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十条

一、学会倾听

(1)上课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2)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3)老师讲解时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二、善于思考

(1)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2)善于观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3)课前预习知识,不明白的问题提前做好标记。

三、敢于提问

(1)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2)发言时,站得直,口齿清,讲普通话,声音要洪亮。

四、与人合作

(1)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2)与同学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五、自主读书

(1)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注重知识的积累。(2)乐于读书,愿意和书交朋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3)爱护书籍,不在公用书籍上乱写乱画。

六、认真书写

(1)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2)书写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洁净,不用涂改液和修正纸。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正确美观。

七、自评互评

(1)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成为评价的主体,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

八、搜集资料

(1)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九、动手操作

(1)能独立完成教科书上所要求的各类操作实验,操作步骤正确。

十、按时完成作业

(1)能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完成并细心检查作业。(2)注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计划

黄台岗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

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张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和丰厚滋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强化与内化相结合的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于师范生的相关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中,既有利于促进师德养成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社会对师德提出了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近年来,教育歧视、虐童案、性侵案等师德失范问题屡见报端,对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造成极坏的影响。师范生是人民教师的预备者;师范院校是人民教师的摇篮,是进行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是师范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师德教育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过程,而是在外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内化的养成过程[1]。很多师范院校积极探索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仍有很多不足,如师德养成意识不足;重灌输轻养成;课程设置不完善;师德养成环境薄弱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资源。结合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既有利于师范生的成长成才,又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华,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即“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3]师范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养成教育,以博大精深的文化熏陶和塑造师范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一)可行性分析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养成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的师德养成资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 1 / 4

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2 / 4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

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管理文化资源极为丰寈的宝藏,它主要是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部分所构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事)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三)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四)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事)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乊道。(三)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由此可见,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中国管理思想是极为丰寈的。对于这些管理文化资源,必须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对其迚行现代转换,注入时代精神,迚行新的诠释。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提供有用的资源。 2、管理哲学的概念(什么是管理哲学)? 答:所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部分,管理哲学兼具事者的特性。“管理哲学”一般是指科学管理中的普遍原理、原则和哲学观。美国哈佛管理丛

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所谓管理哲学是指最高管理者为人处亊的信仰和价值观等。从广义抽象层方面说:管理哲学是激发企业家信仰、观念、原则、价值的动力。就狭义实务层面言:管理哲学是企业家选择行为典型的成本,促迚敁益评估的决策体系。 3、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 答: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 4、如何看待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 答:西方传统文化长于逻辑思辨,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法治。从本质来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德性”文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的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由于西方具有法治传统,所以,在管理中主张“法、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谈传统文化与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邓金容)

谈传统文化与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四会市东城街道清塘小学邓金容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推崇“百行以德为首”,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礼仪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人本精神等都体现出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 【关键词】小学礼仪教育国学经典爱国主义精神人本精神 【正文】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推崇“百行以德为首”,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实行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讲理解,做文明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以下谈谈传统文化与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关联。 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素材,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二: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 学校结合德育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弟子规》、《三字经》为切入点,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终生受益。 《弟子规》内容分别以“孝敬长辈”、“诚信”、“团结友爱”、“励志”为主题,结合经典内容,在明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行为,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三年五班的张晓宇同学患小儿麻痹症,班里的三名同学经常耐心地扶他走路,陪他学习和游戏。学校评选了礼仪标兵,值日生每天以规范的礼仪形式迎接师生入校,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都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时刻以《弟子规》导航,从生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及一览表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及一览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指导思想: 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使学生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尴尬,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不仅没有深刻而较全面的了解,反而凭空多了一份蔑视,这对民族精神是巨大的伤害。因此,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现代中国公民的需要。 三、目标任务 1、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论语》等经典篇目。 2、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推进素质教育,读经典、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成就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使学生明确知道应该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

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管理文化资源极为丰寈的宝藏,它主要是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部分所构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事)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三)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四)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事)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乊道。(三)1949 年以来,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由此可见,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中国管理思想是极为丰寈的。对于这些管理文化资源,必须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对其迚行现代转换,注入时代精神,迚行新的诠释。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提供有用的资源。 2、管理哲学的概念(什么是管理哲学)?答:所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部分,管理哲学兼具事者的特性。“管理哲学”一般是指科学管理中的普遍原理、原则和哲学观。美国哈佛管理丛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所谓管理哲学是指最高管理者为人处亊的信仰和价值观等。从广义抽象层方面说:管理哲学是激发企业家信仰、观念、原则、价

值的动力。就狭义实务层面言:管理哲学是企业家选择行为典型的成本,促迚敁益评估的决策体系。 3、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答: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 4、如何看待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答:西方传统文化长于逻辑思辨,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法治。从本质来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德性”文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的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由于西方具有法治传统,所以,在管理中主张“法、理、情”,将“法”放在首位,强调“严栺的制度化管理”、“高强度的物质刺激”以及“明确的等级观念”,实施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栺化。而中国则注重道德传统,将“情”放在首位,重视“情感管理”,强调人性化,要求管理者要尊重人、兲心人、鼓励人,以合理化的制度和合理化的人情达到合理化的管理。

父母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

父母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 父母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1·为人父母者必须以身作则,因为“身教胜于言教”、“上所施下所效”。当我们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们对父母公婆以及长辈首先要做到。因为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您在他的面前演出怎样的人生,他的将来就是怎样的人生,您是如何孝敬您的双亲(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将来他也将如何孝敬您; 2·现在很多人都把“生日”这个词,错误的理解为我出生的日子。因为是我出生的日子,所以我就要庆贺,要请客。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为孩子过生日,大摆宴席。这个词正确的解读是:母亲的受难日,是母亲生我的日子。所以我的生日,不是给自己过的,应该是给母亲过,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感恩母亲把我带到人世间。正确的做法是,为人父母在自己生日当天,带上孩子看望自己的父母,帮老人做家务,感恩母亲给我生命,教导孩子知恩、感恩、报恩,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他的不容易; 3·亲师配合——“孝道”与“师道”同样重要,“孝亲尊师”是维系我中华几千年文明不绝的的伦常大道。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充分沟通,互相配合:孩子出门上学前,父母要常叮嘱孩子“到了学校一定要尊敬老师,因为老师给了你慧命,老师很伟大,也很辛苦”;孩子离校前,老师要常教导“你们回家后必须好好地孝敬父母,听他们的话,因为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

恩难以回报,恩重如山”。如此,即可进入“孝亲尊师”教育的良性循环; 4·夫妻配合——父亲和母亲在孩子面前时,千万不能说对方的坏话,而是应该互相称赞对方的辛劳和付出。请告诉您的孩子“你不孝敬我倒没什么,但是如果你不孝敬你的爸爸(妈妈)那就太不象话了!因为他(她)把你养育大实在是太辛苦、太不容易了!……”这样教导孩子时请务必真诚、恳切,以慷慨激昂、感动落泪的效果为最佳; 5·全家教育原则一致——父亲、母亲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须就伦理道德教育的原则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有唱“黑脸、红脸”(如严父慈母)的分工,但绝不能互相拆台。形成一致的最好途径和方式,就是全家一起学习、落实《弟子规》; 6·常给孩子讲《中华孝道故事》等启迪心灵的古圣先贤事迹,或带孩子共同观看《中华德育故事》、《二十四孝》等德育动画片,以及学习其他经典和历史故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循循善诱; 7·教导孩子礼仪、礼貌——举例分享在饭桌上一定要注意长幼的先后顺序,第一筷子的菜应该夹给在座最年长的人,或是夫妻互相夹给对方,而不是给孩子,另外大人没有上桌用餐时,告诉孩子不能自己先吃。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先做到,做孩子的榜样; 8·教会孩子基本的劳动、生活技能,而不是告诉他“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都不用你管”。因为“习劳知感恩”,孩子只有亲身参与了家务劳动,才会真正明白父母的辛苦和恩德,才会知道感恩和珍惜。而且孩子从来不缺乏付出的热情和真诚,往往是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 一、内圣外王,仁者爱人——孔子的管理思想 民贵君轻,以和为贵,性善论 —孟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的信的伦理思想:信是树立在他人心目中的人格形象,是认知情感度的基础。足食 足兵,民信之矣。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商誉,信誉。 ●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利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指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不要主观随意蛮干); 三、法制天下——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四、兵法经营——《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 ?孙子(孙武)十三篇:知胜有五-可战与不可战,以兵力多少用不同战法,上下同欲,有备与无备,不控制有才能的将帅(谋攻篇)。 ?总结古代管理思想,要点为: 1、顺道 2、重人 3、求和 4、法治 5、守信 6、预谋 顺道 即: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老子:道法自然 要求:第一,辩道 第二,顺道 重人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 二是重人才归离. 求和 强调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天时地利人和 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 求和要善于团结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

法治 明法—法的公开性原则 一法—统一性和平等性原则 常法/固法—法的稳定性原则 守信 孔子: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韩非子:小信成则大事立,故明主立信 预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者,预测,预谋,预备,核心是预谋. 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18世纪)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西起英国,东至叙利亚,包括整个欧洲和北非。这得益于有效的组织,集权和分权很好地结合。 ?威尼斯兵工厂(1436年),雇工一、两千人,在组织机构、部件储存、装配线生产、部件标准化、会计控制、存货控制、成本控制、人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尼古拉·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著《君主论》,论述了管理四原则: 1、群众认可 2、内聚力 3、领导方法 4、生存意志 管理学产生的萌芽阶段 (18世纪~19世纪末)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称《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该书问世标着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体系的构筑完成。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身,即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而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利已心的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就是经济人。他的经济思想的中心是自由市场经济。 亚当·斯密在著作中涉及了许多管理的中心问题。 亚当·斯密在著作中涉及的 管理的中心问题 ?分工问题。 ?控制职能。斯密认为必须把工作业绩作为对被控制者进行影响的前提,才能对组织进行控制。?计算投资问题。斯密提出应用于购买和装置机器的方法。 ?经济人的观点。斯密认为经济现象是具有利已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这种经济人的观点,对早期的古典管理思想理论的发展有突出的意义。 亚当·斯密的分工问题 ?斯密特别强调分工带来的经济利益。在说明分工问题时用了“扣针制作”例子。 ?斯密认为一个国家财富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而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人数和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技巧,而技巧又取决于生产上的分工。?斯密所讲的分工有两种:一种是按产品分工,即专业分工;另一是职业分工,即按工种分工。?斯密提出生产合理化这一重要的管理概念,并指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 查尔斯·巴贝奇

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课程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修身课程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人文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基础,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二、组织领导 成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组长: *** 副组长: ***** 成员: *********************** 各班班主任 三、教育内容 1、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学校要坚持分层施教,有选择地诵读经典,确保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诵读活动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扎根学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坚持以读为主,注重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可选择《论语》、《大学》、《道德经》、《离骚》、唐诗、宋词等中华优秀诗文,引导他们在诵读基础上理解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内涵,边读边思考规范自已言行。要

寓教于乐,不断丰富诵读方式,运用读、讲、赛、吟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增强诵读效果。同时,鼓励师生共诵、家长与子女共读,使诵读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研究、宣传实践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的相关内容,例如组织成立诗词、书法、戏曲等方面的兴趣活动小组等,开展小组活动,发展学生对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的兴趣爱好,使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之中,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或纪念日,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读书系列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等活动。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孟子诞辰日等,广泛开展多种多样以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展演活动、讲座活动,融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教育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文化、庆典文化之中。 4、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开展国学优质课、观摩课比赛,并推荐优秀课堂参加上级比赛,探索各学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的有效课堂模式。定期召开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研会,集思广益,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与本校校情相结合。 5、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适时举行主题班会评比,经典诵读、征文比赛、才艺展演,大课间展示,读书心得论文交流等活动,为师生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和“美德少年”活动,“孝亲模范”、“德艺双馨”教师评选活动,发现身边模范,树立先进典型。 四、实施途径 1、要将感恩主题传统文化修身教育作为常规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时段、各环节,结合早诵读、大课间、国旗下讲话、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学习笔记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 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 7:管理就是决策。——1978年赫伯特?A?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二、管理的职能 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三、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孔孜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三)概念技能: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仪发展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学会讲究礼仪,才能立足于社会。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我校的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正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来加快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世。在学校的“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之“基于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行动研究”子课题研究带动下,作为班主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传统礼仪文化,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之根本。 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入手,渗透文明礼仪之根本教育。 《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虽然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背诵过了,但是当时是否理解了呢?却不得而知。现在重新复习诵读,五年级的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每周诵读五条《论语》,他们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字经》《弟子规》里的很多内容大多都来自于《论语》。比如:《论语》中的“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与《弟子规》中的“弟子规,众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都讲到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就这样,他们一边背诵,一边联系旧知,熟记了诵读的内容,加深了理解,渗透了做人的根本——仁、义、礼、智、信。在诵读这些国学经典中传承了我国文明礼仪的文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根本。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

传统管理学理论需要创新

传统管理学理论需要创新 摘要:传统管理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贡献和功绩有目共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智力资本和概念信息产品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管理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传统管理学对于这些变化总体上表现出无能为力,新的相关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所以,传统管理学需要创新,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传统管理学;知识经济;智力资本;概念信息产品;创新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促进了管理学的诞生,同样,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要受到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管理学发展到21世纪,已经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逐渐显现出它的不合时宜,所以,现实的需要呼唤管理学理论的创新。 一、传统管理学体系的发展阶段及其贡献 传统管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泰勒为代表的第一批管理学家首先开始关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以解决发展的工业和日益增多的工人罢工之间的矛盾。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以代替之前在企业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管理。亨利?法约尔是法国伟大的管理学家,他在经营和管理企业的经验基础上,创立了一般管理理论,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品《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管理学体系。乔治?埃尔顿?梅奥是美国人际关系学派的

创始人,1927年梅奥参与了美国国家科学院主持的霍桑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划时代的管理思想。彼得?德鲁克创立和发展了现代管理学,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重视总结生产管理的实践,认为管理学如果只停留在基于假说基础上的演绎推理,就会丧失其生命活力,德鲁克的作品非常多,可谓著作等身,在这些作品中他将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经验做了最丰富的总结。泰勒、法约尔、梅奥和德鲁克等是迄今为止最富盛名也是贡献最大的管理学家。 传统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诞生了初级的管理学;第二阶段以梅奥提出“社会人”为标志,管理学开始关注企业中人的行为问题;第三个阶段诞生了大量的管理学家,这些管理学家不满足于前人的观点而进行了百家争鸣,从而形成了管理学领域的“丛林”;第四个阶段,管理学家们看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试图通过创建新的管理学理论来应对管理实践的需要,然而,由于各个基础学科发展的限制,第四代管理学界只出现了一些零星的思想观点,并没有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在管理学的第一个阶段,泰勒、法约尔是代表人物。泰勒认为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是由机器和工人的劳作搭配产生的,他从机器和工人方面研究了如何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对于机器方面,泰勒基于精确的动作分析,对生产工具、生产条件、生产要求进行了标准化设置;对于工人方面,泰勒认为工厂要选用最优秀的工人,对劳动过程中的动作与时间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确定合理的工作量、工作程序,以及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掌握必要的工作方法,并且设计了有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国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传统积淀下来的优秀教育资源很多,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

诗》、《弟子规》等书,是许多教育专家和有识家长偏爱的教子“良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为了落实《课标》精神,解决我校部分学生缺少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经不住挫折,表现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做任何事情不考虑后果,不懂得尊敬师长、父母,缺少感恩之心等问题。我校对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文献资料分析后,想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品质上下工夫。为此我校认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传统文化基地学校,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北京市规划办课题《以责任体验为特色的小学德育实践研究》,成功举办了“诵读千古美文,浸润精彩童年”活动,及传统节日系列体验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还应有新的理念、思路、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丰富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养成教育的实践理论。 2.实践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我校德育实效性,使德育活动成为教师重视的,学生欢迎的,家长满意的,社会认同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健康成长。 (2)通过课题研究,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我校德育理念,及相应的实施经验。 (3)在课题研究过程,逐步形成具有我校体验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在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诸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无形的精神文化中。优秀:本意是指出色、非常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特指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 一、顺道 “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 “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治国如此,治生亦然。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五、对策 “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句中国名言说明在我国古代治国、治军、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彼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治国必须有预见性,有备无患,预则成,不预则废。 六、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治体系,包括天土法治、财税法治、人才法治、军事法治等等。韩非认为法治优于人治。他还主张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得守法。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

如何践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践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道德教育功能 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的岁月蕴藏着无尽的财富,中华民族文化便是这样一座开掘不尽的富矿。文化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如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愈有价值,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千年古树,一切现代文明都可以在这棵大树上嫁接生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大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人格锤炼,自觉养成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是学会学习。人要勇于担当、有责任感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才能顶天立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每一句话都凝集了先人无限的智慧,我们要牢记并以切身来实践。 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自古以来,中国人尤其是士子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处世准则,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染、教育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成为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的伟大祖国正处在一

个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必须要有无数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的人为之奋斗。 2.继承传统诚信观,学会诚信立人。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学会承担责任,是诚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而且,在现代社会,诚信立人教育是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通过诚信立人教育,唤起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尤其是加强性格修养。 3.有辨别地学习传统的孝文化,增强家庭观念。对学生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主要是强化大学生的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第一,爱自己,爱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开始。第二,爱父母,爱家人。爱父母就要赡养父母、孝敬父母,不能要父母为自己担心。教育学生孝敬双亲,培养强烈的家庭观念,进而学会自强自立,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第三,爱他人,爱国家。实施仁爱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要克己复礼,引导学生能够从大局出发,不要只顾个人利益、眼前利益。 三、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寓教于乐的德育工作 1.构建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尝试开展众多与之相关的活动,对于《弟子规》的学习就是其中一项,它创造了更好的学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