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徽 戏 在 徽 州

徽 戏 在 徽 州

徽 戏 在 徽 州
徽 戏 在 徽 州

徽戏在徽州

陈长文严济棠李太

徽戏是形成于安徽的徽州、池州、太平、安庆(即今徽州、贵池、当涂、安庆)一带的地方戏曲,俗称“老徽调”、“徽班戏”。它是在徽州腔、青阳腔(“徽池雅调”)的基础上,多方吸收明末清初流行的优秀戏曲艺术,逐渐丰富发展而形成的。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史上,它曾起过继往开来的作用,不仅京剧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戏曲剧种如淮剧、婺剧、赣剧、湘剧、桂剧及滇剧,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徽戏的缘起

徽戏在徽州的缘起有它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地理的原因和基础。徽州开发建置较早,物产丰富,文化昌盛,名人辈出,乡人尚文雅、崇义理、爱习武。早在东晋时期就有新安人作“歌舞离别之辞”;《晋书》卷二八“五行中”载:“海西公时,庾唏(按:司马唏)四五年中,喜为挽歌,自摇大铃,使左右可和之。又燕会辄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其声悲切,唏唏果徙新安”。至明代中叶,徽商的兴起,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当时徽州、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徽商“于负四方”、“盛艳天下”,且有“无徽不成镇”的声誉。民国《歙县志》载:“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在徽商的鼎力相助下,民间的乡土戏班和士大夫阶层蓄养的家班纷涌而起。如万历八年(1581)冯梦祯游齐云山时记述:“俗传三月三日为元君降凡日,远近进香填塞道庐,连三日,延弋阳梨园演戏娱神”。(《寄园寄所寄》)又万历十九年吴子玉《休宁茗州吴氏家记》载:“吾族喜搬演戏文,不免时届举赢,诚为靡费”。虽如此,但该族仍允许:“梨园笋、保禾苗等责令罚款戏听演不禁”。再如

万历二十七年,《休宁碎事》记载:“休宁迎春,共台戏一百零九座。台戏用童子扮故事”。万历二十八年,徽州府邑城东郊迎春赛会,仅戏台就有三十六座,献艺的除吴、越请来的名优,大部分是徽州本地艺人的班子;演出盛况空前,连潘之恒也赞叹;“从来迎春之盛,海内无匹,即新安亦仅见也”。至于徽商蓄养的家班,有如吴文倩、汪季玄、吴越石、曹文埴等所组建的班社,其规模之宏大,演出之兴盛,早已为史家所称道。

徽戏在徽州所以能形成的地理原因是,这里是吴、越、楚文化的交汇之地。自汉、唐以来,中原屡遭战乱,许多文人学士和失意的仕宦,来徽州游历、避难、隐居,带来了中原文化;加之徽州群山环抱,交通闭塞,使这里成为经济、文化能够比较稳定发展的世外桃源,特别自南宋建都临安(杭州)以后,南戏北上,北戏南来,使徽州成为诸腔并陈、百花竞艳的地区之一。从地理位置上说,徽州南靠赣东,为弋阳腔、乐平腔兴盛之区;东依苏、浙,为昆山腔、余姚腔发祥之地;北近中原,为秦腔流行的地方;西傍襄阳、武汉,为汉剧成长之地。故自明代初叶以来,皖南徽州、池州一带已广泛流行弋阳、余姚、海沿、昆山诸腔。正如王骥德《曲律》所载(成书于万历三十八年):“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计之二三。”这些条件,均为以后徽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

徽戏在徽州的形成,与目连戏的影响也有直接关系。目连戏早在汉末隋初以至唐、宋时期,就有各种“目连救母”变文、杂剧问世;至明万历年间,徽州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则形成一个艺术上较为完整的剧种。自此,徽州各地,目连班社纷起,搬演目连戏已成为徽州民间祭神、祀祖的主要戏曲活动。正如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所述:“选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

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四围戏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辫、翻桌、翻梯、斤斗、蜻蜓、蹬缸、蹬臼、跳索、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排情理……”。目连戏的声腔属弋阳腔、青阳腔系统;表演上大量吸收了徽州民间杂耍、武术的成份;剧目上如《双下山》、《骂鸡》、《哑子背疯婆》等,也多半来自民间小戏故事。这些艺术的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清代形成的徽戏,从中看出徽戏与目连戏的继承、因袭关系。

徽戏声腔的形成

徽戏的声腔,如前所述,是在徽州腔、青阳腔(亦即“徽池雅调”)的基础上,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衍变而逐步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即“徽池雅调”阶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弋阳腔、余姚腔在徽州、池州一带广泛流行。弋阳腔传到徽州以后,很快与当地的土语音调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弋阳腔传到青阳、池州一带以后,与当地流行的余姚腔和民间音调相结合,则形成了“青阳腔”(亦称池州腔)。这两种声腔的统称即为“徽池雅调”。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祖师庙记》(成书于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左右)中说:“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弋阳之调绝,变以乐平,为徽、青阳”。王骥德在《曲律》(成书于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中也说;“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由此可见,徽州腔、青阳腔(“徽池雅调”),确实在嘉靖至万历年间已同时存在,并广为流传,成为徽戏声腔的基础,也即徽戏的“雏形”。“徽池雅调”的特点是发展了“滚”的因素,它继承了弋阳腔“一唱众和,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经过艺人们的创造发挥,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滚唱”、“滚白”。由于“滚调”的形成,在音乐上冲垮了原来严格的联曲体形式,角色上由弋阳腔原来多以花脸、老生、青衣为主,一

变而为以生、旦为主;伴奏乐器也由原来的大锣、大鼓、大钹改为小锣、板鼓、小钹。当时徽州腔和青阳腔曾一度驾凌于昆曲之上,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或“时兴新调”、“乐府官腔”,而风靡长江南北。万历年间出刊的剧本有《新刻京板青阳调词林一枝》四卷、《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调簧》六卷,《新刊徽板合象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六卷、《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六卷等等;

徽戏声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四平腔和昆弋腔阶段。被徐渭誉为“流丽悠远,出乎三腔(指海沿、余姚、弋阳)之上”的昆山腔约于明万历十年(1582)前后传到徽州一带。由于徽州历来文风很盛,儒商大贾颇多,昆山腔很快在这里扎根、流传,并对徽州腔产生巨大影响。徽州腔受昆山腔影响后,首先在唱腔的节奏和旋律上起了变化,产生了象昆曲那样“一波三折”的演唱效果;随后徽州腔又学习昆山腔,改用笛子(或唢呐)伴奏,取消了靠腔锣鼓和人帮声腔,使腔调渐趋柔缓平稳,颇有“四平八稳”之感,故徽州艺人又称为“四平腔”。这种四平腔后来继续吸收昆曲的营养,更多地融合昆曲的因素,使曲调变得更加优美、细腻和华丽,并擅长于表现载歌载舞的场面;虽然结构仍属联曲体形式,但由于“滚调”的充分运用,使曲牌体制变得十分灵活,有时还采用整首民歌穿插其中,于是产生了另一种新的腔调,即“昆弋腔”,徽州艺人又称之为“昆平调”(或说“租昆”、“草昆”或“平板”)。这种由四平腔和昆腔互相融合而产生的声腔,既有高腔的成分,又有昆腔的因素;它有象昆腔一样的严格的工尺、板眼,不能自由发挥,但往往一出戏里又安排一、两个由台上演员齐唱的曲牌,或在一个曲牌中安排台上演员“一唱众和",类似帮腔的效果。徽戏中《昭君出塞》、《贵妃醉酒》、《打樱桃》、《浪子踢球》、《芦花絮》、《山伯访

友》等都属昆弋腔剧目。

徽戏声腔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吹腔拔子、二簧阶段。也就是正式形成“徽戏”这个剧种的阶段。明末清初,西秦腔(即山、陕梆子)的大量南来,对昆弋腔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昆弋腔传到桐城、枞阳、石牌、安庆一带时,怡与大量南来的山陕梆子相汇合。这时昆弋腔受到山陕梆子的影响,特别是接受了梆子系统的剧目以后,要求在唱腔上有所变化和发展,于是逐渐形成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唱腔,又因用笛子或唢呐伴奏,故俗称“吹腔”。吹腔是一种由联曲体结构向板腔体结构的过渡形式,它又分两种唱法:一种是稍走高调即吹腔正板,也是吹腔各板式的基础;另一种是稍走低调的吹腔,即“二簧平极”。山陕梆子在桐城、石牌一带受到昆弋腔及当地其他声腔的影响,则逐渐衍变成“拨子”。拨子是徽戏各声腔中最早具有较完整板式结构的声腔,它在音调、节奏及以梆击板等方面,都保留了梆子的一些特点。拨子高亢激越,常与委婉柔和的吹腔在同一剧目中配合使用,俗称“吹拨”。因“吹拨”产生和流行于枞阳、石牌、安庆一带,故先后被称为“枞阳腔”、“石牌调”或“安庆梆子”。由于“吹”、“拨”的结合使用,之后徽班艺人又在“二簧平”(即低调吹腔)和“拨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气氛强烈、用唢呐伴奏的新腔,即早期的“二簧腔”,后称“老二簧”或“唢呐二簧”。老二簧完全承袭了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但曲调高亢、平直,只宜用来刻划粗犷、豪迈的形象。以后,艺人们为了便于表达长段叙述的剧情,又创造了“正二簧”、(即原板、亦通称“二簧”),后二簧改用胡琴伴奏,唱腔更加流畅柔和,又变出了“反二簧”。自此,二簧腔先后形成了“二簧平”、“老二簧”、“二簧”、“反二簧”等四类腔调。由于徽班艺人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至清代中叶,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前后,

徽戏的声腔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时青阳腔、四平腔、昆弋腔,徽昆、吹腔、拨子、二簧,徽调西皮以及花腔小调等,同时并存于舞台,加上有丰富的剧目和日趋成熟的表演艺术,使徽戏成为争雄于京城和大江南北的大剧种。

徽戏班社的兴衰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花部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夺魁于京城戏曲舞台,“戏庄演戏必徽班”(《梦华琐薄》),《都门竹枝词》云:“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徽剧进入了全盛时期。此时留在南方的徽戏,则形成各个流派,广泛流行于江、浙、皖、赣地区。南来徽州的一支,即称之为“徽路徽戏”。这个时期正是徽商的黄金时代,由于地方经济的振兴,加上明末清初以来徽州一贯有组班演戏的传统,徽州徽戏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据了解,乾隆十七年,当时徽属婺源县的“阳春”戏台,即有祥麟班、詹关班演出,乾隆五十二年(1787),歙县雄村人,曾任户部尚书的曹文埴,请准归养时经过扬州,即带回一批童伶,在家乡组织了“华廉科班”,开始以训练童伶、演唱昆曲为主,以后四出招请各地名角,遂以演唱徽戏为主。至道光十年(1830年),曹文埴之子、清军机大臣、钦赐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在“华廉科班”基础上正式改组为“庆升”徽班,并自任班主。其后,徽州各处徽班林立,每逢祭祀、庙会、寿庆,戏曲活动十分频繁,尤以歙县、休宁徽班最多,据统计,自清乾隆至民国初年,活跃于徽属六县(歙、休、绩、祁、黟、婺源)的徽班即有60个之多。这些班社又分正规班和半正规班两种,正规班一般是职业性的大班,多活动于城镇和大的庙会;半正规班俗称“鬼火班”,时聚时散,一般只活动于农村。按年代划分,正规班情况大致如下,乾隆年间有:三庆、庆升、彩庆、同庆、阳春;

嘉、道年间,除去以上各班之外又有:大春、四喜;

咸、同年间又有:鸿盛,长春、老阳春;

光、宣年间又有:万春、程春和(一说庆春和)、柯长春;洪福林、梓坞班(婺源)

辛亥革命以后至抗战以前有:新庆升、新彩庆、新长春、大寿春、新阳春、二阳春、三阳春、大阳春,新万春,新鸿春、新和春、凤春和、长春和、大舞台、凤舞台、仙舞台、子午班、马家班(一说老黑班)、王和福班、新宏福班等。

“鬼火班”从光绪年间至抗战以前有:新春、合春、和春:福春、笑春、福春和、庆春和、元春和、仪春和、太平春、万年春、新瑞春、笑舞台、小舞台、(一说筱舞台)、也舞台、鲜舞台、新鲜舞台、吉庆堂、新四喜堂、新民乐、舞回班(即伏岭徽班)、鸡鸣清声社、兰田剧社、三三儿童班等。此外,存疑的班社还有:何有班、罗汉班、大春班、真正共和舞台等,除这些正规的和半职业的班社外,还有只唱不做的“雅乐班”(如休宁的昆腔会,雄村的雅乐班等);这些唱班是群众自唱自乐的形式,多半活动于婚嫁喜庆的场合和小村落,有的唱昆腔,有的唱徽调,可见徽州戏曲活动深入民间之普遍。

以上这些班社,存在时间最长的是“庆升”班,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算起至民国廿六年(1937)散班败落止,活动时间长达150年之久;规模最大的是“大寿春”班,艺员竟达180多人;起班最早,活动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班,徽州群众号称“京外四大徽班”。这几个班社又各有特点:庆升班是“老”,即起班老、牌子老,在曹府家班阶段,乡人均以能聘得“老庆升”来演出为荣,当时该班出外演出时,台口挂两只大红灯笼,一曰“曹相府”,一曰“庆升班”,气派非凡,名震四乡,另外群众还称它“三

老”,即老票价、老时间(演出时间不随便提前或推迟),老戏码(按规定戏码演完,不任意加演找戏)。彩庆班是“严”,即班规严,演出作风严,有“宁可穿破,不可穿错”之说,故群众称之为“破布彩庆”;阳春班是“广”,即活动范围广,演出剧目广,该班“老阳春”时代,艺员百人以上,衣箱28个,能演出390多出徽戏,且以能演《断桥》、《赏荷》一类昆曲剧目见长,其足迹遍及徽属六县每个角落;同庆班是“正”,艺员亦有百人以上,行当整齐,演出正规,多活动于较大的城镇和庙会,且以“乱弹”戏见长,包括各种花腔杂调,形式繁多,各显技艺。

这个时期徽路徽班演出还有一个特点,排场大,武功好,史家有“苏州曲子徽州打”之说。当时上述名班出外演出,每到一地群众必点《采莲》、《八达岭》,以观全班面目(包括演员各行当和行头服饰);《七擒》、《八阵》以观昆曲是否丰富,《英雄义》、《四杰村》以观高台跌打之武功,这些戏已成为当时观众衡量班社是否优秀的尺度。

徽路徽班在全盛时期的艺人,比较出名的有:老生大秋香(即程秋香)、小秋香、耿金榜、存根、沙必庆、方保、华云葵、华德兴、高老三、曹文开、柯万长、柯高荣;武老生关松、关明、柯德发、何松贵、程发全、程松顺、秋狗;小生洪源、王金茂、郑九微、王三丁、王明桂、王金水、宏荣、史秀、小生义、汪灶喜、火冬冬;青衣花旦苏智林、王子龙、罗长发、朱金兰、方庙桂、项少轩、汪仙保、王顺田;青衣道士淦、洪彩、金贵、大发达、小发达、打铁顺(俞银顺)、打渔进(鲍进昌);花旦道士满、大道士、小道士、王通保,方炳顺、寿喜、武旦宜、小旦红;大花朱金元、歪头雨、豆腐顺、久辉、林天赐、项昆山(做伞红),二花吴老黑、王石、三孝、春锡、吉安、柯日孝、发全麻子、林

春松、纳梨金、锒适、史双奎、程有芳;三花小宝、大旺、丁成仂、三花袍、程秋桂,癞痢喜(王进喜)、王正同、双庆、王明月、凌灶寿、王天华、胡华仂、老鼠、冯裕海、刘海麻子、果仂、小毛,场面朱瑞堂、光福、章思涛、穆观炎、吴长才、黄诗全、苏智先等。行当不明的还有:程桂生、罗石壁、徐水桃、和尚、仙开、细元、驼背进、王老四、烂脚欣、嗣坤、二堂麻子、郑元征、洪銮、刘九甲、程甫高、穆灶祥等。

徽路徽班经过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一段大繁荣之后,至民国十五(1926)年前后,由于京、沪等地强大的京剧浪潮的影响,徽州徽班也渐次加入了“京徽合流”的队伍;不少艺人改弦易辙,或加入京班,或改唱新腔(京剧),致使徽戏逐渐衰落。据绩溪老艺人回忆:民国十四(1925)年,伏岭下徽班艺人邵家湖,因经商到上海,看了“天蟾大舞台”的京剧演出后,即带回京剧《文昭关》、《龙潭寺》、《连环套》、《大悲楼》等剧目,还买回留声机和梅兰芳《玉堂春》、马连良《借东风》、《莲花湖》等唱片,一时掀起习演京剧的时潮。自此,徽州各地徽班均受到京剧的影响,有的改唱京戏,有的被迫解散。如民国十五年,绩溪南观村“花朝会”上,伏岭徽班排演了一批京剧剧目和“新阳春”大唱对台,迫使“新阳春”也不得不一改传统,以唱皮簧剧目为主。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1937,民国廿六年左右),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大部分徽班衰亡败落,艺人流离星散,至解放前夕,徽州徽戏同样几成绝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徽戏得到新生。1951年屯溪“戏改会”成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徽戏老艺人登记,当时经过登记,仅存的老艺人尚有72人。接着1951年5月休宁“群乐徽剧团”诞生,该团集中了程发全、鲍进昌、汪云廷、项少轩、左俊鹏、程秋贵、史双奎、章雪如、穆观炎等一批老艺人,挖掘整理、恢复排练了《水淹

七军》、《凤凰山》、《昭君出塞》、《借靴》、《快活林》、《三挡》、《刺梁》、《八达岭》等一批传统剧目,使徽州徽戏重新在舞台展现出灿烂光辉。1954年又以该团为主力、代表徽州地区的徽戏,以《醉打山门》(程发全主演)、《借靴》(程秋贵主演)、《凤凰山》(项少轩主演)三个节目参加了华东地区首届戏曲会演。这些徽戏在会上受到专家们的关注与好评,自此名声大震,其中《借靴》一剧(严济棠整理改编)还被收入《华东戏曲会演剧目选集》出版。在此基础上,1956年“安徽省徽剧团"在屯溪组建成立(后迁至合肥)。1959年芜湖专区(含徽州)又在休宁群乐徽剧团基础上,建立了“芜湖专区徽剧团”(1961年徽、芜分开,改为“徽州专区徽剧团”)。省、地两级徽剧先后聘请一批老艺人为教师,招收了一批新学员,开展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徽剧遗产、培养徽戏接班人的工作;章其祥、营尚礼、秦彩萍、谷化民、吴小燕、朱秀娟(大部分系徽州籍学员)等一批徽剧新秀,脱颖而出,1959年徽戏再度进入北京,演出《水淹七军》、《百花赠剑》、《三挡》、《淤泥河》、《磨房会》、《齐王点马》等剧目,以后又到上海等地演出,一时名震京、沪剧坛,使徽戏这个古老剧种,重新展现了当年风采。1964年徽州地区徽剧团撤销。1978年地区京剧团又增添部分徽剧演员,改称为“徽州地区京徽剧团”,并保留了部分徽剧剧目,作为展览性演出。

徽戏剧目

徽路徽戏的剧目,极为丰富,据老艺人回忆共有1000多出,1954年能报出的尚有700多出。其中三国戏130多出;东周列国、水浒戏80多出;杨家将、岳传、飞龙传、隋唐戏约100多出;三侠五义、征东征西、五代残唐、西汉东汉、封神榜、彭公案、今古奇观、西游记、绿牡丹、薛家将等戏约200多出;其他题材的戏200多出。此外,象祈祷丰年、祝福庆寿、讲究吉利,每班开锣

必演的“戏帽子",如“仙缘”、“四海”、“万花”、“长春”、“八仙”、“四喜"、“五福”、“封相”、“大赐福”、“小赐福”、“大五子”、“小五子”、“大三星"、小三星”、“大财神”、‘‘小财神”、“三台神”、“齐天乐”等20出。每演收场必演的“团圆戏”,如“三进士”、“闹花灯”:“长生乐”等近10来出。还有,在开演前或正戏演完后补演的“零戏”、“找戏”(又叫“留客戏”或“送客戏”),这些大部分是民间生活故事的丑角戏,如“借靴”、“打钞锅”、“打窖”、“小放牛”、“借闺女冲喜”等,也有六、七十出。

这些剧目在“老阳春”时代能经常演出的约400多出。至解放初期,除戏帽子外,能演唱的只有60来出了,依角色行当来分是:

须生戏:《追信》、《探山》、《八大锤》、《劝农》、《兰关度》、《观画、跑城》、《百忍图》;

大花戏:《训子、单刀》、《北饯》、《官宴》、《采莲》、《回营》、《水擒》(《水淹七军》)、《古城会》、《铡包勉》;

武生戏:《闹天宫》、《三挡》、《武举场》、《牛头山》、《花果山》、《界牌关》,二花戏:《十面》、《八达岭》、《七擒孟获》、《八阵图》、《醉打山门》、《武松打店》《快活林》、《神州擂》;

小生戏:《惊变》、《赏荷》、《水斗》、《断桥》、《折柳》、《阳关》、《闻铃》;

旦行戏:《昭君》、《凤凰山》、《贩马记》、《思凡》、《梳妆》、《跪池》、《乾坤镜》、《烈火旗》、《扈家庄》、《破秦州》、《娘子军》、《端午门》;

丑行戏:《拾金》、《乌盆记》、《扫秦》、《借靴》、《打面缸》、《裕德三拿虎》;

十大行:《千里驹》、《对金刀》、《闹江州》、《铁笼山》等。

徽戏的剧目如按声腔来分类,则昆曲剧目约有100多出,早期的高腔剧目

数十出,后期的吹腔、拨子、皮簧、花腔小调剧目约300多出。其中徽昆剧目以武戏为主,有《七擒孟获》、《八阵图》、《八达岭》、《英雄义》、《铁笼山》、《倒铜旗》、《白鹿血》等;四平腔剧目有《审乌盆》、《借靴》等;昆弋腔剧目有《昭君出塞》、《贵妃醉酒》、《山伯访友》等;青阳腔剧目有《出猎、回书》、《磨房会.》、《贵妃醉酒》、《双下山》等;吹腔、拨子剧目有《千里驹》、《双合印》、《巧姻缘》、《水淹七军》、《凤凰山》、《淤泥河》等;皮簧剧目有《龙虎斗》、《反昭关》、《宇宙锋》、《月(肉)龙头》、《花田错》、《春秋配》、《齐王点马》等;花腔小戏有《王婆骂鸡》、《李大打更》、《探亲相骂》等等。

徽戏的表演艺术

徽路徽戏的表演艺术,同样十分丰富多采,其特点是重排场、擅武功,风格朴实、粗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徽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明末以唱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腔的徽班基础上,逐渐发展建立起来的。早期的角色行当,比较简单,以小生、小旦、小丑行为主,这时的“三小戏力,如《探亲》、《打樱桃》、《别妻》、《逛灯》、《磨房会》、《双下山》,《小上坟》等,均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后来在目连戏的影响下,角色行当增至生、小生、末外、旦、贴、夫、净、丑九行,徽班艺人称为“九顶网巾唱闹台”。至乾隆、嘉庆年间,由于“四大徽班”进京的影响,表演艺术日趋成熟,即形成比较完整的角色行当体制,这个时期的角色行当分类较细,计有:老生、老外、副末、小生、武生、武老生;正旦、花旦、作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又叫小花脸)、四花脸,杂行(即龙套、狗形之类)共十七行,徽班艺人称之为“六个白面、四个花(脸),六个包头、半个武行才当家”。同治之后至民国初年,由于京剧的兴起,加上徽州本土经济日趋衰败,许多大规模的徽班无

法生存,大部分班社分成三、五十人的小戏班,这时角色行当也相应的归并,即形成近代徽班体制的“十大行”:生行分正生、老生、武老生、小生;旦行分正旦、花旦、丑旦(包括老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三花。末行归老生行,丑行即三花脸。

徽路徽班的“重排场”,表现在演出时讲究场面大、气派大,行头服装富丽堂皇,角色行当样样俱全。一般老徽班每到一地,必演《采莲》、《八达蛉》、《七擒》、《八阵》等剧目,以观全班面貌,讲究“三十六顶网巾会面,十蟒十靠,八大红袍”。有些徽班演《惊变》,出十至十四堂龙套,还有八红蟒、四宫衣;演《八阵图》时,诸葛亮先后换八件八卦衣。光绪末年绩溪“花朝”庙会,彩庆、长春两个徽班演“拼台戏”,《万花》开台,《黄鹤楼》、《八达岭〉主轴,双方各出八蟒八靠,三十二龙套,气势宏伟,盛况空前。还有的徽班为显示角色行当齐全,演出时有“死不回头”的规定,即一个演员在第一码戏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死了,这一天均不再出台,所谓“十大行、百人当”。至于徽州徽班的武功、绝技,更是誉满大江南北,无论翻、打、扑、跌,均十分精湛。“平台”技艺有“独脚单提”、“叉脚单提”、“跑马壳子”、“刀门”、“飞叉”、“火圈”等;“高台”技艺,有如《英雄义》中,演史文恭的演员,要从七张桌子上翻下来,一般较差者也不得少于三张桌子;武打有“撂八当”(徽州艺人称“鲤鱼窜汤”)、“四六八当”、“双玉梅花”、“换枪玉当”、“三扭棍”等技艺;还有从目连戏和民间杂耍中吸收来的“爬杆”、“跳圈”、“窜火”、“窜剑”、“滚灯”、“滚钉板”、以及“耍流星”、“耍盘子班”、“耍辫子”、“耍花棍”、“耍念珠”、“耍缸子”、(俗称“十耍”),“变脸”、“变衣”、“跳魁星”、“跳僵尸"等等数十种特技和绝技。在一些载歌载舞的戏中,讲究画面、功架,如《水淹七军》中的“观

春秋”、“察营盘”,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美。所有这些,使徽路徽班的表演艺术,形成一种既有高难度惊险动作,又有浓厚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独特表演风格。

徽戏的音乐唱腔

徽路徽戏的音乐、唱腔,如前所述,主要可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昆弋腔、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青阳腔曲调优美,除仍保留并丰富了后台帮合的特点外,已加入了管弦伴奏。四平腔字多腔少,一泄而尽,多用来刻划丑角形象,诙谐幽默。徽昆分文昆、武昆,文昆近似苏昆,武昆又称粗昆,多用于武戏,以大、小唢呐伴奏。昆弋腔和吹腔,均以笛子和小唢呐伴奏,它分曲牌体、板式变化加曲牌体、板式变化体三种唱腔结构体制。吹腔又有正板、叠板、散板、哭板、顿脚板等多种板式。拨子以梆击节,初用弹拨乐器伴奏,与吹腔结合后改用唢呐、笛子和徽胡。计有导板、回龙、原板、流水、叠板、散板等各种板式。二簧除老二簧用唢呐伴奏外,其它都以徽胡为主,分男女宫,有导板、原板、回龙、哭板、散板、流水等板式。西皮也以徽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原板、叠板、哭板等,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俚歌,生活气息较浓,已记录的有70多曲调。徽戏乐队体制,早期只分简单的文、武场,乐器有大锣(徽锣)、小锣、大钹、小钹、板鼓、堂鼓、牙板、徽胡、笛子、唢呐(小青、大青),一般五、六人或七、八人(一人兼二、三样乐器);后期增加了云鼓、云锣、琵琶、月琴、三弦等,乐队增至十至十二人。此外还有一种乐器叫“先锋”(亦叫“挑子”、“虾须”,即铜制五尺长三节头的喇叭),用于出将、法场、出鬼怪;一般徽班开场前,均要吹“先锋”三次,以示“催场”,然后“打通场”(闹台),正式开演。

(本文编写过程中曾参考陆小秋、王锦琦、刘静源、刁均宁等同志的有关资料。)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在了解这个人之前看了她写的文章诗集,只觉得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老成了。尤其是文章小说,气氛一直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里,压抑的几乎无法呼吸。诗歌明明应该是最煽情的,唯美的,可是却偏偏要加上无止无尽的冲破黑暗的欲望。就像是,明明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希望的田野,而作者却偏偏引来乌云压城,让人只能在黑暗中努力汲取仅有的芬芳。甚至,我一度以为是在她老年的时候写的。只有在她写给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信中,才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有人气儿的女子,一个会为了家人奔波劳累的母亲,一个也会抱怨家事繁重的妻子。(林徽因写的英文信大多有儿子梁从诫翻译)(梁从诫,2010年去世,是一名非常杰出的环保主义者,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她和沈从文的文章,虽然沈从文只比她大两岁,但文章感情方面却有很大区别。沈从文的很多文章都是反映湘西一带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用一种很真实的视角,极普通的例子剖开淳朴下现实的丑陋。但,另一方面,当他纵情描绘湘西一带的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时,作者本人应该是完全沉浸在那片土地的怀抱中的。在读者看来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美好,以至于如此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忘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或者,我们把它俗称为“对比”。这就是不同。沈从文笔下的风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唯美的画境,它不夹杂任何的杂质。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仇恨,没有那个特定的年代的无奈。所有的一切都只源于对那片土地最真实的赞美与向往。林徽因的文章虽然也是美的,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或压抑或宣泄的悲愤。像是鲁迅这样的教育家对国人发出的呐喊,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能以如此细腻的手法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实在是难得。只不过,现在想来,国家危难,民族存亡,对于那个年龄的他们,要负担的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带着浓妆淡抹的身姿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好不容易手刃了外国侵略者,却发现,接下来的八年自己手里要沾满的竟是自己同胞的鲜血。中国平民的生活大抵也只能透过她们的文章才能清楚地看个透彻。一方面,如此年纪轻轻就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心境必定要比普通人深上许多。从小就经历了家人一个一个的不幸离去,尤其是在她21(1925年)岁时,年仅49的父亲林长明被流弹击中,去世。当她24岁(1928年)时与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同年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赶赴北京。来年1月时(1929年),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同年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另一方面,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跟随父亲出国学习,研究,考察样样不落,其视野应该比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还要开阔。 林徽因的诗歌一方面是偏向带有浓厚的徐志摩型的浪漫主义气息。很明显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的唯美在这首诗中达到了极致。但,就我所看过的诗歌小说,大部分还是一种在黑暗中百折不挠的前进的护国爱民的类型。这可能就比徐志摩更加的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甚至觉得,《四月天》仅仅是黑暗中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明光。比如,在其三弟林恒死后(美国俄亥俄州美术学院院长,即林

第七章 独特的徽商文化

第七章独特的徽商文化 学习目的: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发展的历史,可以为现代经济提供一些值得重视的借鉴。在本章我们将要探讨徽商兴起的原因,徽商的主要特点,了解徽商经营的行业,以及徽商的影响,思考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习要求: 1、了解徽商兴起的原因、徽商的主要特点。 2、对徽商从事的主要行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木材业的经营情况有一个一般的了解。 3、重点思考内涵丰富的徽商精神 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徽商的辉煌历史。 2、要结合徽商成功的具体事例,对徽商的特点、徽商精神的内涵做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组织学生到徽州进行“徽商文化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徽商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般了解: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 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徽州自古以来,缺乏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是迫使徽州人大量外出经商谋生的基本原因。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徽州虽然“粮不足”,可是物产丰富。异常丰富的土特产品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以商代耕,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的。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 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的广泛流通和各级市场的繁荣,从而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江南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为毗邻的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明代盐法变革给徽商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折色开中后,徽州人成批地来到两淮、两浙,从事盐业的经营,并逐渐取代山西、陕西商人而占据了盐业经营中的优势地位。明万历四十五年,明政府又率先在两淮盐场推行“纲运制”,徽商就以同乡和同族结成纲帮运销食盐,从而获得了垄断两淮盐业的世袭特权。掌握: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盐业、典当业、茶叶业、木材业的基本情况。 一、徽商经营盐业的基本情况 盐业是徽商经营的最主要行业。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是徽州盐商发展的时期。这时徽州的黄氏、汪氏、吴氏等家族中都有许多人以业盐两淮而致富。 清代的徽州盐商更是发展到鼎盛,湖北的汉口号称“江广总岸”,是湖广地区行盐的总枢纽,而汉口恰恰是徽州盐商称雄的地方。江西销盐数额仅次于湖广,而江西也是徽州盐商势力很强的地方。可以说凡是淮盐营销的地方,几无不有徽州盐商的足迹。两淮总商的一大半都是由徽人充任的。 二、徽商经营典当业的基本情况 徽州六县之中,以休宁人经营典业者最多。徽人开设的当铺遍及全国各地,苏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的典当业几为徽人所垄断。徽州典商的兴盛还表现为徽典财力的雄厚和规模的庞大,有些徽州典商因其雄厚之财力,一人开设典铺多达数十百处,使用许多人员为其经营管理。 徽州典商大多采取减息让利、博取信誉的措施,以争取顾客,对于无力偿债的人,徽商甚至焚券弃债藉以“市义”。经营典业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否则难免受骗上当,以致亏本折利,无法经营。徽州典商世专其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这一行业中的佼佼者。 三、徽商经营茶叶业的基本情况 徽州所产的茶叶数量多,质量好,花色齐全,名茶众多。这就为徽州茶商提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和创造力的作家。早在1931年,林徽因初涉诗坛时,陈梦家就在《新月诗选》的序言中说:“渴望更奇丽的诗篇的出现,对于林徽因初作的几首诗表示我们酷爱的欢心。”1915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也高度赞扬这位女诗人的诗作,认为她和陈梦家、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算得是几个特有成就的作者”。后来,林衡在《中国现代诗选》的书评中又指出:“林徽因等后起之秀,似乎很该给留下几页地位。”可以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很多人都给林徽因以热切的关注,不约而同地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表示赞扬。 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林徽因几乎完全被现代文学史遗忘。她去世后,丈夫梁思成曾选辑她生前的诗作拟出版以志纪念,但工笔誊抄的诗集与大量未发表的诗作均焚毁于“文革”;六七十年代的林徽因研究陷入空前的沉寂。新时期以来,随着文艺思想的解放和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徽因的美丽面容再次展现给历史和读者。八十年代后,林徽因研究逐渐活跃并走向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其生平史料及作品的发掘、考证和整理出版,二是对其诗歌、小说等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探讨其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林徽因的生平史料的考证和作品出版方面,陈钟英、陈宇二位学者成绩卓著。众所周知,林徽因的作品在她生前从未结集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皆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天津《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1982年,福建师大的陈钟英、陈宇注意到久已湮没的林徽因,开始了对其著作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首次出版了《林徽因诗集》,这是林徽因作品第一次以集子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98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周良沛编选的《中国新诗库·林徽因卷》。不少报刊也相继刊载介绍、研究林徽因的资料、文章。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在《读书》上发表《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一文,介绍母亲生平;年轻时由林徽因扶持走上文坛的萧乾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一代才女林徽因》,亲切地回忆了与林徽因交往的点点滴滴。陈钟英、陈宇的《她使人想起了“彗星”:记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建筑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年表》,高秀琴的《一位被遗忘的女诗人:林徽因》,以及陈学勇的《林徽因笔名和探佚》、《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等文章,为林徽因研究提供了不少翔实可靠的生平史料。陈宇的《林徽因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考辨》一文,对“林徽因的生卒时间”、“林徽因是否进过建筑系学习”、“女作家林徽因不同于男作家林微音”、“不应该把林徽因封死在唯美主义新月派的象牙塔里”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为人们更全面地考察研究林徽因其人其作并给以客观评价奠定了基础。 初期研究者多着力于发掘林徽因生平史料,对她在中国古建筑方面的卓越贡献和文学创作上特有的禀赋与才气给予肯定。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林徽因的作品本身,评述其创作风格和价值,林徽因研究进入新阶段。陈钟英、陈宇的《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李菀的《林徽因和她的诗》等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林徽因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西方教育,曾随父亲到伦敦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后来又去美国,受英美文学影响很深。一些研究者认为,林徽因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浓郁气息即主观抒情性(收在《林徽因诗集》中的55首诗全是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占一半以上),而且由于她大半生在病榻上度过,几度濒于死亡,遂使她的作品带有感伤情调,如《情愿》、《莲灯》等,显然受到了波德莱尔式的象征主义影响。尽管如此,她的笔触还是走出个人狭小

徽商文化

学号:20114513 姓名:汪山班级:11级信管2班 徽商文化 徽州,一个充满了魅力的地方,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商,即徽州商人,徽商始于南宋(1127年-1279年),发展于元末(1271年-1368年)明初(1368年-1644年),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1644年-1840年)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商与徽商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徽商的发展促进了徽商文化的形成和发扬。徽商文化有着几方面内容:新安理学、徽州戏曲、徽州书画、徽州风景。徽商文化由南宋的兴盛到清朝道光年间的衰退,这是徽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物,有它的创造性进取性和历史必然性。 徽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不仅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三百余年事业的辉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商对儒与商的看重。徽商贾而好儒还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赀买官的道路。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得利,讲究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他们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技高一筹。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论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的杰出人才。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

浅谈梁思成先生

浅谈梁思成先生 2011221102510011 播音与主持艺术罗婧如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 当提及梁思成先生,最初的反应一定离不开他的父亲——一位改良主义者,主张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拯救民族的梁启超先生。因为这一封建社会政治改革运动的历史性,凝聚了众人的眼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除了身为名人后代的梁思成先生,在近代建筑史上不能忽略的历史地位。 梁思成先生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正值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而他的一生也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成长岁月在清华度过,1915年至1923年间,他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当时是留美预备学校)里学习;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6年,他创办清华建筑系,奠定了清华在建筑学中不可取代的学科位置,尔后一直在清华工作,直至1972年病逝。 作为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他更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8他在东北大学创办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第一个建筑学系。1931年起他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参与了多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宋代《营造法式》的专研及古木构建筑的发现,为我国建筑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基础。“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 于他个人自身的性情来讲,单纯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个性也尤为单纯,甚至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像儿童般样,拥有对这个世界无穷的好奇。在一个以自由民主为荣的国家、世界环境中,以他的本性就可以得到无比荣耀的地位,务须任何其他人为的修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于1947年到1948年访美讲学,同时参与了知名的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回国后投身教育界,开始精心创建自己理想中的清华建筑系。以他的培养目标而言,”建筑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时间的历练给予他的不仅是成熟更是再一次明确人生的目标。 “平易近人,诙谐幽默,自由民主”这些个人的特质和他自身出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也使他在学生中赢得了尊重,被大众誉为中国的国宝。他建议自己的学生说:要”喜欢”自己的职业,创作要有”激情”,否则在技巧上无论多高明也是只有匠气,而无灵气。”得有想法,有立意。不要挑挑拣拣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你才能体会到,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建筑师,这个职业是个很好的职业。”在他看来,建筑师比一般人更幸福,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美的作品;建筑师又比一般人更苦恼,因为他比别人更多地看到丑的作品。”建筑于他而言早已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存在。 他很重视表达能力,他说:”你想得很美没有用,你得能说出来,说得很简短很清楚,说得别人能接受,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的讲演有评价提及到:”…形象感?特强,情理交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他的?理?,闪耀着知识与智慧的光辉,他的?情?又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

研究徽文化的现实意义

研究徽文化的现实意义 5月3号,我去参观了徽文化博物馆,可以说这次之行真的让我终身难忘。因为我在这里亲身体会到了古老的徽文化。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徽文化以及研究它的现实意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我认为徽州文化虽然是地域文化,但它代表着中华文化在南宋以后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时期具有主流文化的特征。如今,研究徽州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的徽州,呈现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认真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会有所启迪:一、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无论是土地买卖,过继子女,遗产分割,乃至演戏酬神,徽州人都要立字为据,这些契约文书,显示了民间百姓们明确的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手段和儒家伦理精神相辅相成,使这个处于山区的民间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谐状态。二、徽州村落建设注重“风水”,依山傍水的徽州村落,鳞次栉比的房

屋,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到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等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这是注重“风水”的积极意义。三、徽州的宗族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非行政组织。它提倡封建伦理,需要批判,但是它也发挥着调节社会的功能,例如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接济贫弱,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禁止滥砍滥伐,提倡爱山护林等等。从实施手段上看,它也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而是以宗族或村民公约的方式,让族众和村民自觉参与、自觉执行。这些民间主张和实施途径,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 另外,徽州文化从根本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儒家文化的命脉贯穿在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典型和标本。扬弃其糟粕,继承和汲取其精华,对于团结全球华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徽州人重视宗族,重视血缘宗亲。明清两代,徽州及其邻近地区的许多名族大姓的子弟因为经商迁徙到全国各地,进而遍布全球,现代文化名人胡适、陶行知等都是从徽州文化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徽州文化,发挥徽州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联络海外华人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共襄复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总之,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内涵极其丰富。虽然徽州文化不可避免地也有着许多封建性的糟粕,但只要我们

当代舞《林徽因》浅析

当代舞《林徽因》作品分析 《林徽因》为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选送作品,由现当代舞著名编导汪起正老师指导完成,其标志性的人物特征与时代背景被刻画得恰到好处。整部作品起承转合的演绎了林徽因如剧一般的人生。 首先从体裁类型看来,“当代舞”作为中国舞蹈的重要舞种之一,在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注重形态和元素的重新利用,强调现实人文情怀。它是老一派舞蹈家舞蹈创作的实践探索,坚持根据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去吸收、借鉴各个舞蹈派别的各种风格,创作出与以往不同的舞蹈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了。 从作品背景来看,是以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的林徽因来作为刻画的对象。她是有名的民国才女,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天成。作品为典型的叙事类当代舞作品。开场是病重的林徽因在恍惚中,她开始拷问自己生命路程的意义。流亡时期与梁思成颠沛流离,迷惘、惆怅、沉郁。临终的林徽因被噩梦困扰,因为城墙被拆,她以拒绝服药抗议。想起一生遭遇的各种困难与不顺,又想起了年轻的自己在阳光中、在人间四月天里满心欢喜的样子,恬静、飘逸、婉约、清丽。过渡变奏音乐中,念了一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从沉郁的基调转入了明亮,正如这首诗是写给她的儿子梁从诫一般,这明亮期许的氛围也像是期待儿子的降临。而在作品结束时就像林徽因临终的一刻,仿佛对过去的自己说“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阳光总会来”后含笑逝去。 这整个剧目起伏感很大,前后对比也非常强烈,又是对著名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比较难以拿捏。原跳的舞蹈演员丛苑很好的表达出了前半段压抑、渴望、痛苦、追寻等复杂情绪,后半段又演绎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涩涩情绪,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一位情窦初开的优雅的大小姐与心上之人相处时的开心喜悦。但是我注重动作的衔接而少了情感的投入,缺乏对比处理,明暗交替的线路没有突现出来。为了能够理解原作品想表达的内涵,我查阅了《林徽因选集》、《林徽因传》、《梁思成与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等有关林徽因的文集,去理解人物的性格个性。根据原舞者的展示,我将从性格线路入手,突出人物的优雅、

《林徽因传》

你是人间四月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人为之赞叹。 一、林徽因简介 她叫林徽因,是一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的女子,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等,代表作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林徽因之所以能在文学、建筑等领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除了她的天生聪慧,与她青年时丰富的学习经历不无关系。她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罗马、柏林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学院学习。1921年回国于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了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知名建筑。她将满身的书卷清香融合在建筑事业中,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建筑家。 二、爱与恋 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来到伦敦。诗人在和林长民交往过程中认识了林徽因,很快被吸引并爱上了林徽因。但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在妻子张幼仪的腹中。为了林徽因,他在妻子生产后不久,就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因此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可是当他兴冲冲的去向林徽因表白时,却被拒绝了。徐志摩是林徽因的初恋,然而初恋最美好的便是曾经有过。 1921年10月林徽因回到中国,继续在培华女中学习。父亲林长民与梁启超的友谊,使林徽因结识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两家父辈也有意他们结为连理。尽管两位父亲都赞成这门亲事,但是最后决定还得由他们自己来作。后来在梁启超的敦促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思成念建筑,徽因学美术,套句梁启超说的话,他俩“修行”了一段时期,在情感上和身心上都历经磨炼,确实加深了两人的感情。1928年他俩在加拿大完婚,在修完硕士学位后回到中国,成为新成立的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最早上任的两位教授。 在林徽因的三段感情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哲学家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爱情。1932年4月,梁思成从外地考察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

关于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 C31214081 李浩 我这是第一次接触徽商文化,以前知道有晋商。上过桑老师的藏书文化后,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慢慢的知道了徽商。 徽商,即徽州商人,发展于元朝,形成明朝,在清朝慢慢盛行,发展成为中国的十大商帮之一,实力与山西的晋商相抗衡。 徽商文化出现的区域主要是在古徽州区域,而不单单是安徽,古徽州包含现今的安徽黄山市的歙县、屯溪、徽州区、祁门、休宁、黟县、太平;宣州的绩溪县;江西的婺源县。 徽人的思变精神是徽商能够源远流长的最本质的原因。他们敢于打破“重农抑商”的偏见,冲破世俗的桎梏,使得徽商能能够鼎盛。 徽商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徽商往往是官商一体,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以荣宗祖,壮大势力;特别热衷于兴院,开学堂,办试馆,培养封建人才,巩固宗法统治。明、清时徽州名臣学者辈出,仅仅有五个小县城的进士就有两千多人,造就了诗书礼仪之风,培育了竞相怒放的徽学之花,给后人留了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 此外,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界数百年,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中之翘楚之一,是与它的贾而好儒的本质特点分不开的。徽商的贾而好儒首先表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崇儒重儒。如在黟县古民居村落西递村有这样一幅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从中便可看出徽从对儒与商的看重。徽商贾而好儒还表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即不少商人致富后,或弃贾业儒,或弃贾就仕,不少徽商甚至选择了一条捐赀买官的道路。 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之上的徽商,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得利,讲究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诈,货真价实。他们善于把握商机,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技高一筹。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捐资兴学,刻书藏书,修方志,邀讲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论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国家的杰出人才。自明清以来,徽商以自身的开拓进取创造了辉煌业绩--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成就,同时形成了一种

我眼中的林徽因[1]

说不出的美丽 ----浅谈我眼中的林徽因 初识林徽因 提起林徽因,常常是与别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他们都是林徽因生命中重要的人,是她的丈夫、知己和朋友,我们常常从他们的身上搜寻到林徽因的影子。不可否认,我最初想了解她是因为好奇诗人徐志摩当年为什么因痴情于林徽因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载林徽因如诗如画的年龄,她遇到了才华超群并因诗而享誉盛名的诗人----徐志摩。徐志摩被她的才华和美貌打动。他对她的爱迅疾而热烈,他大胆的向她表白。她没有接受,她想到自己的母亲是“二夫人”,而且父亲还有“三夫人”。她从小就目睹母亲常常暗自垂泪,也深谙这种家庭的不道德和不正常。她决不让自己重蹈母亲的覆辙。于是,她把爱的绣球抛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一个同样优秀、同对建筑痴迷的建筑学家。她没有因他的腿跛而削弱对他的爱,成为他的伴侣和助手,与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支持他的理想和事业,与他一同奋斗。林徽因在我心中更布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我为我的肤浅和无知懊悔不已,才明白那些印记并不是真正的林徽因,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林徽因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为了更深刻、更形象给予学生知识和艺术上的熏陶,常常带着学生到北陵和故宫去上课。我不知道,一

个长在南方的女子如何适应北方的严寒;一个美丽绝伦女子,如何用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培育二十年代末渴求的学子。林徽因患有肺结核病,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治学、考察、调研。有时系里让她休息,她却说,只有站在讲台上她才能忘记自己的不适,她才能舒服些。 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曾说过:“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像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那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和热情。真的,怎么能包容那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林徽因,不仅因为她著名的才貌双全,更因为她的气质修养、风度性情,犹如稀世美玉,难以形容,她是一个女人中的女人,独一无二。阅读林徽因,滋生出一份感佩,惊叹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古今中外,我想没有任何一个女子能够像她这样,即便是当今的新时代女性也会为之叹然。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了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路历程。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

关于介绍林徽因的英文presentation

这篇介绍林徽因的文章主要是作为介绍我欣赏的学者而写,不过使用范围挺广的,句型简单,单词也都是常用的,正常速度表达的话大概5分钟左右。 She was called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The well-known poet XuZhimo had pursued her. The famous philosopher Jin Yuelin also fell in love with her and didn’t marry all his life time for her. Moreover, she was so lucky to have the best husband Liang Sicheng. She was the legend women, Lin huiyin. Many people hear of Lin because of XuZhimo, so do I. When I learn about XuZhimo’s poem, for the first time I came to know her poem that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written for XuZhimo by some people but others thought it was for her son. No matter whom it was written for, this poem is so fresh and warm and deeply impressed me. This poem is the masterpiece of her as a writer. She wrote poems, essays, short stories and plays. Many of her works were praised for its subtlety. At the same time, she was an architect, the first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 Throughout the 1980s, Lin and her husband traveled many places in China to study and record the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became the pioneer in this field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She was involved in the design of the National Embl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located in the Tiananmen Square. Apart from her main achievements, her versatility was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Born in a wealthy family, she pursued her degrees both in Eng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 her English was quite well. In 1924, the old Indian poet Tagore visited China, Lin Huiyin and XuZhimo worked together to do interpretation work for Tagore, during which Lin distinguished herself with her fluent English and also won the admiration of the great poet. Lin Huiyin also loved drama and had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of Tagore’s poem drama which deeply impressed on literary and art circle. In her spare time, she often held the party to discuss current events. Most of the people participating the party were public celebrities. Lin as the party’s focus pointed out the problemand remarked properly. Her unique views always won her friends’ admiration. At that age, men mostly thought highly of her, while women didn’t seem to like her, they thought that this case maybe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her straightforward character. Lin Huiyin as a talented woman generally dealt with public celebrities. It was rare to find a woman like her, so talented. The ordinary women neither had the same level to talk with her, nor did Lin Huiyin pretend to be modest to explain to those women. Then we can imagine the misunderstanding or even jealous sense from the same sex was somehow reasonable but not her fault. In a word, Lin Huiyin was not my admired scholar but also a perfect woman in my mind.

对徽商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徽商成功之道与徽商精神 古老的徽州风景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里有着一群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商人,他们遍布古老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他们注重质量抵制伪劣,薄利生财,甘为廉贾。他们一群人有一种称谓,那就是闻名中国的“徽商”。 黄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奇松、怪石、云海、日出、温泉等等奇异壮阔的美丽风景。在这种地方生活也是一种享受。当然这种风景更会让人产生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因为地处山区,农务业不发达。为了填饱肚子很多人开始外出经商,而这些人日后将会被人们记住,他们就是徽商。 徽商是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很快徽商就和晋商、潮商并称为三大商帮。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除晋商和潮商以外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了解了徽商的历史,我觉得徽商之所以会成功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徽商懂得创业。徽商的创业精神表现在拼搏、勤俭、谦让、诚信等几个面。徽州有句广为流传的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许多著名徽商从小就离乡背井,出外学艺,奋力拼搏。他们重勤俭、重自强自立,“惜衣、惜食、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行谦让之德以营造和谐的周边环境是徽商的又一个特点,信奉“世事每逢谦处好,便宜多自吃亏来”,“忍半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徽商的客户关系、同行关系、宾东关系、政商关系特别融洽,为自身发展增强了合力,减弱了阻力。商以诚为本,人无信不立,诚信二字是徽商创基立业的根本,杭州胡雪岩故居第三进中堂挂了一幅竖匾,上书“戒欺”两个大字。 二、徽商知道创新。徽商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等方面。徽州是个山区,但是徽商能够抓住世纪大航海时代提供的机遇,改变以耕读为主的传统道路,做出以发展商业为主、采取非常规地增殖财富的战略抉择。徽商具有高超的经营艺术,主要表现在活多样的资本组合模式、不拘一格的商业运行模式以及高人一筹的商业筹划模式上。同时他们还有完善的经营之道。经过

浅谈林徽因《那一晚》

浅谈林徽因《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节选《那一晚》我并不曾懂得古代诗的或平仄或工整,也不懂得近代诗的或旖旎或铿锵。而我唯一感受的,是那诗中百转千回的少女情怀和如掌心水、指间沙一般逝去的如梦芳华。 风华绝代,一代才女林徽因自拟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作为一位建筑家,她与梁思成夫唱妇随,成就建筑业的辉煌事迹有目共睹。而作为一名母亲,这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就林徽因作为诗人而言,留下的诗作却几乎屈指可数。不得不说,林徽因的诗作很大程度受徐志摩所影响。 《那一晚》这一诗篇在后人的研究中并没有为后人所重视,在林徽因留下的作品中确实也没有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却偏偏独爱这一首诗,爱那个时候林徽因的无奈,爱她的决绝,爱她的笃定,亦爱她的理性。 1921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欧洲。也许这正是后来一切结局的开始,遇上徐志摩是偶然或是命中注定。在伦敦的日子里,他们相识相恋,徐志摩也为了林徽因和妻子张幼仪离婚。1921年十月林徽因回国,随后被许配给梁思成,而紧接着徐志摩也匆匆回国。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徐志摩也再娶。1930年左右,林徽因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修养的日子里写下《那一晚》这首诗,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身亡。 1932年徐志摩、林徽因的圈内朋友陈梦家主编的《新月诗选》收录了林以笔名“尺锤”发表的《仍然》,但却没有收录《那一晚》,其中的用意大概也不难看出。这一诗篇的正式发表是在1931年4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二期。这首诗发表后,徐志摩即以《你去》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夜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 我不禁为两个诗人的爱情唏嘘不已,为了伦理和道德,为了身边所有人的和谐,林徽因选择了放弃。但是正如我们一般,有哪一段最初的爱情能够忘记?在私心里,林徽因对曾经的美好一定也会怀念不已吧。正如他们两人心中始终有最炙热的感情,无法消弭。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各自认取个生活的模样。林徽因这样写道。大概痛的总是别离,即使林徽因的理性使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割舍自己的感情又岂有那么容易。表面决绝的,貌若铁石心肠的,又有哪一个不在暗夜痛心不已。大概徐志摩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回应了,他说: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最爱的就是这两段,平淡的语言,却最使我感动。大概是曾经经历过,才更会对这些无比感怀。美丽的初恋和美丽的故事,不得不说,那是以前或是现在都最深情。大概所有的深情也都显得这样平淡平常,喜欢这首诗的理由大概也是这样。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林徽因这样写,可想念的有怎只当年风光,最挂念的是风光中的身边人。林对徐不言思念,却句句情深。我在想,动容的又何止是我,当年志摩莫不如是。 那一晚,发生的究竟是别离,还是深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