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讲: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第五讲: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第五讲: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第五讲: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口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全面部署了“十二五”环境保护任务,为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环境保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进。

一、作为世界问题复杂体的环境问题是工业化付出的沉痛代价

环境问题表面上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环境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显现。人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例如,

1 952年1 2月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产生大量煤烟,引起大面积烟雾,发生严重烟雾事件,能见度突然间变得极差,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呼吸困难,短短几天就导致伦敦4000多人死亡,震惊世界。

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严酷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在环境觉醒

历史进程中,出版过著名的三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她指出,人类一方面创造出了高度的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 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其中代表性的语言和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个地球》,是1 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的政治宣言。代表性语言和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类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这三本书的出版,让人类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方式、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三次世界性环境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三次奋起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1 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

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我国环境保护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1 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受到各国首脑的推崇。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现代城市要重视环境污染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经典论述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经过深刻反思,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工业化付出的沉痛代价,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的非线性问题,是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的世界问题复杂体。从本质上看,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道路、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环境出了问题,必须从经济方面找原因、寻出路、求突破。

典型案例: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作区位于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24公里长的一段河谷地带,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两侧山高约90米。许多重型工厂分布在河谷上,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

1 930年12月1日至5日,时值隆冬,大雾笼罩了整个比利时大地。由于该工业区位于狭长的河谷地带,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由于逆温层低层空气温度比高层空气温度还低,影响空气对流,致使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地面上大量积累,无法扩散,二氧化硫的浓度也高得惊人。

在这种气候反常变化的第3天,这一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有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 0.5倍。发病者包括不同年龄的男女,症状是: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呕吐。咳嗽与呼吸短促是主要发病症状。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脏病与肺病的患者。尸体解剖结果证实: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组织与器官没有毒物效应。

事件发生以后,虽然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了调查,但一时不能确证致害物质。有人认为是氟化物,有人认为是硫的氧化物,其说不一。以后,又对当地排入大气的各种气体和烟雾进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认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据推测,事件发生时工厂排出有害气体在近地表层积累。据费克特博士在1 951年对这一事件所-'5的报告中,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约为25~1 00毫克/立方米(9~57微克)。空气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会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转化,加剧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而且一般认为是具有生理惰性的烟雾,通过把刺激性气体带进肺部深处,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在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中,地形和气候扮演了重要角色。从地形上看,该地区是一狭窄的盆地;气候反常出现的持续低温和大雾,使得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地区的大气中积累到有毒级的浓度。该地区过去有过类似的气候反常变化,但为时都很短,后果不严重。如1 91 1年的发病情况与这次相似,但没有造成死亡。

2.美国多诺拉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匹兹堡市南边30公里处,有

居民1.4万多人。多诺拉镇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 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多诺拉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多年来,这些工厂的烟囱不断地向空中喷烟吐雾,以致多诺拉镇的居民们对空气中的怪味都习以为常了。

1 948年1 0月26—51日,持续的雾天使多诺拉镇看上去格外昏暗。气候潮湿寒冷,天空阴云密布,一丝凤都没有,空气失去了上下的垂直移动,出现逆温现象。在这种死凤状态下,工厂的烟囱却没有停止排放,就像要冲破凝住了的大气层一样,不停地喷吐着烟雾。

两天过去了,天气没有变化,只是大气中的烟雾越来越厚重,工厂排出的大量烟雾被封闭在山谷中。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令人作呕。空气能见度极低,除了烟囱之外,工厂都消失在烟雾中。

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00人突然发病,症状为眼病、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四肢乏倦、胸闷、呕吐、腹泻等,其中有20人很快死亡。死者年龄多在65岁以上,大都原来就患有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和当年的马斯河谷事件相似。

这次烟雾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镇上的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聚集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毒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这些有毒害的气体,引起各种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经全国人大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

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出台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环境保护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污染减排是硬约束。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和l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国务院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减排任务.强化责任考核,加大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环保投资达1 564亿元,是“十五”投资的近3倍,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16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83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亿吨,新增污水管网约6万公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累计建成5.78亿千瓦燃煤脱硫机组,脱硫机组比例从14%提高到J86%。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683万千瓦,淘汰落后产能炼铁1.2亿吨、炼钢0.72亿吨、水泥3 7亿吨、平板玻璃4500万重量箱、造纸1130万吨。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I一3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1.9%,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0.8%,分别比2005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下降6 6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6 3%和 1 2%。

2.环境保护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作用逐步显现。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

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文件,明确经济建设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调整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取消对200余种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出口退税,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不予新增贷款。完成环渤海、成渝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拒批投资近3 2万亿元的“两高一资”等建设项目。深入推进重点工业行业污染防治,强化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和后督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贡献。2010年,全国造纸、化工和纺织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05年分别下降73.9%、66.7%和50%.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下降72.5%、58 1%和50%。 3.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战略全面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号召.是新时期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大战略思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建立跨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十一五”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项目完成率为87%.比“十五”提高22.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1 389

亿元。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重点城市供水量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4.8%,解决2.1 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推进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4.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逐步建立。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创新思路.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就是重大举措和突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严格新车型环保标准控制,出台补贴政策加快老旧车辆淘汰。2010年我国新车的单车排污量比2000年下降90%以上。

5.集中整治重金属等关系民生的污染问题初见成效。国务院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5个重点防控行业和1 38个重点防控区。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 0年下达资金1 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25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带动地方投资3000多亿元,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2.4%,比“十五”期末提高20个百分点。加强城市噪声环境监督管理.努力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6.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继续强化。国务院成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经国务院同意,环境保护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 1—2030)。【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2588个,占国土面积的14.9%。中央财政安排40亿元实施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入资金80多亿元,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7.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我国大陆已建成投运核电机组1 3台,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体运行安全,可靠性逐步提高。各类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等在役核设施安全可控。老旧核设施退役和污染治理工作稳步实施,建成31个放射性废物库项目.高风险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和核辐射预警系统,逐步强化核安全监管能力。有效开展汶川地震、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置工作。

8.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物权法》、《刑法修正案》及其他有关法律中也针对环境保护作出新的相关规定;开展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等环保相关法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国务院颁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8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出台脱硫电价、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一系列政策,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试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现行标准达1 300项。

9.环境执法监管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每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06年以来共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近7300家,企业

环境违法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系统。中央安排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支持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初步建成了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破冰之年:

20 1 1年1 0月24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此草案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拟首次赋予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除立法上的突破以外,各地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实践。

201 1年6月,昆明市环保局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环保部门针对侵害环境公共利益的污染行为,要作为原告要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201 1年9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与曲靖市当地环保局共同作为原告,状告云南省陆良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和陆良和平科技有限公司污染。1 0月,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

201 1年1 1月,浙江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由平湖市检察院向平湖市人民法院依法提起。目前,此案正在审理过程中。

三、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

当前.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仍将增加,环境压力继续加大,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污染减排任务非常艰巨。污染减排指标由两项扩大到四项,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领域由工业与城镇扩展到交通和农村。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8%一10%的目标,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减污染存量,至lJ201 5年共需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等.这些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的基数分别占2010年的24%、29%、26%、35%。201 1年前三季度,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但氨氮排放量仅下降0.0。.40,氮氧化物排放量反而上升7.2%。二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全国1/5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为劣V类,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性大气污染日益突出,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直观感受不一致。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下降.受污染耕地威胁食品安全。三是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化学品污染事件频发.仅201 1年就连续爆发了渤海蓬莱油田漏油、云南曲

靖铬渣非法倾倒等环境事件。1.2;5-座尾矿库中危、险、病库占12 4740,对周围水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29%的城市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四

是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亟待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补偿、生物安全等任务艰巨,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农村地区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生活垃圾无序堆放现象普遍。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严重。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中,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在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反思和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宽容污染。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仍是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这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是重要前提。所面临的突出难题就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绝不宽容污染。在1 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搞现代化.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农业转入工业、服务业.从农村进入城市.以及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安全、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压力,都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里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压缩型、结构型和复合型特点。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巨大,资源环境

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突出.解决起来也比任何国家都要困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2.环境保护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环境保护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先导、优化、倒逼、扩容、增值等综合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杀手锏”、”控制阀“和“助推剂“。

3.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以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努力方向就是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当前,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不少。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出重拳、用重典,严打环境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4.环境保护可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

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

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加强生态环保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我们要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勇于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5.环境保护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表明,自然生态环境就是自然生产力,民族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无一不与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汹涌澎湃的尼罗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的荣枯消长直接影响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滋润着绚丽厚重的中华文明。但是,因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文明衰亡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我国古代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水草丰茂的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如今变成不毛之地,闻名于世的北非撒哈拉文明因水源丧失而消亡。为子孙后代的福祉着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着想,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保护好今天赖以生存的家园,维护好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

201 1年我国环境事件:

1.渤海湾油田溢油事件

6月4日,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 9——3油田海面发生溢油。截至7月11日,蓬莱1 9—3油田溢油除了造成840平方公里的劣四类严重污染海水面积以外,还导致了其周边约5400平方公里海域由第一类水质下

降为第三、四类水质,主要集中在蓬莱1 9—3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这一污染范围外缘线东距长岛38公里,西距京唐港61公里。

2.云南曲靖铬渣污染导致毒水入江事件

6月,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化工公司将总量5000余吨的重毒化工废料铬渣非法丢放,致珠江源头南盘江附近水质遭到铬渣污染。此后媒体和环保组织发现,尚有14ZT吨铬渣仍然堆放在当地。绿色和平组织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陆良化工公司厂区附近地下水出水口六价铬浓度超标200。

5.大连PX项目险酿重大泄漏事件

险些因为台风“梅花”酿成重大泄漏事故的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在8月引发大连市民关注。大连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PX项目立即停产并搬迁。

4.苹果公司中国代工厂被指污染环境事件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和自然之友等36家环保组织于9月发布了《苹果的另一面》调查报告称,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共27家疑似供应商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环保组织此后与苹果公司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净化产业链的谈判。1 0月,苹果中国江苏代工厂环境污染又被勒令停产整顿。

5.铅蓄电池企业污染导致儿童血铅超标事件

201 1年,安徽、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发生血铅中毒事件。1月,安徽怀宁县高河镇新山社区.228名儿童血铅超标;5月,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上陶村发现1 65名村民血铅超标;同是5月,浙江湖州市德清县300多人血铅超标;5月,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1 36人血铅超标;9月,上海康桥地区25名儿童被测出血铅超标。导致上述血铅超标的污染源,几乎全是蓄电池企业。 6.晶科环境污染事件

浙江省海宁地区的部分民众在晶科光伏生产厂的门前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抗议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污染物,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居民生活。 7.城市持续雾霾天引发公众关注事件

入冬以来,PM2 5数据随着中国多个城市的持续雾霾天进入公众视野,一场针对政府数据不真实,信息不公开,对污染不作为等问题的讨论由此展开。

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

李克强副总理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回顾历次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大会.都有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1 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1 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1 98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向环境污染宣战”,积极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八项环境管理制度。1 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保护环境的实质是保护生产力.把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两大重要举措。2002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与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环保事业,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路子。2006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在于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同步推进,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1.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揭示。是做好环保工作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环境问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我们决不能为了发展而宽容污染。否则,就会出现“开上宝马车,喝不上干净水”的尴尬局面.那是对现代化的讽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推进在保护中发展。

2.探索环保新道路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环保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引领环保事业不断前进的鲜明旗帜。探索环保新道路源于环保系统三十多年的实践,在2008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达成共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提炼和概括。在201 1年10,Ej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十一五”时期,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等战略思想。受到人大常委会的一致认可。在201 1年国合会年会上.中外委员和与会专家对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内涵和目标,给予广泛赞同。这充分说明.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旗帜。

3.环保新道路的内涵是“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代价小”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可持续“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难题。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的要求.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先导、扩容、增效和倒逼作用,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推动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

5.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核心是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成

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标志。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环保为民惠民利民的理念,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6.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是着力构建六大体系。一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二是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污染防控体系.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提升污染治理能力。三是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重点解决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实际感受不一致问题。四是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实施重大环境科技工程和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健全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基准和标准。五是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程序,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执法监督系统。六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使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践行环保的良好氛围。新中国环境保护政策:

1.《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1 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召

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大会研究、讨论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并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法规性的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 979年9月,中国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把中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方针、任务和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1 989年1 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该法是根据1 982年的《宪法》制定的,是在总结《环境保护法(试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修订完善的。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 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1 999年1 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 984年9月20 El,第六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又根据1 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 984年5月1 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根据1 996年5月1 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 985年6月1 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2002年1 2月28 El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 986年1月20 El,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0年1 0月51 El进行了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 986年3月1 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9.《大气污染防治法》 1 987年9月5 El,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根据1 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1 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 988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野生动物保护法》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所制定的一部法律。

1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 989年9月1日,国务院举行了第47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1 996年1 0月29 El,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Uz,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自1 997年3月1日起施行。1 98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废止。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 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公布和生效。我国于1 957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 982年发布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此后,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还制定了许多专门的水土保持规定。

1 3.《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 995年1 0月;5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1 996年4月1日施行。2004

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

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进步,交通运输业也随之迎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人们又对这一行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要求,人们要求发展交通运输的同时要保护环境。鉴于此,作者在文中对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全面的探究,希望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绵薄之力。 标签:交通运输;环境保护;要求;关系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运输业中,其在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問题就是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土地资源日益短缺、大气污染不断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更加严峻,这些问题大都集中在环境领域,简单来说就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而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存,保护环境也符合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要将牺牲环境作为发展交通运输业的代价,兼顾二者,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 1.1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两大主题,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以上二者的哪一个,我们都要求其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强调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指的就是通过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在降低能源消耗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的基础上促进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转,其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强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获取。不仅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从长远处顾及到子孙后代对于环境和能源的需求。 1.2 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代价,事实证明,我国以前所走的那条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是错误的,是行不通的,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缺乏战略性的眼光,因此,我们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时候应该遵循前车之鉴,不要重蹈覆辙,在发展这一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的同时注意对环境做出保护,实现双赢。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减少对于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降低汽车运行的噪音污染、大气污染,保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归根结底,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将交通系统的运行过程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人们身体健康的损害降到最

城市交通与环境保护

城市自行车交通与环境保护 1、城市是市政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集中的场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而由此带来的交通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噪声,交通扬尘及交通能源消耗,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为了确保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调整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发展并建立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已势在必行。而城市自行车交通以其轻巧灵活、锻炼身体和无污染等优势理应受到保护和发展。 2、国内外对城市自行车交通的认识及发展 欧美很多国家如丹麦、荷兰,政府都在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期望自行车交通所占比例越大越好。荷兰甚至把发展自行车交通写进了国策。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对自行车车道建设进行补贴,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城市建成区内自行车道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在车轮上的国家德国,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自行车逐渐成为德国人认识上的代步工具。德国政府 和媒体也建议大家骑自行车出行,既环保又健身,是正确交通工具的首选,城市基本都有自行车专用道;即使是经济发达的美国,政府也在鼓励以自行车作为上下班通勤的交通工具。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虽然目前依然有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自行车交通是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应当限制城市自行车交通的发展,但首都北京已经率先打破这种认识误区,摒弃华而不实的“汽车崇拜”思路,在重视汽车发展的同时,也将自行车纳入政府决策的重要构成,修订或废止不利于自行车交通的管理规定,在道路两侧设置自行车的专用道等,让“自行车王国”重新成为城市的精神面貌。 3、城市自行车交通的环保优势 目前,许多城市的交通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噪声和交通能源的消耗。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空气污染严重不仅危害人体身心健康,而且还给城市绿化系统及城郊农作物带来巨大损失;交通噪声不仅会干扰人们的睡眠,长期下去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以至产生神经衰弱,还会干扰语言交流,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和听觉;交通部门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并发展绿色交通系统。不同出行方式与能源消耗和废气总排放量的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交通工具能量损耗和废气总排放量比较

11道路交通与环境保护解析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与环境保护 引言 道路交通运输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一方面,它是人们活动和物资流通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它也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减轻道路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章首先介绍了车辆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对人体和社会的危害,提出了排放污染物的防治措施;接着阐述了噪声原理及计量方法,解释了道路交通噪声的各种来源及其对人们的危害,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还介绍了道路交通振动危害与防治;最后简要列举说明了道路交通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道路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道路交通对人体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并掌握应对这些危害发生的控制方法,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节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交通网络和交通设备也不断得到完善;而在交通运输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日益增加,城市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交通运输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包括许多方面,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发出的噪音和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船舶排水和事故造成的水域污染;水陆运输线路和运输设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特别是油气管道的泄露事故,对环境的危害更为严重。在交通运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比较严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污染。大气中由空气以外的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危害的状态叫大气污染。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运输工具的排气中有许多有害成分,它们污染了大气,给广大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各种交通方式的大气污染中,汽车运输的污染影响较大,而飞机、火车和船舶的污染影响则相对较小。 2、交通噪音。噪音,即嘈杂之声,是所有令人不偷快的声音的统称。它会使人或动物感到不适,同时也会伤害听觉系统。交通噪音主要由飞机、火车、汽车等运输工具产生。在城市中,交通噪音主要由汽车产生。 3、交通振动。汽车和火车运行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交通振动。交通振动是由于地

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道路交通施工与营运时期的环境保护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几年以来,随着交通需求的快速增 长,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伴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高速发展,道路交通的施工与营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并逐渐成为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搞好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及营运时期的环境保护,对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本文具体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施工以及营运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和保护措施,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道路交通施工与营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噪声震动环境保护正文: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拥挤现象逐渐加剧,改扩建道路和新修主干道是目前缓解交通压力的主要途径。同时,由于工程施工的进行,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可避免的破坏,并且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影响,因此降低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及运营时期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道路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的破坏及防护措施 (1、1)施工过程产生的土地破坏 众所周知,道路建设工程施工中,道路本身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此外,工程施工期间,为修建道路而建筑的大型临时设施、临时房屋和取弃土场等也占用很多土地;施工过程中的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等又多多少少地会造成农作物的破坏。若不采取积极措施,会使这些土地长期被废弃。另外,道路工程修建过程中,由于开挖路堑,取土填筑路堤、开凿隧道等,对山坡及表土搅动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环,若恢复不及时,在大雨条件下,极易引起侵蚀,产生局部水土流失。此外,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若对此处置不当,暴雨作用下产生的泥石流会危害农田,淤积河沟,破环水利设施,并影响周围自然环境。 (1、2)施工过程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中,关于防止水土流失的内容的规定:采用植物和工程防护的方法防止公路施工中高填方, 路堑的坡面及取弃土场地, 因施工扰动后容易引起塌方、泥石流、岩石蚀侵等地质病害地段的水土资源流失、减少或被污染。控制施工、生活污水的排放,施工废物,废油的排放,避免造成施工区域水土污染。防护措施:①路基施工宜以挖作填,尽可能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适合,减少开挖面,开挖量,注意填挖平衡。临时设施和弃土堆应尽量不占用农田,鱼塘等农业用地。②路基施工前应在施工段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及防渗漏设施,特别是多雨地区和雨季施工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避免松散土水载、冲

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公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摘要:本文论述了公路建设以及公路运营对环境地影 响和破坏,阐述了公路绿化对公路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公路绿化 近几年来,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公路交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公路对环境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声音环境的影响、对自然景观的影响等。 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当中,公路除了对社会经济环境有所贡献之外,如果采取措施不当,会对其他几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 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的影响、对农作物环境的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饮用水源的影响。 公路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 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地污染。在施工期间,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少则几十万立方米,多则上百万立方米,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在公

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到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当汽车匀速行驶时,一氧化碳(CO)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的关系,而氮氧化物(NOX)则相反,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例如:一氧化碳(CO)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下或路堑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外,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当路基高度在3米以上时,一氧化碳(CO)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离路边20~25米左右,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离路边25 米处的一氧化碳(CO)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而离路边150米处,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噪声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

关于交通建设与保护环境的探讨

关于交通设施建设与保护环境的探讨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9级视觉传达1班 姓名:唐靓 论文关键词:交通建设环保科技 论文摘要:如何协调好道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公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环保现状,就公路设计、施工和环境保护对公路建设的要求等进行分析与探讨。 引言: 随着国家日益强大,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渐渐加强,道路不仅要绿化美化,还要承担防止水土流失,满足视线引导、缓冲、强调目标、标志等作用,它需要一整套高科技技术,公路建设工程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等方面。公路工程的路堤、路堑边坡等,将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但是要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共生关系呢? 1 生态公路的主要意义 生态公路是在公路的设计、建设中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里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形成行车安全舒适、运输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实现在现有条件下的最大生态化。近年来,公路大规模发展导致生态负效应,是自然化境不堪重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廊道效应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主要因为公路建设中,大量的挖填,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施工的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失控的废弃土,造成了人为的地质病害;对地形的过多切割和阻碍,改变了水文的平衡状态;大量的开垦土地,大规模的修建交通或工业设施,导致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其他的废土变的沙漠化,最严重的是,由于植被和地表土的损失,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公路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的重视不够,对公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估计不足。因此,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使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人类意识到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着自己的生存时,又想继续发展经济,可是越是如此,其中的矛盾就越大。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索取与征服。在公路建设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是向社会作出承诺,更重要的是对后代子孙的高度负责。如何协调好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道路交通环境保护

第十章道路交通环境保护 §10-1 概述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客观条件。道路交通环境就是人们借道路进行交通运输的客观条件。 随着汽车工业和道路事业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的日益增加,路网密度不断提高,致使道路交通所产生的某些不良现象如噪声、废气、振动、电磁波等相应增加,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平衡,危及到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害问题。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就是设法减少或防止道路交通对人类生态平衡的破坏。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并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道路环境质量,这是交通工程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近年来已开始重视交通环境的保护,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 §10-2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与控制 一、噪声的含义、计量与指标 噪声通常指一切频率混杂、呆板、凌乱、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妨碍的声音。亦即凡人们所不需要、令人厌烦的声音、统称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即指由道路交通而产生的这种令人厌烦的声音。 交通噪声与车流量、车型、车速、路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天中完全是随机变化的,是一种变化范围很宽的随机噪声。许多国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环境噪声的50% ~70%来自道路交通噪声,当然个别情况下可能稍有不同。

交通噪声对人们的影响程度不仅与声强、频率有关,并且与其持续时间和变化幅度有关。声强变化幅度很大,如在寂静的环境中,勉强能听到最小的声音强度,称为可听阈,使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强度称痛阈。从听阈(2×105 Pa)到痛阈(20 Pa))声压比变化在100万倍以上,因此采用一个声级数值来评价交通噪声就会产生很大的困难,故常用以下几种计量指标。 1.声压与声压级 声压:表示声音强弱的物理量,常用单位为帕(Pa)。 声压级(L):是声音强度相对大小的指标,其定义为2倍待测声压的有效值pe与用作比较的标准声压po的比值的常用对数。 式中:Lp 声压级(dB); Pe 声压(Pah Po 标准声压2×105 Pa 标准声压常为20μPa 故 Lp=20 (dB) 20μPa是可听阈的最低限,其对应的声压级Lp=0(dB)。痛阈的声压级Lp=120(dB)。界于可听阈与痛阈之间的声音是人的可听声。 2.频率与频谱

论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论交通运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号:00964030 姓名:郭旭明 专业:交通运输 指导老师:智颖飚

内容摘要:交通运输会给周围自然环境造成多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对植被的影响、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在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应用生态学原理,从而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 关键词:道路,植被,自然景观,可持续 对植被的影响 森林植被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它能防止土壤沙漠化,可调节洪水和河道水流的有害波动。我国森林覆盖率很低,1997年公布森林面积为国土面积l3.92%。因每年工程建设及各种其他因素损失大量的森林植被面积,其中公路建设占用林地损害植被就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山体切削和道路在林中穿越,将砍伐部分森林,大量人流和车流的进入,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破坏尤为明显,使局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层次缺失和群落垂直结构发生较大改变。乔木层由于缺乏下木及灌木的保护,对环境的抵抗能力下降,易感染病害和遭受风折,植物群落对环境的适应、调节能力降低,稳定性下降,并可能导致群落演替的停止甚至逆行演替。 道路在运营期间,汽车尾气衍生的光化学氧化剂污染物导致道路边的植物光合系统和细胞膜均产生明显变异、汽车尾气污染导致路边植物体含铅量远高于对照地区,其影响范围可达100 m、道路路基的修筑,改善了原来生态条件恶劣地带的水、土、风和光照等条件,使植物成活率提高,单株生物量提高。 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看。道路可被视作廊道,它是具有传导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索,是联系孤立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线性结构。道路作为典型的人工廊道,一方面道路廊道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空间运动及其生存和延续。另一方面廊道本身也有可能是一种危险的景观结构,因为它也可以引起天敌进入本来是安全的庇护所,给某些残留物种带来灭顶之灾。同时,道路作为深入景观的途径,会造成更强烈地景观格局和过程的改变,损害斑块内部物种和稀有物种,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因此,在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并应用生态学原理,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进一步加强道路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改善道路条件,健全交通法规,加强环境保护,减少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使道路运输系统真正融人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

论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

论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交通运输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文章主要从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阐述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并从有效利用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完善交通体系、严格管理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交通运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68.4万千米(含村道168.9万千米),高速公路达6.03万千米;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3.65万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480个;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千米,其中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为1.6万千米;全社会公路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2711亿人、货物周转量78217亿吨;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4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8亿标准箱。但交通运输的发展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噪声、震动、尾气等污染,消耗了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1. 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 (1)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环保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污染,支撑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到环境、资源和生态,使交通运输发展既满足人们当前需要,又不危及后代的生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交

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

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状况报告 (2007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庞大成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公路水路交通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进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58.3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35947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337个;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2.34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11万公里。2007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达163.9亿吨、公路客运量205.1亿人次;2006年全国港口完成物资吞吐量达46.09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0.4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3.6亿吨。在交通运输事业快速进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环保治理和法律法规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生态环境爱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保监理和环保科教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连续增长,估量在以后一段时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连续保持较高速度。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和交通运量的迅猛增长,公路水路交通的进展也将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为确保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的进展,必须按照科学进展观的要求,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进展道路”,并贯彻落实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治理的各个环节。 为了在交通运输行业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进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决策,落实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精神,支撑交通运输行业转变进展模式的重大战略,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爱护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更详细地把握了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在污染防治、环保设施建设、环保治理等方面的差不多情形,总结了交通环保的体会和成绩,分析了交通环保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咨询题,为交通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此次调查工作自2007年4月开始,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成立了以徐祖远副部长为组长的“公路水路交通环境爱护调查领导小组”,部调查领导小组下设调查办公室,负责调查的日常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

“十四五”交通运输环保发展的建议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十四五”交通运输 环境保护发展的建议 一、“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发展和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新高速公路改扩建过程中,把对环境的影响分为前期、施工期、运营期三个阶段,其中施工期和运营期的不利影响较多。前期的主要影响涉及到占地、拆迁安置工作;施工期的主要影响为路基加宽过程中土石方工程对水环境、水土保持和动植物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原有绿化边坡的挖除、绿色通道的占用,大量扬尘对空气的影响,施工机械的噪声对沿线附近学校和居民的影响,施工现场废水、废弃等对环境的污染;营运期主要影响是车辆的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服务区的生活污水对水体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安新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小组: 组长:李允振 成员: 领导小组根据所有影响环境的因素,从前期设计阶段着手,在选择扩建方案时,尽量考虑避让人口密集区,尽量少占或不占用基本农田;在施工期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取土方案,做到少占农田,节约土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并注意保持原有排灌、道路系统,达到工程和环境协调共存的目的。

(二)交通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社会环境:本项目建设对社会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为占用基本农田,占用耕地725.6459hm2,通过采取认真落实国家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统一组织交通管理的措施减缓负面影响。本工程建设总体而言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完成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水环境: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采取合理施工工艺及对施工营地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对地表水水质不会产生污染影响,施工现场生活污水不得排入附近河流;营运期间大型桥梁的桥面雨水经桥两侧排水沟引入公路两侧排水沟或农田排灌水渠,服务区的污水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导入附近水体; 3、环境空气:施工期间做好施工道路洒水抑尘、沥青拌合设备选型得当和施工场所的优化选址及防尘管理工作,公路对环境空气和保护目标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公路运营期间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各路段环境空气中NO2含量均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的要求,对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4、声环境:公路施工机械噪声对沿线评价范围内各敏感点的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夜间的声环境影响较明显,尽量减少夜间施工。运营期间对超标敏感点通过采取环保搬迁、设计隔声窗

道路交通发展对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道路交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交通的蓬勃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要实现城市交通与环境协调发展,就要在满足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城市的交通现状,对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作出探讨。 关键词:交通与环境污染协调发展 前言 进入21世纪,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加重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欧盟的环保专家认为,要减少汽车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危害,最有效的办法是调整城市交通政策,大幅减少私家车数量,优先发展公交,提倡自行车交通;同时,还应加速发展、普及环保型汽车,减少对石化燃料的依赖。 1.空气污染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 空气污染属于复合型污染,它包括生活生产很多方面带来的污染。近年来机动车排放污染在城市空气污染中逐渐占据了很高的比例。 1.1空气污染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依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1.二氧化硫。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随之带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在各类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扩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遍及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华中酸雨区比较严重的中心区域为长沙、衡阳和赣州,西南为宜宾、南充和重庆,华东为厦门、宁波和南京。目前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酸雨临界值的地区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地方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所以烟尘排放量一般是国家大型电厂的5-10倍。曾经在上海参观过的铜加工厂的大型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也达到了99%以上,它虽然是一种传统的除尘方式,但由于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单,还是获得了很广泛的应用。还有象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也是应该深入研究和针对各种场合大力推广的新型除尘设备。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更是远远高

浅谈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

浅谈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显著的成就。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我国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加剧了我国环境的恶劣程度。这种毁坏环境换来发展的模式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全相反,对我国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了研究,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关键词: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已经覆盖全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破坏着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其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因素就是汽车尾气,每天都有大量的汽车行驶在我国的道路上,每天排除的尾气总和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除此之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造成了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地资源浪费以及能源浪费等,严重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 一、交通运输及交通运输环境保护 1、交通运输发展意义 俗话说“要想致富,必先修路”,这句话说出了交通运输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大大促进了我国各个地区的贸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将各个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运输到更加需要的地方,为我国社会建设提供便利的资源。同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加强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增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为我国和平共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交通运输环境保护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至今为止,地球环境是最适合也是唯一适合我们生存的地方,一旦它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我们人类也将会绝迹。交通运输业发展带来的问题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环境,为我国环保部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必须对其进行控制和改善,将危害降到最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主要是指采用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先进技术,用来降低、控制交通运输带来的环境问题,

改善中国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

改善中国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 城市交通与环境发展的目标 城市交通发展应当符合国家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也应有利于城市环境状况的改善。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 问题 我国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央、省级政府和城市政府采取整体的、综合的、积极的行动。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2.时间资源浪费。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服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空气污染。一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危害人体健康。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4.噪声污染。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分贝),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5.资源消耗。城市交通,特别是个人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其它不可再生资源。 6.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上述主要问题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 战略性政策建议 城市交通发展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在中央政府制定的法规、宏观政策、产业和技术政策的指导下,城市政府应起主要的作用。 1.加强机构间的协作。在城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建立由城市规划、建设、交通管理、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多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以制定和实施整体的城市交通政策。 2.加强规划工作。在城市总体规划下,编制城市公共交通的专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完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和主导地位。 3.加强城市交通法规建设。重视和加强城市交通法律、法规的立法、执法和监督工作;尽早制定并实施城市公共交通法规。 4.重视发挥科学技术作用。加强科学研究,为政府出台有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改进运输工具,推动机动车污染控制,改善燃料品质,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5.重视应用交通价格手段。城市交通人格政策应当支持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税费收入应当有助于方便大多数人及改善环境的交通方式,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财政扶持。 6.重视交通与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交通与环境意识,鼓励居民使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善的交通方式,并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行动措施建议 1.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在同一城市实施统一规划、统一主管部门,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财税、经济和技术政策,统一执法尺度,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的方针。同时还应在道路使用、信号灯控制等方面,为公共交通提供

汽车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策

第!!卷第"期!##!年$月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12,+3+456*7489%:,8)*,-;<46+<6=>484(+& ?(-@!!:(@" ’)-9!##! 收稿日期A !##B C B B C #D 作者简介A 程继夏%B D E !C &F 男F 陕西岐山人F 长安大学副教授F 博士生文章编号A B E $B C G G $D %!##!&#"C #B #H C #H 汽车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对策 程继夏B F 边耀璋!%B @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F 陕西西安$B ##E "I!@长安大学汽车学院F 陕西西安$B ##E "& 摘 要A 论述了汽车发展对环境保护带来的危害J 通过对城市环境现状和监测数据的调查与分析F 提出了今后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应采取的相应对策F 并得出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J 关键词A 汽车发展I 环境保护I 大气污染I 治理中图分类号A 3" $H @D I K L B B 文献标识码A M N O P Q R Q S T U V W V X V U Q Y R V Z P [Q \]T P ^_‘V Z X T \Q Z R V Z P a U V [[V ]P a Z WY \Q P V ]P T Q Z b cd efg h C i h j B F k l m e n j o C p q j r s ! %B @;<0((-(.=+54*(+t 6+8,-=+14+66*4+1F /0,+12,+3+456*7489F K 42,+$B ##E "F /04+, I !@;<0((-(.M )8(t (u 4-6F /04+,2,+3+456*7489F K 42,+$B ##E "F /04+, &N S ‘P \a ]P A v 06w ,w 6*8,-x 7,u ()88065604<-6,+>806>,+16*7(.6+54*(+t 6+8y v 0*()104+567841,84+1,+>,+,-974+1.(*6+54*(+t 6+8,-w *676+8748),84(+,+>t (+48(*4,->,8,(.<4897F 8(w )8.(*z ,*>806t 6,7)*67,+>w -,+74+6+54*(+t 6+8,-w *(86<84(+y M +>481687806w *4+<4-6,+>*)-670()->(u 69,u ()8>656-(w t 6+8(.5604<-64+>)78*9,+>)*u ,+6+54*(+t 6+8 y {V ^|Q \W ‘A ,)8(t (u 4-6>656-(w t 6+8I 6+54*(+t 6+8,-w *(86<84(+I 1,7w (--)84(+I t ,+,16汽车发展对环境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大气污染}噪声污染J 随着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F 中国大气污染已由工业废物F 煤炭烟气型向光化学烟雾型转变J 大城市中F 汽车排放物中/~分担率占E H !J 氮氢物:~i 占!!!F 碳氢化合物占$H !J 美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中/~的E E !}:~i 的"H !}"/的H B !}/~!的H H !}微粒的!#!均来自于汽车的排放 F !#世纪$#年代以来各国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进行治理F 但是每年由汽车排入大气的废物数量仍相当可观F 全球汽车年度废气排放量F B D D #年 为"H #B #G 8F !###年为"D #B #G 8 因此J 汽车对大气的污染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J !###年中 国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F 监测的H H G 个城市中 E H @L !的城市超过国家大气质量的二级标准 F 其中超过三级标准的有B B !个F 占监测城市的H H @B !J 交通运输过程中洒落在道路上的渣土}煤灰}灰土}煤矸石}沙土等各种固体F 以及混和在道路上的 其它排放源排放的颗粒物F 经往来车辆的碾压后形成较小的颗粒物载入空气F 形成道路交通尘F 在道路等级不高F 道路两旁绿化不好的路面上常常积有大量的尘土F 汽车行驶在路面上造成尘土飞扬F 这部分颗粒往往会反复扬起F 反复沉降F 造成重复污染J 由于道路的面积很大F 占城市面积的B #!以上F 所以道路扬尘对v ;$的贡献%占扬尘的L #!以上&不容忽视J 交通噪声是城市噪声公害中的重要来源之一F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发展F 城市噪声愈来愈严重F 据国 家环境质量公报报告F !###年监测!B "个城市道路交通噪声F 等效声级范围在L E @!%G #@$>&之间F G @D !的城市污染较重F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差F 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基本处于轻度污染J ’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加大对( 污染防治法)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中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 万方数据

交通运输局20xx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交通运输局20XX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交通运输局XX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根据《xx县XX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xx县交通运输局认真组织落实,逐一对照全面梳理。现将XX年全县交通运输系统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理念 xx县交通运输局坚持贯彻党中央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正确分析新的经济和交通发展模式,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绿色交通发展新思路。一是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组织干部职工、施工单位、项目部认真学习《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环保意识;二是利用宣传标语、宣传栏等方式积极宣扬交通发展新理念,营造绿色环保交通建设新常态;三是围绕打造“干净整洁、秩序井然、通行顺畅、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城乡交通运输环境目标,全局上下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统一安排部署,扎实推进环境整治各

项工作,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四是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查力度,发现问题,要求各责任单位立即督促整改。 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环境保护氛围 我局深入宣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在交通运输系统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治理环境脏、乱、差,重点对单位卫生死角、露天垃圾、办公场地、公共厕所、公共场所等地的垃圾、杂草进行全面彻底地清除,同时派出宣传分队,重点在车站、码头等人群流动性大的场所开展创卫宣传活动,号召群众爱护环境,自觉做到不乱扔、乱倒、乱吐、乱画、乱张贴,提高全民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从而营造人人爱卫生、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真抓实干,全力开展整治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 1.强化公路沿线路面保洁。我局进一步加强日常养护工作力度,对G213线、G348线、乐井路和主要县道进行了重点整治。今年共冲洗、清扫、保洁路面约x万m2,路肩x万m2,边沟x万m,清洗波形护栏x万m,清洁绿化带万m2,清洁养护管理站8处,清除公路沿线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xm3,清除垮塌方x

浅谈交通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交通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交通运输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交通发展,还是全国各地铁路运输业的发展,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交通业的这种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交通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成为保证交通运输正常运行的一大关键,本文就针对我国现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探析一下在这种发展中该怎样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做好环境保护的工作。 关键词:交通发展、污染、环境保护 引言 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技术水平的进步,在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本目标,而我国也早已将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我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的一个重点。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是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开始的,旧中国时的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业的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运输路线不断延伸,交通运输网遍布全国各地,随着交通业的这种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交通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在性质上属于服务性行业,对社会生活和其他行业都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正影响,也就是带来的便利的一面,如给人们的正常出行带来了便利。走南闯北,正常上班在现在的生活中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业,除此之外他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激励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激励了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但是,我们在看到它有利影响的一面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它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既占有了土地也污染了环境。 1、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占有率 交通运输业并不仅仅指的是一条路而已,它所连带的还包括其它的各种服务设施,例如公路基础设施、客运站、火车站、飞机场、港口码头以及其他的运输服务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都会大面积的占用土地,还有铁路的修建也会占用大量土地,在一个城市的占地面积当中,道路的占地比率至少会占到20%,铁路可能会占到土地的4%~5%左右,站在保护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工程项目时应该尽量以土地资源占用少、资源利用率高为选择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