。 兼证来讲,痰阻气机,既然脾虚生湿,有痰,痰最容易阻滞气机,造成胸膈痞闷,引起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可以恶心呕吐。从一般舌像脉像这些佐证来看,舌苔白腻

反应出是有痰湿,脉弦滑,弦反应有一定的肝风特点。滑主痰。 从刚才这个主治证候分析来看,风痰上扰证的核心问题,是痰气上逆,所以我们化痰和治风要相结合。 功用 化痰熄风,健脾祛湿。(其中化痰熄风是治标,健脾祛湿是治本) 方解 君半夏擅长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治痰)天麻擅长平熄肝风(治风) 臣白朮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 佐橘红理气化湿,和半夏相配治气 使甘草 1. 补脾胃之气2. 调合全方的药性 燥湿化痰治疗痰湿是治本的,本身这个肝风挟痰,我前面讲了,是痰气上逆引动的肝风。所以解决谈的问题。前人(《本草纲目》)说天麻是治眩晕的要药,是治肝风的神药。但现在有些把天麻说得太神了。天麻是没有补性的。它擅长于,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有降血压作用。这实际上就是在中医的平肝熄风。针对肝阳上亢,肝阳化风,风阳上扰,平肝熄风这个作用。半夏、天麻两样联用,体现一个治痰,一个治风。针对了这种风痰上扰,起到化痰熄风作用。 臣药白朮、茯苓,白朮健脾燥湿,和茯苓的健脾渗湿,白朮、茯苓就构成健脾除湿的一种基本组合,配伍结构。这两味药是从张仲景时代以后,这一千八百多年,人们经常用来健脾除湿的基本结构。体现了治病求本。 橘红理气化湿,通过理气化湿有助于化痰。橘红半夏相配,实际上是治痰要治气,“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方剂学--初级中药师讲义全

第一单元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1 治法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1.2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 1.3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 2.常用治法 治法是针对临床证候所采取的治疗大法,临床证候的复杂性决定了治法的多样性,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2.1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 2.2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于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2.3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2.4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 2.5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 2.6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2.7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2.8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候。但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化多端。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配伍的目的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称之为“配伍”。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可归纳为五大作用: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作用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2.方剂的基本结构 2.1 君臣佐使的涵义 2.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 2.1.2 臣药: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1.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2.1.4 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的变化形式

方剂学 68 邓中甲

方剂学68 邓中甲 麦门冬汤 上次讨论到治燥剂里,治疗内燥的方,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的临床运用,后面我们要接着上次讲的,辨证要点,随证加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这方里面人参在临床使用的时候,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它换成西洋参,因为西洋参偏重于气阴双补,偏一点微寒,所以对这个证候更为适合。 使用注意 肺痿有虚寒、虚热不同的证型,对虚寒肺痿,本质上阳气不足,导致津液不化,不布,张仲景用甘草干姜汤这类治疗,不能用麦门冬汤。所以遇到虚寒肺痿是不适宜的。 养阴清肺汤三类方 分类按照方剂常用情况来区分的,养阴清肺汤过去是二类方,我们现在做个重点提示,以便临床运用时也可选用。在我们教材285页,养阴清肺汤。这方过去是治疗白喉的一个主方,也是它的特长。白喉是烈性的甲级传染病,现在在中国大陆基本已经控制了。 白喉的症状,也就是养阴清肺汤的主治,喉间起白如腐,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细数或数而无力。 病因病机 白喉的形成,病因和它的内外因素有关。素体阴虚,也就是这类患者本身内燥,有阴虚阴液不足的基础,又感受外来的燥气疫毒,燥气疫毒就是外来的传染因素。再内外合邪造成了疫毒阻滞在咽喉,喉间起白如腐。既有燥热疫毒,又有阴虚的基础,咽喉肿痛。从症状反映出肺系的燥热。燥热疫毒表现。

功用 养阴清肺,利咽解毒。 也就是说,养阴清肺治其本,它可以利咽散结化痰,同时解毒。能够消除疫厉之气。 方解 八味药。体现了邪正兼顾。 生地 玄参 增液汤,滋阴清热 麦冬 丹皮清热凉血散瘀 芍药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贝母清化热痰,散结 薄荷散邪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养阴清肺汤的组成为主体的,有一个相当于后世把它叫增液汤。我们前面讲的基础方,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在这个方里,增液汤起到滋阴清热的作用,而其中的玄参还能散结解毒。方里的丹皮、芍药、贝母、薄荷,也是起到协助的辅助作用。丹皮能清热凉血散瘀,有助于散结。芍药益阴养血,增加增液汤滋养阴液的作用。同时芍药、甘草也能缓急止痛。贝母长于化痰,清化热痰,贝母也能散结,有助于消肿,消除咽喉肿痛。薄荷能散邪。在这里针对对燥热疫毒之气,增加玄参的解毒作用。凡是外来的疫毒有这种薄荷的发散,有助于祛邪。甘草调和药性,也能酸甘化阴。又能缓急止痛。这是它一个方剂配伍的一个大致情况。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0)

固涩剂 固涩剂(1分) 概述 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 应用注意事项 固涩剂系为纯虚无邪者设,凡属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动遗精、伤食泻痢及血热崩漏等证,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固表止汗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黄芪麻黄根煅牡蛎(入小麦百余粒同煎)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证候】体虚自汗、盗汗证。身常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配伍意义】 本方所主证候,乃体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所致。 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收涩止汗为君。 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合而益气固表,潜阳敛汗。 敛肺止咳 九仙散(录自《卫生宝鉴》) 【组成】罂粟壳乌梅五味子款冬花桑白皮贝母桔梗人参阿胶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久咳肺虚证。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黏,脉虚数。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诃子罂粟壳人参白术炙甘草木香当归白芍肉豆蔻肉桂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证候】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泻利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配伍意义】 君臣相须为用,体现“急则治标”,“滑者涩之”之法。 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重在治标,诚为治疗虚寒泻痢、滑脱不禁之良方。 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药物】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证候】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配伍意义】 补骨脂为治肾虚泄泻,壮火益土之要药。 肉豆蔻配合补骨脂是为温肾暖脾,固涩止泻的常用组合。吴茱萸温暖肝脾肾以散阴寒;五味子固肾涩肠,益气生津,既助君、臣药温涩止泻之力,又防止诸温阳药温燥伤阴之弊,俱为佐药。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二药合用湿补脾胃,鼓舞运化。诸药合用,俾火旺土强,肾泄自愈。

方剂歌诀(七版教材)

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注】麻桂比3:2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注】羌—太阳经;芷—阳明经 芩—少阳经:术—太阴经 细辛—少阴:芎—厥阴经4香苏散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注】风寒表实,里有气郁 5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 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注】 ①表寒重头身痛甚加气滞

②组成:香苏散加防、艽、芎、蔓荆子 6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7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附方 8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白皮苓草苏子供, 三抝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量雄。【注】 ①素体痰多,又兼外感风寒 ②华盖散: 麻甘杏加紫苏、桑白 皮、陈皮、茯苓 9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注】 ①外感风寒,里有郁热 ②组成: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姜 枣 10射干麻黄汤 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细辛髋菀行, 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

城。 【注】疗风寒表邪较轻、痰郁甚而肺气上逆之咳嗽 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杏石甘汤 仲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越婢汤 金匮要略越婢汤,麻黄石膏于枣姜, 发汗解表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注】风水夹有里热 5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6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完整版)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 绪言 1、什么是方剂? 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著。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清·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 1,增强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 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为一方的核心,其药力居方中之首,一般用量偏大。在每一个方剂中君药是必不可少的,但一般只用一味,病情复杂也可用至二味。若用多则使药力分散,并且相互牵制而影响疗效。如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六味地黄丸,以熟地为君,用至八钱,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二、臣药:有二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三、佐药:有三种意义: 1、是佐助药:有二方面意义: (1)用于协助君、臣二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2)直接用于治疗次要的兼病或兼证。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少,但用数可多于臣药。 2、是佐制药:用于消除或缓解君、臣二药的毒性与烈性。 3、是反佐药: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四、使药:有二种意义: 1、引经药:能把方剂中的诸药引向病所,而发挥专项治疗作用。 2、调和药:是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增减变化 2.药量增减变化 3.剂型更换变化 第五章剂型 1、汤剂汤剂是中医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剂型。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特点是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且便于加减使用。 2、丸剂丸剂内服吸收缓慢,药力持久,服用、携带方便,一般适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粉)剂散(粉)剂制作简便,便于携带,节约药物,其吸收亦较快。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方剂学51邓中甲

方剂学51 邓中甲 配伍特点 重在补涩,辅以清利。 刚才讲到易黄汤的结构,它重在补涩,辅以清利。治湿热带下,一般以清热利湿为主。这方特点建立在,它带脉、任脉和带下关系这个理论,傅青主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它是以补涩为主,辅以清利。而这方呢,在临床上的确很有效果。治湿热带下很多,妇科老师很爱用易黄汤,很有名。所以在历来书理论探讨里,欠缺一些,到目前出来的教科书,包括很多教参,结合傅青主自身理论的探讨,多是针对性不够强。或者不是很深入的。这方面我还收集过一些书,看过这个。 运用 现在范围越来越宽,除了妇科用,其它内科也用。从临床观察的病例报导很多,它治疗蛋白尿,它本身有泌别清浊的作用,所以对像蛋白尿,它泌别清浊,在治疗方面病例报导不少。所以不仅仅是妇科湿热带下方面运用。 辨证要点 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苔黄腻。 随证加减 湿盛,加土茯苓、苡仁;热重,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带下日久不止,加鸡冠花、_回头。

这方清利湿热的作用,不是太大。所以湿重的,还可以加一些利湿药;偏热重的,可以加清热药,这是在这个方的基础上,这五味药基础上可以加味运用的。带下时间长,还可以加强收涩作用。 第九章安神剂 从适应病证来说,主要治疗心神不安。当然包括以失眠为常见症状,但往往也包括了剧烈地心烦,兼有这种心悸,甚至于怔忡,这些常见表现,都是安神剂主治里的主要临床表现。但由于神志不安,它可以有虚证、实证。实证那是由于比如五志化火,引起了心肝的阳热亢盛,热扰心神,造成心神不安,也可以兼夹有秽浊、痰浊这一类,引起心神不安。如果瘀血和热相结,瘀热互结,扰乱心神,甚至于闭阻心窍,也可以导致心神不安。这里就是说谈了一些心神不安造成原因,偏实证的有一部份,总的和热有关,和痰瘀这一方面有关。虚证,有心的阴不足,血不足,总的阴血不足,造成心失所养,心神不安,但如果单纯血不养心,可以引起出现心神不安,兼有血虚证像,阴不足,除了心神不安以外,它还可以有阴不制阳以后,虚热现象。

方剂学邓中甲

方剂学50 邓中甲 固涩剂前面讨论到第三节,涩肠固脱。 第四节涩精止遗 适用病证 肾虚失固→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膀胱失约、尿频遗尿。 病位以肾为中心,包括精关不固、膀胱失约两个方面,都直接受肾气的主司。我们选用的方是以桑膘蛸散,二类方为代表。 主治分析 心肾两虚,心肾不交证。 肾之精气不足是个本,涉及到心肾不交,心肾两虚,在肾反映精气不足,肾精不足以后肾气的化生必然受影响,肾气虚可以膀胱失约,肾气司关门开合,所以产生小便频数,膀胱气化不利,清浊可以不分,尿如米泔,膀胱失约可以遗尿。 肾气不足,对肾精失去封藏,也可以遗精、滑泄。

心的方面,主要反映心气的虚弱,主证里心神恍惚,健忘,这也是一种心气不足的表现。心肾两者是水火之脏,正常情况下,水火应当既济,心肾相交。具体反应在心神要控制肾精,神要驭精,肾精又是心神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精要养神,现在心肾两虚,心肾不交,两者相互的一种滋生促进控制作用,就平衡打破,精不养神,神不驭精,这样一种相互恶性循环的机制。越是这种遗精、遗尿的发生,本身也使心神的气更加虚弱。心的神气虚弱,更不能控制下元的肾精,古人说,“心动则神摇,神摇则精泄”。说明心神、肾精之间的一个正常连系。这种连系打破了,就形成这类的心肾两虚的心肾不交证。 治法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既要分别的针对心神、肾精的治疗,同时要恢复它交通心肾。恢复两者的正常协调平衡。 方解 桑膘蛸是君药,是补肾固肾止遗的常用药。桑膘蛸、龙骨、龟甲相配,君臣相配,构成一个常用的涩精止遗,龙骨擅长于收摄,它既能收摄肾精,也能收摄心气,龟甲能滋阴补肾,也有收涩潜阳的作用。用人参、茯苓、当归,人参补五脏,擅长于安神定志。茯苓也有安神的作用。在这方里,如果不是用于像清浊不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

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

方剂学 49 邓中甲

方剂学49 空海 上节课讨论到固涩剂的定义。固涩剂和补益剂的所适应证候的区别。它主要针对的是气、血、精、津的有形的一种滑脱散失。在使用当中呢,一般是以虚为主,无邪的时候使用。 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 牡蛎散一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固表止汗以牡蛎散作为代表。 适应病证 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所致的自汗,盗汗等。 气虚自汗自汗日出,短气烦倦 体虚 阴虚盗汗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悌,舌淡红,脉细弱。 牡蛎散在治疗汗出,固表止汗方面很有代表性。它既可以用于自汗,又可以用于盗汗。所以学习牡蛎散,对它的形成这种机理的病理过程是重点之一。这是很重要的,才能体会它的用药。 牡蛎散证它首先一个前提,往往自汗日久,体虚初期可以是气虚自汗。但用到牡蛎散,首先一个前提它强调自汗日久。从短气烦倦,这是比较精练的,一方面病机反应出气虚,短气,容易倦怠乏力。而且自汗日久这是反映出,白天,醒了出汗是自汗特点。阴虚盗汗,汗出夜卧尤甚,本来有自汗,又有盗汗因素,到晚上当然出汗就加重。心悸惊悌是一种心阴不足以后,心阳失去潜藏,心阴不足,阴不能涵阳,心阳偏亢。舌淡红,脉细弱,这个反映有气虚加阴血不足,我们这是把这个自汗、盗汗分解开来,根据主治分解开来看这个症状。但这个病机呢,

它是一种整体的,彼此影响的,怎么造成的过程呢?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内在的一个病理机转。 气虚表卫不固→自汗日久→心阴耗伤,心气受损→心阳失潜→阳不敛阴→盗汗。 汗为心之液。心阴耗伤,心气受损,从这一点来说,它加重气虚。同时阴不足阳亢,那心阳偏亢,心阳失潜,使阴阳两者维系的这个平衡关系进一步打破。阳不敛阴,偏亢,造成盗汗。这个时候是由于阴不足而阳偏亢,,导致的汗出。这类汗出往往偏于晚上出,睡了出。这是盗汗。 盗汗发生,后面还可以继续,自汗日久又引起兼有盗汗因素。这样加重汗出,白天就有汗出。入夜尤甚。到晚上因为又加盗汗因素,加重汗出。耗气,心气耗散随着这种加重的汗出。随着汗出,心阴受损。又会造成进一步的恶性循环。所以实际上,自汗日久是个很关键的,牡蛎散在临床使用的时候,首先它不是说有自汗或者盗汗,时间较短,是较长。它这个病机有个气虚表虚不固的自汗,和阴虚阳失潜藏偏亢的盗汗的病机,可以同时出现。所以首先病理机制要了解,因为从主治来看,它自汗和盗汗。本科同学初学的时候,因为学《诊断学》时,把自汗盗汗分得非常清楚,内在一个相互影响,气虚到阴虚,相互影响的继发过程。这个光从主治几句话没反映出来,所以实际上这里头有这种自汗日久以后,气虚引起阴不足,心阳失潜,再继发了盗汗,以后可以恶性循环,加重。这是牡蛎散的病机过程。 功用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解 治疗汗出就要固表,益气固表针对了气虚不能卫外固摄,心阴不足,心阳失潜呢,心阳偏亢,我们要益阴潜阳,还继续在汗出呢,要敛阴止汗,所以这个方是体现了三方面兼顾,(1)收敛阴液止汗。(自汗盗汗都适用的)(2)益气固表止汗,(3)滋阴潜阳(针对心阳偏亢的,调节阴阳来达到止盗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