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1897075.html,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崇韬郑志虹

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且需要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常规的冠心病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分别采取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液样品,比较检测样品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含量。结果: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血液中的H-FABP含量增加,手术后4-5

小时开始下降,一天以后患者的血液中的H-FABP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关键词】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冠脉介入治疗临床意义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在心肌细胞胞浆中的含量较高,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心肌损伤后其在血浆中的含量会上升,所以其可作为心肌标志物[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但是其操作

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局部的心肌梗死[2]。本文通过检测血浆中H-FABP的含量变化来探讨其在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85例,患者均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5例,平均年龄56.3±7.8岁,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其他疾病,例如血液病、肝肾疾病、无心肌梗死既往病史。其中不稳定心绞痛25例,稳定性心绞痛31例,心肌梗死2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法完成支架的植入和安放。

1.3 治疗评判标准

支架植入后良好贴壁,参与狭窄小于20%,达到TIMI 3级血流水平,住院期间没有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即说明手术操作成功。

1.4 血液样本的采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