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两拨千斤”——虚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

从数量上看,虚词要比实词少得多,但其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大大超过实词。拿汉语来说,我们要是取消某些常用实词(如桌子、馒头、电灯、吃、走、好等),对交际当然会有所影响,但不会就此没法说话,只是话要说得啰嗦些罢了。可是如取消了“的、了、把、不、也、呢”这些虚词,那影响可就大了。可能因此就无法用汉语进行正常交际。

1.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人能够把道(规律)光大,而不是用道来支配人、左右人。”

2.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赏读:孔子说:“(我对)人人都进行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地域、年龄等)区别。”3.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赏读: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吹嘘·吹捧

都有不切实际地夸大、张扬的意思,贬义词。“吹嘘”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优点或功劳的夸大,说别人的较少;“吹捧”主要是以恭维、讨好对方为目的,为对方吹嘘捧场。“吹嘘”有夸张地宣扬的意思;“吹捧”没有这个意思。

例句1:这辆轿车并不像销售商所吹嘘的那样好。

例句2:他们随便胡说什么,都有人吹捧。

风言风语·流言蜚语

“风言风语”,指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或暗中散布某种传说。“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或挑拨离间的话。

都表示没有根据的话。异:前者多指无意传说,传说者多出于无知、怀疑和猜测;后者多指有意传说,传说者往往出于险恶用心。

例句1:宋福一有空也去帮着她推磨压碾子,做些力气活,这就不免要惹起一些风言风语。

例句2:除了能信赖的媒体,在互联网里存在的内容也有很多是流言蜚语。

课题链接

辨析虚词的方法

辨析虚词的使用,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易误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注意关联性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在具体解答问题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把握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______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必须/必需)

“必须”是副词,表示“一定要”,作状语,后面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必需”多作动词使用,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可作谓语或定语。这里句子后面有动词“放弃”,填入的词语是状语成分,显然应当用“必须”。

2.分清差别

对于表达功能相近的一些近义虚词,要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明确它们意义和用法的差别,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选择。如: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______物体下沉。(反之/否则)

“反之”和“否则”都引出对立的另一面,但“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是中性词;“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含贬义,多用于不好的结果。句子所说的是一种物理现象,应当选用“反之”。

3.注意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搭配有一定规矩,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违背了语言习惯,影响语意表达。如:老百姓说得好,______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宁可/宁愿)

此题要求在“宁可”、“宁愿”两个词语中选择,作为表示取舍关系的关联搭配是“宁可……不可”或“宁愿……不愿”。后面的句子用的是“不可”,从关联搭配的习惯来看,这里应当选择“宁可”。

4.明确位置

根据句子语法和表意的需要,虚词位置恰当,才能使句意准确鲜明;错放位置,就会影响句意的表达甚至改变句子原意。如: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在复句中,如果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可放在主语后边,如果不同,就应放在主语之前。该句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不相同,分别为“质量”和“成本”,关联词“不是”应当放在“质量”前。

5.谨防赘余

虚词的功能是帮助表意,不能随便省略,但也不能滥用,否则就会造成语言的重复累赘。如:初始阶段,由于对滩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前一个句子用了“由于”,后一个句子用了“导致”,这里“由于”属于滥用,是多余的。此句也可以保留“由于”,那就要把后句的“导致了”删除。

6.体察事理

对连词使用的判断,有时需要看其连接的语句或短语是否合乎逻辑。

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如果善于把握“亏本”的策略,就能取得锦上添花和柳暗花明的效果。

该句“锦上添花”、“柳暗花明”两个词语指不同情况,用了“和”使二者构成并列关系,而从逻辑事理上来说,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同时出现,所以这里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

预习作业

1.请说出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②抓了一把米。③请把灯关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把”的不同用法和作不同词类时的不同作用。

答案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是最典型的实词;

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2.指出下面句子的谓语部分之前,哪些可以加介词“被”,哪些不可以加“被”,并说明理由。

①电影票买着了。②文章写好了。③衣服他撕破了。④自行车小偷偷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介词“被”的用法和汉语被动句的特点。

答案可以加介词“被”的是③和④。汉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一般都要用介词“被”引出施事成分并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者单独使用介词“被”作状语。有些句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介词“被”字,例如“眼镜打破了”,甚至施事名词在句子里出现的时候,也不一定非用“被”字不可,例如“眼镜我打破了”,“眼镜是我打破的”。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被”字句所陈述的事情对于受事者(主语名词)往往是不如意或不希望发生的。在现代汉语

中,被字句也通常都含有主语遭受某种不如意事情的意思。因此①和②两个表示事情已经做成功了的句子,尽管有被动的意义,却是不能加“被”字的。

3.判断下面句子加点处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与其

..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B.他的一生自然

..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

C.在这条熟悉的林荫大道上,他偶尔

..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

D.有些青年人居然

..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儿片,没劲。”

解析“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选项C中应该是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故应用“偶然”而非“偶尔”。

答案 C

4.判断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组()

①人家的进度就要______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啊!

②你不了解一下情况就大发议论,______太主观了吧?

③王丹考虑问题脑子很灵活,刘磊的思路______敏捷。

A.马上不免更加

B.马上未免更加

C.立刻不免越发

D.立刻未免越发

解析“马上”所表示的时间性幅度要稍大些,偏口语化;而“立刻”表示的是即刻要发生的事情,偏书面语化。“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越发”限用于同一人或事物的进一步变化;两个人或事物比较时,不能用“越发”,只能用“更加”。

答案 B

5.判断下面各句横线处必须加“的”字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______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______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______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______最大障碍。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解析“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词组,“它们的存在”则是一个定中结构的偏正词组。而②中主语位臵上需要的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④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

答案 B

一、问题讨论

1.虚词包括哪几类词?

提示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这几类。

2.什么是副词?

提示 是一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副词可分为: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疑问副词和连接副词。

3.什么是助词?

提示 是指一种独立性差、无实义的特殊虚词。助词通常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之上,以突出句子的结构或者某种功能。助词若位于句子的前、中、后,通常表示某种语气;若用于句子中间或词与词之间,则表示提示某种结构上的关系。助词在汉语中,通常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白话文中常见的助词包括“的、了、着、吧、啊”等等;文言文中则有“之、乎、者、也、矣”等。

二、知识结构

虚词????? 虚词的类别虚词的意义????? 词汇的意义

语法的意义注意的事项????? 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三、相关知识

几组常见虚词辨析

理解虚词的用法,必须搞清楚一些常见虚词的区别。下面是几组常用副词的辨析。

1.因为/由于

“因为”和“由于”都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以引出原因的连词,后面常有用来引出结果的连词“所以”、“因而”或“因此”等和它们相配。例如:

①因为这几天实在事情太多,所以你来了以后我没能及时来看你。

②由于问题复杂,对问题的看法又各不相同,因而一时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

③由于他一贯软弱,委曲求全,因此他仅有的一次发怒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因为”和“由于”虽然都表示原因,但在用法上仍有不同。一是“因为”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用,“由于”一般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口语。二是“因为”只能同“所以”配合,而不能同“因而”、“因此”配合。“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也可以同“因而”、“因

此”配合。如前面例①的“所以”不能换成“因而”或“因此”,而例②的“因而”和例③的“因此”可以换成“所以”。

2.以至/以致

“以至”的意思相当于“直到”、“甚至”,表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轻到重的递进关系(也可用于相反的方向)。连接的成分如不止两项,“以至”一般用在最后一项之前。例如:

①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鲁迅《在酒楼上》)

②这项工艺改革成功的话,生产效率将会提高几倍以至十几倍。

“以至”还可以说成“以至于”。例如:

③对群众的批评采取抵触以至于压制的态度,那是十分错误的。

“以致”则表示“因果致使”的意思,用在因果复句的主句开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例如:

④由于他不听从劝告,以致上了别人的当。

“以至”和“以致”,二者的区别应该说是明显的。可是有时似乎在同一个句子里,既可以用“以至”,也可以用“以致”。例如:

⑤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以至/以致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但是实际上,二者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以至”表示递进关系,强调程度的加深,意思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他不仅变得飘飘然起来,而且发展到了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缺点的程度”。这里的“以至”可以换成“甚至”。“以致”表示因果关系,强调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意思是“他在一片赞扬声中由于变得飘飘然起来,因此连自己工作中的缺点也看不到了”。这里的“以致”可以换成“因此”。

3.不管/尽管

“不管”跟“不论”、“无论”意思相同,表示无条件,即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例如:

①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

②二十年来,不管夏天还是冬天,他都每天坚持游泳。

③不管我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他就自作主张把那衣服买下来了。

④不管刮风和下雨,他都坚持锻炼。

⑤不管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

“尽管”则跟“虽然”意思相同,表示让步转折,即先让步,承认某件事是如此,然后再转过来指出相反的一面。例如:

⑥尽管困难很大,但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

“不管”和“尽管”不仅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有明显的差别,在用法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不

管”后面的词语:或者是一个疑问形式,如例①含有疑问代词,是特指疑问形式,例②是选择问疑问形式,例③是反复问疑问形式;或者是个联合结构,例④、例⑤里的“刮风和下雨”、

“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尽管”则相反,后面的词语,不能是疑问格式,不能有选择性。例如,我们只能说“尽管这样”,不能说“尽管怎么样”;只能说“尽管刮风下雨”,不能说“尽管刮风还是下雨”。

4.而且/况且/何况

“而且、况且、何况”这三个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但意义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比较:

①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

②不告诉他,他一定会着急,况且这事终究是要告诉他的。

③这件事连小孩子都知道了,何况大人呢?

虽然这三句话都是递进关系,但是所用连接词不同。例①表示一般的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仅……而且……”,这里的“而且”不能用“况且、何况”来替换。例②用“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即在已经说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中说的“再说”。这里的“况且”可以换成“何况”;有时也可以换成“而且”,但用了“而且”,“追加理由”这一层意思就不那么显著了,因此在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时不宜用“而且”。例③用“何况”,有“逼近一层”的意思,一浅一深的两件事,浅的如此,深的更不用说了,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这里的“何况”既不能用“而且”替换,也不能用“况且”替换。这说明“而且”多用来表示一般的递进;“况且”只能用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何况”主要用来表示“逼近一层”的意思,也可用来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分别几十年的骨肉重逢了,老姐妹俩彼此看了再.看,都在从对方的身上寻找儿时的影子。

B.对于

..这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C.这么重大的问题,你事先既不请示,事后更.不及时报告,这样做不符合党的组织原则。D.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精简机构,压缩编制,裁减多余人员,是我们厂提高生产效率、扭亏为盈的最经济不过的办法了。

解析A项应为“又”。C项应为“又”。D项应为“就”。

答案 B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天资并不算聪颖,但是平时学习很刻苦,所以,这次竟然

..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同学们知道后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B.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哪怕很.忙也要坚持读书,即使读几页也好。

C.有些彩民拿出月工资的三分之二来买彩票,只由于

..寄希望于中一次大奖,这种做法不值得效法。

D.对于

..古迹或者文物要保护,要做到“整旧如旧”,而不能整旧如新,后者不是保护,而是破坏。

解析A项“竟然”表意外,不合句意,应删去。B项应为“再”。C项“由于”不应用于补述原因,应删去。

答案 D

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①去看腊梅,______你是智者还是仁者,以腊梅为襟,你都会从严寒中体会出热情,从冷酷中体味到倔强。

②池水沉默,树枝忸怩,______时有飞鸟来朝,仍透出一股股孤寂。

③______谁搞哲学,都可能像泰利受到那位女子责备那样遭到申斥,说他看不到自己面前的东西。

A.尽管不论无论

B.不论尽管无论

C.无论不管不论

D.不管无论不论

解析“不论”表示全包括,“尽管”表示有一定条件,“无论”书面色彩浓。

答案 B

4.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①国外有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______纳税是和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

②当您依法交纳了税款后,您自然就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______您在接受教育、乘车、去公园休闲等日常生活中,______已经享受了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权利了。

③北京地方那么大,______你又不知道他的住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

A.因为因为就同时B.因而其实都同时

C.因而因为就况且D.因为其实都况且

解析“因为”表原因,“因而”表结果;“其实”有揭示真相的作用,“因为”没有;“就”表示两者连接较紧,“都”无此作用;“况且”表补充,“同时”只表并列。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勇于开拓的企业能获得荣誉当属不易,________,当前由于名

目繁多的荣誉牌的泛滥,使其荣誉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②不能把握到的我们必须泰然地放弃,________是诗,是自然,还是七彩斑斓的情意。

③我们学习,并不只是要积累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________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A.然而不论更B.因此不管而是

C.因此不论而是D.然而不管更

解析①句有转折意味,应该选用“然而”。②句选“不论”。“不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③句表示递进,应选“更”。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

..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

..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

非是

..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解析B项“至少”和“以上”重复。C项的“并非是”应改为“不是”或“并不是”。D 项的“向”用错了,应改为“同”。

答案 A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应当承认,好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那么,__________说什么求甚解________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________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________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越读越有兴趣,________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A.无论或因为才渐渐

B.即使和因此就渐渐

C.无论或因为才自然

D.即使和因此就自然

解析抓住“说什么……都毫无意义”可排除B、D两项,抓住句末“慢慢”一词可排除A 项。

答案 C

8.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杨丰望着窗外,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这场雨______下多久呢?我真希望它多下

几天。”

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______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③改革开放,是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______不遇到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A.能够以至难免B.可以以至不免

C.能够以致不免D.可以以致难免

解析对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表示上述原因所造成的不良结果;“不免”只用于肯定句式。

答案 A

创新迁移

9.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地方有的可以删去,请把可以删去的词语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孔雀鸟,头上长着①有美丽的羽冠,雄的尾巴的②羽毛很长,展开时像张开的③扇子。常见的④有绿孔雀和白孔雀,它们⑤成群居住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吃谷类的果实等食品⑥。饲养孔雀可以用来⑦供玩赏,羽毛可以用来⑧做装饰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⑤⑥⑦⑧

10.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虚词,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①____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载你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世界,②____,当我读完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③____是在被变化后的生命里经历了一遭。这一遭,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精神生活里,④____可以是千年、万年,⑤____永恒!读《我与地坛》,我们不能回避史铁生高位截瘫的躯体,否则,我们就无法仰视他那宗教式的灵魂!解析根据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回答。

答案①如果②那么③便(就)④却⑤甚至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附录8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③作定语。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A.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2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3认识介词和动词的区别。4了解“的”字结构。【教学重点】1准确辨识介词,了解其特点,提高学生此类应试能力。2了解“的”字结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虚词(一)虚词的“虚”【知识点讲解】:1词语在语法上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和句子句法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和虚词2虚词的特点A.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B.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二)“虚词”不“虚”学生看例句,辨析句中哪些是虚词,看去掉它们句子会发生哪些变化?例句:1这是我的书包。2他正看着我。3那个是我的。4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5他从地上捡起那件脏衣服,一声不吭地走了。通过分析例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虚词在语法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二了解副词(一)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1表示程度的:很、最、太、极、挺、稍微、非常、极其、极端、格外。2表示范围的:都、共、只、光、仅、总共、统统、一齐、互相。3表示时间、频率的:已、曾经、正、将、马上、再、又、一再、常常。4表示肯定、否定的:准、必须、的确、诚然、没、没有、非、别、莫、不5表示情态、方式的:悄悄爱哦、亲自、特意、不禁、大肆、急忙、欣然、猛然、公然。6表示语气的:倒、偏、是、竟然、简直、幸而、也许、果然。(二)副词的语法特征:1)副词都能做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2)程度副词“很、极”在一定条件下可做补语。如:好得很好极了3)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就、只、光、单、几乎、大概、已经、才、仅、不过、将近、恰好如:只这家书店在营业。光书就有十几箱。将近30户村民住在山下。4)副词大多不能单说,只有少部分可以在具体语境中单说。如: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何必、刚刚、的确等。5)有些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如:打得赢就打;越说越快;又说又笑6)“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三认识介词介词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介词的语义分类:表时间: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表处所、方向的: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表方式、方法的: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表原因、目的的:因、由于、为、为了、为着表对象、关联的: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表比较的:比、和、同、与、跟表排除的:除了、除非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从早上〕坐<到晚上>(表时间)〔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对学生〕负责(表对象)〔连根〕拔起来(表对象)〔比过去〕更好(表比较)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重点区分:介词和动词】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在、叫、给、跟、管、朝、比、用、按、经过”等。这些词似乎是一个词同时具有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但是严格地说,“叫、管”这样的词,应该说是两个不同的词“分局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只是“同音词”。而像“在、给、朝、比、”这样的词,作动词和介词用的时候意义相差并不大,至少看得出两者之间的引申关系,这才是同一个词“一身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叫作“兼类词”。区别下列句子中的介

《四两拨千斤》教学设计

四两拨千斤 ——虚词及其应用 郑翠侠 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四两拨千斤》是一篇研讨汉语虚词及其应用的课文。在历年高考中,虚词的考查范围很广:集中考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同时分散于科技文阅读、病句分析、语言运用诸方面。因此,在理解各类虚词特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虚词的应用性学习。 二、学情分析 因初中阶段淡化语法教学,高一学生难以理解各类虚词的特性;也难以理解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等词组以及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导致学生在病句分析和文言文阅读方面一知半解。因此,本课教学将辅以适量的高考原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知识网络。 三、设计思路 课文以现代汉语虚词为主,本课教学兼及文言虚词和句法结构;课文在助词“的”方面破费笔墨,本科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适度删削;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教学将采用讲授、讨论和问答式教学方式。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各类虚词的语法特征; 2.认识虚词与各种高考题型的关联度; 3.建立知识网络,加强应用性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1.讲授:各类虚词的语法特征,补充句法成分知识; 2.问答与讨论:了解虚词的考查方式,提高应用能力; 3.拓展:古典诗歌特殊的意象组合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口说好话:语言表达要准确、得体,增进情感,提高交流效果。 Ⅱ、教学过程 一、导语 宋太祖赵匡胤临幸朱雀门,独赵普随从。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古谚: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两幅虚字对—— 列为无产者;宁不革命乎!(邓小平)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康有为挽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 二、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单独充当词组和句子的成分,能单独回答问题 现代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三、虚词 不表示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词组和句子的成分(副词除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现代汉语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一)副词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修饰谓语。 谓前是状谓后补。状语说明动作(谓语)所处的状态,补语则补充说明动作(谓语)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程度副词:非常、稍微、几乎、尤其 范围副词:总共、一律、仅仅、单单 时间副词:从来、曾经、立刻、渐渐 频率副词:屡次、偶尔、依然、重新 方式副词:忽然、特意、亲自、连忙 语气副词:难道、大概、竟然、何必 肯定、否定副词:必定、是否、不必 1.副词与科技文阅读 科技文阅读,要特别留心文章及选项中的修饰语、限制语,包括副词、定语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李密《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表并列) 2.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表承接) 3.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表假设:如果) 4.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表假设:如果) 5.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表承接) 6.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表转折,标因果) 7.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表修饰) 8.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表转折) 9.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表修饰) 10.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表承接) 11.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表转折) 12.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语气词) 表并列) 1.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疑问代词“什么”) 2.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疑问代词“什么原因”) 3.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疑问代词“什么原因”) 4. 今仆不幸,……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如的宾语) 5.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疑问代词“哪”) 6.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副词“怎么”) 7.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疑问代词“什么”) 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2.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3.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4.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语气助词,表商量语气)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介词,于) 作词尾,“……的样子”“……地”) 1. 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2.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判断词,是) 3.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连词,于是) 4.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副词,表承接,不译) 5.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副词,竟) 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代词,你的)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标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认识“连词与介词““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精准度和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教学重点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虚词用法的辨析,学生语言表述的精准度和发现问题敏感度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图片“好!”与“好了!”,请学生谈谈“好!”与“好了!”在表意上的区别,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洪承畴的对联,再次强调虚词的重要作用。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二、讲解 1.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2.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 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 他们、这、彼等。虚词 3.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虚词的种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 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三、探究 1.副词 ⑴含义和类别:修饰动词、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 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教学目标: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3.掌握常用的多义虚词的词义。 教学重难点:1.虚词的表意功能。2. 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洪承畴的对联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

精选高中语文第5课言之有“理”第1节“四两拨千斤”_虚词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四两拨千斤”-虚词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善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 ..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 而单独得以 ..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 ..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A项,“再”与前面的“看了一阵”不相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应为“又”。C项,“得以”是个助动词,有“可能、可以”的意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于否定的形式,此用于否定句,使用不当,应为“得到”。D项,“进而”表示继续往前,进一步,不合语境,应为“从而”。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仅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 反而 ..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 区的措施,未尝 ..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解析:A项,全句为因果关系,故不能用“反而”连接。B项,“无论”多余,可以删去。D项,介词“对”掩盖了主语,成分多余。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遇事不与群众商量,凭主观办事,就________犯错误。 ②这样对待专家,________太不礼貌了。 ③作为一个学徒,________违反操作规程犯一点小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④在这条林荫大道上,他________碰到了自己中学时代的好朋友。 A.未免不免偶尔偶然 B.不免未免偶尔偶然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2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 3认识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4了解“的”字结构。 【教学重点】 1准确辨识介词,了解其特点,提高学生此类应试能力。 2了解“的”字结构。 【教学过程】 一、认识虚词 (一)虚词的“虚” 知识点讲解:1词语在语法上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和句子句法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和虚词 2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 B.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二)“虚词”不“虚” 学生看例句,辨析句中哪些是虚词,看去掉它们句子会发生哪些变化? 例句: 这是我的书包。1. 2他正看着我。 3那个是我的。 4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5他从地上捡起那件脏衣服,一声不吭地走了。 通过分析例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虚词在语法意义上的重要作用。 二、了解副词 (一)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表示程度的:很、最、太、极、挺、稍微、非常、极其、极端、格外。 2表示范围的:都、共、只、光、仅、总共、统统、一齐、互相。 3表示时间、频率的:已、曾经、正、将、马上、再、又、一再、常常。 4表示肯定、否定的:准、必须、的确、诚然、没、没有、非、别、莫、不。

四两拨千斤——虚词

第四课言之有理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 教学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洪承畴的对联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 (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 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 分析见书本。 (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选修) 【教学目标】 1 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 了解虚词的种类和特点。 3 认识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4 了解“的”字结构。 【教学重点】 1 准确辨识介词,了解其特点,提高学生此类应试能力。 2 了解“的”字结构。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虚词 (一)虚词的“虚” 【知识点讲解】: 1 词语在语法上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和句子句法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和虚词 2 虚词的特点

A.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 B.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 C.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二)“虚词”不“虚” 学生看例句,辨析句中哪些是虚词,看去掉它们句子会发生哪些变化? 例句: 1 这是我的书包。 2 他正看着我。 3 那个是我的。 4 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5 他从地上捡起那件脏衣服,一声不吭地走了。 通过分析例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虚词在语法意义上的重要作用。 二、了解副词 (一)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 表示程度的:很、最、太、极、挺、稍微、非常、极其、极端、格外。

2020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与答案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与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1 1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今日之事何如?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文言虚词练习(三) 2 2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配套练习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四两拨千斤”——虚词》例说

《“四两拨千斤”——虚词》例说 虚词使用例说近十年来,高考试题中每年都有虚词的考查。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的得分率普遍偏低。本文拟结合高考试题,总结一下虚词使用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吃准含义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帮助实词造句,其本身的意义不大实在,但并不意味着虚词一点实在意义都没有。在虚词使用中,我们同样需要吃准虚词的含义。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②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③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④这所大学非常有名,吸引了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①句中“否则”就是“要不是……就……”的意思,与前面“要不是”语意重复,应该删去。②句中“终于”有努力获得某种结果之意,而“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显然不是岳飞想努力获得的。③句中“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副词,而“五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二者相互矛盾,去掉“至少”或“以上”句子才讲得通。④句中“自”即“于”,犯有叠床架屋的语病,删去其中的一个即可。二、分清区别近年来考查近义虚词运用的试题屡见不鲜。有不少考生就是因为不能辨析它们的区别,带来了误答。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逐步/逐渐)②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这么一条小船。(况且/何况)③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看了一阵。(又/再)④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一再/再三)⑤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进而/因而)①句该用“逐步”。“逐步”和“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性,“逐渐”侧重于渐进性,“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用“逐步”。②句该用“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有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③句中,“又”和“再”虽然都可以表示“又一次”,但又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而已经重复的动作应用“又”表示,A项中“看了一阵”“了”这一时态助词表示了“看”这一动作已经完成,那就不能用“再”而应用“又”表示。问题是将“再”改为“又”,表意是否确切了呢?还没有。这个虚词的位置不当,因为从文意可知,不仅仅是“看”这一动作重复了一次,而是“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这一整体动作重复了一次,所以即使将“再”换成“又”,也应将“又”放在“然后”一词之后,才能正确地表意。 ④句中,“一再”和“再三”在一些词典中的释义都是“一次又一次”。确实,二者意思差不多,有时也可以互用,但是它们还是有一些区别。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如“母亲一再/再三嘱咐孩子要注意安全”;但在不是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而不能用“再三”,本试题的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动荡”的主体不是人,而是“中美关系”;“动荡”也不是人所主动做出的,而是对“中美关系”状况的一种描述,所以这里只能以“一再”。⑤“进而”一词是“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而文句前后并无“进一步”的意思,而是因果的关系,应用“因而”。三、合理搭配汉语的虚词多数是单独使用的,但有许多是搭配起来使用的,它们的搭配都有一定的规矩,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搭配的情况。①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③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④今年要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⑤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①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示递进,“而是”表示并列,二者不能搭配,应该将“而是”改为“而且是”。②句“即使”只能与“也”搭

物理四两拨千斤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四两拨千斤"这是一武术技法术语,初见于太极拳《打手歌》:"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谓顺势借力,以小力胜大力。在太极拳推手过程中,凡加引化劲于对手动作上,诱其落空,或者先化后粘,逼使对方陷入不利地位,或者以横拨直,以直拨横,改变对方劲力方向等,均属"四两拨千斤"之法。此语经广泛传播,为各家拳派采用,泛指以巧胜拙的各种击法。 在物理上“四两拨千斤”有三种含义: 1)是杠杆原理,也是用得最多的原理。 在长臂端施加一个较小的力,在支点另一端的短臂上,就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力。 这个定义,不是“四两拨千斤”的本义,还不如说是:四两产生千斤。 2)是外力原理,也是“四两拨千斤”的本义。 对方一拳打来,如果能够在对方打拳的过程中,有一个横向的外力将拳头轻轻一推,拳头就会改变方向。这才是:四两拨千斤。 另一个例子是:子弹可以击穿钢板,算是有“千斤力”吧?但是,横向的三级风力足以改变弹道(子弹的路线)使子弹不能命中目标。三级风力作用在子弹上,能有多大的力?犹如春风佛面,肯定还不到四两。 3)四两形成千斤力。但不是杠杆原理。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当汽车塌入一个坑内时,将汽车与附近的大树用麻绳连起来,尽量拉直。然后,你在麻绳的中部横向一拉,可以将汽车拉出坑来。这实际上是:较小的合力产生很大的分力的原理。 一个力,若分力夹角接近180度,那么分力的大小就很大啦~ 比如一根绷紧的绳子,两端有千斤,用四两的力顶起绳子中点,沿绳子方向的分力就能趋于无穷大。 “四两拨千斤”之说,最早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原文意指太极拳技击术是一种含高度功力技巧,不以拙力胜人的功夫;太极拳功深者,以触处成圆、引进落空、避实就虚等技法,使外力难以作用于自己身上;又以敷盖、封闭等技法使对手无法起动发力,从而体现出太极拳独特的技击特点。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 从上面可以看出,“四两拨千斤”是靠各种方式,改变对方力道方向的技巧。那么这种技巧如果真的走上类似散打、K1等比赛的擂台,面对对方来势凶险的拳脚,真的有效吗?下面来

“四两拨千斤”——虚词 课程教学设计

《“四两拨千斤”___虚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堂活动,了解虚词的性质和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 2、通过举例、辨析,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正确应用常见虚词,区分易混淆的虚词。 3、通过训练能总结出常见虚词、易混淆的虚词用法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学会在不同语境中正确应用常见虚词,区分易混淆的虚词。 【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质疑、讨论、归纳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流程预设】: 一、导入: 想一想:“好!”与“好了!”的表达效果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影,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二、课堂活动一:形形色色的“的” 1、请举例说一说“的、得、地”区别。 2、自学课本81页的例子,归纳“的”的用法:(课本81页) 3、读一读,辨一辨: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划龙船的。助词 他是会来的。语气词 他今天会回来的。语气词

小结: 看“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 看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相反就是语气词。 4、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 ②师范学校 ③生活习惯 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 ⑥抓破了鼻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 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5、判断下面句子括号必须加“的”字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