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资粘性_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模拟_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工资粘性_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模拟_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工资粘性_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模拟_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工资粘性_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模拟_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引言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并借此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它的基本含义还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用的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行为准则。而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中间目标或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必然是它的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三.货币政策的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同其他政策工具相比较, 货币政策的特征在于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宏观金融变量的调控, 来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稳定、国际收支状况、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产生影响,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由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调控而产生影响的, 所以, 它是一种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 学年论文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系 班 级: 09级1班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二О一二年 六月二十九日 序号: 序号:37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均衡、利率和汇率的合理水平、资本流动及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其现实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研究中央银行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传导机制,现实效应

abstract With mod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owing by. Monetary policy on a the currency of the country of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a reasonable level,capital flow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the dominant role. The central bank as a monetary policymakers,mainl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whole economy affect investment and,whether the deflating monetary policy o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realize. Monetary policy tools have general policy tools,selective policy tools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policy tools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 policy tools as the central bank's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legal deposit reserve discount policy, the policy,and the open market operations,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central bank is how to use this “three magic weapons”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pact the entir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Keywords:monetary policy,“three magic weapons”,conduction mechanism,the reality effect

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论文

.. . … 目录 一、网络经济的概述 (1) (一)网络经济概念 (2) (二)网络经济的涵 (3) (三)网络经济的竞争原则 (4) (四)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9) 二、实体经济的概述 (14)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14)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功能 (14) 三、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6) (一)实体经济借助网络经济的表现 (16) (二)网络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的表现 (17) (三)处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8) (四)网络经济的积极作用 (19) (五)网络经济的负面影响 (20) (六)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2) 参考文献 (23)

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适度发展网络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目前中国直接融资比重比较小,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规模小、品种少、运作不够规;金融创新也是刚刚开始。因此应当借鉴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经验,积极探索网络资本的新形式以及网络资本交易的新技术,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在增强防和消除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把开发具有避险和保值功能的各种衍生工具作为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的重点。由于网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挤占实体经济的投资,因此我们还要注意对网络经济的扩程度加以控制,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通过制订相应的货币政策协调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关系,引导网络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回归。 【关键词】:经济,实体,网络,管理

一、网络经济的概述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网络经济,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网络"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学者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他们的一篇论文《企业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来的,迄今为止已有20多年历史。 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研发、制造、销售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它建立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之上,依靠网络实现经济。网络经济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理念 网络经济有两个基本要素:经济行为主体的"集"和经济链的"集"。网络经济与其说是由经济行为主体构成, 还不如说是由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特殊经济联系组成. 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质的, 也可以是异质的。换言之, 经济行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链可以是同行业的, 也可以是不同行业的。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V AR脉冲响应图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

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摘要 充分就业是基础,财富是由人在工作中制造的,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充足的物质生活也就保证了物价的稳定。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由于各种经济体系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中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摘要 充分就业是基础,财富是由人在工作中制造的,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保证一定数量的人充足的物质生活也就保证了物价的稳定。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也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由于各种经济体系内外因素的影响,一个经济中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要根据资源和技术进步来确定适度增长率,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问题。 关键词: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一、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经济复苏和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但未必会带来就业增长。由于就业增加必然增加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需求,因而可以通过促进就业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以保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不仅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上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而且要形成全社会促进就业政策落实的合力机制,另外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也受到很大的波动和影响。 二、经济增长和就业相互影响 腹有诗书 气自华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基于1990-2009年的经验数据 2010110315 李小浩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选取1990-2009年的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量M1、实际利率R 的经验数据,建立了V 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得到了各个变量对于GDP变化的贡献率。最后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经济带来影响,但是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实体经济本身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V 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理论回顾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但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地通过利率变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的传递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途径;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利率弹性途径( 赵晓雷,1999.10)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的供给量增加时,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供给相对过剩,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变动是由市场调节的,它与货币供给量呈反方向变动。但在我国可以利用政策手段,直接调整利率或投资,同样可以达到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货币供给量、利率和投资分别给一个冲击都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上下波动。货币学派也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学派的理论可以简单地用一个货币交易方程式表述:MV= PY,公式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 代表货币供给量,P 代表价格水平,Y 代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根据货币学派的新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流通速度V在短期内可以具有轻微变动,V的变化导致了GDP 随之变化。 凯恩斯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观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承认货币供给量对GDP 的影响,认为货币冲击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可以观测到的经济波动均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造成的。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V AR) 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别给各货币政策变量一个冲击而导致的GDP 的上下波动,以及各金融变量对GDP 波动的贡献率。近几年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用,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面功不可没。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每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只有对各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为经济决策部门今后制定有效的政策及政策组合提供科学的依据。要分析各项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就要分析这些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以及对这些冲击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我们知道,经济时刻受到各种冲击的影响,这些冲击包括需求/供给冲击、内部/外部冲击、货币/财政冲击、暂时/永久冲击、名义/实质冲击等等,经济系统正是在各种冲击的作用下运行的。由于观察到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各种冲击作用下的综合反应,因此我们在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时首先必须从实际运行结果对所关心的冲击进行识别,然后才能进行冲击响应分析。 二、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浅谈网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_刘泽波

The Industrial Study | 产业研究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62浅谈网络经济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刘泽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2 摘要:当前,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已初见端倪。它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本文对网络经济基本内涵、我国的网络经济的现状及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等有关问题做了初步阐述和有益探讨。 目前,网络经济发展热火朝天,不断加速,但不少人心里还有疑虑,对一些问题存在着争论。本文探讨了网络经济的内涵、分析了网络经济的现状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求得共识,增强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经济;发展趋势 ;新增长点 ;社会影响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风靡,接踵而来的是网络经济的兴起。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将会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 二、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经济渗透到贸易活动的各个阶段,其迅速发展正在引起世界巨大的变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正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雨要手段。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任何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从而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因而,网络经济将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它主要表现在: 网络经济作为当代经济活动最新的、最活跃的形式,已经在当今的经济生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重要的、根本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活动的上导因素、运行形式、经济内容以及经济商品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由于网络产品和服务价格不断下降、质量与性能不断完善,使得我国可以用较少的钱购买和安装实际界上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使用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实现与发达国家存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同时,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对我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以及金融、保险、贸易等行业进行改造,使这些产业较大幅度提高竞争能力;二是对我国就业、收入分配和传统产业形成巨大冲击: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职业的就业者之间,尤其将会严重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传统产业而言,网络化必将使那些不能提供一流产品、一流服务的企业陷于困境或破产,在垒球生产能力过剩中失去生存空间。三是对我国制度、文化带来一定影响:网络经济使国别概念淡化,具有极强的全球化特点,这对我们已经习惯的管坪体制和政策会产生冲击。一方面,各国政府所设定的种种限制性政策,将被国际统一规则所取代。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使政府进行国家干 预的理由变得苍白。 三、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济发展的趋势.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辅助设计、制造和集成制造等,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实施着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 我国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投资以及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 总之,网络经济具有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方便、交货方式便捷快速等优点,所以其发展前景看好、潜力巨大。但目前,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我国,网络经济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管理等角度,也都还存在诸多急需探索和解决的课题。但网络经济作为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模式已经初见端倪,它的迅速发展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极大地促进和拉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这为网络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而且其优势更是无法模仿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参考文献: [1]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6) [2]刘立达,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2000(11) [3]刘骏民,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1996(12) 作者简介: 刘泽波,男,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教师,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方。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影响:发展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采取货币政策的措施以及达到的目标 1.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货币刺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货币刺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近期由于经济增长下行,我国货币政策正在一步步走向宽松。2014年GDP 名义增长率为8.2%,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2.2%,高出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2015年一季度GDP名义增长率(同比)5.8%,而M2增长11.6%,差额扩大到近6个百分点[1]。从贷款看,去年全年增发人民币贷款9.8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已增发人民币贷款4.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发1.2万亿元。 这些说明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相当宽松。但由于近期降准降息政策连续出台,并使用了其他政策手段释放流动性,可预计今年上半年的货币宽松程度还在继续扩大,实际上已超出了原来宣布的稳健货币政策的范围。所带来的直接效应,是把股市从去年的2000点左右迅速推过4400点。截至5月12日,沪深A股市场2688支股票中已有近千只股票市盈率过百,127只市盈率过千;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达到了122,市值已经明显虚高。如果货币政策继续持扩张态势,还可能促使股市继续暴涨,催生更大泡沫。 当前是否需要采取继续扩大流动性的政策?支持者主要提出了如下理由:其一,目前增长率下行趋势还在持续,要提振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就应当继续走向宽松。其二,当前价格下行,说明通货紧缩、流动性不足,需要放松货币。其三,实体经济企业仍然面临贷款难,市场利率显著高于基准利率,需要继续降准降息,才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上述说法,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几方面的理由都值得认真推敲。 1. 经济增长持续下行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经济增长持续下行,根本原因不是缺钱,而是长时期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根本问题出在结构失衡。我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最终消费率(占GDP)大体保持在63%上下,在长达20年时间里以36%左右的资本形成率支持了年均9.9%的经济增长。而在2000-2013年期间,最终消费率从62%大幅下降到50%以下,居民消费从GDP的46%降到36%,而总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各自上升了十几个百分点,已分别超过和接近GDP的50%。 以GDP的半数用来储蓄和投资,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现象。我国过去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但近十几年来储蓄率和投资率越来越高,生产能力扩张过快,而消费率则不断走低,消费增长赶不上投资的增长,自然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供过于求、内需不足。前些年出口高速增长,外需快速扩大弥补了内需不足,带动了经济增长,掩盖了消费与投资结构不平衡的现象。而近年来出口增速下滑,加上2008-2010年期间政府投资和货币刺激促成的大规模投资扩张,使结构失衡凸显出来,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增长乏力。因此,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供需关系失衡,是增长下行的基本原因;只要这一结构失衡状况得不到纠正,增长下行的压力就不会消除。 在当前条件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推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普遍刺激社会投资来实现的。而在投资过度,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继续刺激投资对经济增长只能有非常短暂的拉动作用,而同时会导致产能进一步扩张,未来会加剧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矛盾,使结构失衡趋于严重,中长期增长将面临更大困难。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由于大部分生产领域供过于求,有效投资的空间相对有限,使额外释放的流动性难以进入实体经济,而将大量进入股市、房市,催生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陆峰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 我是来自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的,我叫陆峰。我们是长期从事互联网产业相关的研究,最近大家探讨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说,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最近两年来,2015年7月份的时候,咱们国家发布了“互联网+”战略,最近两年来,咱们国家的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是非常快。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咱们实体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是关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打垮了实体经济,针对这个负面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展开讨论,这种论述是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个人认为是实体经济当前发展的健康还是不健康,其实跟互联网关系不是很大。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仍旧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跟互联网融合仍是虚拟经济。 我们知道4月21号的时候,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时候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近几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实体经济传统的组织、运作、服务、商业模式带来了不少的冲击,让实体经济步入了发展的镇痛期。当前可以说是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正确看待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积极发挥互联网第一创新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将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开启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新方位。

我们知道,最近两年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越来越快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动能重要来源。围绕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今天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交流和探讨。 第一个方面就是说,“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主要讲讲就说是,“互联网+”战略下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大背景,这些大背景对我们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就是讲讲,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个深刻影响主要是从互联网对我们实体经济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带来的一些深刻的变革。 第三个方面主要讲讲,互联网培育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知道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发展。 一、“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背景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基础设施 2008年咱们国家工信部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是不断的加快升级,经过过去的八、九年宽带普及提速的方面的努力,我们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云+网+端”这种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前我们企业搞信息化,哪怕是各个部门搞信息化的时候非常麻烦,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大动作是降息。11月下旬人民 币存贷款利率下降1.08%,是十年来罕见的猛烈的货币政策动作, 体现出政策当局对未来宏观经济下行的担懮。正如降温的政策效应 需要累积一样,升温政策要将企业与居民的情绪点燃,同样需要时 间的积累和政策能量的持续加温。因此,市场与政策的博弈过程中,降息的预期仍然会持续。第二个大动作是放开信贷额度。伴积极财 政政策的信贷额度放开,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配套资金的需要,也 是向企业注入流动性,从而防止企业因流动性不足导致出现的『枯 萎病』。出口需求的大幅消失、居民消费无法短期弥补出口需求短 缺遗留下来的缺口,必然反向对上游形成需求萎缩链条,从而出现PPI与PMI的急速下跌。因此,以积极财政政策来抵消外需萎缩,4 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将从生产第一部类入手,这种需求必须有配套资 金的支持。笔者预期,从今年冬天开始的以高速铁路为中心的固定 资产投资,不仅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持续的流动资金的支持,这必然形成对货币信贷额度的冲动性需求。全球性金融危机经 济衰退导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大面积滑坡,迫使政 府在结构调整没有完成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不断 扩大的信贷规模,将直接持续地为上游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 中国经济有可能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政策性力量的强力促成下迅 速摆脱『危机』的压力,但最终需求因为外贸和内需不足而迫使经 济再次回落,从而形成相对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资料过剩,这种 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效益保证,最终迫使银行以商业利益为目 标而收缩信贷。这种预期的潜台词是中国经济可能在未来三年内走 出一个W底。换句话说,在中国经济已经高度介入全球经济循环时,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还会受到国际力量的消极影响,为了抵消这种消 极影响,货币政策上就得运用汇率工具了。 由此而来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大动作就该是人民币主动或者变相贬值了。当前,政府提高出口退税率,为相关企业出 口提供政策性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政性的货币贬值,但出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学号:0905010234 姓名:陈逸山班级:工商管理本科2班 摘要 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 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由于这个工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1.2.1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31%,失业率高达22%。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开始怀疑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系统地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以解决失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正式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从此,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后,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此期间,美元出现了两次大危机。在许多国家密切注意这种态势的发展,相应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纷纷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相应的发展成四个,即: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

二、货币政策应积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动 货币政策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关联。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汇率等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量,也通过信贷投向影响实体经济的结构。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等,对货币政策传导有直接影响。随着产业发展、城乡融合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正出现两个重要变化(图2):一是第三产业中金融和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在2009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占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78年的28.2%降至2009年的10.3%,未来可能进一步降至10%以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则从1978年的4. 1%升至2009年的10.7%,未来可能继续上升。二是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即将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200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6.3%,比2008年下降1.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43.4%,比2008年上升1.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2.8%。照此速度,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将超过第二产业,但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尚需时日。 图2:GDP构成的产业结构(1978-2009)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0)。 对货币政策而言,值得关注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理论上,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支付习惯、财政金融制度等影响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但实际上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产业结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不同,各国货币流通速度存在很大差异且波动性较大。就产业结构而言,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因此,各国货币流通速度的迅速下降一般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产业结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尤其是以农业占GDP比重急剧下降和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动往往伴随货币流通速度的显著下降。韩国、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在1978-2005年间均出现类似情况。如韩国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