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学考试总复习要点 卢晓忠 张积家版本 超实用,

高等教育学考试总复习要点 卢晓忠 张积家版本 超实用,

高等教育学考试总复习要点 卢晓忠 张积家版本 超实用,
高等教育学考试总复习要点 卢晓忠 张积家版本 超实用,

(一)高等教育概念演变:

高等教育表现为古代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至19世纪表现为大学教育,20世纪初到现在表现为中学后教育或现代第三级教育。

一、古代高深学问教育

1、古埃及:公元前6000年出现学校教育活动,公元前3787-前1580年形成系统的学校给予制度,最早高等教育产生。

2、古印度:塔克西拉和那烂陀两个传授高深学问的学术中心。“吠陀经”

3、古中国:公元前2700,出现高等教育雏形,古代分为官学和私学,进行儒学教育,孔子私学。

4、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先和,分哲学教育:代表柏拉图,修辞学教育:代表伊索克拉特。

二、古代高深学问教育的基本内涵

1、从形式上说,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高等学术中心,设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于私学。主要个别大师聚徒教学。

2、从目的或内容上说,古代高等教育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自然科学教育;西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

3、从对象上说,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

4 从管理上说,在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庙宇控制,在社会混乱时私学才兴盛。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为主。

二、近代大学教育:高等教育=大学教育

1、从形式来说,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

的高等教育,大学具备传统的欧中中

世纪大学形态的某些特征,高等教育

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育的

领域。

2、从目的与内容来说,高等教育是人类

文明精华保存、绵延与发扬的场所,

致力于高深学术之研究、创造新知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

3、从对象来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份子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在钻研学术,探求真理的基础上组成学者团体,确保优越素

4、从管理说,高等教育试图摆脱外界干预,尤其是宗教或政治束缚影响,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理实现的保障。三、现代第三级教育

1从形式上来说,传统大学成为高等教

育中一部分,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

院及师范院校等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

高等教育机构。2从目的和内容上来说,

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社会在经济与政

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学术研究应与现

实社会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应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3从对象上来说,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

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应以任何理由为少

数人独占,它肩负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

任务。

4从管理上来说,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

系更为紧密,高等教育在保持自治传统

的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在两者中取得平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高等学校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

直接为社会服务。

这三大职能是应历史变化的需要

而依次产生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

一一取代,而是发展并存,也就是说前

职能并未因后一项职能的出现而消失,

但也没有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自己

的内涵,自我改变,顺应历史。

高等学校职能的背景

1、自中世纪高等学校的产生到18世

纪,培养人才一直都是大学的唯一

职能

2、威廉·冯·洪堡1890年在德国创办

柏林大学,以研究作为大学的首要使

命,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结束学

院制,标志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大学

兴起。

3、美国总统林肯1862年签署《莫雷尔

法案》,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结合、

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引发高校第三

项职能出现。

4、1912年,麦卡锡的《威斯康星理念》

宣扬威斯康星大学办学理念和模式,确

立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形

高校职能的价值:

1)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

心任务,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

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

高级人才的保证,是高校不同于其

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

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

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任务,是高校

本身发展内在需要。

2) 大学三项职能,随历史变化而产生,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次

和类别人才,高等学校不能坚持纯学

术研究,必须开展应用性研究,培养

人才和发展科学的职能不再是以往

象牙塔中与社会发展脱节的自身行,

而是有第三职能的为社会服务性

质,教学职能通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

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职能为

国家社会和人类生活服务。为社会服

务职能是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向

社会提供学术性服务。

高校职能矛盾冲突:

1) 在大众化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代,

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

务的三大职能各自拥有了更为丰富的

内涵,并通过知识的产生、传递和转

化而联系了起来,构成现代大学的职

能体系,

2) 从表面上看,三项职能可共同存在于

一所高校内部,实际上,他们并未真

正统一协调,相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

矛盾和冲突,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丰

富,高校教育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活

动日益复杂,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

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平衡地共存于一所

高等学校内部。

3 ) 在此状况下,三项职能校际间的分工

和合作显得明确和必要,不同层次不

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

特点,选择侧重适当职能活动,使三

大职能在整体高等教育系统中而不是

在单一的高校中得以协调共存。各高

校应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

身的职能,共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

理的高等教育系统来实现三种职能的

圆满完成。

(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

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人才类型);

专才与通才(教育内容)。围绕“高校培

养什么人”的问题的价值冲突。4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依据高等教育目

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高校的性质和

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1

它是高校一切教育活动和工作的出发点及归宿,是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

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与发展人

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源头:

雅典教育,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

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2)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

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

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认为

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

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

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

源头:古希腊柏拉图,社会本位论

代表: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3)两种价值观是辨证统一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在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1)个人本位论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提升到不适当的位置而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

2)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只一味的强调适应社会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极易抹杀学术的个性。

3)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其实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即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实现这种结合,引导个人

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任何时候

都不能完全排斥现存社会的适应,但是

这种适应应当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个体

能动性基础之上的,有批判有选择的适

应而不是被动的或盲目的追

专才教育: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

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

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

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也称通识教育,其源头可追

溯到古希腊时期“自由教育”,以受教

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目的在于探索高

深的纯理论知识。强调完全摆脱功利和

实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

的和谐发展。

学术型人才,专指进行学术研究,创造

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

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注重对从事

有关学术型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型人才,指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

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

知识的技术性或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

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文化:是指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

一切观念和行为。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关系: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1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

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

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人对大

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每所大学都有

理念,但并非都有精神。

2大学精神源于大学理念,。3大学理念

又基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文化:包括:

一、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精

神、理念、校训。

二、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

学风、教风,管理作风。

大学精神文化时代特征

1发展性:继承和创新的发展。

2兼容性。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

化性而言,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

化的兼容性并包;二是对学术自由而

言,对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

并包

3整合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

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

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

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

4个性,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

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

文化自觉。

大学精神与校训关系:

校训是精神重要元素,对内形成文化向心

力,对外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彰显,

是获得外在认同支持的重要途径。

校训提出之初通常是从应然角度表明引

领该所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经过漫长历

史演变,成为该大学优秀文化传统,即大

学精神。

一个学校的校训具有相对的为稳定性,但

是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但是校训的内涵随

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

内涵。

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一、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理性主义哲

学流派,该哲学流派代表人物是笛卡尔,

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理性为核心

1)最初的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知识和

智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理性.服

从理性是人的宗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

2)他们的主张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

不求功利和不求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和

思辩性的问题。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和职

业性,知识与市场、政治分离。把大学作

为象牙塔。

3)理性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洪堡、

纽曼、怀特海。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开始

盛行及两种理念并存与对峙时期。

二、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威斯康

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

1)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实用主义

哲学传统,其承认人具有理性,但认为

理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

段和工具,他是一种推崇主观经验,强

调行动的实际效果,主张用实际效果评

价一切和检验一切的思想观念。

2)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大学理念,是在

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产生

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理念。

三、二者之区别:在于大学是以追求真理

2

的自由教育为基点,还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这也是当代大学理念中争论较久的命题。具有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倾向的中国传统大学理念,侧重从事科学研究、传授高深学问;而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英国传统大学理念,则以探索普遍学问、注重人才培养为宗旨。社会需求在大学理念形成中所其作用的历史考察P37

1)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2)19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3)20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在现代大学理念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1)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

2)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走向社会的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 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4)现代大学既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

高校教师发展内容: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点:是关注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效,关注高校教师在其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职业发展道路

(1)从教师素质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发展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宽广的跨学科知识;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能够将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师德的提升,除了学术道德素养还要具有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创新精神。

(2)高校教师发展涉及以下五大彼此独立但又有交叉重叠的纬度:专业发展,重在提高专门技能,促进学科研究水平;教学发展,改进教师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技能,优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组织发展,强化教师对高校学术管理的参与度,提高高校管理绩效;个人发展,改变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态度;职业发展,促使高校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变化趋势:目前高校教师培训重点是新

教师的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的进修培

养,未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

这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培

养经费投入不足、高校教师发展理念相

对滞后、制度设计不足有关。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从职业定位的角

度看,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

1学术职业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

科研。学术职业以知识为材料,以教

学和科研为手段所作出的努力根本

目标在于培养人,教育教学,人才培

养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依据,是大学得

以发展的关键支撑。

2学术职业具有崇尚自由的精神气质。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以追求真理为主

旨,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以人

类的进步和人的完善发展,自由探索

真理为主旨。

3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

质。高校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比常人

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大的权力,

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学术职业的光荣与使命:1、“传道授业

解惑”—学术职业的古老梦想

2、“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术

职业的现代定位

学术职业的诱惑及偏差:

1)、学术失范:1、学术目标的庸

俗化倾向, 2、学术行为失范、 3、学

术贿赂、 4、学术腐败

2)学术漂移: 1、重科研,亲教

学 2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

3)低效教学: 1、教师不能正确

对待学生, 2、不能维持课堂纪律,

3、没有掌握所交的学科知识

4、不能有效的传授学科知识,5不能取

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6没有着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7,不能

采纳他人关于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职业倦怠:受到多方面压力的影

响,收到过高的压力,面临职业倦怠的

煎熬。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以内修为基

础,通过自觉的、系统化的专业发展,

提升专业水平,促进群体发展,进而成

长为作为身份神圣、学术自由、组织自

治、行为自律的以学术为也者。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形成完整的职业发展道路。

(2)、形成专门的群体繁衍机制。

(3)、形成建制化的专业组织。

(4)、提出专业的服务承诺。

(5)、形成专业伦理规范。

(6)、专业价值的合法化。

(7)、获得专业自治特权。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目标

(1)、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为什么而

教”。(2)、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教什么”。

(3)、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如何教”。

(4)、高校教师必须“知道在何时教”。

(5)、高校教师必须“知道在何地教”。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1、教师群体自

助互动型,2专家介入型 p80

教师职业的发展理论

博勒教师关注阶段论:1、教学前关注。2、

早期生存关注。3、教学情境关注。4、关

注学生。

叶澜以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为标准,考察教

师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

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

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伯顿教师发展阶段论1求生存阶段2调整

阶段3成熟阶段。

费斯勒教师生涯循环论1职前教育阶段

2引导阶段 3能力建立阶段 4热情高涨

的专业成长阶段5生涯挫折阶段6稳定和

停滞阶段 7生涯低落阶段 8生涯退出阶

段。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1效能指标2职责指标

3资格素质指标。

坚持原则1指标体系的价值均衡原则

2指标内涵的个性化原则3指标设计的公

开性、公正性原则4指标划分的独立性、

可操作性原则5指标调整的动态性和发

展性原则。

学术晋升评审程序

1提出申请

2基层单位组织审核

3学校评审委员会从各个学科挑选学术声

誉高的教授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材料

进行评审。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晋升变革动向

1高校教师职务逐渐实施评聘协调的制

3

度2“非升即走”的原则对高校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3末位淘汰的机制将激化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的竞争4终身聘任后评审将越来越普通、越来越严格。

高校教师发展阻力及超越: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价值迷失、学术失范和资源约束困境,教师发展观,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行为调整和组织的制度创新克服困难,不断超越。

高校教师价值迷失,学术失范和资源约束1、价值迷失:学术生活的价值基础及制度安排的权重分配发生了偏移,表现在: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

2.学术失范:学术目标的庸俗化倾向,学术行为示范,学术贿赂,学术腐败

3,资源约束: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得不断扩大,学术人才不断急增,高校资源出现短缺的现象。

怎样解决,树立正确的教室发展观?

1: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以防治“学术违法”以防治“学风败坏”。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平等的对话与批评。

3,营造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改革和完善当前的学术机制和评价体系要比单纯的道德、自觉加强学术传承和积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不同领域、不同高校的资源得到共享。

通识教育的特点

1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而不像自由教育那样仅仅是少数学生的特权。2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不排斥或贬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携手合作、互相补充的。3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备,力图通过科技与人文的深刻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是指按学科或职业组合儿成的专门化领域,它被明确用来指称大学中的系科分类。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的定义:

广义: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

专业教育: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

门化领域。

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

1)可以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承

担的功能入手。大学通识教育承担

三重使命:

1作为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

2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

3作为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

三重使命反应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的三种关系。

第一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为

并列概念;

第二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专业

教育通识化,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

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

念。

第三重使命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

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

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

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专业教

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2)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

对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社会

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和专

才,

3)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

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国家建设

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

4)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科技分支

细微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

业都需要专才。

5)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都是高

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应当扩

大学生知识面,实行学科之间的整

合,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1、冲突。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是统一的,

知识的教育不应以一种知识排斥另一

种知识。但高校课程和教学时间是固定

的。知识的无限性与时间的有限性之间

矛盾,必然导致知识选择时的价值判

断。高校教师既要认识到知识割裂的错

误,又要认识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冲

突的必然性。

2融合。为了适应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整

合的趋势,高校课程设计趋势是增强文理

渗透课程的设计,缩小文理学科之间的文

化鸿沟。

课程概念:课程是一种由计划的安排学生

学习机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

学生获得知识、丰富体验。

美国课程学者古德拉(Goodlad)认为有五

种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层次运作:

第一层次是"理念课程",即教育行政

部门、学者提出的课程革新或改革方案;

第二层次是“正式课程”,是指已经核

准在使用的课程方案;

第三层次是"知觉课程",指学校教师

对于正式课程加以解释后所认定的课程;

第四层次是"运作课程",指教师在班

级教学时实际执行的课程;

第五层次是“经验课程”,指学生实际

学习或获取经验的课程。每一位高校教师

都必须树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课程意

识。

课程:课程与学科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

系,但又有区别。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

包括其他方面,它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

有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程、时限等,课

程不应只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还应包括

情感、意志、技能体系。

课程的定义两大流派:一是把课程理解为

学习方案。二是把课程理解为有计划的学

习经验。两个比较大的流派:

一、是把课程理解为学习方案。把教学计

划作为课程的总规划,把教学大纲作

为具体学科的规划,把教科书作为具

体知识材料的叙述。把课程理解为学

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是我国教

育理论界及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

定义。

二、是把课程理解为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这是西方较为流行与较有影响力的课程

定义。该定义认为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师

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高校课程的特点:广义的高校课程即高校

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所有

活动。狭义的高校课程即一门具体教学科

特点:1)具有明显的专业性 2)具有前

沿性。3)高校课程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

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4

高校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按课程的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按课程修读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及跨学科课程:这三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个高校并不相同,大体而言普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占30%—4%,专业课程占70%-60%。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2、选修课迅速把科学技术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3、理论课: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基本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4、要加强基础理论和知识教学,克服轻视理论轻视书本知识的错误。也要切实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理论课程比例大,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隐性课程:大学生成长受到高校开设的正式课程的影响,还受到学校组织、校园文化和师生互相作用的影响。隐性课程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社团、协会、学会等组织通过讲座,报告,书法,辩论,运动会,文学,诗歌等形式发展学生个性,训练社交能力,掌握更多的技艺

课程编制:就是如何安排课程或对课程做出计划。

高等课程编制的主体:院系的领导者,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其他参与者。

高等课程编制的主体的作用:

1、院系的领导者:总工程师作用。对影响课程编制的各个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对整个工作能进行综合的指挥、协调和统一管理,并对不同意见进行协调和对话的能力,对营造积极性氛围有重要的作用。

2、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主角,负责

确保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并对教学做出

监督和评价

3、教师:负责实施,参与课程编制的

每一个环节,从课程目标形成,实施,

到课程评价和维持的全过程

4、学生:实施的对象是高校课程实施

的对象,是课程的接受者和最重要的参

5、其他参与者:其他参与者,能从多

个视角分析和考虑问题,充分考虑到培

养人才的整体功能。

高等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

1、在高校课程编制过程中:专业课

程专家很少,学课专家往往同时被看做

是课程专家。

2、高校教师往往缺乏参与课程体系

的积极性,在课程编制中趋向于保守。

3、在高校课程编制中,学生的作用

和影响长期被忽视。

4 、国内高校的课程编制团队构成

较为单一,普遍缺乏校外团体和企业等

机构的多元参与。

高校课程编制内容

1)培养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

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

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

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

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包括: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

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

(2)课程标准。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

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等叙述该学科

的纲要式内容的标准性文件。包括

1说明部分 2文本部分 3附录部分。

(3)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

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课程标准的

具体化。

高校课程编制方法

1单门课程编制方法。

步骤:1、记录下你的想法或打算。2、

给该课程拟一个标题或名称。3、拟订

一个你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纲要

。4、制订一个清单,列出想要达到的

各种预期结果。5、将上述清单上的条

目进行分类。6、从这些预期结果中提

炼出中心问题。7、根据学生的现有技

能、知识基础和背景,扩充上述预期结

果。8、确定所需要的新的有关概念和

术语。

9、为包含在预期结果中各种概念建立起

“概念树”。10、对拟发展的各种技能建

立起流程图。11、陈述并阐明该课程的基

本原理。12、将预期结果分解成大小适当

的单元。13、确定预期结果中的重点。14、

确定内容的程序排列。

15、确定所要使用的教学方式。16、对如

何评价该课程作出计划。

2培养方案的编制方法。高等学校本科培

养方案的编制模式浓缩为四个简单的问

题:

1、我们是否确定出学生学习的目的和目

标。

2、我们是否找到关于组织课程内容的最

好的程序和结构。

3、我们是否考虑了所教授的概念之间以

及这些概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4、我们是否知道如何对我们的方案是否

成功作出评价。

3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方法。学院作

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通常所关心的主要

是发展战略和总目标,很多工作集中在如

何是学院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些工

作虽然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

础,但还不能等同于课程编制本身。但这

项工作对课程编制来说却相当重要,因为

他有助于学院从中引申出具体的学习目

标或期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大学课程评价:根据课程的广义与狭义之

分,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对大学教学计划或人才方案的评价,

即判断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的合

理性、可行性、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培养目标是否准

确,教学时数是否恰当,课程结构是否

与培养目标吻合,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

会需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学生学习

规律,等等。

二是对某一具体课程进行评价,即判断某

一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效果。

现代课程评价模式:(1)、CIPP决策模式。

(2)、目标游离课程评价模式。(3)、应

答模式。

高校课程评价过程。

1)课程评价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建立

课程评价机构和部门,制订评价方案。

2)课程评价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阶段。

5

收集评价资料是课程评价实施中的

基础性工作。整理和分析评价资料

即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与分

析评价。

3)解释评价结论阶段。通过对资料的

整理和分析,评价人员就要根据评价

指标体系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指

标评定,作出分享结论。

4)撰写评价报告阶段。课程评价结束

后应该把评价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报告

给课程实施人员、教育行政部门或其

他需要了解课程评价结果的人员。

高校课程评价内容:

1)培养方案评价:1、指导思想的评价2、课程目标的评价。3、课程设置的评2)课程标准的评价1、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2、课程标准的内容评价。

3)教材的评价。

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

1、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2、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

3、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

4、注重人文,实施全文教育;

5、面向未来,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人类教学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任务和关键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方式,以生产生活经验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的教育

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中国“庠,序,校”等学校教育机构,西方古罗马公元前4世纪出现小学,前3世纪古罗马出现希腊文法学校。,

3、古代社会的教育:中国有官学和私学之分。

官学:指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如“学在官府,吏师合一”是官学的形式。

1)朝廷举办的为:中央官学,如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

清国子监等。

2)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为:地方官学,如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宋

元明清的府州县学及卫学、社学等

私学:指教育家自己设坛教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曲阜设立的学舍,古希腊普罗泰戈拉开始,代表人物:孔子,苏格拉底特点:17世纪以前,教学组织形式,无论在官学还是私学,基本都是教师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学生的讲授或讨论。多采用“上所施,下所效”的个别教学,采取个别指导、相互问答或设坛讲学、集众议论的形式。在中国的学校中,如殷序、太学、四门学、国子监、社学以及私塾、书院等,均采取个别教学方式。

1、近代社会的教育:17世纪开始在欧

洲出现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制”,并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

1)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

《大教学论》提出和论证“班级教学

制”。此后,“班级教学制”以其强大的

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Ps:

“班级教学制”是对学生编级分班进行

教学的组织形式

2)。古代的教学一般都采用个别教学

制。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

阶级要求扩大教育对象、增加教学内容

和缩短教学期限,在十六世纪欧洲的一

些学校中开始出现了班级教学制。

3)中国班级教学制始于1862年(同治

元年)京师同文馆,至1902年(光绪

28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教学是在学校环境中,以课堂为主渠

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与学生共

同参与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高校教学:是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以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计划

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传播高深专门知

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

认识和实践活动。分为;实践教学和理

论教学。

特征:1教学本质的专业性 2教学内

容的高深性3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4

教学过程的探究性5教学要素的复杂

性。

高等教学地位:高等教学居于高等学校

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

高等教学的功能1高校教学的基本功能

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高校教学是实

现高等教育职能的基本途径:具有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教学任务:一般而言主要是三个:1、

传授知识技能 2、发展智力能力

3、培养道德品质。教案要素:课题;班级及学生状况分析;授课类型;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电教媒体;教学时数;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设计构成教案的核心。

教案编制要求

1、教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可以一个教学教学内容或一次课编制一个教案。

2、针对不同的专业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案要有所区别。

3、教案设计的详细与否,可因人而异。

4、承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参考所提供的教案格式板鞋教案,以保证哥哥教学缓解的教学质量。

5、提倡写出有自己风格、特点的个性化

6、基础课应采取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进度。

教学方法共性与特质

1、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4、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科学设计教学系统的策略和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设计的层次

1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设计层次,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或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为一个新专业做课程设计,通常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以此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等。

2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甚至一节课或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我们把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称为课程教学设计,把对一节课或某

6

几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称为课堂教学设计。

3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对象包括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的程序:高校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监控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分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明确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对象分析---明确学生是什么状态,目的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生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般特征分析—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分析,学习习惯方式,初始能力分析,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认识与态度。

3.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阐明---确认学到什么程度,四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

4.教学策略的设计---用什么方法教学,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实验法演示法等最具创造性灵活性大。依据设计者不同而不同。

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如何选择和利用,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标: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等

6.教学评价的设计---实施的结果如何,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一般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进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较大成果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迪克和凯里模式: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迪克和凯里(Dick W & Carey L)是“系统设计论”(theory of systematic designing instruction)的主要代表。迪克和凯里模式一直被人奉为经典,为我们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程序和规范提供了良好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 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

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

6、开发教学策

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

施形成性评价 9、进行教学调整10、

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教学设计作为优化教学效果、完成教

学任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具有一种简

洁、明了、实用的表达方式——教案。

教案是教学设计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

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工作,是设计者教

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

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教案设计是互

动的、持续的、日臻完善过程。对青年

教师而言,设计一个好的、实用的教案

是其教学生涯开始的重要一步。好的教

案是在实践中不断琢磨、修订、完善的

过程。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

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

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作用:1、教学方法是教学

策略的核心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

2、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

效能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方法的分层: 1原理性教学方法

2技术性教学方法 3操作性教学方

一般的教学方法分类:

1、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2、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

参观法等

3、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

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

高校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基本要求:1讲授要有明确的

目的性2科学地组织讲授内容3教学语

言应具有清晰、精炼、生动的特点。4、

寓启发于讲授之中。

2)研讨法主要环节:1确定研讨主题,

认真准备材料。2积极营造氛围,引导

学生讨论。3做好课堂谈论发言记录。

4做好讨论的总结和评价。

6)实验法重要环节:1学准实验项目,

确定实验类型。2准备实验条件,

组织实验过程。3在实验过程中教

师给予有效的指导。

选择教学方法依据: 1、依据教学的目

的和任务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师生的条件与特点4、依据教学方

法的功能和类型5、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

条件。

高校教学方法最基础常用:讲授法、讨论

法、实验法。

(一)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方式,

系统地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

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是历史最为久远、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教

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

的地借助教学手段,传授大量信息,教学

效率高,同时能寓启发教育于讲授中,对

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量。

讲授法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兼顾

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兼顾师生,生生之

间的互动与协作,难以做到给与学生充分

表达意见的机会。

(二)研讨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

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按照班级、

小组或论题编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或辩论

的方法。是高校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

学方法。

研讨法优点:有助于相互学习、深入思考、

研讨法不足:1、使研讨富有成效,必须

重视研讨前的准备活动。

2、教师应当对学生自学提出明确的要求,

使学生能够围绕有关问题广泛地查阅文

献资料,开展相关调查,收集各种必要的

信息,并对所掌握的文献进行综述,形成

个人见解,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研

讨,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当然,针对问题

的、即兴的随堂研讨也可能收效良好。

(三)实验法:是科学实验法在教学条件

下的运用,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

下,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

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

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高校常

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

理念成为普遍共识之后,教学就被赋予探

索的内涵。如今,实验法不仅在理工科专

业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

日益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

的高度关注

实验法优点: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精

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的意

7

实验法不足:1需要精心挑选和确

定实验类型,2需要准备实验条件,检查

一切是否符合标准3在实践过程中,教师

需给予有效的指导,不应做过分的具体帮

现代教学方法的共性与特质:

1.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

生的非智力因素。

3.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

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

4.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试验)紧密结合。

结语:教育学的鼻祖夸美纽斯最希

望得到的是“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

多学”的方法,叶圣陶追求的境界是“教

是为了不教”。没有人能够确切地告知,

高等学校教师应该如何实施教学设计、选

择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办法,正像没有先知先觉可以代替我们去思考

和行动一样。未来与其说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不如说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对于青

年教师而言,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抑或是优

秀教师最重要的是方向感和创造力,并伴

随着孤独而执着的坚持。

高等教育大众化:又叫大众高等教育,他

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处于15%-50%之间的高等教育。此时高

等活动表现出不同于精英高等教育,普及

化高等教育的许多特质。P256

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结构改革:

一、美国: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

大众化的国家。最重要的制度特征是: 多样化。

1、赠地学院:就是按《莫雷尔法案》,

也称《赠地法案》建立起来的州立

大学,典型代表:威斯康星大学。

注:1862年《莫雷尔法案》规定:

联邦向各州提供土地,由出售该土

地或土地证券取得的款项建立永

久性基金,资助和维持至少一所学

院,

赠地学院的意义:1)、它将社会服

务确立为高等教育新职能,使高等

学校从此关注社会需要

2)教育内容有实质性的变化,被人

鄙视的农业,在高等院校教学有一

席之地。

3)开创了高等教育“谁都可以学,什

么都可以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方针,

坚持以培养农工领域的高级实用人才

为方向,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面向平

民,以实用教育为主的新型高等教育机

构。

2、社区学院:是面向社区居民的

高等教育机构。

1)、是面向本地区居民高等教育机构,

不仅提供就近入学的方便,而且入学门

槛低,学费低廉,是真正设在家门口的

学校,

2)、社区学院开设多种教育课程,包括

转学课程,职业课程和补偿课程,满足

就学者多方面的需要。

社区学院教学安排较有弹性,极大地方

面在指着或有家务拖累的家庭妇女就

读。

3、加州高等教育发展规划:1960年加

州通过了《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

不仅确定了加州高等教育的分层原则,

而且对不同学校的职能、录取标准等也

做了相应的规定。不仅过大了高等教育

的机会,而且保留了世界一流大学机

会,较好的解决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

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

二、英国: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不

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极其缓

慢,到20世纪70年代才进入大众

高等教育阶段

1、《罗宾斯报告》的提出:因为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刺激和社会发

展下,1963年提出这份报告,其中最重

要的原则,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

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获得接

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批“红砖大学”

涌现

2、“高等教育二元制”的改革:也叫做

高等教育双重制,也就是英国高等教育

被分割成2个部分,一元是自治的45

所的大学,另一原则公共控制的非大

学,包括4种类型的院校,技术学院,

中央学院,高等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

院。

3、“一元制下多元模式”:为英国高等

教育最重要的改革,一元指取消了人为

建在大学与非大学之间的界线,多元指

的是一体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内,高等教育

内部结构表现出来的多样化与差别化,

三、德国:进行深入的结构改革。

1、综合高等学校实验:他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学校一体化模式,将不同类型的

高等学校学术和非学术合并在一起,完

成高等教育的多种教育任务,另一种则

是专业课程一体化模式,也就是在各专

业方向李,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专业

课程计划,为学生提供多种结业的可能

2、高等专科学校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成就:

1、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处于

较低水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

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

到15%,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

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

机会。

2、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大众化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中国

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形成一

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

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

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重要

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

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

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

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

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

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

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

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

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

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

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

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

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遵循: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

主提高规律效益3建立多元的筹资体系4

发展终身教育。

8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1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 1895年创办的()。 A 、京师同文馆 B 、天津西学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清华大学 ?正确答案:B 第2题: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 ) A 、西方古希腊时代 B 、中国的殷商时代 C 欧洲中世纪大学 D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第3题: ()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 、政治体制 B 、经济体制 C 、文化 D 、人口 ?正确答案:B 第4题: ()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 、培养专门人才 B 、发展科学 C 、服务社会 D 、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 高 等 第1部分: 单选((30分)) 教 育 学 模 拟 考 试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6题: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 A 3%内B、15% 内C、15%^ 50% D 50%以上 ?正确答案:C 第7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 A、计划分配 B、双向选择 C、市场配置 D、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D 第8题: 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 A、工作 B、情感 C、道德伦理 D、特殊 ?正确答案:D 第9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 )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 B、教育手段 C、教育方法 D、课程 ?正确答案:D 第11题: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A、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D重视课程管理 ?正确答案:A 第12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岀的特点。 A、专业性 B、教学与科研结合 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 ?正确答案:B 第13题: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A、课堂教学 B、实验操作 C、毕业实习 D、毕业设计(论文) ?正确答案:D 第14题: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 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 B、难以因材施教 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正确答案:A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 )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是主体B.学生是主体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D.A、B和C均不正确 3.就教学的静态结构而言,教学是由多项内容构成,不属于其构成内容的是( )。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介C.教师和学生D.教学原则 4.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 A.被动学习B.自主学习C.间接学习D.接受学习 5.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 )的过程。 A.直接经验B.直接知识C.间接知识D.新的知识 6.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 )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A.记忆能力B.创新能力C.科研能力D.辨别能力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D.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10.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这是( )教学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1.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这是( )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理论联系实际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2.只有将各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补充,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A.整体化B.系统化C.最优化D.紧密化 → 二、填空题 1.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 )。

高等教育学整理试题

选择 1.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p3 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出现的时间是……三千年前 p15 3.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p16 4.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的标志是……太学的建立 p16 5.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8 6.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专业教育,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的四大学科是……文法医神 p19 7.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洪堡 p24 8.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p25 9.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学院,以培养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法案是……《莫利尔法案》 p28 10.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 11.“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论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 p29 1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的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服务社会 p29 13.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美国 p29 1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p32 15.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 p33 16.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通儒院 p33 17.大力倡导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蔡元培 p3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p4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 p4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1993年 p41 2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p44 22.阶级关系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p45 23.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p48 24.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3 25.制约高等教育结构完善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4 26.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舒尔茨 p72 2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提出者是……舒尔茨 p72 28.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 p75 29.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p87 30.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归宿 p89 31.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本位 p90 32.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实质教育论 p93 33.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p93 34.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科类结构 p94 35.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p96 36.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p102 37.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职业性 p103 3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p114 39.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的理论问题。 3.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二是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二是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基础。 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第二,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第三,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包括学识素养、教育学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1.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方面。 2.高等教育的功能 功能是系统结构要素之间和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通常以系统所发挥的能量、作用和功效表现出来。可以说,功能是事物或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3.高等学校的职能 职能则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或部门,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所应发挥或履行的职责,它是社会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4.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则产生了特定的功能。因此,功能总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功能,而结构也总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系统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功能的结构也是不存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结构的外部表现。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1含答案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 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 B

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 A )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 D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 。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C ) A 夸美纽斯(捷克) ; C 皮洛戈夫(俄国) ;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 B B 纽曼(英国) ; D 保尔森 ( 德国)。
( A D 咨询者 )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B ) D 学习要求 ( C ) D 德育活动 ( D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 C ) )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 ( C 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外, 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 。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 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 B D、体育 ) ( A)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2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 AB卷 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 B.赫克迈大学 C.阿资哈尔大学 D.萨莱诺大学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A.民族化 B.地域化C.国际化 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 B.存在主义 C.权力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 B.情理相融原则 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 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 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 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 E.知识本位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管理者 E.研究者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 E.年龄结构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 B.从属论 C.法德论 D.智德论 E.抵消论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 C国防教育法案 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 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学试题

此答案纯属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文化(狭义)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3] 文化(广义)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4]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6] 社会本位高教目的观社会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 个人本位高教目的观个人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8]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等。 9]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10]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11]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 学科学科主要指学术的分类,即按科学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教材认为,它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13]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准则。它属于教学的指导思想。 14] 课程(狭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 课程(广义)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分为3部分:说明、本文和附录。本文是重点。18] 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 律的科学。(第一章,第1页) 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5—16页)?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等诸洲所接受。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 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 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 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员, 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德国、意大利。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 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 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 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6—19页)?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 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 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和大学要力争在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 产生双赢的结果。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页)?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23页)?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一点对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 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 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 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 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 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 会与未来负责。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学 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 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 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知识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