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第4章 能见度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第4章 能见度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第4章  能见度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第4章  能见度

第四章能见度

与能见度有关的用语有好几种,彼此很容易混淆。作为气象用语时是指“白天是指正常视力的人(视觉对比阈值为0.05),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大小适度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夜间则是指假定总体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被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距离或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距离”。

所谓“能见”,严格地讲是指在白天用肉眼能辨认出黑色目标物(视角大于0.5°但小于5°)的最大距离,实际工作中指能辨认出目标物是什么物体并能清楚地看出它的轮廓;在夜间,则是指假设亮度和白天相同的情况下,能够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实际工作中则指能够清楚地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凡是看不清目标物的轮廓或只能看见目标物的部分轮廓,分不清是什么物体,或者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都不能算“能见”。

因此,作为气象用语,能见度是指大气的浑浊程度或是大气的透明度。不论是昼间还是夜间,只要大气的浑浊度相同,能见度就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给气象能见度一个简单的定义:用距离来表示大气浑浊程度的量称为能见度。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三—《国际航空气象服务》中给出的航空能见度为下面的较大者:

一、当在明亮的背景下观测时,能够看到和辨认出位于近地面的一定范围内的黑色目标物的最大距离;

二、在无光的背景下,能够看到和辨认出1000cd(1000堪德拉)左右的灯光的最大距离。

该定义中,在给定的大气消光系数下,两个距离具有不同的值,后者随背景亮度而变化,前者用MOR来表示。

这说明,气象能见度与交通部门等单位使用的能见度存在一定差异。

作为气象能见度,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气的稳定度和气团的性质。气层稳定时,水汽杂质多分布在低层大气中,使能见度变坏;气层不稳定时,由于对流和乱流的作用,将水汽杂质带至高层,使近地面能见度转好。一般情况下,在冷空气中因水汽杂质较少,能见度较好;在暖空气中,水汽杂质较多,能见度较差。因此,能见度可以鉴别气团,分析预报天气。

能见度对军事、航空、航海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对于航空来说尤其重要。它与仪表飞行规则(IFR)和目视飞行规则(VFR)的划分以及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制定都有密切的关系。国际民航组织规定:能见度是制定“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要素之一,对起飞最低标准通常只用能见度表示。因此,观

测员应当准确、及时地观测能见度及其变化情况。

第一节影响能见度的因素

人们有时看得远,有时看得近,是与许多因素有关的。其中主要是目标物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视觉对比感阈和大气透明度三个因素。了解这些,就可以正确选择能见度目标物和进行能见度的观测。

一、目标物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

人们观察目标物时,是通过目标物和背景之间的亮度对比来鉴别的。由于能见度是根据目标物的能见与不能见来确定的,因此,就受到目标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和亮度以及背景颜色和亮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以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值的大小来表示。

设目标物亮度为B0,背景亮度为B1,则两者之间的差值与两者之中较大一个亮度之比,称为亮度对比K。即:

当B0>B1时

011

00

B B B K=1

B B

-

=-

当B0

100

11

B B B K=1

B B

-

=-

所以,0≤K≤1

当目标物与背景亮度一致(B0=B1)时,亮度对比为0,则K=0。此时目标物和背景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无法把它们区别开来,这时在背景的衬托下,不能辨别目标物。

当目标物或背景为绝对黑体(B0=0或B1=0)时,亮度对比最大,即K=1。此时,目标物最清晰。

当K值在0—1范围内变化时,则随K值的增大,目标物看得越清晰。K值与目标物和背景亮度的绝对值无关,不论它们的亮度有多大,目标物并不一定能见。只有它们的亮度对比值K的大小,才能决定目标物的能见与否。

二、视觉对比感阈

人的眼睛辨别亮度对比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亮度对比等于或大于某一个起码的数值时,才能把目标物和背景区分开来,看清楚目标物的轮廓。这个数值叫做视觉对比感阈,用ε表示。

因此,在当时天气条件下,只有当K≥ε时,目标物才能看得见(当K=ε时,又可看作目标物从能见转变为不能见的条件),而当K<ε时,目标物就不能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ε值愈小,能见距离愈大;ε值愈大,能见距离愈小。

ε的大小决定于:

(一)观测者的视力。对于具有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在白天观测视角大于30′的目标时,视觉对比感阈值平均约为0.02,视力好的可小至0.005。

(二)景物的亮度。视觉对比感阈随着目标物和背景亮度的变化而变化。人刚从亮处进入黑暗环境时,一开始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眼睛不能马上适应黑暗环境,视觉对比感阈很大的缘故。完全达到暗适应需要经过数十分钟。与此相反,亮适应只需数分钟即可。

正常的白天在一定的照度下,视觉对比感阈值ε总保持在大约0.02上。但是,在晨昏及夜间则不同,由于那时的照度和景物的亮度都很小,ε值就变得相当大(暗夜时ε=0.6—0.7)。在这种情况下,目标的能见距离就很小。原来在白天看得见的目标物,此时就看不清了。黄昏和拂晓人们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当景物的亮度过大时,视觉对比感阈也会显著增大,目标的能见距离同样也会很小。

对于航空来说,为了安全起见,多采用比一般稍高一些的ε值。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都采用0.05作为阈值。

(三)目标物视角的大小。如果视角〈30'时,视觉对比感阈就迅速增大,而不易把目标物和背景分辨出来。正是这个缘故,如果其它条件相同,则目标物越小,其能见距离往往也越小。

视角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目标物高度角为α,宽度角为β,则:视角

在无法测定高度角和宽度角时,可以用目标物的高度、宽度及目标物距离近似地求出。设目标物高度为h(米),宽度为W(米),目标物与观测点的距离为S (米),则:

α≈h/s β≈ w/s(均以弧度表示)

故视角S若以度数表示,并化至分,则得:

视角=S×57.32×60=S×3439.2

若s 以千米表示,则视角=S(千米)×3.4(分)

三、大气透明度

观测目标物时,中间隔者一层空气,由于空气分子和悬浮空中的水滴、杂质等能够吸收和散射来自目标物及其背景的光线,使这些光线到达观测者眼中时已经减弱,另一方面气层本身受各方面光线的照射后,也有一定的亮度,观测时,

气层的亮度自然就附加在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上了。这两方面影响的结果,气层就起着削弱亮度对比的作用。如果大气中的水滴、杂质很多(如有雾、烟、浮尘时),大气透明度很差,则不需要多厚的气层就足以使观测者感受到的亮度对比减小到小于视觉对比感阈,所以观测者在离目标物不太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清目标轮廓了。反之,大气透明度越好,目标物的能见距离就越大。

所以,能见度实际上也就是近地面水平方向上大气透明度的一种表示。

第二节目标物(灯)的选择及其分布图的绘制

为了便于根据物体的距离准确地测定能见度,各机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事先以观测点为中心,在各个方向上选择若干个不同距离的固定物体(灯),作为目标物(灯),并分别测定其方位和距离,绘成能见度目标物(灯)分布图,作为测定能见度的依据。

一、能见度目标物(灯)的选择

选择目标物(灯)时,应当以观测点为中心,在四周不同方向上选取若干个不同距离的明显的固定物体和具有一定亮度而且尽可能通宵不灭的灯光,作为目标物和目标灯。选用的目标物(灯)应当力求分布均匀,四千米以内的各个方向上,特别是跑道范围方向上,要尽可能多些。

(一)选择目标物的条件

1、固定的、亮度一年四季不变或少变的暗色物体,颜色越深越好。

浅色、反光强的物体(如白色、淡青色或粉红的建筑物或雪山顶等),由于难以看清,不宜选用。

2、最好以靠近地平线的天空为背景。如果背景是山、森林等,则目标物的轮廓在该背景衬托下应当很清楚,且与背景的距离尽可能远些。

3、大小适度,近的小一些,远的大一些。通常以视角在0.5°—5°之间为宜。

4、由于观测的是水平能见度,因此目标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6°,越接近水平越好。山区丘陵地带,由于条件限制,可酌情放宽。

5、天气现象常来的方向和最小能见度(能见度因方向而异时,其中最小的值)出现最多的方向上目标物应当有一定的数量。

(二)选择目标灯的条件

1、孤立的灯光。不宜选择成群的或难以辨别发光点的灯。

2、亮度稳定。不宜选择时亮时暗的灯。

3、白炽灯,功率为1000瓦。在缺少白炽灯情况下,也可适当选用其它颜色的灯作为辅助目标灯。但碘钨灯、汞灯均不宜使用。

4、灯光应当位于开阔地带,不受地方性烟雾的影响。

二、能见度目标物(灯)的测定要求

目标物(灯)选定后,应当选择能见度良好的时机,以观测点为中心,分别测定其方位以及它们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

三、能见度目标物(灯)的登记

目标物(灯)的方位和距离测定后,应当将其名称、方位、距离、测定年月和测定方法以及目标灯的颜色、光强和能见距离,登记在《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档案簿》上,以备查考(见表4—1、4—2)。

表4—1 目标物登记表

表4—2 目标灯登记表

四、能见度目标物(灯)分布图的绘制

目标物(灯)登记好后,还应当绘制目标物(灯)分布图。其方法是:以观测点为圆心,通常作十一个同心圆,半径分别代表50米、200米、500米、1千米、2千米、3千米、4千米、6千米、10千米、20千米和50千米,并画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方位坐标线,再按目标物(灯)的方位和距离在图的相应位置上绘出简略图形(见图4—1),并注明其名称和距离(目标灯注明能见距离并加括号),近距离的目标物(灯)也可单独绘制,以使图象更加清晰。

如果原选定的目标物(灯)有了改变,或被其它的物体遮蔽而不能继续观测时,则应当另行选择新的目标物(灯),并将此情况记入《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档案簿》中,同时修改能见度目标物(灯)分布图。

图4-1 能见度目标物(灯)分布图

第三节能见度的种类

能见度因方向和观测地点的高低不同,观测结果也不同。对此应当加上不同的形容词以示区别。本节主要介绍几种与航空有关的能见度用语。

一、主导能见度

指观测点四周一半或以上的视野范围内都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这些范围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例如:能见度为7千米的角度范围有100°,5千米的有70°,3千米的有10°,2千米的有60°,1千米的有120°。若取3千米,则比它大的5千米和7千米的角度范围总和为170°,再加上3千米的角度范围为180°,所以主导能见度应当为3千米。

不难看出,主导能见度取值范围是大于或等于180°。目前,在日本,用于航空气象的就是主导能见度。在美国、加拿大等国,不仅在航空气象方面,就是在一般气象方面也是用的主导能见度。

二、最小能见度

指能见度因方向而异时,其中最小的能见距离。目前,欧洲的一些国家在航空气象方面采用最小能见度。

三、气象光学视程(MOR)

指色温度为2700K时白炽灯发出的平行光束被大气吸收和散射后,光束衰减至5%时所通过的距离。这个数值就是能见度的物理学的表示方式。

四、飞行能见度

指从飞行中的航空器驾驶舱往前看时的能见距离。由于在空中距航空器的距离为已知的目标物一般很少,所以很难求得准确的飞行能见度。

五、倾斜能见度

指从飞行中的航空器驾驶舱观察未被云层遮蔽的地面上的明显目标物(夜间则为规定的灯光)时,能够把它辨认出来的最大距离。从地面向斜上方观察时的能见度也称为倾斜能见度。

六、垂直能见度

指垂直方向上的最大能见距离。

七、跑道能见度

指从跑道的一端沿跑道方向可以辨认跑道本身或接近跑道的目标物(夜间为指定的跑道边灯)的最大距离。

在上述各种能见度中,MOR是能见度的物理定义,其他都是可用肉眼观测的。用肉眼观测能见度时原则上应当是站在地面上进行,如果被建筑物遮蔽的方位过多的话,也可以在适当高处视野开阔的地方进行观测。另外,能见度是与观测员生理的、心理的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的视觉方面的问题,因此,若几个人同时在一起观测,可能得出的结果不一致。

第四节跑道视程

一、跑道视程的定义

跑道视程(RVR),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3—《国际航空气象服务》中的定义是:在跑道中线上,航空器上的驾驶员能看到跑道面上的标志或跑道边界灯或中线灯的距离。

这里所说的航空器上的驾驶员所处的高度可以认为大约5米;所谓标志是指为了表示跑道中心线或接地线用白漆在跑道表面画出的标志。

一般来说,RVR是指从航空器的接地地点看到的能见距离。但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到跑道中间去观测的,这就应当选择一个能代替接地地点的位置,使测量出的

能见距离尽可能和在接地地点测量的一致。国际民航组织建议这个位置应当是在离跑道中线一侧不超过120米处。代表接地地带的观测,其观测位置应当沿跑道,离入口处约300米;代表跑道中间地段和较远地段的观测位置,应当位于沿跑道入口约1000米到1500米,但要离跑道另一端300米。决定这些点和必要时增加的点的确切位置时,应当考虑航空的、气象的和气候的因素后,例如长跑道、沼泽地和其它有利于雾形成的区域,再予决定。

二、跑道视程的主要用途

跑道视程的主要用途是向飞行员、空中交通服务(ATS)部门和其他航空用户提供在低能见度期间有关跑道能见度条件的信息。尤其是在天气条件处于机场起降特定的最低运行标准上下时,需要跑道视程来评估天气情况。在任何低能见度的情况下,跑到视程取代了所要报告的能见度值,并且在精密进近情况下,如果使用的跑道视程低于机场运行最低标准时,通常不允许进场着陆。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RVR有时比其定义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许多飞行员往往把RVR用来作为在最后着陆、平飞、接地、滑跑期间所期望得到的视觉指示。这样,飞行员将RVR假象成一种可提供全方位视觉指示的数据。但是,RVR只能用作跑道上的视程,与进近期间的可视条件有很大的差别。在飞行员确实降落在跑道上以前,这段时间从机舱到地面的视程,更确切地讲是斜视视程(SVR)。

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三—《国际航空气象服务》的有关标准和建议:“所有准备使用II类和III类仪表进近和着陆运行的跑道应当进行跑道视程的观测;建议在能见度降低的时段,应当对所有准备使用的跑道进行跑道视程观测,包括准备使用的I类仪表进近和着陆运行的精密进近跑道及用于起飞和具有高强度边界灯和/或中线灯的跑道”。

三、跑道视程与主导能见度的区别

(一)灯光强度不同,所测出的RVR值也不同。因此,观测时应当知道跑道灯光的级别,掌握、了解不同灯光级别时跑道视程的规律。

(二)跑道视程是在跑道航空器接地地带用仪器测定的,其方向与跑道平行;主导能见度是在固定的观测点目测的,观测方向包括四周所有方向,且与观测员生理的、心理的因素有关。因此,跑道视程和主导能见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三)跑道视程的目标物是跑道及跑道上的标志,它们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是固定的;气象能见度目标物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尽相同。夜间,跑道视程的目标灯是跑道中线灯和边灯,光强可以调节;气象能见度则利用周围原有灯光,其颜色、光强有随意性,且光强不可调节。

(四)跑道视程的探测高度为相对于跑道面2.5米,若在平地,观测员的眼睛距观测点地面的平均高度为1.6米,气象能见度的观测高度是观测员在观测点

眼睛的高度。

(五)RVR不是诸如地面风速和风向、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或“测量”值,它是一个以计算多种要素为基础的估算值,这些要素包括大气因素如大气消光系数、物理/生理因素如照度的可视阈和运行因素如跑道灯光光强。因此,对RVR的估算比其它气象要素的观测更为复杂。

四、跑道视程的观测

(一)配置跑道视程探测设备的机场应当利用设备观测跑道视程,不得采用人工观测方式观测跑道视程。

(二)当跑道视程探测设备显示不正常时,应当停止跑道视程的观测并立即通知气象设备维护部门,同时在《地面观测簿》(例行)纪要栏内注明设备故障情况和起止时间等。设备故障期间,不得使用MOR、跑道能见度或其他能见度替代跑道视程。

(三)用于METAR/SPECI报告时,应当观测代表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跑道视程。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分别观测代表不同跑道的接地地带的跑道视程。当紧接观测前10 分钟时段内出现跑道视程明显不连续时,则应当观测不连续后出现的平均值。

(四)用于MET REPORT/SPECIAL报告时,首先应当观测代表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TDZ)的跑道视程,紧接着分别观测代表跑道中间地带(MID,若有)和停止端(END,若有)的跑道视程。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按此顺序分别观测代表不同跑道和跑道不同位置的跑道视程。

(五)当得到ATS部门的通知,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发生改变时,应当观测改变后的跑道接地地带的跑道视程。当跑道视程的变化符合发布特殊天气报告标准时,应当进行跑道视程的特殊观测。

五、跑道视程的记录

当主导能见度和/或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RVR小于1500米时,应当按下列规定记录RVR:

(一)用于METAR/SPECI报告时,应当按仪器实际显示的数值记录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RVR。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分别记录代表不同跑道正在使用的接地地带的RVR。但是,当RVR值大于2000米时,记录P2000;当RVR 值小于50米时,记录M50。

(二)用于MET REPORT/SPECIAL报告时,应当按仪器实际显示的数值,首先记录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RVR,紧接着分别记录中间地带(若有)和停止端(若有)的RVR。这些数值所代表的观测位置应当分别用“TDZ”、“MID”和“END”表示。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分别记录代表不同跑道和跑道不同位置的RVR。但是,当RVR大于2000米时,记录ABV2000;当RVR值小于50米时,记录

BLW50。

RVR的记录以“/”相隔。“/”左边记录跑道编号,“/”右边记录RVR及趋势。如有二条或以上平行跑道时,应当在跑道编号的右边再附加L(左)、C(中)或R(右)字母。

当观测前10分钟内RVR呈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以至前5分钟的平均值与后5分钟的平均值相差100米或以上时,应当记录RVR的变化趋势(以i表示)。

当RVR有上升趋势时,i记为U;当RVR有下降趋势时,i记为D;当RVR无明显变化时,i记为N;当无法确定RVR变化趋势时,i省略不记。

当RVR变化显著,在观测时间前10分钟内的某1分钟的平均极值与10分钟的平均值估计变化超过50米或20%(不管哪个值大)时,应当按“跑道编号/极小值V极大值(不留空格)变化趋势i”的格式记录1分钟平均的极小值和极大值,用以代替10分钟的平均RVR。

六、跑道视程的报告

当主导能见度和/或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RVR小于1500米时,应当按下列格式报告RVR:

(一)METAR/SPECI格式:内容和格式见附录一。

(二)MET REPORT/SPECIAL格式:内容和格式见附录二。

编制METAR/SPECI报告时,有关RVR的报告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只需报告代表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RVR,不需注明在跑道上的具体位置。

(二)指示字码R及紧接其后的跑道标号DR DR ,应当在RVR之前报告。

(三)当有几条跑道可供着陆时,应当分别报告这些跑道正在使用的接地地带的RVR。

(四)所报告的每条跑道的RVR,应当用DRDR予以说明。平行的跑道要在DR DR 中附加L(左)、C(中)或R(右)字码加以区别。这些字码的适当组合可用以表示五条平行跑道(即LL、L、C、R、RR)。

(五)观测前10分钟内RVR的平均值及其变化趋势(VR VR VR VR i)的报告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1、所报告的RVR应当代表正在使用的跑道着陆接地地带的情况。

2、观测前10分钟内的平均RVR应当报告为VR VR VR VR ,但当该10分钟内RVR有明显不连续时,应当报告不连续出现之后的RVR和变量。

3、应当报告RVR的变化趋势i。当RVR呈上升趋势时,i报告为U,当RVR呈下降趋势时,i报告为D,当RVR没有明显变化时,i报告为N。当无法确定RVR 的变化趋势时,i省略不报告。

(六)应当报告RVR的显著变化(RDR DR /VRVRVR VRVVR VR VR VRi)。当某

一跑道的RVR变化显著,在观测时间之前10分钟内的某1分钟的平均极值与10分钟的平均值估计变化超过50米或超过20%时(不管哪个值大),则1分钟平均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应当按照“RDR DR /VR VR VR VR VVR VR VR VR i”的格式报告,以替代10分钟的平均RVR。

编制MET REPORT/SPECIAL报告时,有关RVR的报告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应当包括要素名称(RVR)、跑道标号(RWYnn[n])、代表的跑道位置(TDZ、MID、END)、RVR及单位M。

(二)如果RVR是仅沿跑道300米某个位置观测的,例如在跑道接地地带,在报告中不须标明位置。

(三)如果RVR是在沿跑道不止一个位置上观测的,首先应当报告代表接地地带的RVR,紧接着报告代表中间点的和停止端的RVR。这些RVR所代表的位置应当分别用“TDZ”、“MID”和“END”标明。

(四)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报告每条跑道的RVR,并标明该值所对应的跑道和位置。

在METAR/SPECI报告中,应当按下列增量等级报告RVR:

(一)当RVR小于50 米时,报告为“M0050”;

(二)当RVR大于或等于50 米、小于400 米时,以25 米为等级报告;

(三)当RVR大于或等于400 米、小于或等于800 米时,以50 米为等级报告;

(四)当RVR大于800 米、小于或等于2000 米时,以100米为等级报告;

(五)当RVR大于2000米时,报告为“P2000”。

上述增量等级中,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当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在MET REPORT/SPECIAL报告中,应当按下列增量等级报告RVR:

(一)当RVR小于50 米时,报告为“BLW50M”;

(二)当RVR大于或等于50 米、小于400 米时,以25 米为等级报告;

(三)当RVR大于或等于400 米、小于或等于800 米时,以50 米为等级报告;

(四)当RVR大于800 米、小于或等于2000 米时,以100 米为等级报告;

(五)当RVR大于2000 米时,报告为“ABV2000M”。

上述增量等级中,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当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当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RVR符合发布SPECI报告的标准时,应当编制和发布SPECI格式的特殊天气报告;当跑道任一位置的RVR符合发布SPECIAL报告标准时,应当根据协议报告RVR。

代表RVR转坏的SPECIAL/SPECI报告应当在观测后立即发布,最迟发布时间为自特殊观测开始后的第5分钟时刻,代表RVR好转的SPECIAL/SPECI报告应当待转好维持10分钟后发布。

当ATS部门或机场其他用户配置有和机场气象观测部门完全一致的RVR实时显示终端或RVR实时显示面板,且RVR和/或主导能见度不符合发布特殊天气报告的标准时,不再向上述部门报告RVR。

向本场有关部门报告RVR时,应当按“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中间点及停止端”的顺序,依次报告代表跑道不同位置的RVR。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分别报告代表不同跑道和跑道不同位置的RVR。

第五节能见度的观测

观测能见度应当在视野开阔,能看到所有目标物的固定地点进行,如观测场或观测平台。

为了能迅速、正确地测定能见度,观测员应当熟记目标物(灯)的方位和距离,经常研究和总结本地能见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熟练掌握白天、夜间和晨昏时刻能见度观测方法,不断提高观测水平。一、白天能见度的观测

白天的能见度主要由目标物与背景的亮度对比来决定。

(一)观测方向上有目标物

1、可根据该方向不同距离上目标物的能见情况测定能见度。如果某一目标物刚好能见,而再远一些的就看不清时,则刚好能见的目标物的距离,就是该方向的能见度。

2、如果某一目标物的轮廓清晰,但没有更远的或看不到更远的目标物时,可参考下述办法酌情判定:

(1)目标物的颜色、细小部分(远处房屋的门窗、村庄的单个树木等)清晰可辨时,能见度通常可定为该目标物距离的五倍以上;

(2)目标物的颜色、细小部分隐约可辨时,能见度可定为该目标物距离的两倍半到五倍;

(3)目标物的颜色,细小部分很难分辨时,能见度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物的距离,但不应当超过两倍半。

运用上述经验时,应当考虑目标物的大小、背景颜色以及当时的光照等情况,不能生搬硬套。

(二)观测方向上无目标物

1、观测时可参考比较有目标物方向上的空气浑浊程度和天地线清晰程度,根据差别,参照有目标物方向的能见距离来判定该方向的能见度。

2、靠近海(湖)岸的台站,其向海(湖)方向的能见度,可根据水天线的清晰程度参照表4-3来判定。

表4-3 海面能见度参照表

二、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夜间由于光照不足,应当根据目标灯的能见情况来测定能见度。为了准确测定夜间能见度,值班观测员应当十分注意傍晚前的能见度情况及其入夜后的变化,观测前应当先在暗处停留至少5分钟,待眼睛适应环境后再进行观测。

(一)观测方向上有目标灯

应当根据该方向不同距离上目标灯的能见情况进行判定。如果某一目标灯刚好能见,则该目标灯的距离就是该方向的能见度;如果某一目标灯非常清晰,但是没有更远的或看不到更远的目标灯,则该方向的能见度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灯的距离,具体数值可结合经验判定。

(二)观测方向上无目标灯

应当观察比较该方向和有目标灯方向上的天地线和天边星光的清晰程度,根据其差别情况,参照有目标灯方向的能见距离,判定该方向的能见距离。如果其它方向也无目标灯,可参照以下经验来判定。

1、在月光较明亮的情况下,可根据目标物的能见情况来判定。由于光照条件差,不可能象白天那样清楚地看到目标物的形体和轮廓。因此,只要能隐约地分辨出比较高大的目标物的轮廓,该目标物的距离就定为能见距离。如能清楚分辨时,能见度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物的距离。

2、在月光暗淡或无月光的情况下,可根据傍晚测得的能见度和天黑后连续观测的结果,并结合天气现象、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及观测经验等分析能见度是增大还是减小,从而判定当时的能见度。

傍晚时,如果没有出现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或者天气现象在强度上没有明显变化,则可以判定天黑后的能见度大致和傍晚相同。如果出现了影响能见度

的天气现象及其强度不断增强时,能见度将相应减小;反之,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减弱或消失时,能见度将相应增大。

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能见度的变化也有影响,在判定能见度时,可结合它们的变化情况来考虑。通常,在风速较小且湿度不断增大时,能见度将相应变差;反之,湿度明显减小时,能见度将相应增大。当地表干燥而风速增大时,尘土易被风吹起,使空气浑浊,能见度将相应减小;反之,风速减小时,能见度将相应增大。靠近城市工矿区的机场,应当特别注意风向的变化,当处于下风方向时,常因工矿区炊烟的影响而使能见度很快变坏。

三、黄昏拂晓时能见度的观测

黄昏拂晓时观测能见度,除根据白天和黑夜能见度的观测方法外,还可参考一些空中征候。

(一)黄昏拂晓时观测不发光的目标时,即使大气透明度很好,它们的能见距离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主要是因为视野范围内景物的亮度大大减弱的缘故。因此,用白天目标物来观测能见度时就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不能一律看待。

(二)黄昏拂晓时用目标灯来测定能见度时,如果大气透明度和目标灯的距离没变,则能见距离比明夜要小一些,比暗夜则更小。

(三)日出前,天空呈浅兰色,表示能见度好;若东方的天空呈红色,表示水汽凝结物较多,能见度较差。若天边浑浊不清,表示空中有烟尘,能见度较恶劣。

(四)各机场气象观测服务部门还可参照本地日出日落的颜色来

判定。

四、垂直能见度的观测

当天空被天气现象所遮蔽,无法判定云量、云状和云底高度时,应当观测600米及以下的垂直能见度。

垂直能见度的观测,主要通过观测垂直方向上大气的浑浊程度来判断。具体有两种观测方法:

(一)根据已知高度的目标物通过目测判定;

(二)使用仪器测量,直接观测自动观测设备显示终端显示的测量结果。五、MOR的观测

配置MOR探测设备的机场应当利用设备观测MOR,不得采用人工观测方式观测MOR。当MOR探测设备显示不正常时,应当停止观测MOR,不得使用主导能见度或其他能见度替代MOR,同时在《地面观测簿》(例行)纪要栏内注明设备故障情况和起止时间等。

例行观测时,应当观测代表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MOR。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观测主要跑道的接地地带的MOR。

用于MET REPORT/SPECIAL报告或事故观测需要时,首先应当观测代表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MOR,紧接着还应当分别观测代表跑道中间点(若有)和停止端(若有)的MOR,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按此顺序分别观测代表不同跑道和跑道不同位置的MOR。

当得到ATS部门的通知,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发生改变时,应当观测改变后的跑道接地地带的MOR。

第六节能见度的记录

各种能见度均以米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记录。

一、主导能见度的记录

(一)主导能见度按实际观测值记录在观测薄的相应栏内。

(二)当主导能见度降低到小于本机场SPECI报告标准中的最大值(以下简称能见度记录标准)时,应当在《地面观测簿》(例行)纪要栏内按“主要天气现象记录简字及出现时分―(主导能见度)时分―消失时分”的格式记录主导能见度的演变情况,并遵守下列规定:

1、主导能见度演变的记录应当遵循有观测并有变化即应当有记录的原则,详细记录主导能见度演变情况。

2、当影响能见度变坏的天气现象有数种时,主导能见度的变化应当记在主要影响能见度的一种天气现象的后面。

例如:2230同时出现BR和-SN,能见度主要受-SN影响,1300米,当能见度记录标准为1500/800米时(下同),应当在纪要栏内记为:

BR2230—

–-SN(1300)2230—SN(800)2245—-SN(1600)2250—2320

3、当主导能见度好转到等于或大于能见度记录标准时,应当记录一个高于标准的数值和时间。

例1:BR0001―(1400)0010―(1500)0132―(1900)0215―

例2:BR0020―(1300)0040―(1200)0124―(1600)0132―(1200)0340―(1000)0445―(1500)0645―(2000)0710―1010

4、如果主导能见度等于或高于本场记录标准后,又转坏到规定记录的变化标准时,应当连续记录。

例1:BR0001―(1200)0010―(1600)0132―(1300)0140―(1700)0220―0250

例2:BR0020―(1300)0040―(1200)0124―(1600)0132―(1200)0340―

(1000)0445―(1500)0645―(1100)0710―

5、当影响主导能见度变化情况的天气现象由一种变为另一种时,天气现象如属同类性质(除烟尘现象外),应当连续记录。

例如:BR2210―(1400)2238―FG(800)2305―FZFG(800)2320―FG(900)0010―BR(1100)0034―

但天气现象如不属同类性质,则应当分别记录。此时:

(1)若前一种天气现象消失,同时另一种天气现象出现时,消失和出现时间记为同一个时间,并加记能见度数值;

例1:BR(1300)2215―2230

-SN(1100)2230-

例2:BR(1200)2215―2230

SN(700)2230-

(2)若两种或以上天气现象同时存在,主导能见度的变化情况记在主要影响能见度的一种天气现象后面。

例1:―BR(1400)2215―

-SN(1200)2230―(1800)2235―(1300)2245―

例2:―RA2335―

―BR(1300)2335―(1800)0010―

例3:本场1720开始有BR,0230出现RA,受RA影响0240能见度为800米;0310变为-RA,能见度1400米,则记为:

BR1720―FG0240 ―BR0310―

-RA0140―RA(1200)0230―(800)0240―-RA(1400)0310―

6、如果到日界时间,主导能见度仍小于或等于能见度记录标准,应当按日期分别记录。当日的终止时间和次日的出现时间均记1600,并加记能见度数值。

7、非24小时观测的机场气象服务机构,如果上班时主导能见度已小于能见度记录标准,记录时先画一条短横线“―”,紧接其后不留空格记录“天气现象记录简字(主导能见度)观测时分―”。如果到最后一次观测时,主导能见度仍小于或等于能见度记录标准,应当在最后演变记录后面画一条短横线,表示该现象仍存在。

例1:某站2342观测时,发现已有轻雾,主导能见度1400米,记录为:

―BR(1400)2342―

例2:某站1150最后一次观测,主导能见度1500米,记录为:

-RA0820― +RA(1100)0930―-RA(1500)1150―

二、垂直能见度的记录

(一)当观测到垂直能见度时,应当在《地面观测薄》的相应栏记录。

(二)垂直能见度按实际观测到的数值记在低云“量状高”栏天气现象记录简字的右边。例如:FG120,FZFG90,SS50。

(三)不能判定垂直能见度时,则在低云“量状高”栏天气现象记录简字的右边记“///”。例如:FG///,FZFG///,SS///。

三、MOR的记录

MOR的记录应当遵照下列规定:

(一)例行观测时,应当按仪器实际显示的数值,只记录代表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MOR。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记录主要跑道的接地地带的MOR。

(二)用于MET REPORT/SPECIAL报告时,应当按仪器实际显示的数值,首先记录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MOR,紧接着分别记录中间点(若有)和停止端(若有)的MOR。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分别记录代表不同跑道和跑道不同位置的MOR。

(三)用于自动发报状态(以下简称AUTO)形式的METAR/SPECI报告,当恢复有人值守时,应当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进行补记。

(四)MOR的记录以“/”相隔。“/”左边记录跑道编号,“/”右边记录MOR 数值。如有二条或以上平行跑道时,应当在跑道编号的右边再附加L(左)、C(中)或R(右)字母。

第七节能见度的报告

一、主导能见度的报告

(一)在METAR/SPECI中,应当按照下列增量等级报告主导能见度:

(1)当主导能见度小于50 米时,报告为“0000”;

(2)当主导能见度大于或等于50 米、小于800 米时,以50 米为等级报告;

例如80米报告为0050; 140报告为0100;480米报告为0450;760米报告为0750;

(3)当主导能见度大于或等于800 米、小于5 000 米时,以100 米为等级报告;

例如980米报告为0900;1240米报告为1200;3400米报告为3400;4800米报告为4800;

(4)当主导能见度大于或等于5 000 米、小于10 000 米时,以1000 米为等级报告;

例如5500米报告为5000;7800米报告为7000;9500米报告为9000;

(5)当主导能见度大于或等于10 000 米时,报告“9999”(但适用“CAVOK”的条件时除外)。

例如10000米报告为9999,20000米报告为9999;

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当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二)在MET REPORT/SPECIAL中,应当按照下列增量等级报告主导能见度: (1)当主导能见度小于50 米时,报告为“BLW50M”;

(2)当主导能见度大于或等于50 米、小于800 米时,以50米为等级报告;

例如480米报告为VIS 450M;670米报告为VIS 650M;

(3)当主导能见度大于或等于800 米、小于5000 米时,以100 米为等级报告;

例如3750米报告为VIS 3700M;2400米报告为VIS 2400M;

(4)当主导能见度大于或等于5000 米、小于10000 米时,以1Km为等级报告;

例如5500米报告为VIS 5KM;6900米报告为VIS 6KM;

(5)当主导能见度大于或等于10000 米时,报告“10 Km”(但适用“CAVOK”的条件时除外)。

例如12000米报告为VIS 10KM

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当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三、MOR的报告

采用AUTO发报形式,编制METAR/SPECI时,有关MOR的报告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只需报告代表正在使用的跑道接地地带的MOR,不需注明在跑道上的位置。

(二)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报告代表主要跑道接地地带的MOR。

编制MET REPORT/SPECIAL时,有关MOR的报告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应当包括要素名称(VIS)、跑道标号(RWYnn[n])、代表的跑道位置、MOR及单位M(或KM)。

(二)如果MOR是仅在跑道接地地带附近某个位置观测的,在报告中不须标明位置。

(三)如果MOR是在沿跑道不止一个位置上观测的,应当首先报告代表接地地带的MOR,紧接着分别报告代表中间点和停止端的MOR。这些值所代表的位置应当分别用“TDZ”、“MID”和“END”标明。

(四)当使用的跑道不止一条时,应当分别报告每条跑道的MOR,并标明该值所对应的跑道和位置。

在AUTO形式的METAR/SPECI中,应当按下列增量等级报告MOR:

(一)当MOR小于50 米时,报告为“0000”;

(二)当MOR大于或等于50 米、小于800 米时,以50米为等级报告;

(三)当MOR大于或等于800 米、小于或等于5000 米时,以100 米为等级报告;

(四)当MOR大于5000 米、小于10000 米时,以1000米为等级报告;

(五)当MOR等于或大于10000 米时,报告为“9999”(但适用“CAVOK”的条件时除外)。

上述情况下,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当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在MET REPORT/SPECIAL中,应当按下列增量等级报告MOR:

(一)当MOR小于50 米时,报告为“BLW50M”;

(二)当MOR大于或等于50 米、小于800 米时,以50

米为等级报告;

(三)当MOR大于或等于800 米、小于或等于5000 米时,以100 米为等级报告;

(四)当MOR大于5000 米、小于10000 米时,以1000米为等级报告;

(五)当MOR等于或大于10000 米时,报告为“10KM”

(但适用“CAVOK”的条件时除外)。

上述情况下,当任何观测值不符合所使用的报告等级时,应当向下取最接近的一级。

当ATS部门或机场其他用户配置有和机场气象观测部门完全一致的MOR实时显示终端或MOR实时显示面板时,不再向上述单位报告MOR。如经协商确定,需要向本机场有关部门报告MOR时,应当按本规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报告MOR。

第八节飞行能见度

飞行能见度(又叫空中能见度)是指飞行员在空中透过座舱玻璃所能看清的目标物达到的最大距离。它可以是水平方向的,也可以是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的。在空中,飞行员报告的能见度一般是倾斜能见度。

倾斜能见度,是飞行员目视飞行时在座舱中能看到的地面最远目标距离。测量这一能见度的方法,一般是直接从地图上量取航空器至地面最远目标物的距离;还可以用从观测点飞到目标物上空的时间,乘以地速求得。

空中能见度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大气透明度以及目标和背景的亮度差异两个方面。由于空中能见度是飞行员在飞行中的航空器上观测的,因此,它具有不同

于地面能见度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由以下几条构成。

一、气层的透明度多变

由于航空器在不断运动,所经地区的大气透明度变化很大,因此飞行员视线所穿过的气层透明度也不断变化。如图4-3所示,在A点观测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透明度都较好,只有倾斜方向的透明度不好;在B点观测时,水平方向的透明度不好,但倾斜和垂直方向的透明度都比较好;在C点观测时,则水平、倾斜、垂直方向的透明度都不好。

图4-3 空中能见度随观测点的变化

例如,一架航空器要在被浅薄的雾掩盖的机场着陆(见图4-4),当航空器降落前通过A点时,飞行员垂直向下可以看到跑道。但当飞到B点下滑时,由于视线穿过的雾层的倾斜距离长,能见度比在A点坏得多,甚至看不见跑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不能以垂直能见度代替倾斜能见度,不要以为自己能在A 点下方处看到航空器,而在B点的航空器也能看到自己。

图4-4 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的差异

二、降水沾附座舱玻璃影响观测

降水对空中观测能见度有很大影响。因为飞行速度大,单位时间内座舱玻璃上碰到的降水物多,尤其是大阵雨和雨夹雪能形成强烈的水流,阻碍飞行员的视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一、总体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省(区、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要求建设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地面气象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新建或改造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应按本规范执行。已建气象观测场,应按本规范调整。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站内建设应环保,尽量减少硬化的水泥地。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包括地温表支撑架)、踏板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板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置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置。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 要设置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评估的公示牌,按照中国气象局统一要求公示观测环境状况证书的内容。 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省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地面气象观测中云记录方法论文

浅谈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的记录方法摘要:云的观测和记录在地面测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地面气象业务正处在改革中,但目前还在使用计算机编报,云还是需要观测员目测、记录,对于经验不足的观测员在云的记录和编报时也是最容易出错的,规范中关于云的观测很清楚,现将云的记录和编报进行总结,希望对参加测报工作有所帮助,尽量避免错情,以此来提高业务质量。 关键词:云记录输入编报 abstract: the clouds in the ground 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telemetry has a pivotal role, although the ground meteorological operations are in reform, but there is still in use computer prepare, cloud or need the spotter visual, records, for lack of experience in the cloud of records and operator is the most easy to make a mistake ones, code of the observation about cloud is clear, now will cloud of records and prepare to carry on the summary, hope to attend work, including help, try to avoid feeling wro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usiness. keywords: cloud record prepared input 中图分类号:s71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云量 云量的记录主要是记录总云量、低云量。以分数形式记载,总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附件1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 (2016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6年2月

编写说明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 2016年2月

目录 一. 观测业务要求 (1) (一) 观测时次 (1) (二) 观测项目 (1) (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2) (四) 校时 (4) 二. 观测与记录 (4) (一) 云 (4) (二) 能见度 (5) (三) 天气现象 (5) (四) 湿度 (8) (五) 降水 (8) (六) 蒸发 (9) (七) 雪深雪压 (10) (八) 电线积冰 (10) (九) 辐射 (11) (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1) (十一) 异常记录处理 (12) 三. 气象报告 (18) (一) 天气现象电码 (18) (二) 重要天气报 (19) 四. 应急加密观测 (24)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一.观测业务要求 1.1观测时次 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摘自气发〔2008〕475号) 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1.2观测项目 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与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 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 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

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与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与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1.3观测任务与流程 1、每日观测任务 (1)每日日出后与日落前巡视观测场与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与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瞧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与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摘要

吴宏钢2006/09/18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 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 00分,正点数据采样。 00-01分,完成自动项目的观测。 01-03分,向微机录入人工观测数据。 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视观测场和人工仪器设备。 45~60分观测云、能、温、湿、降水、风、压、地温、雪深等,连续观测天象。 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 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其余观测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值班员每日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 相差大于30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技术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

集器的内部时钟,保证误差在30秒之内。 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用钟表要每日19时对时,保证走时误差在30秒之内。 表1.1 定时自动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地平时 每小时20时每小时24时 观测项目气压、气温、湿度、风 向、风速、地温及其极 值和出现时间 时降水量、时蒸发量 日蒸发 量 辐射时曝辐量 辐射辐照度及 其极值、出现时 间 时日照时数 辐射日曝辐量 辐射日最大辐 照度及出现时 间 日照总时数 表1.2 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 时间 北京时真太阳时02、08、14、20 时 08时14时20时 日落后 观测项目云 能见度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向、风速 0-40cm地温 降水量 冻土 雪深 雪压 80~320cm 地温 地面状态 降水量 蒸发量 最高、最低 气温 最高、最低 地面温度 日日照时 数 说明:未使用自动气象站的基准站除02、08、14、20时外,其它正点时次还需观测压、温、湿、风。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场25m325m;条件限制16m(东西向)320m(南北向)。 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稀疏围栏约1.2m高。 草高不能超过20cm。 小路0.3~0.5m宽。 仪器东西间隔不小于4 m,南北间隔不小于3 m,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 m。 旧站址的观测记录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从1月1日开始。 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100m以上要对比观测,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2、08、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4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适用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规范引用文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完好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行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设备维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维护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维护记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注意事项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维护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 (第1号) 1、国家基本站和一般站,在人工和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定时观测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可参照基准站的规定处理? 答:可以。即人工观测记录和自动气象站的同类观测记录可相互代替。 2、自动气象站2分钟与10分钟平均风有缺测时,是否可以相互代替? 答:不能。自动站记录用人工站记录代替时,也遵循此原则。 3、人工观测站,湿度记录缺测,水汽压、露点温度如何用自动站记录代替? 答:当有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时,则用人工观测值反查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若相对湿度缺测,则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全部用自动站记录代替,若气温缺测,相对湿度不缺测,则水汽压和露点用自动站记录代替,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此时允许气温与相对湿度反查不一致的现象。 4、自动气象站中,因时极值不正常,影响日极值挑取,如何进行处理? 答:若某时时极值出现异常,而影响日极值挑取时,则将该时时值作缺测处理,如果能够判断该日极值不会出现在该时内,则该日日极值从其它正常时次记录中挑取;不能判断是否出现在该时内时,则改从已有的自动站时极值和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日极值挑取,若此时日极值为人工观测或从自记纸中挑取的值,则出现时间作缺测处理,若无人工观测记录,则从实有的自动站时极值中挑取日极

值,这些情况需在备注栏中注明。时极值可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OSSMO 2004)中,通过“逐日地面数据维护”和“逐日辐射数据维护”处理。 5、总辐射、净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的值相互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处理? 答:目前自动气象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 若在日出第2个小时至日落前2个小时之间(当为阴天或地面有积雪反射辐射很强时除外)净辐射值出现负值,或日落后至日出前净辐射出现正值,当时曝辐量的绝对值>0.10时,可将该时的值作缺测处理,再用内插法求得该时值;若在日落之后和日出之前有总辐射、直接辐射、散辐辐射、反射辐射,则将其作0处理;日极值不正常时,按照第4条解答处理。 若记录之间有矛盾,但不是很突出或不能判断是何要素有明显错误,则维持原记录;若能判断某要素有明显错误时,则先将该要素的记录值按缺测处理,再按记录缺测时的处理规定对该记录进行处理,此时在备注栏中注明。当出现水平面直接辐射等于或大于垂直于太阳面的直接辐射时,维护原记录。若水平面直接辐射较大,应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常。 6、内插是否可以跨日界? 答:可以。 7、辐射记录的时曝辐量缺测时,若无正点辐照度值,如何处理? 答:可用内插法求得,此时对于跨日出、日落的时次(包括前后两时次),应按梯形法进行内插。 8、对于风、湿度记录,如何进行内插? 答:《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23.2.1⑵②括号中的内容修改为“风、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荟萃内容)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变化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观测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 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 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和标准答案 一、单选 1、________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A:地面气象观测B:地面气象观测记录C:地面气象资料 2、除日照外,其他各类自记仪器的换纸时间应根据_____________而定。 A: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B:台站的规定C:自记纸上的开始时间 3、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________年。 A:1 B:2 C:3 4、需要记录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分别有____种。 A:5 B:6 C:7 D:8 5、计算海平面气压时,我国以________海面平均高度为海平面基准点。 A:渤海B:黄海C:东海 6、干湿球温度表不适用在低温下测定湿度,这是因为相对湿度由0变化至100%,湿球温度__________。 A:变化太大B:变化太小 C:不易溶冰 7、调整最高温度表时,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手臂向外伸出约________度,用大臂将表前 后甩动。 A:20 B:30 C:40 8、地面三支温度表须水平地安放在地温场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按________的顺序自北向南平行排 列。 A:0cm、最低、最高B:0cm、最高、最低C:最低、最高、0cm 9、出现浮尘时,水平能见度________。 A:在1.0~10.0千米之间B:<10.0千米C:<1.0千米D:≤1.0千米 10、人工日照观测使用的时间是_______。 A: 北京时B: 世界时C: 真太阳时D: 地方平均太阳时 11、若A代表干球,B代表湿球,C代表最低气温,D代表最高气温,E代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则 5日20时的观测顺序为_______。 A:ABCDE B:ABEDC C: ABECD D: BAECD 12、某日20时观测前和观测时有降水,降水量观测之后,在19点59分降水停止,而后20点05分 降水又重新开始。这时____________。 A:应在20时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记入当日20时降水量栏。 B:不必进行补测待次日一并处理。 C:应在正点补测一次降水量,仅作编报用。 D:是否补测降水量由观测员自行确定。 13、《规范》规定:湿球温度表下面的水杯杯口距湿球球部应约____________cm,水杯中的蒸馏水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试题及答案1、地面气象观测获取的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2、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时的天气状况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 3、值班员每天19时正点检查屏幕显示的采集器时钟,当与电台报时的北京时相差大于30 秒时,在正点后按自动气象站操作手册规定的操作方法调整采集器的内部时钟。 4、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5、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米宽的小路,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6、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

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米,南北间隔不小于3米,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米。7、为取得全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在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应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应从1月1日开始。 8、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者,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9、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10、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或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进行观测时,为了解取得的资料序列的非均一性,必须进行平行观测。当人工观测改为自动观测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为2年。当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时,平行观测期限至少不得少于3个月。11、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12、积雨云常产生雷暴、阵雨,或有雨旛下垂。有时产生飑或 1 降冰雹。云底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结

云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云的观测应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进行,云的观测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观测时,如阳光较强,须戴黑色(或暗色)眼镜。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估计云量的地点应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 总云量的记录 全天无云,总云量记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记10;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只要从云隙中可见青天,则记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总云量记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总云量记2,其余依次类推。 天空有少许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点五时,总云量记0。 低云量的记录 低云量的记录方法,与总云量同。 云高指云底距测站的垂直距离,以米(m)为单位,记录取整数 云幕球测云高激光测云仪测云高云幕灯测云高 人工观测能见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见度。有效水平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能看到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地面上的一些物理现象。它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和其他现象等,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以百帕(hPa)为单位,取1位小数。 空气温度(简称气温,下同)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空气湿度(简称湿度,下同)是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地面观测中测定的是离地面1.50米高度处的气温和湿度。 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它是由许多在时空上随机变化的小尺度脉动叠加在大尺度规则气流上的一种三维矢量。 地面气象观测中测量的风是两维矢量(水平运动),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最多风向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出现频数最多的风向。人工观测,风向用十六方位法;自动观测,风向以度(°)为单位。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移动的水平距离。风速以米/秒(m/s)为单位,取1位小数。最大风速是指在某个时段内出现的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值。极大风速(阵风)是指某个时段内出现的最大瞬时风速值。瞬时风速是指3秒钟的平均风速。 风的平均量是指在规定时间段的平均值,有3秒钟、2分钟和10分钟的平均值。 人工观测时,测量平均风速和最多风向。配有自记仪器的要作风向风速的连续记录并进行整理。 自动观测时,测量平均风速、平均风向、最大风速、极大风速。 测量风的仪器主要有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EN型系列测风数据处理仪、海岛自动测风站、轻便风向风速表、单翼风向传感器和风杯风速传感器等。 当没有测定风向风速的仪器,或虽有仪器但因故障而不能使用时,可按照附录3目测风向和风力。 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的水。 降水观测包括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降水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未经蒸发、渗透、流失的降水,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取1位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 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 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 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引用文件 (1) 1.3 设备结构 (1) 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 2 完好标准 (2) 2.1 系统结构 (2) 2.2 技术性能 (2) 2.3 技术资料 (2) 2.4 运行环境 (2) 3 设备维护 (2) 3.1 维护时间 (3) 3.2 维护内容 (3) 3.3 系统测试 (5) 4 维护记录 (5) 5 注意事项 (5)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 (6) 附录B:维护工具 (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一编总则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组织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气象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定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本规范是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业务规则和技术规定,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是对本规范的必要补充,编制时必须以本规范为依据,其内容不得与之相违背。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在认真贯彻执行本规范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和业务软件的技术、操作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确保正确顺利地完成地面气象观测任务。 本规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属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1.1观测站的分类以及观测方式和任务 1.1.1观测站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不同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单选 1.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发挥其 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D A 比较性 B 代表性 C 真实性 D 完整性 2.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 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面温度(含草温)、()。A A 雪深 B 雪压 C浅层和深层地温 D云量 3.某一般站观测项目包含能见度、冻土、雪深、雪压、降水量(结冰期),以下哪个是该站20时观测项目:A A能见度 B冻土 C雪深 D雪压 4.复验日照需更正的,在次日()时前更正上传。C A 08 B 09 C 10 D 11 5. 若已自动发送的日数据异常(或分钟数据文件未按时上传),在次日()时前通过业务软件更正(或重新)上传。A A 08 B 09 C 10 D 11 6.夜间正点记录异常时,应在当日10时前完成修改、上传。 A 08 B 09 C 10 D 12

7. 视程障碍现象自动判识的台站,扬沙、浮尘、霾的能见度判识阈值为()。D A 1.0km B 10.0km C 0.75km D 7.5km 8.若某站某日17、18、19、20、21、22、23、00时由持续霾现象记录,则在()记霾。C A 日界前 B 日界后 C 日界前、后 9.承担辐射观测任务的台站,辐射表夜间可不加盖,但应在北京时()时前检查直接辐射表跟踪(对光点)、散射辐射表感应面遮蔽和净全辐射表薄膜罩状况。A A 08 B 09 C 10 10.A文件中降水量的方式位X=( )。有自动观测记录时,第1段定时降水量用自动观测数据代替,2段自动降水量不变,第3段降水上下连接值以自动降水量为准。C A 4 B A C 6 D 9 多选 1. 基准站、基本站定时人工观测次数为每日()次,一般站定时人工观测次数为每日()次。(有顺序)EC A 1 B 2 C 3 D 4 E 5 F 6 2.以下哪些不是基准站、基本站20时的观测项目:DEF A总云量 B低云量 C云高 D冻土 E雪深 F雪压3.每日()和()巡视观测场和现用自动站的采集器、传 感器、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等仪器设备及备份观测设备。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理论试题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理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必须具有()、()、()。 2.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分为()和()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和()。 3.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和()。 4.仪器之间的东西间隔不小于(),南北间隔不小于()。 5.日出之前,日落之后,在阳光反射下,卷云常呈鲜明的( )或( )。 6.能见度观测记录以千米为单位,取一位小数,第二位小数舍去,不足()千米记()。 7.冰针是飘浮于空中的很微小的片状或(),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或其他()的现象。多出现在高纬度和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 8、降水现象有几种(),雷电现象有哪几种( )。 9、每月5、10、15、20、25日和月末最后1天,若雪深已达到()或以上时,在雪深()或()后,应在观测雪深的地点附近进行()。 10、在一给定时间,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射度达到或超过()的那段时间总和,以小时为单位,取一位小数。 11、计算海平面气压将地面气象观测站不同高度的()订正到()。我国以黄海海面平均高度为()。 12、温度计的记录与实测值相比较,误差超过()时,应及时调整仪器笔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将对错对号标在题号) 1、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基本任务之一,必须严肃、认真、负责地做好。() 2、高山站云笼罩测站时,按雾记录,若云雾移出测站时,应按云记录()。 3、某月只有3、10、28有0.0的降水,最大连续降水日数填1,降水量填0.0,起止日期栏任选。() 4、大量极细微的尘粒,均匀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判断为烟幕。()

电子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使用说明

电子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使用说明 一、简介 随着《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面铺开,老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要求,因此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组织编写了新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了方便新《规范》的推行和应用,监测网络司同步组织研制了电子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电子版《规范》利用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电子文本进行编排,运用超媒体(Hypermedia)技术,并适当补充气象云图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一套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组织有序、查阅方便的电子书,是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配套的技术资料。 电子版《规范》运行于WINDOWS 98及后续的操作系统,要求操作系统上有CHM帮助系统。 二、功能 电子版《规范》内容主要包括: 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按新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电子文档编排,因电子版研发在纸质规范印刷之前,故页号未能一一对应。 地面气象电码手册 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1999年颁布的《地面气象电码手册》。 气象云图、 主要是中国气象局印制出版的《气象云图》画册,包括将所有云状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信息。 气象法律法规 主要包括《气象法》、国务院关于观测环境保护的有关文件等法律、法规。 业务管理规章 国家局制定的有关气象业务方面的规定。 地方业务管理规定 为各省设定统一的挂接接口,由各省将本省有关文件按指定格式编辑处理后编译成CHM文件挂接到系统中。 相关网站的链接 主要提供国内外有关气象方面的网站链接。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CHML文件,可以利用WINDOWS帮助系统提供的“目录”、“索引”、“全文搜索”等多种检索方式进行浏览和查阅。下图是电子版“规范”的主界面。 三、安装 1、运行安装包中的“setup.exe”程序,按照提示进行操作,系统将自动完成程序安装。 2、软字库的安装:天气现象等特殊符号需要自编“软字库”的支持,此软字库与AHDM50软字库相同,若已安装过则不需要安装,否则需要将这两个文件拷贝系统字库所在的文件夹,但还需要手工进行链接,具体操作如下: a、在windows98(95)操作系统中,将安装目录下的两个文件拷贝至windows文件夹中;winnt(xp)操作系统中,将安装目录下的两个文件拷贝至系统目录下fonts文件夹中。 b、打开造字程序,点击“文件”菜单,选择“字体链接”,当“字体链接”窗体出现后,在EUDC字体的类型方框中点击“与所有字体链接”按钮,并按“确定”按钮即可完成软字库安装。 c、若安装前已经链接过,这时应退出系统至DOS,把拷贝至指定文件夹。再返回windows进行字库链接。 四、操作 电子版《规范》是一个采用Microsoft HTML Help 系统制作的HTML Help 文件,内容在一个类似于浏览器的窗口中显示。该窗口是一个分为三个窗格的帮助窗口。顶端的窗格包含有工具栏,左侧的窗格包含有各种定位方法,右侧的窗格则显示主题内容,此窗格拥有完整的浏览器功能。定位窗格包含有“目录”、“索引”、“搜索”及“书签”选项卡。单击目录、索引、或书签列表中的主题,即可浏览电子版《规范》中的各种信息。“搜索”选项卡可用于查找出现在《规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要求规范(试行)

附件1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自动气象站》等相关文件和相关国家标准,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自动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型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部分。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管理。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李社宏、张世昌、王柏林、张晓妮、于进江、毛峰、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新型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本规范不包括云高仪等未在全国全面布设的自动观测仪器的维护,将在以后的修订中逐步增加。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设备结构 (1) 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 2 完好标准 (3) 2.1 系统结构 (3) 2.2 技术性能 (3) 2.3 技术资料 (4) 2.4 运行环境 (4) 3 设备维护 (4) 3.1 日巡视 (4) 3.2 周维护 (6) 3.3 月维护 (7) 3.4 年维护 (10) 4 维护记录 (11) 5 安全注意事项 (11) 附录A 辐射传感器维护 (12) 附录B 自动气象站维护工具和物品 (15) 附录C 日巡视记录表 (16) 附录D 周维护记录表 (18) 附录E 月维护记录表 (19) 附录F 年维护记录表 (2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