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

第七章身体力行

第一节古代重视力行

重行,这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又一优秀传统,它要求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高度重视道德践履。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率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有道德的人以言过其行为可耻,总是首先力行而慎于言论;不能身体力行的,不如不说。子母还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行动作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

身体力行是道德修养最重要途径。“履,德之基也”(《易·系辞下》)。亲身践履是道德的基础。学而不行,停留在口头上,等于未学。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习为己和为人的区别,就是从是否见于行动上来分别的。他说,君子为己,学习以后入于心里,见诸行动;小人为人,则是入手耳,出手口,与行动无关。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序说》中谈读《论语》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里,都强调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触不能力行,反映出是为己还是为人。

古贤还认为:“致知,力行而已”(《米文公文集》卷四十),所以十分重视知行关系,知行相辅相成,朱熹说“知、行两相项,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但最终只有付诸实行了,才是取得了真知,正所谓“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颜元集“习斋记余”》)。

警方卡片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子曰:“始言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

学之之十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

既学之,患弗能行也。……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架记下》)第二节身体力行在青少年人生修养中的作用

一、实现志向须力行

如今,在我们学生中提的最多的一句话,不外乎《后汉书》中提出的“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名句。人们由此便把有志与成功自然地联系起来,但立志与成功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力行。正如法国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所说:“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可见,立志只是迈出了实现志向,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要想最终实现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还需经历艰辛的力行旅程。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所有成功之士无一不是通过身体力行,甚至是用生命来实现自己崇高志向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壮志后,为了驮离治水,南下浙江探看禹穴;为了写孔子,游历齐鲁瞻仰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等遗物;为了写屈原,特意到湘南汨罗江畔凭吊忠魂……同时通览诸子国家,看遍了能够找到的所有资料,耗毕生精力,忍受了官刑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形的摧残,终于写出了《史记》这部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历史的巨著。然而如果没有他深入生活、调查研究、艰苦拼搏的行动,其壮志就难以实现。正如荀子

所说:“荀虽,不行不管;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作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特别记得古人“躬行至上”的教诲,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要知道,力行是实现志向的保证,理想的大厦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身体力行建造起来的。

二、修养品德须力行

学生的一大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要做真善美的人,要涵养道德,提高人格中善的成分,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然而,正如梁启超所说:“道德者,行也,而非音也”(《饮冰合集》)人的道德品质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因而,我们青少年在加强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应不尚,身体力行,要把自已的思想行为植根于社会沃土中,加强“行”的力度,克服那些只说不做,有言无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恶习,做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三、获取真知须力行

《小学》一书中提出了“致知在格扬”的观点,认为要获得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必须透彻地研究事物的原理。古人的这种认识,实际上近似于我们今天的深入实践,说明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的道理。今天的青少年,应充分认识到,真理的获得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应该做到学习、实践、力求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实和提高,记得古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教诲,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吴良镛老师讲话

吴良镛院士16日演讲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志存高远身体力行》。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科学美德。战国时候起于临淄设“稷下学宫”,治官礼、议政事,著书立说,可以说是当时高等学府与文化中心。其中已经蕴含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风尚。事实上,科学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当前来讲,各个学校制定的校训都是这方面的至理名言,当然,对学术研究腐败的揭露也是屡见不鲜,包括中国、外国,说明真正认识并严格自律并非容易的事。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

身体力行尽责尽职

身体力行,尽职尽责 罗溪完小:申科 当我认真看完遵义日报刊登的《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这篇文章后,深受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是呀,作者把当今一些不正之风,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值得人们去深思。 现在有的人事业和责任感不强,工作不用心,干活不用力,得过且过,做自己的事卖力,办群众的事没劲,跑官要官时,上蹿下跳,劲大力足,谋事干事时,抓耳挠腮;更不可思议的是不尽职尽责的人,钱多关系多,前途光明,在官场上风风光光,青云直上;然而在工作岗位上尽责尽职的人,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全力以赴,尽心尽力,毫不懈怠,遇到矛盾和困难,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办事,毫不退缩,在紧要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果断处置,毫不逃避,出现问题和失误,敢于担责,毫不推诿这样的人却得不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表扬,给他的评价只是说此人办事老实,只会做黄牛,不会随潮流。 如果你向你的上级领导“烧香、敬奉”了,即使你在工作中,没有什么业绩,也会得到领导的夸奖,奖金、荣誉双丰收。在一个村就发生这样一件真事,一个村子的人本来在那个地方生活得平平安安的,而有的领导为了搞形象工程,突出自己的业绩,却用各种手段,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搞移民搬迁。领导腰包满了,所建筑的房屋到处漏水,蹦开,农民在那里没有一尺土地,他们吃什么?百姓叫苦不迭。上级有关领导不深入实地察看,不听老百姓的呼声,即使到了现场,也只是听听地方领导汇报就可以了。百姓怨声载道,而他们却吃

得眉开眼笑,夸奖地方领导做事有谋略,是一名地方好官,这样的事谎不荒唐。 特别让人们关注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更让人匪夷所思,我们的有关领导和一线的科技人员难道不知道“三聚氰胺”对人的身体有危害吗?6月份以前他们却用一个别名“蛋白精”在网络广告中频频大摇大摆地出现,公然标榜“使用本产品能提高蛋白含量,降低成本,符合厂家愿望。”甚至还有专门的厂家生产销售,我们的有关领导真的一无所知吗?从以上事实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领导没有尽职尽责。给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学校教务主任,应当做到有岗必有责,守岗必担责,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知道自己的责任,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做到行其责,而不失责,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内事,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实实在在做一头黄牛,经常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等领导干部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努力学习,强化自己尽职尽责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从政治的高度,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常记民忧,常思己责,常怀律己之心,常记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教会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决不会向一些教师上课精神萎靡不振,放学离校就精神百倍,通宵达旦大战“四方城”或搞第二职业,还有的老师在校上课一塌糊涂,回家收费给学生补课,却教得绘声绘色,并向同行吹嘘自己

优秀高中生演讲稿范文(5篇)

优秀高中生演讲稿范文第一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细节决定成败,规范赢得成功”。 期中考试的硝烟已经散去,留下的酸甜苦辣供我们慢慢品尝,当我们对这次考试进行盘点的时候,亲爱的同学们,你能从中得到一点什么启发吗? 曾经有位同学在考试后告诉我:这次考试题目并不难,但是由于一些小的原因,例如粗心大意、书写潦草等原因,使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在每次考试后,总有一些同学因为粗心、审题不清等原因而失去该得的分数。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一些细节问题将我们同学打败的。 细节体现一种认真态度,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就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海尔厂区上下班时工人走路全部靠右走,没有其它企业员工潮进潮出的现象,完全按交通规则,可很多企业没做到,海尔却做到了。这就是素质,海尔人的素质,在小小的走路这一细节上就体现出了!对我们同学们说,就是将我们该做的事尽我们的努力去做好,一屋不扫,是很难去扫天下的。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拒细流,故能成其深。亲爱的同学们:细节是一种功夫,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从点滴做起。如果谁忽略细节,谁就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谁在细节上用了心,那么就可能赢得非凡的人生。从某种程度上说,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味,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 同学们,在这个百舸争流、千帆尽过的时代,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为基础,任何理想的大厦都难以建立起。而习惯恰恰是由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的细节的不断积累所形成的。而做好细节,又需要规范指导我们,在此,我们就应当树立起这样的观念:细节决定成败,规范赢得成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改变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将“大概、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致等等”从我们的字典中去掉,做每一个细节严格的执行者,将细节做精,将细节做亮! 谢谢大家! 优秀高中生演讲稿范文第二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它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古人说: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览全球,许

身体力行1

身体力行 故事引路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以为天下无敌。尝与其父言兵事,父虽不能难倒他,但不以为然。后赵括代廉颇为将,在长平之战中为秦将白起所败,赵卒被坑者数十万人。赵国名臣蔺相如曾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清代诗文家袁枚有个朋友做大官,这位朋友曾给袁枚寄来自己写的一组诗,请袁枚作和。诗题为《扈从纪事》,说的是自己陪同皇帝打猎的豪华显赫场面。袁枚只做过县令,从未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无法作和,便给朋友写信说:“命媒和作,则断不敢。何也?目之所未瞻,身之所未到,勉强为之,有如茅檐曝背话金銮。”袁枚觉得写作必须有亲身的实践经验。 思维引路 “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不能难倒”的赵括,却全军覆没,落的后人笑。“命媒和作,则断不敢”的缘枚,却被后人景仰,学习。这是什么原因呢? 说文解字 行 【字形】甲骨文金文篆文 【构造】象行字。甲骨文像十字路口形。金文大同。篆文讹变得不像了。隶变后楷书写作行。【本义】《说文·行部》:“行,人之步趋也。从,从。”不确,本义当为十字路。 【演变】行(xing),本义指①行走,出行,与出行有关的:步~,携手同~。由行走又引伸指②流通,传递,流动性的:言之无文,~而不远,发~。由行走又引伸指③做,进行:举~,身体力~。做则能成,故又引申指④行得通,可以,能干:你真~。由行走又引申指⑤表明品质的动作行为:品~,德~。 【组字】行,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双人)部。凡从行取义的字皆与道路、行动等意有关。 践(踐) 【字形】篆文 【构造】形声字。篆文从足,戔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踐。如今类推简作践。 【本义】《说文·足部》:“踐,履也。从足,戔声。”本义为踩,踏。 【演变】践,本义指①踩,踏:常远避良田,不~苗稼,自蹂~相杀死者数千,践~,遭~。引申指②登临,依凭:然后~华为城,因河为池。又引申指③履行,实行:修身~言,谓之善行,~约,务~前言。 【组字】践,如今既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足部。 理论剖析 “身体力行”就是“务实”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它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有反映。 这种务实的民族个性,跟我们这个农耕民族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百家争鸣”将议论的重点放在如何改造混乱的政治,各学派都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就是明显的例子。在先秦儒家、墨家的思想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儒学大师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对弟子提出死后如何的问题,避而不答,反问:连生都不知道,哪里还谈什么死!有着强烈的务实倾向。墨家更是身体力行,为了在道理上服人,他们往往亲临现场或亲自动手,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作出证明。墨子跟公输盘的攻守措施,以“模拟战”的方式代替了残酷的实战,最能体现这一点。

王守仁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守仁(1472—1529) 简介: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

河南省第八届翻译竞赛试题及参考译文 -英语专业组

河南省第八届翻译竞赛试题及参考译文 笔译类英语专业组 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to Chinese (50 Points): Life of Socrates Socrates was born in Athens, 469 B. C., the son of poor parents, his father being a sculptor, his mother a midwife. How he acquired an education, we do not know, but his love of knowledge evidently created opportunities in the cultured city for intellectual growth. He took up the occupation of his father, but soon felt “a divine vocation to examine himself by questioning other men.”It was his custom to engage in converse with all sorts and conditions of men and women, on the streets, in the market-place, in the gymnasia, discussing the most diverse topics: war, politics, marriage, friendship, love, housekeeping, the arts and trades, poetry, religion, science, and, particularly, moral matters. Nothing human was foreign to him. Life with all its interests became the subject of his inquiries, and only the physical side of the world left him cold; he declared that he could learn nothing from trees and stones. He was subtle and keen, quick to discover the fallacies in an argument and skillful in steering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very heart of the matter. Though kindly and gentle in disposition, and brimming over with good humor, he delighted in exposing the quacks and humbugs of his time and pricking their empty bubbles with his wit.

春风化雨于无声 身体力行显风范

春风化雨于无声身体力行显风范 英语组陈剑 回首从教的光阴,青春就这样慢慢流逝在飘飞的粉屑里,收获的,除了平凡,还是平凡。平凡的是职业。教书育人,事事琐碎,校园亦非神坛仙土,当黄金潮掠过校园橘红色的天空时,我望着西垂的落日,在心里许下愿望——既然无法走出平凡,就让我把平凡当成一种事业,去奋力耕耘吧! 于是,在平凡的工作中,我体味着平凡,也努力的践行着平凡。 宽容是爱。宽容学生在走廊上的一次无意冲撞,学习中,演绎的是不规则的轨迹;宽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无理的辩驳,孩子嘛,徜徉的是不安分的思想。宽容,让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将军额头能跑马,细细想想,我离此境界仍有距离,所以选择宽容。 作为一名好的老师,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欣赏学生,要正确的要求学生、引导学生。我们老师在更多的时间里只是注重你们成绩的提高,而忽略孩子在生活、思想、情感等其他方面遇到的难题,幸运的是,现在导师制,可以把这件事情变成一段历史尘封起来。 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导师。而一个好的导师,在某种程度上就应该是学生成长奋斗的目标。 一个好的导师应该是一座高山,有了山的巍峨,才会有满山的苍松萃柏。 当我的学生遇到挫折时,我常告诉他们:黑夜给了我们一双黑色的眼睛,但我们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当我的学生因失败而气馁时,我用刻在脸上的自信和写在内心的希望告诉学生:闭上眼睛,用你满腔滚动的热血再次体会一下你的目标,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 作为导师我倍加关爱我的学生:我所导教的有一个学生,开学时,我在上课中发现他坐教室后排老是发呆,对英语学习一点也没有兴趣,同时,我留意到这孩子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老是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那儿,眼睛常茫然的望着窗外,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他显得那么孤僻,他对于所学内容一点也不会,更令我惊讶的是他竟连一句英语都说不上来。对于看着站在我面前一句话也不敢说的他,我心中充满了怜悯。我决定帮助这个孩子,让他尽快快乐起来。 以后的日子,我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帮助他。课上分组讨论问题,当我第一次让他充当“主角”时,同学们也都领悟到了我的一片苦心,很好的配合着我,一起去帮助他。渐渐的,课堂上,他积极参加讨论,回答问题;在课外时间里,我帮助他讲解英语中的难点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我们的培训接近尾声了,不过我们还在久久的回味。因为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会让我们获益匪浅,感慨万千。身为教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专家师友的协助,离不开潜下心来静静的思考,而这次培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专业素质方面的论述,在此我愿意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八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言传身教,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身教胜于言传”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体会到它本身的意义,我们的行为时刻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所以我们的“身教”必须符合教师的职业操守。不过,实际上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言传”也同样属于“身教”这个范畴,我们说什么,我们怎么说,我们的风格等等。记得有家长这样和我说,最近孩子的说话方式和风格有变化,不知原因何在,后来家长会过后,真相大白,原来老师就是这样。这引起了我的回忆,是否有失当,是否有不良影响等等。后来总结:既要有自己的风格,又不能任意随便。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所以我说言传和身教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注重的行为方式。当然,在这里我没有言及具体的知识和道理,在这个层次上,言传身教各有所长,不能武断定论。 再者是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也同样属于“身教”的范畴,单纯提出来是因为我们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或许有所疏漏。所以当我们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我们最好也能坚持。在此不做过多说明。 总来说之,在众多的培训内容里,我都选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个主

题,并且有所说明,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根本。人们常说“德才兼备是能人,有德无才是好人,有才无德是小人。”这同样适合与教师队伍,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高低,但首先他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所以我选择“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作为这次培训活动的结语。谢谢。

知行合一的解释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工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提出背景 折叠编辑本段

2020学年高一语文第一周第3天晨读晚练

第一周第3天晨读、晚练 一、多音字识记——记少不记多法 两个以上词读音特殊的 殷:除“殷红”读yān、“殷殷雷声”读yǐn外,其余都读yīn; 骨:除“花骨朵”、“骨碌”读ɡū外,其余都读ɡǔ; 结:除“结果子”、“开花结果”、“结巴”、“结实”读jiē外,其余都读jié; 渐:除“渐染、东渐于海”读jiān外,其余都读jiàn; 会:除“会计、会稽”读kuài(Kuài)外,其余都读huì; 擂:除“擂台、打擂”读lèi外,其余都读léi; 弄:除“里弄、弄堂”读lònɡ外,其余都读nònɡ; 绿:除“绿林、绿营、鸭绿江”读lù外,其余都读lǜ; 丽:除“丽水、高丽”读lí外,其余都读lì; 悄:除“悄悄、悄悄话”(叠音词)读qiāo外,其余都读qiǎo; 台:除“天台山、台州”读tāi(Tāi)外,其余都读tái; 鲜:除表示“少数”意思读xiǎn外,其余都读xiān; 作:除“作坊、五行八作”读zuō外,其余都读zuò。 二、思乡怀人诗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赏析这首诗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全诗意蕴深刻,构思巧妙,独具特色。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和煦的春风吹送着清馨的花香,佳木葱郁,青翠欲滴。在一家庭院的树梢上,有几只黄莺儿正在欢唱着,一位少妇却无心欣赏黄莺儿婉转的歌声,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了!原来她对黄莺儿的嗔怒是事出有因的:她的丈夫久戍辽西,千里迢迢,杳无音信,她魂牵梦萦苦苦思念,于是渴望和亲人在梦中相见,没想到这好梦却被黄莺儿清脆动听的歌声惊醒了。 这首诗章法严谨,意脉贯通,逻辑联系极为紧密。四句诗层层递进,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完全符合“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意象生动,语言明快,情节波澜起伏,具有浓郁

身体力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1013540.html, 身体力行 作者:莫海媚 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19年第51期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德立身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德行为根本传承了五千余年,成就了中国特有的历史风貌,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祖宗留下的德却在消失,一些功德缺失、诚信缺失、感恩缺失的现象频频发生。面对这种情况,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学校普遍落实、做好德育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身体力行为切口探究了小学生德育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身体力行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象征,是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整体提升。故而,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小学生的德育情况,希望从小时起儿童就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然而,目前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并不到位,一本《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解读与背诵并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间缺失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而高效的德育实际上包括道德知识学习和道德行为实践两部分,所以教育者在实施德育时不光要关注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组织行为实践,让学生切实理解德育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通过实际行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一、校园内身体力行 校园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在校园中儿童每天都会不经意地创造很多趣事。既然有不经意的发生,自然也会有刻意的发生,比如,学习知识的行动就是刻意发生的。关于刻意发生,教师也可以种下德育的种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德育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参加德育学习,体验、感受思想精神、道德文明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以“校园标语实践小能手”活动为例,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全力落实标语践行工作,让小学生每天都以标语为指导端正自身行为。面对这一德育活动,小学生身体力行,感受了思想道德的伟大力量,提高了自身践行优秀道德品质的能力。比如,践行标语——守时惜时活动周,小学生每天早早地来到校门口,手里或捧一束送给老师的花,或读一本故事书,或与同学友好互动,等待着校门打开,看着迎接他们的笑脸,或者用笑脸迎接别人,充分感受到了守时惜时的好处,培养了守时惜时的好习惯。所以,在校园环境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德育的气氛,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尽可能地参加德育行动,从而将德育知识转化成思想品质,更好地指导自身行为。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 简介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致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高分作文范文-志存高远 务实进取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曾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这就是说人若无“高远志向”这一引力的牵导,就可能随波逐流,无依无附,枉费生命。 志存高远,生命才彰显其存在的价值。正如冯梦龙诗云:“男儿不展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人的潜能,成就一番伟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毛泽东怀抱“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凌云壮志;鲁迅弃医从文,旨在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袁隆平高中毕业,就确立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的理想。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无不因其宏伟的抱负、执着的理想,而指引着自己的人生航船向着壮丽的彼岸勇往直前,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篇章。 当一个生命个体把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作为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他生命的意义将重于泰山。而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见利忘义,那么他活着的价值就比鸿毛还轻,他们的劣行恶迹,将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封建王朝历代的暴君虐臣们,他们身居高位,醉生梦死,鱼肉百姓,为所欲为,以此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和乐趣。在这种志向的牵引下,结果是“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可以想见这些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者,会有怎样的可悲下场? 高尔基说得好:“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志向定位在正确的坐标点上,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谢觉哉曾说:“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滴做起。”高远志向的成功实现,必须靠脚踏实地的进取。光有美丽的梦想,而不能付出辛勤的汗水,畏惧拼搏中的种种挫折,那么志向终将成为镜花水月。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历经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沥青矿散渣,才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证实镭元素的存在。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野外实地观测、调查,才终于写成《物候学》等重要著作,成为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任何发明、创造的远大志向的最终实现,无不奠基于涓滴细流般的身体力行的实践。 青年人往往都是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者,有豪迈的誓言,有高尚的追求,但是也常常缺乏实干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意志,而难免流于心高气傲的浮躁,陷入志大才疏的怨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点燃梦想的火炬,并以沉稳、坚忍的意志,扎根于辛劳的实践,才能抵达那奇丽的巅峰。

第27课身体力行

第27课身体力行教学案 教学案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a.王阳明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b.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对待所学的知识? (三)乐学深思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讨论:a.这段文字体现了顾炎武的什么思想? b.顾炎武的这种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身体力行? (四)善变明理陶行知改名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讨论:a.陶行知为什么改名? b.他几次改名,反映了什么样的变化轨迹? 从“知行合一”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到“行和知是在不断地循环升华”,从陶文睿到陶知行到陶行知再到陶衡,说明他在实践者自己所想到知道的,也就是身体力行。 四、练习与作业 1、背诵《中庸》《冬夜读书示子津》。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 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高二事理作文:志存高远 务实进取

志存高远务实进取 本文是高中关于高二事理作文的志存高远务实进取,欢迎阅读。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曾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这就是说人若无“高远志向”这一引力的牵导,就可能随波逐流,无依无附,枉费生命。 志存高远,生命才彰显其存在的价值。正如冯梦龙诗云:“男儿不展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人的潜能,成就一番伟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毛泽东怀抱“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凌云壮志;鲁迅弃医从文,旨在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袁隆平高中毕业,就确立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的理想。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无不因其宏伟的抱负、执着的理想,而指引着自己的人生航船向着壮丽的彼岸勇往直前,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篇章。 当一个生命个体把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作为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他生命的意义将重于泰山。而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见利忘义,那么他活着的价值就比鸿毛还轻,他们的劣行恶迹,将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封建王朝历代的暴君虐臣们,他们身居高位,醉生梦死,鱼肉百姓,为所欲为,以此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和乐趣。在这种志向的牵引下,结果是“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可以想见这些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者,会有怎样的可悲下场? 高尔基说得好:“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志向定位在正确的坐标点上,他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谢觉哉曾说:“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点一

第十一课 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

第十一课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铁人和英模人物立足岗位、身体力行的感人事迹,养成用心学习的习惯。 知识能力目标 熟知王进喜和麻晶莉身体力行的故事;正确理解身体力行的含义及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讨论铁人及其他故事,学习身体力行的方法,做自己行动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探究专题,体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涵中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具体表现为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对工作学习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当了大队长的王进喜到井场当场地工,亲自参加劳动。科技兴农的领头雁,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大庆分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麻晶莉,凡事自己动手,白手起家,披星戴月,风雪兼程。这两个典型事例很好的诠释了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 其他两个辅助事例“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也有多少泥”的工程师王炳诚和滇池卫士张正祥身体力行保护滇池的行动,也很好的诠释了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身体力行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从两个典型事例中概括身体力行的含义及作用。教学难点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中学生身体力行的能力,增强实践力。 三、教学建议 教师提前阅读参考书籍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者借助书籍查找具备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的人和事例。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讲述事例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以王进喜和麻晶莉事例为主要讲授重点。相关链接一与典型事例二结合用于课堂教学,相关链接二作为拓展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本文典型事例讲述了作为领导干部,当了大队长的王进喜到井场当场地工,亲自参加劳动,而且在劳动中也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更忘不了学习新技术,

企业价值观和知行合一

从台湾高雄燃气爆炸事件谈企业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小组成员(按姓名英文字母排序): 陈炳强、赖明华、李志强、马泳宇、孙仲潍、游向前、余非2014年7月31日晚,台湾高雄市前镇区发生因石化气泄漏而引发的爆炸。气爆造成当地供电、通讯、自来水和天然气系统严重受损,并造成数万户停电、停气、停水、停话,近百所学校停课。据最新报道,事件已造成32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此次惨痛事故的责任仍未完全厘清。初步判定祸首疑为李长荣化工(荣化)输送丙烯时虽发现管线压力异常,却未及时报案示警,以致丙烯大量外泄酿成惨剧。截至2014年8月29日,已有李长荣化工及华运仓储共九人因业务过失致死和公共危险罪嫌列为被告。高雄市政府也有三人因涉嫌业务过失致死而列为被告。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李长荣化工因为此次事件已经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李长荣化工于8月5日宣布自6日起停工四天。高雄市政府于8日勒令荣化大社聚丙烯厂停工,该厂每天要损失5100万新台币的营收。李长荣化工与美国科腾高性能聚合物的合并交易也宣告破裂。 从公开资料可以看出,在这起事件中,涉事企业荣化等其实非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也在社会公益和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过很好的行动和表率。但因何仍会成为爆炸事件的重要责任方,不得不让人深思:企业领导该如何在策划管理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同时,探索发展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先进企业文化,树立既符合高尚的社会道德和商业道德又为企业和成员都接受共享的价值观,并且建立有效机制让所有成员都能理解和接受,即使在压力困境下都能自觉坚持这些价值观而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维护企业与社会的根本和长远利益,而不会面对压力时不知所措或逃避责任,甚至采取损人利己的错误行动危害社会,令企业毁于一旦? 什么是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从字面意思而言,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在实践中,这一名词有着更深远的维度和更现实的存在意义。探讨高雄燃气爆炸事件对于企业价值的启示,那我们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是企业的价值观。 对于价值观的研究和讨论由来已久,但对于企业价值观的研究则为时不长。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提出,企业总裁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和维持整个组织的价值共识。而且他们强调指出,“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

附吴良镛院士16日演讲全文如下

附吴良镛院士16日演讲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志存高远身体力行》。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科学美德。战国时候起于临淄设“稷下学宫”,治官礼、议政事,著书立说,可以说是当时高等学府与文化中心。其中已经蕴含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风尚。事实上,科学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当前来讲,各个学校制定的校训都是这方面的至理名言,当然,对学术研究腐败的揭露也是屡见不鲜,包括中国、外国,说明真正认识并严格自律并非容易的事。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讲话。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 第二,选择。一个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1983年,我年满60,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