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云南省曲靖市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三)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语文.doc

2019云南省曲靖市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三)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语文.doc

【名校联盟?曲靖一中2019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诊断卷Ⅰ】

秘密★启用前

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三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建筑,其结构是中轴对称、高低尊卑、主次分明。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体现宗教色彩

B.突出皇权至上

C.深受宗法影响

D.利于邻里和睦

2.“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丞相”

B.汉武帝时期的“侍中”

C.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

D.明太祖时期的“尚书”

3.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中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C.有利于选拔出有才能的寒门子弟

D.意图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北宋年间,赋税结构变化较大,北宋至道末年(997年),农业税为2408.1万贯,非农业税为1567.7万贯;天禧末年(1021年),农业税为2641.2万贯,非农业税为3874万

贯;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为 2021. 3万贯,非农业税为5117.2万贯。根据上述内容,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B.提高了政府决策和行政的效率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6.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臣僚言以金银博买,泄之远夷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绢帛、锦绮、瓷、漆之属博易”。该项政策

A.推动了金银成为主要货币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C.刺激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表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7.在今河南社旗县清代山陕会馆中发现了当时订立的、详细的商业规则,并刻在石碑上,立于会馆中,至今留下了《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等商业文物遗存。这说明

A.清代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

B.会馆对地方商业进行行政管理

C.清政府立法规范商业行为

D.商会成为政府抑商的工具

8.1842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近1000万英镑,到1843年达到1500万英镑,1844年上涨到2200万英镑,这一变化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9.1895?1913年间,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有85家,资本额有2947. 6万元;商办企业465

家,资本额达到 9081. 2万元。由此可知中国近代民办工业

A.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10.“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福昌烟草公司仅用10多天时间就创作出了《马占山将军》系列广告,将原有“金字塔牌香烟”改为“马占山将军香烟”。1931年11月1日,由上海大东南烟草公司借“万宝山事件”在《申报》做一整版广告:“热血同胞,不可不知万宝山事件,爱国男儿不可不吸万宝山香烟”,这一广告语宣传产生了巨大效应。这反映当时

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香烟消费成为社会风尚

D.上海成为全国抗战中心

11.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A.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表明国民政府要团结抗日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1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制定的背景有

①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②苏联对中国提供援助

③中美关系缓和④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A.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对此理解错误的是,当时

A.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中美关系已经正常化

C.中美文化交流存在摩擦

D.美国敌视中国

14.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这样一段话:“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

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

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

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

C.否定“港人治港”方针

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

15.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其中与“自上而下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6.供给侧改革是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热门话题,有专家提出可以用大规模减税、削减开支、紧缩货币的方法来推进供给侧改革,对此最有历史借鉴价值的对象是

A.罗斯福新政

B.里根时代的美国

C.新经济政策

D.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7.公元前4世纪,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3世纪,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

A.缓和了罗马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C.消除了罗马帝国自由民的差异

D.推动了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1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提到:“1689年,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议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时,才实现这一目标。”这说明《权利法案》

A.使议会权力居于国王之上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废止了英国社会的世袭制

D.彻底否定了英国的君主政体

19.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案例:科恩兄弟因违反弗吉尼亚州的某项法律而被罚款,他们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接手此案,弗州以联邦最高法院无权

受理此案提出抗议,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认为联邦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这一诉讼案的过程

A.反映地方分权严重

B.强化了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

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20.1945年11月4日,艾奇逊在讲话中含沙射影地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后,美国纽约市区百老汇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这说明当时美国

A.与苏联关系友好

B.对苏政策摇摆不定

C.民众反战情绪高涨

D.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

21.根据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资料整理,1924年—1926年苏联私营注册工业在国家全部产值中所占比重由4.9下降到3.1,这种变化说明

A.私营工业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制约了私营工业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受到了排挤和压制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已被彻底抛弃

22.1981年,里根总统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整顿和调整。进入21世纪之后,小布什政府将“竞争招标”私有化新理念扩展到了国有企业和政府改革当中,美国国有企业进入私有化改革的新阶段。这些措施

A.实现了低通胀下的持续快速发展

B.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均完全摈弃了凯恩斯理论

23.亚投行自2019年12月成立以来,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先后于2019年3月、5月和6月三次启动吸收新成员程序,亚投行成员已从成立时的57个迅速增长到80个,成员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24.现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对这些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欧盟内部矛盾凸显

C.南北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5.(25分)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习尚与人生观,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难。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之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了。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材料二与1931年一样,急于在中国变得强大之前展开攻势的人,仍然是关东军中的少壮派军官,这些军官轻而易举地征服东北,没有遭到国际制裁及法西斯和纳粹在欧洲崛起等因素的鼓励,急于将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并在那里建立一个日本的大陆基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19中国的奋斗》材料三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收到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 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用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19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9分)

26.(15分)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当时行商

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乾隆采取一口通商后,中国海外贸易非但没有衰弱,反而成倍增长。康熙四口通商期间(1685—1757年),72年间来华欧美商船共312艘。乾隆一口通商后至鸦片战争前夕(1758—1838年),80年间来华商船共5107艘,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商船。英国取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成为中欧贸易的主角。清廷海关关税也从1686年的122万两,增至1845年的551万两。

十三行鼎盛时期形成了潘振承(同文行)、卢观恒(广利行)、伍秉鉴(怡和行)、叶上林(义成行)等四大巨富家族。其中又以潘氏家族和伍氏家族最为显赫。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1843年,伍秉鉴临死前将大笔资金转移海外,投资美国实业,条件是每年利息要支付给他的后裔。美国人约翰?福布斯代表伍氏家族投资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柏林敦和密苏里河铁路,并成立了美国股票投资公司,投资阿尔巴尼和波士顿矿业公司。福布斯因此成为美国“铁路大王”,晋身波士顿名门望族之列。

——摘编自《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三行鼎盛局面的成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十三行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9分)

27.(12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历史悠久,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波及海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朝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设置进士科,宣告了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结束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代科举考试分制科和常科。制科主要考应试对策,也就是对时政的看法和建议。唐代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和杂文。

宋代在革除了唐代科举制弊病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相当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科举实行三级考试,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宋代科举考试向士大夫广泛开放,对于各科举人,不重门第,只要文章合格,就可以录取。

明代至清代中叶前这一时期,科举制度走向鼎盛阶段。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一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从明朝开

始科举考试分“南北榜”录取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三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一个家族内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受三代以来宗法制度的影响,C正确;根据材料“福建民居……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土楼属民居,楼内住着一个家族的人,与皇权无关,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内的长幼尊卑,与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宗教无关,A错误;根据材料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体现的是家族内的关系,非邻里关系,D错误。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武帝着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给事中一类的低级头衔,给他们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并放手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故B项正确;秦朝的丞相位高而权重,宋朝分相权,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明朝时期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是二品官员且权力较大,故A、C、D三项错误。

3.据材料可以看出,曹魏政权“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执行中标准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没有与察举制进行比较,故B错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要看门第出身,所以不利于寒门子弟,故C错误。

4.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①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④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②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

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5.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宰相和参知政事分别兼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即兼军事权,这样能够提高决策与行政的效率,B项正确;“宰辅互兼体制”加强了行政权、军事权之间的监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C两项排除;D项中“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本题考查宋代对外贸易。从材料可知金银钱币不再用于海外贸易,而瓷器、丝绸成了海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官营手工业主要服务于皇室,外销的丝绸、陶瓷等主要来自民窑,直接刺激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排除A、B两项,选C;自商鞅变法以来,历朝政府均以重农抑商作为基本政策,D项错误。

7.《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碑》《公议杂货行规碑》都是与商业规范有关的文件,所以体现出会馆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故本题选A; 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错误,这些商业规范都是其自己制定的,不是清政府规定的要求;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8.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根据所学,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已经成为海上霸主,完成工业革命,A项错误;根据《南京条约》议定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一阶段并未增力口,B项错误;香港的确可以便利中转,但不是英商对华商品输出增加的主要原因,C 项错误;根据材料,1842?1844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英商进出口贸易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商,便利了英商对华出口,D项正确。

9.由材料“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有85家,资本额有2947.6万元;商办企业465家,资本额达到9081.2万元”可知,民营企业无论是设厂数还是资本额都比官办、官商合办高出很多,故C项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其面临的发展阻力是否减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民营企业未摆脱官办企业束缚的信息,排除B项;民营企业总规模的增加不能推知其单个的办厂规模是否已超过官办企业,排除D项。

10.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万宝山香烟是当时烟草公司抓住抗战机遇,积极宣传抗战精神而生产的香烟,并且打出广告“爱国男儿不可不吸”,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对前线抗战将士的支持,这样一来,香烟一投放市场便供不应求,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B项排除;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上海成为全国抗战中心,D项排除。

1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强调“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与“自由发展”不符,排除A项;1935年国共处于对峙状态,“团结抗日”不符合史实,排

除B 项;材料强调制定国民经济建设计划发展经济,故C项正确;“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五”计划制定于1953年,①是新中国成立时的状况,符合题意;②新中国成立后,和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双方签订了合约,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帮助,符合史实;③建国初期,美国敌视新中国,中美关系紧张,不符合史实;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④符合题意,故C正确。

13.材料主要反映的是1975年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摩擦现象,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当时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A项正确,排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5年,中美关系在正常化的轨道上继续前行,B项符合史实,排除;从中美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双方存在分歧,有些摩擦,C项正确,排除;D项不符合中美两国交往的基本史实,所以错误。故选D。

14.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内涵很明确,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中央对香港有所管、有所不管,为防止香港出现混乱,中央要适度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港人治港”是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原则,材料并没有否定,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消除香港分裂势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B。

15.本题要理解“自上而下城市化”的含义,它是由国家政府提倡、主导,给予政策的支持,引导城市化;“自下而上城市化”是由老百姓或者是公民自发的城市化,没有经过政府支持或者引导,受到经济或者其他方面原因的影响,形成的城市化。对外开放的目的在于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与自上而下城市化关系不大,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78年开始的农民自发改革,故B项错误;i^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改革开放开始,与设问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属于“自上而下城市化”,故D项正确。

16.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大力加强财政干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的是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利用货币政策,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时期,美国开始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观点进行经济调整,利用的是减税、减少开支和紧缩货币的政策,故B项正确;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二战后的德国采用的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17.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从材料中“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可以看出是解决罗马境内非罗马公民的问题,意味着罗马法从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排除A;罗马法最终形成体系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法典》,排除B;材料中有“内事最高裁判官”“外事裁判官”,可见罗马公民和非公民是有区分的,故C项错误。

18.本题考查的是英国《权利法案》。根据材料信息“除非经议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通过《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议会主权”,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A项正确;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废止”一词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误,英国还是君主政体,只不过是君主立宪政体了,故选A。

19.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是分权与制衡的典型,在材料中整个诉讼程序围绕着联邦法院是否有最高审理权的问题,最终“马歇尔法官依据宪法认为联邦最高法院有审理权,并依法判决科恩兄弟败诉、弗州胜诉”体现了联邦政府的司法权威,所以选择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最终联邦法院进行了裁决,不能说明地方分权严重,排除A;C、D 两项的原则并没有在材料中重点体现,排除。

20.敌视苏联没有得到各界支持,与材料中“含沙射影地攻击苏联时,被人民嘘下了台”“大街贴满了反对丘吉尔的标语,群众还举行了抗议示威”相符,故D项正确;从材料中政府含沙射影地攻击苏联等,可以看出美苏关系紧张,材料也没有涉及民众的反战,A、C 两项错误;材料中“含沙射影地攻击苏联”“发表铁幕演说”表明政策一致,故B错误。

21.根据材料显示,新经济政策后期私营注册工业所占比重处于下降状态,这说明私营经济的地位与价值发生了变化,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知,私营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故C项正确;在当时的苏联,私营工业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要通过发展私营工业以推动社会经济恢复,而不是限制私营工业的发展,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到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才逐渐被废除,D项错误。

22.材料中的里根和小布什整顿国有企业均属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里根的做法;国企转化为私企是为了减少国家干预,故B项错误;里根经济学并没有完全抛弃凯恩斯主义,故D项错误。

23.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美国在二战后至今都是超级大国,故A项错误;中国是亚投行最大股东,也是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申请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表明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已于70年代解体,故C项错误;国际经济新格局形成的结论为时过早,故D项错误。

24.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常考热点,但目前对经济全球化有新的切入点。从材料“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可以看出各国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英国的脱欧更是说明欧盟内部矛盾重重,所以A、B、D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问题,所以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

(1)(8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民众众志成城,显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2分)列举不同层面抗日史实。(如: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国民党军队奋起抵抗;爱国民众救亡运动;北平学生组织“一二九”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6分)

(2)(8分)主要原因:日军轻易侵占中国东北;国联没有制裁日本的侵略;欧洲法西斯势力的发展;认为中国实力尚弱,能够很快征服。(每点2分)

(3)(9分)变化: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变为军事援助。(3分)

影响: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缓解了中国抗战物资匮乏的问题,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6分)

26.(15分)

(1)(6分)成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导致大量海外贸易集中在广州一处;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由于英国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大。(每点2分)

(2)(9分)影响:不利于国内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加速美国的实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发展,促进美国新兴阶层的崛起;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每点3分)

27.(12分)示例一: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

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二: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示例三: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分标准:自拟题目2分,论述10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