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逐笔,分笔,逐单,分时数据概念区别

逐笔,分笔,逐单,分时数据概念区别

逐笔,分笔,逐单,分时数据概念区别
逐笔,分笔,逐单,分时数据概念区别

逐笔,分笔,逐单,分时数据概念区别

1、逐笔成交:

交易过程中的单次成交,是交易过程的真实成交情况。这是Level-2的专有数据,用一个实例来解释这个概念:假设目前的卖一是10元、100手,这时有人以10元委托买入100手,那么这100手是如何成交的呢?这要取决于卖盘由几个委托单构成,如果卖一是一个委托单,那就是一笔成交,即100手;而如果卖一是由40手和60手两笔委托构成,那么这100股就会分成两次成交,即40手一次,60手一次,逐笔成交就是2笔。

一般显示的数据格式为在几分几秒以多少价格分几笔成交了多少手。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成交手数有时候是带小数点的,这是因为股票买进的股数最少是100股,委托的股数也应是100的整数倍,卖出却没有限制,因此成交的手数会有小数点。另外一点就是如果在成交价格和手数前面没有显示,则一半是默认的1笔。

2、分笔/分时成交:

3秒一次的行情采集期间累计的成交量和最后的成交价,可能是几笔成交的集合。这是大家长期以来唯一能看到的成交数据,而传统行情更慢是6秒一次的间隔,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6秒钟之间成交的集合,完全不是交易过程的真实情况。

一般显示的数据格式为在几分几秒以多少价格成交了多少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成交手数永远是整数,不会出现小数点数字。其中现手累计数就是总手数。总手数也叫做成交量。有些软件在现量后面标注蓝色S和红色B,前者代表卖,后者代表买。(软件自己根据时间估计主动买还是主动卖)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LEVEL-2行情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大智慧,在那里把分笔成交是叫分时成交,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普通分析软件上F1看到的“分笔成交明细”,但是他和LEVEL-2行情数据提供的逐笔成交明细是不一样的。分笔数据由于是合成混合数据,它是以最后1笔的买卖方向来表示该时间内(3秒或者6秒)的买卖方向,所以误差很大。(见下图说明)

3、逐单/委托单:

我们每次向系统发出委托时,都有个委托合同编号,这个就是单。例如你一次买2000股股票,则是20手,那么这一单就是20手。但目前每种软件的推测统计都不一致,会导致不同软件显示数据出现差异。例如LEVEL2显示的逐单就比show2003显示的更准确,更真实,毕竟是由6秒快照变成了3秒快照,而且也提供了每单的委托手数。

委托单的明细,这是交易所行情系统中没有发布的数据,还以刚才的例子说明,交易所只发出了40手和60手两笔成交(逐笔),并没有指出是一笔100手的买单吃掉了40手、60手两笔卖单。大智慧新一代能够根据成交的时间和队列等数据计算出全部已成交的委托单明细,这在交易分析中具有重大意义。(股票盘子越大,推测逐单数据误差越大,因为委托队列只显示前50个委托单;相对来说小盘股的DDE指标更为可靠)

4、分时:

一般指一分钟成交集合;

5、问题:

盘中数据的统计分析长期以来是对分时数据的统计分析,比如最简单的内盘和外盘,大单买入/卖出等,这种统计有两个明显的缺陷:

第一、仅统计了主动成交方单方面的成交数据,而机构交易完全可能在被动成交方

第二、分时数据不是真实的成交数据,大单不一定是大单,可能是很多散户在几秒中之内同时交易的结果,虽然使用level-2的逐笔成交来统计可以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但立即就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即一笔真实的大单委托往往被分割成数笔成交,又捕捉不到真实的大单了。

―――――――――――

其他:

1、一个孤独的数字是缺乏意义的,但是一些连续的数字则是充满想像的。一般来说,成交笔数越少,金额越大,表示成交比较强势,反之是弱势。尤其是成交手数比较大而集中的时候,表示有大资金活跃迹象,该股出现价格异动的概率就大,应该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而如果半天也没人买或者都是一些小单子在交易,则至少短期不大可能成为好股。

2、交易数据三要素----成交量、成交价格和成交笔数。不陌生的是前面两个,笔数就是交易批次。在成交量一定的前提下,笔数少说明交易力度强,反之就弱。笔数的变动与数量方向一致,交易为常态,反之就是非常态。

缠论重点概念分析

缠论重点概念分析

分型-> 笔-> 线段-> 中枢-> 走势 图1:分型,笔,线段 二. 分型相关的概念: 1. 顶分型,底分型。 图2.分型

2. 相邻两个K线处理包含关系(图1的6图): <1> 走势向上时把两个K线的最高点当高点,低点中的较高点当低点,合并成一个K线。 <2> 走势向下时把两个K线的最低点当低点,高点中的较低点当高点,合并成一个K线. 图3.分型2-K线关系。 3. 分型结构的心理因素: <1> 一个顶分型之所以成立,是卖的分力最终战胜了买的分力,而其中,买的分力有三次的努力,而卖的分力,有三次的阻击。 一个分型结构的出现,如同中枢,都是经过一个三次的反复心理较量过程,只是中枢用的是三个次级别。所谓一而再、再而三,三而 竭,所以一个顶分型就这样出现了,而底分型的情况,反过来就是。 <2> 形成分型结构的3根K线的情况: i)首先,一个完全没有包含关系的分型结构,意味着市场双方都是直截了当,没有太多犹豫。包含关系(只要不是直接把阳线以长阴 线吃掉)意味着一种犹豫,一种不确定的观望等,一般在小级别上,都会有中枢延伸、扩展之类的东西。

ii) 其次,还是用没有包含关系的顶分型为例子。如果第一K线是一长阳线,而第二、三都是小阴、小阳,那么 这个分型结构的意义就不大了,在小级别上,一定显现出小级别中枢上移后小级别新中枢的形成,一般来 说,这种顶分型,成为真正顶的可能性很小,绝大多数都是中继的. 如果第二根K线是长上影甚至就是直接的长阴,而第三根K线不能以阳线收在第二根K 线区间的一半之上,那么该顶分型的力度就比较 大,最终要延续成笔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一般来说,非包含关系处理后的顶分型中,第三根K线如果跌破第一根K线的底而且不能高收到第一根K线区 间的一半之上,属于最弱的一种,也就是说这顶分型有着较强的杀伤力. <3> 分型形成后,无非两种结构:一、成为中继型的,最终不延续成笔;二、延续成笔.判断规则: i) 对于第一种情况,前面说过,可以看是否有效突破5周期的均线 ii) 就是这分型所对应的小级别中枢里,是否出现第三类买卖点,而且其后是否出现中枢移动。例如,对于 一个顶分型,该顶分型成立后,对于该分型区间在小级别里一定形成某级别的中枢,选择其中最大一 个,例如日顶分型后,可以找到相应的5、1分钟中枢,一般最大的就是5分钟,30分钟没可能,因为时 间不够。如果该5分钟中枢或1分钟中枢出现第三类卖点,并且该卖点不形成中枢扩张的情形,那么几乎 100%可以肯定,一定在日线上要出现笔了

大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实用标准文档 文案大全第1章数据结构基础 结构之美无处不在: 说到结构,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就如可以看得见且触摸得到的课桌、椅子,还有看不见却也存在的化学中的分子、原子。可见,一件事物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结构。一幅画的生成,作家在挥毫泼墨之前,首先要在数尺素绢之上做结构上的统筹规划、谋篇布局。一件衣服的制作,如果在制作之前没有对衣服的袖、领、肩、襟、身等各个部位周密筹划,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系统,便无法缝制出合体的衣服。还有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通用技术的学科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等。试想一下,管理大量数据是否也需要用到数据结构呢? 本章知识要点: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数据类型和抽象数据类型 算法和算法分析 1.1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数据是计算机化的信息,它是计算机可以直接处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对象。无论是进行科学计算,还是数据处理、过程控制、对文件的存储和检索以及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都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因此,要设计出一个结构良好而且效率较高的程序,必须研究数据的特性、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应的存储表示,并利用这些特性和关系设计出相应的算法和程序。 计算机在发展的初期,其应用围是数值计算,所处理的数据都是整型、实型和布尔型等简单数据,以此为加工、处理对象的程序设计称为数值型程序设计。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进入到商业、制造业等其他领域,广泛地应用于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中。与此相对应,计算机所处理的数据也不再是简单的数值,而是字符串、图形、图像、语音和视频等复杂的数据。这些复杂的数据不仅量大,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例如,一幅图像是一个由简单数值组成的矩阵,一个图形中的几何坐标可以组成表。此外,语言编译过程

TCP自定义通讯协议

一.设计 1.详细设计: 2个字节的起始字头,1个字节的命令字,1个字节的数据包编号,4个字节的报文总大小, 4个字节的传输数据总大小, 2个字节的文件名大小, 1个字节的保留(备用)字,若干字节的数据块. 2.详细内容 (1)报头的内容: 1.标志位, 2.命令字, 3.数据包的编号, 4.该报文的总大小, 5.该段传输 数据的大小, 6.文件名的大小, 1)命令字: 1.普通图片, 2.普通文档, 3.普通消息, 4.加密图片, 5.加密文档, 6.加密消息. 2)数据包编号: 1.对大文件或长消息体, 以一定的大小进行分割. 一次编号. 3)文件名大小: 1.数据包的数据块中, 刚开头的部位, 进行写文件名, 用来保证每段新数据写入对应的文件. 4)标志位: 1.消息体中需要对与报头,校验字相同的内容进行转义. (2)消息体: 1.文件名或消息名; 2.文件或消息的具体内容. 定义一个规则,发送的时候按照规则封装,接收的时候再按照这个规则解封装(TLV)。 二.TCP报文分段传输的依据: (1)MTU(最大传输单元) 是链路层中的网络对数据帧的一个限制,以以太网为例,MTU为1500个字节。 一个IP数据报在以太网中传输,如果它的长度大于该MTU值,就要进行分片传输,使得每片数据报的长度小于MTU。分片传输的IP数据报不一定按序到达,但IP首部中的信息能让这些数据报片按序组装。IP数据报的分片与重组是在网络层进完成的。

(2)MSS(最大分段大小) MSS是TCP里的一个概念(首部的选项字段中)。MSS是TCP数据包每次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分段,TCP报文段的长度大于MSS时,要进行分段传输。 TCP协议在建立连接的时候通常要协商双方的MSS值,每一方都有用于通告它期望接收的MSS选项(MSS选项只出现在SYN报文段中,即TCP三次握手的前两次)。 MSS的值一般为MTU值减去两个首部大小(需要减去IP数据包包头的大小20Bytes和TCP数据段的包头20Bytes)所以如果用链路层以太网,MSS的值往往为1460。而Internet 上标准的MTU(最小的MTU,链路层网络为x2.5时)为576; 如果不设置,则MSS的默认值就为536个字节。很多时候,MSS的值最好取512的倍数。TCP报文段的分段与重组是在运输层完成的。 TCP分段的原因是MSS,IP分片的原因是MTU,由于一直有MSS<=MTU,很明显,分段后的每一段TCP报文段再加上IP首部后的长度不可能超过MTU,因此也就不需要在网络层进行IP分片了。因此TCP报文段很少会发生IP分片的情况。 对于TCP协议来说,整个包的最大长度是由最大传输大小(MSS)决定,MSS就是TCP 数据包每次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分段。 为了达到最佳的传输效能TCP协议在建立连接的时候通常要协商双方的MSS值.这个值TCP协议在实现的时候往往用MTU值代替(需要减去IP数据包包头的大小20Bytes和TCP 数据段的包头20Bytes)所以往往MSS为1460。通讯双方会根据双方提供的MSS值得最小值, 确定为这次连接的最大MSS值。

缠论公式集

缠论公式集 段成选股 var1:="chzhshch@kxian";{处理K线} var2:="chzhshch@bi";{处理笔关系} var3:="chzhshch@duan";{处理段关系} var4:="chzhshch@duan2";{处理更高级别段关系} bi1:=if(c>0,BARSLAST(var2<0),BARSLAST(var2> 0));{已完成笔向上} bi2:=if(c>0,BARSLAST(var2>0),BARSLAST(var2< 0));{已完成笔向下} bidi:=ref(l,SUMBARS(bi1=0,1)-1);{当前之前(如果在点上算自身1次)第n个笔低点的值} bigao:=ref(h,SUMBARS(bi2=0,1)-1);{当前之前(如果在点上算自身1次)第n个笔高点的值} duan1:=if(c>0,BARSLAST(var3<0),BARSLAST(var3& gt;0));{已完成段向上} duan2:=if(c>0,BARSLAST(var3>0),BARSLAST(var3 <0));{已完成段向下} duanA:=if(c>0,BARSLAST(var4<0),BARSLAST(var4 >0));{已完成更高级段向上} duanB:=if(c>0,BARSLAST(var4>0),BARSLAST(var4

<0));{已完成更高级段向下} 未完成笔往 下:BARSLAST(var2>0)<BARSLAST(var2<0); 未完成段往 下:BARSLAST(var3>0)<BARSLAST(var3<0); 未完成笔向 上:BARSLAST(var2>0)>BARSLAST(var2<0); 未完成段向 上:BARSLAST(var3<0)>BARSLAST(var3>0); TYP:=(HIGH+LOW+CLOSE)/3; CCI:=(TYP-MA(TYP,18))/(0.015*AVEDEV(TYP,18)); DIF:=EMA(CLOSE,12)-EMA(CLOSE,26); DEA:=EMA(DIF,9); MACD:=(DIF-DEA)*2; f30段上选股:未完成段向上=1 and CCI<-100; F30段下二买:未完成段往下=1 and dea>0 AND CCI<-100; MACD底背离选股公式——通达信、同花顺 底背离,通达信版、同花顺版} DIFF:=EMA(CLOSE,12) - EMA(CLOSE,26); DEA:=EMA(DIFF,9); MACD:=2*(DIFF-DEA);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数据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能被计算机程序识别和处理的符号集合。 ?数据元素 数据元素也称为结点,是表示数据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程序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 ?数据项 数据项是构成数据元素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数据对象 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子集。 注意:在不产生混淆的情况下,将数据对象简称为数据。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即数据结构是一个二元组DataStructure = (D, R),其中D是数据元素的集合,R是D上关系的集合。按照视点的不同,数据结构分为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整体。

根据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不同,数据结构分为四类: ⑴集合:数据元素之间就是“属于同一个集合”,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关系; ⑵线性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⑶树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对多的层次关系; ⑷图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任意关系。 注意:数据结构分为两类: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又称为物理结构,是数据及其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通常有两种存储结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接存储结构。 顺序存储结构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组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数据元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由元素的存储位置来表示的。 链接存储结构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组任意的存储单元存储数据元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用指针来表示的。 注意:存储结构除了存储数据元素之外,必须存储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抽象数据类型 抽象数据类型是一个数据结构以及定义在该结构上

串口通信协议

串口通讯—通信协议 所谓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的一种约定。约定包括对数据格式、同步方式、传送速度、传送步骤、检纠错方式以及控制字符定义等问题做出统一规定,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因此,也叫做通信控制规程,或称传输控制规程,它属于ISO'S 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有两类: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同步协议又有面向字符和面向比特以及面向字节计数三种。其中,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主要用于DEC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中。 一、物理接口标准 1.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 (1)实现数据格式化:因为来自CPU的是普通的并行数据,所以,接口电路应具有实现不同串行通信方式下的数据格式化的任务。在异步通信方式下,接口自动生成起止式的帧数据格式。在面向字符的同步方式下,接口要在待传送的数据块前加上同步字符。 (2)进行串-并转换:串行传送,数据是一位一位串行传送的,而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并行数据。所以当数据由计算机送至数据发送器时,首先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才能送入计算机处理。因此串并转换是串行接口电路的重要任务。 (3)控制数据传输速率: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应具有对数据传输速率——波特率进行选择和控制的能力。 (4)进行错误检测:在发送时接口电路对传送的字符数据自动生成奇偶校验位或其他校验码。在接收时,接口电路检查字符的奇偶校验或其他校验码,确定是否发生传送错误。 (5)进行TTL与EIA电平转换:CPU和终端均采用TTL电平及正逻辑,它们与EIA采用的电平及负逻辑不兼容,需在接口电路中进行转换。 (6)提供EIA-RS-232C接口标准所要求的信号线:远距离通信采用MODEM时,需要9根信号线;近距离零MODEM方式,只需要3根信号线。这些信号线由接口电路提供,以便与MODEM或终端进行联络与控制。 2、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组成 为了完成上述串行接口的任务,串行通信接口电路一般由可编程的串行接口芯片、波特率发生器、EIA 与TTL电平转换器以及地址译码电路组成。其中,串行接口芯片,随着大规模继承电路技术的发展,通用的同步(USRT)和异步(UART)接口芯片种类越来越多,如下表所示。它们的基本功能是类似的,都能实现上面提出的串行通信接口基本任务的大部分工作,且都是可编程的。才用这些芯片作为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核心芯片,会使电路结构比较简单。 3.有关串行通信的物理标准 为使计算机、电话以及其他通信设备互相沟通,现在,已经对串行通信建立了几个一致的概念和标准,这些概念和标准属于三个方面:传输率,电特性,信号名称和接口标准。 1、传输率:所谓传输率就是指每秒传输多少位,传输率也常叫波特率。国际上规定了一个标准波特率系列,标准波特率也是最常用的波特率,标准波特率系列为110、300、600、1200、4800、9600和19200。大多数CRT终端都能够按110到9600范围中的任何一种波特率工作。打印机由于机械速度比较慢而使传输波特率受到限制,所以,一般的串行打印机工作在110波特率,点针式打印机由于其内部有较大的行缓冲

通达信的分笔公式

通达信的分笔公式(修改版二) 修改版二,解决了一些错误,但对于某些局部仍没太好的办法,可能会出现顶和底之间無缺口亦無独立K线却算为一笔的情况,这个我想了好久也没找到解决办法。。。 对于大家提到的线太艳的问题,做了修改,用原来的线宽。。。。 然后,有人提到叠加布林线不习惯,改为三个版本,。。。。 1,原带布林线的。。 2、带普通均线系统的。。。 3、带指数平滑移动均线的,就是MACD系统构成的两根均线,参数为常用的12和26 一、原带布林线的。。 源码: 布林中线:MA(CLOSE,21); 布林上线:布林中线+2*STD(CLOSE,21) COLORGREEN; 布林下线:布林中线-2*STD(CLOSE,21) COLORRED; 局部低点预选A:=BACKSET(LLV(L,5)REF(HHV(H,4),1),4); 局部高点预选B:=BACKSET(局部高点预选A=0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A,1)=1,2); 局部高点预选C:=IF(局部高点预选B=1 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B,1)=0,1,0); 缺口判断:=IF(L>REF(H,1),1,IF(HREF(距前低天,1) AND LLV(L,距前高天+1)=4 OR LL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1 OR LLV(L,距前低天+2)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1) AND 大值周期>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 AND 大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1,0); 高保留A:=IF(局部高点预选C=1 AND REF(距前低天,1)>REF(距前高天,1) AND HHV(H,距前低天+1)>REF(HHV(H,距前低天+1),1),1,0); 高保留B:=IF(局部高点预选C=1 AND REF(距前低天,1)<=REF(距前高天,1) AND REF(低保留S,距前低天)=-1 AND (距前低天>=4 OR HHV(缺口判断,距前低天)=1),1,0); 高保留:=IF((高保留A=1 OR 高保留B=1 OR 判断=1) AND H>REF(L,距前低天+1),1,0); 预判A:=IF((距前高天<4 AND HH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1) OR REF(高保留,距前高天)=0,1,0);

《数据结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数据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能被计算机程序识别和处理的符号 集合。 数据元素数据元素也称为结点,是表示数据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程序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 数据项 数据项是构成数据元素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数据对象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子集。注意:在不产生混淆的情况下,将数据对象简称为数据。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即数据结构是一个二元组DataStructure = (D, R),其中D是数据元素的集合,R是D上关系的集合。按照视点的不同,数据结构分为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整体。根据数据元素之间逻辑关系的不同,数据结构分为四类: ⑴ 集合:数据元素之间就是“属于同一个集合”,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关系; ⑵ 线性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⑶ 树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对多的层次关系; ⑷ 图结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任意关系。 注意:数据结构分为两类: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又称为物理结构,是数据及其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通常有两种存储结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接存储结构。 顺序存储结构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组连续的存储单元依次存储数据元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由元素的存储位置来表示的。 链接存储结构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组任意的存储单元存储数据元素,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用指针来表示的。 注意:存储结构除了存储数据元素之外,必须存储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抽象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是一个数据结构以及定义在该结构上的一组操作的总称。抽象数据类型提供了使用和实现两个不同的视图,实现了封装和信息隐藏。 算法的定义通俗地讲,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严格地说,算法是对特定问题求解步骤的一种描述,是指令的有限序列。 算法的特性 ⑴ 输入:一个算法有零个或多个输入(即算法可以没有输入),这些输入通常取自于某个特定的对象集合。 ⑵ 输出:一个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即算法必须要有输出),通常输出与输入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关系。 ⑶ 有穷性:一个算法必须总是(对任何合法的输入)在执行有穷步之后结束,且每一步都在有穷时间内完成。 ⑷ 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条指令必须有确切的含义,不存在二义性。并且,在任何条件下,对于相同的输入只能得到相同的输出。 ⑸ 可行性:算法描述的操作可以通过已经实现的基本操作执行有限次来实现。 线性表的定义 线性表简称表,是零个或多个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元素的有限序列。数据元素的个数称为线性表的长度,长度等于零时称为空表。 线性表的逻辑关系 在一个非空表L= (a i, a2, , a n)中,任意一对相邻的数据元素和a i之间(1< i < n)存在序偶 关系(a i-i,a i),且a i-i称为a i的前驱,a i称为的后继。在这个序列中,a i无前驱,a n无后继,其它每个元素有且仅有一个前驱和一个后继。 顺序表的存储结构定义 用MaxSize 表示数组的长度,顺序表的存储结构定义如下: #define MaxSize i00 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data[MaxSize]; // ElemType 表示不确定的数据类型 int length; //length 表示线性表的长度

通讯协议标准

编号: 密级:内部 页数:__________基于RS485接口的DGL通信协议(修改)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华美特科贸有限公司 二○○二年十二月六日

1.前言 在常见的数字式磁致伸缩液位计中,多采用RS485通信方式。但RS485标准仅对物理层接口进行了明确定义,并没有制定通信协议标准。因此,在RS485的基础上,派生出很多不同的协议,不同公司均可根据自身需要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通信协议。并且,RS485允许单总线多机通信,如果通信协议设计不好,就会造成相互干扰和总线闭锁等现象。如果在一条总线上挂接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于协议不一样,很容易造成误触发,造成总线阻塞,使得不同产品对总线的兼容性很差。 随着RS485的发展,Modicon公司提出的MODBUS协议逐步得到广泛认可,已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MODBUS的协议规范比较烦琐,并且每字节数据仅用低4位(范围:0~15),在信息量相同时,对总线占用时间较长。 DGL协议是根据以上问题提出的一种通信协议。在制定该协议时已充分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a.兼容于MODBUS 。也就是说,符合该协议的从机均可挂接到同一总线上。 b.要适应大数据量的通信。如:满足产品在线程序更新的需要(未来功能)。 c.数据传输需稳定可靠。对不确定因素应加入必要的冗错措施。 d.降低总线的占用率,保证数据传输的通畅。 2.协议描述 为了兼容其它协议,现做以下定义: 通信数据均用1字节的16进制数表示。从机的地址范围为:0x80~0xFD,即:MSB=1; 命令和数据的数值范围均应控制在0~0x7F之间。即:MSB=0,以区别地址和其它数据。 液位计的编码地址为:0x82~0x9F。其初始地址(出厂默认值)为:0x81。 罐旁表的编织地址为:0xA2~0xBF。其初始地址(出厂默认值)为:0xA1。 其它地址用于连接其它类型的设备,也可用于液位计、罐区表地址不够时的扩充。 液位计的命令范围为:0x01~0x2F,共47条,将分别用于参数设定、实时测量、诊断测试、在线编程等。 通信的基本参数为:4800波特率,1个起始位,1个结束位。字节校验为奇校验。 本协议的数据包是参照MODBUS RTU 通信格式编写,并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另外,还部分参照了HART协议。其具体格式如下: 表中,数据的最大字节数为16个。也就是说,整个数据包最长为20个字节。 “校验和”是其前面所有数据异或得到的数值,然后将该数值MSB位清零,使其满足0~7F 的要求。在验证接收数据包的“校验和”是否正确时,可将所有接收数据(包括“校验和”)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的数据应=0x80。这是因为,只有“地址”的MSB=1,所以异或结果的MSB也必然等于1。 本协议不支持MODBUS中所规定的广播模式。 3.时序安排 在上电后,液位计将先延迟10秒,等待电源稳定。然后,用5秒的时间进行自检和测试数据。

通达信缠论公式

中枢. MA1:MA(CLOSE,5); MA2:MA(CLOSE,10); {N1:1,100,10;N2:1,100,10;DISP:=1,3,2}; N1:=10;N2:=10;DISP:=2; K:=IF(PERIOD=5,1,{日} IF(PERIOD=6,1,{周} IF(PERIOD=7,1,{月} IF(PERIOD=8,1,{多分钟} IF(PERIOD=9,1,{多日} IF(PERIOD=10,1,{季} IF(PERIOD=11,2,{年} IF(PERIOD=4,1,{60F} IF(PERIOD=3,1,{30F} IF(PERIOD=2,1,{15F} IF(PERIOD=1,1{5F},1{1F})))))))))))/10; {这段是识别中枢}

{ P1:=PEAK(1,K*N1,1); P2:=PEAK(1,K*N1,2); WP1:=PEAKBARS(1,K*N1,1); WP2:=PEAKBARS(1,K*N1,2); T1:=TROUGH(2,K*N2,1); T2:=TROUGH(2,K*N2,2); WT1:=TROUGHBARS(2,K*N2,1); WT2:=TROUGHBARS(2,K*N2,2); TJ1:=P1>T1 AND P2>T2 ; ZD:=MAX(T1,T2); ZG:=MIN(P1,P2); LL:=MIN(T1,T2); HH:=MAX(P1,P2); TJ2:=FILTER(ZG>ZD,2); TJ3:=ZG=REF(ZG,BARSLAST(TJ2)) OR ZD=REF(ZD,BARSLAST(TJ2)); TJ4:=TJ1&&TJ2&&NOT(TJ3);

缠论定义辨析-笔

缠论定义辨析--笔 笔:两个相邻的顶和底之间构成一笔。【在缠论中顶就是指顶分型,底指底分型】 通过分型来表示笔: 上升的一笔,即从底连接到顶,(底分型+上升K线+顶分型) 下降的一笔,即从顶连接到底,(顶分型+下降K线+底分型) 辨析: 1、笔必须是由相邻的顶和底构成。 2、笔必须是由顶底连接而成,不可能是顶顶或底底。 3、笔必须由三种分型组成,即底分型、顶分型、上升K线或下降K线,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分型,都不能成为一笔。即笔的结构决定了,除了底、顶之外,中间的上升K线和下降K线必须也存在。在缠论中表述为“顶、底之间必须存在一根K线”。 4、底分型、顶分型分别由3根经过包含处理的K线形成,而上升K线、下降K 线则没有要求,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无数根。那么就可以得到最简单一笔的K 线数量,就是一笔必须是经过包含处理的7根K线组成,低于7根K线就不能算为一笔了。【如果低于7根,只有6根,那么就只是顶、底,没有中间的上升K线、下降K线了】 5、组成一笔的最小K线数量满足后,因为上升K线、下降K线的最大数量可以是无数根,因此,形成一笔的最大K线数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无数根。 通过K线来辨识笔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清楚了分型,能对原始K线进行包含处理,严格按定义来就可以了。 第77课关于笔划分的步骤:

一、确定所有符合标准的分型。 二、如果前后两分型是同一性质的,对于顶,前面的低于后面的,只保留后面的,前面那个可以X掉;对于底,前面的高于后面的,只保留后面的,前面那个可以X掉。不满足上面情况的,例如相等的,都可以先保留。 三、经过步骤二的处理后,余下的分型,如果相邻的是顶和底,那么这就可以划为一笔。 辨析: 1、第二条应解释为当划分向上一笔时,先确定底,然后向上找顶,如果第一个顶低于第二个顶,则只需保留第二顶,第一个顶就可以去掉。按照这个规则,一直找下去,只保留最高的顶。 2、在按照第二个条件进行顶的确定时,必须满足第三个条件,也就是必须确定比较的两个顶之间是否有底,如果这个底分别能和这两个顶形成笔,那么第二条就不成立了,就不能去掉其中较低的一个顶了,而是重新进行顶的比较。 3、当开始向下一笔的划分时和向上划分一笔的情形相反,即确定顶后,开始向下找底,第一个底高于第二个底时,去掉第一个底,保留第二个底,然后一直比较下去。同时还是要满足第三个条件,如两个底之间存在一个顶,且与这两个底形成笔的话,就不能去掉互相比较的底了。 有了77课关于笔的划分的步骤,我们就可以按照缠论笔的定义,对照69课的上证指数月线图画笔。

数据结构复习要点(整理版).docx

第一章数据结构概述 基本概念与术语 1.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所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 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数据这个集合中的个体,也称之为元素,结点,顶点记录。 (补充:一个数据元素可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数据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 3.数据对象: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有时候也 叫做属性。) 4.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1)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固有逻辑关系,常称为数据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与数据的存储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 依据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分成以下几种: 1. 集合:数据中的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关系以外,没有其他关系。 2. 线性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若结构为非空集合,则除了第一个元素之外,和最后一个元素之外,其他每个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 3. 树形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若数据为非空集,则除了第一个元素 (根)之外,其它每个数据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前驱,以及多个或零个直接后继。 4. 图状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存在“多对多”的关系。若结构为非空集,折每个数据可有多个(或零个)直接后继。 (2)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内的表示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想要计算机处理数据,就必须把数据的逻辑结构映射为数据的存储结构。逻辑结构可以映射为以下两种存储结构: 1. 顺序存储结构:把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存储在物理位置也相邻的存储单元中,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2. 链式存储结构:借助指针表达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要求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物理位置上也相邻。 5. 时间复杂度分析:1.常量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问题规模n 无关系T(n)=O(1) 2. 线性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问题规模 n 成线性关系T(n)=O(n) 3. 平方阶和立方阶:一般为循环的嵌套,循环体最后条件为i++ 时间复杂度的大小比较: O(1)< O(log 2 n)< O(n )< O(n log 2 n)< O(n2)< O(n3)< O(2 n )

PPTP V0.1通讯协议定义

PPTP V0.1通讯协议定义 开始:2003-7-19 初稿:2003-7-27 修改:2003-9-16 2003-9-20、24、25 1、前言及范围 本规范为P2P项目中所用到的通讯协议,简称为PPTP,现在的版本是草拟的1.0版。本规范描述了在本项目中客户(Peer)和服务器(Serv11er)以及客户与客户(Peer to Peer)之间的相关消息的类型和定义。 本规范解释权属于本作者,有不合实际情况之处将及时更改。 本规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客户与登录服务器之间的接口协议; (2)客户与客户进行点到点传输的接口协议; 本规范应有一定通用性,便于扩展和增加新的功能,如语音和视频传输等; 2、缩略语

3.网络结构 图1 P2P协议逻辑网络结构 如图1所示,服务器为各Peer的登录实体,所有的注册、信任、认证信息均必须从服务器发出(客户端一般可以缓存在线客户的信息);各Peer的地址,所提供的资源清单均必须反馈到服务器; 客户与客户之间可进行点到点传输,传输内容包括:文本信息、语音(暂未处理)、视频(暂未处理)、文件(包括小于1M的文件和大文件); 点到点传输的连接建立成功后,不需要服务器的参与。 4、PPTP功能概述 如前言所述,PPTP主要实现两方面的业务操作: (1)客户与服务器之间(Client Server): 1) Peer 向Server发出连接请求(并在程序运行期间保持该连接,并测试连接是否Alive); 2)Server 向Peer 回发连接响应,即建立有效连接(1)和(2)可用于测试连接是否Alive; 3)Peer向Server发出终止连接请求; 4)Server向Peer回发终止连接的响应; 5)Peer 向Server提交注册请求; 6)Server向Peer回发注册响应,成功则Server记载必要信息并返回唯一的用户ID号 7)Peer向Server查询在线好友列表信息; 8)Server向Peer返回在线好友列表; 9)Peer向Server提交更改注册信息请求; 10)Server向Peer回发更改注册信息响应,成功则更新服务器上的用户信息并返回; 11)Peer 向Server 提交登录请求; 12)Server向Peer回发登录成功信息;

通达信缠论指标公式

通达信缠论指标公式 {N1:1,100,10;N2:1,100,10;DISP:=1,3,2}; N1:=10;N2:=10;DISP:=2; K:=IF(PERIOD=5,1,{日} IF(PERIOD=6,1,{周} IF(PERIOD=7,1,{月} IF(PERIOD=8,1,{多分钟} IF(PERIOD=9,1,{多日} IF(PERIOD=10,1,{季} IF(PERIOD=11,2,{年} IF(PERIOD=4,1,{60F} IF(PERIOD=3,1,{30F} IF(PERIOD=2,1,{15F} IF(PERIOD=1,1{5F},1{1F})))))))))))/10; P1:=PEAK(1,K*N1,1); P2:=PEAK(1,K*N1,2); WP1:=PEAKBARS(1,K*N1,1); WP2:=PEAKBARS(1,K*N1,2); T1:=TROUGH(2,K*N2,1); T2:=TROUGH(2,K*N2,2); WT1:=TROUGHBARS(2,K*N2,1); WT2:=TROUGHBARS(2,K*N2,2); TJ1:=P1>T1 AND P2>T2 ; ZD:=MAX(T1,T2); ZG:=MIN(P1,P2); LL:=MIN(T1,T2); HH:=MAX(P1,P2); TJ2:=FILTER(ZG>ZD,2); TJ3:=ZG=REF(ZG,BARSLAST(TJ2)) OR ZD=REF(ZD,BARSLAST(TJ2)); TJ4:=TJ1&&TJ2&&NOT(TJ3); TJ5:=BETWEEN(ZD,REF(ZD,REF(BARSLAST(TJ4),1)),REF(ZG,REF(BARSLAST(TJ4),1))); TJ6:=BETWEEN(ZG,REF(ZD,REF(BARSLAST(TJ4),1)),REF(ZG,REF(BARSLAST(TJ4),1))); TJ7:=ZG>REF(ZG,REF(BARSLAST(TJ4),1))&&ZD

数据结构复习提纲(整理)

复习提纲 第一章数据结构概述 基本概念与术语(P3) 1.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的学科. 2.数据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字,字符,图像,声音,以及能够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符号的集合 2.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3.数据对象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4.数据结构包括三方面内容: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的操作. (1)数据的逻辑结构指数据元素之间固有的逻辑关系. (2)数据的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内的表示 ( 3 ) 数据的操作指在数据逻辑结构上定义的操作算法,如插入,删除等. 5.时间复杂度分析 -------------------------------------------------------------------------------------------------------------------- 1、名词解释:数据结构、二元组 2、根据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数据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 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图状结构四种类型。 3、常见的数据存储结构一般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___顺序存储结构_____、___链式存储结构_____、___索引存储结构_____和___散列存储结构_____。 4、以下程序段的时间复杂度为___O(N2)_____。 int i,j,x; for(i=0;i

常用几种通讯协议

常用几种通讯协议 Modbus Modbus技术已成为一种工业标准。它是由Modicon公司制定并开发的。其通讯主要采用RS232,RS485等其他通讯媒介。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开放、灵活和标准的通讯技术,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 Modbus通讯协议由主设备先建立消息格式,格式包括设备地址、功能代码、数据地址和出错校验。从设备必需用Modbus协议建立答复消息,其格式包含确认的功能代码,返回数据和出错校验。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出错,或者从设备不能执行所要求的命令,从设备将返回出错信息。 Modbus通讯协议拥有自己的消息结构。不管采用何种网络进行通讯,该消息结构均可以被系统采用和识别。利用此通信协议,既可以询问网络上的其他设备,也能答复其他设备的询问,又可以检测并报告出错信息。 在Modbus网络上通讯期间,通讯协议能识别出设备地址,消息,命令,以及包含在消息中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如果协议要求从设备予以答复,那么从设备将组建一个消息,并利用Modbus发送出去。 BACnet BACnet是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数据通讯协议,它由一系列与软件及硬件相关的通讯协议组成,规定了计算机控制器之间所有对话方式。协议包括:(1)所选通讯介质使用的电子信号特性,如何识别计算机网址,判断计算机何时使用网络及如何使用。(2)误码检验,数据压缩和编码以及各计算机专门的信息格式。显然,由于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两种不同的通讯模式选择同一种协议的可能性极少,因此,就需要一种标准。即由ISO(国际标准化协会〉于80年代着手解决,制定了《开放式系统互联(OSI〉基本参考模式(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Basic Reference Model简称OSI/RM)IS0- 7498》。 OSI/RM是ISO/OSI标准中最重要的一个,它为其它0SI标准的相容性提供了共同的参考,为研究、设计、实现和改造信息处理系统提供了功能上和概念上的框架。它是一个具有总体性的指导性标准,也是理解其它0SI标准的基础和前提。 0SI/RM按分层原则分为七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BACnet既然是一种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就必须参考OSIAM。但BACnet没有从网络的最低层重新定义自己的层次,而是选用已成熟的局域网技术,简化0SI/RM,形成包容许多局 域网的简单而实用的四级体系结构。 四级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目前最准确的通达信缠论分笔公式

目前最准确的通达信缠 论分笔公式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目前见到的最准确的通达信缠论分笔公式 参数:老笔=1,使用老笔定义,默认为0,使用新笔定义 G:=MA(C,5);D:=MA(C,10); HH:=REF(H,5)=HHV(H,11); LL:=REF(L,5)=LLV(L,11); FG01:=BACKSET(HH,6)>BACKSET(HH,5) ; FD01:=BACKSET(LL,6)>BACKSET(LL,5) ; FG02:=IF(BARSLAST(FG01)=BARSLAST(FD01) AND G>D,FG01, IF(BARSLAST(FD01)>BARSLAST(FG01),FG01,0)); FD02:=IF(BARSLAST(FG01)=BARSLAST(FD01) AND D>G,FD01, IF(BARSLAST(FG01)>BARSLAST(FD01),FD01,0)); FG0:=FG02 AND H=HHV(H,BARSLAST(FD02)); FD0:=FD02 AND L=LLV(L,BARSLAST(FG02)); GP:IF(FG0,H,DRAWNULL),CIRCLEDOT,COLORCYAN; DP:IF(FD0,L,DRAWNULL),CIRCLEDOT,COLORCYAN; GQ:=L>REF(H,1) AND DAY!=REF(DAY,1); DQ:=HFDH,FDH,IF(FDH>=FDH1,FDH2,FDH1)); FDZL:=IF(FDH>=FDH1,FDL2,FDL1); FG1:=FGH>FDZH AND FG0; FD1:=FDLFDH AND FGL>FDL AND FGL1>FDL; FD:=FD1 AND FDL=REF(L,1)) OR (H>=REF(H,1) AND L<=REF(L,1)); BHG:=COUNT(BH0,BARSLAST(FD0)); BHD:=COUNT(BH0,BARSLAST(FG0)); BGQ:=COUNT(GQ,BARSLAST(FD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