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化学(概念+方程式+论述)

环境化学(概念+方程式+论述)

环境化学(概念+方程式+论述)
环境化学(概念+方程式+论述)

概念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有害化学物质即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于人类,这样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题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分为土壤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增高光化学烟雾地下水污染酸雨造成土壤酸化、建筑物受腐蚀

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包括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大气能见度降低

三大环境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损耗

温度层结: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

源:大气组分产生的途径和过程汇:指大气组分从大气中去除的途径和过程

源强:进入大气的组分输入速率(Fi)汇强:从大气输出组分的速率为(Ri)

某种组分在进入大气后到被清除之前在大气中停留的平均时间-称为平均停留时间或停留时间(存在时间、寿命)-ττ=大气中的总贮量Mi / Fi 或者Ri

停留时间意义: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离开大气或转化成其它物质以前,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也越长;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大气中的储量相对于输入(出)来说是很大的,即使人类活动大大改变了该组分的的输入(出)速度,对其总量的影响也不明显;若组分停留时间越短,其输入(出)速率的改变就对总贮量很敏感。

环境本底值:指自然环境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基线含量,又叫环境背景值.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有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自然条件:大气相对湿度较低夏、秋季(气温24~32℃)晴天

洛杉矶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原因:洛杉矶机车拥有量大(>800万辆),每天消耗2万吨以上的汽油,排出污染物占90%-充足的一次污染物生成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盆地,容易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一年有300天以上处于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夏季阳光非常强烈; 硫酸烟雾型污染:主要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从化学上看属于还原性混合物-还原烟雾其中一次污染物是SO2和煤烟、二次污染物是硫酸雾和硫酸盐。形成条件:气温较低-冬季湿度较高日光较弱酸性降水:指通过雨、雪、雾和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酸雨。这种降雨过程称为湿沉降。PH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5.0作为PH值界限。

干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总悬浮颗粒物 (TSP):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收集的颗粒物总质量(mg/m3),粒径一般小于100um,尤以10um以下的为最多。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粒径10um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进入呼吸道。分配理论:在壤-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这一

分配理论,即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

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吸附作用挥发~ 水解~ 光解~ 生物富集生物降解

生长代谢特点:有机毒物可以象天然有机化合物那样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基质;微生物可以对有毒物质进行彻底的降解或矿化作用;具有去毒效应、对环境的威胁小。

共代谢:有机污染物不能单独作为微生物唯一的碳源和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能源或碳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共代谢在那些难降解的化合物代谢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特点-不提供微生物体任何能量,不影响种群多少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的形成过程中,常常发生半径相近的离子取代一部分铝(Ⅲ)或硅(Ⅳ)的现象,即同晶替代作用-P204。如Mg2+、Fe3+等离子取代Al3+,Al3+取代Si4+,同晶替代的结果,使黏土矿物微粒具有过剩的负电荷。此负电荷由处于层状结构外部的K+、Na+等来平衡。这一特征决定了黏土矿物具有离子交换吸附等性能。

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分子的化学反应光子的能量>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并不是大于该分子化学键能的光子都能引起该分子发生光化学反应。分子基态与激发态能量是不连续的,受激分子从基态激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要与光子的能量相匹配。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在初级反应中,一个反应分子吸收一个光子而被活化

方程式

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及反应

(1)HO2主要来自醛的光解

H2CO+hv → H+HCO(λ<360nm)H+O2+M → HO2+M HCO+O2→ HO2+CO 亚硝酸酯和H2O2的光解也可生成HO2CH3ONO+hv → CH3O+NO

CH3O+O2→ HO2+H2CO3H2O2+hv → 2HO HO+H2O2→ HO2+H2O

(2)R-烷基,量最大的是甲基,它主要来自乙醛和丙酮的光解

CH3CHO+hv → CH3+HCO CH3COCH3+hv → CH3+CH3CO

O和HO与烃类的反应也可生成烷基自由基

RH+O → R+HO RH+HO → R+H2O

(3)RO-烷氧基,以甲氧基为主(CH3O),主要来自甲基亚硝酸酯和甲基硝酸酯的光解CH3ONO+hv → CH3O+NO CH3ONO2+hv → CH3O+NO2

(4)RO2-大气中的过氧烷基都是由烷基与空气中的O2结合而成R+O2→ RO2

清洁大气和污染大气中OH的自由基来源

(1)清洁大气,O3的光离解是HO的重要来源

O3+hv → O+O2(λ<230nm,发生在平流层)O+H2O → 2HO

(2)污染大气,HNO2的光离解是HO的重要来源

HNO2+hv → HO+NO(200~400nm)H2O2+hv → 2HO

NO+HO2→ NO2+HO H2O+hv → HO+H (λ<238nm)

PAN(过氧乙酰基硝酸酯)形成过程(乙烷-乙醛-乙酰基-过氧乙酰基-PAN)

C2H6+HO·→C2H5·+H2O C2H5·+O2→C2H5O2C2H5O2+NO→C2H5O+NO2 C2H5O+O2→CH3CHO+HO2CH3CHO+hv → CH3CO+HO

CH3CO(乙酰基)+O2→CH3C(O)OO(过氧乙酰基)CH3C(O)OO+NO2→CH3C(O)OONO2(PAN)烷烃与HO·和O ·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烷基自由基

RH+HO·→ R·+H2O RH+O·→ R·+HO

臭氧保护地球生命的原理

臭氧分子(吸收紫外光后发生)的光离解:O3+hν→O2+O (210nm<λ<290nm)

消耗大部分紫外光,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了紫外光的伤害。

大气中NO2、O2、O3、醛和HNO3/HNO2光离解特征

(1)波长<420nm的光可发生NO2光解NO2+hv → NO+O

大气中唯一已知O3的人为来源O+O2+M → O3+M (大气中O3的来源)NO2吸收光谱特征:290~410nm,连续吸收光谱;

(2)亚硝酸(HNO2)的光离解:200~400nm的光有吸收

初级反应:HNO2+hv → HO+NO HNO2+hv → H+NO2

次级反应:HO+NO → HNO2 HO+HNO2 → H2O+NO2 HO+NO2 → HNO3 (3)硝酸的光离解:120~335nm的光有吸收

初级反应:HNO3+hv→ HO+NO2

次级反应:HO+CO → CO2+H H+O2+M→ HO2+M 2HO2 → H2O2+O2 (4)甲醛的光离解: 对240~360nm的光有吸收

初级过程:H2CO+hv → H+HCO H2CO+hv → H2+CO

次级过程:H+HCO → H2+CO 2H+M → H2+M 2HCO → 2CO+H2

对流层中,有O2存在:H+O2 → HO2 HCO+O2 → HO2+CO

(5)波长<120nm的紫外光在上层大气引起N2光解N2+hv → N+N

城市大气白天和夜晚HNO3的形成途径

白天:NO2+HO → HNO3 晚上:RH+NO3 → R+HNO3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1)引发反应:

NO2+hv → NO+O(λ<430nm)O+O2+M → O3+ M NO+ O3→ NO2 + O2

(2)自由基传递反应:RH+HO → RO2+H2O RCHO+OH → RC(O)O2+H2O RCHO+hv → RO2+HO2+CO HO2+NO → NO2+OH

RO2 +NO → NO2+RCHO+HO2RC(O)O2+NO → NO2+RO2+CO2

(3)链终止反应:

HO+NO2→ HNO3RC(O)O2+NO2→ RC(O)O2NO2RC(O)O2NO2→RC(O)O2+NO2二氧化硫的气相氧化

(1)SO2的直接光氧化:低层大气中的SO2形成激发态SO2分子,而不直接离解两种跃迁形式:SO2+hν→ 1SO2 (单重态) (290~340nm)

SO2+hν→ 3SO2 (三重态) (340~400nm)

单重态能量高,不稳定,跃迁到三重态或基态

SO2+M→3SO2+M (三重态)1SO2+M→SO2+M (基态)SO2直接氧化成SO3的机制:

3SO

+O2→SO4→SO3+O SO4+SO2→2SO3

2

(2)SO2被自由基氧化:与HO自由基的反应

HO+ SO2→HO SO2(M)HO SO2+O2→HO2+SO3(M) SO3+H2O→H2SO4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O2,通过反应HO2+No→HO+NO2使HO再生,反应循环进行(3)被氧原子氧化

平流层中O3生成的化学机理

通常认为λ<243nm的紫外光引起O2光解

O2+hv→ O+O (λ≤243nm )O+O2+ M → O3 + M

总反应:3O2+hv+ M →2O3 + M ( λ≤243nm )M为第三种物质

平流层中O3破坏的化学机理:

(1)O3的光解O3+ h →O2+O (210nm<λ<290nm)这是臭氧保护地球生物不受紫外伤害的原因(2)生成O3的逆反应O3+O →2O2

氟氯烃与臭氧的反应

CF2Cl2+hv → CF2Cl+Cl·(175 <λ<220nm)

Cl·+O3 → ClO·+O2 K=7.2×109ClO·+O→Cl· +O2

总反应O3+O→2O2

Cl 起催化剂作用, 1个氯原子可以耗掉10万个O3分子。

平流层中氯氟烃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Cl原子,与O3迅速发生反应,Cl原子起催化剂作用,而消耗大量的O3

论述

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温度变化特点

对流层特点:a.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降温率0.6k/100m;垂直方向对流,上冷下热,有利于污染扩散;逆温(上热下冷)易发生污染事件 b.空气密度大,占全部大气的3/4;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大气污染及其迁移转化通常发生在该层

平流层特点:同温层:对流层的下层,大约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或稍有上升;大约25km 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平均递增率为 1.4K/km,到平流层顶,温度接近0℃ b.空气对流运动小,随地球自转产生平流运动 c.空气稀薄,水汽、尘埃甚微,透明度高 d.平流层底部的空间是现代高速飞机的理想飞行区域 e.高约15km-35km范围内,厚约20臭氧层逆温、逆温辐射的条件、特点及其影响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这可由垂直递减率(Г=dT/dz)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当Г=0时,称为等温气层;当Г< 0时,称为逆温气层。

条件:晴朗的夜空无风或风速小

原因:地面白天升温,近地面温度升高;夜间地面冷却降温,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影响: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种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海陆风、山谷风、城郊风

海陆风:海洋和大陆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别,海洋由于有大量水,其表面温度变化缓慢,而大陆表面温度变化剧烈白天陆地上空的气温增加得比海面上空快,在海陆之间形成指向大陆的气压梯度,较冷的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而生成海风。夜间却相反,由于海水温度降低的比较慢,海面的温度较陆地高,在海陆之间形成指向海洋的气压梯度,于是陆地上空的空气流向海洋而生成陆风。,海陆风对空气的影响:

①循环作用,如果污染源处在局地环流之下,污染物就可能循环积累达到较高浓度。直接排入上层反向气流的污染物,有一部分也会随环流重新带回地面,提高了下层上风向的浓度。

②往返作用,在海陆风转换期间,原来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染物有会被发展起来的海风带回陆地。海风发展侵入陆地时,下层海风的温度低,陆地上层气流的温度高,在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上,形成一层倾斜的逆温顶盖,阻碍了烟气向上扩散,造成城市空气污染。城郊风:在城市中,工厂企业和居民要燃烧大量的燃料,燃烧过程中会有大量热能排放到大气中,于是便造成了市区的温度比郊区高,这个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上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四周郊区的冷空气向城市流动,于是形成城郊环流。在这种环流作用下,城市本身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聚积在城市上空,形成烟幕,导致市区大气污染加剧。

山谷风:山区地形复杂,局地环流也很复杂,最常见的局地环流是山谷风,他是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一种局地环流。白天受热的山坡把热量传递给上面的空气,这部分空气比同高度的谷中空气温度高,比重轻,于是就产生上升气流。同时谷地中的冷空气沿坡爬升补充,形成由谷底流向山坡的气流,称为谷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温度下降比较快,其比重也比谷底大,在重力作用下,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坡下滑形成山风,山谷风转换时往往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污染物-SO2和NOX:降水酸度时空分布与大气中SO2和SO42-浓度时空分布相关。(2)大气中的氨:降水pH取决于硫酸、硝酸与NH3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

(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土地飞起的扬尘,颗粒物的酸碱度取决于土壤的性质矿物燃料颗粒物也相关作用:提供SO2反应所需催化剂(金属离子),对酸起中和作用(4)天气形势的影响:是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影响

(1)凝结核作用:在饱和水蒸气的存在下,粒径小于0.1um的颗粒可作为凝结核,逐渐长成雾滴和云滴,形成云、雾、雨、雪等;

(2)降低大气能见度:粒径0.1~1.0um,与可见光波长相近,散射,硫酸盐颗粒

(3)扩大污染范围:飘尘,长期悬浮在空中,远距离输送

(4)大气中污染物的载体和反应床,:提供反应界面

(5)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碳黑(soot)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硫酸盐气溶胶反射太阳辐射,使大气温度降低

(6)对酸沉降的影响:碳酸钙、氨等碱性物质中和酸性物质;NO3-和NH4+对水体中N的贡献

(7)损害身体健康:大气中绝大部分的有毒物质存在于颗粒物中,并可通过人的呼吸过程吸入人体内而

不同PH下,碳酸体系的主要存在形态

封闭体系:在低pH区内,溶液中只有CO2+H2CO3,高pH区内,则只有CO32-,中等pH内,HCO3-占优势;某种形态浓度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形态浓度和pH值的变化,pH值的变化也将引起各碳酸形态浓度比例的变化;pH=8.3为分界点,当体系pH<8.3,CO32-含量甚微,水中只有[CO2+H2CO3] 和HCO3-,当体系PH>8.3,水中只有HCO3-和CO32-

开放体系:组分随pH值变化特征,pH<6,溶液中主要是H2CO3*组分,pH6~10之间时,溶液中主要为HCO3-组分,pH>10.3时,溶液中主要是CO32-组分

开放体系与封闭体系的差异

封闭体系中,总碳酸量CT始终保持不变;开放体系CT随pH改变封闭体系总[H2CO3*]随pH改变,而开放体系中[H2CO3*]始终保持与大气相平衡的固定数值.

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

(1)表面吸附:水体中的颗粒物大都具有胶体的化学性质

胶体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

表面积越大,吸附作用也越强物理吸附

(2)离子交换吸附:在中性PH值附近,大多数胶粒均带负电荷

吸附阳离子释放出等量的其它阳离子

物理化学吸附交换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和吸附剂性质有关

(3)专属吸附:发生在双电层的Stern层中,其它的吸附如离子交换吸附发生在扩散层;

被吸附的金属离子进入Stern层后,不能被通常提取交换性阳离子的提取剂提取,只能被亲和力更强的金属离子取代;

在中性表面甚至与吸附离子带相同电荷符号的表面也能进行吸附作用

重金属污染物的特点

(1)天然水中的微量重金属就可产生毒性效应;如汞、镉产生毒性的浓度范围是0.001~0.01mg/L (2) 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相反某些重金属元素可在微生物作下转化为金属有机化合物,产生更大的毒性;如甲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的毒性大得多 (3)生物体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生物体摄取重金属,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逐级在较高的生物体内成千上万倍地富集起来 (4)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饮水、呼吸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5)对人体的毒害具有累积性 (6)形态不同,稳定性和毒性不同(7)其物理化学行为具有可逆性,属于缓冲性污染物 (8)在水体中的迁移,主要以悬浮物和沉积物为主要载体。

典型重金属在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特征

Cd: 水体中以Cd2+存在,以多种配合物的形式水迁移元素,除硫化镉外,都溶于水;

易被悬浮物和沉积物吸附(90%);水生生物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

Hg: 在水体、悬浮物和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存在形:水体Hg2+、Hg(OH)2、CH3Hg+、CH3Hg(OH)、CH3HgCl、C6H5Hg+;悬浮物和沉积物中Hg2+、HgO、HgS、CH3Hg(SR)、(CH3Hg)2S;生物体中Hg2+、CH3Hg+、CH3HgCH3

能与其它元素形成配合物是汞能随水流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Hg2+在还原性水体中还原成Hg,逸散到大气中,悬浮物和底质对汞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生物迁移量有限,微生物能将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 剧毒,亲脂性,易被水生生物吸收,通过食物链富集,而危害人类健康Pb: 主要化合价Pb2+和Pb4+,自然界Pb2+ 天然水中铅含量低0.06~120ug/L

铅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特点: 悬浮物和沉积物对铅有强烈的吸附作用,有机胶体吸附的顺序: Pb2+>Cu2+ >Ni2+ >Zn2+ >Cd2+ > Fe2+ >Mn2+ 无机胶体:Pb2+也占第一位

铅在离排污口10km处,就有90%被净化。加上铅的大部分化合物溶解度都很小,所以水中铅的浓度不会很高

Cr::天然水中的存在形式:Cr3+、CrO 2-,CrO42-,Cr2O72-

三价铬被底泥吸附,迁移能力弱六价铬在碱性水体中稳定,迁移能力强

六价铬比三价铬毒性大六价铬能被还原成三价铬-水中六价铬的自净

诱发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

(1) 盐浓度升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可将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的金属离子交换出来,比如Ca2+、Na+、Mg2+离子对悬浮物中铅、铜和锌的交换释放作用;在0.5mol/L的Ca2+离子的作用下,悬浮物中的铅、铜和锌可以解吸出来。交换顺序Zn>Cu>Pb

(2)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耗氧物质使氧化还原电位降低

铁、锰氧化物部分或全部溶解被其吸附或与之共沉淀的金属离子释放

(3)PH值的降低,导致碳酸盐和氢氧化物溶解其原因既有H+离子的竞争吸附作用

(4)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

配合剂与重金属形成可溶性配合物使重金属从固体颗粒上解吸下来

土壤缓冲性的构成:

①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

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和有机酸及其盐类某些有机酸是两性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胡敏酸等。碳酸及其钠盐与酸或者碱的反应

Na2CO3+2HCl ?2NaCl+H2CO3 H2CO3 + Ca(OH)2 ?2H2O+CaCO3

②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

土壤胶体吸附各种阳离子盐基离子对酸起缓冲作用氢离子对碱起缓冲作用

③铝离子对碱的缓冲作用

酸性土壤(pH<5),Al(H2O)63+与碱作用,当加入碱使土壤溶液中OH-增加时,Al3+周围水分子离解H+,中和OH-,使土壤pH不致发生大的变化

2Al(H2O)63+ + 2 OH- ? [Al2(OH)2(H2O)8]4+ + 4H2O

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移的因素

(1) 植物种类:植物吸收转移重金属的能力不同,“耐性品种”。

(2)土壤种类:酸碱性,腐殖质含量

(3)重金属形态:如CdSO4、Cd3(PO4)2和CdS 三种不同形态的镉在土壤中,实验发现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与镉的溶解度有关,此外土壤pH值、PE值的变化都可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4)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 (p218)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1) 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的跨膜吸收。植物对重金属吸收可根据植物的特性和重金属的性质分为耐性植物和非耐性植物,耐性植物具有降低根系吸收重金属的机制

(2)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耐性植物中重金属分布在根系细胞壁上,耐性植物中Zn 向植物地上部分移动的量很少,在细胞各部分中,主要分布在细胞壁上(60%),以离子形式存在或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结合。由于金属离子被局限于细胞壁上,而不能进入细胞质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使植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耐性。只有饱和时,多余的金属离子才会进入细胞壁。

(3) 酶系统的作用重金属过多可使植物中酶的活性破坏,而耐性植物中某些酶的活性可能不变,甚至增加,具有保护酶活性的机制。耐性植物中有些酶的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仍能维持正常水平,而非耐性植物的酶的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明显降低。

(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MT)或植物络合素

MT的作用: MT是动物和人体最主要的重金属解毒剂参与必需金属元素的储存、运输和代谢。一般认为植物耐受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机制之一是金属结合蛋白的解毒作用。即,金属结合蛋白与进入植物细胞内的重金属结合,使其以不具生物活性的无毒的螯合物形式存在,降低了金属离子的活性,减轻或解除了其毒害作用。而当重金属含量超过金属结合蛋白的最大束缚能力时,金属才以自由态存在或与酶结合,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出现植物中毒

氮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转化特征

土壤中氮的存在形式:有机氮,占总氮的90%。无机氮主要有氨氮、亚硝盐氮和硝酸盐氮,其中铵盐(NH4+)、硝酸盐氮(NO3-)是植物摄取的主要形式。土壤中还存在着一些化学性质不稳定、仅以过渡态存在的含氮化合物,如N2O、NO、NO2及NH2OH、HNO2。

土壤中氮的转化:植物摄取的几乎都是无机氮,土壤中氮以有机态来储存,以无机态被植物所吸收有机氮与无机氮之间的转换:有机氮转变为无机氮的过程叫做矿化过程,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的过程称为非流动性过程。

土壤中氮的生物化学转化是十分活跃的。在土壤中的氮主要有四类形式:无机氮(NH4+、NO2-、NO3-)、活有机质结合氮(NLO)、死有机质结合氮(NDO)、气态形式结合氮(NGF)

四种形态之间,通过各类微生物的帮助,彼此相互转化, 主要的表征性反应方程归纳如下:

(1) 氮的生物固定 NGF —→ NLO (活有机质结合氯)

(2) 氢化作用 NDO —→ NH4+

(3) 生物硝化作用 NH4+ —→ NH2- —→ NH3 —→ NO2- —→ NO3-

(4) 生物反硝化作用 NO3- —→ NO2- —→ NGF(气态形式结合氮)

(5) 植物吸收 NH4+ —→ NLO, NO3- —→NLO(活有机质结合氯)

(6) 排泄和死亡 NLO —→ NDO (死有机质结合氯)

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在转化土壤中氮素方面有重要作用。土壤中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之间的转化,完全是生物控制的。总过程如下: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基本内容

化学 一、上海初中化学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一)学习要求 1.知道分子和原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为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2.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并能判断元素的存在形容。 3.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5.知道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识记碳元素的一些常见的同素异形体以及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化学用语 (一)学习要求 1.熟练书写常见的21种元素的符号和名称:H、He、C、N、O、Na、Mg、Al、Si、P、S、Cl、K、Ca、Mn、Fe、Cu、Zn、Ag、Ba、Hg。 2.识记常见的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铵根、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 3.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的元素和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只要求掌握C和Fe的可变化合价)。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4.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5.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能根据化学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要求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比较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2.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述各类反应,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作出判断。3.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中和反应放热,理解中和反应过程中常见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能书写若干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四、溶液 (1)学习要求 1.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某种分散体系的形态存在。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体系,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步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常识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知道它们跟溶液的区别。 3.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充满了“物质溶解成溶液,溶液中析出溶质”的现象。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超详)

初中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完整版)(含答案)高分子化学练习题.doc

高分子化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重复单元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单元。 2、结构单元高分子中多次重复的且可以表明合成所用单体种类的化学结构。 3、线型缩聚 2 官能度单体或 2-2 体系的单体进行缩聚反应,聚合过程中,分子 链线形增长,最终获得线型聚合物的缩聚反应。 4、体型缩聚有官能度大于 2 的单体参与的缩聚反应,聚合过程中,先产生支链,再交联成体型结构,这类聚合过程称为体型缩聚。 5、半衰期物质分解至起始浓度(计时起点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6、自动加速现象聚合中期随着聚合的进行,聚合速率逐渐增加,出现自动加速现象,自动加速现象主要是体系粘度增加所引起的。 7、竞聚率是均聚和共聚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 r 1 =k11/ k12,r 2 = k 22/ k21, 竞聚 率用来直观地表征两种单体的共聚倾向。 8、悬浮聚合悬浮聚合一般是单体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体系主要由单体,水、油溶性引发剂、分散剂四部分组成。 9、乳液聚合是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状而进行的聚合,体系由单体、水、水溶 性引发剂、水溶性乳化剂组成。 10、接枝共聚物聚合物主链只由某一种结构单元组成,而支链则由其它单元组 成。 二、选择题 1、聚酰胺反应的平衡常数为400,在密闭体系中最终能够达到的反应程度为 ( B ) A. 0 .94 B. 0.95 C. 0.96 D. 0.97 2、在线型缩聚反应中,成环反应是副反应,其中最易形成的环状化合物是( B ) A. 3, 4 元环 B. 5,6 元环 C. 7 元环 D. 8-11 元环 3、所有缩聚反应所共的是(A) A. 逐步特性 B. 通过活性中心实现链增长 C. 引发率很快 C. 快终止 4、关于线型缩聚,下列哪个说法不正确?(B)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教学设计 崇宁初中 段少科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4.4节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领会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涵义,明确化学方程式中各符号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前 检 查 预 习 内 容 8.过氧化氢——→水+ 氧气 ()()() 9.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用_________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又叫____, 简称___。其中,参加反应的物质叫做____;化学反应后产生的 物质叫做____。 2. 书写原则: ⑴.以________为根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⑵.以________为根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必须相同。 3. 书写步骤: ⑴.写:左边写___的化学式,右边写___的化学式;用“-----” 连接。 ⑵.配:使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____个数相等。 ⑶.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加热”用“___”代替; 在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右边标上“__”,“__”。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及意义: 通电 举例如:2H2O ===== 2H2↑ + O2↑ ⑴.宏观:水在__的条件下,反应生成________。 ⑵.微观:在通电的条件下,每__个水分子,反应生成_____ 和_____。 ⑶.质量:在通电的条件下,每__份质量的水,反应生成__份质 量的氢气和__份质量的氧气。 堂上的精 讲做好铺 垫。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在概念的形成和运用上更凸显了概念的重 要性。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对以后的化学教学有所阻碍更多的是影响了学生学习化 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谈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 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 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 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 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 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 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 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 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 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 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 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 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 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 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 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 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 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

最新高分子化学期末重点试题及答案

1、使自由基聚合反应速率最快的聚合方式是(C )。 A.热引发聚合 B.光聚合 C.光敏聚合 D. 热聚合 答案( C ) 2、在自由基聚合反应中,链自由基的( D )是过氧类引发剂引发剂效率降低 的主要原因 A.屏蔽效应 B.自加速效应 C.共轭效应 D.诱导效应 3、MMA(Q=0.74)与( C )最容易发生共聚 A. St(1.00 ) B. VC(0.044 ) C. AN ( 0.6 ) D. B( 2.39) 4、异戊二烯配位聚合理论上可制得( 6 )种立体规整聚合物。 A. 6 B. 4 C. 5 D.3 1、丁二烯配位聚合可制得(B )种立体规整聚合物。 A. 6 B. 4 C. 5 D.3 5、是阻聚剂并可用于测定引发反应速率的是( B ) A.对苯二酚 B.DPPH C.AIBN D.双酚A 3、丁二烯(e=-1.05)与(D )最容易发生交替共聚 A.苯乙烯(-0.8) B.氯乙烯(0.20) C.丙烯腈(0.6) D.马来酸酐(2.25) 4、不需要引发剂的聚合方法是(D )。 A.热引发聚合 B.光聚合 C.光敏聚合 D. 热聚合 5、常用于保护单体的试剂是( D ) A. BPO B.FeCl3 C.AIBN D. 对苯二酚 1、某一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它属于(连锁)聚合 反应。 2、BPO在高分子合成中是(引发剂)剂,对苯二酚加在单体中用作(阻聚剂)。 3、氧在低温时是(阻聚剂 )、在高温时是(引发剂)。 4、常用的逐步聚合反应方法有(熔融)缩聚、( 溶液) 缩聚、(界面 ) 缩聚。 5、链转移剂能使聚合物的分子量(降低 ) 7、梯形结构聚合物有较高的(热 )稳定性。 8、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的结构分别是(-[CH2CH2]n- )、(-[CH2CH(C6H5)]n- )、(-[CH2CHCl]n- )和(-[CH2CHCH3]n- )。 9、腈纶的化学名称是(聚丙烯腈)。 精品文档

人教版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 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 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宏观 元素 组成 微观分子 原子核 质子原子 中子离子 核外电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 鸣气及各种溶液。 28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 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ì元素符号 ?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í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1、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高分子化学试题合辑附答案

《高分子化学》课程试题 得分 一、基本概念(共15分,每小题3分) ⒋动力学链长 ⒌引发剂半衰期 二、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在下列各题的横线处)( 每空1 分,总计20分) ⒈自由聚合的方法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 ⒉逐步聚合的方法有熔融缩聚、溶液缩聚、固相缩聚和界面缩聚。 ⒊聚氨酯大分子中有、、 和基团。 ⒋聚合反应按反应机理可分为连锁聚合、逐步聚合、 开环聚合和聚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四类。 ⒌聚合物按大分子主链的化学组成碳链聚合物、杂链聚合物、元素无机聚合物和元素有机聚合物四类。 得分 三、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⒈乳液聚合的特点是什么 ⒊什么叫自由基自由基有几种类型写出氯乙烯自由基聚合时链终止反应方程式。 四、(共5分,每题1分)选择正确答案填入( )中。 ⒈自由基共聚合可得到( 1 4 )共聚物。 ⑴无规共聚物⑵嵌段共聚物⑶接技共聚物⑷交替共聚物 ⒉为了得到立构规整的PP,丙烯可采用( 4 )聚合。 ⑴自由基聚合⑵阴离子聚合⑶阳离子聚合⑷配位聚合

⒊工业上为了合成聚碳酸酯可采用( 1 2 )聚合方法。 ⑴熔融缩聚⑵界面缩聚⑶溶液缩聚⑷固相缩聚 ⒋聚合度基本不变的化学反应是( 1 ) ⑴PVAc的醇解⑵聚氨酯的扩链反应⑶高抗冲PS的制备⑷环氧树脂的固化 ⒌表征引发剂活性的参数是( 2 4 ) ⑴k p(⑵t1/2⑶k i⑷k d 五、计算题(共35分,根据题目要求计算下列各题) ⒈(15分)用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作引发剂,60℃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已知:C (偶合终止系数)=;D (歧化终止系数)=; f =; k p=×102 L/ ;k d =×10-6 s-1; k t=×106 L/ ;c(I)=mol / L; C M=×10-5;C I=2×10-2;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密度为g./ cm3; X。 计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平均聚合度 n 《高分子化学》课程试题 一、基本概念(共14分,5. 2分, 其余3分) ⒋自由基共聚合反应 ⒌引发剂 二、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在下列各题的横线处)( 每空1 分,总计20分) ⒈自由聚合的单体有、、和等。 ⒉单体可分为、和三大类。 ⒊表征乳化剂性能的指标是、和。 ⒋阴离子聚合的引发体系有强碱、碱金属和碱金属配合物。 ⒌某些聚合物按大分子主链中含的特征基团可命名为聚酯、聚酰胺、和 聚醚聚合物等。

福建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福建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物质分类 物质溶解性(溶解于水) 常见物质主要化合价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C + O2CO2 H2O H2↑ + O2↑常见沉淀颜色

常见物质颜色 二、常见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常见现象分析(1)水(蒸馏水) 化学式:H2O 性质: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密度:1.0 g/mL 水污染原因: 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农业生产化肥和农药随雨水注入河流。 备注:海水、矿泉水、河水、糖水、盐水属于混合物。 (2)空气 化学式:空气是混合物,主要成分为N2、O2、CO2、稀有气体 气体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CO2 —0.03%,稀有气体—0.94% 空气污染原因: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过度排放造成酸雨。密度:1.293 g/L (3)氧气 化学式:O2 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淡蓝色 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用途: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等 与各物质反应: ①木炭(C)在氧气中燃烧(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化学方程式:C+O2CO2 反应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硫(S)在氧气(空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S+O2SO2 反应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③磷(P)在氧气(空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反应现象: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④镁(Mg)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学案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Ca-40 Cl-35.5 H-1 C-12 O-16 Al-27 Fe-56 K-39 Mn-55 P-31 看书107页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质的含义: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________。 2)量的含义: ①从微观上看:一个________和一个________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一个 ________________,各微粒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 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C + O2 = CO2 _____ _____ ______ ②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此质量比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法:①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②每一个碳原子和每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③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2.水电解方程式: 2H2O === H2 + O2 微粒个数比:____ : ____ : ___ 物质质量比:____ : ____ : ___ 1)此方程式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②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1、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变化: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这种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化学性质: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活泼性---稳定性、酸性---碱性 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6、混和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8、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9、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10、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1、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 12、无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 1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1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另一种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15、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16、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17、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18、还原反应:这种含氧化合物理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1) 放热反应:反应后使体系温度升高。 包括:燃烧反应、氧化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CaO与H2O反应等。 (2) 吸热反应:需要在不断提供热量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反应。 包括:加热分解制氧气。 19、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0、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查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2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22、催化剂: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 催化作用。 2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5、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6、相对原子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 所得的值叫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8、硬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29、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30、化学式: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融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中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和物,叫溶液。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归纳(人教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学方程式的讲解

2009化学总复习 之化学方程式重新讲〃及其一览表 整理、归纳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用简单 明了的化学符号来表达化学的原理,来表明物质的化学性质,来表现反应的微 观形式。 大家记忆化学方程式时,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像记忆单词那样去记忆), 一定要结合物质的性质规律或一些原则规律。如强金属置换弱金属原则。运用 条件是在盐溶液中,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弱的金属。懂了就可以写很多类似 的强置弱的置换反应。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式和化学式前的数字(数字1不写出),等号(不读作 等于而读作生成,不是生存。等号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产物),以及等号上 下的条件构成。 首先说化学式。化学式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通用语言,化学语言无国界。用它来表达、标记不同的物质。当然我们说了化学式表达的是纯净物,混合物 是没有化学式的。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请掌握课本中 化学式H2O的四种含义,注意查看笔记,课本81页。其中化学式可表示某物质,化学式也可表示一个某微粒,在化学式前加数字只能表示微粒的个数,这几个知识点是很重要的,后面还会提到)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是很重要的,写错了就整个化学方程式就错了,所以一定要记牢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后边附录上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当然最佳方式是掌握课本84页(说的都是上册)利用化合价来写化学式,即最小公倍数法。 我们根据化学式中元素是否相同,将物质进一步分类:单质和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Fe He H2等。单质又根据元素种 类的不同又分!①金属单质(铁Fe 铜Cu 等)②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 氖气Ne )③非金属单质(又可分类!我想有的同学头都大了,可以 自己根据我的整理,自己用框图的形式再整理清楚)非金属单质又可根据单 质的状态分为固态非金属单质和气态非金属单质。A、固态非金属单质(活 性炭金刚石石墨都是C)(硫磺S )(红磷白磷在初中都用P表示)B、气态单质如:氢气H2氧气氯气氮气氟气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或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Fe2O3 、HNO3、SO2等。化合物分为两大类:⑴无机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 ①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注:氧 化物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KMnO4、K2MnO4不是氧化 物,因为含有三种元素! 氧化物又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②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一类化合物。 ③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OH—的一类化合物。 ④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 子的一类化合物。(酸根离子是什么呢?) ⑵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种类庞大,原因是碳原子可以与不 同原子直接结合,并且碳原子之间还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碳链或环,由 于原子排列组合的不同,物质种类数目就异常庞大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区别在十二单元说了,这就不重复了。 其次说条件。条件分(1)常温(就是常温下反应就能发生)(2)加热 (根据温度的高低可分①点燃温度低于500℃②加热500℃左右就是用酒 精灯加热③高温800℃或以上一般用酒精喷灯或酒精灯加网罩)(3)催化剂当 然首先要说催化剂不都是二氧化锰,只是我们初中那几个催化化学反应碰巧都 是二氧化锰,有些反应并没告诉我们催化剂是什么,我们大可不必操心,只照 写“催化剂”三字即可。还有既要催化剂还要加热,书写在等号上方还是下方 那问题不大,只要清晰、正确就行了。 条件的正确是我们遵循客观的一部分,到高中大家会发现温度不同产物完 全不同。一定要记得正确书写条件,当然有的反应没有条件就不用写,写了倒 错了。如铝不生锈的原因,那个条件就不用写,因为是常温。 最后说反应物和产物注意我们的反应物和生产物都是用化学式来表 达,那么它们都是纯净物了,所以在计算时要注意使用纯净物的质量参与计算。 我们根据反应物和生产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我们把化学反 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四 大基本类型反应。但是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化学反应。从什么 角度?化合价。如果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那么该反应就是氧化还原 反应,否则不是。而且某元素化合价由反应物的低价升到生产物的高价,那么 该物质是还原剂,反之那物质是氧化剂。比如氧气和硫磺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硫元素由0价升到+4价,那么硫磺是还原剂,而氧气由0价降到—2价故为氧 化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发生还原剂。(不懂不要紧,只要记住,会 运用就行了,到高中你就懂了)初中要记住的三种具有还原性的物质(还原剂) H2 CO C 氧化还原反应与这四大反应类型有没有关系呢?大家可以去思考下。我的回答 是: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 应,没有的那不是了。有单质生成的分居二反应也是,没有的不是。复分解反 应全部不是,因为化合价没有变化。自己去探究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一览表:(如果有个别的我遗漏了,自己添加到相应位置) (一)化合反应A+B→C 多变一 木炭完全燃烧:C+O2 点燃 CO2(还记得什么情况下生成CO2) 木炭不完全燃烧:2C+O2 点燃 2CO 什么情况下生成CO吗? 硫在氧气或者空气中燃烧:S+O2 点燃 SO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黑) 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 点燃 2P2O5(白)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 △ 2CuO(黑)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CO+O2 点燃 2CO2 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碳层:CO2 +C 高温 2CO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 +H2O===H2CO3 氧化钠溶于水:Na2O +H2O ===2NaOH 氧化钾与水反应:K2O + H2O===2KOH 生石灰和水化合:CaO+H2O ===Ca(OH)2 三氧化硫溶于水:SO3+H2O ===H2SO4【SO3是H2SO4的酸酐 二氧化硫溶于水:SO2+H2O===H2SO3 注意S元素化合价未变哦】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 +O2 点燃 2H2O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 点燃 2HCl 铁在氯气中燃烧:2Fe +3 Cl2 点燃 2FeCl3 铁生锈4Fe + 3O2 +2n H2O===2Fe2O3〃nH2O 铜生锈2Cu + O2 + H2O + CO2===C u2(O H)2C O3 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CuSO4+5H2O ===CuSO4〃5H2O (蓝) 铝在纯氧中燃烧4Al+3O2 点燃 2Al2O3 铝在空气耐腐蚀的原因:4Al + 3O2===2Al2O3(不用写条件) 镁条可以与氮气反应:3Mg + N2 点燃 Mg3N2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点燃 2MgO (白) (二)分解反应:C→A+B 一变多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实验室制O22KClO3 催化剂 △ 2KCl + 3O2↑ 加热高锰酸钾制O2:2KMnO4 △ K2MnO4+MnO2+O2↑ (注意会画这三种制取氧气方法的实验装置图) 催化分解双氧水制O2:2H2O22H2O +O2↑ 加热铜绿:Cu2(OH)2CO3 △ 2CuO+H2O +CO2↑ 电解水:2H2O 通电 2H2↑+ O2↑ 碳酸不稳定分解:H2CO3===H2O+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CO2↑ 硫酸铜晶体受热失水:CuSO4〃5H2O △ CuSO4 + 5H2O 氢氧化铜受热分解:C u(O H)2 △ CuO + H2O MnO2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零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初三化学(下)总复习测试卷(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 、分子 B 、元素 C 、单质 D 、阴离子 2、下列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有水滴产生的过程 ②浓硫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了 ③碳酸氢铵露置空气中质量减轻了 ④爆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下列变化中,可以用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 B 、分解液态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C 、分离KNO 3和NaCl ,得到KNO 3晶体 D 、对天然水加热时有气泡冒出 4、已知用碳还原烘干的铬酸钠可制得氧化铬4Na 2CrO 4+4C+O 2==4Na 2CO 3+2Cr 2O 3,在这反应前后的两种含铬的化合物中,铬的化合价依次是( ) A 、7、3 B 、6、3 C 、6、5 D 、5、6 5、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氧化物、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 D 、金属、非金属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D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a 千克,其中氧原子的质量为b 千克,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则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b a a -8 B 、b a a -12 C 、b a a -16 D 、b a a -32 8、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到水中,所得溶液pH 小于7的是( ) A 、CuO B 、CaO C 、CO 2 D 、NaCl 9、使25克甲与5克乙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10克甲和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 、 B 、 C 、 D 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2B==2C+D C 、2A+B==2C+ D D 、2A+B==C+2D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 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 43-),则其化学式正 确的是( ) A 、Ca 2(OH)(PO 4)3 B 、Ca 3(OH)(PO 4)3 C 、Ca 4(OH)(PO 4)3 D 、Ca 5(OH)(PO 4)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