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发展论文

农村发展论文

农村发展论文
农村发展论文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之我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华文明走过了悠悠数千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王朝,中华文明中无不体现出农业的重要性。然而在古代,即使有“士农工商”的社会观念,封建地主制却使作为社会生产主要实践者的农民与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割离,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到新中国的钟声敲响,沉睡的中华大地又开始复苏。三十一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农村真正步入她光辉的改革发展之路。

要解读农村改革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的概念。农村是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了对农村概念的正确认识,我们来解读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三十年。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拉开农村改革发展的序幕。其后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农业改革浪潮,1980年,中央明确提出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截至1983年全国基本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土地政策。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1985年国家提出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展乡镇企业,探索市场化取向的农村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大转移,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村经济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向包括农副产品加工的多元化过度。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农业税渐渐成为历史。国家通过立法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定土地承包关系延长至30年保持不变,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步入新世纪后,我国农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党的十

六大以来,中央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回望改革过去30年,我们发现诚如温家宝总理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路子。但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探索”。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道路还很长。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展还不完善,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事实上,农村内部改革是内容最复杂、环节最多、层次最深、难度最大的改革,重点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只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重要条件;三是,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与科技充分结合。实现科技兴农,科学富农。农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大好政策的背景下,各方资本正不断进入农村。与此同时,农村发展也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一是农村土地分散式生产与机械化农业生产的矛盾;二是农民相对落后的意识形态与先进农业经营理念之间的矛盾;农村现有基础设施的极不完善与农村经济配套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并不是农民们自己的是,而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然学习生活在都市,但是也可以心系农村发展,投身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大有可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力量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拥有最为新鲜的思想认识。我们可以以我们的知识力量支持农村发展,积极参加支农建设,组织知识下乡。为农村带去新的先进的文化,开阔农民的认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规划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积极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帮助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法制、文化建设,使农村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对此,我们也应该又清楚的认识,正确理解新农村的含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拆了旧居建新房,许多地区在相应基础设施还未完善的情况下进行盲目建设,既浪费了宝贵的农村资源,也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旨。新农村的新不只是房屋的新,而是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的全面发展更新。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不能只注重表面,而要深入农村,实地了解地区发展的优势、特色,结合地区实际状况进行全面合理的新农村规划。从而建设出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的真正的新农村。相信在正确思想指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之路必将走出又一段辉煌。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 通过十周的学习,这门通识课让我获益不浅,在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小组的合作讨论下,我了解并知道了许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以及东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中,我重点了解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与前景。在这里我谈谈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的了解以及对其背后的不足的一些看法。 一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形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国力也显着增强。 二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对所有国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开放。开放不是依赖别人,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巨大的发展。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邓小平就说道:开放也是改革,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当中国的经济体制前进一步,就会遇到旧开始朝经营权不断向地方和部门分散,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段扩大、管理手段更加接近国际通行做法。尤其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与转型,通过融入国际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生产体系与价值链创造,中国已经演变为全球的制造与贸易中心,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出口与贸易盈余的第一大国。在这一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继续在总体上保持了开放与自由化的趋势,不但履行了中国加入WTO所做的非歧视待遇与市场准入的承诺,而且在实施区域经济与贸易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公

环境与社会发展论文

环境与社会发展 Xxx xxx xxx 摘要: 关键词: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规划 1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1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题) 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1.2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导致生态问题开始出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导致环境污染的出现。 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出自人类的贪欲与无知,过分地向自然索取,或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机理知之甚少而贸然采取行动。 2 人口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 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其中:Td —倍增期; r—年增长率 2.1人口发展状况

图一:近200年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图二: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 表一:近10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由上面的图和表格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2)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3)我国人口发展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比比偏高、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4)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死亡率继续下降、农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 2.2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 图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资源的的压力来自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 2.2.1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我国水资源总量: (1)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 m3; (3)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 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 m3,居世界第六位。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700 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2.2人口对矿产资源的压力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 ——基于郭兴华老师的讲课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 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 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 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 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 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 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 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3.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其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

【完整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优势一.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杜祥威) 因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二.该主题目前状况综述:(陈裕捷)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1]

现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论文)

现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伊始,由于我们国家急于在经济上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30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国力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种战略思想也有它的缺陷——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和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全部集中到“发财致富”上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决定人们的思维和思想意识。这样一来,经过了30年的潜移默化,一种足以将整个国家民族摧毁的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正在甚至已经生成了。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率”——它能够让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一夜暴富。因为,这种拜金主义价值观必然导致这样一个逻辑: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 何为拜金主义?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拜金主义者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这种价值观起源于资本主义鼓励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思想主张,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根源之一。由于拜金主义者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致于拜金主义者变得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经常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其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在金融危机之后尤为如此。环球网就此发起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网民承认中国是第一“拜金主义”国家。 中国为何沦为第一“拜金主义”国?这既有思想根源,也有社会历史根源。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鄙视“拜金主义”的,崇尚舍生取义。但民间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我们必须看到,这些腐朽、没落、消极的思想观念在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又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从社会历史根源看,拜金主义的滋生与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但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而“拜金主义”就是在市场经济中滋生出来的负面观念。 由于“拜金主义”的蔓延,使“金钱至上”的观念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在利益驱使下,“毒奶”、“砒霜果汁”等出现了;教授忍受不了寂寞了,开始商业化操作了;作家自甘堕落了,开始“下半身”创作了;明星陷入“多重门”了,开始“潜规则”了;“凤姐们”疯狂了,开始自我炒作了……从这些社会现象可以看出,“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今年走红的《非诚勿扰》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物质”“拜金”的热议一直没有平息,7月各大重量级媒体纷纷发声,炮轰物欲横流、拜金炫富的相亲节目,将当前中国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为害性,提高到损害社会肌体的高度。当电影《非诚勿扰》红遍中国后,许多单身男女们都期待这样浪漫的邂逅。相亲,并不流俗,相反还有点时尚、温暖……但是,一档综艺栏目《非诚勿扰》却惊扰了年轻人的美梦,让“相亲”伴随着丑恶、势力、物质而来,使人们对其产生了困惑和厌恶……“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听你说话,我就觉得你欠抽,我去找鞭子去……”,刚走了“拜金女”,又来了极品男,相差几十岁的母女俩竟然同台征婚……《非诚勿扰》相亲就像一场五光十色的马戏表演:有时抛出骇人的价值观炒作;有时拿抗旱救灾的

人口与社会 发展论文

浅议瑷珲—腾冲线及当前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取的鼓励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建议和对策 唐一凡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2201110152) 摘要:21世纪的世界俨然步入了一个数据经济的时代,中国更是逐步强调了对“大数据”的重视,而瑷珲—腾冲线则是对其包容的巨大有价值数据的集中体现。这条线不仅是人口的分界线、地理的分界线、气候的分界线、历史的分界线,它还是文明的分界线。本文从其作为人口的分界线的角度,浅议瑷珲—腾冲线及当前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取的鼓励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瑷珲—腾冲线,西部大开发,推拉理论,人口迁移,建议和对策 一、瑷珲—腾冲线的内涵及提出 黑河—腾冲线,即瑷珲-腾冲线,或胡焕庸线(英文:Hu Line),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条奇特的线,也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瑷珲─腾冲线的概念,于1935年由地理学家胡焕庸首次提出的。他根据1933年的人口分布图与人口密度图,提出了此概念。在该年《地理学报》第二期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写到:“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该文中所附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是中国的第一张全国人口密度图;该文后来还陆续被美国《地理学评论》及英、德等国的著名地理期刊介绍或转载。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75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75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面积686.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4%。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是通往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蒙古、俄罗斯的重要通道。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未利用的土地多,草原面积辽阔,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独特,农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水能资源

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形势政策课课程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意涵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这面旗帜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一面能够指引中国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伟大旗帜、光辉旗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来指导现代化建设。 关键字: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决策,必将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引导我们的事业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要求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十八大大会上胡锦涛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2000多名代表、82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历史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十八大报告向党内外、国内外简明鲜明的庄严宣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免费范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免费范文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面对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但是也进入了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力更加多元的新常态。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免费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绿色GDP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摘要】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用传统的GDP难以衡量出环境对当前经济与未来经济的影响,因此,进行绿色GDP核算是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了绿色GDP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中国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关键词】绿色GDP;绿色经济;经济发展;环境战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进步。在2003年,我国GDP排名还位于世界第六,占世界经济比重4.4%;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在这些年内一直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GDP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以上。现行GDP虽然在判断经济运行态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

年度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宏观管理部门了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GDP总量第二并不能反映我国人均生活水平。2010年中国人均GDP 在94名左右,不足4500美元,不到世界人均GDP的一半。即使到了2011年也只在排名第89位。 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致病因子,中国经济发展还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高投资水平、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中国在2011年GDP 占世界总量9.5%,然而却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和棉花,以及一半的水泥。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中国万元GDP 能源消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的基础之上,并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 二、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经济最早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生态平衡为基础,以人类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绿色经济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在GDP的总量上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和其他经济

毛概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发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发展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回想共产党建党以来的这9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九十年,共产党已经接受了人民严格的监督与考验,凡是一个见证过中国共产党成长的中国公民无不感慨万千。 2011年7月1日,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重要讲话,胡总书记深入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胡总书记还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这将对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胡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使我对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程的艰辛与辉煌!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坚

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上。所以胡总书记强调,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全国各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当地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诠释。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深入分析全国一些地方的成功发展之路,系统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

健康中国发展论文

健康中国发展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已酝酿多年,早在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 即公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2012年8月,卫生部组织数百名专家讨论最终形成“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改善,地区间人群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疗保障;国民健康 正文: 一、现阶段的健康中国发展的含义是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 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 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健康中国2020”战略,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 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 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 二、健康中国发展的内容 报告确定了卫生事业优先领域筛选原则,提出针对重点人群、重大疾病及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的三类优先领域,并提出了21项行动计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主要分 为以下七个方面: 1、针对重点人群的母婴健康行动计划、改善贫困地区人群健康行动计划、职业健康行动计 划; 2、针对重大疾病的重点传染病控制行动计划、重点慢性病防控行动计划、伤害监测和干预 行动计划; 3、针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计划、减少烟草危害行动计划; 4、促进卫生发展,实现“病有所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5、卫生人力资源建设行动计划、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行动计划; 6、促进合理用药行动计划、保障医疗安全行动计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