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课时 10的认识

第7课时 10的认识

第7课时 10的认识
第7课时 10的认识

第7课时 10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59、60页内容及第62~64页练习十三的第1~3小题。 内容简析

体会10的基数含义,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10;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学生自己总结出10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读、写10,并能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2.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并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10的组成,体会10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法与学法

1. 本课时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明确10的左边是1,右边是0,合起来读作“十”,教 学时要突出本课的重难点10的组成,组织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填一填,在操作中 加深对10的组成的理解。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分析,通过数一数记忆1~10的顺序,进而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摆一摆、填一填,使学生切实掌握10的组成。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导入法:一天,数字娃娃0、1、2、3、4、5、6、7、8、9一起做游戏,它们当中9最大,9就骄傲地说:“你们全都比我小,做游戏都要听我的。”其他的几个数字很不高兴,大家就在一起商量让9听话的办法,这时候,1走到0的左边,变成了一个新的数字“10”,数字9看到数字10以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再 复习:1~9各数的

认识、读写、顺序、

比较大小。 学习:10的认识与读、写,数序,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0的组成。会做形如:8﹤10的延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做形如:8+2=10,10-2=8,6+4=10,10-4=6等算式题。

也不骄傲了,从此和其他数字又成了好朋友。

师: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多少呢?

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

.............,.

....,.使学生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有趣的动画故事创设情景

............,.吸引学生

由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尤其是

...............1.和.0.组成新的数字

“.10..”.,.说明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

...........

......,.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是可以组合的

古诗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一去二三里》,哪一名同学来背诵一遍?

教师指名背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师:这名同学背得真好!在古诗里有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字?(1、2、3、4、5、6、7、8、9)没有学过的数字是几?(10) 对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10,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

...:.结合学生学过的古诗引入

..........,.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

....................,.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

...

........,.自然妥..,.通过古诗中学过的数字和没有学过的数字对比

....................,.引入新知识的教学

帖。】

...

游戏导入法:

师:同学们,咱们在上课之前先做个拍手游戏,先听清要求:老师敲几下鼓,你们就拍几下手。

教师设计敲7下,8下,学生做出拍手回答。

教师增加难度:请你们拍的次数比老师多一下!(老师敲7下,8下)

师:最后一次你们拍了几下?(9下)如果你们再拍一下,是几下呢?(10下)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本课课题。

【品析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通过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好玩的天性

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听教师的鼓声时学生主动地数数

..................................,.集中了学生

的注意力

..........,.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也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增加难度后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和学生一起观察教材第59页情景图,提取图中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图中有9个学生和一位教师。

②图中有10只鸽子。

(2)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用10表示什么?

(3)认识10的方法。

①用点数的方法数数。先数图中有9个学生,再数一位教师,共10人。用同样的方法数一数鸽子的只数,通过数数可知共有10只鸽子。

②用点子图表示10。一个事物对应一个点,10个事物对应十个点。

③用数字表示事物数量。十个人、十只鸽子都用数字“10”来表示。

④用图形表示图中事物的数量。

【品析

...................:.通过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认识

.............10..,.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由物抽象到数的过

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

.......

.....,.让学生充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就在生活中

生活实际

............

....,.到生活中寻找数学足迹。】

◎顺承10的认识,研学10的数序和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在总结10的认识的基础上,老师抛出问题:怎样比较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大小? (1)观察直尺图,能很清楚地看到9和10的先后顺序。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如下图:

(2)按数序比较数的大小。

9在10前面,9比10少1,即9﹤10。10在9后面,10比9多1,即10﹥9 。(3)看点子图比较大小。如下图:

提示:10比10以内的任何一个数都大。

【品析

....10..以内数的

....

...比.9.多.1,..同时掌握...:.让学生通过直尺体会

...,10

.........10..在.9.的后面

顺序

............

..,.学会比较

....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大小。】

◎顺承10的数序和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研学10的组成。

在总结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10的组成是怎样

的?你是怎样记住10的组成的?

(1)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下面几种情况。

(2)可以表示成如下几种。

提示:先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摆小棒,得出5种10的组成,再引导学生推想另外4

种组成。

【品析

...:.明确了

...

..........10,

...锻炼学...10..的组成后

....,.继续挖掘主题图

.......,.请学生找出几和几组成

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

......10..的组成。】..................,.并进一步巩固

◎顺承10的组成,研学10的书写。

在总结10的组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10怎样书写呢?

师:现在,数字娃娃的家庭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10,10与0~9这些数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演示10的写法)

师:写10时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写1,右边写0 。

【品析

..........,.然后由学生描

...,.教师再示范正确的写法

.........,.先请学生观察

...:.写数时

......10..的结构

红写

....

........10..的.写法。】

..10,

...帮助学生迅速掌握

点拨:9是最大的一位数,10是最小的两位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数数量是10的物体,从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10是由9个珠子再添上1个珠子得来的。从直尺上的刻度知道了10在9的后面,9在10的前面。学会了比较9与10这两个数的大小。通过摆小棒,知道了10的组成。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这节课的内容和目的是让学生会数10以内的数,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9和10的大小。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这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数1~10这十个数时,采取什么形式更好?

学生之间讨论,结合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数数,如:从1顺着数到10,还可以从10倒着数到1,还可以1个1个地数,以及2个2个、5个5个地数,多种形式地数10以内的数,可以丰富学生的数数经验。

【品析

..............1.~.9.各数

.........10..以内的数

...:.通过多种形式数

....,.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又复习了前面

的数数方法。】

.......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学生对10以内数的顺序1、2、3、4、5、6、7、8、9、10,10以内相邻两个数的大小9<10,10的组成有9种,书写10时要占满2个“日”字格等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理解从“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本节教学中渗透了要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和意识。师生共同回顾这节课所学内容,这次内化对于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10的组成以及10的书写格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10的组成时,要注重学生的有序思维过程,也就是通过学生自主摆小棒的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找到10的组成的规律,使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操作中探究事物的规律,得到知识和技能。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第二单元第十二课时比的意义

211第十二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课本第55~56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 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讲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例如: 一面红旗,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我们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计算) 说明:比较结果,长是宽的 倍。 还可以: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计算: 说明:比较结果,宽是长的 。 21123=÷3232=÷3 2

问: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说明: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3比2,或宽和长的比是2比3。 这里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除以同类量的比,还有不同类量的比。例如: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怎样表示速度?(学生列出算式)100÷2=50,它表示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这里,100千米与2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 甲数的比是7比9。 ②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 2比45。 ③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写法。 3比2 记作3:2 2比3 记作2:3 100比2 记作100: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公开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根据要求写出两个数量的比,会求比值;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题中出现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它们都表示饮料的杯数,你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生:…… 生:果汁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

生:2÷3=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 生:3÷2=2 3(板书列式) 师:我们班的孩子不简单,不仅提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2÷3这个算式,它表示的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果汁的杯数除以牛奶的杯数。其实,表示两个数相除,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形式比来表示。2÷3我们可以用2:3来表示(板书2:3),同学们注意,中间的这两个小圆点,我们把它称为比号,它写在我们的两个数中间。那牛奶杯数除以果汁杯数3÷2,我们可以用什么比来表示,大家拿出你们的本子写写。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写。 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怎么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3页,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那比的各部分名称你们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2 :3中,2是前项,“:”是比号,3是后项。(板书:前项、比号和后项) 师:那3:2中比的前项是?后项是? 师:看来同学们阅读的很仔细,我们一起回顾下这两个比?我们是根据那个算式说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的? 生:2÷3 师:那3÷2又可以说出那个比? 生:3:2 师:谁与谁的比 生: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 师:那老师有一个疑问,都是表示两个数的比,为什么会有2:3、3:2呢?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位置不同 生:意义不同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5单元面积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比的意义》教学案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Bi"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背景陈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收集、整理素材”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这里的是

一节随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案例描述】教学过程: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 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0 页例2。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解决连除应用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知道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在感受、体验、探索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六一节的脚步声一天一天向我们走近,我们苍南实验一小为了欢庆“六 一”开展了各种活动。看!三(1)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图,图上画的是60 位小 朋友出场进行团体操表演) 师: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三(1)班的同学整理成漂亮的队形。出示图:(主题图)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每队有多少人?每个圆圈有 多少人?……) 2、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求每个小圆圈有多少人”,要求这个问题,需要收集哪些有用的信息? 3、学生汇报,师引导。将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例2 三(1)班60个同学参加团体操比赛,平均分成 2 队,每队有 5 个小圈,每个小圈有几人? 二、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1、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算式,相信你一定能行! 2、组织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看看,哪一组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60 - 2=30 (人)30 - 5=6 (人) ②60 - 2 - 5=6 (人) ③60+(2X 5)=6 (人) 每组方法师边听边板书,再由学生说说这种方法解答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课堂上有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除法的含义选择算法,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教材中提供丰富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能力 本节课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根据除法的含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应该体现的。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经历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感受平均分,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重点 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 1.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和除法,关于这些的内容,你都知道了些什

么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师:看,这里有一些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些蚕中的数学问题。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借助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问题探究 【 (1)解决每份是几的问题 (课件出示下图) 师:谁能把这题读一读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如果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题意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先画15只蚕,再画3个盒子,然后分一分,连一连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师:很有想法。要求的问题怎么显示 > 师:(课件出示)这幅图你看懂了吗谁能解释一下,图中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师:图中的大括号上标注的是有15只蚕宝宝,3个盒子表示的是平均分成3份,在每个盒子下面画上问号,表示求每个盒子放几只 师:这道题就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比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比,会求比值。 2、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与区别。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 2、教师举例说明: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面旗长都是15㎝,宽10㎝。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二、教学实施

1、揭示课题 3倍,我们又可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是宽的 2 2,我们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是长的 3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2、练习 (1)苹果有4个,梨有5个。 苹果和梨的个数关系可以怎么说? (2)舞蹈队有女生9人,男生4人。 3、教师讲述 刚才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类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出示: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80比3。 5、观察、比较、思考、讨论。 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 比实际是两个数相除关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指名学生说说比的含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比2 3 ︰ 2 2比3 还可以写成 2 ︰ 3 180比3 180︰ 3 6、学生自学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 自学P49的内容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3 15 ︰ 10 = 15 ÷ 10 = 2 ···· ····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两个数的比也可写成分数形式,如180︰3可以写180,仍读作“180比3”。 成 3 比、分数、除法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①关系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 解决问题(1)-优质教案.doc

解决问题(1) 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不同的来解决超市购物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 性。 2.在解决有关小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学习重难点: 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一.前提测评: 妈妈到超市购买了3盒牛奶,每盒2.8元,4千克苹果,每千克7.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第15页例8. 1.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 2 肉26.5 0.8 10 1 鸡蛋 20 1 2.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元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3.列式解题 (1)解决问题一: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用“上舍入”取单价的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不超过()元,2袋大米不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0.8千克不超过()元; 一盒10元的鸡蛋总价不超过()元+()元+10元=()元,也就是说100元()(够、不够)。 (2)解决问题二: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 用“下舍入”的思想取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超过()元,2袋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超过()元,0.8千克超过()元;总价超过()元+()元+20元=()元,也就是说: 100元()(够、不够)。 4.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5.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 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三.达标检测 1.王老师从家骑车到学校要用0.25小时,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用0.8小时够吗? 2.学校食堂准备购买下面这些水果,38.2元一箱的苹果,9.6元一箱的梨子,22.8元一箱的香蕉,100元够吗? 四.整理学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同步测试B卷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同步测试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6分) 1. (3分)在6:8=0.75中,6是比的________,8是比的________,0.75是比的________。 2. (1分) (2020三上·淮安期中) 明明围着一个正方形的花坛走了2圈,一共走了96米。这个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________米。 3. (1分)学校添置一批课桌椅,实际投资比计划节约了.求计划投资金额与实际金额的比________. 4. (5分)(2020·赣县) 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数)=________% 5. (2分)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 ________ (2) ________ 6. (4分) (2019六上·微山期中)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 12 天完成,乙队独做 15 天完成,甲、乙两队单独做完这项工程所用时间的最简整数比是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队每天完成这项工程量的最简整数比是 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7. (2分) (2019六上·宁津期中) 7:2= ,7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是比值。() 8. (2分) (2017六上·宝安期末) 比的前项可以为0,后项不可以为0.(判断对错) 9. (2分)判断对错. 比的前项和后项可以是任何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第1课时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 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 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比的定义: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 2、10比15写作()或()。

3、35:21读作()。 4、自学后标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15 :10 =15 ÷10 =3 2 ︱︱︱︱ ()()()() 5、在两个数的比中,()叫做比的前项。()叫做比的后项。 6、()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例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 0.8 :4 0.3:0.5 小结: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或()表示。 例2、讨论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请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 例3、讨论: 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②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例4、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在组织内说一说解决此题的依据是什么,再总结方法)

():8=2 15:()= 1 3 小结: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35比36写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记作(),7是比的(),4是比的(),写成分数形式是()。 2)、比和分数相比,()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分数值。 3)、0.3= = ():()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乙和甲的比值是()。 5)、爸爸今年36岁,小红7岁,今年爸爸与小红年龄的比是():(), 比值是();今年小红与爸爸年龄的比是():()比值是()。 6)、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猎豹的速度是每小时96千米,猎豹与汽车速度的比是():(),比值是()。 7)、修一条公路,甲队18天修了1620米,乙队10天修了1000米,甲队与乙队所修路程的比是():(),比值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新课标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4。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 学会分析问题,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东西吧! 2.出示例4主题图。 看看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课 1.从图中你了解到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求收银员应收多少钱是一个准确的数还是大概的数?(2)求爸爸应准备多少钱,这个数是准确数还是大概的数呢?

3.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各需要用到哪些信息?试试看。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同时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列式并计算,最后组内交流、检查。 4.集体订正,然后师进行概括小结:解决问题时,要分析具体情况,想一想需要哪些信息,并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九第12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求准备多长的网就够了,要用到哪几个信息?该怎样解决呢? 小组内说一说,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然后自己独立解答。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4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引导学生认真看图、读题,弄懂题意:每次最多运450千克的货物,把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教学比的意义。 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

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

第3课时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圆的面积知识的一个拓展,也可以理解为圆与正方形的特殊组合。本节课利用组合图形的特点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两种特殊的组合图形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借助经验,理解图形特点。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圆外切正方形与圆内接正方形都可以理解为圆和正方形的简单组合。借助主题图的演示,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圆外切正方形和圆内接正方形的特点。 2.尝试应用,掌握方法。 以半径为1m的圆为例,引导学生求出它与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面积的差,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体现了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计算圆、正方形、三角形等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并掌握外方内圆、外圆内方图形的特征,以及相关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很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圆规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以旧引新(6分钟)1.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圆的面积公式。 2.回答下面各圆的面积。 1.说出S正=a2、S圆=πr2 2.左圆面积=π×22=4π 右圆面积=π×(2÷2)2=π 1.边长是5cm的正方形面积是多 少? 5×5=25(cm2) 2.如果r=4cm,则圆的面积是多 少? 3.14×42 =3.14×16 =50.24(cm2)

《比的意义》教案.

2017-第一学期 ---《比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P48-P49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情况: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二)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 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解答,说清解题思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3.尝试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记作42252:90。) (三)比较分析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4 比 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修订后的教科书把比单独设为单元。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的教学是以富有教育意义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例子为载体,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出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科书联系学生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相应的性质,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科书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分数的乘、除法后面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为以后教学比例、圆周率、百分数及其相关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生在一至五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与比相关的现象已不陌生。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感受比的含义和特征,进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按比分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感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教科书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同时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100∶2可以说成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人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一: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教材40-41页《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比分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比值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和比例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技能目标: 1、能正确的求出比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从学生身边熟悉身体结构提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用身体中的头部长和身长两个数量比较成为教学的起点,逐步引出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出示) 1、填空。速度=( )÷( ) 单价=( )÷( ) 工作效率=( )÷( ) 2、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二、情境导入。(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测量了自己的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6单元百分数(一) 第3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2.会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用百分数乘法列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371.45?0.996 2.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以上每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3.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

小数? 学生回顾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究 1.教学第85页例2。 (1)理解题意,择取信息。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定义一样吗?为什么? (3)怎样列式? (4)如何计算?讨论交流 (5)学生探究尝试。 (6)交流小结方法: 小数(观察:怎样转化?) 百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 最简分数 (7)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计算,说一说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只要小数点向左移动…… (8)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下一排),指名练习,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8题。(先填后说算法)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7题。(先填,后观察相等的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2题。(交流讨论) 4.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4题。(先计算,后比较) 5.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5题。(尝试后说出你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十八第9、10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 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意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意图 课标与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比分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比值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和比例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技能目标: 1、能正确的求出比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从学生身边熟悉身体结构提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用身体中的头部长和身长两个数量比较成为教学的起点,逐步引出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