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界的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界的地位

一、中国人起源

1、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2、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3、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

二、原始物质文化

1、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是工具。

2、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从元谋人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都处于这个时代。

1、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2、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迄今为止,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达七八千处。

3、最著名的新石器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

1、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的主要存在形态是:原始宗教、原始艺术。

2、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三类: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3、在距今4000年的河南密县池北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塑猪头,这是最早的陶塑艺术品。

四、原始社会组织

1、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2、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形成,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3、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开始萌生。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臾、地觉、唐尧、虞舜都生活在这一时期。

五、上古文化分布

1、中华民族的远足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华夏、东夷、苗蛮。

2、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3、东夷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4、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1、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徙,史称“不常厥邑”。

2、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3、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管的典册,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4、中国目前确认的最早的古都:殷。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1、周人之“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2、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创制于西周。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公元前722年,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伊洛盆地的洛邑,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根本上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依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使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从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形成了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

(二)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三)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四)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1、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倡导“无为”,向往“自然”,尊崇“天道”,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3、法家: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力主强化法令刑律,使人们害怕,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4、墨家: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主张是:

尚力: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节用: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

兼爱:用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

天志:尊崇天神;

尚同:鼓吹专制主义。

5、阴阳家:邹衍为代表。深观阴阳消息。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事。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到春秋战国时,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致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1、秦始皇建立统一文化的主要措施:

(一)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

(二)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修筑驰道,大大加强了中央与各地的联系,畅通了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度同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四)行同论:“以法为教”,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

(五)地同域:废除周代以来的封土建国制度,大规模的移民,开发边境地区,传播中原文化。

2、焚书坑儒,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1、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东汉七经:《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

3、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的激烈争论。古文经学的特点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今文经学的特点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一、玄学兴起

1、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2、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使魏晋文化产生了新的活力,富于谈玄析理的色彩;

(二)玄学所要达到的无限与美学内在的联结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

(三)玄学的现实意蕴是对魏晋人所孜孜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

二、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1、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首次使用“道教”一词。

2、这一时期,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也传到了中国。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1、《老子》、《庄子》被奉为道教经典,称为《道教真经》和《南华真经》。

2、佛教和玄、儒、道的关系颇为复杂。大体而言,玄、佛一拍即合,到了东晋,玄学几乎全部融入佛教之中。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佛教和道教互相排斥,不相调和的。

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1、门阀世族地主阶级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

2、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1、唐文化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在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决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

2、另外,唐文化还积极吸收外域文化。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1、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而中国诗的辉煌巅峰在唐代。

2、中国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推出了中国书法的宗师——颜真卿与柳公权。

3、在绘画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出现了“画圣”吴道子。

4、散文方面出现了韩愈、柳宗元,他们发起了古文运动,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

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结构

1、安史之乱后,中国爆发了种种危机,以杨炎的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均田制的瓦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

2、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的转变: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3、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1、宋代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人大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2、宋画也表现出“雅”的特点。

三、市民文化之勃兴

1、《清明上河图》

2、傀儡戏、参军戏是中唐以后市井间流行的歌舞小戏。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1、宋代官学系统的两个特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重视发展地方学校。

2、宋代科技最突出的成果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

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双重效应的表现:一方面,北宋人因为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1、代表《窦娥冤》、以包拯为主角的一系列清宫戏。

2、元杂剧不仅愤激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1、亚欧大陆的沟通。

2、《马克波罗游记》

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的时代,文化专制空前严酷的钳制着思想文化界。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另一方面崇正宗、灭异端。

二、早期启蒙思潮

1、与社会形势相适应,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如王明阳的“致良知”,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2、市民文学的兴起,理论代表是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独抒性灵”。

3、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文化相当的欧洲文化是文艺复兴。

4、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锋芒指对中世纪的神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而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业抨击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

5、明清时期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和唐甄《潜书》。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1、明清两代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

2、大型图书的编纂:《永乐大典》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

《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

《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3、科学技术巨著的出现:李时珍《本草纲目》

潘季驯《河防一览》

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方以智《物理小识》

4、钱嘉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承传不坠以及向前推进,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由于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固以及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深厚沉重,“西学东渐”的过程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被逐出过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