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明威的创作及其作品简介

海明威的创作及其作品简介

海明威的创作及其作品简介
海明威的创作及其作品简介

海明威先后出版了著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代表作。由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他先后获得普里策奖和诺贝尔奖,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及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永别了,武器》讲的是一个受伤的美国士兵与一个英国护士的爱情悲剧,亨利代表整个一个国家的经历,他在战争中受了伤,对世界的非理性无法理解。他离开了军队,和凯瑟琳一起逃往瑞士。在那里,他们认为能远离社会,过他们的爱情生活。但他们所共同面临的是末日。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强调了人类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要受难的观点。

《丧钟为谁而鸣》主人公罗伯特·乔登是一个美国人,他自愿参加到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中。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斗争注定要失败,但仍坚持斗争,因为这是为自由民主而战,乔登不幸受重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对反法西斯正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我们已经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奋战了一年,如果我们在这里取得胜利,我们就将在每一个地方取得胜利……”怀着这样崇高而坚定的想法,他掩护了自己的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乔登也像《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一样厌恶和诅咒战争,在暴力和死亡的笼罩下为恐惧、恶梦所困扰。尽管如此,他却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他们俩身上那种迷惘与悲观,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而战,因而保持了较高的斗志。最后,他的献身证明人生是有价值的,事业是值得献身的。

《老人与海》的情节十分简单,写一个老渔夫桑提亚哥孤单一人出海远航捕鱼的故事。老人在海上漂流了84天,仍然一无所获,此后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是在归途中,一大群鲨鱼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还是抵抗不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马林鱼只剩一幅巨大的骨架了。但小说表现了人类的一种斗争精神。

處女作與其他早期作品

戰爭結束之後,海明威回到奧克帕克。由於禁酒令的關係,1920年,他遷往安大略省多伦多的巴瑟斯特街(Bathurst Street)1599號的一所公寓居住。在那裡居住期間,他在《多倫多星報》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在那裡是一名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海明威在那裡結識了星報記者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兩人成為好朋友。卡拉漢在那裡剛開始寫短篇故事;他把這些短篇故事給海明威看,而海明威對這些作品讚不絕口。後來他們在巴黎得以再度重聚。

1920至1921年的短短一年間,海明威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並為一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遜(Hadley Richardson)。在同年的9月,他遷到了芝加哥北部的迪爾伯恩北街1239號的一所狹窄的三層公寓居住。那建築物現在仍在原處,而在這公寓前面則是一個有「海明威之家」(the Hemingway Apartment)字樣的匾子。哈德莉認為這公寓太昏暗和過於消沈,在1921年12月,海明威一家遷出了國外,再沒有再回到那裡居住。

「丁香園」(La Closerie des Lilas)咖啡館(1909年),海明威在此地完成《太阳照样升起》的大部分章節他們聽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勸告,在巴黎安頓了下來,在這裡,海明威給星報進行關於希土戰爭(1919年-1922年)的採訪。在海明威回到巴黎之後,安德森為他寫了一封介紹信給格楚特斯坦。她成了海明威的良師益友,引導了海明威參與「巴黎現代主義運動」(Parisian Modern Movement),然後到蒙巴拿斯區(Montparnasse Quarter);這成為了美國移民「迷失的一代」之始,由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樣昇起》和《流動的饗宴》的題詞帶動。另一個對海明威影響深遠的人是意象派的創立者艾茲拉·龐德。

海明威的處女作《三個故事和十首詩》(1923年),由羅伯特·麥卡蒙(Robert McAlmon)在巴黎出版。同年,他們一家回到多倫多短暫逗留,就在那時,海明威的第一個兒子出生,取名約翰,並請格楚特斯坦當約翰的教母。由於要支持整個家庭的開支,海明威逐漸變得忙碌,並開始對多倫多星報的工作感到沉悶,遂於1924年1月1日辭去了這份工作。海明威為星報撰寫的作品大多後來大多出版於1985年的《Dateline: Toronto》。

海明威在其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裏》(1925年)出版時才初登美國文壇。對於海明威來說,這部作品極為重要,它一再顯示簡潔

的寫作風格亦可為文壇所接受。

1925年4月,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兩星期後,海明威在丁哥酒吧(Dingo Bar)遇見了《大亨小傳》的作者佛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相識之初,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常常對說共飲,彼此分享寫作心得、交換手稿,費茲傑羅也表示希望海明威能在文壇上有更大的成就,但後來他們的關係逐漸冷卻,更開始明爭暗鬥。費茲傑羅的妻子潔兒達(Zelda Fitzgerald)打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海明威。她更曾公開形容海明威為「假貨」和「騙子」,並聲稱他看來很有大男子氣概,其實也只是外表而已。她開始無理地指海明威為同性戀者,並譴責她丈夫與海明威一起參與社交活動。

海明威-費孚之家,建於1927年海明威第一部成功的小說是《太阳照样升起》(1926年),是他在最喜愛的咖啡館「丁香園」用6個星期完成的,是部半自傳體的小說。這小說十分成功,廣受好評,其創作靈感是在讀過費茲傑羅《大亨小傳》的手稿之後萌生的。

1927年,海明威與哈德莉·理察遜離婚,並另娶寶琳·費孚(Pauline Pfeiffer)為第二任妻子。她來自阿肯色州Piggott,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此外,她也是一名臨時的時裝記者,為《名利场》(Vanity Fair)和《時尚》(V ogue)這類的時尚雜誌工作。[6]這時,海明威開始轉

而皈依天主教。那一年,海明威的《沒有女人的男人》出版,書中有很多短篇小說作品,而其中的《殺人者》(The Killers)是海明威最為知名的短篇小說之一。1928年,海明威與費孚遷居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開始了兩人的新生活。可是,他們的新生活不久後就被一件悲慘的事情的發生中斷。

1928年,海明威的父親克萊倫斯因受不住糖尿病和財困的折騰,以內戰時期用的手槍自殺。這件事對海明威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在獲悉父親自殺一事之後,他立即回到奧克帕克為父親安排後事,此時他想起在天主教中自殺要下地獄的。同在這段期間,黑太陽出版社(Black Sun Press)創立者哈里·克羅斯比--也是海明威在巴黎認識的朋友--亦自殺身亡。同年,海明威的次子派翠克(Patrick)出生於堪薩斯城,而他的第三個兒子格利高里·海明威(Gregory Hemingway)在數年以後才出生。母親多番陣痛後,幾經辛苦,醫生終於成功剖宮取出嬰兒,有記指出《戰地春夢》中載有此情景。

《戰地春夢》記的是一個名為弗雷德里克·亨利(Frederick Henry)的美國士兵與英國護士凱瑟琳·巴克利(Catherine Barkley)之間的浪漫故事。這小說是以自傳的文體寫成的:書中的故事情節靈感明顯是來自海明威在米蘭與庫洛斯基護士的關係;而小說中的凱瑟琳在產前陣痛的創作靈感卻是來自海明威的次任妻子寶琳生次子派翠克前的痛楚。

在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他書籍都開始成名後,《戰地春夢》這才出版。《戰地春夢》的出版大獲成功,很受歡迎,它亦為海明威解決了當前的財務困難。

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海明威对這中篇小說的成功極為滿意,他据此獲得1953年度普利策奖及195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兩項殊榮。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他卻表現得異常謙遜,並提及丹麥作家凱倫·白烈森,說「若把這獎項頒給美麗的作家伊莎·丹尼蓀,他會更高興」。[9]這些獎項令他在國際上重拾聲望。

此後,他再临噩運:在一次狩獵中,他先後遭遇兩次飛機失事,因而受重傷;他扭傷了右肩、手臂和左腿,嚴重受到腦震盪,他的左眼暫時失明,左耳也暫時失聪,括約肌癱瘓,脊椎骨嚴重受傷,肝臟、脾臟和腎臟破裂,臉部、手臂和腿被嚴重燒傷。一些美國報紙誤發了海明威的訃告,以為他當時已傷重不治。[10]

此外,在一個月以後,他更在一次森林大火意外中受重傷,雙腿、前軀幹、雙唇、双手前臂嚴重燒傷。這些痛楚一直維持了很久,令他無法到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獎。

正在寫作的歐內斯特·海明威,攝於肯亞,1953年後來他偶爾找到了一些1928年寫的手稿,重新整理為現在的《流動的饗宴》,重現一點點希望。雖然他的能量好像是恢復了,但酗酒問題還是困擾著他。他的血壓和膽固醇極高,他患的主動脈炎及其意志消沉的情況因酗酒而惡化。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政權後,外國人擁有的資產全被沒收,因而迫使很多美國人返回美國。海明威選擇再停留多一段時間。人們普遍認為海明威與菲德爾·卡斯楚保持良好的關係,並曾聲明自己支持該次革命。

1960年2月26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向出版社要求出版鬥牛故事《危險夏日》未果。于是他和妻子瑪麗向朋友、《生活雜誌》主席威爾·朗(Will Lang Jr.)要求離開巴黎並回到西班牙。海明威說服朗出版他的手稿,並順帶加上插圖設計。雖然這建議沒有文字記錄,仍被採納了。1960年9月5日,這故事的第一部分出現在《生活雜誌》中。

海明威後來在爱達荷州克川市(Ketchum)接受了高血壓及肝臟問題的治療——並因為患憂鬱症和偏執狂而也得接受電痙攣療法,但是後來認為可能就因為海明威接受了電痙攣療法而加快了他的自殺行為發生,因為據稱在他接受此一治療後嚴重失去記憶。他的重量亦流失了很多,他高約183厘米,這時卻只重約170磅(即只有約77公斤)。

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一内容特色: 海明威无论写什么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他说:“只有你占有过的东西你才了解它。”因此,海明威的素材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就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背景,对其创作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海明威非常重视人物塑造,他说:“写一部小说的时候,作者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必须从其丰富的经验中,从其全部知识中,从其整个身心中产生出来 二艺术特色: 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称之为“冰山风格”。主要表现在: (一)电报式文体,亦即那种简洁、清新、明晰、干净的散文文体。海明威总是避免使用描写手法和堆砌华丽辞藻与花花绿绿的形容词,而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短小语句。由此其冰山风格又被称作“电报式风格”。 (二)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既然倡导以八分之一部分来表现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胜多”,努力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而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赖了象征、简洁和零式结局的手法。 1、明威相当广泛地使用象征手法,表现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情节、

主题、意象乃至通篇诸方面,均富有突出的象征性。如《永别了,武器》中“武器”一词又可作“怀抱”解,暗示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 2、运用简洁手法来安排人物对话,作者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隐秘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八分之七部分。试以《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为例。 3、海明威小说的结尾,一反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不是那种精心安排的有头有尾的收场,而是戛然而止,给人中途刹车、故事似乎并没有讲完的感觉。

[美国]海明威小说《一天的等待》阅读

[美国]海明威小说《一天的等待》阅读 一天的等待 [美国]海明威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多少?”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并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盯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叫你心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儿。”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狗沿着大路和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赶起了一群鹌鹑,有些鹌鹑在树上,但大多数却散落在灌木堆中,你得在上面结了一层冰的树丛上跳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惊起。正当你在被冰裹着的松软的树丛上摇摇晃晃、立足未稳之际,它们却突然飞了起来,这使你很难命中。我击落了两只,有五只飞走了。我开始往回走,很高兴发现离家这么近有一群鹌鹑。想到哪天再来,有这么多鹌鹑可打,心里乐滋滋的。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海明威简介

一 在我初次撰写本文的那些天,我在校园散步时读到一则讣告,本校一位退休工人在家中去世,享年104岁。讣告特别提到,他生前是一位淡泊、俭朴的老人。我在对他油然升起敬意的同时,也产生一丝惊讶,我从讣告中得知,他与我同居一幢宿舍,而我却对他一无所知,甚至素未谋面。 我由此想到另一条死讯,2002年1月15号,全世界的重要媒体都竞相报道了一条来自古巴东哈瓦拉的消息: 一个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渔民病逝,享年也是104岁。同时配发的,还有他的照片,棒球帽下,一张苍老而快活的脸。一夜之间,这个死去的老渔民成了继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之后,最广为人知的“古巴人”。 他曾创下何种丰功伟绩而能享有如此的哀荣呢?没有,他仅仅是一介普通的渔民,就像我那位104岁的老邻居一样平凡,或者说,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一样普通。 但关键之处也正在这里:富恩特斯恰好就是圣地亚哥的原型。《老人与海》也许是整个欧美文学中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一部中篇小说,当它为海明威赢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富恩特斯就和圣地亚哥一起名垂不朽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20年代末,海明威在海上邂逅富恩特斯,后者向他讲述了自己21岁时捕获一条1000磅重的大鱼的经历。这段经历成为一颗种子,植入海明威的体内,在20多年之后,他写出了《老人与海》。如果富恩特斯真是小说主人公原型的话,那么,这20多年的光阴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小说中“枯瘦干瘪”、“颧骨上有些皮癌黄斑”的老头子。 这会使人有些怀疑,《老人与海》的真正主角真就是富恩特斯吗? 1961年海明威吞枪自尽之后,富恩特斯由于过度悲哀而无法出海,从此在家中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讲述自己捕获大鱼以及和海明威交往的故事。这是一项收费服务。今年暑假我曾去泸沽湖旅游,听摩梭末代王妃讲述往事,明码实价是一人二十元钱,富恩特斯的收费想来也应该不低。反正,他以此积累了财富,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靠抽哈瓦拉雪茄、喝朗姆酒和看漂亮的姑娘,又乐陶陶地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最后大概是含笑而卒吧。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关键词,这就是“不朽”。 是什么东西让这样一个老渔民得享不朽的呢?是文学。 在这颗有人类居住的星球上,文字是最不朽的,比石头都还要永恒。一块石头通过文字的描述,可以成为在山崖上展览千年的神女峰、望夫石,即便在风化、坍塌之后,人们也会借助文字重新塑造或者重新指认。在古代的建筑中,幽州台、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也许是最为著名的,不过我们可以设想,沿着中国的长江、大湖,不晓得曾兴修过多少这样的建筑,它们在时间的风雨和兵燹中沦为了废墟,而唯有幽州台、岳阳楼、南昌滕王阁这样的建筑才得以代代重建,因为李白、崔灏、范仲淹、毛泽东的诗词文章赋予了它们死而复生的神性,换一句话说,它们已经不是登高览胜的土木之身,而成为某种唤醒记忆的道具,和与天下同悲同喜的情怀、故人远去的背影、秋水长天的景色,融汇为了不可分离的整体。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今年冬天我回了一次阆中老家。阆中是一座地道的古城,嘉陵江三面环绕,北边的玉台山腰,也矗立着一座滕王阁,和南昌的滕王阁一样,都出自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李元婴之手。据记载,当时南昌滕王阁规模甚小,而阆中滕王阁巍然宏丽,但所不同的是,前者流芳千古,而后者声名不出蜀中,原因很简单,王勃才华横溢的《滕王阁序》写的是南昌。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概在曹丕说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之后,追求不朽就成了中国文人的一个理想和一种焦虑。面对河山的兴废沧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文人看到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土丘”,也体会到能够超越时间而存在的,只有他们为此而吟哦的诗行。 “故垒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歌、文学,就是映照历史废墟和人们心灵的月光。公元1172年,喝醉酒的陆游于细雨中骑驴入蜀,在剑门关口他有过短暂的伫足,阴沉的天空和嵯峨的群山让他有了些眩晕和怅惘。这个一生都在牵挂家国、功名的中年知识分子发出了一个疑问:

海明威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7]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海明威后来,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当我参加上一次的大战时,我是一个可怕的笨蛋,”海明威于1942年说,“我记得我只是认为我们是主队,而奥国是客队。”海明威是条典型的美国硬汉,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奋德教授曾说:“他身材结实、宽肩膀、头形端正、有深棕色的头发和小胡子。”本来,海明威的身材这么好,应能入伍,但却由于他的视力有缺陷而导致身体检查不及格,后来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很兴奋,形容自己当时“好像是被派赴一个特别的任务来写这一年最伟大的故事”。他与朋友泰德·布鲁姆贝克租了一辆出租车,希望能看到一两个新弹坑。泰德写道:“我们一听到炮弹爆炸,我们的车子就尽快驱往爆炸声的地方去……但是我们一离开那儿又听到市内远处另一声爆炸。” 到达意大利前线之后,海明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在他到达那里的第一天,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海明威给星报写道:“这一座弹药库的爆炸是我生平第一次接受火的洗礼。我们把伤患带进来,跟在堪萨斯综合医院的情形一样。”海明威受命搜索附近田野里因爆炸而抛落下来的尸体,带到一个临时停尸场,他发现他们找到的女尸多于男尸。那一次看到的情况令海明威极为震惊。 在治疗期间的海明威(1918年,米兰)之后他遇到的士兵并没有减轻他的惊恐。在一次关于战场上死亡情形的讨论,埃里克·道尔曼-史密斯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那是海明威从未听过的。他很喜欢这句名言,于是要求埃里克把那句话写在一张纸条上,后来他又把它背诵下来。那句话是出自“亨利四世”一剧的第二部分:“真的,我并不在意死亡;人只能死一次;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随便怎么个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样。”[3][4][5] 他这种对死亡的看法从他写给他父母的一封信中可见。“死亡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结束了他的救护车司机的工作。他当时在奥地利的堑壕被迫击炮弹击中,在他的腿遗下了弹片,再被扫射中的机关枪射中。尽管自身负伤,他仍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后来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 d'argento)。 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由于没有什么娱乐,他常常以读报和喝酒消磨时间。在这里,他结识了来自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修女安格妮·库洛斯基(Agnes von Kurowsky),她比海明威足足大了6岁。海明威爱上了她,但海明威后来返回美国,他们的关系就这样终止了;安格妮并没有跟海明威返美,而是与一名意大利军官缠绵。这件事的记忆在海明威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并成为了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后来,海明威更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缪称自己取得意大利军队的中尉军衔,并且参加过三次战斗。

海明威及其作品人物性格分析

海明威及其作品人物性格分析 海明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不同凡响的一生,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勤奋努力的品质和坚定的人生理想,他所塑造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为世界带来卓越的文学享受。然而他的命运又是多舛的,海明威的人生究竟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将根据他的作品来解读他的人生,并基于此,探讨海明威及其作品的人物性格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标签:海明威性格分析 海明威作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耀眼的恒星,对其本人及其文学作品人物性格的解读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一生的性格表现可以让我们看出作为一个文学作者应有的人物品质,其一生的遭遇让我们看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 一、海明威的人物背景介绍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坛的著名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有过波折,有过幸运,有过世界上的人所不理解的故事,最后自己枪击头部结束了生命。他在自我的传奇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着许多的优秀作品,并因此获得了许多的文学奖项。他的作品代表着美国精神,是二十世纪美国迷茫一代的代表,自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赞扬,一直被广大的文学爱好者研究,对美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这与海明威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海明威生长在北美大陆的美国,从小就接受着阶级自由思想的熏陶,锻造出他与众不同的人物思想,让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方面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海明威成为新闻主义先锋与他的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海明威曾经先后多次报名参军,但是由于他的眼睛问题没有获得批准,后来报国心切的他报名参加了战争中的医护救援队,虽然不是正规的军队但是作为后勤保障的先锋,海明威经历了大量的战争和战役,在战地中他主要负责战地报道和战地通讯,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经历了重重的血与火的考验,并且先后多次受重伤经历重重波折,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他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回到了家乡,生命在战争中的摧残和脆弱深深的触动了使她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打破了他曾经的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社会的残酷深深的认识到了,从而影响了他文学写作风格的转变,为他后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写作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基础。 二、海明威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风格介绍 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海明威的人生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以后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不自觉的融入了他此时的思想,和对世界人生的深刻领悟,表现出他自己的深刻认识。尼克·亚当斯是海明威众多短篇中的一个男主角,这个令人难忘的角色从孩子成长为青少年,又成为士兵、复员军人、作家和父亲——这个过程与海朗威本人生活中发生的大事亦步亦趋,清晰地凸现为海明威作品中一长串他

海明威作品硬汉形象赏析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 ——读《老人与海》有感《老人与海》一部连孩童都听过或者读过的书,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强烈推荐该书,那时候的我只是懵懂的理解着那个和鲨鱼搏斗的老人,想象着他的强壮。时隔十年,在大学的课堂上,荧幕上深蓝的海,偶尔掠过海面的水鸟,衣衫褴褛的老人都深深吸引着我。老人手上一道道的血痕,他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他陷入梦中的呢喃,他向上帝祷告的画面,都让我忍不住捧起《老人与海》,细细品读。 通过老师对海明威语言特色的分析讲解,伴随着第二节课上强烈的视觉冲击,我对“硬汉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小说开篇有这样一句话“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一个曾参加过战争,后靠打渔为生的老人,一个连续84天没逮上一条鱼的老人,他身体上的疤痕向我们默默诉说着几十年来打渔生活的艰辛,多少日夜,伴着腥咸的海风,他就这么孤单一人,却又那么顽强的枕着报纸入眠,踏着夜色,带着自己捕鱼的家伙,一次又一次的来往于神秘莫测的大海之上。那么多日一无所获,老人也许绝望过,可他从未放弃,他用他的执着和坚持造就了大马林鱼的奇迹,他又用他的勇敢和智慧,用他那无与伦比的耐力与鲨鱼搏斗,与自然的力量相抗争,最后他精疲力尽地返回家中,这依旧是一个奇迹。 在归来的途中,老人遭到鲨鱼群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勇敢得反击,拼上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和鲨鱼搏斗以守卫历尽艰辛掉来的大鱼,当他的小船驶回港口时,大马林鱼早已被鲨鱼吃了个精光,只剩下一副巨大的白骨架,这意味着老人又一次的失败。可老人的精神却被传承了下来,这是一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作者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尊严和命运重压下仍有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 这里有陆地也有海洋、有蓝天也有白天、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孤独也有欢聚、有斗争也有和平、有穷有富、有爱有恨,就像大海总是风平浪静的,可在那平静之下是波涛汹涌;老人生活的村子是宁静的,也许作者只是讲述了一个老人、一片海、一条鱼的故事,可在故事之下,是热烈,是悲壮,是与自然搏斗的伟大力量。 一个人可以毁灭,但不能打败,小说的最后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意志。生活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可不抱希望的人是很傻的。读着《老人与海》,我诚服了,在迷茫的心海之上,我不再感到恐惧和害怕。我当勇往直前向自己的梦想发起冲刺。

海明威作品读后感

海明威作品读后感 海明威作品读后感我读过许多书,它们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书,让我体会很深,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再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这本书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

所缺少的吗?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上午的两门功课成绩,我没有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好,但是我并不服输,反而信心倍增,决心 打一个翻身仗。下午的语文考试,我做每一道题目都格外仔细。果然,我语文考试是班里的第一名,总成绩上,我也是第一名。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终于为他所钟爱的硬汉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因此,在《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的刚毅性格,已经成为小说的表面。通过桑提亚哥硬汉性格来礼赞人类的永恒价值,才成为小说的真正主题。《老人与海》中展现了哪些永恒的价值呢?

高三小说复习——海明威小说训练题附答案

◆阅读一:阅读下面海明威的小说,完成问题 士兵之家① 海明威 克莱勃斯在堪萨斯州一所卫理会学院(教会学院)读书时上了前线。有一张照片照的就是他和团骑的弟兄们,大家都戴着一模一样的高领。他在1917年入伍参加了海军陆战队,直到1919年夏天第二师从莱茵河撤回来才回到美国。 有一张照片是他和另一名军士同两个德国姑娘在莱茵河畔照的。克莱勃斯和那个军士穿的军服都绷在身上显得太紧。德国姑娘长得也不漂亮。莱茵河在照片上根本就看不出来。 克莱勃斯回到俄克拉何马家乡小镇的时候,向凯旋英雄致敬的热潮已经过去了。他回得实在太晚,他的家乡对于有关战争暴行的故事听到得太多了,真实的情况反而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克莱勃斯发现,要人家肯听,他就得撒谎,因为撒了谎,战争中他亲身经历过的每一件事,现在都使他感到厌烦。他明白自己一直处于病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中。这样,他就丧失了一切。 这时正当晚夏,他每天起得很晚,起床后步行到市区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回家吃中饭,在前廊看书直到他感到腻烦为止,然后步行穿过市区,到阴凉的弹子房去,消磨一天中最热的几小时。他喜欢打弹子。 晚上,他练练单簧管,去市区散散步,看看书,然后上床睡觉。他在他的两个妹妹心目中仍然是个英雄。他妈妈甚至会把早饭端到床上给他吃,要是他想这样的话。他在床上时妈妈常到他房里来,要他把打仗的情况讲给她听。不过她的注意力总不集中。他父亲则什么意见都不表示。 镇上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姑娘们都长大了。不过她们生活的天地挺复杂,既有已经确定的各种联合,又存在着变化不定的敌意,这使克莱勃斯觉得他缺乏精力和勇气闯进她们的天地里去。不过他喜欢看她们。漂亮的姑娘真不少。大多数都剪短头发。他离开家的时候,只有小姑娘或者赶时髦的姑娘才留那样的短发。她们都穿着毛衣和荷兰式圆领衬衫。这是种流行式样。他喜欢站在前廊看着她们在街对面走过。他喜欢看她们在树荫下走路的身影。他喜欢她们露在毛衣外的荷兰式圆领。他喜欢她们穿的丝袜和平底皮鞋。他喜欢她们蓬松的短发和她们走路的样子。 他其实并不需要这些姑娘本身。她们太复杂了。他所要的是另外一种什么东西。他模模糊糊地觉得需要个女朋友,不过他又不想为了交女朋友而多费精神。他不想承担后果。他再不想承担什么后果了。他只希望毫无干系地生活着。再说,他也并不真需要女朋友。他喜欢

浅论海明威作品的硬汉形象

浅论海明威作品的硬汉形象 (2009-08-25 00:46:18) 转载 内容摘要:海明威是20世纪在世界文坛熠熠生辉的人物,他将自己做强者的精神品质融入“硬汉”性格,塑造的“硬汉”人物贯穿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并形成了一个可辨认的群体特征。海明威笔下的人物的生存方式,即便是死亡,也具有悠久的魅力,优雅的风度。海明威一生的作品中毫无例外地一直表现了这种惨烈的悲壮,硬汉形象在作品中,体现出悲壮的美感,也蕴涵着海明威一生的写照。 关键词:精神品质审美方式生命写照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在西方文学史上堪称一代宗师,是“迷惘一代”的代言人,他为当今世界文学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留给欧美文坛的一是他洗练独特的文风,二是他笔下硬骨嶙峋的人物形象。他的创作多以个人经验出发,以独树一帜的眼光审视世界,创造出一个硬汉世界,即这些硬汉子有着共同的优秀品质: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宽厚的爱心,而这一切优秀的品质所组成的“硬汉子形象”也正是作者自己“硬汉性格”的体现。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生完全融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海明威的悲剧英雄,人们称之为“准则英雄”。海明威的创作生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与风行欧洲大陆的主流思潮——存在主义几乎是同时的。一战在他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是无法抚平的,而同时代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更是对他产生了大的影响。因此,此后的海明威在很长的时间里呈现给我们的都是存在主义的充满痛苦的荒诞世界。 海明威将他做强者的精神品质融入“硬汉”性格,塑造的“硬汉”人物贯穿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并形成了一个可辨认的群体特征:相似的生存环境、人格素质、人生历程及身体里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和勇气。无论士兵、拳击手、斗牛士、猎人还是渔民,除了孤独,还要面对厄运、死亡、暴力和失败。他们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潜能在最险恶的对抗中被激发出来,给人以极强的生命力量。然而,被激发的生命能量往往遭到比其强大得多的社会或自然力量的摧毁,而“硬汉”的价值就在于被摧毁后仍能显示其震撼力。这是“男子汉的风度”,作者称之为“重压下表现出的勇气和优雅风度”:男人的尊严、坚毅、忍耐和勇敢。 一、“硬汉形象”的本质特征 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主人公涅克是海明威早期硬汉形象的雏形。涅克是个爱好户外活动,勤奋学习,富于冒险的孩子,长大后参加了战争,带着战争的创伤和失落感返回家园。《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确立了海明威的文学声望和公众名誉。主人公杰克巴恩斯被格特鲁德称作典型的“迷惘的一代”,那一代男人女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海明威

海明威的硬汉形象与冰山原理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 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最富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是他塑造了众多的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形象。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特别喜欢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他们都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他们都面对严酷的悲剧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的大多作品来源于他的经历。尽管作品中的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各不相同。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硬汉形象”。他可以是反法西斯战士、斗牛士,也可以是普通的渔夫。“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作品中最有魅力和最突出的特点。硬汉形象随着海明威思想和创作观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 1925年海明威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Time)在美国出版.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第一次出现了以尼克·亚当斯为中心人物的一系列故事,故事涉及尼克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有些故事似乎不是以尼克为主人公的,实际上却反映了他的成长过程,尤其是他接触暴力、痛苦和罪恶的经历。尼克是可以被称为海明威“硬汉形象”的胚胎。尼克正直。精力充沛,热爱户外运动。在他长大了之后,他参加了战争却带着一身的伤痕和失望回到家乡。因此,我们可以说尼克为杰克·巴恩斯,《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的主人公的出现奠定了好的基础。巴恩斯是个在战争中失去性功能的美国青年,他爱恋着一个英国女人却无法与她结合。巴恩斯的痛苦、颓废、无可奈何的心情使他只好把自己投入工作、旅游和看斗牛中。最终,他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继这两个人物之后,又出现了另外一个“硬汉形象”,那就是亨利。《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toArms)(1929)的主人公。海明威在亨利这个人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中.亨利在一战中受伤。他的受伤不仅体现出战争的本质与残酷,还表现出亨利最初的勇敢。然而,在目睹了许多无辜的人们成为了炮灰之后,他认定了战争。不管结果如何,不会使任何参与者受益,因此他选择了“单独媾和”。这是海明威的一个著名论点,意为既然亨利是反对战争的,他就有理由放下武器,告别战争,选择他自己的生活。他不必再为他的国家或者其他什么而战,可以与自己的爱人凯瑟琳逃往瑞士,去寻求和平。显而易见,亨利这个人物要比尼克或巴恩斯更加完美。在认识到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之后,亨利选择了采取行动,逃走。但是,总体上,在第一个阶段,海明威的“硬汉形象”还只是一个“迷惘的抗争者”,缺乏人生的目标。他们拥有一个“硬汉”该有的品质,却还算不上是英雄。 在第二个阶段中,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是海明威最成功的作品。小说描写了美国志愿兵罗伯特·乔丹三天的经历。主人公罗伯特称得上是个“硬汉形象”。完成了炸桥任务,可他的腿也断了。敌人就要围攻上来。他不愿拖累战友的撤退。他无法和他热爱着的姑娘去马德里,无法看到他蒙大拿的家乡了,他年青的生命就要结柬。但他用平静的语调劝玛丽亚离开:“我们下一次去马德里吧。真的。走吧。”他的同伴哭着说:“你要我枪杀你吗?要吗?没关系。”“不用了,”罗伯特说,“走吧,我在这儿很好。”他的命运与一般人相同,或比一般人更不幸;他的能力也与一般人相同,不会变痛苦为欢乐。所不同的只是对待不幸的态度:他没有悔恨、恐惧、绝望或麻木。却把不幸承担了下来。承担不幸,是硬汉性格的出发点。即使要死。也保持住了体面和尊严。通过这部小说,我们能够总结出海明威在他的认识过程中有了一次飞跃。他认识到这种牺牲的意义,这本小说结束时没有任何的悲哀。“硬汉”面对死亡应有的态度是:生活中有值得为之生存的,也有值得为之献身的。

海明威年表

海明威年表 1899 厄纳斯特.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7月21日生于伊利诺斯州的橡树园。父亲克拉伦斯.爱德蒙兹.海明威是一个医生,共有6个孩子,厄纳斯特.海明威是第二个。1917 从橡树园中学毕业;任堪萨斯市《星报》见习记者。 1918 赴意大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红十字会救护队当驾驶员;7月8日在意大利北部战场上负重伤。 1920-24 任多伦多《星报》和《星报周刊》记者与国外通讯记者。 1921 与哈德莱.理查逊结婚;12月赴欧。 1922 在巴黎学习写作,冬天赴洛桑参加和平会议时,哈德莱.理查逊在火车站丢失装有海明威几乎全部手稿的手提箱。 1923 在巴黎发表《三个故事与十首诗》(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4 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TIME)在巴黎出版。 1925 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在纽约出版。 1926 发表谐漠、嘲讽舍伍德.安徒森作品的中篇小说《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出版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被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1927 与哈德莱.理查逊离婚,同保琳.帕发弗结婚;发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1928-38 多数时间住在弗罗里达州的维基斯岛。 1929 发表反映第一册世界大战的长篇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几个月内就销售出几十万册,海明威作为著名作家的地位得以巩固。1932 发表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3 发表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Winner Take Nothing)。 1935 发表关于非洲狩猎的专著《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 1936 写文章,发表演说,为西班牙共和派提供资金。 1937 年初去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身份其西班牙采访;发表描写美国和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To Have and Have Not)又译《富有与贫穷》。 1938 为电影《西班牙大地》编写脚本;发表《〈第五纵队〉与头四十九个短篇小说》(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第五纵队》是剧本)。 1940 发表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保琳.帕发弗同海明威离婚,海明威同作家玛瑟.盖尔荷恩结婚。1941 偕夫人玛瑟.盖尔荷恩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1942-45 以记者身份采访欧洲战场。 1942 编辑出版历代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选《战争中的人们》(Men at War),并作序。1944 随美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带领军队开进巴黎,此后常炫耀是他解放了巴黎。同玛瑟.盖尔荷恩离婚,以记者玛丽.威尔什结婚。 1950 发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2 美国《生活》杂志发表《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3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获美国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 in fiction

海明威的创作风格

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在20世纪文学历程中,海明威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独创性的作家,海明威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海明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彷徨、迷失,甚至颓丧的情绪,更体现了他认真严肃地对新的精神价值的不懈探索。因而,探讨海明威作品的艺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现代文学巨匠。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小说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比作当代的福克纳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说,海明威的四大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和《老人与海》(1952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远远超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而接近福克纳的小说。 福克纳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比海明威获得这样的承认要早几年,但他们各自小说的表现方式是如此不同,这个迟来的收据说知之甚少或海明威的地位相对于没有福克纳的。当以福克纳的小说《密西西比》为对比时,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和叙述人和事的语调。 或更重要的是,海明威的风格,短的,具体的,直接的散文和场景组成的完全一致使用的对话,使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独特的无障碍是立即与作者身份。由于他的风格都和他生活的直接性质的风格, 有一种倾向把自己描绘成“代表”,美国作家,其工作反映了美国精神在行动大胆,坦率和个人主义海明威。 他自己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受伤,作为从事反法西斯斗争/纳粹主义战斗,并作为“他,男子是户外探险和其他男子气追求激情”加强这一关系。 但是,这种海明威作为一个独特的美国天才识别问题。虽然他的主要小说有3位是告诉和/或通过美国男子,海明威的主人公是外籍人士,他的小说设臵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古巴后,是不是美国自己。 尽管海明威的早期职业生涯得益于与菲茨杰拉德的关系和(更是如此)与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他的审美实际上是接近的移植,他在巴黎会见了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诗人的共享,艾略特,庞德和最重要的是,格特鲁德〃斯泰因。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认识到,海明威的办法来小说工艺是直接的,但从未钝或纯粹的简单。 海明威的文本是一个艰苦的选择的结果,每个单词表演叙述一个分配的功能。这些语言的选择,反过来,通过发生的思想和他的小说'是否符合他们的经验,作为叙述者或协调其观点的人物,故事情节的展开明确的中心人物经验。 主要工作海明威的“冰山原则”的必然结果是文本的全部意义不仅限于移动前进的阴谋:总是有结社和推理网络,列入背后的(甚至不作为)的淹没的原因每一个细节。

海明威作品风格

海明威作品风格 厄内斯特·海明威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Willard Thorp)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他认为:“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海明威创作的小说,不论长篇短篇,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基本上是在一种貌似粗犷朴实的笔触下流动着极为深沉的感情,有如缓慢流泄的火山熔岩,表面看不出它蕴蓄着的温度,但却是一股达到白炽程度的热流。海明威的创作信条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和想象编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是出自作者自己经过溶化了的切身体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切他身上的东西。”(引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午后之死》)。由于坚持这样的原则,海明威从来不相信什么“理论”,他孜孜以求的是:视觉和所描叙的人物之间、人物和读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他要读者从人物的语言中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反应。为了达到这一上要目的,他掘齐那种渲染人物的华丽词藻,删去一般认为必不可少的说明和议论以及一切冗赘的比喻,破除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以简洁洗练的文笔还给文章以本来面目。瑞典皇家学院所属诺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于1954年授于海明威文学奖金的主要依据就是:“……由于作家在当代文学风格方面所发挥的影响……” 海明威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几乎感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所有美国作家,在名作家如詹姆斯·琼斯、纳尔逊·阿尔格兰,诺曼·梅勒等人的作品中,处处都显示出这种风格的深刻影响。海明威作品所具有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同时贯串在他的绝大部分作品当中的那种不屈不挠、决不认输的“硬汉子”精神和与此对立的消极悲观情绪。海明威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惆的一代”的一分子,而且是他们的代言人,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一系列作品都强烈地表达了战争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创伤,这也在他自己的内心深处打上下悲观主义的烙印。尽管海明威在他后来的许多作品中一再强调“硬汉子”精神,但这种悲观情缩总不免时有流露。这是海明威的精神世界方面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特征,而他则将这一特征和他的创作风格融为一体。 关于海明威的写作技巧,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赫·欧·贝茨 (H·E·Bates)所作的评价是:“除非我看错了,海明威是深受屠格涅夫、巴尔扎克、莫泊桑和笛福等人笔调的影响,”具体他说,海明威在写作时往往只用警句式的语言就能表现小说中人物的言谈行动。他的笔调潇洒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也没有着意的渲染和概括,但却能尖锐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了自然主义的白描手法。 海明威的写作技巧在写人物对话方面表现得尤其精湛。在他的笔下,人物对话朴实、简练,但却一句是一句,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一定的深度,能够将人物细致、微妙的思想感情曲曲传出。有时虽只是一言半语,却含有意在言外的“潜台词”要由读者自己来探索、领会,获得某种与人物心灵上的沟通。这是由于他笔下的人物多数是不惯于夸夸其谈的拳击手、斗牛士、猎人、暴徒,尤其是一些精神上贫乏的社会底层人物。这几种类型的人物往往只凭本能来行动,即或偶尔吐露心声,语言也很朴实。海明威就是根据他们的这种口吻,忠实地写出他们的对话,这样就将他们的精神面貌活生生地显现在他的笔下。这种“海明威式”的口语写作技巧,从二十年代后期起便风靡了欧美文坛。但效法的作家虽多,而在技巧和效果上能达到他这样高超境界的却绝少。 海明威成长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日趋没落的年代。这种时代的特点,使海明威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和矛盾的状态。他既看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解体和所谓西方文明的堕落,但又不能从自己狭窄的视野中找到出路,因此眼前感到一片迷茫,而被人称作「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海明威的作品内容,除了他所喜爱的钓鱼、狩猎、滑雪、斗牛以外,最常见的主题就是对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的歌颂,也就是面对死亡而毫无惧色的形象。在他看来,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而人的唯一的价值和出路就是面对死亡,无所畏惧。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硬汉",但又往往是孤独和绝望。 在艺术手法上,海明威用对话的简洁、明快、有力,修辞的乾净,韵调的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海明威使用的语言和刻划的形象鲜明具体,但是他的主题却含蓄隐晦。初读他的作品,似乎一目了然,但细心阅读,又不免感到寓意深远。他曾经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因此,深沈含蓄是海明威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当然,海明威的艺术描写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不善於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描写,人物缺少多方面的、丰富的性格特徵。

关于作家海明威的资料

关于作家海明威的资料 海明威的一生一共有过四段婚姻,从婚姻的次数便可以看出海明威的婚姻很坎坷。在 海明威的第一段婚姻中,起初他和妻子哈德莉是很相爱的,他的妻子还为他提供各种写作 的帮助,这才使得海明威在写作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可是海明威不仅没有意识到妻子对他的帮助,还做出了导致他们感情出现问题的事情,那就是海明威爱上了妻子的好朋友保琳。随即,哈德莉要求二人先分开生活,如果一段时 间后海明威和保琳彼此还相爱,那她就选择离婚,最后,他们还是离婚了。而与第一任妻 子离婚的原因除了移情别恋之外,就是在妻子生孩子后身材走形,这让海明威很难接受, 所以他选择离开了哈德莉。离婚后,海明威与保琳结婚了。但海明威的第二段婚姻依旧是 不平稳的,原本在刚结婚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很幸福,可是海明威又一次犯了同样的错误,同样是因为妻子生孩子身材走样使得海明威对妻子不再有热情了。 海明威的第三段婚姻源于他与玛莎的工作,在相识初期,他们很相爱,可是在结婚后,海明威对玛莎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明显,因为玛莎总希望到处走,而且因为玛莎战地记者的 工作,他俩相聚的时间很少,这让海明威很反感。因为海明威希望她能做一位合格的家庭 妇女,而不是到处走。可是玛莎不能满足海明威的条件。而海明威第四段婚姻,看似平淡,其实也是波澜起伏。海明威的婚姻是一段很艰辛的路程,当然,之所以如此艰辛也因 为他对婚姻不够负责,也没有找到一个完全符合他预期的女子。 海明威出生于1899年,可是在1961年的时候,他选择自杀结束了生命。此时的海明 威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关于海明威为什么在自己晚年时期选择了死,现在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个是因为海明威在青年时期,曾参加过世界大战,在战争中,海明威目睹了战争的 残忍性,而且战争也带给他身体上的痛苦,使得海明威在晚年时期,对生活绝望。其二是 因为海明威在晚年时期因为身体和精神上的原因导致他不能够再次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对 于一位作家而言,创作不出来作品,自己的人生就毫无意义了。久而久之,海明威思想陷 入混乱,看不到希望,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崩溃,最终患上了抑郁症。这种消极的心态非但 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最终海明威在1961年时候选择了用枪自杀,此时的海明威 才刚刚60岁出头。这样一位世界级的作家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关于海明威为什么自杀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因为海明威在青年时期参加过 世界大战,在战争中,他在身体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被枪击中过,被炮弹打中过,而且 他的脊背也因此受到了伤害,因为伤的很重,导致海明威没有了性功能,这给海明威内心 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便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海明威一生还是有过婚姻的,而且还有后代,所以此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关于海明威的自杀其实可以关联到他的家庭,海明威的家庭曾有过多人自杀,可以说 是一种间接性的遗传病,海明威的父亲就是自杀身亡的,当时海明威对父亲的这种做法还 十分的不解,还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懦夫,竟然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然

海明威简介

海明威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的美国人。有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对美国文学语言影响最大的作家,他的独特文体风格影响了不止一代文风。海明威以洗练的文风和其作品中的硬汉形象著称。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独树一帜,在灵与肉、胜与败、强与弱、苦与乐、生与死等一系列问题上、硬汉自有自己的精辟的见解。 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评论家们都曾把他比喻为狮子。他意志坚强、精力充沛、生性爱好冒险。他曾说:“没有行动、我有时感到十分痛苦、简直痛不欲生。”他争强好斗、从不妥协、事事爱争第一名。他爱好体育运动、热衷玩垒球、爱好拳击。他爱好斗牛,爱好钓鱼和打猎。打仗是男人们的事业,他曾经历了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他身上留下二百多块弹片,使他得到几枚奖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违反了“新闻记者不得参与战斗”的规定,直接参战曾因此而受审,但结果却因他勇敢善战而获得奖章。 相关作品 从《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到《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丧钟为谁而呜》中的罗伯特?乔丹和《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可以看作是海明威的硬汉形象的三个阶

段。从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主人公是如何从一个消极处世的迷惘者而成为一位积极抗争的悲剧英雄的。 在《太阳照样升起》中,通过侨居巴黎的一群美国青年的生活透视了一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理上、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战色彩。 在《永别了武器》(这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之一)中,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