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同志们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了重要的部署和作了一些新的要求,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们需要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那么今天我们这一些的题目就是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的内容我想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是讲一讲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是什么?二、贯彻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是讲怎样在实际过程当中来贯彻落实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思想。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群众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群众观

那么这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群众观?我们看一下对群众观的界定,基本认为所谓群众观就是指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观念和基本态度。或者简单的说,群众观是什么?群众观就是一个立场观点和态度的问题,那么群众观的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群众观内容包括群众的概念的界定、群众的构成的分析、群众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待群众的态度等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这是我们讲群众观和群众的基本概念。

那么谈到群众这个术语的时候,在西方的政治语经下和中国的政治语经下这个群众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的,我看了一下西方的常用的群众概念,有这几个方面,比如说,群众:就是指公开聚集在一起的许多人、一群人。另外群众也指一些群体或者是集团,把这个也视为群众。另外还有一些西方的政治学家,他把群众和暴民和乱众、无秩序的民众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乌合之众,这也是对群众的一种理解。另外西方的主流把群众一般和公众和民众概念实际上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也有把群众和劳动者阶层特别专指的是劳动群众,这个离群众的理解实际指的是西方政治家和政治学者,他们概念中的群众的概念。实际概括的来讲,西方对群众的概念就是指作为个体的一部分人,他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聚集起来形成的一个群体,这就是群众。那么我们在中国的政治语经下,这个群众的概念我看了一下,大致有这么四个场合,我们经常在使用群众这个概念。第一,群众指的是人民大众;第二,群众指的是社会组织。这里主要指的是前者指人民大众,指的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而社会组织实际主要指群众组织这一块,包括我们提到的这一个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等。还有一个种群众指的个体的群众,指的是个体

的每一个人。还有一种群众指的这种身份,比如说,我们在这个一些表格的填写过程当中,会写政治面貌,是党员的写党员,是团员的写团员,另外还有一个,即不是党员又不是团员的,一般把群众作为一种身份来作为表达。所以说这在我们中国语经下,我们对群众这个概念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那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怎么样来认识群众的呢,马克思主义对待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那么我们经常说,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党人制定一切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所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种界定下,群众实际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狭义概念上的群众,那么狭义概念上的群众一般专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内的一些社会群体,是狭义概念上的群众。

那么广义概念上的群众,他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劳动者,当然这里面的劳动者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所说的体力劳动者同时也包括脑力劳动者。那么广义的群众他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的这样一个广义概念上的群众。

当然群众他有量上的规定也有质上的规定,那么在群众的量的规定性上,那么通常说群众指的是什么呢?群众指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所以我们来讲,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力量是最大的,那么在数量上群众的数量是最大的。

那么在质的规定上,指的是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起积极作用的这样的一群人。这是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他在群众的概念上有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有的量的规定也有质的规定。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待群众的一个认识。那么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同底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我们从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一直到我们中国共产党对待认识和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认为,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少数与多数关系。因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多数的,我们共产党也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共产党的数量虽然比较多,但是党员与群众相比较而言,还是少数与多数之间的关系。

那么共产党特别是执政之后的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是仆人与主人之间的关系、代表者与被代表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讲,我们的党员干部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角度来看,应当讲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真正的主人是广大人民群众。

那么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他还体现出一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先锋队和大部队的关系。那么谈到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革命导师列宁有一

段话,他在1920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这篇文章当中他就谈到了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他说:“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这段话就把群众、阶级、政党和政党领袖集团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拟定。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怎样的呢?

(二)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从1921年建党以来,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党的群众观的核心一直没变,就是我们党在党章当中所说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一个群众路线,这个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时期,这个核心没有变化。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方面,随着形势发展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体现了我们党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容上的时代特色。概括来讲,我们可以看看革命时期的群众观、建设埋藏的群众观、改革时期的群众观。

1.革命时期的群众观

主要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观。毛泽东同志他在1934年《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当中,他就谈到了群众的问题,对群众的认识,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而且他还在《论联合政府》当中提到:“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是革命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解。

2.建设时期的群众观

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八大上的讲话上说:“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这也是我们大家比较熟知的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的这样一个认识。

3.改革时期的群众观

我们党对群众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我们党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终决定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实际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把维护好、

实践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问题视为我们讲改革时期我们党处理党与群众之间关系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那么新世纪以来,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一个我们讲的群众理念。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胡锦涛同志也谈到了,他说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这是我们看到的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到时期对群众问题的认识,反映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的这样的一个观点。那么基本观点就是这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这就是我们党对群众这样一个基本认识。

(三)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内容

那么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我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坚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2.牢固树立群众工作理念

3.是自觉贯彻群众工作路线

4.积极践行群众工作方针

那么首先来看第一个方面

1.坚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那么我们讲,立场问题很重要,群众立场是决定党的性质和基本属性的根本政治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他就提出到了,他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那么通过这样一段话的表述,实际上就反映出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站稳群众立场这样一个坚强的政治决心。

2.牢固树立群众工作理念

那么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也对牢固树立群众工作理念作了一段表述,他说:“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是刚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党代表大会报告当中在谈到党群关系,谈到我们党需要牢固树立群众工作理念的时候提出的这样一个思想。

3.自觉贯彻群众工作路线

那么到底什么是党的群众工作路线,那么到底什么是党的群众工作路线,那

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他对群众工作路线作了两个方面的概括,一方面指出群众工作路线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一方面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他讲这是我们党所理解的群众工作路线这样一个界定。那么从革命时期以来,建设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革命时期我们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时期,一直在坚持这样一个群众路线,是一个始终坚持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党的路线。

4.积极践行群众工作方针

坚持“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方针,从人民伟大实践中为我们党汲取智慧和力量。

通过宣传教育群众、联系团结群众、组织发动群众、领导服务群众,努力把党的群众工作方针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实践中。

通过前面的梳理,我们把中国共产党人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总的概括。

我们看到,随着新世纪以来,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只有切实贯彻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贯彻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贯彻落实群众观,全面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这是我们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过程当中,重点需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

(二)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

(三)改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我们讲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理念上、制度上、方式方法上这三个层面上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当中来贯彻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

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经谈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牢固的树立好这种群众观念,他用了一个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来比喻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在革命时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牢固的,树立了一个这样正确的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在谈到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的时候,也强调做好党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群之间的关系,努力建设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水乳关系、鱼水关系这样一个党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的党群关系。

我们看到,要想牢固的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应当立足于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党的群众工作观念方面要做一些转变,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少数的地方、少数的基层党员干部在群众观念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来更新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1.从行政强制到民主法治的转变

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一个做群众工作的行政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政治条件下这样的一个民主法治观念的转变。或者简单的说就是从行政强制到民主法治的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党建立的一套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党做群众工作比较习惯于用行政强制的方式来做群众工作。比如说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都是通过这样一个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应当来讲,这样的一种做群众工作的理念,依靠行政强制来推动的理念,它对于提高群众工作的效率是有很大的优势的。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特别是我们党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及依法治国理念提出之后,我们看到,在当前处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再过度的依赖行政力量的这种强制的推行来做群众工作,应当来讲,现在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特别是在有些地方,出现了党群之间的关系紧张,就是与一些基层的同志在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这样一个依靠行政强制的方式来推行相关的方针政策,那么我们应当按照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党员干部能够牢固的树立起民主法制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观念,不断提高我们的党员干部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样一个努力,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通过民主的、法制的这样一个渠道,来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样化解党群关系当中的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这样的话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从领导群众到服务群众转变

这是我想是牢固树立党的群众方面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我们一直在强调领导就是服务,那么怎样把领导就是服务这个理念贯彻落实到我们党树立正确群众观念当中去。我觉得群众工作的本质,他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服务人民群众这样一项工作,那么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成为执政党之后,应当摒弃传统“官本位”观念,应当增强为民服务意识,真正摆正我们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我们讲要树立好或者说摆正执政党的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这样一个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而不是一个颠倒的这种主人与公仆之间的关系。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群众工作的一个首要任务,主要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切实关注的这种利益的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困难的问题。所以说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其中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我想就是贯彻一个我们党的服务观念的转变,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这样的观念转变,那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服务群众作好群众工作作为一项核心的任务,真正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措施贯彻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一个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这样一个坚强战斗堡垒。这是我们在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念方面需要作的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的反这种高高在上的领导群众向扎扎实实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为人民群众服好务,这样的一个转变。

3.从“务虚”到“务实”的理念转变

以往我们一谈到作党的群众工作的时候,有的同志就说,群众工作就是一个务虚的工作,那么应当来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那么我们讲,作好党的群众工作,需要在理念上作一个转变,这个理念上的转变就是从“务虚”向“务实”的转变,以往我们在作党的群众工作的时候,是比较侧重于或者比较倾向于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这种思想道德、理论政策这样的宣传教育,那么我们现在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推进,那么我们看到,我们在作群众工作的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思想、方针、路线。那么同时在贯彻的过程当中,灌输的过程当中、宣传的过程当中还要向切实的解决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转变。在一个在“务虚”向“务实”的理念转变过程当中,还要调整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特别是整合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实际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前,为什么我们讲,我们这样一套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党作群众工作的这样一套理念和机制能够正常运转下去。那么实际与这种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实际在计

划经济时代,基本上树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利益关系链条,也就是说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当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样的话就树立了一套利益关系的观念,就是说个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群众也不会得到质疑,也不会对这样一个利益关系链条进行质疑。那么我们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承认群众这种个人的利益,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需要发挥政党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的功能,妥善的处理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这样一利益矛盾的关系。那么实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我想这是当前我们党在作群众工作的观念转变方面,要从单纯的“务虚”向“务实”的转变,那么这个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实现最大化,实现这种利益的这种均衡的分配,这是我们讲的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首先在思想观念上需要牢固的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二)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

那么我们讲提高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水平,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度建设。那么我们讲制度建设,制度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权威性。那么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是我们在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过程当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那么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制度,我想需要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推进。

1.建立健全党群对话沟通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广大人民群众这种参与意识、表达意识、维权意识都在增强,在这样一个群众利益意识和维护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那么党做为执政党,需要从宏观上对当前的党群沟通对话制度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构建。

比如说,像这样党代表选举制度,怎么样让我们的人大代表真正的发挥代表的作用,能够履行好人大代表联系我们党和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一个健全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我们讲党群对话沟通,其中的一个核心,沟通的核心就是信息沟通。信息的沟通,我们看到由于我们作为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实际在这种信息的沟通方面是处于不对称的状态。那么我们执政党掌握着推动经济、政治、社会事物发展的一个总的规划、总的指导者。

那么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以及厂务、村务、企业事务公开方面,需要不断健全这样一个公开制度。让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到这个当地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来。这些年来,在有一些地方发生了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其中一个关

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看到,在一些重大项目上马的过程当中或者是一些重大项目开始建设当中,决策的过程当中,缺少党务公开,缺少政务公开,缺少公开这样一个环节。群众只能根据自己的常识来判断这样一项工程或者这样一项建设,会不会对自己所在的地区、环境、身体各各方面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话,导致在一些地方出现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这种公开作的不够。

在一个就是改进人民群众的信访制度。应当说人民群众信访制度是我们党在计划经济时期确定的这样一个党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这样一个渠道和载体。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这种信访制度的这种模式,实际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推进、健全和改善,使人民群众信访制度能够真正的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这样一个渠道和载体和主渠道和主载体这样一个作用。这是建立健全对话沟通机制。

2.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

我们讲,这个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在我们党的作群众工作的过程当中,在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过程当中,能够有一套科学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这样的一个利益机制。比如说,群众利益诉求的惠及分析机制,那么我们现在看到,我们这个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的利益的这种认识,对政治意识的维护甚至对群众个人尊严这种维护,这种诉求是非常强烈的,那么怎样建立一套科学的群众利益诉求惠及机制,把千百万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自不同方面的利益表达和诉求能够科学的惠及起来,并且进行分析。毕竟这么多群众诉求,怎么样把他们的经济诉求、政治诉求、文化诉求和社会保障等等各各方面的诉求,把他们归总、惠及起来作一个科学的分类,同时按照这种轻重缓急来作一个科学的分类。那么我想,在群众利益惠及诉求机制方面还有很多是可以有发送的空间的,特别是随着手机和互联网这型媒体的出现之后,那么群众的这种利益诉惠及和分析的机制也应当推进科学化的进程。

第二就是群众利益决策和政策形成机制。那我们前边提到了,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经济发展的社会当中,我们出台的一项方针、政策或者上了一个新的项目,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有参与权,有这样一个表达权。只有群众参与或者是代表性的群众参与到决策当中,那么对整个决策的过程是需要这样一个民主讨论公开协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话来推动一个正确方针、政策的形成。那么这是我们讲的建立健全群众参与利益决策的和政策形成机制过程当中需要群众的参与。

另外一个方面,当前经济、政治、社会事物的这种复杂性,也使我们党制定出来的方针、政策不见得百分之百都是正确的,很有可能还会有由于考虑不周各种原因和形势的变化,那么我们发现或者是出现了损害人民群众的一些利益的方针、政策出台之后,执行当中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机制,那么我们还需要一个损害群众利益的纠错监督机制。发扬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一个精神,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使我们的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合理,那么这需要一个纠错监督机制来进一步推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的健全和维护。

3.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那么在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方面,我想一方面要健全完善传统社会组织的参政机制。那么所谓传统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前,就是市场经济之前,所形成的一些群众团体、人民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等。那么使这些传统社会组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发挥这些传统社会组织所联系的这一部分群众与广大群体与我们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建立完善新社会组织参政机制。特别是说一些大量的草根的新兴的社会组织。他们数量比较多,分部的领域也比较广,成员也比较复杂,怎样对这些新兴的社会组织把他纳入到我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建设管理体制当中来,充分发挥这些新兴的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尽量的减少这些新兴的社会组织他们在这种社会群众参与的过程中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

在一个加强完善咨询智囊组织参政机制,让更多的这些智囊组织、咨询组织发挥他们专家库、思想库的这样一个作用,推动我们党出台的这些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针、政策、措施能够更加科学的制定、科学的实施,进而得出一个科学满意的成效来。这是我们谈到党的群众工作机制方面的第三个方面。

4.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制度

我们讲我们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领导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样一个前无古人,其他国家也没有经验可以遵循的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让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正确的行使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利,真正的让公共权利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不会让公共权利异化,变成谋取个人利益这样一个手段和工具,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权利制约这种监督机制,特别是在监督机制的建设上,那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权利监督就是至上而下的公共权利这个权利的监督和至下而上的发挥党员的民主权利、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民主权利,来监督掌握着公共权利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另外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督,比如像这个纪检委、监查部等等一些这个职能部门的这个监督,以及社会监督。那么社会监督我想主要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新兴媒体的监督。那么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一

些这个地方、一些部门在探索这种权利制约和监督过程当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好的作法。比如说,在近些年来,在网络上有一个群体叫拍客,拍客主要就是把一些少数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甚至说一些贪污腐败的一些问题,通过互联网渠道把他公布出来,这样的话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这种权利的监督。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基层民主实践的过程当中,来探索和加强对公共权利的制约和监督。比如说,网上有一个叫做“史上最牛的公章”,就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的一枚审核财务的印章,把他一分五瓣,由一名村委会的委员和四名村代表各执一瓣,一但涉及到关于村务的公共财务报销的时候,必须至少三个人同意,盖起来这样一个完整公章,才能达到合理合法报销这样一个目标,所以有人把他称作基层民主实践对权利制约和监督的一种朴素的实践。这能够看出来,我们在加强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过程当中,还是有一些好的作法都在推进。

(三)改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我们讲在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过程当中,方式方法也很重要。我们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实际上就是讲的方式方法的问题。

1.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工作方法

那么在改进和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过程当中,那么我想第一个还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一些优良的传统工作方法,因为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当中,也积累了一些实践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一些好的优良传统和作法。比如说,重视调查和研究,那么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当中去体察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的诉求和心声。通过调查研究的这样一个方式,我觉得这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的这样一个优良传统。

在一个就是宣传教育,通过树立一些先进的学习的典型,然后通过这种精神的激励,树立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先进典型人物,激发我们广大党员和群众能够自觉发扬我们党的一些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

2.改进和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

那么在群众工作方式改进和创新方面,我想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管理的方式方面从前面提到的计划经济时期过度依靠行政强制向民主法制的转变。所以说在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面,需要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那么管理就是过度的依靠行政管理、行政力量的这种强制的推行,那么更多的需要民主法制的方面去转变,真正树立好作好群众工作的治理的理念。

那么在一个就是以往我们在少数的党员干部当中,实际他的这种方式上与观念上有很大关系,觉得作党的群众工作,总是认为觉得自己要高于群众。那么我

们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党是在群众之中的,而不是在群众之外的,我们要从高高在上的用行政的命令去动员发动群众,那么要像扎下身来,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的联系起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合理有序的参与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当中去。

在一个在创新和改进群众工作方式的方面,要从比较简单、单一的作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向这种多样化复杂化的方面去转变,毕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群众的构成分化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政党,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实际上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党群关系的两个主体,两个方面都发生变动的情况下。那么我们知道党群互动的模式,党作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与这样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相适应,来探索这种多样化、复杂化、立体化的作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改变以往这样一个简单化、模式化的这种群众工作方式和方法。

3.提高群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谈到群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我前面提到了,随着我们中国的互联网和信息新的媒体技术的这种发展,一些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这种新媒体,为我们新时期作党的群众工作,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供了挑战。我觉得这里面应当正确的看待新媒体,特别是手机互联网。在对当前的群众工作,对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当中所带来的这种机遇和挑战。那么有的同志可能更加看到这种新媒体带来的这种不实信息泛滥以及群众的这种无序参与这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因素。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新媒体为我们党的群众工作,为我们党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还带来的一些积极这样一个方面。这就是推动我们党作群众工作的这种信息化的水平。比如说,通过新媒体来及时准确的发布一些权威的信息,避免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一些谣言在这种新兴媒体中传播,那么通过这样一个新媒体,及时、准确的地发布权威信息。比如近些年来,我们的这个一些政务微博利用新媒体及时、准确的发布各各部门的一些及时的、权威的信息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一个是通过政党网站来收集汇总民调信息,那么前面提到,作好党的群众工作的这种机制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好群众的表达的这种和民情的这种惠及和分析机制,那么我们其中利用政党网站就可以作为一个收集汇总分析民调的这样一个信息平台。那么这些年来,我们在创新政党的建设过程当中,有新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都在探索利用一些网站,来作一些民调的了解。通过建立网格化的这样一个方式,来了解不同群体的看法。

在一个通过网络要实现党的领导人和民众的快捷沟通,近些年来,从总书记到总理到省委书记等等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也都在通过新兴媒体的方式与民众

之间实现快捷的点到点这种沟通,拉近了党的领导人、党的高级干部与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这是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那么在党建信息化的建设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12371手机党报、12371党员手机短信平台、12371党建信息平台,这也是近些年来,党的部门在推动党建信息化方面作了一些调整,包括一些党员教育学习网站这种设立和建立,我想这都是我们党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对我们党联系群众带来的挑战作出一种正确的回应。

在一个把这些基层党建网站作为党务公开的平台,作为一个引导舆论的平台,作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作为一个辅助决策的平台。充分的发挥好这些基层党建网站在联系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这样一个载体和平台的作用。

以上就是今天这一讲课的主要内容。

深入基层调研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畅通密切联系群众渠道,切实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市委决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集中开展市级领导调研周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树立群众观点、解决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为重点,切实增进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推进全市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二、目标要求 通过集中开展市级领导调研周活动,使市级领导转变作风先行一步,深入基层更实,调查研究更深,群众情感更真,真正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真正摸清基层的社情民意,真正做到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转作风、树形象。通过市级领导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三、调研时间 市级领导集中调研活动定于4月中上旬开展,时间为5天,具体时间由领导自行确定。 四、调研内容 市级领导调研对象为教育实践活动所联系的乡镇(街道、农场)和市直部门,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1.征求意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电话征询等方式,征求党员群众对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本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对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急需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等。征求意见函或调查问卷要发放到机关干部、村干部和普通党员群众等不同对象。座谈会的参会人员要涵盖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普通党员群众等多个层面。同时,亦可采取入户走访方式征求意见建议,入户走访要尽量扩大征询范围。 2.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分管工作,带领相关部门直接深入到机关、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站所等基层单位和党员群众家中,特别是贫困村(社区)、困难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调查基层单位开展党建工作,特别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工作情况;调查基层单位行政业务的开展情况;调查基层单位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情况;调查群众的工作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掌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服务群众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服务群众心得体会范文【三篇】服务群众心得体会范文【1】 对待群众工作真心,联系群众态度真诚,解决群众问题真实,带领群众致富真干,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做好群众工作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法宝。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着重要做到“四真”。 对待群众工作要真心。县级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担负着维护一方平安、带领群众致富的重任。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一定要有郑板桥说的那个境界: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思想深处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充满激情为群众做好事,全力以赴为群众解难事,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 联系群众态度要真诚。古训云:“诚以待人、无物不格”。深入基层做群众工作,首先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摆正位子,伏下身子,放下架子,减少官气,降低傲气,消灭霸气,主

动与群众攀亲交友,以心换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其次要在言语上融入群众。与群众讲话、交谈,要态度和蔼,言辞恳切,说真话、实话、掏心窝子的话。善于站在群众的立场讲话,学会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用群众的语解群众心中的结。三是要在听取意见上尊重群众。对基层群众反映意见、建议,要热情接待,虚心倾听,坦诚面对,客观分析,及时研究解决。 解决群众问题要真实。为群众解决问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每一项事情要办好、办实、办出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到。为群众解决问题,切忌口是心非,开空头支票。为群众解决问题,不但重数量,更要重质量,立足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逐步落实。要正确处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对那些条件允许、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当机立断,马上落实;对那些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惠及长远的事,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对那些时机不成熟、而且人力、财力、物力一时无法承受的项目,要慎重考虑,暂缓进行。 带领群众致富要真干。做群众工作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他们发家致富。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致富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农村机制体制创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方案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方案 为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和人社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树立人社部门干部新形象,全面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根据我区严肃换届纪律专题谈心谈话会暨“双承诺”活动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区人社局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本工作方案的实施,使人社系统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上有新的进步,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的转变,在工作作风上有新的改进,在精神状态上有新的提升,在能力素质上有新的提高,在破解难题上有新的突破,在改革创新上有新的进展,在服务科学发展上有新的成效。具体为:组织工作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人社部门干部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干部选用任用满意度有明显提高,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二、工作方法和步骤(一)在宣传工作上下功夫,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人社部门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群众意识,自觉把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组织工作的全过程之中,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人、分好忧。要扎实做好为干部群众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通过宣传展板和党务公开栏宣传一些典型的、影响面较大的实例。主要包括:全局组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2.深化“创先争优”评选活动。利用纪念建党90 周年之际,开展“创先争优”评选活动,将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的党员先进评选出来,树立典型,利用媒体,加强组织工作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3.加

大对公务员招录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载体,拓宽宣传渠道,及时宣传报道各类招考工作信息,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在树立人社干部新形象上下功夫,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人社部门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人社干部队伍。1.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新形象。一是提供优质服务。在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继续开展优质服务窗口活动,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开展惠民服务。结合“强基惠农春季大行动”的开展,着力建立人社干部经常下基层调研的长效机制,要求人社干部腾出时间,腾出精力,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办实事。通过开展经常性服务群众活动,提高群众对组织工作和人社干部的满意度。2.广泛征求意见,问计于民。针对影响和制约组织人事工作科学发展、人社部门和人社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的问题,紧紧围绕干部个人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征求党员干部和服务对象对组织工作的建议和意见。3.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紧紧围绕提高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这个重点,深入到联系点,进行调研。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组织工作的难点问题、影响形象的突出问题调研。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农村、企业进行调研,力争办一件以上实事,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三)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下功夫,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人社部门要坚持站在群众立场评价、识别和任用干部,把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作为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科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一番队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物质的含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动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性也称作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性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有两个含义: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马克思主义有五大要素:一、客观历史规律二、无产阶级三、无产阶 级政党四、最后的斗争五、共产主义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 大杠杆。①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实现了生产力的变 革,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科技革命对人们的生 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 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大大改善。③科技革命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不仅影响了思维的主体,同时也改进了思维的工具。总之,科学技术是社 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一般地讲,科学革命 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 方面的重大变革。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技 术的进步;而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先进的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 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革命与改革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社会革命是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革命阶级用革命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 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使整个社会形态发生质变和飞跃 2.社会 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 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 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一场革命一定意味着改革,而改革不一定就是革命。就是我国的改 革开放,这个改革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并不是革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 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 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判断阶级的依据: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 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前者是原因,后面二个是结 果。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 级。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 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阶级产生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价值的 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二、私有制的出现和分工的发展使阶级的 出现成为现实。 群众路线的依据: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 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 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群众路线的体现。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者,在物质财富创造下才能发展,因此要坚持群众路线。3、人民群众不 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用户我党, 我党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进步。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 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 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 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 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首先,使用价值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 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其次,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交换价 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再次,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最 后,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商品消费者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两个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 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 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它反 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 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 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质与核心: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 矛盾定义: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的涵义: 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 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辩证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 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 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 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 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 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 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 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 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实践的涵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 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 识依赖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本, 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 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 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 系和表面特征,其中有真象和假象。 (2)原因和结果:揭示不同事物、现象之间先后相继、相互制约、引起和 被引起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而被引起 的现象。因果联系有两个特点,一是前因后果,二是彼此制约。原因和结 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3)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两种不同趋势的一对 范畴。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可以这 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趋势。必然性 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并受制 约于必然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 性是指现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 性是指现实事物中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 尚未实现的东西。 (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矛盾,外因是事物和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矛盾。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历史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历 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历史发展动力社会主客观精神,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少数英豪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形式的划分 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看,社会意 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的构成主要有如下三个方 面:根据社会意识的主体的不同,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之分;按照社会 意识的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依据社会意识 形式中的不同部分与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又把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 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涵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 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 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 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 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 消耗量的比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两者之间是成反比关系: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 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降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 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涵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 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含义一:商品生产上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生产某种商品 的单个产品及其总量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二:满足社会现有需要应该投入的劳动时间,或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应 分给该种商品生产的劳动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能否全部得到补偿; ②决定商品生产者的盈利水平; ③决定商品生产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推动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 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③作用:调节劳 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 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 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马克思 认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分别是:(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 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 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 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存在两 种倾向:一是不顾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空谈马克思主义,一是迷信西方发 达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把发达国家的某些政策视为教条。

关于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

关于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 (2011年2月2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六次全会和中央、全省、全市群众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推动全市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经市委研究决定,从今年3月至11月份,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集中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以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创先争优见成效为目标,以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为主题,以突出为群众办实事为实践载体,以解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群众工作方法和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创先争优中扎实做好察民情、惠民生、维民权、聚民力的工作,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济南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主要形式 这次主题活动,主要采取“两贴近、三服务”的形式,着力解

决群众利益诉求、保障改善民生、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的问题,把“群众工作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工作”的核心要求落到实处。 1.坚持“两贴近”。一是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充分利用党员集中学习日、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等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同志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的重要论述,学习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在全省、全市群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对群众工作的要求上来。充分发挥党建网站、基层党组织远程教育站点、基层党校等学习教育阵地作用,开设群众工作论坛,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工作为了谁,工作依靠谁”讨论,认真查摆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明确努力方向,做到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做事始终想着群众,工作始终为了群众。 二是从行动上贴近群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进行民情专题调研,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制度,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至少每月1次、市直部门(单位)班子成员至少每周1次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其他班子成员工作日轮流接待群众来访。普遍实行乡镇(街道)、村(居)党组织民情恳谈日和接待日制度,乡镇(街道)党(工)委每月举办1次民情恳谈会,村(居)

“走进基层,服务群众”各项制度

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注重搭建平台,促进作用发挥,坚持在“两新”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党员志愿者服务群众机制): 1、社区150多名阳光志愿者与社区“纯老人”结对,并为老人们送去 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 2、东方医院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 3、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知识 4、心理咨询专家为社区居民抚慰心灵,排忧解惑 5、社区学校洋泾—菊园实验学校和东昌中学党员教师为社区困难家 庭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和中、考高填报志愿的咨询服务 6、组织“两新”组织党员进行地铁志愿者服务和“3.15”大型学雷锋 服务 7、创建“阳光帮困”服务品牌,为“两新”组织与居民区困难家庭 学生牵线搭桥,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关系和经济上的资助。 注重党内关怀,提升服务水平(党内关爱制度): 1、关注“两新”、流动党员的现实需求。举办各种维护合法权益、业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讲座,促进素质、品质的全面提高。 2、阳光驿站定期走访在外留学、生病在家、怀孕生产等党员家庭,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阳光驿站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帮助党员解决工作难、子女入学、生病就医、等实际问题。

3、关心生活困难流动党员。阳光驿站不仅在重大节日前后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党员,而且在党员遇到较大困难和问题时,及时走访慰问,充分体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党员联系群众机制 1、“人大代表”接待日制度 2、“首问责任制”,接待党员群众关于社区事务以及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咨询,确保流动党员有归宿,为党员群众排忧解难 3、“两新”党组织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一是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党组织党员领导要深入基层,走访联系群众,与群众面对面,真心诚意地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建议;切实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三是建立定期向群众通报制度。凡是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决定,党的建设、党的工作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及时向群众通报。对通报的内容,要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采取个别访问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监督。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和激励评价机制。在群众帮助下开展党性分析和党员民主评议,并将群众的评议意见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于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指导方案

关于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指导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县委“激情干事,奋力跨越”的工作基调,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年”主题,以联系基层组织、真情服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为主线,广泛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两贴近、三服务、三到位”的形式,做到机关干部和困难党员群众全覆盖,即,每一名机关干部都有联系对象,每一名困难群众都有机关干部联系,力促机关党员干部达到增强党性修养更加坚定、服务科学发展更加自觉、了解基层情况更加透彻、转变工作作风更加有效、创新机制体制更加积极,使此项活动真正成为“基层和群众满意工程”。 二、主要形式 本次主题活动以走出机关下基层,助民解困惠民生为主线。党员干部要把开展这一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帮助基层解决工作难题、帮助基层党员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上,扎实做好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维民权、聚民力的工作,为加快县科学发展、

跨越发展铸造坚实的群众基础 坚持“两贴近”。坚持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对群众工作的要求上来,以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为指导,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中培养深厚感情。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经受考验,在实践中增强服务群众本领。坚持从行动上贴近群众。领导干部要抽出专门时间到农村开展定期接访、蹲点调研,掌握实情,解决难题。要有计划地安排干部“进基层、进村社、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要优先选派缺乏基层经历的机关年轻干部,特别是“离开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区蹲点。 突出“三服务”。要为困难党员、群众服务。每名党员干部要深入困难党员、群众家中,开展下基层走访调研活动,对困难党员、群众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掌握困难党员、群众的具体情况,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建立管理台账。同时要结合走访调研中发现党员和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组织引导党员干部与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念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指南。马克思主义 群众史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先后 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 政的最牢固根基”等执政理念,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履行 了自己的诺言。 一、群众史观的实质和根据 群众史观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所形成,后来经过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起来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群 众史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说 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 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 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非常明确地表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 体的思想。 第二,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比普通个人要大得多。但是,英雄人物是时代和群众的产物,不是英雄 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创造群众,而是群众创造英雄。对群众史 观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独特的贡献的普汉列诺夫证明,决定社会发展的归根 到底不是杰出人物的愿望和思想,而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的发展,是物质资 料生产方式的变更,是各个阶级的斗争和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的相互关系的变

更。因此,如果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愿望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背道而驰,与先进阶 级的要求背道而驰,那末他们就会变成无用之物;反之,如果杰出人物的思想 和愿望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反映先进阶级的要求,那他们就能 成为真正的杰出人物。 第三,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普通个人与英雄人物是一种辩 证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普通个人的作用越来越大。列宁不但十分强调人 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很重视普通个人的作用。他指出:“随着人们 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 定增多起来。”[列宁在这里所说的作为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既指群众的群体,也指群众的个体,即普通个人。列宁还强调: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群众,而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只是少数人,“如果这些少数人不中群众的意,群众有 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 群众史观的实质,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是为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哲学上的论证的。马克思在开始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就指出过,作为 人民群众主体的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列宁则指出,作为自觉的历 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正是“历史创造者”。毛泽东的论述对群众史观的实质作 了某种总结。他以富有文学色彩的笔调写道: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 造历史?提出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他以十分简洁的笔触写道:“人民,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对这个根本问题作了高度概括的回答。 群众史观作为关于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惟一正确和科学的历史观,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根据。总的说来,它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 史观基本问题的原理在人的作用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3篇

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3篇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科学的、历史的、唯物的群众观,是关于正确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根本观点。下面是带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 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成凉工业园区在20xx年春节期间认真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通过学习《共产党章程》、《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内容和、王东明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我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一个根本观点群众观点,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真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也是认识主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党最丰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党只有坚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领导人民群众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决定的。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的历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在当今社会,要解决脱离群众的“四风”问题,也要警惕和解决“等价交换”、“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原则侵袭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现在有的政府部门或官员表现出的种种逐利行为、庞大的公务消费等,是与党的根本宗旨相背离,都会直接动摇党的价值基础,损害党群关系。 因此,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胜利之本。只有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性和主动权,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我们的全部工作始终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篇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心得体会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三服务”工作情况总结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三服务”工作情 况总结 近年来,乡建办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以着力推进“城乡开发建设和提升乡饮品位”为抓手,积极创新服务思路、服务方式和服务举措,把群众的需要作为服务责任,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服务追求,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服务标尺,以新作为、新成效和新形象“推进科学发展,共建美好乡饮”。 一、服务发展,提升效率。 根据今年的建设规划,我们不等不靠,主动与开发建设单位联系,出谋划策,提供精诚服务,为驻地开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项目的开发、建设进程。目前,驻地开发建设的项目有10处,建设面积预计达3.7万平方米,驻地沿街民房建设有9家,建设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打造了驻地建设发展的新亮点。现在我们与乡饮村合力正与开发商对接,促成北赵沿宁曲路及万乡公路南侧项目的开发建设。先后盘活了原农电、畜牧兽医站等闲置资产,既改善了驻地形象又增加了财政收入。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形成热潮,为了科学指导新农村建设,先后完成了《乡饮乡新农村建设五年总体规划》和乡饮、南赵、郭沟三个社区规划。现已有11个村开展农民新居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乡建办公室采取得力措施,靠

前督导,规范各种建设行为。特别是近期,各村建设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我们积极与村组织协作配合,帮助指导,力所能及的提供各种服务,解决各种难题,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服务基层,提升效能。 乡建办加强与各村及建筑企业联系,带队到建设现场办公,面对面沟通交流,就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对接,结合实际,创新思路,研究制定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方法措施,向社会公开,接受各界监督。积极地创建自己的服务品牌,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服务群众,提升效果。 办公室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积极实施好惠民工程。目前,全乡正启动的建设项目点达28个,开发建设在全乡已形成高潮,而规范实施建设和建筑质量安全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结合县违法建筑综合整治工作,乡建办公室认真贯彻县会议精神,研究措施,分配任务,制定出“乡饮乡违法建筑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办公室人员全体出动,及时到现场督察、督办,遏制和打击了违法建筑行为,优化了我乡建设环境,提供了健康的民居工程。为打造环境优美新乡饮,我们加强了驻地容貌及经营秩序的管理,细化了保洁权和管

论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论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篇一: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哲学基础】 论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哲学基础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 决定力量。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 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从根本上 懂得了政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的各 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地向人民 群众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关键词: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哲学基础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线,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 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保证。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根本 方法。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这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长期的革 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群众 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在制定思想、政治、组织路线时,必须坚持以群众观点为理论依 据和指导原则,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必须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修 正和完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 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代表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论断。它既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的新概括,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新发展,是新的历史时 期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高度统一。它不仅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伟 大纲领,也是动员和组织全体人民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工 作的行动指南。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

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实施方案

关于在全局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纪委六次全会和中央、省、市群众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推动人社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按照全县“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动员大会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立足新起点、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平阴”的总体要求,以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创先争优见成效为目标,以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为主题,以突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为实践载体,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群众工作方法和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扎实做好察民情、惠民生、维民权、聚民力的工作,促进部门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科学发展、建设新平阴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主要形式 这次主题活动,在承接和深化“干事创业、跨越发展”

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两贴近、三服务”的形式,着力解决群众利益诉求、保障改善民生、为群众办实事等方面的问题,把群众工作的核心要求落到实处。 (一)坚持“两贴近”。一是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充分利用党员集中学习、党组学习、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央、省、市领导关于群众工作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对群众的工作要求上来。充分发挥人社系统网站等教育阵地作用,开设群众工作论坛和学习园地,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工作为了谁,工作依靠谁”大讨论,认真查摆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做到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做事始终想着群众,工作始终为了群众。二是从行动上贴近群众。深入进行民情专题调研,走出去,深入基层单位,贴近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在民生保障、就业分配、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所需、所盼,切实解决基层单位、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建立完善局领导班子轮流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直接面对面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群众意愿,增进群众感情,维护大局稳定。对群众提出来的问题,能够立即解决的当场解决,对一些重大或重要问题不能立即解决的,要及时梳理汇总后向局党组汇报,以便统筹研究解决。 (二)突出“三服务”。一是擦亮窗口服务群众。在社保、医保、机关事业保险、农保、就业、失业保险等面向群众的“窗口”单位,适时组织开展服务争优活动,通过设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