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之一,如果从他们的先祖肃慎人算起,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繁衍生息已有三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独特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譬如婚礼习俗,还曾被汉族等兄弟民族借鉴效仿,其中有些仪式在一些地区现在仍然沿用。

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的韩屯村,满语叫罕屯,由于村中岛上的雾凇景观秀丽,人们又习惯地叫它雾凇岛。全村380多户,1300多口人,百分之八十是满族;所以,满族的一些传统风俗在这个村子里到处可以体现。

满族婚礼的习俗仪式,得从新郎家说起。举行婚礼这天,一大早就将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大门和房门贴上喜庆吉祥的红对联,在新房的窗户上贴上“鸿”“禧”两个大字,院心摆放一张桌子,称为神桌,俗称天地桌,桌面罩上红纸,上面摆好盛满“五谷粮”的斗和香、烛、酒、肉等供品,另放尖刀一把,以备“撇盏”时萨满使用。

最主要的一件事是备好迎亲的彩车,也叫“搭喜车”,在车厢上支起棚子,用红布盖好围严,不见星辰日月,再在盖好红布的棚顶搭挂上两面铜境,用在迎亲路上驱邪。

室内的洞房,俗称新房,又叫喜房,更要精心布置一番。铺好床铺之后,还要放上花生、栗子、大红枣等物,取其谐音,早早立子。

最后,由全福人对新郎官做一番衣着打扮,头戴婚礼礼帽,身穿长衫旗袍,外罩马褂,足蹬高筒毡靴,十字披红,胸前打着结花,标准的一身满族新郎装束,做好一切准备,只待上路迎娶新娘。此时对姑娘还不能称呼新娘子,叫新人。由全福的女人为新人梳洗,首先是梳头,发型要梳成标准的满族旗头,又叫“京头”,也叫“宫装”,青色绒缎子缝制成的扇形头冠,上边插花,一边结穗,一边环珠,只要一动,珠翠环绕,颤颤悠悠的,叫凤凰点头。身穿适体大红婚礼旗袍,再配上雪白的围巾,红白相衬,十分娇艳。足下穿着寸子鞋,好一位金头天足赛天仙的满家“人面桃花。”

当新人一切准备完毕,端坐在“抱车被”上等待之时,妈妈,满语叫额娘,还要走至身边,嘱咐几句金玉良言。

当时辰一到,迎亲和送亲的双方同时起车上路,新人由娘家哥哥抱上车,俗称“抱车”,由送亲婆及亲人陪伴着送往新郎家中,称为送亲。

再看新郎家,组成了浩大的迎亲仪仗队,最前面的是身穿满族服装的青少年,手提大红灯笼,两面铜锣开道,紧跟其后的是鼓乐班子,现在叫乐队,新郎十字披红结花拖穗,骑在马上,由名望较高的人为其拉马坠蹬,陪伴身边。最后是迎亲彩车。一路上吹吹打打,向送亲车迎来。

两车相遇,都要“左侧”行驶。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两车外辕相会停车后,迎亲一方将“踩堂鞋”送上,新人换完鞋后,由娘家哥哥将其抱上迎亲喜车。送亲婆也同时登上喜车,此时便称新人为新娘子了。

迎亲喜车必须是外辕会车,往里划圈掉头返回。这是喜车行驶的规矩。

这个仪式名叫“插车”,,它的习俗传统历史悠久。500多年前,当时海西女真乌拉部贝勒布占泰迎娶建州部努尔哈赤侄女娥恩姐时,就沿用了这种插车仪式。而努尔哈赤1588年9月迎娶叶赫那拉部公主孟古格格,就是在费阿拉城,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永陵二道河子村东南山上举行插车仪式的。

喜车行至男方家大门前时,要鸣放鞭炮。喜车靠近大门口,虽近在咫尺,却不能进院,新娘子也不能下喜车,得坐在车内稍等一会儿,这叫“憋性”。

“憋性”,在满族婚礼中是不可少的,其意是新媳妇进了婆家门以后,性格能绵软温顺。那么,得憋到什么时候才能让新娘子下车呢?

《奉天通志》中说:“满族旧俗,子女及成年,父母为之议婚,媒介既同,互往相看,相看三日如留饮于其家,即为定议。”接下来过财礼,两家亲翁酌酒互递蘸祭,称为“换盅”,因此,也就有了“俩亲家换盅——妥了”这句俗语。婚事定妥,则选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在新娘子“憋性”的同时,新郎要向喜车虚射三箭,俗称“射三箭”。这是游牧民族骑射文化的体现,据说这样可以射死和赶走随车而来的妖邪鬼怪。

射完三箭之后,由两名伴娘搀扶新娘子下喜车,脚踩红毡,缓步走向院内。行进之中,还得从一只马鞍子上面跨过,其意是安全而过,这又一次体现了满族人的骑射文化风俗。接下来,还要从一只火盆上跨过,其意是预示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此时,新娘子脚踩红毡,来到天地桌旁,与新郎并立在天地桌前等待拜天地。在拜天地之前,要由萨满进行“撇盏”仪式。萨满单腿跪在神桌前,用满语唱段“阿布察密歌”,俗称“哈刀巴经”。阿布察密歌的歌词大意是:某人娶某为妻,上天保佑,今后子孙兴旺,安康幸福,无病无灾,白头到老。唱一段,用尖刀割下一片肉,抛向空中,端酒盅齐眉,然后将酒泼到地上。

“撇盏”之后,新郎新娘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叩首,俗称“拜北斗”。

拜完天地之后,仍由伴娘搀扶新娘脚踩红毡走入洞房。在进门之前,由一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着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搭在新娘身上,说是这样做邪魔不敢近身。接着,另一女孩递过一把斧子给新娘子抱着,意思是新娘子带着福来家。

新娘子进入洞房之后,有人接过新娘身上的铜镜和怀中的斧子,脚蹬高粱口袋,这叫做“步步登高”。新娘与新郎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并肩坐在炕边,称为“坐帐”,也叫“坐福”。此时,新郎用一只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挑去,这叫“揭盖头”。揭完盖头,新郎新娘要饮“交杯酒”。由全福人将两杯酒分别递与新郎和新娘,二人挽臂各饮一口。喝罢交杯酒,“坐福”

也就结束了。新郎可以离去,新娘可以起身,俗称“新娘子下地”。其实,新娘子一直也没在炕上。

新娘“下地”之后,首先给婆婆装袋烟,然后由人指点,给宾客们装烟。与此同时,婚礼宴席开始,简称“开席”和“放席”,俗称“开饭”。头悠席要首先招待娘家客人。满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尤其是婚宴,十分讲究。宴席分别为“八顶八”、“六顶六”、“八六二”和“八四二”等多种类型。比如“八顶八”,是八碟八碗16道菜,这其中还分四凉四热,四软四硬等种类。

娘家客人回去时还要带样礼品,俗称“离娘肉”,是带有两根肋骨的猪肉一方、粉条、大葱和酒四样物品组成。这寓意着俗语所说的闺女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结婚离开妈妈,只有以离娘肉报偿妈妈的养育之恩。客人上路新郎还要在车后送一段路程。往往是那些好闹事的小姨子们抓着新郎不放,让他再送一程,出现这种情况,丈母娘该下车为姑爷解围,这说明丈母娘疼女婿,处处怕他受委屈。

等到贺喜客人陆续散去之后,天也就慢慢地黑下来了,一些青年男女还要来闹一闹,俗称闹洞房。这闹洞房有个讲究,就是分文闹和武闹。满族人能歌善舞,蟒势舞、野人舞、喜起舞、大五奎舞等等都跳得欢快自如。武闹就是那些没订婚的小伙子,要在洞房的床铺上滚翻折腾,以图吉利,企盼早日成婚。有句俗语说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千金一刻的良宵之夜,岂能再闹下去。到这时候,那些嫂子们或婶娘们便要“驱逐”这些“闹客们”离去,然后向新婚夫妻说句“睡觉吧”,顺手再将幔帐拉下。

洞房中的幔帐拉下,婚礼也就算落下了帷幕。三天后新媳妇还要拜家族长辈和公婆及伯伯、叔叔、伯母、婶母等,在族中分清尊卑大小亲疏远近的关系,确立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成为家中的一员。

满族故事系列

满族说部经典故事汇介绍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满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渊源。本套丛书收录的24个满族故事,是从满族各氏族故事中精选的,是满族历史文化的写照。故事主题鲜明,题材多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和代表性,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华四射的珍珠。 本套丛书用简洁的文字和形象生动的彩泥人物、道具,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故事内容,展现了故事的精髓,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本系列满族民间故事集收选了包括人物传奇(8篇)、神话传说(6篇)、民间故事(10篇)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满族说部的概貌。 人物传奇篇,选择了一些在满族发展历史上做出贡献或具有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人物,如随阔、大将军萨布素、清代著名作家文康……将他们的精彩故事艺术再现,表现出满族人民智慧勇敢的魅力。 神话传说篇,是一些地名和景物的传说以优美的故事重现,让人们触摸到灵动、鲜活的满族文明。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了解冰灯的来历、二龙泉、饮马池等在满族历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景物的来历。 民间故事篇,选取了10篇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生动有趣,反映出满族人民谦虚淳朴、勇敢善良的优良品质。例如《吐元宝的泥人》,讲述善良的弟弟偶遇一位老人,宁可自己挨饿,把饼送给老人,得到老人送的神奇小泥人。哥哥模仿弟弟的做法,却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一无所获。这则小故事给人们讲述了深刻的大道理,引起人们的深思,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一、人物传奇类

1.有志向的随阔 故事梗概: 随阔很淘气,父亲一气之下把他赶出了家门。随阔就在树林里捏出各种泥人和小房子,搞起了自己的创作模型,他希望创造出像海龙王住的那种只有一根横梁的房子。可是父亲知道了,很不理解,就把所有的泥人和泥房子踩碎了,只剩下一个完整的泥人。但是,随阔继续和泥人、海东青(鹰的一种)为伴,更加努力地盖房子,最终搭起了女真族第一座有火炕的房子。松树爷爷的孙女附身在随阔捏出的泥人身上,化身为美丽的少女和随阔结为夫妻,两个人共同努力又盖起了更好的房子。后来,整个女真部落都搬到这个地方定居了,而随阔建造的房子也被推广开来。 人物设定: 随阔:聪明好学,对待事物有认真钻研的劲儿,志向远大且意志坚决。 父亲:严肃且仁慈,对儿子寄予厚望。 知识点: 通过讲述随阔离家,独自一人创作心中的家园模型,并最终推广到整个女真部落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心中的信念并为之付出努力,肯定会有所作为。 2.勇敢的萨布素 故事梗概: 萨布素很聪明,他从小就跟爷爷学习知识和武艺,小有所成。一次,萨布素跟随父亲上山打猎,从黑熊手里救下一位老者。老者看萨布素聪明好学,就打算收他为徒,但是需要萨布素去买一匹好马。到了马市,萨布素就相中了一匹大黑马,可是这匹大黑马性子很烈,见人就又踢又咬,根本没人敢买。卖马的人说只要驯服了这匹马,一两银子就可以牵走。萨布素听了,就走到大黑马前边,和大黑马周旋起来,最终将马驯服,牵回了家。 人物设定: 萨布素:能文能武,聪明而有智谋。 知识点: 这是一则关于大将军萨布素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理想才会变成现实。 3.神奇的画师

话说满族——青龙河见证满族的“龙文化”

[乡土文化进校园] 话说满族——青龙河见证满族的“龙文化” 隔河头小学王金秘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加敬佩、欣赏、珍惜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增强崇尚知识、热爱家乡、传承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活动,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课前师生充分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 2、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变化,懂得地名蕴含的文化,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难点: 1、地名的变化与历史、人们的风俗习惯,姓氏异同等。 2、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整理信息,提升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家乡地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青龙的历史渊源以及对龙图腾的膜拜 宽城满族自治县自大字沟以东属于青龙河水系,青 龙河是滦河的较大支流。在宽城境内,源于都山经大字 沟流出的叫都阴河,是宽城境内青龙河的主源。在苇子 沟有北边流来的小彭河汇入,在汤道河有先有南面源于 都山从冰沟方向流来的冰沟河汇入,又有北面李家窝铺 方向流来的连阴栈河汇入。这样宽城境内的青龙河水的 确不小了。在大石柱子乡境入与源于平泉县台头山乡曹 家梁子村、流经辽宁省凌源市的青龙河主源相汇。然后 流经青龙满族自治县、卢龙县,由卢龙县境内入滦河。其中的青龙和宽城是满族自治县。该河干流总长246公里,,流域总面积6340平方公 里。 青龙河虽然在全国不是一条很知名的河流,但它也沉积了厚重的 流域文化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史记》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

满族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满族风俗文化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其祖先早在四千年前就聚居在长白山上,辽阔的东北大地,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的故乡。目前,满族的后裔散居于全国各地,以辽宁省为最多,北京、吉林、黑龙江等省市也有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

变化满族的风俗习惯传承至今,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满族风情。 一、家庭、婚姻和丧葬 过去满族家庭妇女地位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甚至下田犁田打耙,结伴赶场做生意,调解族中纠纷,告状打官司皆由妇女所为,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现在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的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的。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 解放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婚,严格实行本民族内部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男女长到十六七岁时,一般要订婚。过去结婚的程序很复杂,提亲时,媒人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如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礼物同意订婚,随后男方家又携礼去认亲,先后去五次。满族结婚兴选“良辰吉日”。接娶之日,母亲和家人等内亲属都要唱送亲歌,意为让女儿到婆家后,要孝敬父母长辈等。拜堂时不许未婚姑娘在场。次日新娘在新郎姐、妹、嫂陪同下,拜访族人亲友,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门,且在娘家短住后再回到夫家长居。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和外族通婚已很普遍,并且摒弃了旧俗,婚事都简办了。 满族过去盛行木棺土葬。其丧葬习俗有二种。第一个习俗是“做嘎”。做嘎程序有五道:一是骑马转房;二是献酒,称“踩葫芦”,过去由彝族布摩进行;三是起经;四是打黄牛蒙鼓;五是跳竹竿。在起经、打黄牛蒙鼓、跳竹竿时,要念经文。丧事另一习俗是“陪嘎”。“陪嘎”对象往往是那些相互隔膜而又做得起嘎的人家。被选定的“陪嘎”户,近的可在家里进行,远的要在孝家附近另设“嘎房”,内置灵房、厨房

满族“窝车库乌勒本”辨析

满族“窝车库乌勒本”辨析 高荷红 (本文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内容提要:“窝车库乌勒本”为满族说部四类中的一类,在满族民间亦将神本子称为“窝车库乌勒本”,而神本子、神歌、神谕与满族神话亦有某种关联,其间关系如何,还需辨析。 关键词:窝车库乌勒本,满族神话,满族说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窝车库乌勒本”是作为满族说部的一类,但是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神本子、神谕、神歌、神话等,它们之间有何关联,笔者将逐一分析。 一、与“窝车库乌勒本”有关的概念 萨满神歌(抑或称为萨满歌、神歌)、神本子、神谕中都有神话的内容,而很多神话的讲述是在萨满祭祀时完成的。满族神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神话论之代表为富育光,他认为“满族神话的源流恰恰应该追溯到满族先世——女真祖先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神话遗产。满族神话正是满族先世神话的承继和延续……满族神话就是满族先世神话。满族神话的广义内涵,系指女真时期流传下来的北方民族神话。而且其具体含义则应是包括了北方诸民族在内的通古斯语族所沿续、传承、保留下来的诸神神话。因而可以说,满族神话其外延是很广阔的。包容了北方神话的源流与演化。”1狭义的满族神话,指满族及其先世神话,包括在零星出版的神话集子和各种《满族故事选》中见到的神话,以及作为神话集出版的乌拉熙春搜集翻译整理的《满族古神话》、傅英仁讲述的《满族神话故事》和《傅英仁满族萨满神话》,马亚川讲述的《女真萨满神话》等。详尽的研究见富育光的《满族萨满教和神话》、富育光和王宏刚合著的《萨满教女神》,关于满族神话研究的论文也不少。本文中,我们所指的神话为狭义的满族神话。 萨满神歌是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祝辞、祷词和神词。广义来讲,神歌还包括开天辟地、万物起源、民族溯源以及各种神灵的故事。广义的神歌其实包含了神话的主要内容。而神本子是满族民间的称呼,它记述了萨满神歌、神灵、祭祀仪式,乃至本氏族、部落的神话传说。在此,前辈学者认为神歌、神本子在内容上有相同的地方。如富育光认为神谕就是神本子,“神谕满语叫渥车库乌勒奔,意为神龛上的传说。神谕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常称之为比特合本子。比特合,满语书意,本子为汉语,这是一个满汉合璧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神本子,也称神谕、古谕。”2神本子与神谕有密切的关系,满族神本源于满族口传神谕,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神本是口传神谕的发展形态。神本子主要记述人们遵从的行为,如祭仪、祭种、祭时、祭器、禁忌、卜择等,精神信仰方面神本记载极为简略。神谕的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宇宙神话,族源族史,还包括萨满教起源故事,本姓萨满故事等。3笔者认为神歌是历代萨满祭祀表演的“音声文本”,神本子就是萨满祭祀时依仗的“文字文本”。满族神话的范畴比神歌、神本子、神谕更为广泛;在表现形式上神歌主要是韵体的,神本子散韵都有,神谕主要是散体的叙事。

青龙满族自治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 农牧局2018年部门预算信息公开情况说明按照《预算法》、《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和《河北省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实施细则》规定,现将青龙县农牧局2018年部门预算公开如下: 一、部门职责及机构设置情况 部门职责: 根据《青龙满族自治县农牧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青龙满族自治县农牧局主要职责包括: (一)拟订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等农业各产业(以下简称农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 (二)负责农牧系统党群、政务、人事劳资、财务审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对全系统各专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 (三)指导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组织落实促进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品质改善;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四)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组织拟订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规划并组织实施;提出农业产业保护政策建议;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品牌。 (五)承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责任,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六)组织、协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农作物种子(种苗)、肥料、草种、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兽医医疗器械、饲料及添加剂、农机配件的许可及监督管理工作;依法负责渔船、渔机、网具监督管理;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七)负责动植物重大疫病、病虫害防治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动植物防疫检疫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全县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预防、控制和扑灭;组织开展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兽医医政、兽药药政和药检工作;负责兽医行业管理工作。 (八)承担农业防灾减灾责任。监测、发布农业灾情,组织种子、化肥等救灾物资储备和调拨,提出生产救灾资金安排建议,指导紧急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 (九)开展相关农业统计工作;发布农业信息,负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指导农业信息服务。 (十)组织实施相关农业科研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工作;组织引进国内外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先进技术,指导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0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C卷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2020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2019·花都模拟)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恪守郑重其事宽宥歇斯底里 B . 聘婷附庸风雅遵循断章取意 C . 桑梓相得益章怨伥孜孜不倦 D . 儒养言不及义阴诲前仆后继 2.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她的歌声像蒲公英一般素美轻盈。 B . 和以往的教育政策相比,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C . 达尔文碌碌终生,致力于揭示生命进化的秘密,最终他的《物种起源》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人类的起源。 D .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 3. (2分)下列句子,只有一项结构是完整的,它是() A . 在万恶的旧社会,逼得我们穷人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B . 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C . 我一点也不怀疑他有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 D . 大家先把这个问题考虑,以后抽时间研究。 4. (2分)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理的本质特征,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B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主要是由主到次、由内到外。 C .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阐释了海洋未来能成为粮仓的原因,从而说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 D .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是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一次学术报告的节选。文中主要分析了科技和创新的关系。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 5. (5分)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三单元四篇文章(kān)称经典作品,其表现风格(jiǒng)然不同。季羨林是学者,历经甘苦,诚恳平实;马吉尔·冯·奥赫是思维科学家,严谨缜密,丝丝入扣;罗家伦是教育家,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培根是哲学家,惜墨如金,言简意(gāi)。读后我们从(jí)取不少人生的智慧。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6. (3分) (2016七上·无锡月考) 根据课文默写。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风俗 1.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

皮。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从这段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女真的田猎风貌,而且也看出狩猎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活动,并且开始出现典制。到努尔哈赤时期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7)的方式,把围猎作为战争训练和预演,企图把狩猎与战争融为一体。努尔哈赤虽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令满族人取代先年以族寨而行的旧习俗,把狩猎纳人国家统治的轨道。但在事实上,满族民间的狩猎方式仍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朝出暮归者,有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擅射。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 满族民间说部,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讲古,满语称为“乌勒奔/ ulabun”,是家族传程的故事的意思,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的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在入主中原以前,满族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习惯,当时人们记录历史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教育子孙。有谚曰:“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讲古,就是利用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去追念祖先,教育后人,籍此增强民族抑或宗族的凝聚力。在这里,讲古已经不是一种单纯性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进行民族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满族社会中,人们经常举行讲古比赛,清中叶满族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异军突起,便是这一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裂变。历史上,满族社会在部落酋长、族长、萨满的选定过程中,都要求当选人必须要有一张“金子一样的嘴”——即必须要有讲古才能。讲古习俗的倡导,客观上为满族民间故事家及具有杰出讲述才能的民间说书艺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现已出版的部分满族说部 满族民间说部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便是受汉族传统说书的影响。历史上,满族曾两次问鼎中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另一方面,在满族与汉族的长期交往过程中,满族也吸收了大量中原优秀文化,民间说书,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说书这种表演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代,此后一直常盛不衰。到了清代,随着满族入关,这种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更显出勃勃生机。当时的说书,内容多取自汉族文学史上著名的讲史、公案及武侠类小说,如《三国演义》、《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忠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等,通过说书这种特殊传媒,这些作品不但成为当时满族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同时也为后来满族自己的民间说书艺人表演风格的养成,提供了借鉴。听过或读过满族长篇说部的人都会明显感悟到,在满族长篇说部中,无论是讲述内容的选取,还是表演风格的定位,均与汉族的民间说书有着借然不同的风格。如故事的主人公多为侠肝义胆、扶弱济贫、保家卫国的铁骨英雄,情节展开过程中常常采用设置悬念的手法,以及开篇及结尾处的技术处理,起承转合过程中的套话借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明显的共通性。 编辑本段口碑文化 满族说部艺术,满语称为乌勒本(uleben),是满族传统的民间口碑文化遗产,其主要包容两大宗内容:即广藏在满族民众中之口碑民间文学传说故事和谣谚以及具有独立情节、自成完整结构体系、内容浑宏的长篇说部艺术。后者,即长篇说部故事,它是满族口碑文学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

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

探析满族说部在博物馆文化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探析满族说部在博物馆文化空间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满族说部;博物馆;文化空间;传承;发展 一、概念内涵阐释 满族说部,源于民间的“讲古”。讲古满语称为“乌勒本”,是满族先民流传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以氏族祖先的历史、著名英雄人物的业绩为主线还包含了大量的萨满神话、萨满祭礼、婚丧礼仪、天祭海祭等,原汁原味而又浓墨重彩地展示满族先民在治理北疆,保家卫国过程中所创立的丰功伟绩。 满族说部原为满族民众用满语讲唱,所讲唱内容全凭记忆,口耳相传,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长篇叙事诗等方式被民众保留下来,早期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之后满语渐废,因此多用汉语讲唱,其中夹杂一些满语。传承人傅英仁提到:满族说部在民间称为“乌勒本”和“朱本西”等,它是说唱艺术,又唱又说,有的说唱兼用,有的只说不唱。通常叙说部分以口语讲述,伴随以韵文体的吟诵,或散文体的演讲,在说唱时,多喜用满族传统的蛇、鸟、鱼、狍等皮蒙的小花抓鼓和小扎板儿伴奏。而讲唱说部不仅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更被全族视为族规祖训。 满族说部在搜集整理之后以书写的形式传承下来。从文本类型而言,有口述记录本、录音整理本、手抄本、异文综合本、手写本的再整理等。从文本的长度来看,有长篇还有短篇,但绝大部分是长篇。 二、满族说部在博物馆进行保护传承的必要性 满族说部是满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活形态,蕴藏丰富的内涵,经过千百年的民间创作和口述传承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表现空间和形式。如今,满族说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本应以口头传承为主,但传承者人数不多,大部分以文本形式出现。满族说部既是民间文学又是说唱艺术,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这正是“活”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共15题;共31分) 1. (2分)(2017·营口模拟) 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估测最合理的是() A . 额定功率为150W的电冰箱每天正常工作的耗电量约为3.6度 B . 书桌上的中性笔落到地上用时约为10s C . 正常状态下,人两次心跳的时间间隔大约1s D . 教室内每盏日光灯的功率约为400W 2. (2分) (2016九上·利川期中) 在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A . 玻璃棒 B . 煤油 C . 铅笔芯 D . 纯净水 3. (2分)用来制作电炉、电饭锅、电暖气、电烙铁、电褥子等家用电器的发热体的材料可能是() A . 铜丝 B . 镍铬合金或锰铜合金 C . 铁丝 D . 铜丝或铁丝 4. (2分)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率的单位是() A . kW?h B . W C . J D . A 5. (2分)(2017·平南模拟) 平南称取正在打造“一江两岸”主题景观,白天是“花的海洋”,晚上是“灯光的海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白天看到的红色的三角梅花,是因为三角梅花吸收了红光 B . 在西江水面上看到大桥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 . 装在两岸的一条条LED灯是串联连接的 D . 从西江航行到大海的货船受到的浮力变大 6. (2分)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 . 一小杯水和一大桶水的温度相同,它们的内能也相同

青龙满族自治县规划设计方案参考

青龙满族自治县xx建设投资项目 规划设计方案 模板范文,下载可编辑(仅供参考)

承诺书 申请人郑重承诺如下: “青龙满族自治县xx建设投资项目”已按国家法律和政策 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报告内容及附件资料准确、真实、有效,不存在虚假申请、分拆、重复申请获得其他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如有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将愿意承担相关法 律法规的处罚以及由此导致的所有后果。 公司法人代表签字: xxx科技发展公司(盖章) xxx年xx月xx日

项目概要 青龙满族自治县,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东麓,古长城脚下,总面积3510平方公里,总人口54.1万,有满、汉、苗、回等11个民族,满族人口占68.6%。2018年常住人口50.66万。截至2018年,青龙满族自治县下辖1个街道、11个镇、14个乡,县政府驻燕山路 267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始建青龙县。1983年5月6日,青龙 县划归秦皇岛市管辖。1987年5月10日,实行民族自治制度后,撤销青龙县,建立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属北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青龙河、沙河、都源河、星干河、起河五大河系 蜿蜒曲折,穿绕全境。青龙满族自治县于1986年成立满族自治县,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县城距秦皇岛港120公里,距京沈高速公路70公里,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265公里,处在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和冀东经济区内。全县总面积3510平方公里,总人口54.1万,辖25个乡镇,396个行政村。有满、汉、苗、回等 11个民族,满族人口占68.6%。青龙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经济林 建设先进县”和“中国苹果之乡”,青龙县是“中国奚族文化之乡”、 “百佳深呼吸小城”、“河北杂粮之乡”和“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青龙满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青龙满族的风土人情

青龙满族的风土人情 满族入关以来,开始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历经三百多年的演变,许多习俗已趋于一致,以致有些人已分不清哪些风俗习惯是满族的,哪些是汉族的,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满族汉化了”。我们说从民国至今也只不过百年,就是再向前推几十年,满族特点也不会消失的如此之快。事实也是如此,经详细考察,目前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许多满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着,这些民族特点不但表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吃、穿、住、行、礼仪,以及婚、丧、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并世代传承。 在饮食方面,满族人喜欢吃粘食。除了人们常吃的凉糕、炸糕、切糕外,在青龙县东部一些乡村,还保持着入冬淘黄米做粘馍馍的习惯。这时候做的粘馍馍,大小与鸡蛋相差无几,多为白豆馇馅。做时多个家庭女眷互相帮忙,蒸熟后冻上,一次装几大缸封好,放在冷房屋内随吃可取。青龙满族人至今还习惯吃“白菜叶馍馍”、“苏叶馍馍”、“豆角叶馍馍”。喜欢吃粘米面做的“桲落叶饼”、“椴树叶饼”。用这些菜叶、树叶垫底或当皮儿,一是不沾平底,二是馍馍蒸出来后吃时带有绿叶的青香。除此,满族人还经常吃窝窝头、粘米饭等等。在满族喜欢吃的副食品方面,品种多样,风味独特。在青龙县,秋后用白菜腌酸菜。几乎家家如此。这酸菜就是满族人主要的素食菜类之一。酸菜,满语称:“布缩结”。居住东北地区的满族,由于气候寒冷,一年四季有近半年的时间没有新鲜蔬菜,因此,酸菜就成了主要菜食。满族喜欢肉食,肉食中以猪肉为大宗。至今青龙县农村满族家庭也喜欢养猪,逢年节杀猪,并宴请宾客。 在服饰方面,主要是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满族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之一。在清代,满州、蒙古、汉军八旗男女都喜欢穿旗袍,旗袍的样式以“箭袖、盘领、开衩”为多,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箭袖袍(马蹄袖)是金代女真时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的男式袍就是“窄袖、盘领”,其长至小腿。而女士则多穿黑紫色围裙,上身喜欢穿“团衫”。清代沿袭女真服制,因衣袍多为旗人穿用,所以定名为“旗袍”。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等曾先后厘定冠制,对男女穿旗袍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品位等级分明。但一般旗袍的式样仍为“盘领、箭袖、四开衩、束腰”,以便于骑射。所区别的是官员的旗袍佩以箭袖、披肩领和各种图案,名为朝服。但民间百姓衣冠无明显级差,只有衣料质地之分。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8·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心浮气躁,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乙】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然而,【丙】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及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提不高、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1)文段中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心浮气躁 B . 清芬可挹 C . 及时 D . 从而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5高一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字自从成了汉语的书面符号,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所记录的商周编年史,毛公鼎的篆文所镌刻的嬴秦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论辩和散文,汉代的《史记》《说文》,直到康乾盛世所刻的九百卷、近五万首的《全唐诗》和近八万卷的包括经史子集的《四库全书》,浩瀚的典籍集聚了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思维逻辑和艺术创造。中国作为古典文献的大国,其文献数量或质量都无愧为上乘。 汉字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它的生命力来自它的内部结构。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体,在形音义之中,表意是它的主体功能。隶变之后字形稳定少变,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相对明确,表音能力较差。稳定的形、义使它超越了标音能力的缺陷,尽管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还能“由文知义”。于是,隔代的人可以共享书面阅读,异地的人可以借助文字沟通。不同的民族虽有各自的语言,用汉字书写的书面语,都被大家尊为共同的文化载体。唐代之后的一千年间,《切韵》系韵书作为标准音,通过科举取士普及全国,形成了“文读”的字音类别,使古今南北的字音差异保持着多多少少的对应,使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都认同统一的汉语。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三百年,正是处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四库全书》和《红楼梦》所标志的文言和白话也登上了顶峰。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汉字、多民族共同创造统一文化的最好见证。统一的文字不但维系着统一的书面语和统一的民族文化,也使我们这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能够经常保持着统一的局面。 汉字在它的青春时期,不但勤勤恳恳地为中华民族服务,还作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友好大使,传播到东亚的许多邻国,形成了太平洋西岸的汉字文化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了一千年,先是直接学汉字,读四书五经,公元720年成书的《古事记》就是用文言文写的,750年创造了汉字笔画式的表音文字——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拼音来书写日语。二战期间,曾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已经用“音读”和“训读”的形式进入日语的血脉,废除不成,后来采取限用汉字的办法,规定了1945个汉字作为“当用汉字”。朝鲜从公元372年起使用汉字,1444年也创制了汉字笔画式的谚文字母,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韩国1987年规定,小学只学谚文,中学学1600个汉字。越南在汉代中叶之后纳入中国版图一千年,一直以汉字为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才改用拼音。正是因为汉字以表意为主、不精确表音,所以才能够被不同语系的语言借用为文字符号,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汉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成为类似西方绘画、雕塑的艺术陈列品,这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选自李如龙《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有删改) (1)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2020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A卷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2020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4分) 1. (2分) (2015高一上·合肥期中)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峥嵘(róng)遒劲(qiú)磕绊(kē)酾酒临江(shī) B . 浪遏(è)惆怅(chàng)百舸(gě)举酒属客(chǔ) C . 晨曦(xī)壬戌(rèn )纤巧(xiān)冯(píng)虚御风 D . 愀(qiū)然乖僻(pì)蛮横(hèng)瞠目结舌(chēng) 2. (2分) (2016高一上·六安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寥廓萧瑟安详黯然打渔船桀骜不驯 B . 榆阴磅礴典押拜谒短小精捍星辉斑斓 C . 凄婉逶迤浸渍遏止旁征博引意气风发 D . 叱咤浮躁屠戮忤逆陨身不恤博闻强识 3. (4分) (2019高三上·北仑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新近出版的随笔集《燕园困学记》中,温儒敏作为一位“老北大人”的深情与热肠跃然纸上。 《燕园困学记》中有逸闻,有趣事,但也更有对燕园甚至中国学界近四十年历史的写照。《燕园困学记》辑三“聊书”,收录的大部分是温儒敏写作于燕园的学术随笔,与他的学术著作相映成趣。(甲)他写此类文章的开笔之作是评论萧乾《搬家史》的《可作野史读的‘搬家史’》一文。(乙)在他看来,萧乾此书“牵连着三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从中可以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无独有偶的是,辑一中的《书香五院与》与《北大“三窟”》也写到了北大中文系与温儒敏自己的“搬家史”。(丙)而从这两篇文章以及《燕园困学记》中其他带有“写史”意味的文字中,何尝不“可以看到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史”?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中学简介

青龙满族中学 【概况】青龙满族中学前身是“青龙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78年2月,1985年8月更名为“青龙县满族中学”,1991年10月迁现址。学校地处青龙县县城中兴路中段,占地面积10307平方米,建筑面积5525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100人,教职工11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78人,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98人,教师的学历合格率100%。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 【办学条件】学校按国家一类标准配置了微机、语音、理化生、数字实验室及图书阅览、多媒体、音美、书法、光盘播放、卫星收播、远程教育教研室等专用教室26个;可用资源8套,智能校园广播系统一套,图书馆藏书6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组建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接,实现了“机机通”。所有教师都能自制教学课件,运用媒体教学。承办了秦皇岛市首次“现代远程教育现场会”。 【办学理念】满族中学始终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民主管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荣校”的办学方针。坚持走改革发展之路,实施科学管理,形成“严谨治学、刻苦读书”的校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以校本培训为切入点,以课程资源开发为主线,以校本研修为支撑,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办学思路;发扬“敢于创优、勇于争先、着眼长远、致力发展、立足教育、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的精神,探索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教育之路。 【校园文化建设】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广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名人、名言、名师、师生作品、各类警示语充满校园每个角落,营造了健康、和谐、优美、文

明的校园风格;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催人奋进,乔桂金老师编排并指导的《误会撑起爱》在秦皇岛市中小学家乡剧、校园剧、课本剧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学校承办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全县德育现场会。 【教育教学成绩】2009年中考各项指标均居全县前列,并被评为全县中考先进单位;学校先后被评为“秦皇岛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秦皇岛市工人先锋号”、“秦皇岛市‘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秦皇岛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秦皇岛市档案管理优秀学校”、“秦皇岛市先进职工之家”、“秦皇岛市常规管理先进校”、“秦皇岛市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和“教育综合评估实绩突出单位”。 撰稿人:苏国辉核稿人:韩桐林审稿人:石云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