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建议书完整版

环境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建议书完整版

环境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建议书完整版
环境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建议书完整版

环境污染治理修复项目

建议书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Word版,可自由编辑!】

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

实施单位:中国川云治污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支持: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滇池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修复

项目建议书

项目实施单位:中国川云治污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人:黄传贵

项目实施期限:5-10年

项目总投资:210940万元,其中:材料费 131232万元,机械设备费 807万元,底泥抽吸及无害化处理投资55000万元,集雨区面源治污减排投入24000万元。

项目专家顾问组:李东英(中国工程院院士)、……

项目技术总指挥:王德林

项目技术人员:贾甫荣、李俊、陈顺春

其它施工人员根据需要面向社会招聘

目录

一、治理滇池,展示新面貌,迎接奥运

二、纳米除藻活性剂及其系统治污技术

三、滇池综合治污方案和初步设计

四、工程实施方案

五、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七、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八、附件

滇池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修复

项目建议书

一、治理滇池,展示新面貌,迎接奥运

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古称滇南泽,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是一个形似弦月的淡水湖,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为13.5公里(平均宽8公里),湖岸周长约200公里,面积3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为8米,蓄水量约15.7亿立方米。

滇池属老年性高原湖泊, 位于昆明市下游, 是城市唯一的纳污水体。滇池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水量补给不足,水体滞留时间长,加之历史上形成的围湖造田侵占滇池水面,以及长期以来污染物大量排入滇池,使湖水严重富营养化。70年代以前的滇池,无论草海还是外海水质均为III类,80年代初期水质逐渐被污染,90年代迅速恶化。近30年来水质从III类下降到劣V类,外海从80年代的富营养化发展到90年代的严重营养化,草海异常营养化,导致水环境日益恶化,蓝藻大面积发生。

为了净化滇池,“七五”以来国家和云南省、昆明市相继投入滇池污染治理的经费突破了40亿元。这些来自中央、地方政府和世界银行的款项有效地缓解了滇池水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却未能完全根治滇池污染,目前仍属Ⅴ类和Ⅵ类重污染湖泊。

由于水质恶化,尤其是富营养化问题,不可避免地为蓝藻大面积发生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蓝藻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又含藻毒素。而蓝藻产生的藻毒素对人和动物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既要消除蓝藻毒素的影响,同时,还要让蓝藻体内的有益物质变废为宝,再生利用,服务于种养殖业。

蓝藻中有160多种(大多数为念珠藻目)能固定大气中的分子态氮成为结合态氮,合成蛋白质。据估计:热带水稻田中可固氮 1-70千克氮/公顷年,在自然界氮素平衡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水稻田肥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目前,中国已筛选出自己的固氮蓝藻藻种,首先在湖北省数万亩大面积的晚稻田中放养试验成功,提高水稻产量达10-15%。蓝藻还含有较高的蛋白质(一般为20-25%),较完备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因此,可以作为食物,如中国传统食品(产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半干旱地区)、葛仙米(产于华中南山区稻田湿地)、地耳(普生)等。螺旋藻等含蛋白质可高达70%,为非洲乍得、拉丁美洲墨西哥的传统食品,近年来已人工培养,作为商品。螺旋鱼腥藻在中国陕西被利用作为鱼种的饵料。有些鱼类,如罗非鱼以蓝藻为食料。

蓝藻对人、动物、水生生物都有着极大影响,主要是通过吸入和接触方式致病。还能因细胞表面或老化细胞中释放的氰毒素刺激特定细菌种类而结合甚至共生。蓝藻毒素在池塘、沟渠、湖泊等水体中,若人类长期饮用此水则可导致多种癌症发生。蓝藻还会对浮游动物产生毒害作用。浮游动物和一些鱼类感染后可能引起长期蓝藻毒物选择富集,在蓝藻占优势时还可能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通过对鱼感染氰毒素的实验研究,大量蓝藻释放出的毒化合物会造成鱼类死亡,主要是使鳃、消化道和肝脏损坏,鱼鳃损坏更加强了微囊藻吸收导致肝坏死。这一研究表明,鱼类因长期生长在有蓝藻毒素的环境中,其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表现为多病、大头、干尾巴、不长肉等。

治理滇池水污染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既要把消除富营养与消除藻害结合起来,着眼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考虑生态平衡问题。不仅要消除蓝藻,降解藻毒素等影响,而且还要有效地利用其产生的营养物质服务于水产养殖业和农林牧业。

滇池的水环境污染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昆明市及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各国友人的心。因此,彻底治理滇池污染问题,修复水生态环境的政治和经济意义都十分显着,治好了滇池就是最大最好的政绩。2008北京奥运会将迎来世界许多游客览胜,向世人展示全新的滇池,吸引世界游人参观旅游云南更有着显着的经济效益。

因此,着眼现实滇池水质治污,首先要从消除富营养问题入手,有效控制蓝藻所需营养物质,杀灭蓝藻、降解藻毒素,使滇池水质在较短时期内达到Ⅲ类以下。同时,利用生物工程机制大幅度吸纳产生的有益浮游生物。实现这一目标,有着眼前的现实性、紧迫性和长远利益的历史性。

二、纳米除藻活性剂及其系统治污技术

纳米除藻活性剂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它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水体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的加速转化利用,而且能够消除水体中的蓝藻,大幅度降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尤其对于降解微囊藻毒素等,具有显着效果。与此同时,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物质不仅无毒无害,没有二次污染问题,而且能极大地激活多种酶的活性,为生态修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纳米除藻活性剂,是由四川省科技厅下达,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科技攻关成果,是一种以除藻为主,防治并重的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修复的多功能新型材料。该活性剂以Rz1﹟、Rz2﹟至Rz5﹟等多元素化合物为核心,以具极高吸附功能、催化功能的活性物质为载体,通过特定的复合工艺过程,与纳米化处理的Rz1﹟等多元素化合物复合而成。由于Rz1﹟、Rz2﹟等元素的催化性、磁性、特殊的配位性质,以及该复合物较大的比表面及阳离子交换容量,该产品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变色功能、抗菌功能、催化功能等,由此而被称之为多元素、纳米化、多功能、高性能的新材料。

纳米除藻活性剂安全无毒,2007年7月委托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进行了“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因纳米除藻活性剂属水体应用品,本次的剂量比常规毒级鉴定扩大了十五倍,达到了15000㎎/㎏.b.w最大剂量,并依据GB15193.3-2003进行急性毒性分析确定为无毒级(详见附件)。

通过思德水库、老鹰水库、二郎水库、成都东湖等养鱼水体、灌溉水体、景观水体的试验、示范和检测分析,投入纳米除藻活性剂七天左右开始见效,半月左右蓝藻消除可达70%以上,三个月左右富营养问题能大幅度减轻,半年左右可使水质显着改善(详见附表)。

纳米除藻活性剂在治理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污染时,主要表现为对蓝藻生长的抑制和吸附功能,起着包裹和杀灭作用,并与水体悬浮微粒吸附致沉降;它能够有效促进污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生物转化,进而实现调节水体生态平衡的目的。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是对水体污染和危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湖泊周围的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残留物质渗透到地下随径流一起成为湖泊水体的污染补给源,对水体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利用纳米除藻活性剂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基本原理为:在纳米材料的光催化作用下,Hg2+从含氧溶液中被e-还原成Hg沉积于活性剂表面。同时,纳米材料又能与水体中无机磷酸盐等共同沉淀,从而达到减轻甚至消除水体中富营养化污染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水体内氮磷钾等富营养化因素导致蓝藻和蓝藻毒素产生,本技术在激活多种酶活性的同时,促进营养物质加速转化,断绝蓝藻生成条件,杀灭蓝藻并逐步清除藻毒素的影响;

2、能够吸附和催化、光解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提高水体溶氧量,促进水体生态平衡;

3、能够降解或通过吸附沉淀进而转化,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及其它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降低毒性直至无毒性;

4、能够最大限度地吸附水体中的悬浮微粒,有效激活、转化底泥中残留的营养物质,进而逐步消除底泥残存量;

5、能够改善各类水体水质,为浮游生物、鱼类生长发育提供更好的

生态环境;

6、纳米除藻活性剂是由非常细微的物质构成,其溶解度和转化效率可达95%以上,一般情况下的残渣仅存30%左右,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

三、滇池综合治污方案和初步设计

治理滇池水污染总的原则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水与治坡结合,物理治理与生物治理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结合,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把滇池治理好,还滇池青山绿水本来面目。

治理原则: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治理方法:以治水为当前急务,同时治理点源、面源污染,对集雨区内强调推广转化利用率高的有机无机肥料和不含抗生素、激素的饲料,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

用量;

实施理念:以快速、高效、持久为核心,突出治水结合治坡,标本兼治;

治理周期: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放,五年巩固提高,十年内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计划为:1-3年内为强化治理期,使水变活、变清;3--5年内为

恢复期,使生态趋于平衡;10年内达到修复目标,即在一系列生态修复措

施的作用下,使水体、土壤保持安全状态;

治理基点:我们的治理就是对破坏了的平衡、破坏了的食物链、生物链进行修复。

具体治理方案如下:

1、水体治理

1-1:在市委、市政府、滇池管理局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获取滇池及集雨区内最新水质、种植资料数据,为科学合理治理滇池污染提供准确的数据保障。

1-2:由政府和滇管局指定具有代表性的一较小区域范围进行示范治理。

1-3:由管理局及相关权威检测机构对示范区域水样进行采集、分析,并对治理区域水质进行观察记载,做好相关数据的对比。

1-3-1:消除富营养化,平衡水体。纳米除藻活性剂的生物催化作用,能够促进污染水体中的氮磷等多种营养元素的生物转化,繁殖大批量有益微生物和藻类等浮游生物,为鱼类生长发育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进而实现生态循环,调节水体生态平衡的目的。同时,纳米材料又能与水体中无机磷酸盐等共同沉淀、转化,从而达到减轻甚至消除水体中富营养化污染的效果。

1-3-2: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对水体的污染,同时也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污染。如汞污染是水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脑神经系统危害极大;铬污染能引起局部肉肿瘤,使肺癌发病率升高;铅污染也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癌变。利用纳米除藻活性剂处理有毒有害重金属污染,能够有效降解并消除毒害物质的危害。

1-3-3:纳米除藻,消除藻害。通过纳米除藻活性剂的吸附作用及催化作用,通过包裹藻体,抑制生长,吸附沉降;再在营养补给大幅度减少的条件下,使藻体营养匮乏,自然消亡;同时使腐烂藻体内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加速转化被浮游生物吸收利用。

1-3-4:为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再次产生,应投入适量的滤食性及杂食性鱼类进入水体各水层消耗多余营养物质,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模式如下:

放养种类:以白鲢、鳙为主体,再配以适当的草鱼、团头鲂、鲤鱼、罗非鱼。

放养设置:放养规格全部为成鱼,规格在50g-100g左右,每亩放养量为200--500尾,。

1-4:对示范区域治理后的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分析,对比前后理化指标和感官变化,请相关权威部门、专家对此次治理进行验收,并对整个滇池的治理项目进行论证和规划。

2、点源污染治理及底泥污染治理

建议政府在点源污染治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滇池流域内的电力、轻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重点排污行业的减排做出硬性规定。

同时,在以纳米除藻活性剂治污的基础上,还应对池底沉积物进行大规模清理。一方面采取纳米除藻活性剂激活底泥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使其加速转化;另一方面采取工程措施清除底部残渣,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底层污染物造成水体再次污染的结果。

3、流域内面源污染治理

面源污染的治理是滇池污染治理的又一重要内容。流域内除生产、生活废水、废渣污染环境外,尤其是过量施用转化、利用效率极低的化肥和残留较高的农药,通过雨水淋失和地下水渗透进入水体,加剧了流域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体的问题,造成水体氨氮、磷等含量超标。治理土壤污染和保护流域内土地质量,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是水体污染治理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长期的研究开发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即实用又实惠的技术成果,尤其对于替代化肥后在改善品质、增产增收方面效果显着。对此,流域内种植业要针对土质条件、种植结构,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利用效率高、能增强植物抗逆性、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而且效果显着的含稀土有机无机肥料。此举既控制污染源,又使广大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见附件)。

为此,建议市农业局2008年安排专项试验,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工程实施方案

1、准备工作阶段:拟于2007年12月初开始,至2008年1月结束

作为综合治理的前期工作,必须将应治水体的各种变化因素加以收集。如水体地理参数、水体水质参数、水体生物参数、水体藻类参数等。然后对参数进行编模和校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备用。

2、示范工作阶段:2008年1月至3月结束

在政府及滇管局的安排下,指定一定区域运用纳米除藻活性剂对水体进行治污示范工作。其目的在于展示纳米除藻活性剂对于滇池水污染治理的效果,为大面积治理做准备。并通过前后检测分析,调整实施技术,以达最佳效果。

3、示范工作的评估评价:2008年4月底前完成

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示范情况对示范工作进行评估评价,并针对总体治理目标和要求,制定大规模治理和实施方案,落实相关措施。

4、治理实施阶段:2008年5月至7月底

通过系统工作和大规模实施,首先利用纳米除藻活性剂对滇池大面积水体进行除藻净化,使之达到景观水质标准的基本要求。

5、在除藻治污一年后,及时采取工程化措施对池底污泥进行抽吸和无害化处理,并建立相应的有机无机肥料加工厂,消耗大量的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底泥,还泥土于集雨土地,同时满足种植业的肥料供应。

五、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1、总体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纳米除藻活性剂利用Rz1﹟等新材料复合制成,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和污染程度相应调整增效剂及配方,因此,纳米除藻活性剂的针对性、稳定性、有效性都极强。利用Rz1﹟等新材料经纳米化处理的复合材料治理水污染的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该项目的空白。尤其是它的实用性很强、可操作性很好,且经济性能也较合理。因此,它是当今水污染治理的先进技术措施。

2、技术指标

治理后的水质达到Ⅲ类要求,满足景观水质标准指标,即GB12941-91。

3、综合治理措施

纳米除藻活性剂及其技术在滇池水污染治理中的主要途径:一是在短期内消除水花、抑制蓝藻的生长繁殖,再通过吸附功能而沉积、转化;二是使腐烂的蓝藻中以及底泥中的有益营养物质被激活,再通过浮游生物来吸收和消耗;三是以适量滤食性鱼类来消耗产生的浮游生物,实现通过生物措施修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始终保持生态平衡;四是对于集雨区内种植业大力推广高利用率、低残留、无公害的有机无机肥料,进而控制大量化肥、农药等残留进入水体;五是对沉积底泥的残留物通过抽吸和无害化处理,用作制造有机无机肥料的填充料,使之再生利用。

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总投资估算:210940万元

2、分项投资估算

(一)活性剂材料费共计131232万元;其中:五年内共需活性剂4101吨,首次示范工程(设:大观河)以1000亩水面计,共需活性剂5吨(折合资金160万元)。

(二)工程机械设备投资708万元,主要是工程用专用船舶和设备设施。

(三)底泥处理投资55000万元;其中:累计疏浚抽吸底层历史沉积污泥3000余万方,建设年10万吨污泥无害化处理场,年产有机无机肥料10万吨。

(四)集雨区面源治污减排投入24000万元,主要对集雨区内的1500余平方公里内的种植业全面推广转化利用率高、残留低、且能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有机无机肥料。

七、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重要的观光旅游区域。因此,治理好滇池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是满足人们吃的安全,活得健康的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中国来说,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将是我国旅游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它给北京乃至全国的旅游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近年来,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立体气候、历史古迹和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备受海内外旅游爱好者青睐。滇池、丽江古城、石林、西双版纳等知名景点吸引着全球游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提升云南滇池流域的国际旅游形象,还带动旅游城市建设发展,满足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对旅游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纳米技术的运用,把滇池水污染治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既达到治理污染、消除富营养化、消除藻害的目的,而且大大减少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与此同时,滇池集雨区的种植业以及滇池水产养殖业还将获得大幅度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因此,本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是十分显着,相信本项目的全面展开将会对滇池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八、附件

1、四川瑞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执照》

2、《一种稀土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证书

3四川省水利厅水利科学技术李冰奖获奖证书

4、《水体用除藻剂》标准(Q

5、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生物活性剂》毒级检验报告

6、老鹰水库(饮用水源)水质对比试验检测报告

7、四川富顺县二郎水库(养殖灌溉水源)对比试验报告

8、四川仪陇县思德水库(养殖灌溉水源)对比试验报告

9、四川成都市东湖(景观水体)对比试验报告

10、四川犍为县观音桥水库(养殖灌溉水源)对比试验报告

11、四川凉山州甘洛县农业局土豆抗青9-1对比试验品质测试报告

12、四川省乐山市大五星枇杷对比试验检验报告

13、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农业局玉米对比试验检验报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