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飞白修辞格在相声艺术中的使用特点及效果浅析

飞白修辞格在相声艺术中的使用特点及效果浅析

飞白修辞格在相声艺术中的使用特点及效果浅析
飞白修辞格在相声艺术中的使用特点及效果浅析

飞白修辞格在相声艺术中的使用特点及效果浅析“飞白”修辞格是语言和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修辞手法,尤其在相

声作品中更是被广泛使用,但针对“飞白”修辞格在相声作品中的使用和作用一直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重点对传统相声中着重使用“飞白”修辞格的作品进行分析,力求揭示“飞白”修辞格在相声艺术中的使用特点、使用手法和艺术效果,为今后相声艺术及语言艺术中“飞白”修辞格的把握提供一定的参考。飞白修辞格相声语言艺术幽默诙谐“飞白”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格,其使用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由于“飞白”具有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所以这种修辞格在艺术作品和日常表达中经常用到,尤其是在相声这种旨在使人发笑的艺术形式中,其表达效果更是不容小觑。而相声创作中,“飞白”的使用有哪些巧妙之处?在不同的情境中要如何使用才能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等问题,与之相关的讨论至今依旧很少,本文将对上述问题略为分析。一、“飞白”乃是“飞”来之“白”讨论“飞白”,就不得不先塑本清源,搞清何谓之“飞白”。首先,“飞白”就是明知用错却故意仿效的修辞方法,用以达到修辞目的。陈望道先生认为,“飞”取凭空飞来或凭空联想之意;而“白”则取“白义”或者“白字”之意,故意运用白字或白义即是飞白。由于白字或白义也可以理解为“别字”或“别义”,所以有时飞白也称为“非别”。但若理解为非别,则有一点需要注意,历史上有一种分析字的形体的方法,也属于别字。《水浒传》中,汴梁城小儿传唱歌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意为耗费国家资财的人就是宝盖头下面加上一个“木”字;搬弄刀兵者,为三点水旁边配上一个“工”,以此暗示宋江将要造反。而这种别字已经属于“析字”辞格,所以不应再在飞白辞格中讨论。后人对上述看法却有持不同观点者,认为“飞白”修辞格来自于书法和绘画中的“飞白书”,是对“飞白书”的一种异化的借用。所谓“飞白书”,也就是使用干笔,在笔画的色彩或墨迹中留白,使色泽层次更丰富、笔势更飘逸、艺术效果更生动。这种观点虽然从二者最终的表达效果上还算说得通,但理解起来却不如上一种说法更为贴切、准确,也难以理解。说“飞白”辞格来自于书法、绘画之“飞白书”,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二、飞白辞格的使用特点正如上文所述,“飞白”修辞格本身有着幽默诙谐、增强语言感染力的效果,所以历代语言大师、文学大师都极为善用这种修辞格,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当中,“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是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在孔乙己吞吞吐吐的言语之间,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死要面子的迂腐形象鲜明的跃然于纸上;还有,“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强横的话语间透露出了他那可悲又滑稽的形象。赵树理先生的《灵洞泉》中也有经典的一例,“地主刘石甫在太原混了几天,学了一套官腔:‘我们的中央军进行到我们原籍来了……我们的中央军又都秩序了……大家要严重地听……’”使用了飞白辞格之后,词语搭配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个土财主的无知与可笑,可谓入木三分。台湾的董季棠先生认为,一些“方言俚语”或是“市井俗语”也可以记录下来,用在文章中,对描绘人物的神情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这无异于将飞白的“白”扩展了,把“俗”给加了进去,同时也让飞白的含义更丰富,表现力更强。由于飞白辞格本身具有诙谐有趣的特点,所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广告语开始大量使用飞白修辞格。比如,一“戴”“添”娇、“咳”不容缓、百“衣”百顺等等,即幽默有趣,同时也能简洁明了的表达出产品的特点,但在使用前一定要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论文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功能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 都是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修辞诗歌功能 诗歌是语言艺术。我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有数的几种最古老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其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散文的表达是如此, 就是诗词的表达亦如此。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出修辞艺术的丰富性。修辞,为表达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方式。陈望道在《谈谈修辞学的研究》中指出:“修辞学的任务是探求修辞现象的规律,缩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修辞是对文辞或语辞的修饰,意即如何“刷饰”、“藻绘”或调整安排语言的形式。尽管其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但其共同的主旨都是追求语言文学的通达,使其具有美感作用,激发读者的共鸣。按此古今相通的精神旨趣,从散见于中国传统典籍的修辞理论和论述,到现代学者的归纳整理,修辞的内涵我们可以大约归为以下四类: ①(一)关于一般性修辞原则的讨论;(二)字句篇章的修辞;(三)辞格;(四)文体风格。其中,辞格是修辞艺术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首先,辞格本身的创设原则、使用方法和修辞效果等应属修辞原则的讨论范畴,一般性的修辞原则也自然适用于辞格;其次,辞格是形成文字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的主要方法。李白诗歌研究, 就其探索艺术手法来说,从修辞学的层面去切入,还是一个新角度。通过辞格, 可以领略诗作绝妙的韵味情致, 窥探诗人独特的诗歌作法。 一、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乙事来说明甲事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由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喻词(像、是等)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可用以描绘形象、阐述事理、抒发情感等。确切的比喻可使深奥、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具体形象的比喻可使事物表达得生动、鲜明,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歌中的比喻十分精采,不论描述重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如:以白日喻皇帝, 经紫微(星座名)喻朝廷、以权衡(秤)喻权力“白日耀紫微,三公运权衡。”(《羽檄如流星》, 《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以龙鳞喻皇帝及其威严:“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猛虎行》)以阳春喻盛世明君“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梁甫吟》)以浮云蔽日喻奸佞蒙君误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以天气恶劣喻政治黑暗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更是运用修辞艺术的高手。他的写景抒情散文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成分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格。在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春》一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多达惊人的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格的运用分析探寻朱自清散文《春》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朱自清修辞格春修辞效果 《春》一文是朱自清先生大致写于1928——1937年间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精品。在写此文时朱自清已经没有了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在此之前朱自清的多数诗文都表现出一种哀怨的情绪即使有高兴的成分也表现得很淡。但在《春》一文中作者却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喜悦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饱含乐观地写下了著名散文——《春》。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但是本文却赋予了它以轻松愉悦的感情和充沛的生命力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从它所运用的大量修辞格可以很鲜明地看出来。《春》这篇文章不记标点正文共634个字10个自然段30句话可是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多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各种修辞格部分句子的分析探寻《春》一文所表现出的感情基调。 一、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法。比喻是根据人们的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本体即是被描写的事物比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这类比喻词一般是“像”、“仿佛”、“好象”相似点即是本体和喻体所相似的地方。比喻常用的有三种形式即明喻、暗喻、借喻。运用比喻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由于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性因而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它能更好地打动和抒发人们的感情。例如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 2 还眨呀眨的。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例①的描写给予鲜花以生动形象的精巧比喻。“象眼睛”、“象星星”两个比喻在这句话中是比较有条理讲究顺序不能颠倒的。首先把散在草丛里的遍地鲜花比作“眼睛”接着才是“星星”。因为眼睛是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渠道而星星有一种可爱的情态包含其中虽然两者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而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所以这种可爱的情态只有通过眼睛才能传达出来因此这里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用了“眼睛”和“星星”作比达到一种以目传情的修辞效果不仅传达出遍地野花的一种娇柔可爱并且运用这种修辞使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春的一种喜爱之情。例②写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三个明喻构成连用组成了一个排比句。用牛毛、花针、细丝作比写出了春雨细、密、柔的特点这种连喻抹浓了细雨蒙蒙的意境把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春雨写得栩栩如生含不尽喜爱、愉悦之情。这种对春雨细腻、温柔的描写甚至含着作者无比的怜爱之情生怕一不小心被风一吹就断了或是消失了似的。以上两个例子本体分别是“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和“春雨”而比喻词都是“象”用明喻的手法把“散在草丛里的野花”比作“眼睛”、“星星”使其更形象生动更显其可爱的情态同样用明喻的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的特点使《春》一文更具吸引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细腻的感情融入其中表达出自己对春的喜爱和怜爱之情 二、比拟的运用

[DOC] 浅谈成功广告语中修辞格的运用.

学院:人文学院 姓名:王梦迪 班级:中本072班 学号:07010231 浅谈成功广告语中修辞格的运用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广告扑面而来。作为广告的核心——广告语,则成了广告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广告语中,为使其更具吸引力,修辞格被广泛运用其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格,已成了成功广告语中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广告广告语修辞格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在信息时代,要想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其自身的质量等因素外,好的宣传也是极其重要的。而无疑,广告是宣传商品的最佳途径。现今,每天数以万计的广告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向我们扑面而来,令我们应接不暇。“我们呼吸的空气有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如是说。 作为广告的重要载体——广告语,在广告作品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能起到点睛成石的效果,从而使广告更有魅力,更有竞争力。[1]“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广告效果的50%—75%来自广告的语言文学,广告语言在广告传播中占有重要作用。” 鲁迅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不仅作文如此,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广告语。恰当地使用修辞,能[2]“使其具备一定的…发现特征?带给消费者启示和联想,使之言有尽而意无穷。”由此可见,修辞之于广告语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就此谈一些优秀广告语中的修辞格的运用。 ⑴双关

[3]“利用语音或语意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观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一般可把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 1.语义双关例如: ①实不相瞒,天仙牌的名气是“吹”出来的。(天仙牌电扇广告 广告中的“吹”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使人们产生疑惑:“吹”字在很多场合是表示吹牛、说大话、虚假浮夸,可为什么商家还说名气是“吹”出来的呢?带着这个疑惑,人们会更深地了解其产品,最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电扇!电风扇的功能就是吹风,风扇好不好,一吹便知晓。此则广告恰当好处地运用了“吹”字的多义性,从而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②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 广告抓住联想对于世界的重要性这一事实,带出联想电脑的重要性。联想一词的词义是指一种由此及彼的想像力,广告中又双关集团名称及电脑品牌。这就使人们在认同联想的重 要性时,也“默认”了联想电脑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效果。 ③金鸡牌鞋油,为足下添光彩。(金鸡牌鞋油 “足下”一词,既反映脚下穿的皮鞋,又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使消费者的情感得到感染,心情愉悦,也就不难接受金鸡牌鞋油的双重功效——不仅能使你的鞋子添光彩,而且还使你添光彩。 2.谐音双关例如: ①奥威手表,一“戴”“添”骄。(奥威手表广告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严谨、庄重、明确、简洁和通俗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在遵循公文语言风格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将会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达到良好的审美意境和表达意境。毛泽东同志曾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并在文件写作实践中运用比喻、借代、对照、设问、排比、层递、引用、讽喻、对偶等修辞方法,引起广泛共鸣,让人为之折服。 一、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的风格异同性 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在内容、词汇、语义、语言、写作动机、受众范围等风格上具有本质的不同性。作为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文体,公文反映的是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要求用最准确的语言、最精练的文字来表达发文机关的意图。公文语言一旦出现紊乱或不得体,轻则败坏机关名誉,重则给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文学作品是想像的产物,是个体生命的表现,可以对所写的人与事进行艺术上的虚构、改造和加工,以反映生活的本质。同时,文学创作又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生命和人类整体生命的层次。 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又具有辨证的同一性。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曾说:修饰语句要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强调的是修饰词句要服从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无论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其主体和灵魂都是思想内容;任何修辞形式和写作技巧,都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一旦失去作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那徒然存在的形式和技巧无论多么的新奇和美妙,都会统统变得毫无价值。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又是相辅相成的,除了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文学素养水平,也是公文写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适用于公文写作的文学修辞手法 鲁迅先生说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就不能达意。适旨应境的修辞,能使文章的语言陡然生辉,焕发出动人的魅力,这是任何一种文体都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但并不是所有的修辞都适用于公文写作,一切修辞活动都必须以写作的实际思想内容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去选择表达方式。 增强文章情境性、说服力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如果要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并使对方与自己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可选用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语词,错落有致、逻辑性强的句式来表明观点和内容,借用排比、层递、回环、反复、反问、设问等来壮大语势,增强说服力和节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二大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连续用了多个排比、层递和回环句,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内涵非常丰富,主旨层层推进,气势磅礴,意象万千,成为关于改革开放理论的经典论述。 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的修辞手法

从语用实例看插入语的特征

【文章摘要】 插入语是现代汉语独立语中语用功能最丰富的一种,它的特征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结合语用实例对插入语的构成单位、分布特征、形式标记和修辞功能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关键词】 插入语;结构单位;分布特征;形式标记;修辞功能 在现代汉语的各种文章以及日常的沟通对话中,经常会使用某些插入语,也就是割断语句的正常叙述而添加的一种独立语。这种特殊的成分既不是主语、谓语、宾语等语句核心成分,也不充任定语、状语、补语等语句枝叶成分,但它对语句意义的表达又是不可或缺的,在语用上起着润色修饰、增强情感、缓和语气等重要作用。下面结合语用中的实例对插入语的特征进行概述和分析。 1 插入语的结构单位 插入语的结构单位主要是单词、短语和句子。以下例句中用下划横线标记的均为插入语。 1.1 插入语是一个单词 如:庭院有些日本风味,听说本是日本人住过的地方。(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1.2 插入语是一个短语 如: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立场的概括。(唐弢《琐忆》) 1.3 插入语是一个句子 如:麻绳那边来了三个穿短打的人,挺着胸,皮鞋拍拍响——封锁中能够自由通过的人,谁都不好意思不挺着胸,走得拍拍响……。(张爱玲《道路以目》) 2 插入语的分布位置 汉语中插入语的位置归纳起来有下列三种情况: 2.1 处于句首 有的插入语处于句子的句首。例如: 2.1.1 据说,从此之后,这个帮会贴出的文告、往来的函件,都有一笔秀挺的书法。(余秋雨《酒公墓》) 2.1.2 看样子,她儿媳妇倒还可以再争取争取。(冯德英《苦菜花》) 2.1.3 想不到你对君玉那么关切,为她安排了那么个好事情!(杨绛《称心如意》) 2.2 处于句中 有的插入语处于句子的中间。例如: 2.2.1 传说里的苍蝇,即使不是特殊善良,总之决不比别的昆虫更为卑恶。(周作人《苍蝇》) 2.2.2 我看樱花,往少里说,也有几十次了。(冰心《樱花赞》) 2.2.3 小福子什么也没有带回来,她可是得——无论爸爸是怎样的不要强——顾着两个兄弟。(老舍《骆驼祥子》) 2.3 处于句末 有的插入语处于句子的末尾。例如: 2.3.1 如此言行一致,名副其实,不欺骗别人的事情,恐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我想。(夏丏尊《幽默的叫卖声》) 2.3.2 年轻的不出去,事儿都交给谁办?您说!(老舍《龙须沟》) 2.3.3 门终于被人的海洋冲破了——敌人不得不在狂怒的人群面前打开了城门。(杨沫《青春之歌》) 3 插入语的形式标记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请看: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又如: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一连串的比喻无不是从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描摹出荷塘与月色交融在一起,其幽雅、朦胧、幽静的物态之美栩栩如生地展出来。因此,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而通感主要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 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 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牛刀小试]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2、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3.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分析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修辞格运用三稿

分析赵本山喜剧小品中的修辞格运用 作者:侯瑞霞 指导老师:李帅 摘要:在当今文艺舞台上,喜剧小品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赵本山 小品在中国喜剧小品中具有代表性,特色化的语言是其作品魅力构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赵本山20年来的代表作品的研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赵本山小品中修辞 格的运用。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修辞格 喜剧小品是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以诙谐幽默、讽刺滑稽的特点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每年的春晚,小品成为广大观众期待的文化大餐,而赵本山的小品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菜,成为春晚上最亮丽的风景而妇孺皆知、蜚声海外。赵本山小品之所以在喜剧小品中独树一帜,除了他精湛的表演才能之外,还因为他为了提高自身语言修辞效果,而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各种审美手段,收到了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 修辞格是修辞策略当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亦是切实有效的修辞手段。修辞格的熟练、巧妙的运用,可以是作品的语言变得幽默风趣,增强作品的喜剧效果。在赵本山喜剧小品中,修辞格所体现的艺术效果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他的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属飞白、别解、易色、换序、装佯等,但也不乏常见的双关、仿拟、对偶、排比。 一、飞白 飞白属于一种高级的修辞手法,随着新语汇的不断涌现和表达方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渐趋广泛,经常被用作调侃逗趣的工具。它的智性色彩很浓,在传情达意上的优势取决于使用者的智慧,也依赖于读者的会心理解。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飞白属于一种积极修辞,其解说道:“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名叫飞白。所谓白就是白字的‘白’。白字本应如《后汉书·伊敏传》那样写做‘别字’,但我们平常却都叫做白字。故意运用白字,便是

修辞手法的特点

比喻: 根据两种事物之间相似的特点,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辞格,叫比喻。 比喻的特征: 1、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2、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如:①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这里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一面硕大的银镜。 相似点:形态 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这里将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相似点:形成、颜色。 ③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里将刘备得到诸葛先生,比作鱼儿得到水。相似点: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④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里将春天的花草竞相开放比作众人约好了去赶集。相似点:热热闹闹。 ⑤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相似点:你的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 3、本体与喻体不能是同一种事物 比如:你长得真像你爸爸! 4、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等。 5、比喻的判定: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是否存在比喻关系。 拟人: 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拟人的特征: 1、拟人是比拟手法的一种。“比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拟人”,一是“拟物”。“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事物人格化。 2、拟人可以是拟人的动作、声音、神态、思想、感情等。 ①拟动作:微风柔和地吹, 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②拟神态: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③拟思想: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被吓跑了。 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夸张的特征: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初中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抡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chóu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干皱 ________ 更胜一chóu ________ 篡 ________ 夺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划线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 。 (4)“窃窃自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上述选段选自________,这是一部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被誉为“________”。这部作品中,________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________凶猛如恶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 【答案】(1)zhòu;筹;cuàn (2)滑抡;滑轮 (3)拟人 (4)指蝈蝈在绿叶丛中悄声鸣叫 (5)《昆虫记》;昆虫的史诗;水蛛;螳螂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作答时注意“皱”应该读四声;“更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筹”的偏旁不要写错;“篡夺”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或权力,“篡”应该读cuàn。 (2)“滑轮”是简单机械的一种,是装在架子上的周缘有槽的轮子,能穿上绳子或链条,多用来提起重物。“轮”应该是车字旁。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从“篡夺”一词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窃窃私语”指私下里小声交谈,这里指蝈蝈的轻声鸣叫。(5)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从“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可知,文段出自《昆虫记》,它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阅读原著可知,能做水袋的是水蛛,专食活的动物的是螳螂。 故答案为:⑴ zhòu ;筹; cuàn

高考语文知识点专练:修辞运用(含答案)

高中语文知识点——修辞运用 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夜色》)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故都的秋》) 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D. 那声音仿彿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鲁彦《听潮》) 答案B A、C、D三项均使用了通感的手法,而B选项没有使用通感。 2、蜀道供人行走,而青天不可攀登,但李白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下列与这一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雪》)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答案 D D项只是比喻,不含夸张的修辞。 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在结尾填上合适的句子,要求不超过30个字,并且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去吃自助餐,明明平时对刺身之类极不感冒,今天却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三文鱼、生蚝硬着头皮塞进胃里,不在乎味觉的享受,只想把那200块钱吃回来……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跌入“沉没成本”的陷阱。面临选择时,我们往往会被“沉没成本”套住,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和付出,担心之前积累的会因为现在的决定

修辞格的运用(上)

第四章修辞格的运用(上)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修辞格;认识修辞格的构成特点;理解修辞格在表达中的不同作用,修辞格的运用要求;正确运用修辞格表情达意,进一步提高言语水平。【教学要求】 本章的理论性比较强,要注意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修辞格理论评析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作品,深入体会修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殊作用,提高修辞格的运用水平。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唐钺。1923年他在《修辞格》一书中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要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的,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地淡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注重。”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的、一定的手法(语言艺术化的手段如对偶、对照、回环、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同语、幽默、讽刺、双关等式。)” 关于修辞格的定义,除以上三位先生的见解外,其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修辞格,一般也称之为辞格、修辞方式,它是在语音、语汇、语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修辞格?这一点尚无定论,我们只需了解一下各家的分类。如唐钺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格》一书把汉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把修辞格分为4类38格;张弓先生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格分为3类24式;黄民裕1984年出版的《辞格汇编》一书,分为4大类78格;1989年出版的唐松波等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共收辞格156个,是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的著作。 二、修辞格的特点 (一)特定的结构形式 每种修辞格都有自身特定的结构方式,如比喻,是用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

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

作者简介:汤燕瑜(1956-),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刘绍忠(1963-),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2-10-06 2003年第1期 总第16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Serial №166 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 汤燕瑜1 刘绍忠2 (1.玉林师范学院外语系,广西玉林 537000;2.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教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语言。本文讨论了教师语言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回顾了与教师语言有关的研究, 并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下讨论了教师语言的典型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关键词:教师语言;教学语言;教师论坛;语言形式;语用功能 Abstract :As a distinctive professional language ,teacher ’s language deserves a linguistic analysis.This paper not only defines what constitutes teacher ’s language ,but also outlines the related studies to date in an endeavor to present to our audience the status 2quo of the field.Then resorting to the Austin 2Searle S peech Act Theory ,the paper spells out those typical linguistic means teachers utilize and scruti 2nize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behind such means. K ey words :teacher ’s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teacher talk ,linguistic forms ,pragmatic functions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19-05 一、教师语言及其研究意义 所谓教师语言,是指教师职业的语言,是指教师在育人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总称(the totality of language teachers use ),包括教师所使用的口头语和书面语,堂上语言(in 2class language )(比如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师生双向交流、学生行为评价等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堂下语言(out 2of 2class language )(比如课间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其他育人活动(比如家长会、主题班会、作业批改、讲座、野营活动等)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可以说教师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总称。 讨论教师语言有着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其理论意义是,描写和解释教师职业语言的运用状况,揭示其背后的规律,推进语言学研究。其实践意义是,丰富人们的语言知识,帮助年轻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增强职业语言意识,提高职业语言运用能力,为有效育人服务。正如Nunan (1991)所说的那样,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至为关键,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教师语言本身起着对目的语的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指出的是,教师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除了Nunan 所说 的示范性功能(m odel function )外,教师使用语言(包括母语和目的语)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从而激发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语言的交际功能(communicative function );作为教师语言一部分的教学语言,所负载的知识信息、文化信息以及其使用方式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品格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这里体现了教师语言的教育功能(instructive func 2tion )。另外,我国当前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中一个中心环节便是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语言正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揭示教师语言规律,无疑可以帮助教师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因此,讨论教师语言的意义显而易见。二、相关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对教师语言进行潜心研究,如G raies (1977;1979),Heznl (1979)。到80年代末,教师语言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语言研究方面。Ellis (1985)认为,围绕教师教学语言,人们的兴趣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型分析,如G raies (1977,1979),Heznl (1979),Long (1981,1983),Long and Sato (1983);二是对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如Chaudron (1983),Wesche and Ready (1983)。这些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与本族语者对非本族语者使用的语言(G rammatical F oreigner Talk )有相似之处,具有简化、规范、详细等特点。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浅谈歇后语的修辞方法 【摘要】:歇后语是我国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种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歇后语是一种采用巧妙的设喻手法表达抽象思想艺术的语言,具有通俗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富有幽默感和想象力。歇后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现成话”,是采用积极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艺术语言。通常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分为比喻、双关、谐音、拟人、夸张、析字、对比等七类。然而实际上大多数歇后语往往是几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一角度看是甲种修辞手法,从另一角度看是乙种修辞手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生动形象,风趣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歇后语。 【关键词】:歇后语修辞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把歇后语解释为:指说话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通用的有两种。①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儿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这证明在这个方言里,丈杖同音。②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儿”,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①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后者。被叫做“俏皮话儿”的歇后语又被称为俚语、谚语、俗语、俏语、方语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口语性语句。它与成语、谚语等都属于语言的一种熟语。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用人或事物构成一个形象的设喻,好像谜面;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的设喻加以说明、解释,指出本义所在,好像谜底,形成前譬后解的有机整体。运用时,有时前后两部分同时说出;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省去,让人猜测体会。②歇后语由来已久。这种语言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始终以其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特点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主要归功于歇后语多样而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 歇后语常见的形式是前半部分设喻,后半部分解释说明,因此譬喻是歇后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如: ①铁路巡警——各管一段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做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连用、兼用、套用三种类型。 (一)修辞格的连用 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语话中接连运用。 1.同一辞格连用例如: (1)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峻青:《秋色赋》) (2)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 (老舍:《离婚》) 例(1)是两个比喻的连用。生动的描绘了两种葡萄的具体形象。例(2)的“囚禁”“照常上班”是比拟的连用,把阴阳眼的特征幽默风趣的表现出来。 2.不同辞格连用例如 (3)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歌唱。(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4)我麻木的神经在清醒,我滚滚的热血在沸腾!奇耻大辱,大辱奇耻,如毒蛇之齿,撕咬我的心!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5)千锤百炼吧,中国的“铁榔头”!有朝一日,当祖国人民需要你“一锤定音”时,切盼你敲着重重的响响的,敲出我们的国威来! (鲁光:《中国姑娘》) 例(3)连用了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例(4)是对偶、回环、比喻的连用。例(5)连用了比喻、比拟和拈连三个辞格。 不同辞格的连用可以集各种修辞效果于一身,前后配合,互相补充,使表达丰富多彩,鲜明有力。 (二)修辞格的兼用 修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兼用几种辞格,也叫兼格。兼格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格。同时兼有几种修辞格的特点,其修辞效果比单一辞格更加突出。例如: (1)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设想给予着肯定和鼓励。 (刘心武:《班主任》) (2)蓝海靠在车椅背上打盹。一根根铁丝般的胡子在饱经风霜的脸上竖着,就像是一排钢筋。 (苏叔阳:《旅途》) 例(1)的“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既是比拟,又是夸张。例(2)的“就像是一排排钢筋”兼用了比喻和夸张。。 (三)修辞格的套用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精)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设问能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反问能强调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8、拟人: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试析汉语名词句的语用特点

试析汉语名词句的语用特点 名词句是汉语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人们对名词句的语用特点,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词句语用特点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力图从名词句的语体选择、名词句的焦点和名词句的语用功能三方面对汉语名词句的语用特点加以分析。 标签:名词句语用特点 本文中的名词句是富含汉语特点的一种句型,包括名词性非主谓句。复句中是并列关系的名词性分句,以及紧缩句中有句子作用的名词性成分。[1]文中谈及的语用是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同句法、语义紧密相连的语用因素,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表达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对句法结构进行必要的选择和调整,以及在选择和调整过程中反映在句法结构中的语用价值。[2]本文着重对魏晋六朝时的名词句进行分析,因为这也是判定名词句是否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对名词句的发展阶段如唐代、现当代的分析相对简要。本文中所用例句凡省略书名的,古代诗歌出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下)(中华书局,1983)、古代文句出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三、四)(中华书局,1958),括号内数字为原书页码。 一、名词句的语体选择 根据名词句的界定标准,对魏晋六朝及隋朝的诗文进行穷尽性地检索后,检索到名词句2507句。为了更好地描述这一时段名词句的形成轨迹,我们分为三国、晋、六朝前期、六朝后期及隋这几个时段进行统计。六朝前期与后期的划分以沈约①为界,沈约之前的时期为六朝前期,沈约之后包括沈约在内的时期为六朝后期。魏晋六朝时名词句数量统计结果具体如下: 由以上数据统计来看,魏晋六朝时的名词句不仅出现在诗中(1166句),还大量出现在文中(1341句)。诗中的名词句的数量约占总量的46.5%,文中的数量约占53.5%。而名词句在不同文中的出现比例不尽相同,出现在赋中的频率最高。此外,还经常出现在碑文、墓志铭、铭文、诔文、书、赞、颂中。名词句出现各类文中的数量分布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所列举的文类,是根据表达内容来分的。从文体上看,有些属于骈文。根据中国骈文网(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54010.html,/)提供的这一时期的骈文篇目,进行筛选后,发现其中的名词句共有412句,约占骈文总量的30.7%,占了全部总量的16.4%。众所周知,韵文是泛指与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包括诗、词、曲、赋、歌谣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等。诗属于韵文,骈文也是韵文的一类。所以名词句出现在韵文中的比例达到了62.9%。从数据统计来看,名词句在韵文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而在散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 因为本文中唐代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句例句多是前人研究中的,未作穷尽性检索,所以对发展后名词句的语体选择未作系统的语体方面的数量统计。但可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