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实现了公共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在推动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回应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概念、要素与方式的界定和不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目前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中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公民有序参与公共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公共管理与公民参与的界定

公共管理的有效运作需要公民的支持与配合。成熟而广泛的公民参与不仅可以丰富和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而且还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推进和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对于公民参与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还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张成福、党秀云合著的《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管理的定义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成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为目的的系列活动。”

关于公民参与的定义,学者们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典型的有以

下几种:公民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公民参与是指人民通过投票、组党、加入政治的利益集团等活动,用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之决定的行动”。

二、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公民参与的障碍

(一)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公民的参与意识是民主国家实行公共管理的必要条件。中国公民缺乏参与意识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长期以来的封建帝王统治使得中国人民信奉权威惧怕权威。“民不跟官斗”等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思想还极为严重。大部分的中国公民还没有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我利益的意识。当然我们还是要肯定一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西方的民主思想越来越多的被中国人了解接受,有少数一部分人开始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作斗争,开始借助媒体,非政府组织维护自我的利益。但是这样的参与意识仅仅建立在自己的可见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基础之上。还有很多不可见的利益隐性利益就被忽略了。所以在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意识还很薄弱,也就是说公民参与不仅要求公民利益被损害的情况下维护自身利益,还要要求他们自己的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公共事务;不仅仅要求公民重视那些显性的利益还要求他们能够看到隐性的利益然后参与到其中来。公民参与不仅要求公民参与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事务还要求他们参与那些与社会利益相关的事务。

(二)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虽然我国在保障公民参与政治上作了一定的努力。比如说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制度等。还有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协,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这些都是中国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而在制度上和组织上做出的努力。但是就操作的层面来说,公民参与的这些保障大多都是执行力很差的,最后都流于形式。

(三)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公民一旦积极的参与政治就希望能从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只能各国目前的情况下,公民的意愿就算得以表达以后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答复。有些意见甚至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据调查公民的上访大多数都得不到解决。这在客观上严重的打击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公民在遇到同样的事情的时候要么选择沉默,要么就找朋友托关系。如今有些公民开始选择媒体电视来表达心声。这种方式似乎也成为了最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如果得不到监控也会走向另一个不好的方面,反而扭曲了利益的表达。

三、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解决途径

(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1)培养公众的“人民主权”意识。当公众参与权利受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不能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时,能自觉地依

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才能以国家权力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政,并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批评、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真正实现政策参与。

(2)培养公众的主动参与意识。现代民主政治的协调运行和发展,主要是靠公众的自觉、主动参与来实现公众参与意识的价值在于,外化为自觉的参与活动,并对公共权力运行的方向、过程和结果发生现实的影响。参与意识是公众民主意识至关重要的部分,公众的参与意识越普遍、越自觉,参与的行为越广泛、越深入,民主政治就越发展、政治文明就越进步。

(3)树立公众的“民主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则需要培养一种科学的,能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现代政治文明特点的民主价值观念。为此,我们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①培养公众正确的民主价值目标。运用民主权利的目标应是为了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和利益,同时也包含了个人的意愿和利益。②培养公众“民主规则”的价值观念。当公众运用民主手段时,应重视和遵守民主规则,如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民主权利平等等民主原则。③树立对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正确价值评判的理念。应该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民主观念和民主制度,以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4)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培育要依赖于一定的政治文化。一般来说,有利于公民参与发展的文化氛围有:一是普遍的平等观念;二是广泛的自主意识;三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是高度的法制

原则。因此,推进和完善公众、公民参与,必须塑造全新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公民自觉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从而深化对决策体系的了解和认知,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和有序地参与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执行。

(二)扩宽公民参与渠道,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除了完善政府内部的公民参与方式以外,我们可以试图去培养公共组织发展的土壤。让公共组织或者利益团体代表单个的公民与政府进行对话协商。利用团体的力量来表达自身的利益会比单个的力量要大得多。这样也可以减少参与的成本。

(三)政务公开

随着我国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运用为我国推行政务公开创造了条件,为政府信息的公开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对的机会,为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培育公共责任创造了条件。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为政务公开创造了条件,为解决以上问题,应以构建完善的政务公开制度为突破口,建立一整套的法规制度,来保障政务公开的推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配套制度的立法工作,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取得实效。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要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真正把政务公开纳入法制化轨道。

(2)要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对于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暂时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要报上级主管机关备案。

(3)要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定期发布政务信息。今后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还将在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强各级政府在新闻发布活动中的策划能力。既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也要密切联系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地定期发布信息,引导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树立科学的政府新闻观,增加各政府部门定时定点、自主发布新闻的活动,主动地阐述、解释中国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加大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和新闻发布会的评估工作。

(4)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组织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时间是否及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评议。

(5)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各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侵犯群众民主权利、损害群众合法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查处。

总结:我国对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

是在公民参与理论方面还是公民参与实践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吸收国外公民参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参与制度,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笔者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粗浅的尝试,希望本文的写作能为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提供一点有意义的建议,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不胜欣慰。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选举方式有哪些?有哪些特点?①直接选举优点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②间接选举优点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③等额选举优点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④差额选举优点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2.我国当前实行什么样的选举方式?选举方式确定的依据是什么?(1)我国当前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4.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何重要意义?一方面,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②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另一方面,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④同时,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5.村民委员会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实现村民自治?(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调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查询、分析和归纳能力;在课堂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公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高国家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重点难点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范例教学法、讨论法、自主探究 六、教学过程 【PPT】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围绕“扩大”这个关键词,我们已经学习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含义和原则,那么,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3月3日和5日,十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会讨论了国家的热点问题,我们今天的学习也从09年两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开始。【PPT】2009就业严峻形势(视频) 这段视频表述的是当前最揪心的就业问题,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感觉到611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所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 【PPT】就业大军的呼声 【学生活动】请你支招!——农民工、大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表达自己的想法?【PPT】通过人大代表、市长热线、登陆政府网站,村委会、学生会、网络等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在更大范围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影响政府决策,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这符合我们在第一框题中所讲的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条件的哪一条? 动力 【PPT】市场经济公民政治参与 【学生活动】 △公众关注就业,提出了哪些“金点子”?你还有什么好建议?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本科 年级:14秋行管本科 学校:汉中分校 完成时间:2017年9月25日

开题报告 在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公众参与作为时代所需求并为时代所推动的制度变革,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所谓公民参与,就是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广泛的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目录 开题报告 (1) 摘要 (3) Abstract (4) 1、相关理论 (5) 1.1公民参与基本概念 (5) 1.2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5) 1.2.1减轻政府改革压力、提高政府支持率 (5) 1.2.2降低矛盾冲突,遏制灰色利益 (5) 1.2.2规范政治制度,导引政治文化 (6)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 2.1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6) 2.2公民参与的途径不通畅 (7) 2.3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7) 3、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解决措施 (8) 3.1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8) 3.1.1培养公民的“当家做主”的意识 (8) 3.1.2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8) 3.1.3确立公民民主观念的意识 (8) 3.1.4培养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 (9) 3.2加强公民参与的外部渠道建设 (9) 3.3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9) 3.3.1政务公开制度要积极推行 (10) 3.3.2例行新闻发布要尽快健全 (10) 3.3.3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尽快健全 (10) 3.3.4政务公开责任制度尽快健全 (10) 四、总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八种方式,并对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构筑公民文化,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扩大公民参与限度,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解决伴生性问题,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有序进行。 标签:公民参与;参与方式;优化选择 一、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分析及特点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公民的参与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 1、关键公民接触法 是指公共管理者向相关公民中的“关键人物”了解情况,征询意见,通常是通过召开小型会议、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参与范围小,信息沟通点集中,几乎不需要专业性技术,并且对于管理者来说,参与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分享决策影响权。缺点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大多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有可能代表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有可能脱离广大公众。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求管理者不要局限于特定的关键人物,可以从多个领域寻找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候选人。 2、公民调查 公民调查是指政府一般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公民了解有关政策议题的信息或对某些政策决策的态度或建议。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接受调查的公民范围广,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公民的利益要求。缺点是公民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公民的意见有所保留,且公民的答案一般都不稳定,缺乏对长远利益或者整体利益的考虑。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在问题设计上,可能并不能将有关政策议题的全部问题罗列出来,在调查项目上有一定的缺乏。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公共管理者最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即借助和使用对相关政策有关的或者有所研究的人员进行调查,这样更具有专业性。 3、公开听证方式 所谓公开听证是指政府部门在做出涉及公众或者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以召开公开会议的形式听取利益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最大程度的代表公民和各方利益的利益。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政府广泛的应用,例如郑州政府主持召开的“地铁票价”听证会和“水价调整”听证会。这种方式的特点主要

公共管理中提升公民参与度的研究

【摘要】随着公共管理中公共事务复杂性的提升,公民在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日益凸显出重要的角色,现阶段公民虽然参与了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公民参与度并不乐观,从物质、制度、素质教育等来探究公共管理中如何提升公民参与度。 【关键词】参与;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23-01 公共管理者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务、制定公共政策时,公民参与是衡量公共部门是否贴近民心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激发公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加强经济物质基础、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建立保障制度、利用自媒体的渠道缓解这一问题。 一、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与活动的有效进行根本上是建立在公民充足的物质基础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决定了公民参与力的高低,而且影响参与意识的强弱。特别是农村地区,受小农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在做决定时首先考虑物质成本。 一方面,继续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基础的保障让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本效益对其的影响,这样他们更愿意参与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它可以激发社会民众主体意识和发展民主的觉醒,帮助公民树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形式身份的参与意识。 二、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 1.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通过对公民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为了使公民充分认识自身在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公共管理者可以鼓励报纸、小问卷通过特殊“思考”协助政府教育公众。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电视、网络把涉及公共事务的内容做成专题节目,这样在激发公民参与热情的同时培养公民参与理性。 2.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参与能力是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观条件,没有参与能力的参与反而会降低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可借鉴西方国家多种方式来锻炼公民参与管理事务的能。另外,公共管理者应该鼓励公民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来,积极扶持民间公民自组织,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最终使得公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参与能力。 三、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地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 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会倾向于随意性。同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也需要制度提供约束性框架。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信息公开制度的力度。任何旨在预防和解决公共争议措施的执行,其基础必然拥有一个充分知情的公众群。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前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即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在这种环境下,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监督。 2.决策中制度化公民角色。要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有效,最好的办法是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使公民参与角色的作用制度化。定期对实质性资源施加影响有助于激励公民和公民团体,以其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参与精神,其中效果最佳的制度化措施各层级公共部门是与公民分享权利。 3.完善听证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明确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即公共部门重要作用的同时,应该与公民分享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将听证制度从政策方案的规划逐步扩展到管理事务的执行、评估中,形成完备的听证制度。 四、创新公民参与的新形式,完善参与机制 1.在公共服务中提供先进的公民角色。由于公共事务繁多复杂,不可能对所有公共问题进行一一回应。同样面对复杂的问题,公民也不可能全部参与其中,因此可以尝试建立制度化的投诉机制,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立申诉专员或者行动中心,采用第三方来收集公民意见,

公民的政治参与

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二课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年月日星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责任感【基础知识】 识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2、理解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3、运用实例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能力过程】提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 内容目标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 提示与建议 例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 模拟一次听证会。 在调查本社区生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一项改进社区管理的建议。 重点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难点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课时 教具 方法教师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导 入 新课教师活动:政府的决策往往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各项决策能够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我国民主形式的日益丰富,还有更多的机会、渠道直接参与决策,对决策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本节将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教 学 过 程 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9页漫画,并思考讨论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点评。第二种观点充分发扬了民主,倾听群众意见,公民

能够参与决策过程,这样形成的决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体现人民根本利益,是科学合理的。种观点恰好相反,是不可取的。作为决策者应该让公民充分参与决策过程,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目前,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渠道很多,如电话、信函、网络、新闻媒体等,都可以用来参与决策。下面我们就学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问题。1、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间接参与决策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它要求选出的决策者必须代表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利益。、直接参与决策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决策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就是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页,并思考讨论这种方式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点评。为什么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渠道、决策法制、决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 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公民参与现代化公共管理是体现公民影响公正政策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中有了公民的参与,能促进公共部门良好地实现其公共责任和治理方法。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是国家建设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也保障了公共政策的公平制订。 标签: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参与途径 1.公共管理中缺乏公民参与的原因 (1)公民意识薄弱。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政府职能也日趋完善,公共管理亦得到推进。但从另一方面看,公民对政府实行的公共服务需求就更加迫切和重视,但是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和公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需要借助广大公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得到提高。但据目前公民的参与程度来看,其参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者有的公民也是被动参与,并不主动。在这方面,有些公民的思想和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应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国家专业的管理人员都处理不好的事情,老百姓理应也没有能力处理好。 (2)缺少参与渠道。许多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事业中,加快了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是国家设置的公民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公民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却缺少渠道和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的公民参与程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国家缺少与公民直接交流的机制,如选举、监督、代表会议等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公民的民主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体现。很多地方政府的选举也只是表面形式,致使许多公民认为选举不能达到选民的意图,严重打击了公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而监督方面也做得不足,很多公民发现问题需要检举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渠道,举报热线也成了摆设。②缺少公民参与方式的宣传。虽然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予以保护,但这些都仅仅存在于文件中,并没有在实际公民参与活动中得到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公民对这方面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究其本质而言,还是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不足。无论是通过教育或社会宣传,都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相关合法权益。 (3)参与公共管理的公民整体素质不高。公共管理的优质发展还需要公民处理公共事务的良好能力。每一个参与到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应该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而政府机关也应有向公民宣传相关知识的义务,使公民了解公共管理的具体要求,具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①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权利与义务,大部分公民对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同时也对参与的渠道和方式缺乏了解。②因为政府在信息宣传方面做得不足,加上公民所了解的参与渠道有限,从而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的信心受到影响,公民参与的能力自然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教案)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适用学科高中政治适用年级高中一年级适用区域人教版课时时长(分钟)60 知识点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教学目标掌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理解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教学重点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教学难点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身边的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了解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二、复习预习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下的知识: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4,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政部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

级的专政)。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6,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7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8,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9,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设计教案

公民的政治参与教学设 计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教案 南京市六合区实验中学王永强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 (3)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2、理解目标: (1)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 (2)理解民主选举的意义 (3)学生通过讨论,明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珍惜得来不易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真投出自己得一票选出人民满意得当家人,努力提高自己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质之间的关系。 2、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 三、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这意味着() A、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C、每一位公民在法律上都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D、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关系是同时产生而又相对应存在的 通过选择题,重温上节课重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在这么多的政治自由和权利中,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制约,公民的选举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现在让我们重温我国民主选举的历程。 (二)讲授新课 1、我国民主选举的历程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幻灯片“蛇口民主选举的第一枪”,形象的把我国民主选举的历程表述为“干部选干部——人民选干部”。并注重引出制约我国民主选举方式的原因。(教师教授) 2、民主选举方式的选择

简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41393961.html, 简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作者:刘昱彤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0期 摘要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公民的扩大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础。公民参与到人大工作中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通过扩大公民参国家立法的渠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公家工作人员的选举制度,健全和改进旁听和听证制度,事前公告、公示制度,加强信访工作,来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基本方式的转变,来达到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和扩大。 关键词公民参与有序政治参与人民代表大会参与途径 作者简介:刘昱彤,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7-137-02 一、公民政治参与:必须“扩大”与“有序” 政治参与主要指一个国家的公民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政治意愿的活动。公民的政治参与作为和谐社会的政治内核,要求社会成员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进步的时代精神表达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进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公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政治成熟程度达到相当水平的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过程有序进行才是比较有保障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成果必然会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度的提高。但是,在组织化程度和政治成熟度都相对低的国家里,公民盲从的政治参与不会给政治局势带来发展和稳定,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容易引起政治的紊乱,这种政治动荡的情况在1900-1929年期间的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中是层出不穷的。 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基础与核心,是判断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首先,政治参与与民主政治的联系十分紧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力量。“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民主便无从谈起”,“政治参与程度越高,越能体现民主”。第二,就政治体系来说,政治参与相当于送上门来的民意。政治参与能够帮助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了解人民的意愿,通过制定完善的民主政策,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第三,政治参与有助于公民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从而形成合格的民主政治主体。因此,重视民主发展,就必须重视政治参与。 无论是提出什么样问题,只要是与政治体系有关的,目的是影响政府决策制定,都是政治参与。中共十六大提出,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是“扩大”,二是“有序”。只有扩大才能适应公民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为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而只有通过有序政治、程序政治、和平政治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民主。公民有序的政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习题(6)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选举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选举人对于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这“四个可以”的规定( ) ①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②为选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③表明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表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如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③说法错误,县以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④强调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地位,不符合题意。 2.近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下列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分析,对应正确的是( ) ①作为选民参加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活动——公民行使基本民主权利 ②对小区内物业管理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公民自觉地参与民主决策 ③找人大代表反映社区缺少健身场地问题——主动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④参加某区政府机关举行的民主评议活动——对政府工作进行民主监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参加直接选举人大代表,行使基本民主权利即选举权,①正确。参加民主评议属于民主监督,④正确。对小区内物业管理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属于民主管理,②错误。找人大代表反映社区缺少健身场地问题,属于民主监督,③错误。故选B。 3.某校学生开展“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对本地区的几位居民进行了采访,采访的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①甲行使了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②乙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进行民主监督 ③丙直接行使了国家权力 ④丁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了民主决策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容易漏选①,甲在去年居委会主任的换届选举中参与了投票,行使了选举权,①正确。丁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了民主决策,④正确。乙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进行民主监督,②错误。在我国,公民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③错误。 4.(2019·南京学情调研)2018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果你对此有意见或建议,可以( ) A.通过网上评议政府等形式参与民主决策 B.按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进行民主监督 C.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个人所得税的决策 D.通过写信、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答案 D 解析网上评议政府属于民主监督,A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参与民主决策,B不选。专家咨询制度是“自上而下”的由决策机关邀请,题干中的“你”不是专家,C不选。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先贤们的思想中涉及到了许多有关公民参与的东西。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说过:“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是极为反对公民参与的。而儒家代表孟子则说过:“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主张公民参与,并且告诫当权者:并不能只听公众的,管理者要坚守政策质量标准,要谨记自己的优先考虑和选择权。但这些观点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本书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写的。这本书不单讲了公共管理者是否应该引入公共参与,而且讲了应该在何时以及如何吸引公民参与。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从第六章开始,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技术方法。告诉了公共管理者应怎样肩负起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又应该怎样维持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我认为引入公民参与最大的目的和好处就是获取对政策的有效信息和增加公民可接受度。公共政策不只是包含公共政策本身,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只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政策得到的效果取决于政策质量和公民的可接受度。获取有效信息可能会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而公共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及利益集团对政策规划的认可。 抛开此书内容,作者的学术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看出,作者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研究了许多前辈的著作。 第一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 民主的政府应代表公共利益,代表公共利益要了解公民偏好,而了解公民偏好则不能与公民隔绝,必须要进入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能使公共政策更加有效,能更加有力的促进民主。 新公民参与运动对公共管理提出了两个挑战:1、为什么公民参与如此重要?2、什么情况下怎样吸引公民参与? 1.1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源起 新公民参与运动与传统公民参与运动的两个主要区别:1、传统公民参与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决策上,新公民参与运动不仅参与决策,而且更加注重参与政策执行。2、传统的具有精英主义倾向,新公民参与运动范围更大。 尽管公民参与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适用,但政府应该认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政府是代表公民从事管理工作的,如果政府以自身为中心,拒绝引入公民参与,则很有可能在将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遭遇公民的抵制,从而造成政策的失败。 引入公民参与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书中提到:“教育是实现这一责任的根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传播越广泛,权力也就越分散。”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_特点及价值_魏星河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特点及价值 魏星河 内容提要: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认同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为促进国家 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为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与绩效而进行的各种有秩序的 活动,它包括各种利益表达、利益维护的方式,是有秩序、理性、自主、适度的行为,其核 心价值在于:理性、和谐、正义、民主。 关键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在社会发展向政治发展提出诸多要求的背景下,挖掘现有体制内的政治资源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开拓新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初衷与目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多渠道与多层次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方面。因为,实现依法治国,实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推动民主的发展,均需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一、秩序与政治秩序 简要地说,秩序表示的是一种在服从或遵从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状态或情形。在一个整体中,秩序是制度安排或约定俗成形成的。因此,秩序是制度、规则被服从或是被遵从的结果。秩序是一个社会或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所有社会成员能够感受到的外部环境之一。“秩序覆盖着一个共同体或社会的全体成员,对于他们来说,秩序既约束着其行为,也塑造着他们的行为预期以及彼此间相对稳定的关系。”①秩序不是随意达成的状态,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形成的特定状态或情势,或是通过社会成员长期约定俗成带有规范性的软约束。因此,秩序有经济秩序、政治秩序、社会秩序之分,而不同秩序的获得方式方法有差异。我们主要研究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指的是国家政治体制中各个政治主体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关系,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法律制度和政治秩序得到普遍的认同与遵守,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保持在既定制度设计的运行状态之中。一般而言,政治秩序的获得,一是要有国家制度的供给,为公民行为提供规范的依据;二是国家提供的制度法律能够得到公民的尊重与遵守。也就是说,国家权威性与公民自觉性相互配合是保持政治秩序良好的两个核心要素。国家制度供给越充分,公民行为越规范,整个社会的条理性就越清晰。然而,国家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建国之初就设计出完美无缺的制度,即使设计出了好的制度,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还需要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修正。因此,一个国家政治秩序的维护是国家不断进行制度供给,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动 ①杨雪冬:《秩序是一种公共品》,《学习时报》,2006年第138期。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 内容摘要 谈到公共管理,我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这两个概念。学界对于这三个概念也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区分。行政一般看重行政系统内部的管理而公共行政研究的是行政体系的性质职能等价值问题。这里我们认为公共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的空白。公共管理作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观念在中国的深入,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词语。当下人们都更愿意用公共治理来代替公共管理以体现民主的精神。治理强调的不是政府的权威而是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公民通过参与决策,参与选举,管理甚至是参与监督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政府从公民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如何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来提供公共产品,最终使得公共产品的供给能满足公众的真正需要。 关键字:公共管理;公共治理;民主参与

目录 摘要................................................................................................................................. I 一、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 (1) (一)公民参与的基础和制度保障 (1) (二)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 (2) 二、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 (5) (一)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5) (二)公民参与的渠道不畅通 (5) (三)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5) (四)公民参与政治的成本大 (6) 三、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解决途径 (7) (一)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7) (二)扩宽公民参与渠道,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7) (三)政务公开 (7) (四)媒体的适当参与 (7)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公民参与 (7)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论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为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观点,不断健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措施。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最有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 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的以上两个条款,确认了当代中国的国家本质(或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标志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的规定是当代中国其他制度的基础和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就是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幸福为最高追求的根本基点之上的。中国共产党一再向世界宣告,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之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广大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1956年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但要真正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经历很艰苦、很漫长的探索过程。 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主体,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一切其他形式的具体化的国家权力,都是由这一最高权力主体产生和派生的。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最本质的要求、反映和体现,它最有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但在现代国家和政治形式下,人民不可能都直接去行使民主权利,而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去实现民主权利。在现代社会中,直接民主制只能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和领域内行使,更多的则是间接民主制形式。在现代条件下,间接民主制主要表现为代议制。在中国,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最重要的政治方式。它体现了在根本政治制度层面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和宪法理念。除此之外,在广泛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人民实现民主的方式和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还有其他许多形式,还有

高中政治必修二公民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二公民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大全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同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甚么? 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份子实行专政。 3、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哪些特点? 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资保障和人民利益日趋充分实现上)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述权、控告权) 政治性义务 (1)保护国家统1和民族团结 (2)保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照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或公民正确对待政治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守哪些原则? A、坚持公民在法律眼前1律同等的原则 B、坚持权利与义务统1的原则。 C、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EG、网络民主1方面增进了政府与公民的活动,另外一方面致使网络谎言4起,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 积极: ①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②有益于增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③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消极: ①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实行遵照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1的原则; ③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④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3、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民主选举: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我国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EG 我国为何和如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 为何: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利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大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