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电视节目分析《新闻调查》

编者按:《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专栏中的一个异数,它有着良好的品质,却从不曾在众声喧哗的评议中占一席之地,它不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般耀目,也不像《实话实说》般有观众缘,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人们对《新闻调查》似乎陷入沉默或失语当中。这个专辑试图从《新闻调查》运作的观念、模式,选题的内容,节目的形态特征,制作手段进行各侧面的剖析,以图对《新闻调查》发展的历程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1996年5月17日《宏志班》播出开始,至今4年时间,累计200余期节目,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的成就和缺陷,都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其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宣传舆论工具的政治权威性,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敏感问题,进行新闻取证、分析和透视,从而引起了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其缺陷之处,恰恰就在成功的背后。立论的政治权威意识,调查过程自上而下的舆论监督感,编辑制作的启蒙说教姿态,严重地制约了这个电视栏目精神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

,报道语言文书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

一、站在什么角度调查

站在工作的角度,自上而下地进行舆论导向或舆论监督式的新闻调查,是《新闻调查》栏目中大部分节目的基本形式特征。

1997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时隔12年后,又一次实现对美国的正式访问。11月4日,《新闻调查》播出一期题为《跨世纪的访问》的

节目。

"在克林顿总统为江泽民主席主持的欢迎仪式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我们不禁想起25年以前,第一位到达中国的美国总统。"节目以此开头,回顾历史,再拉回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高屋建瓴,大开大合,采用大题材、大视野,社论、政论,加学术论文的格式,依次从"几度起伏的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是核心问题"、"江主席登上哈佛讲坛"、"'中国威胁论'--一些美国人的借口"、"'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克林顿的许诺"和"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歧、问题实质,都作出高度概括性和权威性的阐释。

这是《新闻调查》栏目里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一种节目形式。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对于某些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者某些特别的问题,作出具有权威性的新闻评论,发挥其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鲜明舆论导向作用。就节目本身来说,这些节

目都是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制作相当精良的,但是时时处处都带着一副导向的腔调。

所谓"导向腔调",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居高临下地谈问题,看问题,缺乏贴近民众的可亲可近性。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21日的《新闻调查》栏目播出《重

庆:中国第四直辖市》,煞费苦心地解释什么是直辖市,重庆改为直辖市的历史、现状、缘起、意义,以及当时重庆市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如何脱贫和发展。这期节目,如果从普及宣传宪法知识,宣传报道人大工作的角度来说,是未尝不可的;但是,如果从普通观众的角度,甚至是与此有直接关系的重庆市市民来看,则显得距离远了,那是在谈至少重庆市一级领导同志才有可能直接接触到的问题。至于重庆市改为直辖市这样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情,对于一个普通的重庆市市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节目没有对此作出新闻调查,也就失去了让一个普通老百姓收看这次节目的

兴趣。

其二,是满足于对问题表象的一般描述性调查,缺乏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历史的精神文化空间拓展。今年7月7日,是"芦沟桥事变"67周年的日子,《新闻调查》制作播出了《幸存者证言》。节目就南京市民现年83岁的李秀英老人,曾经蒙受日本侵略军的残酷强暴,现在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而日本侵略势力辩护者松村峻夫却著述否定李秀英存在的事件,调查李秀英本人及其健在的小学同学兼危难救助的护士,旁证当年在南京的德国商人拉贝、国际红十字会美国医生威尔逊、南京红十字会主席马吉医生留下的文

字、图片和摄像资料,证明李秀英其人及其遭遇的客观真实性,并借以表达希望此案能尽快得到公正判决,让日本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谢罪,今后两国人民之间能够长期友好下去的良好愿望。由于节目采用就事论事的新闻调查、取证、论证方法,整个节目显得很拘紧,很沉闷,结论也就缺乏应有的力度。其实,对于这桩诉讼案的态度立场问题,反映着一个和平民族与一个侵略性民族的文化观念分歧和矛盾。抗日战争距离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时至今日,我们只有将这种民族文化观念深层的分歧和矛盾充分揭示出来,才足以警醒同胞,警醒每一个有良心的日本人,警醒所有当今的世人们。而这种文化观念的分歧和矛盾,非它,就在李秀英老人行云流水,青年不幸蒙难--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晚年不幸蒙冤--竟然被日本侵略势力的辩护者否定真实生命存在--的日常生活中。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今年7月14日的节目《羊泉村记忆》里。记者千里迢迢地来到山西盂县,寻找到当年惨遭日本侵略者禽兽般蹂躏的幸存者万爱花、刘面换、赵润梅三位老人,请她们倾诉并见证惨遭蹂躏的经过、地点和伤害;同时,又表现出对于现在她们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的一副

公正立场,询问:如果得不到满意的判决,你们会怎么样?殊不知,这场跨国诉讼案,无论她们能不能打赢,新闻调查的目的不应当仅仅在于关注案情本身,也不应当仅仅在于最后结果如何,而应当在于通过新闻调查,揭示出事件背后所包涵的已经深深地嵌入痛苦无告的中国劳动妇女生命血肉里的现实历史内容。

值得一提的倒是这期节目里,在几个场景转换关头,编导别出心裁地借用了中国北方民间乐器唢呐悲怆的音乐,配以黄土地沧桑壮阔的场景,点染了这些曾

经为民族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们的命运主题。这

是无言的歌,打破了节目的沉闷,唱响了新闻事件背后人物生活与命运的题中应有之意。遗憾的是,这几处背景音乐都是片段的、无言的,题中应有之意始终没有表现出来。

其三,是一副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政论口气。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栏目开篇节目《宏志班》用这样的口气引出节目话题:

"曾经有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北京人的生活:读《精品购物指南》,打的去豪华商场购物消费。但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些人收入比较低,生活相对困难。比如说在北京,月收入在210元以下的下岗职工就有5.5万多人。在这样的家庭中,经济的困难自不必说。……"

事件缘由是早在一年前,北京广渠门中学公开向社会招收家庭月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即低于当时北京市政府规定的生活贫困线家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然后组成了一个54人的"宏志班",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新闻主体事件的导入,为什么要作为一番议论的例证才出现呢?在整个节目中,先后有两次集中的议论反诘推动节目情节展开。

-"那么,这个宏志班是怎样诞生的?它为什么会成为热点?它怎么在开办半年时间,就有了像电视剧一样的情节呢?"

-"但是,宏志班之所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是因为围绕宏志班暴露出很

多问题。在很多富裕的孩子当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宏志班,他们平常怎样接触?谁会影响谁?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否会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哪些影响?宏志班会成为明星班吗?宏志班会继续办下去吗?"

发生在整个宏志班里54名同学身上生动感人的现实命运故事,都被纳入了上述调查论证的疑问框架中。可以说,这期节目的全部思想内涵,也就被这些带有强烈政论口气的疑问句设定了。

1997年8月8日播出的节目《国家的孩子》,就现有节目当中所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生活故事和人生命运。正如节目编导后来在采访笔记中说的那样,"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动人的成长故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刻骨铭心的草原情结。"①可惜的是,所有这些丰富生动的人生内容,都被剪裁包装在一个由政论口气出现的既定历史大背景下,并且最后被用来说明一个人人耳焉能熟的舆论导向性的政治结论。

这是属于一种歌颂性的新闻调查,但是由于节目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姿态,站在工作总结的角度进行调查论证,板结了新闻题材本身应有的丰富生活、命运内涵的展示,所以给人不痛不痒,看了就算看了,没看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感觉。

代表某种政治权威,依照既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运行规则,选择工作式的自上而下的新闻调查角度,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执行着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政治使命,这促使《新闻调查》取得了颇可以骄人的成就,同时,也致命地限定了这

档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性电视节目,在社会转型,世纪交替的伟大历史时期,所可能有,也应当有的更大思想文化作为。

二、从哪里取得调查材料

一般普遍意义上的新闻调查,应当从调查对象有关的各个方面取得调查材料。但是,代表政治权威承担舆论监督任务的《新闻调查》栏目,却有着相对被限定的取得调查材料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以政治权限来区分的,通常是在省(部)级以下(不含省部级),与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普通民众往往只有旁证的资格。

这在批评暴露性新闻调查节目中表现得犹为明显。因为我们所说的和所见到的舆论监督,实质上是政治监督,政策法令执行情况的监督。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的新闻调查,当然要从新闻事件所可能涉及到的各级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去取得调查材料。

1997年5月30日播出的节目《追踪私盐》,就社会上日渐猖獗的私盐问

题进行新闻调查。私盐猖獗不仅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食盐专营的规定,而且由于私盐缺碘将导致食用者轻者致病,重者丧命的严重后果。应当说,在这个问题上,执行国家的法令与维护人民的群众利益之间,是完全统一的。节目以记者直接参与并现场记录安徽省和合肥市的盐政执法人员的一次执法过程为逻辑线索,然后继续追踪私盐猖獗的流通渠道、源头所在。节目中间,穿插以"祸国殃民的行当",介绍私盐造成的危害性;最后,以"为了子孙后代"为题,采访专家学者,强调打击私盐的重要性。

这样一期节目,有热热闹闹的场面,有辛辛苦苦的追踪调查,有言之凿

凿的逻辑论证,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对打击私盐工作进行舆论监督的作用。可是,普通观众对节目却反应平平。为什么?因为节目调查取证、论证的材料,都是走着"中下层"和"中上层"政权路线,用对盐业专营执法工作的舆论监督,取代了这项法规执行对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休戚相关的生活内容的生动揭示,从而严重削弱了节目应有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也削弱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更好发挥。其实,在私盐猖獗,各执一辞的形势下,要想彻底杜绝私盐泛滥,必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私盐的危害,借以动员社会,打一场禁止私盐买卖的人民战争,才能够真正消灭私盐这一死灰复燃的社会公害。

将电视这一现代社会强势传播媒体和公共文化空间,整合成简单的政治执法工具,不仅不利于电视事业的发展,社会文化空间的开拓,而且,也不利于舆论监督作用的真正发挥。

云南省开远糖厂造纸改扩建项目工程,原定2年时间完成,最后却拖到14年,工程投资也由最初预算的1800万元膨胀到1.2亿元。这种惊人的浪费现象,是计划经济体制结出的恶瘤,同时也是人们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渐滋生的等待依赖观念的产物。如果记者满足于从各级领导部门获得权威性的数据材料,将新闻调查的取证范围局限在计划经济的体制运行上,那么,节目就会流为一般工作性的舆论监督;如果记者不满足于仅仅从各级领导部门获得一般权威性的统计

数据,而是将新闻调查的取证范围扩大到为什么普通职工对于身边一片被围占了14年的工地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再论证那被白白浪费的钱财其实与每一个职工群众都有着的直接利益关系,那么,节目就可能造成对于普通群众性观众的强大精神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1997年5月23日播出的节目《"胡子工程"备忘录》,走的是前一条调查取证的路数。

也许节目编导后来对此有所觉悟,②一年后,该节目内容被收?quot;新闻调查'97实录"《新闻背后的新闻》一书时,片名被改为《"胡子工程"何时了》。

调查材料是为调查动机和结论服务的,当动机和结论都被严格限定之后,材料的获得也就有了大体固定的范围、方式和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媒体都是在严格限定了的动机与结论之间运行,所以,调查性报道中的证据获得和使用也就随之出现了可以划分的等级。"政府文件,如统计数字、审计报告、职能部门提交的报告等,虽然也有掺杂使假的情况出现,但它们仍基本保持了较高的可信度,是最值得引用的证据之一?quot;③《新闻调查》栏目里的节目,从各级政府部门获得调查材料,往往比从其他途径获得材料的可能,要多得多。这不一定就是《新闻调查》的记者们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不深入群众,而更有可能的是因为社会体制和电视观念的根本制约。

太湖污染,蓝藻爆发,其污染源已经不是单一的某个点,而是环太湖流域到处都有成片成片的污染源。1997年10月10日《新闻调查》为此播出一期节目《谁为太湖负责》。太湖污染已经病入膏肓,"谁为太湖负责?"新闻调查的题目实在是叫得好。节目中先后采访了--

江苏省无锡市环保局局长王辰斗;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虞孝感;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顾问汪耀斌;

江苏省环保局局长史振华;

无锡市副市长陈林荣;

浙江省环保局局长黄家矩;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陈荷生;

苏州市副市长沈长全……

节目中所有采访对象无一例外地都是各级领导干部,让他们谈太湖污染的危害,治理污染的工作情况。作为尚方宝剑征引的法规资料有--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的观念;

1992年国务院决定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即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订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部分内容;

1996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太湖流域要在1998年排污达标,2000年湖水变清目标……

节目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调查采访对象,是建立在这样的观念前提上--

"太湖治污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观念的转变,……"

现在的问题是,"水污染要治理,这是环太湖各市领导的共识,但如何治理?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当然,即使我们承认上述观念前提,也不能希望一期节目就可以统一环太湖各市领导的认识问题。时至今日,太湖流域污染问题依然成为不大不小的新闻时时出现在报刊上。④这是未能改变的现实,同时也是对上述电视节目的观念质疑。当《新闻调查》轻车熟路地将太湖污染治理问题,当作环太湖流域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问题,以及对工作的认识问题,新闻调查就丧失了自己在社会现实面前应有的批判立场和舆论监督功能。面对太湖难看更难喝的一湖污水,面对害在当代危在子孙的太湖污染,如此新闻调查没有,膊豢赡苣芄徽嬲钊肷睿罢壹榷ㄌ逯乒勰钪獾闹ぞ荩⑾置挥斜环⑾值闹⒔幔卣瓜钟泄勰钗醇暗木裎幕占洹?

其实,轻车熟路上也是有陷阱的。当这期《新闻调查》节目的取证范围设定在各级环保部门和分管环保的领导身上,陷阱就在于现行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些部门的职权,是不可能真正彻底解决太湖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太湖污染由点到面,积重难返,根源在八十年代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是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今天应当重新审视这个发展模式,必须深刻质疑这个发展道路。

生活永远大于观念。文学创作是这样,电视节目创作也是这样。《新闻调查》栏目如果不能从现有电视观念中走出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介入,而是满足于对问题作一般工作性的舆论监督,不但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就是舆论监督功能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三、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调查作用

电视作为现代社会强势传播媒体,当其充当自上而下的行政工作性的舆论监督工具时,只有在调查对象是属于局部的,属于某一级政府部门可以独立控制的问题,才有可能发挥其一定的调查作用。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往往显得苍白乏力。

近代社会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以来,我们在工业化、现代化

的发展道路上争先恐后,突飞猛进。只有当我们已经工业化、现代化,才发现我们正在为此付出的代价。太湖污染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不复存在;草原垦荒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难寻;湖滩开发了,来鄱阳湖越冬的已经濒临绝种的飞禽遭了殃……《新闻调查》栏目既然已经把注视的目光投向这些令人揪心的新闻事件,为什么始终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调查作用呢?

西双版纳是我国最集中最典型的一块热带雨林风光,在这里还有经过我国几代科研工作者艰苦努力而创设的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的橡胶科研与生产基地。九十年代初,自从电视连续剧《孽债》播出后,西双版纳声名鹊起。不论是背着孽债的上海知青,还是毫无负担的城市游客,都一窝蜂地涌进了版纳平静的生活。而西双版纳的干部群众都喜不自禁地借此大力发展旅游事业,不停息

地盖旅社、饭店、富丽堂皇的星级宾馆。于是,浓烟滚滚的砖瓦厂就接二连三地崛起了。数年之间,在一直承担着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周围不到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密集地分布着8家砖瓦厂。日夜焚烧的浓烟,终于严重危及了有"国家橡胶种质资源基因库"之称的热带植物研究所。

1997年7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为此播出节目《污染事件发生前后》,仅就热带植物研究所被污染事件进行新闻调查。调查结论是,为了维护更高的利益,必须牺牲局部利益,采用行政手段治理、整顿或关闭砖瓦厂。

这期节目的调查对象自我限定在8家砖瓦厂,那么,即使节目可以促使有关部门整治这8家砖瓦厂,却无法阻止滚滚而来的现代化思潮。造成对热带植物研究所直接威胁的是8家砖瓦厂,构成对橡胶林和基因库间接影响和深远威胁的却是从城市流向边少地区的人流、物流和潮流。节目策划刘山鹰已经看得很清楚,"其实,与其说是版纳人要'革命',倒不如说是现代都市人刺激了版纳这片净土。"⑤既然如此,为什么这期节目仅就污染事件进行调查,而没有深入追究事件背后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模式,或者更进一步就西双版纳的发展道路问题进行新闻调查呢?

可以说,解救热带植物研究所被污染问题,对于电视新闻调查来说,是一个工作监督问题,而解救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风光被破坏问题,则是一个涉及社会发展方向道路的问题。工作监督不是不重要,而是工作监督只能解决工作范围内的问题,要使得工作范围内的问题沿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解决,就必须追究事件背后的历史与未来,人物与命运。

淮河污染,是《新闻调查》栏目给予特别关注的问题,迄今已经先后制作了3期节目。前两期节目《淮河水》(1996年8月16日)和《再访淮河》(1997年12月26日),都是站在政府工作的角度,视淮河污染为一个不言自明的严重问题,新闻调查的目的设定在为了更好地宣传贯彻执行中央领导的有关指示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工作计划。

生存在淮河中下游被污染流域里的群众生活和命运,只在列举例证时才被介绍到。作为第二次节目的编导之一刘春,在节目外的其他文章中才提到自己曾在淮河边遇到的一幕触目惊心的场面--

在河南沈丘县城,淮河支流沙河流经之处,"沿河所有建筑上的铜字嵌铭都受不了河气的浸蚀而锈迹模糊。铜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我们的摄像机一出现,四周便围满激动的人群,它让我明白'怨声载道'这一词的原始含义。"生活在河边张岗玉村的几位老农,"显然对来访的记者已经麻木。他们说'告也告不赢',又说这两个村子得癌症的人多,光棍汉多,'谁家的闺女愿意嫁到咱这!"⑥

淮河污染是近二十年来淮河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场灾难。它将经济发展,社会变革造成的利益重新划分,推上了一个极端的层次。作为肩负着抚慰民心,稳定大局之重任的国家级电视台,其《新闻调查》栏目既要暴露问题,又要掩饰矛盾,还要促进工作开展,就只能在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框架里伸伸手脚弯弯腰,作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开明状。

时间在流逝,淮河污染有增无减。今年5月18日,阜阳市颖河区终于发生了由于淮河支流颖河河水极其严重污染,硫化氢气体中毒导致6人死亡、4人受伤的惨案。7月28日,《新闻调查》栏目又播出了第三期节目《七里沟悬疑》。到这期节目才将新闻调查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淮河岸边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上来。

虽然很可能这将引发一场民告官的案件以了结问题,但是,毕竟《新闻

调查》栏目在淮河污染问题上,经过先后三次关注,调查的角度开始发生了变化,取证的范围有了转变,其新闻从业人员的电视理念也出现了新的萌动。

四、新闻调查是务虚还是务实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调查角度选择、取证范围和调查结果,是骨子里的国家意识形态内涵决定了的。其出现并赖以存在着的社会政治体制和思想意识形态,是其取得成就与存在缺陷的深远背景和深刻原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初的几年时间,我们是在言路不畅,低落沉闷的环

境中走过的。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早间电视新闻娱乐栏目《东方时空》,在初步改变人们原来早晨不看电视新闻(也没有电视新闻可看)的习惯之后,接着于1994年4月推出新闻评论性电视栏目《焦点访谈》,以国家级电视台的权威身份,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某些腐败现象和不合理现象,进行暴露批评,从而在群众中树立起率先打破沉闷,广泛洞开言路的开明形象。在此基础上,中央电视台又于1996年3月推出生活聊天性栏目《实话实说》,让那些早晨之后不得不滞留在家的劳动者,因为不能再流汗,就让你发笑或流泪。⑦同年5月,推出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调查》。

这些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相继播出,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主持社会主流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其沟通社会层次之间的信息,抒发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缓和现实利益矛盾对立等基本社会功能,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非常相象。不同的是,文学作品的言论路数是自下而上的,而电视节目的言论路数却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作品与电视节目所使用的传播介质的不同,而且更重要是由于言论路数的角度倾向的差异,使得这些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调查》节目缺少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是从监督政府工作,主持国家舆论导向的角度出发的。

"我们对于错误现象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正确的观念。舆论监督的标准是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法令,而各级政府的职能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当一些地方的工作背离了这些原则时,它的上级或有关部门有责任予以纠正。舆论监督的介入,不过是为了帮助各级政府及早发现问题并尽快加以解决。就是说各级政府工作的目标和舆论监督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是中国舆论功能所独具的特色。"特色云者,是长处存之,短处亦存之,理解为之,不理解亦为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种舆论功能特色就表现为,"由于我们的新闻舆论必须反映党的意志、政府的意志、人民的意志,这一命题隐含的内容便是我们实施舆论监督的结果必须是对政府工作有利的。我们的记者常常以问题报道后能否得到解决来判断一则批评性新闻的可操作性。"⑧的确,这是一种很简单的电视操作技巧,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就从工作技巧的方面提出了一个问题:新闻调查是务虚还是务实?

从新闻评论部的几个栏目定位关系上说,《新闻调查》应当可以充分发挥45分钟的长度优势,由对具体新闻事件的关注,引向对情感、道德、法理、思想等精神文化领域的调查。这样,可以与《东方时空》的新闻报道、《焦点访谈》的问题暴露、《实话实说》的谈话聊天,有明显的区别。

从电视理论上说,45分钟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完全有可能在人的生活与命运,社会的历史与未来,时代的精神与心理等精神文化领域,开拓出新的电视空间。"电视新闻的社会批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还应当更为深刻地体现在思想批评、文化批评、道德批评以及价值观念的引导方面。"⑨

从观众接受上说,那些有着强烈的人生命运感,具有真实具体的生活内容,透视着人伦精神理性,反映着正在发生的历史面貌的节目,总是能够招人并留人的。

1998年4月24日播出的节目《大官村里选村官》,记者深入东北农村,捕捉到农民兄弟对于行使自己投票选举村长权力的那份神圣,引人入胜。该节目1999年2月荣获摩纳哥蒙特卡罗电视节纪录片类"女神"银质奖。

1999年4月9日播出的节目《第二次生命》,通过对一起活体换肾手术新闻事件的调查,抓住了生活中令人揪心的手术场面,为人们提供了重新体会并审视东方人伦的机会。是这种可以惊天动地的母性光辉,感动了记者,也感动了观众。该节目也因此而荣获第36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大会("亚广联")广播电视节目特别奖。

当然,这不是说获奖就是一切。而是从这些获奖节目中,可以看出新闻调查的另外一条更阔广的发展路数。沿着这条路数,新闻调查或许可以与社会民众更加息息相通,从而走出狭隘的电视发展观念。

所以,《新闻调查》的发展,必须从工作"务实"中走出来,沿着"务虚"的路数去开拓新的生活空间、艺术空间。务虚,不是一般抽象地去谈论什么理论问题,而是真正扎实深入地拥抱生活,从群众生活本身发现社会历史的衍变,从现实人生寻找时代心灵的脉搏律动,用今天的新闻留下明天的历史

注:

①、陈新红《体验亲情》,见《新闻背后的新闻》,第50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②、参见刘春《追求现代新闻意识》,收入《新闻背后的新闻》。

③、周海燕《谈谈调查报道中的证据使用》,《新闻记者》(沪),2000

年第6期。

④、参见新华社统发新闻稿《太湖"水变清"近期无望》,《解放日报》(沪)2000年7月30日。

⑤、山鹰《又是一个悖论》,见《新闻背后的新闻》,第59页。

⑥、刘春《莲花味精治污之谜》,见《空谈》,第142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4月版。

⑦、参见拙文《料理大众情绪--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解析》,《南方电视学刊》(穗),2000年第2期。

⑧、孙杰《从〈焦点访谈〉看舆论监督的指向》,见《空谈》,第2047页。

⑨、柯泽《电视新闻角色定位的困惑与展望》,《南方电视学刊》(穗),2000年第3期。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调查》节目分析 新闻传播学院10广电班黄露1006010138 节目形态 节目类型: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调查》的成立时建立在《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上的。当年由于《焦点访谈》节目播出时长太短,受客 观原因限制,对新闻的调查不能够太深入,所以为了要成立一档能够 深入调查新闻事实的栏目,《新闻调查》应运而生。 节目时长:45分钟,这较之前的《焦点访谈》多出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使得记者对新闻的采访深度和报道的张度都有所提高。 节目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重播)周日0:15-1:00、2:45-3:30、4:15-5:00 14:10—14:55 节目播出方式:录播形式。 节目口号: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节目定位:比《焦点访谈》更深层次的解剖社会问题的大型深度节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 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拍摄方式:双机拍摄,一台拍采访对象,一台拍记者。这样,一方面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对象的行为言语,又能够客观地记录记者的提问和评论。 拍摄后期也可以在两个机位之间相间选取画面剪辑拼接,如此可使得 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了片子的记录性特点。 节目内容 选题:选题方向:《新闻调查》选取的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节目的选题。主要有以下类型:1、全面深入的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2、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3、大时代背景下一波三折的新闻故事。例如,98抗洪三部曲,在《新闻调查》历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记录。《保卫荆江》全国收视率排名第六,创下了《新闻调查》的收视纪录。 选题来源:l、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3、自主策划 4、内参资料 5、各部委新闻办 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7、互联网 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叙事方式:1、《新闻调查》的叙事方式是多角度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并进行递进式分析的。比如当年《新闻调查》做了一期关于《宏志班》的节目, 就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到了城市贫困的问题上,这对于当时社会只关注 农村贫困的问题是有突破性的,可以说它的叙事角度是很新颖的。而

电视节目分析完整版

电视节目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

国内外挑战类娱乐节目简单分析

国内外挑战类娱乐节目资料及对其简单分析情况一、国内

以及最强战队、冲上云霄等 综上所诉,对以上五个节目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简单分析: 1、节目的内容有张力 “新”、“专业”、“有深度”、“有意义”、“实效性”等 2、明星的阵容、主持人风格 3、节目播出的频道及时间、受众人群的范围和心理(强档电视频道和黄金时间段、观众认可度和观众缘)

4、节目的推广、运营、互动(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推广互动造势宣传、广告宣传、线上线下的一些互动活动等) 5、节目相关的各种资源(制作团队、专业能力、政府资源等) 奔跑吧兄弟—首期节目微博话题阅读量为3.3亿次、5期之后该数字蹿升至28.5亿次、每期新增阅读量超6亿次、百度指数突破140万、收视率稳稳居前。 ?跑粉与各位明星粉丝的重合度高达47.5%,选对明星是节目成功有力的保障。 ?丰富的游戏设置,在游戏中出现的指压板、弹射椅、水上乒乓台等新奇的“高精尖” 道具,更是令观众耳目一新。 ?深刻的故事剧情,穿越&民国、细作&敦煌、白蛇传说&高校体验,数据显示,提及节目 中游戏设置以及相关词汇总人数占比达到11.67%。 ?节目组的精力投入,大笔资金的投入,外景拍摄场地居多,每期场地嘉宾都不一样, 强大的跟拍技术和耐力的考验。 ?符合受众口味。 ?节目中除了采用趣味性的叙事方法呈现令人开怀的内容传递正能量外,也结合公益项 目(“让爱一起跑”),把明星获胜的奖品帮助贫困山区学校建设。不仅引导观众,同时也传达奔跑和运动的理念。 极速前进—《极速前进》播出两期中,平均收视0.868/2.969%,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4。整体收视去看是一直上升的,获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季获得成功的全部因素(强大的明星卡司+海外著名景观取景+紧张刺激的游戏项目)。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节奏问题和悬念反转。 整体的收看效果极佳,无论配乐还是剪辑,都有着同类型的综艺节目难以比拟的即视感,甚至不像在观看一档综艺节目,而是有种坐在影院里看电影的错觉。 不同颜色对应不同任务卡的设计,游戏环节中“软绵绵”和“滑溜溜”这两个A、B游戏内容的选择,明星们各自的服饰特色。 观众体验到的真正游戏带来的挑战和强烈的刺激意味。电影化的视觉表现手法让观众深层体验故事情节和游戏环节。

新闻调查主持人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角色理论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调查”。“调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他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调查行为才能据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好比在江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的还

新闻调查之分析

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由于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但是,十年后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 一、选题策划标准 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 《新闻调查》是中国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头的设计等等。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 1、事件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首先,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对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担的社会道义。其次,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英美传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调。[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分钟的节目长度。 2、代表性 也可以认为是选题的影响力。《新闻调查》面对的是全国上十亿观众,因此其选题应该是反映广大的公众生活,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它应该能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某一个社会群体,代表某一种社会观念。反映出某一个社会现象、揭示出某一种社会问题、体现出某一种价值观。最终是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以达到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 3、深度性。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调查类栏目,其吸引观众且能运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深度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完整版)奇葩说电视节目分析

《奇葩说》由爱奇艺马东工作室出品,于2014年11月29日在爱奇艺独家播出,目前两季节目皆已收官。这是一档为年轻人创造收看内容的节目,以辩论形式为主,寻找最能说话的人。《奇葩说》播出后迅速受到观众的青睐,在豆瓣上获得了9.0分的好评,第二季播放量达到6.2亿次,它的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之处,笔者现从节目的主持人、节目辩题以及互动方式几个方面来探究其成功因素。 一、主持群设置扩展话语体系 对于互联网自制节目而言,点击量与节目的成败密切相关,而作为一档网络自制语言类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和选手的成功选择就成为增加受众的关注度乃至关乎节目成败的核心问题。无论是第一季的“马晓康”组合还是第二季的“KJM”组合都获得了居高不下的人气。 马东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担任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导演。在《奇葩说》节目中,他一改往日正经的风格,走上了搞笑的路线,形成反差效果。高晓松是著名音乐人、导演、制作人,博古通今,说话风格犀利。蔡康永是作家、主持人,说话柔和,喜欢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道理。作为舞蹈家和脱口秀主持人双重身份的金星心直口快,言语麻辣大胆,擅以观点取胜。几个人你来我往,捧哏逗趣、言辞大胆,各自以其深厚的人文及主持功底串联起整个节目。

为丰富其节目看点,《奇葩说》每两期会邀请一名娱乐圈当红明星作为嘉宾和现场选手一同参与话题讨论,他们也是主持人构成中的一员。“女神”或“男神”的加入,为节目的两性话题增添了相应配比的女性或男性力量,构成了节目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使辩题从内容和视角上都有所丰富和扩展。另外,还可以利用明星效应树立综艺节目品牌,扩大节目影响力。 二、内容引人思考,传递正能量 《奇葩说》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年轻人。据统计,《奇葩说》20-29岁观众的比例占有86%。在节目开始前,都会有一个小短片,旁白为:“40岁以上的人请在90后旁边观看。” 在节目内容设置上,首先辩题的选择都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与现实息息相关,比如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等。从双方辩手的辩论当中传递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常态现象,年轻人可以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在“使用和满足理论”研究中,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特点包括自我确认效用。90后受众群体可以通过节目,对自身的行为有所反思,从而可以使自己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选择一种正确的解决方案。 其次,节目虽有感性的喧嚣,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辨。比如在海选中清华学子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询问引发高晓松的痛斥,对于未来,他认为“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将道德高度上升到了

最新如何分析电视节目资料讲解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分析

2000年,“真人秀”节目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蔓延,它俨然已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电视文化新奇观。最早是始于荷兰,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18个国家广泛移植的《老大哥》,此后一系列类似节目相继出现,如美国CBS的《幸存者》、FOX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它们几乎都成为西方世界最火爆的电视节目。 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真人秀”节目雏形,如《美国家庭滑稽录象》;1973年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台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1992年美国有线电视音乐台推出《真实世界》,7名20多岁的青年男女住在一起,摄像机24小时跟踪拍摄他们的起居生活。这些节目大多数在当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直到出现大型的真实电视节目《老大哥》、《幸存者》,才使得“真实电视”节目迅速在西方世界风行。更有欧洲媒介学者称:“真人秀看上去已经成了挽救电视的灵丹妙药。”① 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营造 提及“传播”一词,很容易使人以为它是单方面付出的一种行为。其实,它一直是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的,它所回收的就是受众的注意力。事实上,早在30年前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已经注意到了传播的这一特点。他指出,电视台实际上是在不动声色地租用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做生意。电视台实际上是通过隐性收费——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以其对节目的关注来“交费”。因此,如何有效地吸纳受众的注意力,并且将这种注意力稳固地维系下去,便成为现代传媒市场竞争中殚精竭虑的焦点所在。 受众的心理机制 1944年,赫尔塔·赫佐格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施拉姆在谈到这一模式时说:“很明显,大众媒介的效果部分是为传播对象怎样使用它们来决定的。” 1、接近性心理。“真实电视”以普通人为主角,这样就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受众由于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更关注代表自己阶层的竞争者。 2、对真实的渴望。“真实电视”本身就是真实与虚拟的重构。同时,人们又大可以一笑置之地把它当成一种游戏。 3、对隐私的窥探。 4、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示。 5、博彩心理。在“真实电视”中,一般都有巨额的奖金刺激,这也抓住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和对财富的欲望。 《学徒》内容分析 《学徒》(THE APPRENTICE)2004年1月开播,由马克·伯奈特制片公司与特兰普制片公司联合出品,是一个将商业运作技巧作为真人秀竞赛主题的节目,共15集。《学徒》前3集平均收视率为9.4%。18~19岁观众的收视份额为23%,平均有1910万观众收看,是2003-2004年播出季连续前19周18~49岁成年观众收视率排名第3位,所有观众收视率排名第6位,是NBC新节目播出史上创造了最佳收视率的节目之一。下面我对《学徒2》中的第1集做内容分析。 1、目标受众 节目选取了18位来自美国各地的一流人才,有的是名牌商业学府毕业,如普林斯顿、哈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是艺术高考应试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其考察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笔试写作的形式出现,即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时间为15到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等,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评论文章,或者直接回答试卷上已经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第二种是以面试综合考察的形式出现同样是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现场回答考官问题。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照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电视节目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性。电视节目是电视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将反映同一内容或统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档,使其具有固定的节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电视节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成熟的标志。 电视节目特征: 1、固定化 固定化是电视节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节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2、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节目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上。 3、观众高度参与 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的直接参与之下完成的。 电视节目分析的内容: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节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和地方特色等。分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分析。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么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主持人 主持人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因素,它跟节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某些电视节目以一名支持人为标志而设定节目,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节目命名。这就可以分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节目定位,主持人特色等。 4、制作 主要看节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分析下列几个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利用摄像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不同的照明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光,是否能够使摄像机准确拍摄到更多情调场景;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一、节目悬念俘虏下的受众心理 1、先期议程设置,环环紧扣受众心理 从一定程度上讲,“议程设置”,集中体现在电视节目中对各个环节的设置上。尤其是在真人秀节目中,环节的设置是较为突出且必不可少的一个层面,它决定着节目的“游戏规则”和发展方向,搭建起了整个节目的阶梯和框架。 拿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男声”这一选秀节目来说,其主体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海选,节目组从国内6个中心唱区、分唱区和11个网络唱区以及一些海外唱区中选出前120强选手,进入第二轮总决赛突围赛,在激烈的竞争后,选出前11强进入总决赛,最终角逐出冠亚军,期间又有积分赛、挑战赛、复活赛等各类赛事,环环紧扣。 那么,在如此紧凑的环节设置下,观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紧随观看,特别是在前期观看中,若选定了某一自己欣赏的选手,那么在选手晋级与否,最终获胜的是谁等这些悬念的牵引下,便会更加的关注这一节目的进展。 2、拟态环境下,受众的身心参与及情感共鸣 其实许多时候,观众收看真人秀节目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情感上的寄托。一首歌,一段独白,一个幽默话剧,似乎就是你所想去表达的感情,节目里的评委与观众也是你情感的聆听者,心里话的倾诉对象,而真人秀节目的情感表达又往往要比电影电视剧里的更加直接和贴切,这就使得真人秀节目成为了观众们的一个情感宣泄的绝佳平台。 因此,很多喜欢看真人秀节目的人,经常会和着节目中的选手一起欢唱、一起舞蹈、甚至是一起哭、一起笑,直到最后,那个被他选定且一直追捧的选手几乎成为了他自己的化身,节目里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就在他身边,让他感觉到节目里的环节就是为他设置的,他在参加这么一个比赛的过程。 于是,选手在表演时能否做到最好的一面,选手的参赛作品是否能受到评委的认可,选手的表现能否得到观众们的支持,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让他最为牵挂的一件事情。那么,当节目的旁观者变为了节目的亲身参与者,而节目的悬念也就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被进一步的放大,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 3、打破刻板印象,重塑受众期望 在大家的印象中,弱势群体是怎么样的一批人,老弱病残是吧。那当这些孩子或是残疾人参加真人秀节目时,大多数的观众又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收看呢。 真人竞技,优胜劣汰,在这样一个残酷的舞台上,观众所追捧的大都是多才多艺的帅哥美女们,他们有魅力,有气场,卓尔不凡。但是,这也反向预示着,当舞台上有黑马杀出时,也定然会让大家耳目一新。真人秀节目也正是在某些情况下,充分运用这一受众心理,让一些有着一技之长的,大家印象中的弱势群体一鸣惊人。这种360度的逆向悬念,则将节目效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带给受众更多意外之喜和刺激感。

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播出节目《天价住院费》,以下为节目内容。 被采访人: 富秀梅患者翁文辉的妻子 翁强患者翁文辉的长子 于玲范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 郭小霞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丁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 杨慧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纪检委书记 高松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物价科科长 谭文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王雪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 马育光水利部总医院原副院长心外科专家 翁小刚患者翁文辉的三子 演播室: 去医院看病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很让人发愁,因为现在昂贵的医药费已经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他的家人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平均每天花去2万多。这么高额的费用,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钱又是怎么花掉的?《新闻调查》记者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

解说: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一年前74岁的翁文辉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今年6月1号,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他的家人在这里先后花去139万多元的医药费。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 富秀梅:真是,老头儿这死的真是死不瞑目,不是说他死了以后闭不上眼睛,就是我们家属到现在为止我每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睡不着觉,我心跳马上就加快。 解说:在老伴住进医院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月时间里,医院给富秀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买药和交钱。 富秀梅:六点钟不打电话,七八点钟护士长打电话交钱每天,开始6月1号 6月2号两天交了十八万块钱,三号就马上就通知交钱,当时我们为了救人根本没有想别的,从此以后就是每天交五万块钱,每天,第二天早早的又要交钱。 解说:富秀梅保留着二个月来在医院给老伴交费的每一张收据。67天住院时间,他们共向医院缴纳了139万7千多元。平均每天将近2万1千元。 富秀梅:我们从来没欠过医院一分钱,只要他提出这个药,不管是多贵,我们都是想尽办法,就是你要从他身上去割肉我都得让他割,为了给老头儿治病是不是。 解说:翁文辉夫妇以前都是中学教师,自己远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看病。父亲的医疗费主要是由他们经商的大儿子翁强承担。 记者:这样每天几万块钱的花费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属估计都是无法承受的。 翁强:如果从做儿女的来讲呢,你说付出几百万我认为就是几千万它也值,它不像是一个生意,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肯定不会考虑它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多大的价值,或者有多大的意义,对我来讲一分钟,只要能挽救一分钟,我都不会放弃的。 解说:几百万元的花费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今年8月6日,翁文辉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在料理后事准备和医院结帐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翁家对那一摞巨额的收费单开始产生了怀

(完整版)《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分析 (广电0802杨柳叶青) 片子立论 《以生命的名义》以男男同性恋这一艾滋高发群体作为切入点,进而调查对其作为艾滋病感染的第二大群体存在的干预工作。 然而,看过片子后,存在的疑问是,片子重点并不十分明确,它既想要讲男男同性恋的问题,又想要通过其来调查他们作为高危群体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既有在片子中给人以对同性恋群体的隐约偏见,又想要给人们传递消除偏见的信息。想要两者兼得的情况下,或者说通过同性恋群体的切入点来反映艾滋病妨预工作,而且“以生命的名义”片名,会让人有这样一种印象:无论男男同性恋是怎样的群体,都以其作为生命的个体/群体的存在对艾滋病传播带来的隐患,多少存在偏见的意味,如若正常看待,何必强调需要“以生命的名义”来证明呢?告诉观众我们要在“以生命的名义”为前提条件下来接受这一事实吗? 记者表现 柴静: 她是电视机里那个有着光洁的高高的额头的女子,那个清汤挂面的头发不时地垂下遮住面颊的女子。柴静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提问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带着女性记者特有的温柔,用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使得她的新闻中有了柔软的一部分,柔软的这一部分,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问小江:“你为什么特别想让他唱这首歌(《我愿意》)呢?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呢?”她让小杨在采访现场再次唱了这首歌,摄影师给了两人双手十指紧扣的特写,在略带沙哑的歌声里,观众感受到了同性爱人之间浓浓的爱意,这份爱与异性恋的爱情一样的美好。 然而同时,柴静也不缺乏记者刚性的一面,她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会不断地追问下去直到采访对象说出她想要的回答。片中柴静追问重庆市渝中区计生办的周生建:“这部分人(指男男同性恋者)是同性恋人群当中更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甚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一个对象,你是一个政府的官员,你怎么来对待这个群体?” 片子的末尾柴静说道:“在这里(抗击艾滋的战场之上),科学、关爱、理解终将取代愚昧、歧视和偏见。”有着“新闻女侠”之称的柴静用她坚定的眼神,平静的叙述带给了观众波澜起伏的感动。 制作精良 《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在选题上就具有了天然的拉动力,同性恋群体,同时又是艾滋高发人群,容易吸引观众,将他们带入情感的意蕴空间。 1.提示视窗: 如今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实在难以让看电视的人心平气和。对任何节目来说,观众的流失可能就在一二十秒之间,如何把握前奏和开头就显得十分重要。 “他们(同性恋者)同时也是艾滋高发的潜在人群。比一般男女要高十几倍或者几十倍,风险从何而来?安全套在大多数人眼中意味着性而不是安全。干预如何进行?艾滋病是一个很急的事儿,不能等。”短短二十秒的视窗,就包括了同性恋、艾滋病等敏感话题,节奏感强、内容紧凑,有紧迫感、有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眼球,锁定节目。视窗的信息量足够,让观众不仅知道节目讲什么,更应该让观众产生想知道结果是什么的冲动。 2. 采访对象选择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深度调查类节目案例分析 ——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度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扩大影响力和提高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电视的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传播活动深如发展的产物,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营运而生,并日益显示出他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一面剖析事实内部,一面展示事实宏观背景,把握真实性。要着重揭示WHY 和HOW两个新闻要素。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随着中央电视台1994年《焦点访谈》、1996年《新闻调查》的分别开播,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出现。这些节目的开创不仅表现在尖锐的泼辣的节目风格上,更表现在前所未有的报道思想深度与力度上。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 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从策划学角度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

从策划学角度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 作者:杨璐【内容摘要】由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第一季首播即获得全国网1.191的收视佳绩,超过了同为第一季首播时的《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此后连续11期节目收视率均排在同时段节目第一,成为2015年度新的现象级节目。此外,《极限挑战》的火爆也令美国Fox卫视中文台,以及台湾八大电视台等多家境外电视台相继购买了该节目的播出版权。《极限挑战》第一季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创新性运用了“印象”传播之道和恰当的本土化策略,更预示着中国未来电视真人秀节目新的发展趋势:电视真人秀节目不应止步于娱乐层面,更应当关注节目中深层次的精神内核。若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其策划时仅仅希望达到娱乐效应,而忽视了其担负的社会效益,那么这档真人秀节目就不是成功的,并且也会影响到其长远发展。因此,如何使节目内容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吸引受众的同时又能不留痕迹地传递人文关怀与普世价值观,这是中国未来电视真人秀节目在策划中所应当考虑到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策划传播印象本土化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传播,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受众的需求也向着多元化发展,中国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综艺节目已经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打造良好的节目品牌和频道品牌,以最好的节目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然而,当前国内电视从业人员思维模式的僵化,致使国内现有的电视节目类型趋向固定化、节目内容趋向同质化,即使是一些国内原创的电视节目也无法走出缺乏新意的怪圈。在这种形势下,大量引进国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成为当前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求新求变之大势所趋。 谈起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求新求变,不能不说起它由引进而起的源头。 自2012年10月浙江卫视成功引进并播出电视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后,2013年10月由湖南卫视引进并制作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国内一炮打响,并一举引发中国电视真人秀狂潮,为湖南卫视的品牌打下更高一轮知名度,令其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一路飙升。尽管浙江卫视在湖南卫视成功后于2014年4月推出一档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但这一时期,虽然还处在国内亲子真人秀潮流的潮中,但这一时期国内其他卫视也纷纷跟风,一大批电视亲子真人秀节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虽然自身处在电视品牌的第一阵营,浙江卫视还是敏锐地嗅到了激烈竞争中的危险气息。 红海战略终非长久之道。在当年国内电视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不断井喷的形势下,浙江卫视全身而退,在巩固已成为品牌栏目《爸爸回来了》制作投入的同时,另辟蹊径启动蓝海战略,并于2014年10月凭借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而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成功开拓出在当时还处于“北大荒”类型的中国电视户外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市场,《奔跑吧兄弟》中强烈的竞技感和强大的明星效应使浙江卫视以

深度报道评析

深度报道分析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2003年4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很成功。首先,新闻价值重大,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的重要性上;其次,从新闻立意上来说,主题重大,效果明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都有着生存的本能,但由于对“非典”的不确定因素和对各种传言、谣谚信息的恐惧,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紊乱,大众除了恐惧还是恐惧。节目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期声的处理和画面的真实性、纪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都体现出了节目传递信息的用心。关键词:“非典” 新闻价值新闻立意表现手法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2003年4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很成功,一期节目的成功往往也有很多种定义,或许是收视率,或许是良好的社会效应,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主要就新闻作品评析角度谈谈自己对《北京:非典阻击战》这期节目的看法。 首先,新闻价值重大,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的重要性上。“非典”来得太突然,它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下,以其诸多的不可知信息因素造成社会民众心理上的巨大恐慌,由于政府对新闻的严格管制,媒体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广大市民对政府的某些方面缺乏信任,一时间,关于“非典”的种种传言一个接一个流传全国。从2003年3月1日北京市发现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到4月25日这期节目的播出,在这之间的将近二个月的时间里,政府对于“非典”的态度始终模糊,这就更加重了人民对于“非典”的各种猜测,种种因素造成人们心理上的过度防御。在这种时刻,社会需要媒体出来说话,而作为官方的正面回应,这期节目很成功履行了自己作为媒体的责任与道义,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期节目紧跟时事发展,积极做出回应,节目组明确的新闻价值定位无疑是这期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 其次,从新闻立意上来说,主题重大,效果明显。新闻立意是一个新闻作品的灵魂,所谓立意就是指新闻的主题。节目通过镜头,想让我们了解关于“非典”疫情的“发现”、“隔离”、“治疗”三个环节是如何运行,以及三者运行的结果又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疫情,这些都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想观众所想,答观众所惑,是新闻立意重要的参考标准。看完整个节目,人们会对“非典”有了一种正确的认识,让人们意识到“非典”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积极配合,积极治疗, 战胜“非典”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节目中,观众亲眼看到采访中的两个病人都在康复的时候,事实和画面能够让人战胜恐惧。所以节目致力于探寻事实的真相,让大众真实全面地了解关于非典的各种信息,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的立意,才让整个节目中有了精神领导。 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当时人们对于“非典”的态度,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才让这期节目在主题把握上的成功,更显得意义非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都有着生存的本能,但由于对“非典”的不确定因素和对各种传言、谣谚信息的恐惧,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紊乱,大众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当然,新闻主题的好与坏,直接决定这一个新闻作品能否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事实证明,在《北京:非典阻击战》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当时全力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从意识形态上给予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节目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期声的处理和画面的真实性、纪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都体现出了节目传递信息的用心。任何一个获胜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细节的获胜。毕竟上,很多人看完一个电视节目,能记住的,必定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精华细节。在《北

国内外挑战类娱乐节目简单分析

国内外挑战类娱乐节目资料及对其简单分析情况 一、国内 节目主持人播出频道及时节目定位节目宗旨名称间 奔跑奔跑吧浙江卫视大型户外竞以创造欢乐为 吧兄兄弟主技真人秀或宗旨的综艺节 弟要成员者明星都市目 每周五晚21:任务综艺真 10分人秀 极速安志杰深圳卫视环球竞速真让观众体验到 前进人秀节目真正游戏带来 的挑战和强烈 每周五晚21:的刺激意味 08分 极限王自健东方卫视大型户外竞以打造励志综挑战技类励志综艺“极限男人 艺节目,主帮”,在人性 每周五晚21:打“男人帮化体验上几乎 05分重播当日“概念。做到极致。 22:55分次日 15:15分 壮志李响江苏卫视飞行类励志以神秘的航空凌云真人秀集训、技能训 练、飞行大考 每周三22:00 等全方位、无 分死角的展现在 观众面前。 最强场内江苏卫视国内首档大以娱乐和科学 大脑/蒋昌建型科学类真相结合,让更 人秀电视节多的年轻人爱 外景2015年1 月2 目上科学。 备战区日至 3 月27 /王辛日的13 期节 目每周五 21:00 分

节目形式 以情节式开场+完美特效+搞笑字幕+特殊音效的电影大片式开场在节目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新鲜感。强大的明星卡司+海外著名景观取景+紧张刺激的游戏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节奏问题和悬念反转。 节目采用的“开放式过程”和“开放式结局”,营造完全不同于过去综艺节目模式 化的观感,上演12集“剧情式综艺”。 由国内知名一线明星倾力加盟,带领来自 12名社会各阶层、 各职业、各种性格的怀揣飞行梦想、充满活力的飞行迷,分成两组进行PK对决。 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口号,适当加入娱乐元素,通过艺术性编排与加工,让节目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观赏性。采用“动静结合”的舞台道具,并运用明星元素的偶像效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