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洲商业革命的创新

欧洲商业革命的创新

欧洲商业革命的创新
欧洲商业革命的创新

1300-1650s欧洲商业革命的商业创新

表现:16世纪在欧洲商业上发生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欧洲资本的流通范围和海外贸易的地域急剧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和贸易额迅速增加,以及由此导致了商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的改变。指16世纪欧洲商业在地域上的突然扩大,以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地理大发现后,出现了欧美、欧亚的跨洋贸易,逐渐形成世界市场。欧洲商业从专为封建贵族服务转而面向广大居民。出现了商品交易所和垄断殖民地贸易的特许公司。16世纪在欧洲商业上发生的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欧洲资本的流通范围和海外贸易的地域急剧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和贸易额迅速增加,以及由此导致了商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原因:为什么说13—14世纪是欧洲商业变革的临界点?

第一,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从11世纪开始,伴随着西欧在东欧平原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殖民活动,以及十字军在地中海区域的进展,商业交流的地理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

第二,竞争制度的安排。13世纪,庄园外的发展中城市遍布欧洲大陆,这些城市一般采用自治的方式,城市中的贵族掌握着管理商业获取报酬的权利,同时有义务为地方的商业安排竞争秩序和提供军事保护。城市贵族深刻认识到贸易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于是总是制定鼓励商业的政策。在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封建法律的城市法、商法和海商法,与此同时,各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构,为法律的贯彻执行提供组织保证。

第三,商业技巧的创新。(1)钱币业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来,成为日后金融业的先驱。(2)记账和划账的结算制度逐渐成形,它使债权和债务相互冲抵,减少了因缺乏硬币造成的商业困难。(3)出现了汇票,相距遥远的商人之间的账务可以通过汇票来结账。此外还摸索出了分摊风险的方法,其中包括委托制和合伙制的雏形,保险业也初露端倪。

欧洲的商业革命是由于地理大发现所引起的。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不仅开辟了东西方贸易新的通道,还使得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至于原来就已经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胡椒、丁香、肉桂、豆蔻等),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增长的幅度更大,其中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就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形成:欧洲与海外贸易往来的扩大,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得商业经营日趋大众化。市场上普通的日常用品逐渐代替了原来高级奢侈品的重要地位,过去专为封建贵族服务的进口贸易,也开始转向广大居民的一般消费。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商人纷纷组织起新型的贸易公司。这些公司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封建性商人公会,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此外,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活动已经远及世界各地,国际上多种多样的因素随时在发生影响,商品价格经常有极大的波动,这为商业投机特别是对殖民地商品的投机,提供了广泛和良好的机会。再加上在新的条件下,商业的发达已经使得买卖双方只要签订合同,或者集中在专门的交易所就可以进行贸易活动,不一定需要现货成交。所以在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狭窄范围。

结果:商业革命促进了劳动的世界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使欧洲商业资产阶级积累了巨额货币资本,从而推动了欧洲国家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与中国的比较: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产权交易的场所,因此,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就必然与产权制度发生联系。14~16世纪中欧经济达到临界点(这一时期,在中国大体处于元代和明代存续期间。元代存续时间较短,而且相当长的时间处于战争和动荡状态,而明代是中国与欧洲在经济上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朝代)。

1.农业发展状况。理论上,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为工业发展提供国内市场和大批产业工人。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从当时的农业状况来看,中欧农业水平大体相当,且都体现了下列特点:一是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13~14世纪西欧中等农户每年大约产粮2200公斤,到了15~16世纪则达到4800公斤,劳动生产率提高近1倍以上。同期的明代农业发展也较快,耕地面积明显扩大,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1381年全国征收粮食26105251石,到1393年增至32789800石,12年间增加了600多万石。二是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副手工业生产,从而大大加快了工商业的发展。三是封建人身关系松动。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封建领主(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也对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手工业发展状况。手工业是近代工业的前奏,它的发展对于早期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兴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4~16世纪,中欧手工业都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是整个手工业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欧洲,佛罗伦萨出现了200

多家毛纺工场,每家年产量约为300~400匹,纺织业工人达3万余人,且从14~16世纪初一直如此,而英国的毛纺工场规模更大。同期的明代,作为家庭副业的纺织业也有较大发展,1385年前,明政府仅用于赏赐军衣的棉布每年就达100万匹左右,1419年,明政府共征收120.69万匹,可见全国产量之多。其二是工场规模较大。英国纽伯利城的数个家族的呢绒工场雇工均在千人以上,此外,欧洲其他各国的纺织业、造船、印刷、制革、玻璃制造、采矿、冶炼业都很发达。同期中国的制瓷业和冶铁业也出现大规模生产的态势。永乐宣德年间(1426~1435)仅在景德镇一地,官窑就由洪武年间的20座发展到58座,宣德八年(1433年)政府向景德镇官窑一次派造就达44.35万件。1403~1434年仅民办冶铁的产量就由120万斤增至830万斤。其三是技术不断改进。中欧两地都有一些技术革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商品经济和商业资本的发展状况。首先,商品经济日趋发达,封建经济开始动摇。在欧洲,早在13~14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邦城市各种商业关系的发展已接近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中国明代中后期,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业雇工的涌现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都意味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其次,商业资本活跃,商人开始直接支配生产。在欧洲,资本主义进入手工业部门的突破口就是将手工业者兼具的生产职能和商业职能分开,也就是将商业的职能从手工业者手中剥夺

过来,再由某些人将商业职能予以垄断,使得生产者最后依附于这些垄断了商业职能的人,这样就将商品交换关系演化成商人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在中国明代,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有许多资本雄厚的商人和商业集团,如徽商、晋商、江右商等。最后,金融体系逐步改革,商业技巧不断创新。在欧洲,钱币业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来,成为日后金融业的先驱,威尼斯创立的第一批银行正是从里亚尔托的货币兑换商品账桌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太祖曾着手统一货币,明中期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徭役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海外探险和海外贸易。商业革命是工业革命前一系列革命性变化的真正起点,商业革命的结果是市场制度的产生。在欧洲,引起商业革命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地理大发现,这场源于15~16世纪的航海运动被视为股份制创新的催化剂。而在航海运动的技术支持方面,中国则远远领先于欧洲,居于世界前列。1407年,明政府下令造海船249艘。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的第一次航行共有船只62艘,其中最大的船长44丈,宽8丈,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交通工具,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和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航海设备和技术[3]。船队有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27000余人,是当时最庞大的航海队伍。郑和的船队曾到达赤道以南的东海岸,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而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海时只有3艘船,87名水手,达·伽马船队也相差无几。无论从人员数量、船队规模还是航海技术方面,欧洲都无法与中国相比。上述比较的结果证明,当时中国与欧洲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是大体相同的,在某些方面,例如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中国甚至领先一步。但是,“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从各种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中国在19世纪前最终没有像欧洲出现大规模生产和经营的状况,因而也没有像欧洲出现股份制企业,产生证券。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中国古代产权制度的缺陷。

欧洲与海外贸易往来的扩大,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使得商业经营日趋大众化。市场上普通的日常用品逐渐代替了原来高级奢侈品的重要地位,过去专为封建贵族服务的进口贸易,也开始转向广大居民的一般消费。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商人纷纷组织起新型的贸易公司。这些公司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封建性商人公会,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此外,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活动已经远及世界各地,国际上多种多样的因素随时在发生影响,商品价格经常有极大的波动,这为商业投机特别是对殖民地商品的投机,提供了广泛和良好的机会。再加上在新的条件下,商业的发达已经使得买卖双方只要签订合同,或者集中在专门的交易所就可以进行贸易活动,不一定需要现货成交。所以在16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狭窄范围。

商业革命促进了劳动的世界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使欧洲商业资产阶级积累了巨额货币资本,从而推动了欧洲国家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总之,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各种后果,集中到一点,便是资本势力的增长,一个新兴的拥有资本的阶级——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几个国家的银行家、商人和工场主的地位骎骎回上,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的统治,由此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且影响整个世界。马克思指出:“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世界经济史重要概念 1、新航路开辟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背景) 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贵金属货币需求量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需求。 ②社会根源:欧洲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 ③商业危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④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⑤思想动力: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注入了精神动力。 (2)客观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四次远航) ①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欧洲→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向东探险 ②1497—1498年,葡萄牙达·伽马,欧洲→印度 ③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欧洲→美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④1519—1522年,葡萄牙麦哲伦,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掠夺。③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④打破了世界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商业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

宋朝商业革命

1、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 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②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④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 ……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材料二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

的“商业革命。 ……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 1 / 5 ……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 ……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 传统与变迁》材料三(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 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马世力《世界史纲》(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与材料三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4分)(3)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5分)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6分)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欧洲一体化进程

xx一体化进程 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总结,加之欧盟以一体化的形式在欧洲加快内外整合,欧盟终于成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权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最大的区域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成熟、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它以其成功经验提出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欲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发生“大碰撞”,在理念、国际法、外交改革、经贸等6个方面发生歧见,对此应予实事求是的估量。 大量事实证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欧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 一、xx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1、欧共体成立前的准备孕育阶段(1946年~1967年) 二战结束后,经过战争洗礼的欧洲百待废兴。昔日的一流世界帝国变成了屈居美、苏之后的二流国家。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大国地位,欧洲主要大国都有了重新联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经济的思想。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早构想。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从1951年开始至今,欧洲演绎着不断扩张和深化的历史。1950年5 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史称“舒曼计划”),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定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该条约于 1952年7月25日生效。

高中历史课外知识必备知识点:分析“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以及世界市场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 1 ) “商业革命” 表现为:①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 ②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③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 2 ) “价格革命” 表现为: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①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②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人减少,日益衰落。 ③靠土地收人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3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及其发展阶段世界市场有狭义、广义之说,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市场交换场所,是世界各国通过互助合作和贸易往来建立起来的商品交换的领域。广义世界市场表示发展为世界规模的资产阶级经济社会的整体。 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形成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 年的时间。 世界市场的初级阶段是从15 世纪末到18 世纪60 年代,这时的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70 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整个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居支配地位,它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 世纪唱。年代到20 世纪30 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特征的多边贸易体系和世界货币。世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不断繁多。从20 世纪40 年代以来,世界市场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 二次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分工出现细分的趋势,因而使国际分工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部门间的分工向部门内分工转化,这使部门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出现经营全球化的特点。此外,世界市场区域化、集团化发展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各国纷纷把先进技术用于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因此,世界技术贸易市场发展非常迅猛,技术贸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2019·江苏仪征期中)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两宋时期,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A) 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皇帝崇尚节俭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2019·辽宁沈阳期中)今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一带,历史上曾因统治者兴修水利、自然条件优越,再加上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成为南宋时期的重要粮仓。下列说法与之相关的是(D) A.天下谁人不识君B.安得广厦千万间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3.南宋时期,一位商人沿江而下去江东看一个乡下的朋友。沿途他会看到哪些经济作物(C) A.茶树、烟草B.棉花、大豆 C.棉花、茶树D.棉花、玉米 4.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有一个王朝大力推广占城稻,其造船业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这个王朝是(B) A.唐朝B.宋朝 C.元朝D.明朝 5.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瓷都”。宋朝时期的“瓷都”是(C) A.河北曲阳B.河南汝州 C.江西景德镇D.河南开封 6.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作(D) A.夜市B.驿站 C.会所D.草市 7.(2019·陕西西安期中)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

A.都护府B.市舶司 C.礼部D.市舶使 8.(2019·江苏宿迁期中)“南海1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材料反映了宋代(C) A.农业繁荣B.手工业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D.文化昌盛 9.(2019·江西南昌期末)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B)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郑和下西洋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10.(2019·江苏泰州中考)《宋史·食货志》记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D) A.三国时期的蜀国B.三国时期的吴国 C.唐朝时的四川地区D.北宋时的四川地区 11.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下图)。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A)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 张骥、闫磊 2013-1-23 13:03:40 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1期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而言较为隐性的文化因素,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其他因素难以企及的影响,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从欧洲统一观念的形成、发展、演变,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欧洲观念的深化发展,欧洲共同的文化政策和在文化全球化、文化霸权的压力面前欧洲的文化抗争问题及文化因素阻碍一体化进程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张骥,男,法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闫磊,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A81, 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574 (2004) 01-0083-11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欧洲一体化已经从最初的6国发展到如今的15国,2004年将发展成25国,其内涵已从最初的煤钢联营深入到超国家机构的建立与共同货币政策及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和民政事务的政策合作,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文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对欧洲统一观念、欧

“普世主义”既来自于罗马教会维护其在“基督教世界”中精神统治的努力,也来自于古罗马帝国经久的魅力。十字军东征(1096—1270),作为西欧国家共同的对外宗教战争,增强了西欧世界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罗马教皇身为东征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感召力及其一统的权威,基督教会的权势因此达到了鼎盛[1](pp20-28)。有人评价说:“基督教会通过宗教信仰,通过它的宗教组织系统把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西欧联结在一起,这种状况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西欧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速了欧洲文化的认同过程,为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pp53-57)尽管基督教会不遗余力地宣扬和推广“普世主义”,强调基督教世界的统一性和教会权力的普遍性,但终于敌不过王权,最后教会本身也分裂了,然而,谋求统一的追求与梦想覆盖了以后几十代欧洲人的灵魂。 17世纪以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它一方面为欧洲各国人民的交往以及欧洲在世界的霸权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使欧洲的分裂持久化,并导致了连绵不绝的战争。这些战争给欧洲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此时,欧洲的理想主义者提出了各种统一欧洲的方案,以谋求欧洲的和平与发展: 1713年,法国的圣-皮埃尔在《争取欧洲永远和平方案》中最早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思想;卢梭则认为,只有依据各民族人民的意志,欧洲联合才可能实现;杰·边沁在《国际法原则》中提出了“普遍和永久和平的计划”;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公布了一个永久和平计划;圣西门致力于“重新组织欧洲社会”,提出要建立一个议会制的联盟;拿破仑有过用武力统一欧洲的宏伟计划,他曾表示:“我要把还是计划的内容付诸实现。我们应当

世界经济史

1、简述1000—1820年经济的 西欧收入在1000年左右处于最低点。其水平显著低于其在公元一世纪时的水平,也低于同时期的中国、印度以及东亚西亚的其他地区的水平。11世纪是西欧经济开始上升的转折点。它以缓慢步伐前进,但到了1820年,它的实际收入已经三倍于其起点水平。经济领先的地区和特征发生了变化。1000-1500年,威尼斯开拓了沿商之路至黑海港口之间的贸易,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运动的发展。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了通往美洲和亚洲的贸易通道。在14世纪时,西欧在人均收入方面超过了作为亚洲领先经济的中国。英国从1500到1700人均收入几乎翻了一倍,而同期的法国和德国的人均收入只增长了三分之一,意大利几乎没有增长。1700-1820年英国上升为霸权国,英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西欧对北美自然资源的掠夺,欧洲人口以及技术和组织方式的引进,给18世纪以来西方经济的上升拓展了新的巨大空间。到19 世纪末,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先者。日本是亚洲正常状态的一个例外。在17、18和19世纪的前半叶,它的人均收入赶上并超过了中国。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了大量旨在追赶西方的制度变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收入方面它已实现了这一目标,但在生产率方面它仍然落后于西方。拉丁美洲的殖民占领与北美洲有些相似但伊比利亚的制度比起北美的制度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之下,拉丁美洲有更多的土著人囗他们被作为下层阶级对待,无权得到土地和享有教育。独立之后的社会秩序也没有多大改变。从长期来看,它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要慢于北美, 但超过了亚洲或非洲。 非洲在1820年时的人均收入要 低于其在公元一世纪的水平。从 那以后它的人均收入水平增长比 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慢到1998年, 它的收入水平仅比西欧1820年 时的水平略高—些。它目前的人 口增长比任何其他地区都要快, 其速度是西欧的8倍。在公元 9—13世纪之间,中国出现现了 经济重心的转移,在8世纪时3 /4的人口居住在中国北部,其 主要的农作物为为小麦和谷子。 到了13世纪末3/4的人口居住 在长江以南,以种植水稻为为生。 这一转变大约使人均收入提高了 1/3。在18世纪中国经历了特别 大的人口扩张,同时出现了最引 人注目的外延式经济增长。 2简述1820——1950年世界经济 发展状况 答:1820-1870是资本主义发展 的缓慢时期和初始阶段,当时经 济发展的动力几乎主要来自欧洲 国家和一些西方衍生国。1820年 开始,世界经济处在工业革命时 代。英国是最早出现工业革命的 国家。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在 1820 -1913 年间, 英国的人均收入增长比过去任何 时候都快.这一时期也是欧洲其 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纪元。 以德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其他一些 国家从 1870 年也先后实现了工 业革命。日本和澳大利亚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也先后完成 了工业化过程。到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国家和 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构成 了新的世界格局。1720 年~ 1913 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和世界 工业增长率基本上是同步增长。 国际贸易作为商品销售和资本积 累的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及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工业化彻底改变了各国和世 界的自然经济结构,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变成了人类经济活动中 的必要组成部分。工业革命后国 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也获得了快 速的增长。19世纪70年代到20 世纪初。世界由“蒸汽时代”进 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出 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开始向 帝国主义过渡。主要的资本主义 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 德后来居上,英法相对落后发展 缓慢,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 发展。1913 年到 1945 年期间爆 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出现 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二次世界 大战和 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 给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带来沉重 的打击。战争和经济危机不仅对 世界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同时 破坏了原有的国际经济关系。这 个时期的经济萧条、货币竞相贬 值、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严重地 影响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不断 萎缩,世界经济增长也不断下降。 3简述1950年到2015年世界经 济的发展 答: 20世纪50-60年代末,以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投入 到了战后的经济复苏的建设中, 并且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 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 世界银行,这俩个组织的建立使 得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金融 的联系更为密切,也促进了世界 贸易的快速发展。1945年起美国 开始向日本提供财政支持,协助 日本重建战后经济,推动了日本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在60年代

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革命

第一章近代早期的世界 第一节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革命 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在这一开端时期,西欧各国扮演了最积极的角色。西方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革命使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为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并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开展了新的革命运动。此前处于相对隔绝状态的各个地区也在这一时期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更新的时代。 一、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以及麦哲伦等人穿越三大洋完成环球航行,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内容。这一系列人类壮举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15世纪下半叶,西欧航海活动较盛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对远洋探险、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路很感兴趣。其动因在于:15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西欧社会对金银资财的需求日益迫切,朝野上下都疯狂地追求财富和货币;当时普遍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尤其是《马可·波罗游记》 中有关中国富甲天下、金银遍地的描写更使西方人 觉得只要到达中国,就会满载黄金珠宝、香料丝绸 而归。15世纪中叶,传统的陆上东西贸易因奥斯 曼帝国控制了通商要道而几近瘫痪,西方人不得不 考虑从海洋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西方人还想 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基督教以博爱人类 为教旨,宣扬普救主义,有一种强烈要求人人都航海使用的仪器-星盘 接受基督教的倾向。中古晚期,日益强大的穆斯林世界给基督教世界带来了空前强大的压力,一些基督教教徒便将弘扬教义的目光投向了海外世界。人文主义思想也为远洋探险提供了另一方面的精神动力。人文主义者讴歌现实生活,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来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欧洲一体化 欧盟、申根、欧元区的区别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声称美国将竭尽全力帮助恢复世界经济正常秩序,并提出了旨在重建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战后恢复提供经济援助。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敦促下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欧洲各国经济政策,以努力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1948年,一个非政府论坛性质的欧洲大会在海牙召开。会上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倡议,例如建立欧洲议会、制定人权宪章、设立人权法院等等。在舆论上为欧洲一体的正式开始作了充分准备。1949年,英、法、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爱尔兰以及荷比卢三国共10个国家签订了《欧洲理事会章程》,设立欧洲理事会。严格地讲,这次行动只是一体化的前奏,但是欧洲理事会的工作仍然被认为是卓有成效的。一些重要的协定和《欧洲人权公约》、《欧洲社会安全公约》、《欧洲社会宪章》都是由欧洲理事会主持签署的。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当时,为了限制联邦德

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之为《巴黎条约》。这个条约是西欧主权国家之间在一体化进程中签订的 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立法文件。《巴黎条约》规定欧洲煤钢 共同体设立4个机构,分别为:高级权力机构(执行机关)、共同大会(咨询监督机关)、特别部长理事会(成员国代表 机构)和欧洲法院(审查执行机关的决定并审理违反条约的诉讼)。《巴黎条约》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4年,欧洲防务共同体(European Defence Community)的建立以失败告终,一体化进程受挫。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的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 条约》;。条约规定: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建立共

世界经济史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行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等。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日耳曼所有制:日耳曼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氏族公社所有制,这个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农民表现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占有者。公有地只是个人财产的补充,它没经过发达的奴隶制,直接进入封建制。 封建领主制经济:中国的封建领主经济建立于西周,是指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以封地的形式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封地分封给下一级贵族,下一级贵族再分封给下一级,以此类推。依照宗法制规定,他们一般将这些土地世代相传,使被封赐的土地成为各级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于是,土地所有的等级结构形成以天子为首的封建土地所有者阶级。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即成为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农民,也就是农奴。这就是封建领主制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封建行会:旧时城市商品经济中的工商业组织。有手工业行会、商业行会。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为了调整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起采组成行会,这种行会带有地域和行业两重性。行会产生于隋唐。唐代工商业组织大都称“行”,源于街巷上的贩卖摊商,往往一条街上开设的都是同类的店铺,故称“行”,如“织锦行”、“金银行”等。到了宋代,行会组织更加发展。北宋汴京、南宋临安行会多达数十家,入行者百千人。 明清以后,行会进一步发展到会馆、公所。组织也更为严密,订有行规、业规、帮规等制度,形成一种垄断势力。清末期日益衰落。 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导致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使欧洲整个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上。 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马尔萨斯陷阱:18世纪以前,整个农业发展的历史和世界人口的历史在单调地重复着。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开始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

1.3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知识点)

考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概念解析: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它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称之为商业。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⑴汉朝:①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起步。②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③“坊”“市”分开,商业交易(市)的时间、地点受到官府严格管理和控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常年战乱,农业、手工业生产遭到破坏,商业发展缓慢,草市出现。 【概念解析】草市:南北朝时期开始,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4.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安定繁荣;②农业、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表现:①为商业服务的飞钱、邸店和柜坊出现。②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仍分开,农村集市(草市)发展。③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④对外贸易:

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⑤中唐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⑴宋朝: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坊(居民区)市(商业区)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不再受限制;出现晓市、夜市等;出现了工商业集镇(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造船业)、广东佛山镇(冶金业)、河南朱仙镇(纺织业)、江西景德镇(陶瓷业))。 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一种民间的交易凭证)北宋时在四川出现并推广。 ③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 ④边境贸易(榷场—辽宋夏金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收税贸易市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贸交流)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泉州,阿拉伯人为东西方贸易的中介)。 ⑵元朝: ①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③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 6.明清时期:继续发展繁荣。

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试论欧洲一体化的特点与价值 摘要:毫无疑问,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集团组织,其一体化进程具备一般区域集团组织的共性,而西欧世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也造就了其发展进程独特性和规律性。首先,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第二,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过渡,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领域扩展;第三,欧洲一体化是从精英到大众的过程;第四,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实行了灵活渐进的原则,排除强制性的一体化;第五,竭力寻求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欧盟是当今国际体系中几乎涉及所有领域的一个重要存在。经济上,它是一个堪与美国匹敌的重要行为体;政治上,它代表着西方世界里与美国不同的声音,是多边主义和规则治理的倡导者。追根溯源,欧盟的力量源泉来自于战后50多年的欧洲一体化建设。 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局面微妙。一方面,欧洲的主要战胜国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之际,就感受到了来自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投降,但仍然具备东山再起的实力。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人却仍然没有安全感。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已经逐渐开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争演主角。欧洲人开始积极地推进欧洲一体化。欧洲一体化是二战后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区域集团化实践。从1951年4月18日,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以及西德签署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到1991年欧盟成立,欧洲完成了经济政治乃至多领域的一体化。 一任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

纵观欧洲半个世纪的一体化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领略到欧洲一体化最先是经济的联合,首先通过在经济领域的整合,以减少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实现政治,科学,文化,军事等等其他多个领域的联合。当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某种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才会发生。 有关政治一体化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是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需求外溢的结果。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后将政治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 它体现了西欧或者欧洲国家主权的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 这种特征明确表明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的一体化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谨慎敏感的心态, 同时也说明了某些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直接、明显的效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 西欧或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最为迫切和直接的经济利益。那些与其目前的实际利益相差甚远、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宏伟蓝图和冠冕堂皇的理目标标, 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 政治一体化并非违背欧共体乃至欧盟成员国及欧洲民众的普遍利益, 只是现存民族国家的民声对其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政治一体化的发生需要更丰富的土壤, 才能产生更强烈的现实与长远影响。 而现代意义上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局面微妙。一方面,欧洲的主要战胜国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之际,就感受到了来自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投降,但仍然具备东山再起的实力。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人却仍然没有安全感。因而,现阶段他们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给他们安全感。因此以经济一体化为先导,可以让欧共体或者欧盟成员国以及各成员国的人们看到一体化所带来的益处,兴起

什么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什么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简单点) 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14、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乃至世界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商业革命即是其中之一。其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和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际贸易日益拓展,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如美洲以种植业为主,生产大量的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并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同时种植园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三角贸易因此繁荣起来;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在洲际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欧,他们驾驶船只穿梭于各地,通过控制商业和航运业大发横财,这种世界体系的形成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不平等因素。世界市场的拓展使新的商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引起了广泛的物种交流:欧洲人从把旧大陆的牛、马、羊及他们的农作物(麦子、葡萄、甘蔗、洋葱等)带到了新大陆;而美洲的农作物也传播到了欧亚大陆,如高产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还有花生、豆类、西红柿等,这些食物极大的丰富整个世界的食物资源,到现在仍然是人类的基本食物;原产美洲的烟草、可可等农作物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贸易中心和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业中心地位先是被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取而代之,而伦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的海上贸易中心。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夺。17世纪的荷兰执世界贸易之牛耳,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但因其缺少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且只重视发展航运业,忽视了海军的建设,在17世纪后期被英法取而代之。而英国经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价格革命也是商业革命的内容之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和性质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战后发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性:经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 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动态平衡, 一体化利益均摊原则, 精英驱动的一体化进程, 主权的集合与共享。这些特点和性质实际上表明了战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走出高度发达和疆域相对狭小的困境以及抗衡外部政治经济竞争压力而寻求区域一体化的创新。可以预见, 欧洲一体化的这种特点和性质仍会体现在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中, 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盟发展的新特点。 一、任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 回顾欧洲一体化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 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一体化主导了整个一体化的发展脉络。尽管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有多种, 即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 但最能将西欧国家或者说欧洲国家整合起来的是经济领域的一体化。当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某种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才会发生。有关政治合作或政治一体化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及需求外溢的结果。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将政治合作甚或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 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 这种特征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 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 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其切实的经济利益。那些与其目前的实际利益相距甚远、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宏伟蓝图和冠冕堂皇之词, 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政治一体化并非有悖成员国及欧洲民众的普遍利益, 只是现存民族国家的藩篱对其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政治一体化的发生需要更丰富的土壤, 会产生更强烈的现实与长远影响。 二、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 欧盟成员国不同的国家利益通常会导致对一体化政策发展的不同需求, 强求一致则有导致政策发展停滞之虞。由于任何成员国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政策问题上永远处于多数, 或说处于有利地位, 故妥协与规避就成为一体化政策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所谓规避, 即在特定政 策提案对某个或某些成员国可能具有潜在不利后果的情况下, 可考虑对该政策提案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条款进行例外处理, 也即可以不适用于这些成员国, 以换取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国同意该项政策发展。这种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或者说灵活性贯穿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始终。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创建了欧洲货币体系中的汇率机制以来, 欧洲一体化进程就包括了某些灵活性要素, 即不是所有成员国都必须加入一体化进程的所有方面。80年代中期确立的申根体系明确认可不介入这些机制的成员国。20世纪90年代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继续依循并极大地扩展了这种弹性原则。如马约将两个新的政策范畴—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司法与内政领域的合作游离于欧共体的政策制定机制之外, 而由各国政府商定。这是由于一些成员国认为这两个支柱涉及敏感的国家主权, 在现阶段难以适用超国家的决策机制。这种特殊政策特殊处理的方式既照顾了成员国对其主权利益的考虑, 又保证了一体化向外延扩展的方向发展, 进而为成员国实现其整体国家利益提供了现实基础。 此外, 马约第一次将成员国不包括在某些政策领域以条约的形式给予特别的阐明。如社会政策在马约谈判过程中产生了特殊的困难。尽管有11个成员国希望给予社会宪章以坚实的条约基础, 但由于英国希望该政策领域不扩展到欧共体现存政策职责中, 导致马斯特里赫

世界经济史综合练习

世界经济史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版图非常狭小,但是一次历史性的航行使得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完成这次〝历史性航行〞的探险家是() A、哥伦布 B、迪亚士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A 解析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使欧洲人知道除了亚洲外还有美洲,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故A项正确;迪亚士到达好望角,不符合〝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故B项错误;达·伽马到达印度,不符合〝世界的面积扩大了几乎一半〞,故C项错误;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此时经地理大发现新发现的世界面积已超过一半,故D项错误。 2.近代伊丽莎白女王给洗劫西班牙美洲商船的海盗船长们颁发〝私掠许可证〞。拥有该证的海盗失败后享受战俘待遇。有时他们也被称为〝皇家海盗〞。这反映出() A、新航路开辟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B、西方殖民扩张扩展了世界市场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迅速壮大 D、英国积极参与殖民争夺 答案D 解析伊丽莎白女王给洗劫西班牙美洲商船的海盗船长们颁发〝私掠许可证〞说明英国积极参与殖民争夺。A、B、C三项说法虽正确但与题目无关,故均排除。此题选D项。 3.(2019·湖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它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贵族和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缓解了欧洲人力资源短缺 C、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 D、促进了欧洲海外市场拓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526年〞可知是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A项正确;黑奴贸易把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缓解了美洲的人力资源短缺,故B项错误;掠夺的是美洲的黄金白银、非洲的黑奴,故C项错误;题意是指非洲刚果贵族对葡萄牙的控告,与海外市场无关,故D项错误。 4.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以下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B、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C、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D、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答案B 解析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进一步明确关于专利保护的规定,有助于限制国王权力,但此时英国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议会从属于国王,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后,故A项错误;?垄断法?规定向第一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明晰私有产权,鼓励科技发明,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C 项错误;专利垄断鼓励科技发明,而且其独占保护有14年的时间限制,有助于科技的发展,故D项错误。 5.?资本的年代(1848~1875)?曾这样描述:〝资本的年代是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属于其〝胜利时代〞的是() A、光荣革命

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17808679.html, 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自楚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21期 摘要: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联邦主义为欧洲派人 士提供了思想基础、对欧共体的建立和欧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联邦主义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渊源之一;联邦主义促使欧洲人民对民族主义进行反思,为欧洲国家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提供了理论基础;联邦主义有利于欧盟及其成员国保护其共同价值观、改革欧盟的社会经济模式。 关键词:联邦主义;欧盟;欧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1-0296-03 联邦主义源自古希腊和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思想理念,它本身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制度。作为观念形态的联邦主义,表现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民族主义,主张建立权力集中、统一的民族国家[1]。作为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联邦主义,是指政治上介于中央集权和松散的邦联之间的 一种制度,统一在联邦内的各邦是曾经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拥有自主权的国家[2]。联邦主义也 是一种一体化的政治理论,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联邦国家。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有何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分析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及其主要原因,并就联邦主义对欧盟未来的影响进行展望。 一、联邦主义对战后欧洲一体化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联邦主义为欧洲派人士提供了思想基础 1795年康德发表的《永久和平论——一个哲学方案》提出了以欧洲联邦形式实现永恒和平的思想,成为现代联邦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一。康德主张通过建立一个体现联合起来的权力和意志的联邦来避免战争、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联邦主义对许多欧洲派人士,如法国的莫内、舒曼、联邦德国的阿登纳、比利时的斯巴克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联邦主义者们认为:主权国家已经衰老过时,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在他们看来,西欧国家由于市场狭隘、投资机会有限,因而缺乏生命力。在政治上,民族主义会产生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因而是反动的。民族主义一是在国内往往导致极权,二是在国际间容易引发冲突和动荡,因此他们号召成立某种超国家性的机构,以避免极权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产生[3]。战后初期,联邦主义运动在欧洲迅速开展起来。1946年,欧洲联邦主义者联盟在巴黎成立,50来个联邦主义运动组织共同为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欧洲联邦而积极活动。其中既有学者、思想家,还有许多主张联合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莫内和舒曼等人的主张都被视为联邦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联邦主义者们主张先在西欧建立一个欧洲联邦或欧洲合众国,然后把苏联和东欧包括进来,继而实现整个欧洲的和平与民主[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