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心理学》

英文名称: Psychology

课程编码:1410101C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教育课程

总学时: 48学时

总学分: 2学分

适用专业:学院教师教育本、专科

先修课程:通识教育课和基础课

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教学的实践和中学教师职业活动的需要而开设的。

开设这门课程,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便于提高未来中学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教学的质量。

本课程是高师生学习教育学、各学科教学法和进行教育实习的基础,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和深入思考的线索。

本课程是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共课,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师范类本、专科学生。本课程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主线,并结合中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有关学科方面的知识。

(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1、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中学生心理特点奠定基础,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2、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中学生的

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体系

本课程大致分为:绪论、本质论、认知论、情意论、人格论、智力和创造力、学习心理等。

教学重点:认知发展与教育、情绪情感、个性心理等

教学难点:本质论、人格论等。

(三)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

第一章绪论(3学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内容;

2.了解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

3.掌握高师心理学的特点、任务、意义以及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内容、

2、教学难点:心理科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流派的基本观点。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特点

2、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

3、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心理学的产生:附属在哲学中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的流派;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2、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3、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各有哪些?

第二章人心理的实质——科学的心理观(3学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人的心理的实质;

2、了解神经元和人的神经系统;

3、掌握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4、了解内分泌系统与遗传的关系。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脑的结构与功能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脑是心理的器官

1、神经元

2、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

3、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

4、内分泌系统与遗传

第二节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反射、反射弧;

2、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第三节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心理意识是高级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2、人的心理意识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社会性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5、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2、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大脑皮层重要机能区有哪些

4、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

5、怎样开发大脑的潜能?

第三章注意(5学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注意的概念、功能和外部表现;

2、牢记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掌握注意品质。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注意的概念和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注意的生理基础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注意概述

1、注意的概念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外部表现

4、注意的生理基础

5、注意的理论

第二节注意的规律性

1、无意注意:概念;规律性。

2、有意注意:概念;规律性。

3、有意后注意

第三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注意的品质(或特征)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第五节注意的策略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各有哪些?

2、课堂中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怎么办?

3、试述无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4、试述有意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5、注意的品质有哪些?分析自己注意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第四章感知与观察(5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使学生理解感知觉与观察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掌握感觉的规律性;

3、理解和记忆社会知觉的概念以及社会知觉中的四种偏差;

4、掌握知觉的基本特征;

5、掌握感知、观察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2、教学难点: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性。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觉、知觉、观察概述

1、感觉、知觉、观察的涵义。

2、感知、观察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感觉

1、感觉产生的物质条件;

2、感觉的分类;

3、感觉的规律性。

第三节知觉

1、知觉定义;

2、知觉分类;

3、知觉的基本特性;

4、错觉与幻觉;

5、社会知觉中的四种偏差。

第四节观察与观察力

1、观察力及其意义。

2、观察力高低的标准;

3、观察力的培养。

第五节感知、观察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1、直观教学的形式及其特点

2、运用知觉选择性规律提高知觉效率

(1)知觉选择性的三个规律:差别律、活动律、组合律;

(2)感知规律在教具制作时的应用;

(3)感知规律在教具使用时的应用。

3、提高社会知觉的能力,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感觉、知觉、观察?

2、感觉的规律性有哪些?

3、知觉基本规律有哪些?举例说明。

4、什么是错觉?什么是幻觉?二者有什么区别?

5、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中容易出现哪些偏差?如何利用社会知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什么是观察?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五章记忆(5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使学生掌握记忆的基本概念及其过程;

2、识记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3、了解记忆的生理基础;

4、掌握识记的基本规律;

5、熟悉掌握遗忘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6、掌握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7、了解记忆品质和中学生记忆的特点以及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记忆的基本规律、方法;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记忆的生理基础与记忆分类研究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记忆概述

1、记忆的概念

2、记忆的作用

3、记忆的分类

4、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5、记忆的生理基础

暂时神经联系说;定位说;非定位说;记忆突触说;记忆分子学说;返响回路说等

第二节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第三节记忆的基本规律

1、识记的规律

2、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3、重现的规律

第四节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1、记忆策略的涵义

2、识记的策略

3、复习的策略

4、提取的策略——记忆术

第五节中学生记忆的特点与记忆能力的培养

1、记忆的品质

2、中学生记忆的特点

3、中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记忆?在培养创造力的今天如何评价记忆的作用。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3、遗忘的规律是什么?根据记忆规律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4、记忆的品质有哪些?试分析自己的记忆品质。

5、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章思维与创造(6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使学生掌握思维的涵义与功能;

2、了解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3、掌握想象的概念、种类,;

4、理解和记忆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过程和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5、了解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

6、了解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思维规律和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的品质与培养。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思维概述

1、思维的涵义

2、思维的功能

3、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4、思维的分类

第二节思维方法与思维策略

1、思维方法与思维策略

2、分析与综合

3、比较与分类

4、抽象与概括

5、具体化与系统化

6、演绎、归纳、类比

第三节想象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4、妄想

第四节问题的解决

1、问题空间;

2、问题的理解;

3、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五节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思维能力意义作用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4、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5、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与启发

第六节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

1、查表法;

2、类比法;

3、联想法;

4、创造性综合法;

5、缺点列举法;

6、希望点列举法;

7、集思广益法。第七节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

1、思维的品质

2、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思维?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3、什么是创造思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什么是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5、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5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作用及其与认识的关系;

2、理解情绪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3、了解情绪状态和情感的分类;

4、理解挫折及表现,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

5、掌握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与教育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情绪、情感的概念;挫折的概念及其适应挫折的方式。

2、教学难点:情绪的基本理论。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2、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3、情绪的生理基础;

4、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

5、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第二节情绪理论

1、情绪外周学说;

2、评定—兴奋学说;

3、认知—激活理论;

4、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第三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类别;

2、情绪的存在状态

3、情感的种类。

第四节应激与挫折

1、应激的概念、影响、对策。

2、挫折的概念、影响和挫折的对策。

第五节常见的不良情绪与情感

1、焦虑与焦虑症;

2、抑郁与抑郁症;

3、愤怒与恐怖等。

第六节情绪的调节

1、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

2、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第七节情感教育

1、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2、知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3、艺术教育中的美感教育。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2、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3、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有哪几种?在教学中应如何应用?

4、举例说明情绪状态有哪几种,高级社会情感有哪几种。

5、什么是挫折,遇到挫折你准备如何应付?

6、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如何调节?

第八章意志(2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能辩证地理解意志的本质;

2、知道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3、了解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

4、能说出意志的品质及其教育。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意志及其特征;动机斗争

2、教学难点:意志的品质;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意志概述

1、意志的概念;

2、意志行动的特征;

3、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

1、复杂的意志行动过程;

2、执行命令的意志过程。

第三节意志品质与教育

1、意志的品质;

2、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3、意志品质的教育。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意志,意志行动有哪些特征?

2、意志与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

3、简述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以及意志品质的教育。

第九章人格(5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人格及其结构;

2、了解人格的特征、理论及影响人格的因素;

3、熟悉气质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4、了解性格的结构及其与气质的关系;

5、理解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6、了解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教育。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格的结构域特征;影响人格与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性格的培养;

2、教学难点:人格的理论;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格概述

1、何谓人格;

2、人格的结构;

3、人格的特征。

第二节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人格因素论;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4)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人格自我理论;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三节气质

1、气质及其特征;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3、划分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4、气质与实践。

第四节性格

1、性格及其结构;

2、性格的类型;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4、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5、性格与职业匹配

6、性格与教育(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第五节人格与教育

1、人格与家庭教育;

2、人格与学校教育;

3、人格与社会教育;

4、人格与自我教育;

5、健全人格的培养:

(1)学会认知自我;

(2)保持自我协调;

(3)进行心理治疗。

第六节人格的测量

1、自陈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量;卡特尔16人格测量;艾森克人格测量等。

2、投射测验法: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文章完成法测验等。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试述人格及其结构;

2、性格及其结构、特征;

3、影响性格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试分析自己性格的形成过程;

4、你认为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十章智力与能力(3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能力及其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2、了解人智力及其与能力、创造力的关系;

3、熟悉能力的个别差异;

4、了解影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与智力开发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力与知识、技能、智力、创造力的关系;能力的个别差异;影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与开发

2、教学难点:智力理论;能力测验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能力概述

1、能力、才能和天才;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能力的种类。

第二节智力与智力结构理论

1、智力及其与能力、创造力的关系;

2、智力结构理论:智力因素论;智力结构论;智力信息加工理论;流体与晶体智力理论。

3、我国学者的观点。

第三节能力测验

1、一般能力的测验(智力测验);

2、特殊(对特殊职业活动能力的测量)能力测量与创造力的测量;

3、学生能力的判断;

4、能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

第四节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第五节中学生智力的发展

1、影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

(1)营养与智力发展;

(2)家庭教育与智力发展;

(3)学校教育与智力发展;

(4)实践活动与智力发展;

(5)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发展。

2、中学生的智力特点。

3、中学生智力的开发。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能力及其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如何?

2、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影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一章动机与自我意识(3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需要及其特征;

2、理解需要的理论;

3、熟悉动机与学习动机;

4、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

5、熟悉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与激发;

6、了解兴趣及其培养;

7、理解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需要及其特征;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与激发;兴趣及其培养

2、教学难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理论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需要

1、需要及其特征;

2、需要的分类;

3、需要的理论

第二节动机

1、动机及其功能、分类

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构成

5、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等

6、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7、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三节兴趣与信念

1、兴趣与需要、动机关系;

2、兴趣的分类;

3、兴趣的作用;

4、兴趣的品质;

5、兴趣的培养。第三节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及其结构、作用;

2、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3、自我意识发展对教育的启示。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与激发;

3、什么是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第十二章学习心理(3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学习的内涵,人类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

2、了解学习的各种理论观点及代表人物;

3、了解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教学策略;

4、了解技能形成的特点及练习的基本要求;

5、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掌握学习策略的条件及学习策略的教学;

6、学习迁移的内涵及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的内涵,人类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策略;学习迁移

2、教学难点:学习的各种理论观点及代表人物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earning)的内涵;

2、人类的学习特点;

3、学生学习的特点;

4、学习分类;

5、学习过程。

第二节我国古代学习心理思想

1、孔子的学习心理思想;

2、孟子的学习心理思想;

3、《学记》中的学习心理思想;

4、荀子的学习心理思想。

第三节联结派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

2、桑代克的联结说学习理论——试误说;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1、早期格式塔派的顿悟学习理论——苛勒顿悟说;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

3、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托尔曼认知目的学习。

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

4、教学观;

5、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第六节其他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潜在学习理论。

第七节知识的学习

1、概念学习;

2、规则学习。

第八节动作技能的学习

1、动作技能及其智力技能的关系;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

4、熟练形成的心理特点;

5、练习。

第九节学习策略的学习

1、学习策略的涵义;

2、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

3、学习策略的分类;

4、学习策略的教学。

第十节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及其分类;

2、学习迁移的几种理论;

3、促进迁移学习的迁移;

4、知识的应用与学习的迁移。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何谓学习?试述两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3、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练习?

4、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说明:关于态度与品德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中的群体心理的部分内容由于课时限制,由学生自学为主,各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任选内容讲解。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本课程共2学分,讲课16周,每周3学时,共计48学时。

本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几门通识课程和一些基础课程,也有一些系的学生选修了有

关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这些都为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并适当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自学辅导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演示法等教学方式来进行。作业一般都是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做,课堂上一般不做书面作业,只进行口头回答问题和学生自己讨论、试讲等,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从个别问题中受到启发,目的是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在学期末全院各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统一闭卷考试。

五、学时分配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

韩永昌主编的《心理学》,2009年6月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章志光主编的《心理学》,2002年6月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大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2002年7月第一版,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3、卢家楣等主编的《心理学》,2004年第一版,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4、张世富主编的《心理学》,1999年2月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5、伍棠棣等主编的《心理学》,1982年12月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6、叶奕乾、祝蓓里韩主编的《心理学》,2006年6月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等

7、阳红、吴天武、王呈祥主编的《心理学新编》,2006年7月第一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执笔教师:畅芳珍教研室主任:畅芳珍教学系(部)主任:郭红霞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海航集团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管理心理学》 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年级:2012级 学科带头人: 制订时间:2013年03月10日 专业系审核: 教务处审核: 教学院长审批: 审批时间:年月日

目录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1) 一、课程系统性设计思路 (1)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 三、课程培养目标 (1) 1.知识学习目标 (2) 2.能力培养目标 (2) 3.素质养成目标 (2)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2) 1.课程教学学时分配 (3) 2.课程教学内容分配 (4) 五、教学资源选用 (6) 1.教材选用 (6) 2.参考书目 (6) 3.参考学习网站 (6) 4.其它教学资源目录与来源 (7) 六、课程考核标准 (7) 1.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7) 2.课程考核评分细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9) 八、课程教学案例设计 (14)

《管理心理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全日制高职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编码 开设时间第2学期课时数48 一、课程系统性设计思路 《管理心理学》课程是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此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后续课程的应用,选择来自学习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进行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其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融入9个课程模块(管理心理学理论基础模块、社会认知与管理模块、个性与管理模块、价值观、态度与管理模块、激励与管理模块、群体心理与管理模块、领导心理与管理模块、组织与管理模块以及员工心理健康与管理模块),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企业运作过程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将企业管理案例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使学生切实感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管理心理学》是人力资源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以重视人的作用为出发点,强调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效率为目的。该课程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深刻理解管理的本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它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管理领域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运动规律的揭示,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三、课程培养目标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词语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关系。 2.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3.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智力年龄(心理年龄)和智力商数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4.激情具有爆发性、短暂性和指向性的特点。 5.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这些需要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3)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经验水平;(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1.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1)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①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有关信息,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但应注意,高威信造成的态度变化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而减

少。③将沟通信息与人的原有态度的差异调整到适当的水平。③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①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给定结论。例如某些广告是向公众介绍产品,甚至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指出产品的某些不足,从而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信任感。②适当通过分散人们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③用各种特定惠待激发人们的认同。 (3)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 心理学部分 选择题 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B) A.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 B.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2.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 D)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4.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B)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5.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 1、0—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掌握中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三)能力目标 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 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素质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 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三、内容标准:

小学心理学第一到四次作业

1、小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一)客观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是指小学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小学心理的本质、规律与机制。为了力求客观,研究者应注意:第一,收集资料时,应根据事先研究的内容,如实详尽记录作用于被试身上的各种刺激及行为反应,以此来判断被试的客观心理过程;要尽量采用诸如被试的口头报告、档案资料等多种方法,使采集的第一手资料客观真实。第二,对资料的处理和对结果的分析与整理,应根据客观的事实和材料来进行,特别是在对待与自己的假设、理论不一致的数据资料时,应谨慎处理。第三,做结论时,应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判断,不应作过分的推论。 (二)系统性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小学生的心理作为一个**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它们的必然联系。系统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小学生的心理现象不是孤立出现的,是在其生理、环境刺激、行为变化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对待小学教育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必须放在宏观的背景下进行综合考虑。第二,小学生的心理是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结构的系统。第三,小学生的心理总是呈现一种相对稳定而绝对动态的过程。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解决小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2、合作学习模式有何特点,教学中教师如何操作? 答: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1)积极的相互依赖。(2)面对面的促进相互作用。(3)个体责任。(4)社会技能(5)集体自加工。教师操作要领: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即把不同性别、性格、智力、特长、学业成就的学生分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向学生讲授学习内容,每个学生不仅自己要认真听讲,还应督促帮助同组成员认真听讲;小组合作活动是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交流、讨论,大胆发表意见,相互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活动完毕,教师对小组的合作及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对合作不足的小组加以引导和矫正。 3、教师培养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有哪些途径或方法? 答:小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也会对小学生的创造力开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改变听话才是好学生、分数和名次最重要、以教参和教材的内容为唯一标准和课堂教学中禁止学生提问或讨论等错误观念。应尊重儿童的个性,树立多元化的创造力观念,接受儿童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鼓励儿童对权威进行质疑。 (2)提高教师的创造力素质 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创造性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教师要注重对儿童活动的激发和鼓励,熟悉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特点和反应,布置较少的家庭作业,有较强的计划性,善于和学生共同商定目标,教室的布置适当,能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等。 (3)创设教学环境,形成**式课堂 自由安全的班集体气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教师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式课堂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建立一种和谐、真诚、鼓励和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其敢于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

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 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 B )特征。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 C )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3、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征 D、以上几个都不是 4、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D )。 A、气质 B、性格 C、意志 D、情绪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6、( D)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A、激情、心境、应激 B、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C、热情 D、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7、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主观体验是( A )。 A、理智感 B、美感 C、激情 D、道德感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应激 9、“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这是(A)的影响。 A、认知对情感 B、情感对认知 C、需要对情感 D、情感对需要。 10、“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B)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前三个都不是。 11、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叫(C )。 A、需要 B、情绪 C、情绪和情感 D、情感 12、情绪和情感是(D )。 A、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C、对过去经验过的、体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维持有机体生存的条件,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需要叫做(B )。 A、情绪和情感 B、社会性需要 C、生理性需要 D、需要 14、在有机体的生理必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C )。 A、态度 B、需要 C、情绪 D、情感 15、在人的社会性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是(B )。 A、情绪 B、情感 C、态度 D、需要 16、一个人盼望或追求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叫(A ) A 快乐B、愤怒C、恐惧D、悲哀 17、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所中产生的情感叫做(B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知 18、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

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营销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普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商品学、管理学、经济学及广告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本课程旨在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市场营销领域,研究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销者和消费者的心理日趋多样化、动态化,营销心理学对于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新日益普及和深化。 1.2设计思路 依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本课程打破章节顺序,以心理健康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工作入手,将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课程共分3个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心理学、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降低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素养,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68学时,其中实训课时22课时。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掌握营销心理的表现和发展应用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营销分析策划、促销、开拓市场等,并为学习系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奠定心理机能基础。 2.2知识目标 (1)了解心理、心理学的内涵、发展历史、重要性; (2)掌握个性心理的内容、概念、表现等基础知识; (3)掌握认知过程的概念、特征、分类、过程等基础知识; (4)掌握情感过程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知识;

认知心理学第三次作业(新)

认知心理学第三次作业 1、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答: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由体内、外刺激影响感觉器官引起的。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能够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从而能够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具体说,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相反,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 答:1)神经特殊能量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与感觉神经的性质。我们直接感觉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我们自己的神经,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观点如下: (1)各种不同的感觉具有相对应的神经,各种不同神经又具有不同的能量,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 (2)人无法直接感受外在世界,人能够直接感受的是自己的神经,也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 2)对神经特殊能量说评价有: (1)合理之处在于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神经冲动;承认感觉器官形成感觉的作用;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性质;中枢神经分析加工的材料是是神经冲动;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实现的。 (2)不足之处是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定了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神经特殊能量说的观点尤其不合理之处:它否定了感觉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它否认神经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编译过程。 3、视觉系统是怎样编码由外界输入的信息的? 答:视觉系统是通过椎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的换能作用来编码外界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1510001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学制:三年 教学时数:54 学分:2 (以下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小标题为宋体五号加粗,内容为宋体五号,表头为宋体五号加粗) 1.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学前卫生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 3.1设计理念 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 4.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4.1 工作任务 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学前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学前心理学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2 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仅要“知道”、“了解”“懂得”、“熟悉”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于幼儿园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明确了解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以融合。 4.2.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幼儿心理探查的能力;对儿童感知觉发展规律了解的能力。 4.2.2知识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4.2.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前专业理论素质。 5.课程内容与要求

2018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B )。 A.迟钝 B.敏锐 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D.想象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 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5. 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D )。 A.登门槛放应B.留面子效应C.引诱法 D.示范法 6. 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心理学 B.机能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薪—兰格理论 B.坎农一巴德理论C.沙赫特—辛格理论 D.腾斯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B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 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A ) 特征的表现。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A )提出的。 A.劳伦兹 B.皮亚杰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D )。 A.整体性B.选择性 C.恒常性D.间接性 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是( B )。 A.日间嗜睡B.白日梦 C.突发性睡眠D.睡眠窒息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B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4.老虎钳可以当作锤子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可以裁纸,这克服了( B )的限制。 A.对问题的认知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D.思维定势 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规律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品德。本门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导向,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把导论、心理发展与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课程总学时26 课时,各任务分配学时为5-6 课时。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幼儿教育心理方面上午知识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及掌握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 幼儿学习的种类、模式和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 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3. 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 幼儿概念、技能和策略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幼儿情商、道德与心理健康。 5. 教学中幼儿学习动机与迁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导论”,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2. 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差异” ,使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3. 通过学习“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各学科流派之间的差异。 4. 通过学习“学习心理”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的概念学习方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5. 通过学习“教学心理” ,使学生掌握幼儿学习与迁移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素质目标: 1. 具备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2. 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计划组织能力 3. 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心理学2012年秋作业答案

2012年秋第五次作业答案,已整理 第五次作业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从高到低。它们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他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2)安全的需要:他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3)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和关系。(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题目:意志行动(ABC )。 A:要克服困难B:有目的性C:是有意识的行为D:取决于当前需要 题目:一个人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C)。A:个性B:性格C:气质D:能力 题目:智力是( C )的综合。 A:观察能力B:思维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 批阅:选择答案:C 题目: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B )。 A:诱因B:需要C:兴趣D:爱好 题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D )。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理学第四次作业 主观题,论述题。(144页) 试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答: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首先,情绪出现早,并且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要与否相联系的体验。其次,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它往往是由当时的情景所引起,一旦情景改变,就会很快消失。第三,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如人高兴时会手舞足蹈、愤怒时会咬牙切齿、悲伤时会泪流满面、苦闷时会垂头丧气;情感则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较深沉和内隐,很少有冲动性,且不轻易流露出来。当然,情绪与情感的差别是相对的,有时我们很难对人的情绪和情感作严格区分,情绪和情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 客观题,多选题。(163页) 情绪和情感(ABD )。 A: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B:可以影响活动效率C:强度越大活动效率越高D:会引起生理变化 客观题,单选题。 下列哪个不属于创造性测量法的特点(C )。 A:复杂性B:个别性C:抽象性D:不确定性 客观题,单选题(116 ) 心理学家(D )发展了创造性系统模型。 A:吉尔福特B:托兰斯C:马丁代尔D:希克森特米哈伊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学制:一年 教学时数:80 1.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 3.1设计理念 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

护理心理学B(2008版)》第3次作业

1. 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创造性防御机制是 [1分] A.合理化 B.幽默 C.转移 D.升华 E.抵消 2. 关于心理防御机制,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1分] A.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各种防御机制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 B.各种自我防御机制,都是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阻碍心理发展 C.心理防御机制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 D.防御机制常常渗透到一个人的人格中,以比较固定的态度及行为模式表现出来 E.绝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不能有效对付焦虑 3. 应对方式维度之“寻求指导和支持型”的所属类型是 [1分] A.认知回避型 B.行为回避型 C.行为探索型 D.认知探索型 E.认知和行为探索型 4. 应激反应中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 [1分] A.焦虑 B.抑郁

C.悲伤 D.愤怒 E.恐惧 5. 冠心病病人具有哪种行为模式 [1分] A.C型行为模式 B.A型行为模式 C.B型行为模式 D.多血质型 E.胆汁质型 6. 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的应激是 [1分] A.高强度应激 B.持续较强应激 C.轻微应激 D.中等度应激 E.无应激 7. 关于Holmes生活事件量表,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1分] A.量表的得分与其10年内重大的健康变化有关 B.量表显示出丧失感对健康的危害最大 C.用此量表可准确地预测来年患病的机率 D.同一生活事件对不同的个体影响是不同的 E.研究表明,多种疾病与量表得分高有明显关系

8. 国外许多医护人员认为,将病人患恶性病的真相告诉病人的理由不包括下列哪项: [1分] A.绝大多数病人已具备有关知识,与其让病人遭受猜测和四处求医的痛苦,不如直接告诉其真相 B.直言真情虽可引起较强烈的心理反应,但多半不致造成严重后果 C.同时告诉其治疗计划可对抗消极心理反应,使病人产生信心,感到未被抛弃 D.可避免医护人员的威望受损和病人对医护人员失去信心 E.可减轻其痛苦 9. 大多数短期应激都可在()得到解决 [1分] A.衰竭期 B.阻抗期 C.警戒期 D.适应期 E.警戒期和阻抗期 10. 挫折产生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1分] A.心理冲突 B.自身局限性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E.心理防御机制 11.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包括下列哪项 [1分] A.生物致病因素 B.社会致病因素

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客运服务心理学 课程性质:必修 学时:总课时72 适用专业:高速铁路客运乘务 学分: 二、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客运服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客运服务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重要是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客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法,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熟练地运用其进行客运服务质量以及客运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思路 本课在进行了客运服务行业岗位调研、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内容,并依据客运服务岗位需要的能力设计实训内容。依据课程的工作领域分类,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紧紧围绕从事客运服务岗位工作需要的交通服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掌握运用力

求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设计出发点, 客运服务心理学技能做好客运服务工作的实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会描述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特点,掌握需要、兴趣、动机、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和情感、气质、性格、个性等基本概念和其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掌握客运服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2、能掌握客运服务人员的能力品质培养 3、能掌握乘客的感知觉等心里活动 4、能掌握乘客的需要动机 5、能掌握乘客的个性心理特征 6、能掌握客运服务的态度与要求 7、能掌握客运服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8、能掌握不同客运服务岗位的服务心理与策略 9、能掌握客运服务中乘客的冲突、投诉心理 (三)素质目标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扩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心理学相应理论和经验,结合客运

北京中医药大学 护理心理学B1-5次作业

护理心理学B(2008版)第一次作业 1. 以当前为终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溯既往的研究方式是 D.回顾性研究 2. 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 A.激情 3. 以下哪一项是情绪情感产生的中介 B.需要 4.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个性倾向性 D.注意 5. 从远距离观察某一棵树时,虽然落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较小,但并不改变我们对其实际大小的知觉,这是因为知觉的 D.恒常性 6.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护理对象与护士 7.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 B.冯特 8.科学心理学以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成立为标志,诞生于 C.1879年 9.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属于 E.个性心理 10.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的地点是 D.德国莱比锡大学 11.人们欣赏自然景色、赞美祖国山河、鉴赏艺术作品时的内心体验属于 D.美感 12.关于遗忘曲线,正确的是 A.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 13.“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说明 E.感觉的适应 14.护理心理学横向研究最关键的前提是被试者必须具备 E.可比性 15.以下哪一项不是知觉的基本特性 E.间接性 16.关于人的心理现象实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E.以上都是 17.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自身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 D.意志过程 18.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被公认为最严谨的科学方法是 A.实验法 19.以下不宜界定为研究方法的概念是 A.个案法 20.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过程 D.需要 21.人们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以寻求尽可能多的正确答案的思维是 A.发散思维 22. 在音乐的伴奏下拔牙,疼痛似乎减轻了,这种现象是 C.感觉的相互作用 23. 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B.想象 24. 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心理现象的实质 D.心理活动可以不依赖于人体而独立存在 25. 在感觉适应现象中,哪种感觉最难适应 C.痛觉的适应 26. 面对同一客观事物,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哪一心理现象的特点 E.心境 27. 以当前为起点,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追踪至未来的研究方式是 C.前瞻性研究 28. 个体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机会迅速而合理地采取行动,体现意志的哪一种品质 B.果断性 29. 情感与情绪相比较,更具有 D.稳定性和深刻性 30. 以下哪一项不是气质的体液学说分类 D.平衡质 31. 判断一瓶散发出酸性气味的液体可能是醋的认识过程属于 B.知觉 32. 以下哪一项属于瞬时记忆系统 D.感觉记忆 33. 以下哪一项属于人格倾向性的内容 E.需要 34. 心境是一种 D.具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35. 注意的特性是 E.指向性和集中性 B型题: 1. 有关心理过程正确的叙述是 A.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2. 有关个性(人格)正确的叙述是 E.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3. 心理过程可以分为 A.认识、情感和意志 4. 个性可以分为 E.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系统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分:4 参考学时:总学时:52理论学时:52课内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与之相关的课程还有《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本课程以《学前儿童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学前儿童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安排表

二、课程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