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保护的概述

环境保护的概述

环境保护的概述
环境保护的概述

一、环境保护的概述

(一)信心与入行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首先问问大家:“你们进入环保行业有没有觉得入错行?”我可以很肯定的给出答案“没有入错行”。因为2011年最有发展前景的十大职业中,环境能源类排名第四。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资将增加到14000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同期GDP的1.5%,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约6600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约为2100亿元,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3500亿元,生态环境保护投资1150亿元。

近年来,环保产业投资总额不断增长,节能减排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修改后的“新节约能源法”不仅在产业政策上大力支持环保产业,还在信贷等金融政策上给与一定的优惠,环保产业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2010年环保产业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亿-10000亿元。随着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环保技术人员按环保从业人员的5%计算,将需要50万人。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人员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培养环保技术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所以,只要正确地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年轻的“环保板块”一定能够像曾经的IT业、投资银行业一样打造一大批成功的“环保”金领人士。

另外,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特别是在污水处理方面更是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在全国掀起了一波建设污水处

理项目工程的高潮,目前我国县城污水处理项目已完成70%,广东省完成75%,所以有些人质疑:“按现在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污水处理工程是否会很快就做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是否快走到尽头?”。经过事实调查论证,这种质疑是缺少依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污水处理标准在不断提高。随着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污水处理的要求标准也不断提高。标准提高要求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工艺和研究出适应新标准的工艺技术,势必会引起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新的改造或重新进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比如河源市连平县城污水处理厂2003年建成使用,随着污水处理标准的提高,目前该厂已无法满足标准要求,需要再投入至少几百万元进行改造;二是还有30%县城未建有污水处理项目。有数据表明,我国县城有30%未建污水处理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县城亟需污水处理项目配套设施来完成地方节能减排任务,我们将大力发开这些县城的污水处理项目;三是中心镇和乡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前景广阔。目前污水处理项目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县城,许多省市开始重视中心镇和乡村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四是现有污水处厂需进一步扩建。由于一些县城的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不断向外扩张,随着管网的进一步完善,居民用水量和用水区域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也急剧上涨,导致原有的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无法满足当前的处理需要,需进一步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比如梅县新城污水处理厂才运行一两年,水量已到达设计规模的百分之八、九十,很快就可以进行二期的建设;四是中水回用受到高度重视。当前,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过度地、毫无节制地开发水资源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原本具有良好水质的新鲜水供应受到限制;其次,待开发的新鲜水源离集中供水点距离较

远,一次性投资费用高昂,这样一些缺水地区无力扩大供水能力。理到非饮用的程度,在此引出了中水概念。中水也就是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和厨房排水)、杂排水(不含粪便污水)以及生活污(废)水经集流再生处理后回用,充当地面清洁、浇花、洗车、空调冷却、冲洗便器、消防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用水。因其水质指标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水质标准,但又高于污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排放标准,亦即其水质居于生活饮用水水质和允许排放污水水质标准之间,故取名为“中水”。中水开发与回用技术近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家(尤以日本为突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国家均以本国度、区域的特点确定出适合其国情国力的中水回用技术,使中水回用技术越来越臻于完善。在中国,这一技术已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并对建筑中水回用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全国许多城市如深圳、北京、青岛、天津、太原等开展了中水工程的运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综上所述,

(二)环境保护发展简史

(四)环保产业的主要内容、分类、性质和地位

1、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提供环保设备和技术。包括提供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控制等设备和技术、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环保科学技术研究和实验室设备、环境事故处理和用于自然保护以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设备和技术等。第二,环保服务。

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和处置等方面的工程或活动,提供与环境分析、监测、评价和保护等方面有关的服务,环保技术与工程服务,环境研究与开发,环境培训与教育,环境核算与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服务。

2、环保产业的分类。环保产业的范畴十分广泛,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将其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在我国,环保产业主要倾向于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

种服务。

由于以上分类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忽视了对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因此,学界有人把环保产业分为四类: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

3、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都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的定义。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

环境工程的发展。环境工程学是在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从开发和保护水源来说,中国早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就创造了凿井技术,促进了村落和集市的形成。后来为了保护水源,又建立了持刀守卫水井的制度。环境工程从给排水工程来说,中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就用陶土管修建了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修建地下排水道。中国在明朝以前就开始采用明矾净水。英国在19世纪初开始用砂滤法净化自来水;在19世纪末采用漂白粉消毒。在污水处理方面,英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污水处理厂;20世纪初开始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此后,卫生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一门技术学科。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为消除工业生产造成的粉尘污染,美国在1885年发明了离心除尘器。进入20世纪以后,除尘、空气调节、

燃烧装置改造、工业气体净化等工程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历史更为悠久。约在公元前3000~1000年,古希腊即开始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在20世纪,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就,出现了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等工程技术。在噪声控制方面,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古建筑中,墙壁和门窗位置的安排都考虑到了隔声的问题。在20世纪,人们对控制噪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50年代起,建立了噪声控制的基础理论,形成了环境声学。20世纪以来,根据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学、医学等基础理论,运用卫生工程、给排水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技术原理和手段,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等问题,使单项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治理技术的单元操作、单元过程、以及某些水体和大气污染治理工艺系统。5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资源综合利用的观点。6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了技术评价活动,并在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至此,人们认识到控制环境污染不仅要采用单项治理技术,而且还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对控制环境污染的措施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以防止在采取局部措施时与整体发生矛盾而影响清除污染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系统工程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研究工作迅速发展起来。随后,陆续出现了环境工程学的专门著作,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环境工程的分类。根据目前各种著作以及环境工程领域内的普遍认识,按工程对象和环境污染属性划分,将环境工程划分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与振动控制工程、电磁辐射控制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共六大类。这种分类方式基本涵盖了绝大部分环境重点领域的各类污染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及技术方法均是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系统。

(1)水污染控制工程

按照处理技术的控制原理,结合该工程的处理过程进行分类,分为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污水自然净化和污泥处理处置六类。常规的分类一般分为物理法处理工程、化学法处理工程、物理化学法处理工程和生物法处理工程四类,随着社会对生态保护和居住环境建设的重视,污水自然净化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该工程充分考虑利用天然动植物对污染物进行处理,贯彻了“环保、生态”的理念,近年来我国建设了许多湿地处理、稳定塘等自然净化工程,均获得较好的效果,该类技术也日臻完善,因此本标准将其纳入内容范围。污泥处理处置工程是历来是一项界限模糊的工程技术,有将之归入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也有将之归入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的,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大部分污泥处理的调理、浓缩、消化、脱水以及消毒等多个步骤都在水处理设施内完成,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本标准考虑将污泥处理技术并列于第二层次,这也是水污染控制领域的一个特点。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按污染控制工程的对象,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分为除尘、除雾和气态污染物净化。通过对污染物形态的分类,基本可以囊括各类型污染物,而且该领域的处理方式多根据污染物的形态而定,如对颗粒物采用除尘,对水雾采用除雾,对气态污染物会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多种技术,采用该法分类可以涵盖的内容全面,并且避免在第三层次中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如果按照具体的污染物种类,分为颗粒物控制、一般气体污染物控制、氮素污染物控制、硫素污染物控制、挥

发性有机物控制、臭气控制、水雾控制等,则会出现无法穷尽的现象,而且由于不同污染物可能会采用相类似的处理技术,如氮素污染物控制、硫素污染物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和臭气控制都可能出现采用吸收、吸附甚至氧化等处理方式,会导致在第三层次中出现技术的多次交叉和重复。

(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

按照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的过程进行分类,即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的思想进行分类,包括收运、预处理、处理和最终处置等各个环节。本标准具体划分为:固体废物的收运、固体废物的预处理、固化和稳定化、热处理、生物处理、填埋处置和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七类。在本层中,这种分类方式在技术角度上可认为是并列的,从该领域的过程上看则呈现了一定的逻辑性,可以较好的保持第三层次中内容的彼此的独立。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按照固体废物的种类进行分类,可分为城市固体废物控制技术、工业固体废物控制技术、危险废物控制技术等亚类。但由于不同废物可以采取相同的一类技术进行处理,而在采用该技术时,又会有许多具体的参数和要求不同,这样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概念上的交叉和重复,如城市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甚至工业固体废物都可以采用焚烧处理技术,这样将会导致下一级的分类无法进行,词条无法归位或者会重复交叉,导致各个亚类之间彼此不够独立。如按照全过程进行分类,不仅可以避免重叠现象的产生,而且可以较为全面地覆盖固体废物领域,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分类方法。

(4)噪声污染与振动控制工程

按照控制对象分类,包括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和振动控制技术。噪声污染控制技术与振动控制技术彼此独立,前者的控制对象为声波,

后者为机械振动,因此其各自的控制技术也彼此独立,不会出现交叉和重复。

(5)电磁辐射控制工程

按照污染控制用途进行分类,分为屏蔽、接地、滤波和屏蔽室四类。前三类属于不同的控制方式,是并列关系,第四类属于控制设施,在某种意义上从属于屏蔽,考虑到其应用较为广泛,技术成熟,而且其的下一级分类原理也有别于屏蔽,将其与前三类控制方式并列。

(6)生态修复工程

“生态修复”的定义在学术界仍然存有争议,主要争议集中在生态系统修复到何种程度可以作为生态修复,以及修复对象的范围等。这个领域尚不完善而且有很大更新的余地,目前分类方式很多,多有按照水域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矿山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划分的,该类按照范围区域划分的方式也并不统一,有的范围大,有的范围过于具体,造成很大的混乱。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定义。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现在的地球表层大部分受过人类的干预,原生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多了。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演变。

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在50~60年代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面,目前已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

等社会科学方面。对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要运用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数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所以,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环境总是不断地演化,环境变异也随时随环境科学地发生。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了解环境变化的过程,包括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的形式和演化机理等。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其中包括提供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不断影响环境的质量。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二是从环境中获取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以保障永续利用;从环境中获取不可更新资源要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列入环境保护的内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

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同时,必须研究环境退化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可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据。第四,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工业发达国家防治污染经历了几个阶段:50年代主要是治理污染源;60年代转向区域性污染的综合治理;70年代侧重预防,强调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实践证明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调节并控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优方案。

环境科学的发展。1、环境科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1954年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2、国际性环境科学机构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设立了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环境科学为内容的专门著作,其中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只有一个地球》是环境科学中一部最著名的绪论性著作。70年代以来,人们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某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这证明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可以防治的。随着人类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环境科学这一新兴学科也日趋成熟,并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将从分门别类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逐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例如关于生态平衡的问题,如果单从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变过程来研究,是不能充分阐明它的演变规律的。只有把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彻底揭示生态平衡问题的本质,阐明它从平衡到不平衡,又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发展规律。

人类要掌握并运用这一发展规律,有目的地控制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使生态系统的发展越来越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这种研究,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也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式和规范的评价程序,形成一套基本上能够全面、准确地评定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环境生物学在研究污染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和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变化方面,将导致环境微生物学的出现。这种发展情况将使环境科学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学科体系。

4、环保产业的性质和地位

(1)环保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由环保设备的生产企业、环保技术及服务的研究和供给单位构成了环保产业中的生产者。这是环保产业的主体部分。所谓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更大的程度上即是指促进生产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强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满意的环保设备、环保技术和服务,提高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消费者则是指购买和使用环保设备和技术的部门。一般包括工业企业、环保职能部门和环保服务部门。工业企业仍然是环保产品的主要用户;环保职能部门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运用环保监测仪器监测环境状况,以便实施宏观管理;环保服务部门主要是指不由工业企业承担或无法承担的污染物处理部门,如城市垃圾清运和垃圾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

(2)环保产业的性质。第一,环保产品具有支出性。污染防治和处理需要设备和资金的投入,环保产品不仅不会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对于社会而言似乎也会增加经济负担。第二,环保市场需求具有被动性。环保产品的支出性,决定了环保市场需求的被动性。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即使企业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不会主动地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当然这种被动性是暂时的,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政策的完善,这种被动性将会逐渐得到改变。第三,以上两种性质又决定了环保产业是一种政策引导型产业。即需要通过环境政策和法规规范企业行为,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督促甚至是强制生产企业使用环保设施来防治污染。环保产业具有这些消极的性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这需要加强人们对环保责任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将污染看作是自然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污染者并不认为自己对环境污染负有责任,因为是向公共的地方排放的,只有直接侵害了他人利益时才感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当今仍有许多人认为环保事业(指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是社会公益事业。然而大自然是全人类的,污染或损害大自然,是对整个人类利益的侵害,任何个人或组织对污染和损害环境的行为都负有责任。因此使用环保产品消除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即使增加生产成本或增加经济负担,也是必须进行的。污染者付费不是权宜之计,而应是责任使然。

(3)环保产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环保政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环保技术的发展,环保产品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依靠环保产品的使用,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从而减少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人估算,80年代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0多亿元。减少损失等于增加收益;对于环保产品的生产企业来说,只

要有消费者,必然有赚钱的机会,并为国家创造税收收入;对于环保产品的消费者来说,随着环保技术的提高,生产企业使用污染物控制回收技术回收利用废弃物,既能创造社会环境效益,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环保政策的完善和环保责任意识的增强,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垃圾处理厂,也将从收费和废物利用中得到经济回报;对于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占领国内市场,就意味着国家财富将流向国外。但如果能分得一部分国际市场,就意味着国外的财富将流向本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人们常说环保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根据主要就在这里。

(4)环保产业的地位。虽然环保产业扮演着克服生产和消费带来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重要角色,成为人类社会的“保护神”永远伴随着人类。毕竟,人类始终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产业虽然重要,但人类的发展主要还是要依靠各个产业的进步。资源、环境问题也不能单靠环保产业来解决。依靠科技进步实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生产清洁产品,以及运用循环经济的方式运作企业生产,是能够很好地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区域或产业实行循环经济,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那么,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能最终取代环保产业吗?当然不能。首先,不是所有企业的清洁生产都能够通过采用新工艺来实现的,一些产业和企业的清洁生产是靠环保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实现的。其次,循环经济的实行也需要环保技术的转让,环保技术常常成为企业联系的纽带。再次,产品消费不可避免产生废弃物。生产是为了消费,有消费就有废弃物。在消费中,各种产品(包括企业生产设备、居民日常消费)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定的期限就会成为废弃物被抛弃,对废弃物的处理就离不开环保产业(环保设备和环保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

第一章绪言 1、什么叫环境、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什么叫环境污染?什么是环境容量? 3、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你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特征包括什么内容? 6、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什么叫食物链? 4、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5、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应用? 第三章自然保护 1、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森林在环保中有哪些作用? 3、简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5、什么叫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哪几类?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 1、什么叫环境致病因素?环境致病因素主要有哪几类? 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影响污染物对人体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3、环境污染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源有哪些?大气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什么叫飘尘?其危害是什么? 3、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危害是什么? 4、简述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危害。 5、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为什么说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哪些物质对臭氧的分解起了催化作用? 7、什么叫温度层结?什么是气温垂直递减率? 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1、从化学角度来分,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几类? 2、什么是需氧污染物?需氧污染物的危害是什么? 3、什么叫生化需氧量?什么是化学需氧量?

国际环境法概述1

第四编国际环境法基础 一、国际环境法发展史简介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人类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纵观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1.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国际环境法的萌芽期。这25年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登记,签订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仅有3件,其中最早出现的是1921年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油漆中使用无铅的公约。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是国际环境法的初步成长期。在这25年里国际环境法得到初步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共56件。 3.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是国际环境法的蓬勃发展期。1972年6月5日到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问题看成孤立的局部的问题,通过这次会议,树立了全球一体、保护生物圈的整体观念。《人类环境宣言》与《世界环境行动计划》一起,被113个与会国一致通过,并得到1972年联合国大会的确认。会后的十年,签订国际公约共40件。可以说,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原则性的全球环境法的诞生,是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4.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环境法的成熟期,为了纪念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2年5月10日至1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特别会议,参加者有105个国家和4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3000多人,会议总结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的工作,规划了以后十年的工作,会后发表了内罗毕宣言。这次会议对国际环境法的进展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在这十年中,签订了40多件国际公约、协定,与我们关系比较大的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1986),《核成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6),《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1989)等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高潮。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又名地球首脑会议(The Earth Summit),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1.5万人参加了大会。12日至13日举行了首脑会议,118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大会。这是有史来空前的盛会。大会在国际环境法方面取得的进展,突出的是:(1)通过和签署了5个文件,其中4个文件,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另一件是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是一个比较好的文件。(2)《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经生效,是强行法,具有现行国际法最强的法律约束力。 二、概述 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国际社会关系的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其渊源主要是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和国际习惯。各国所普遍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也是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之一。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一些决议、宣言、宪章、行动计划等,虽然对各国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对各国合作保护全球环境起着"软法"的作用。 国际环境法由大量的多边、双边和区域性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协议等组

环境保护与概论 学习心得

班别:应化11-2班姓名:李日霞学号:11114060203 学环境保护概论有感 学习了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知识,很多我们平时不会留意但是都是很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了解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道路上的历程以及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环境放在了什么位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的基本原则;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一些绿色能源……。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改变、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无不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发展,这是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不公允、不友好态度和做法的结果。 然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大公害中“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日本一个兴旺的渔产小镇上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

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制造过程中用到的含汞催化剂,废水排到水中鱼虾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中,甲基汞进入人体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人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从而一起了病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约有45种,包括铅、镉、铬、铜、锌、镍等。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排入土壤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危害土壤、水生态环境。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动植物体,并经由食物链放大富集进入人体,极低浓度就能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损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重金属的来源非常广泛,传统上可以分为工业来源、城市来源还有就是突发性的环境事故。在工业上,工业能源大都以煤、石油类为主,它们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矿、选矿、冶炼、锻造、加工运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重金属污染;城市污染,城市日益变成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之一,污染过程主要包括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堆放、垃圾渗漏液的泄露、含铅汽油的使用以及汽车交通等,城市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尘中重金属也会超标;环境事故污染,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时间剧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突发性事件会导致重金属在短时间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三:全球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第二、第三层面,即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难点为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相关内容,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绪论 解释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等概念,了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前言[2] 1.2环境及其组成[1]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概念 (2)环境科学的任务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学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 (1)生态学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 (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1)概述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2020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标准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C。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A_____。 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4.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A.重力分离B.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D.混凝 5.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B_____。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6.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 A. 6月5日B. 4月22日C.9月16日 D.11月15日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8.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9.工业三废是指 C 。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10、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什么?_____C____ A.甲苯B.甲醛C.甲基汞D.氯化镉 11、所有铬的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什么毒性最大?_____A____?A.六价铬B.二价铬C.三价铬D.金属铬 12、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C____ A.酸B.氮 C.BOD D.SS 13、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为称为______B___ A.TSPB.PM10 C.降尘 D. 烟尘 二、判断题 1.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 2.城市热岛效应的特点是指城市温度比郊区的低。( ×)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过多的植物营养物排入湖泊所致。(√) 4.溶解氧量越少,表明水体污染的程度越轻。(×) 5.城市垃圾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和污染土壤。(√) 6.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六价铬。(×) 7.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

一、选择题 1. 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P76 A.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 X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 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 P66 A. 烟尘和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C A. 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热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A. 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5 .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A. 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D P140 A.重力分离 B.过滤法 C.离心分离法 D.混凝 7 . 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的历史文件 C A.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 C P77 A. TSP B.飘尘 C.降尘 D.烟尘 9 . 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A. 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0.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A A. 6 月5 日 B. 4 月22 日 C. 9 月16 日 D.11 月15 日 11. 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A A.1989 年12 月26 日 B.1986 年12 月26 日 C.1989 年9 月1 日 D.1986 年9 月1 日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 P185 A.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 B.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间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 13.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概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环境:包含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等因素 1、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间接阻碍人类生活和进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和经济因素。 2、立法上一般将环境的范畴确定在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利用行为范围之内,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使用了“人类环境”的概念。 3、目前各国环境立法给环境下定义的方法包括三类: ①概括式,例1991年保加利亚《环境爱护法》、1987年葡萄牙《环境差不多法》; ②列举式,例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93年日本《环境差不多法》 ③概括加列举式,例中国1989年《环境爱护法》的环境定义: 【简答】我国环境爱护法给环境下的定义及其理解: 环境是:阻碍人类生存和进展的各种天然的和通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爱护区、风景名胜区、都市和乡村等。

该定义包含3方面含义:①环境的范畴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进展有阻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不包括社会、经济等因素;②自然因素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要素与自然资源,也包括通过人工改造的环境;③历史遗迹与自然状态也属于环境范畴。 (二)自然资源:大多已包括在环境概念中 1、1987年《中国自然爱护纲要》的定义: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 例: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我国宪法和物权法对自然资源的规定: 宪法9条,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爱护宝贵的动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还对自然资源的权属做了规定,物权法做了细化。依照物权法规定,①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②都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③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都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法律没有规定的那些,属于集体所有。④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考试试题

111.112《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补考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8分) 1.废水治理的四大方法分别是、、和。2.噪声按来源划分可分为生产噪声、、和。3.噪声在传播过程中有三个要素,即、、。4.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域可分为、质量现状评价和。5.我国实行的三级五类的环境标准体系,其中“三级”指标准、标准和标准。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的三个原则是、和。 7.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按时间分为、和。 8.环境可分为和两种。 9.化工污染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和。 10.生态系统是由、、和四部分组成。 11.汽车尾气的机外净化主要的方法是、和三种。 12.水体污染物根据来源不同分类可分为污染源、污染源和污染源三大类。 13.废水中的有毒污染物可分为和两大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蚂蚁在爬行的时候留下的“痕迹”,这是在传递()信息。 A.营养 B. 行为 C.物理 D.化学2.飞机适宜在()层飞行。 A.平流层 B. 对流层 C.中层 D.热层 3.下列字母代表“生物需氧量”的是()。 A.COD B.DO C.TOD D.BOD 4.酸雨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含量过高。 A.CO2,SO2 B. H2S,SO2 C. SO2,NO x D.HCl,NO x 5.《人类环境宣言》是()年提出的。 A.1972 B.1982 C.1928 D.1927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废水中的疏水物质不宜用浮选法除去。 B.物理吸附时,高温有利于吸附。 C.萃取法处理废水时,常采用逆流操作。 D.通过反渗透,使废水中的阴、阳离子分离。 7.生物处理废水主要是除去水中的()。 A.有机污染物 B.无毒污染物 C.有毒污染物 D.无机污染物 8.下列物质不是好氧生化处理法的产物是(), A.CO2 B.SO2 C.H2O D.生物固体9.在催化还原法排烟脱硝中,还原剂是()。 A.Cu B.NO X C.NH3 D.SO2 10.使用活性碳吸附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操作过程中,没有被吸附的是(). A.O2 B.H2O(g) C.SO3 D.H2S 11.民用炉灶排放的废气属于()。 A.工业污染源 B.农业污染源 C.生活污染源 D.交通污染源12.在双碱法中,使用的第二碱是(). A.NaOH B.Na2CO3 C.Ba(OH) 2 D.CaCO3

暨南大学2016考研真题之824环境保护概论

暨南大学2016考研真题之824环境保护概论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包含5小题,每个名词解释小题6分,共计30分。)1.生态平衡: 2. 化学需氧量(COD): 3. 环境容量: 4. 活性污泥: 5.环境影响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包含5小题,每小题8分, 共计40分。只需作简单回答即可,无需长篇大论) 1. 酸雨的成因和危害是什么? 2. 空气中灰尘可分为飘尘和降尘,这二种灰尘哪种更容易沉降下来?为什么? 3. 土壤环境污染特点是什么? 4. 水体污染的具体类别及对应的污染物? 5. 大气污染中的PM2.5是什么含义? 三单选题(本大题包含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 根据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环境保护工作是指。 A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 B 环境管理工作和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 C 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法法律法规的建立; D 治理“三废”污染及其资源化。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大气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4. 水质指标有三大类,其中之一是物理指标。下属各项指标中,属于物理指标的是。 A. 化学耗氧量; B. 悬浮物; C. 生物化学耗氧量; D. TOC; E. 重金属。 5. 如右图所示,有一汽车在设有隔声墙的公路上高速行驶,当汽车通过A点时,在隔声墙的右边B、C、D、E的4个区域中,噪声最小的区域是:。 6. Rachel Karson在《寂静的春天》中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行进的、平坦的、舒适的超级公路,但是实际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保护概论教案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 (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 三、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

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复杂。

1环境法概述

第一部分环境法概述 [环境法上环境的概念]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资源的概念 指对人有用的物质和能量。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环境要素,如土地、森林、水、动物界、植物界等,如森林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同时也是环境要素,具有多种功能。 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性 (一)现代环境科学已经证明,环境由环境因素组成。而环境因素则是一定区域内具有生态联系的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物质和能量,即自然资源。离开了物质和能量,环境就无从谈起。 (二)环境与资源两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对环境排放水污染物,则不仅对水环境的生态功能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水资源的品质、渔业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副作用。而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也会造成森林生态功能的丧失或下降。 (三)两者具有经济价值。如资源的稀缺就会产生经济价值,而环境的一些功能,如环境容量也具有经济价值。如排污权的交易。 环境与资源的区别 (一)两者所反映的动静关系不同。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缺乏生态联系的条件下,资源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而环境不仅是静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组合,还是动的统一体:它是由出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结构、层次并能相生相容的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统一体。 如1994年欧洲部长会议公布的《有关环境危害活动造成损害民事责任的欧洲公约》地2条第10款将环境定义为“环境是指但不限于下列要素:(1 )生物与非生物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塘,动植物种群及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两者的形态不同。自然资源要么看得见,要么能为人类所具有直接感知。而环境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体,它由各种无形的生态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构成。 (三)两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自然资源强调的是林木、风、地热等物质实体或能量的天然性和有用性。即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而环境则强调的是一定区域内的一定类型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生态功能价值(如环境的舒适性、景观优美性、可欣赏性等。)这些生态功能不是通过实物形态来为人类服务,而是以脱离其实物载体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形式存在。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宪法第44条第791条规定:“人民享有对清洁空气和水、对免受过量和不必要的噪声侵害以及对他们的环境的自然的、风景的、历史的、和美学的质量的权利”。两者的经济价值的性质不同。自然资源的价值属于有体财产,如煤的经济价值是建立在煤的实体使用价值的基础上的,而环境的经济价值则是以环境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功能和信息的使用或可利用价值为基础,属于无体财产,如排污交易费、优美环境的欣赏费用和购买费用,其价值的核算方式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的核算方式有所不同。 [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的定义:(environmental problems),是指因为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于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环境问题的分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