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异质性

异质性

异质性
异质性

异质性、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

李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金一(美国堪萨斯大学经济学系)

曾志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供给可变的内生增长模型,在不同消费者之间引入资本拥有量和劳动技能的双重异质性,并导出将这两种异质性与收入不平等联系起来的公式。分析表明,它们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只有在以资本与技能异质性的相对量为条件时,才能得到确定的增长-不平等关系。另外,拓展的模型则考虑了劳动市场不完全性对增长和收入不均等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异质主体,不完全劳动市场

李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邮编: 100871。电话:86-10-52763115,电子邮件:libin20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0756986.html,。

金一,美国堪萨斯大学经济学系,邮编: 66045。电话:1-785-8642848,传真:1-785-8645270,电子邮件:yj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0756986.html,,个人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0756986.html,/~yjin/。

曾志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邮编: 100871。电话:86-10-62767507,传真:86-10-62751474,电子邮件:zxze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0756986.html,,个人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0756986.html,/zxzeng/。

Heterogeneity,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Li, Bin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Jin, Y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Kansas)

Zeng, Zhixiong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August 2008

Abstract: The paper develops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capital and skill heterogeneity across households who endogenously choose their supply of labor. We derive a formula relating a measure of income inequality to measures of the two types of heterogeneity.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apital and skill heterogeneities play exactly opposite roles and that an unambiguous growth-inequality relationship can be obtained only when it is conditioned on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se two types of heterogeneity. The extension model also examines the consequences of labor-market incompleteness for growth and inequality.

Keywords: economic growth, income inequality, heterogeneous agents, incomplete labor market

JEL Classification: O41, D31

异质性、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理论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是扩大还是缩小?较大的收入差距是否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为了回答这两个基本问题,出现了不少相互竞争的理论,另一方面,经验证据也没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在经验研究中,Kuznets(1955)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假说,即收入不平等是产出的倒U型函数;在发展的前期,收入不平等呈递增之势,到了后期则变为递减。但从Anand 和 Kabur(1993)的综述来看,对这一假说的经验研究结果很不一致。在关于收入不平等怎样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中,Alesina和Rodrik(1994)、Persson 和Tabellini(1994)、Perotti(1996)在其增长回归中发现收入不平等的系数为负,而Li和Zou(1998)、Forbes(2000)及其他作者在研究中得到正的或者较为不确定的系数。Barro(2000)发现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依赖于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穷国通常为负向关系,富国通常为正向关系。此外,有的文献将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视为同时受某些共同因素影响的两个变量,如Lundberg和Squire(2003)将社会自由和开放性甄别为在同一方向上影响增长与不平等的两个因素,进而得到一个正向的增长-不平等关系。

在理论层面上,越来越多的文献着手于建立增长-不平等的内在逻辑联系。Alesina和Rodrik(1994)、Persson和Tabellini(1994)在一个各经济主体拥有不同资本数量的模型中考查了不平等对增长的影响。Bertola(1993)用一个劳动供给固定的模型研究了资本的生产率如何同时决定增长和不平等。Garcia-Penalosa 和Turnovsky(2006)、Viane和Zilcha(2003)则在劳动供给为内生的一般均衡框架中观察基本面的变化对增长-不平等关系的作用。

本文进行了一个理论层面的工作,在Garcia-Penalosa和Turnovsky(2006)的基础上引入额外的因素,使得我们对倒U形假说的理解有了前进的空间。具体来说,在Garcia-Penalosa和Turnovsky(2006)所构建的增长模型中,经济主体持有不同数量的实物资本并内生地选择劳动供给,经济的增长率和收入分布均被内生

决定,它们受某些共同因素(比如经济基本面的改变和宏观政策的变动)的影响。通过变动总生产率、时间偏好率、跨时替代弹性等基本面因素,它发现总量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为正。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并不是稳健的,引入在直觉上和在经验上都重要的其它异质性,可能会改变这一结果。本文除了考虑资本持有量的异质性之外,还加入了人们在劳动技能方面的异质性。①由此得出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这两种异质性在基本面变化时对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正好相反。我们证明了:一个家庭的相对收入份额(其收入份额超过平均收入份额的那一部分)是其相对资本分额与技能份额的凸组合;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正相关,当且仅当资本异质性的影响超过技能异质性的影响时才成立。②

在平衡增长均衡上,尽管各个家庭存在着资本初始禀赋和技能禀赋的不同,但它们的消费增长率、闲暇增长率和资本拥有量的增长率都是相同的,由此导出的劳动供给函数对于相对资本分额和相对技能份额都是线性的。这一性质大大方便了在各主体之间的加总过程。结果是,总量的决定完全独立于个体特征的分布。再者,给定资本拥有量的初始分布和技能禀赋的分布,诸总量的集合足以决定收入分布的不平等程度。这些结果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不仅从理论上支持了用代表性家庭的方法来分析经济中的总量行为,而且为以代表性家庭的方法来描述存在于异质家庭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的大小提供了均衡基础(参见Caselli和Ventura 2000)。

本文分析的主要直觉逻辑如下。假定某一基本面的变化导致了均衡总劳动供给的增加,那么资本的回报率(或者实际利率)也会上升,使得经济增长率上升。同时,总劳动供给的上升放大了每单位资本分额方差所带来的收入份额方差,但缩小了每单位技能份额方差所带来的收入份额方差。因此只有当我们能估计两种异质性的相对重要性时,才能判断增长与不平等的关系是正还是负。

这一理论结果与经验研究文献中得不出稳健结论的状况相一致:跨国家的回归分析会因每个国家的资本、技能异质性的相对重要性不同,而产生不确定的增长-不平等关系。另外,如果拿此文所分析的机制来理解倒U形假说,一个潜在的解释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持有量的异质性更容易发生,它使得增长-不平等

①我们的基准分析将Garcia-Penalosa和Turnovsky(2006)的包含为一个特例。

②此时资本分布的方差与技能分布的方差之比超过这两种异质性在相对收入份额公式中的相对权重的倒数。

呈现正向关系,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广化,劳动技能的异质性逐步增强,而各阶层对股市等资本市场的参与可能使得资本持有量的异质性下降;技能异质性的上升和资本异质性的减弱,从本文所分析的结果看,均是使得收入不平等下降,进而收敛于一个经济的长期均衡水平。综合来看,这个转变过程恰好符合一个倒U形的曲线。

除了在基准分析中对总劳动生产率、时间偏好率、跨时替代弹性以及闲暇偏好这些基本面因素进行试验以外,我们还将模型扩展,使之能对另一种更令人感兴趣的基本面变化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劳动市场从不完全到完全的变化怎样影响增长和不平等的共同决定。结果发现,与市场不完全的经济相比,一个市场完全的经济有较高的均衡总劳动供给、较高的实际利率、较高的总增长率和较高的收入不平等。如果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的,厂商所使用的劳动的效率就会有不确定性,这导致了较小的均衡总劳动量。市场完全的经济中较高的收入不平等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收入分布变化。第一,随着劳动市场结构从不完全转变为完全,早先被压制的由技能异质性引致的收入不平等浮现了出来。第二,资本异质性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同时被加大了。将这两方面放在一起,我们发现劳动市场在完全性方面的改进同时导致了较高的增长和较高的收入不平等。上述理论分析提供的额外理解是,如果经济发展过程伴随着劳动市场完全性的提高,而且我们暂且接受Kuznets的倒U形假说,那么劳动市场完全性的提高所导致的正向增长-不平等关系,不足以解释倒U形曲线的形成,从而劳动技能异质性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了。

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节给出基准模型。第三节进行初步分析并推导出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第四节讨论由各种基本面变化导致的增长-不平等关系。随后,我们在第五节分析劳动市场不完全性的作用。最后一节为结束语。

二、基准模型

(一)厂商的问题

考虑一个厂商连续均匀分布于 [0,1] 区间的经济。这些厂商都生产一种同质的最终产品。厂商 j 的生产函数为

(1) (),j j j Q F L K K =,

其中j Q 、j K 和j L 分别为厂商j 的产出、资本投入和有效劳动投入。函数F 具有增、

凹和一次齐次的性质,并且满足标准的稻田条件。有效劳动为工作时间和劳动效率(用劳动技能代表)之积。厂商的平均资本存量K 代表经济中总的知识存量。式(1)可以写为较为方便的“密集型式”:

()()/,1/j j j j j j j Q K F L K K K f L K K =≡,

假定厂商是对称的,在均衡中就有j K K =、j L L =,并有总量生产为K 的线性函数:

(2) ()(),Q F LK K f L K ==.

从每个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出劳动(资本)的边际产品与均衡工资率(租用率)的等式 : (3) ()(),'j j j K K L L

F

f L K w L K L ==?=≡?, (4) ()()(),'j j j K K L L

F

f L Lf L r L K ==?=?≡?. 注意我们用w(L)K 表示工资率,它与K 成比例,而租用率 r(L) 则不倚赖于K 。

(二)家庭的问题

家庭连续均匀地分布于[0,1] 区间,它们选择消费、劳动供给和资本积累。假设零折旧率,家庭i 的资本存量依下式演化:

(5) i i

K I = , 其中i I 为毛投资流量。家庭i 的初始资本拥有量为0i K 。各个家庭有相同的时间禀

赋(其数量为1),但其技能禀赋不同。我们用i A 表示家庭i 的不随时间变化的技

能水平。定义/i i k K K ≡为家庭i 的资本份额,/i i a A A ≡为家庭i 的技能份额,此中i K K ≡∫和i A A ≡∫分别为总(或平均)资本存量和技能水平。资本份额i k 在家庭

间的分布有期望1和方差2

k σ 。相似地,技能份额i a 的分布期望为1,方差为2a σ 。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这两个份额是不相关的,即它们的协方差为0ka σ=。

在某一时点,家庭i 供给1i h ≤单位的劳动,向厂商租出资本i K ,同时将i I 用于投资。其流量预算约束为:

(6) ()()i i i i i

K rK wK A h C =+? 其中i C 为家庭i 的消费。

令β为时间偏好率,家庭i 在(6)的约束下求解如下问题: (7) ()01max t i i C l e dt γηβγ∞

?∫, 1γ?∞<<, 0η>, ()11γη>+.

这里1i i l h ≡?表示家庭i 的闲暇时间。

令i λ为当期值汉密尔顿函数里约束(6)的乘子, 则最优一阶条件为:

(8) 1i i i C l γηγλ?=

(9) 1i i i i C l wKA γηγηλ?=

(10) i i i

r λβλλ=? 横截性条件为

(11) lim 0t t i i K e βλ?→∞=.

(三)市场出清条件

令i i l Al ≡∫为总“有效闲暇”, i i L A h ≡∫为总有效劳动。劳动市场出清要求

j L L A l ==?∫

.

资本市场出清当 j K K =∫

.

最后,产品市场出清条件为 ()i i j C I Q Q +=≡∫∫.

三、初步分析

(一)个体增长率和总增长率

引理1:在均衡中,所有家庭的资本影子价格的增长率相同,其消费和闲暇增长率也相同,即 (12) j i i j λλλλλλ== , j i i j C C C C C C == , j i i j l l l l l l

== , ,i j ?, 其中i λλ≡∫, i C C ≡∫。

证明:首先(10)显示各个家庭的资本影子价格是相同的: (13) i i

r λβλ=? . 现在证明家庭间消费和闲暇的增长率也是相同的。将(9)式除以(8)式得 (14) 1i i i i i

C K wAl K K η=. 求(8)和(14)式的时间导数并用(13)式,得:

(15) ()1i i i i

C l r C l γηγβ?+=? , (16) 'i i i i C l w l l K C l w l K

??=+ , 其中'w 表示w 对L 的导数。由这两个方程连同()11γη>+的假设得出(12)中的第二、三式。证毕。

式(6)和(14)给出单个家庭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 (17) ()11i i i i i i i i K K r w A l Al K K ψη??≡=+??????

. 由式(14)可知,总消费-资本比为 (18)

1C wl K η

=. 对式(6)进行加总并用式(18),得:

(19) ()1i K K r w A l l K K ψη??≡=+?????

? .

(二)平衡增长路径

引理2:在模型经济的均衡中必有 (20) lim 1t A l ηη

→∞>+. 证明:由(11)及//i i

λλλλ= ,i ?得 (21) lim 0t t Ke βλ?→∞=.

式(21)成立当且仅当()lim 0t r ψ→∞?< ,即

1lim 0t r w A l r ηη→∞??????+??+??

. 故均衡中必有式(20)成立。证毕。 我们现在分析总有效闲暇的行为。由式(16)得:

'1C w l l C w l

ψ??=?+???? . 将此式代入(15)得

()()'111w l l r w l γηγβγψ??????+=???????????

. 所以有

()()

G l l H l = , 其中

()()()()()'1'11f A l A l f A l r G l lf A l ββψγγη

??????≡?=+???, ()()()()

11'''111'f A l w w l H l wl l l f A l γηηγγγ?+??≡

?=????。

引理3:在所有时点上均衡总有效闲暇为l l =,l 为满足下式的唯一值: (22) ()0G l =,

且 (23) 1A l ηη

>

+。 证明:容易导出 ()()()111'1'''1l G l f L f L L A l ηγη????=++???????????

. 当1A l ηη

>+,()'0G l >。如果在某一时点l l >,则lim t l →∞=∞,这是不可行的。如果在某一时点l l <,则lim 1t A l ηη→∞<

+。这就违反了式(20)。所以总有效闲暇的唯一均衡过程为在所有时点上l l =。证毕。

命题1:本模型经济的唯一均衡为一平衡增长路径,在每一时点上l l =,并且对所有家庭i ,其i l 和i k 在所有时点上不变。

证明:由引理1和引理3可知对所有i 来说i l 在所有时点上为常数。欲证对所

有i 在所有时点上0i

k = ,我们需要先得出相对资本分额的微分方程。取式(19)和(17)之差并将结果乘以i k 得: (24) 11i i i i i k w A Al w A l k ηηηη????++=???????????

. 引理3表明i k 的系数为正并且不依赖于i k 。因为i k 是有限的,所有不可能存在

任一i 在任一时点上0i k > ,否则此i k 将会爆炸。又因为1i

k =∫,所以对於所有i 和所有时点0i

k = 。证毕。

(三)相对劳动供给函数

从0i k = 或i

ψψ=出发,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相对劳动供给函数。在式(24)中设0i

k = 可得有效闲暇的需求函数: (25) 11i i i i A Al l k A ηηηη??=?+??++??

. 将此式加总,得到均衡的总有效闲暇需求:

11A l l A ηηηη??=?+??++??

. 因此家庭i 的相对闲暇时间需求为 (26) ()()111i i i i A Al l l k A A ηηηη???=??+???++??

. 将1i i l h =?和l A L =?代入式(26),我们得到相对劳动供给函数: (27) ()()1111i i i i A A A h L l k A a ηηηη?????=???+??????++???

?. 由式(25)和(27)可知一家庭的相对有效劳动供给随其资本份额i k 的增加而减少,随其技能份额i a 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资本拥有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家庭供

给较少数量的有效劳动,而技能水平高于平均的家庭供给较多的有效劳动。 最后,式(15)、(16)和(12)表明:

1i i i i C K C K r C C K K βψγ

?=====? .

(四)对收入不平等的衡量

家庭i 的收入i Y 包括了资本收入和工资收入:

(28) ()()i i i i Y rK wK A h =+

将式(28)加总,得总收入为:

()Y rK wK L =+.

因此家庭i 的收入份额,以i y 表示,为

(29) i i i i i Y rK wKA h y Y rK wKL

+≡=+. 这个收入份额在家庭间的差异程度就是我们对收入不平等的衡量。i y 的期望值为1,方差为2

y σ。

引理4:家庭i 的相对收入份额是其相对资本份额和相对技能份额的加权平均:

(30) ()()()1111i i i y k a ρρ?=??+?,

其中

(31) ()()

'011f L A w A r wL f L ρηη≡

=>+++。 如果均衡增长为正,则1ρ<。

证明:用i y 的定义式(29),

相对劳动供给函数式(27),及w 和r 的式子(3)和(4) 。很明显,0ρ>。从式(19)和(3)-(4) 可知,0ψ>意味着

()()11'0r w L l f L f L l ηη??+?=?>????. 由引理3中的式(23),我们进而得到:

()()'1A f L f L η

>+ 这意味着1ρ<。证毕。

由式(30)得

(32) ()2

2

2

221y k a σρσρσ=?+.

虽然资本和劳动技能异质性都对收入不平等有正的贡献,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1ρ?和ρ的比率。重要的是,给定2

k σ和2a σ,任何改变ρ的基本面变化必然

在相反的方向上改变这两种异质性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注意若其它条件相等,则总有效劳动L 的增加将使技能异质性的权重ρ减小。这是因为由相对技能份额变动引起的相对劳动供给的变动是独立于总有效劳动的。因此L 的上升增加了总劳动收

入而不影响相对劳动收入的分散程度。相反地,L 的上升增加了资本异质性的权重。原因仍然如前——由相对资本份额的变动引起的(负方向的)相对劳动供给的变动同样不依赖于总有效劳动。

四、增长-不平等关系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让模型经济受各种基本面变化的影响来导出增长与不平等的均衡关系。我们将强调两种异质性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命题2:(i)总劳动效率A 的增加,或时间偏好率β的减小,或常相对风险嫌恶系数1γ?的减小,或闲暇偏好η的减小,都使增长率上升,即 (33) 0d dA

ψ>, 0d d ψβ<, 0d d ψγ>, 0d d ψη<. 如果F 是科布-道格拉斯的,()f L L α=, 01α<<,那么

(ii) β或η的上升使收入不平等增大,当且仅当技能异质性压倒资本异质性 : (34) ()2,0y d d σβ<=>, ()2,0y

d d ση<=> ? ()2

2,1k a

σρσρ>=

σ>=<, ()2,0y d d σγ>=< ? ()2

2,1k a σρσρ>=

k σ或技能异质性2

a σ的增加使收入不平等2

y σ增加,但不改变

总增长率。

证明:见附录。①

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下命题2背后的机制(注意 (ii)和(iii)中有关A 和η的结果并不仅仅适用于科布-道格拉斯函数,而是适用于任何增、凹及一次齐性的生产函数)。这个机制的核心是随经济的基本面变化而内生变化的总有效劳动量。总有效

① 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详细证明过程。

劳动量的变化影响到资本的报酬率以及经济增长率,同时也影响到两种异质性对收入不平等的相对贡献。

考虑总劳动效率A 的增大带来的影响。正如附录中详细说明的,A 的增大使得均衡的总有效劳动和总有效闲暇都增加。总有效劳动L 的增加导致了资本报酬率r 的提高,从而使总增长率()()/1r ψβγ=??增大。同时,A 的增大降低了技能异质性对收入不平等的相对贡献(/0d dA ρ<)并提高了资本异质性的相对贡献。这意味着总劳动效率的提高如何影响收入不平等取决于两种异质性的相对程度。当资本异质性压倒技能异质性时, 即()2

2

//1k a σσρρ>?,收入不平等会扩大。反之,当

技能异质性为压倒性因素时,收入不平等会缩小。将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变化放在一起,我们不能得到一个明确为正或明确为负的增长-不平等关系。事实上,对这一关系的预测只能以两种异质性的相对程度为条件。若资本异质性是占优的,则增长的加大会与不平等的扩大相关联,若技能异质性是主导因素,则增长的加快会与不平等的缩小相关联。其它基本因素(),,βγη的变化可以用相似的方法分析。重要的是命题2的(i)-(iii) 部分中考虑的每一种基本变化都会导致相同符号的以资本、技能异质性的相对程度为条件的增长-不平等关系。

最后,从本文第三节的分析出发应不难理解命题2中的 (iv) 部分。2

k σ和2

a

σ都不影响总增长率ψ,它们都不进入l ,ψ和ρ的决定中。式(32)意味着

2

2

/0y k σσ??>和2

2

/0y a σσ??>。

五、劳动市场不完全性

在本节中我们考虑另一种基本性变化,即一个经济从不完全劳动市场结构变动为完全劳动市场结构。在市场完全的经济中,对每一类劳动(以其效率i A 区分)存

在着一个市场。相应地,对每一类劳动都有一个价格。或者等价地说,存在着一个统一的关于有效劳动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对有效劳动量有一个统一的工资率。相反地,对于市场不完全的经济,我们假定只存在着一个关于劳动时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有一个统一的劳动时数工资率,这一工资率独立于劳动的类型(效率)。

进一步假设,在这样一个不完全市场的经济中,厂商在每一时期都从这个单一劳动市场中购买劳动,而在购买时他们无法事先辨别所雇工人的劳动效率。假定工人的技能水平随机地分布于厂商中。令相应的分布函数Φ为非退化的。这样,厂商在事前就面临对它们所雇劳动的平均质量的不确定性。令厂商j 所雇佣的劳动的事后平

均效率为j A ,j A 的期望为j E A A ??=?

?。我们在下面会看到,关于j A 的不确定性使得厂商面临其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品的不确定性。

为简化起见,假设生产函数为科布-道格拉斯型()f L L α=,01α<<。令r

为不完全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租借率,wKA

为这一经济中的劳动时数工资率(w 为工资率除以总资本存量K 和总有效劳动A )。 厂商j 选择劳动j H 和资本投入量j K 以使其期望利润最大化:

(),max j j

H K j j j j j j K E K f A H wKA H rK K ??????????????????

. 这一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36) 11j j j K E A H K wKA

K αααα??????=???????? (37) ()1j j j K E A H r K α

ααα?????=???????? . 因为所有厂商事前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对称的均衡中j H H =,j K K =,j ?。

令j L E A H AH ??==??为总有效劳动。将这些式子代入(36)和(37)得:

()()w

L w L ζ= , ()()r

L r L ζ= , 其中,

()()1'w L f L L αα?≡=,

()()()()''1r L f L Lf L L αα≡?=?,

为完全市场经济中的(每单位资本)工资率和租用率函数。另外,

/1j E A A ααζ??≡

(Jensen 不等式) 。 除了预算约束要作如下修改外,家庭的优化问题与第二节中的相同:

(38) ()i

i i i K rK wKA h C =+? . 不难证明不完全市场经济中的均衡条件对应于将w 、r 、ψ、G (视作l 的函

数)和i A 分别用w

、r 、ψ 、G 和A 替代的完全市场经济中的均衡条件,其中 1r βψζψγ

?≡=? , ()111r r G l ββψζψγγγ

???≡?=????????? . 还有,相对劳动供给函数和相对收入份额变为

()11i i i A A h L l k ηη???=?????+??

, 和

()()111i i y k ρ?=??

其中ρ如式(31)所定义。相对收入的方差为

(39) ()2

221y k σρσ=? .

命题3:给定2

0k σ>和2

0a σ>,与劳动市场不完全的经济比较,劳动市场完全

的经济有较大的均衡总有效劳动量、较高的实际利率、较高的总增长率和较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证明:首先,011r G βζψγγ

??=??=?????? 决定了不完全市场经济中的均衡总有效闲暇,l 。因为01ζ<<和''0G G ζ=> 对所有1A l ηη

>+,所以l l > 或L L > 。并且, ()()11r L L

r αααζα=?>?= , 11r r ββψψγγ

??=>=?? ,

()()

11A A L L L L ααρρηη=<=++ . 上面最后一行表明完全市场经济中的相对收入份额的方差大于不完全市场中的相应方差,见式(32)和(39)。证毕。

完全市场经济中之所以有较高的总增长,是因为这个经济中有较高的均衡总有效劳动和较高的均衡资本报酬率。而在不完全市场经济中,厂商面临它们所雇佣的劳动的质量的不确定性。这导致了较小的劳动需求和较小的有效劳动使用量。完全市场中的较高的收入不平等反映了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随着劳动市场从不完全结构转换为完全结构,原先受到压制的由技能异质性引起的收入不平等呈现了出来。其次,资本异质性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增大了。总的来说,劳动市场完全性的改进同时造成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较大的收入不平等。

六、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一个家庭间存在着资本拥有量和技能水平异质性的内生增长模型,导出了将这两种异质性与收入不平等联系在一起的公式。该公式表明,资本和技能的异质性在决定基本面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影响收入不平等方面,起着完全相反的作用。增长-不平等关系是否为正取决于哪一种异质性为主导性因素。如果跨国回归分析样本中的各个国家的两种异质性的相对程度不同,那么这种分析就难以确定增长-不平等关系。我们的模型指出,只有将两种异质性的相对程度当作条件变量,才能发现明确的收入-不平等关系。这为理解Kuznets(1955)的倒U 形假说,提供了一条潜在的研究线索。

本文中的模型较为抽象,因此尚不适于用来描述具体经济体(比如转型经济)的增长-不平等经历。尽管如此,我们的理论有助于理解这些经济体在转型前和转型后的增长-不平等记录。这体现在文中所强调的几个基本面变化上。第一,转型经济中可能出现因激励机制或产业组织改变而导致的总生产率变化。第二,市场的不完

全性可能得到改进。如第五节中分析的,劳动市场之趋于完全会导致正的增长-不平等关系,而这一关系是作为均衡现象出现的。第三,可能有因产权结构变化或受教 育机会变化而引起的资本或技能异质性的增大。最后,这些基本面的变化很可能是同时出现的。本文的模型对如何分析这些变化的效应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Alesina and Rodrik. 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V ol. 109: 465-490.

[2] Anand, S. and S. Kanbur. The Kuznets Process and the Inequality-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 V ol. 40 (1): 25-52.

[3] Barro, R. J.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 V ol. 5 (1): 5-32.

[4] Bertola, G. Factor Shares and Savings in Endogenous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V ol. 83: 1184-1198.

[5] Caselli, F., and J. Ventura. A Representative Consumer Theory of Distrib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V ol. 90: 909-926.

[6] Forbes, K. A Re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ality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V ol. 90: 869-887.

[7] García-Penalosa, C. and S. J. Turnovsky.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 Canonical Model. Economic Theory, 2006, V ol. 28 (1): 25-49.

[8] 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 V ol. 45 (1): 1-28.

[9] Li, H. Y. and H. F. Zou. Income Inequality is not Harmful to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V ol. 2: 318-334.

[10] Lundberg, M., and L. Squire. The Simultaneous Evolution of Growth and Inequality. Economic Journal, 2003, V ol. 113: 326-344.

[11] Perotti, R.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cy: What the Data Say.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6, V ol. 1: 149-187.

[12] Persson, T. and G. Tabellini. 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V ol. 84: 600-621.

[13] Viane, J.-M., and I. Zitcha.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Inequality and Growth: 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S. Eicher and S.J. Turnovsky (ed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3.

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源异质股东共生关系形成机理——以中国联通混改方案为例(上)

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源异质股东共生关系形成机理 ——以中国联通混改方案为例(上) 2019年09月02日 企业新一轮混改的目标在于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的协同效应,即要求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源与民营资源实现有效融合,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将以此为契机建立共生关系。本文以中国联通混改方案为研究对象,归纳出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源异质股东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发展困境与资源约束是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的共生驱动,以双方资源相关性及优势互补性为共生条件,在治理结构优化、宏观政策引导、市场竞争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内外部共生环境下,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一体化的共生关系得以建立,并能够实现互惠共生。 关键词: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东资源,共生关系,案例研究 引言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宏观上是一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微观上是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形式。我国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主要针对微观的企业层面,即企业股东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组成。新一轮企业混改旨在通过资源共享发挥不同所有制资本的协同效应,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标,以加快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回顾我国国企混改历程,改革举措包括国有股减持、全流通、国企上市等,虽然很多国企在资本结构上早已变成混合所有的形式,但政府干预力度并未减弱,行政垄断体制并未打破,参与国企混改的民营资本仍面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难以真正改善国企治理效率低下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上述举措仅实现了以财务投资为形式的资本融合,并未实现以战略投资为形式的资源融合,导致民营资源无法在国企发挥应有的优势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源与民营资源的协同共生,相应地,以异质资源为物质载体的异质股东之间共生关系的建立就成为了影响混合所有制企业异质资源有效融合的重要因素。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关于企业资源的研究由来已久,最初由Penrose(1959)[1]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指出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但该理论并未回答“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针对这一研究主题,Wernerfelt(1984)[2]提出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头是异质资源,异质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基于该理论,Barney(1991)[3]、Peteraf(1993)[4]、Crook(2008)[5]针对企业个体的研究表明,不同资源要素通过企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竞争优势进而创造企业价值。随着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诸多学者运用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企业联盟,认为企业联盟的结构模式受企业资源互补性及资源整合利用水平的影响,进而作用于联盟效应(李薇、龙勇,2010[6];孙彪,2017[7])。纵观企业资源的相关研究,多以企业为单位,重点关注不同企业的资源特征对经济后果的影响,鲜有文献深入企业内部关注资源来源及结构问题。 股东作为企业资源的主要提供者,股东资源指股东所拥有并投入企业用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与价值的所有要素,既包括财务资本,也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源等非财务资源(Shum and Lin,2010)[8]。其中,股东投入企业的财务资本体现在股权中,现有研究多以财务资本投入为标准、以持股比例大小为表征界定异质股东,并基于此探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鲜有文献将非财务资源纳入异质股东的界定标准,而股东投入企业的非财务资源同样能够发挥异质性优势(王念新等,2012[9];王淑敏、王涛,2017[10]),这支持了王斌教授研究团队的观点,认为引入股东资源视角可将股东投入从“财务资本”拓宽到“股东资源”,从而不同股东之间建立契约关系的依据不仅限于财务资本,还包括非财务资源(王斌、宋春霞,2015[11];张伟华等,2016[12])。因此,股东资源研究视角可扩展对股东投入的认识,有助于深化异质股东内涵,进而推动异质股东关系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下,股东之间的关系由于代理冲突而处于对立状态(吕怀立、李婉丽,2015[13];尹筑嘉等,2013[14]),但对股东之间积极的协同效应却无法解释。随着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进入公司治理研究视线,杨松令教授研究团队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认为大股东与小股东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协调共生的(杨松令 等,2009)[15]。相较于由股东利益冲突导致的对立关系,共生揭示了异质股东之间利益诉求的对立与统一,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异质股东关系。 现有文献已将股东资源视角运用到公司治理研究中,但仍未以股东资源差异界定异质股东并深入探究资源异质股东之间的关系。对股东关系的认识,学者们已逐渐由对立转向共生,并指出共生是异质股东之间的本源关系(杨松令等,2016)[16]。这为本文探索资源异质股东共生关系形成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引入股东资源视角后,以股东资源差异界定的资源异质股东之间存在共生关系。然而,在当前国企深化改革背景下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的资源异质性特征明显,且资源异质股东关系是混改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是影响企业混改效应的关键因素,却鲜有研究关注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的共生关系。 本文以企业混改中面临的异质资源融合问题为切入点,本研究聚焦于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源异质股东的共生关系,以中国联通2017年度混改方案为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源异质股东建立共生关系的关键要素,梳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源异质股东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深化股东关系研究,也可为解决混改企业实践中面临的异质资源融合问题建言献策。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股东共生关系的形成机理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于股东为什么共生以及如何实现共生。对于这类“为什么”及“怎么样”的问题,最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股东共生关系形成机理的探索归纳需要基于共生关系形成过程的深度剖析,对案例资料的故事深入性要求较高,适合选用单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二)理论抽样与案例简介 企业新一轮混改要求不同所有制资本发挥协同效应的目标意味着新一轮混改企业中股东资源具有较高的异质性,这为本研究探索资源异质股东共生关系提供了现实素材,因此,在新一轮混改中已经公布混改方案的企业中选取案例分析对象。中国联通(股票代码:600050)是首家在集团公司层面进行混改的央企,改革力度和深度可见一斑,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此外,中国联通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数据可得性较高,通过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公司公告及媒体报道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二手资料,足以支撑本研究所用。因此,选择中国联通2017年公布的混改方案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在2017年8月20日中国联通公布的混改方案中,采用了“定向增发+转让老股+员工持股”的组合方式,其中,向战略投资者定

风险异质性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与扩展——人流量的统计分布

Market 市场研究 022 2012年10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0756986.html, 风险异质性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与扩展① ——人流量的统计分布探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 霍晨 摘 要:本文结合非寿险精算中风险异质性研究方法,给出不同研究时间或研究地点人流量是否相同的判断准则,即人流量随机变量是 否服从特定参数的泊松分布。并在此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人流量不服从特定参数泊松分布的情形:将泊松参数视为随机变量,给出了3种基于不同先验信息的人流量分布形式。关键词:人流量 异质性 泊松分布 参数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022-02 1 问题的提出 市场研究中,实验法是一种常用手段。实验者控制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假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这些自变量对所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大量文献表明这种方法在研究和工中得到广泛 的应用[1]-[3], 这些实证性文章的一个共同点是未对不变因素的假定做出定量解释。而一般情况下,统计上公认的某个地点的人流量是 服从特定参数的泊松(pisson)分布[4], 即假定该地点的人流量状况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而现场实验中,上述假定难以成立。文献[5]给出了判断人流量异同的定量准则和假设检验思路。借此,我们可以寻找出人流量相似的地点。然而,(1)同一地点的人流量仍然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刻意寻求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同质性地点并不可取。因此,人流量的分布问题成为市场 研究中的关键任务。本文在文献[5] 的基础上结合非寿险精算风险异质性方法,并运用泊松参数先验分布假定进一步讨论方差大于均值情况下的人流量分布问题,即人流量异质情况下的分布问题。 2 人流量“异质”判断准则 根据统计学上对人流量(记为随机变量X)泊松分布的假定,我们可以用非寿险精算中风险异质性的判断准则来解决人流量是否 “相同”的定量问题[6][7]。 在非寿险精算中,一类风险若能很好地用泊松分布拟合,则认为风险是同质的,否则认为风险是异质的[8]。 下面给出判断的定理。 假设,分别为两个随机变量, 则有:定理1[9]: 随机变量的期望等于其条件期望的期望,即: (1)定理2[5] : 随机变量方差等于其条件方差的期望与条件期望的方差之和,即: ①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国烟草工 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基于SEM 和HLM 模型”(CUEB2010527)。通过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与国内外认为我国近年来市场化程度有所倒退的质疑之声正好相反,而且,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得分来看,2009年到2010年还有了一个较大的进步。 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排序结果来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在1999年以及2003年出现了小幅的倒退。这是因为,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会大大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然而,一般在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动时,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难免出现暂时的衰落。因此1999年市场化进程略微的退步,正是预示着后期,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迅猛发展。而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难免阻滞了我国市场化进程。但以上这些倒退现象都是暂时的、多受到经济外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因此,从大趋势以及我国内在经济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始终是前进的、向上的,市场化的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市场化经济带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逐渐显现。 从该方法的数据结果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且我国市场化程度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包惠.辨析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实证分析[J],苏州大学. [2]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 报告[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3] 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9. [4]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年报告[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 [5] 费智聪.熵权—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层次分析法研究[J].天津 大学,2009. [6] 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和预测[J].管理世 界,1997(2). [7] 江晓薇,宋红旭.中国市场经济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 (6). [8] 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 究,1992(2). [9] 鄢杰.我国市场化进程测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 策,2007(23). [10] 周国富,孙艳霞.市场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比 较方法的运用——我国各省区市场化程度比较[J].现代财经,2005(12).

中医药系统评价中的异质性分析与处理_胡丹

? 488 ? C JEBM ? 2010 Editorial Board of Chin J Evid-based M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0756986.html, 中医药系统评价中的异质性分析与处理 胡 丹 康德英* 洪 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 对国内发表的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 分析中的异质性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异质性的来源、类别及严重程度,探讨中医药系统评价中异质性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 计算机检索CBM 、CNKI 、VIP 等中文数据库及手检《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检索截止时间为2008年。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提取资料并对有关异质性的问题进行评价。若遇分歧,讨论解决。结果 共纳入115个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 分析,涉及17类疾病,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多(36,31.3%)。有41个(35.65%)中医药系统评价混合纳入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计类型的原始研究;有62个(53.91%)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不一致,有60个(52.17%)系统评价中的对照措施不一致;另有10个(8.7%)系统评价的异质性处理方法不当。结论 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 分析中异质性问题普遍存在,尤以临床异质性最为突出。异质性问题处置不当,会直接影响中医药系统评价的质量。 关键词 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 分析;异质性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Systematic Review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 Dan, KANG De-ying *, HONG Qi Department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Clinical Epidemi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eterogeneity of systematic reviews (SRs)/Meta-analysi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explore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heterogeneity correct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TCM related to systematic reviews (SRs). Methods Both electronic and hand search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CM SRs in CBM, CNKI, VIP database, and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wo researchers performed data extracting and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independently. Results A total of 115 TCM SRs were included, involving 17 types of dis-eases, among which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ere the most addressed (n=36, 31.30%). There were 35.65% (n=41) of SRs which integrated two or more types of studies; interventions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were inconsist-ent in 53.91% (n=62) of TCM SRs; control groups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we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60 (52.17%) SRs; and 8.7% (n=10) of SRs failed to investigate heterogeneity in the process of synthesis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heteroge-neity is common in TCM related to SRs, and the most addressed is clinical heterogeneity. Addressing heterogeneity incor-rectly would downgrade the quality of TCM related to SR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Heterogeneity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开始陆续发表中医药系统评价研究,并呈逐年增长之势,对促进临床实践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理念转变,以及中医药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1]。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开始对这些中医药系统评价的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国内发表的中医药系统评价数量较多,但总体质量不高,高水平的中医药系统评价更为少见,普遍存在选题过宽、未能体现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中医临床方法学质量研究(2004DEA71040) 作者简介:胡丹,女(1983年~),在读硕士研究生,以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为主要研究方向。 *通讯作者,Email: jane_100403@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0756986.html, 医药特色等问题[1-3]。鉴于中医疾病诊治的复杂多样性,不仅存在“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并且在用药成分、剂型、单味药或复方归类、剂量等方面也差异明显,成为系统评价中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影响中医药系统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4-6]。为此,本研究旨在全面收集国内发表的中医药系统评价,对其异质性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探讨中医药系统评价中异质性的正确处置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联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中国

企业高管团队异质性

企业高管团队异质性与 战略选择的实证研究 李卫民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0074) 摘要: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对企业战略选择影响的黑箱问题,是急需探明的管理课题,在动态环境中,企业需要不 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战略制定、实施的关键。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的 影响,尝试对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战略变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logistic 回归,并依据符号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深沪两市 的149 家成长性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平均任期与企业战略类型 的选择负相关;年龄异质性、任期异质性、团队规模和职业经验异质性与企业战略类型的选择正相关。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企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8772(2009)18- 0199- 02 收稿日期:2009-08-16 作者简介:李卫民(1983-),男,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研究。 自1984 年Hambrick 和Mason 提出“高层梯队理论”以来,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以“高层梯队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解释 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对战略的影响。高层 梯队理论强调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和认知基 础对决策制定的影响,而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人口特征和心理 特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TMT 的特征可分为团队成员的人口背 景特征和团队异质性,TMT 的人口背景特征主要是指团队成员 平均年龄、团队任期、教育水平等;TMT 的异质性是指上述团队 成员的人口背景特征的差异化,相对的,同质性就是指团队成员 之间以上特征的相似性。管理的判断力、管理者改变的积极性和 倾向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研究假设 TMT 的异质性在不同的方面对企业战略决策产生积极的 影响。团队异质性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异质 性的TMT 为团队在进行决策时提供了多样的信息;同时,不同 的教育专业背景、职业经验背景又为团队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 的技能。第二,由于团队成员背景、经验、知志的多样性,使得团 队对相同信息产生不同观点和多层次的解释,TMT 的异质性提 高了团队对于信息的甄别和解释能力。第三,多样的信息来源和 较高的对信息的解读能力保证了异质性的TMT 有较高的决策 质量,促进了组织的发展。 另外,同质性高的TMT 成员间更容易进行相互学习,分享 信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同质性的TMT 不

高管持股、战略异质性与公司并购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东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号:2013100789 申请人:付宁 院系:研究生院 专业:企业管理 研究方向:资本经营 指导教师:马金城教授 填表日期:2015年3月

利益冲突的理论问题,对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也是对企业并购理论研究的深入。 2.2研究的应用价值 并购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股权流动性的增加为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带来了活力与机遇,公司的控制权市场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目前,资本市场中既存在通过行业内整合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相关并购,也存在着盲目扩张而进行的多元化并购。高管层是企业并购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高管持股会显著影响企业的战略制定以及并购决策。本文通过分析企业高管层持股、企业的战略差异与并购行为,了解目前(尤其是股改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持股现状,探讨高管持股是否会通过影响战略的差异而影响并购行为的理性合理与长期绩效,从而引导企业完善激励制约机制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并通过合理的并购行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资本运作和投资决策提出合理建议,对于维护资本市场长期稳定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 述1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 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共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从最初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发展到混合并购、杠杆收购,其形式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数量和规模也呈现递增的趋势,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两大角度来进行的:一是并购动因的研究;另一个是并购绩效的研究。 在并购动机的研究中,早期并购理论都是从增加企业价值方面来解释企业的并购动机。这些理论包括协同效应理论(Westo n, 1962);效率理论(Coase,1937);战略动机理论;价值低估假说(Tobin ,1977)。这些假说都认为 企业进行并购能够为企业增加财富。随后的并购理论伴随公司金融理论等发展而提出,如代理理论(Jensen 1976)认为,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来自于外部股东与掌握公司控制权的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并购可以降低代理成本。Mann e( 1965)认为并购作为一种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代理冋题产生时,收购或 代理权的竞争可以降低代理成本。Muller (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公司规模决定 代理人的报酬,因此代理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实际投 资收益率。 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始于1993年,并购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远不如西方 国家,因此,国内学者对于公司并购的研究成果与西方理论研究也有所不冋。陈信元、陈东华(2003)等提出机会主义资产重组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公司的并购动因;李善民(2009)经过实证研究后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已经成为高管谋取私有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刘淑莲提出并购是一种了解CEO激励机制与公 司投资决策有效性的方法。管理者可能为提升个人薪酬而热衷于并购活动。另有一些学者指出公司并购的发生及其效率可能取决于并购各方的利益博弈过程和均衡结果;李增泉等认为并购可能被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为支持或掏空上市公司的一种工具。 对于并购绩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Jensen和Rubeck (1983)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引发了“并购能否创造价值” 的讨论。Sirower(1994)

股东的异质性对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挑战

[收稿日期] 2008-06-12 [作者简介] 李先瑞(1973))女,山西昔阳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财务管理。 股东的异质性对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挑战 李先瑞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北京 100025) [摘 要] 公司治理日益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以管理者理论和代理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虽然成果显著,但却存在一个主要的缺陷:忽略了股东的异质性。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只关注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而忽略了所有者之间可能的利益冲突。与此相适应,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只注重对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或道德风险行为的研究,而舍弃了对所有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因股东异质性导致的股东之间利益冲突表现得非常突出。股东的异质性为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提供了分析的平台。 [关键词] 股东的异质性;公司治理;利益冲突 [中图分类号] F 27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08)03-0115-04 公司治理日益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并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极富实践指导意义的公司治理规则。一国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会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结构的完善、不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指出其局限性)))忽略了股东的异质性。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美等国一些学者注意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制度背景和他们国家的情况明显不同。在我国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因股东异质性导致的股东之间利益冲突表现得非常突出。股东的异质性为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提供了分析的平台。 一、股东异质性的提出 股东异质性是相对于股东同质性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股东的同质性,就是指股东之间的利益具有相互抗衡并且在发生冲突时可以彼此抵消的性质。如在持股比例上势均力敌的股东之间,如果彼此间发生利益冲突一般较容易通过互相制衡得到解决。又如,在由众多分散的小股东组成的大型股份公司中,任何一个股东的持股比例都不足以使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产生影响,这样,任何一个股 东都不可能通过实施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侵占其他 股东的利益。股东同质性把企业的所有者视作一个整体,认为所有者之间都是无差异的,他们能像一个人一样行事,有着共同的目标函数)))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所有者作为一个整体,和企业的债权人一样处于企业的外部,与经营者相比,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营者可能利用内部人的信息优势,采取有损于所有者利益的行动方式,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当公司存在绝对控制地位或相对控制地位的大股东时,大股东凭借股权优势和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具有动力和能力来实施对经营者的监督,而其他中小股东/搭便车0,放弃对经营者的监督。由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都存在各自的目标函数,当大股东和小股东利益产生冲突时,大股东必然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从而损害小股东的利益。特别是当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主要是大股东派驻时,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实质上演变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持股比例上相对悬殊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其利益就具有不能相互抗衡的异质性。股东的异质性告诉我们,所有者之间并不是无差异的,股东有大小之分,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与经营者的关系、所拥有的企业经营决 2008年9月 第6卷第3期总21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ep.2008 Vol.6No.3Sum No.21

最新整理meta分析中异质性检验浅析教学内容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一、M eta分析原理 假定各个不同研究都是来自同一个总体,要求不同研究间的统计量应该接近总体参数真实值,所以各个不同文献研究结果是比较接近,就要符合同质性,这时候将所有文献的效应值合并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有些算法,如倒方差法, man tel hae nszel 法, peto 法等。 二、异质性的概念 2.1广义:描述参与者、干预措施和一系列研究间测量结果的差异和多样性,或那些研究间的内在真实性的变异。 2.2狭义:专指统计学异质性,用来描述一系列研究中效应量的变异程度,也表明除可预见的偶然机会之外的研究间存在的差异性。 三、异质性的分类 3.1临床异质性:包含试验对象的差异,如纳入及排除标准的不同;试验条件的差异,如干预剂量、剂型、方法不同;定义指标的差异,如试验定义的暴露、结局、测量工具不同,等等。 3.2方法学异质性:包含研究设计的差异,如前瞻性、回顾性、随机化对照试验;偏倚风险,如盲法;结局完整性,如随访时间长短不同。 3.3统计学异质性:是指不同试验间被估计的效应指标的变异,它是研究间临床和方法学上多样性的直接结果。 统计学计算一致性以数据为基础,其原理是各研究间可信区间的重合程度 越,则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同质性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可信区间的重合程度越 小,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的可能性越大。 临床异质性、方法学异质性和统计学异质性三种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 临床或方法学上的异质,不一定在统计学上就有异质性的表现,反之亦然。但寻找临床和方法学上的异质性可以提示统计学异质性的来源。 四、异质性检验方法 4.1概念:又叫统计量的齐性检验(一致性检验),目的是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可合并性。 4.2常见方法: 4.2.1 Q检验 (1)计算公式及解释 注:Wi :第i个研究的权重,Yi :第i个研究的效应量,M :所有研究的平均效应量。 Q为效应量的标准化平方和,因此服从自由度为(k-1 )的x 2分布。Q值越大,则p 值越小(无效假设为纳入研究的效应量均相同),则异质性越大。 (2)Q检验的缺陷:

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异质性

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异质性 一、文化异质性的新时代解读 文化异质的含义是文化的杂乱和不同。不仅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另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就是同一国家的不同种族的文化也不一样。同族之间由于地理隔阂、气候差异、教育程度等也不尽相同。 一种文化具有独特的征候和气象,也是自己区别他文化的符号和密码。异质性就是不同文化的比较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第一,义利关系问题。 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第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我们东方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第四,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东方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五,东方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而西方的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论古喻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文化多元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然而,文化多元并不等同于多元文化主义,前者主要是一种现象描述,后者则是一种政治理论。如果说文化多元旨在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多元文化则不仅指出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且还要求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平等对待它们。 二、跨国企业文化寻求异质的根据 跨国公司的扩张过程,不可避免进行跨国投资或并购。在企业并购过程中,随着组织结构的变迁,企业文化也面临同化。文化整合不仅仅是一个以收购企业文化替代被收购企业文化的简单过程,并购及并购的整合过程中的大量冲突来自于企业间文化的异质性。 通过并购整合过程中有效的文化管理,就可能克服、避免和引导并购中因企业文化的异质性而产生的文化风险,进而促进企业间在并购后文化的相互适应。整合后的海外子公司文化与本土母公司文化不可能无缝对接、完全融合,而是依然保留部分异质方面。 文化和人力资源属于异质性资源。因此,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来说,最好的资源是那些难以模仿的无形资源,而不是通过交易手段容易实现的物质资源,如企业文化、商誉、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异质性的和有价值的能力。

异质性及其衡量

1、异质性 不可避免的纳入同一meta分析的所有研究都存在差异,我们将meta 分析中不同研究间的各种变异,称之为异质性。 异质性指的是一系列研究中效应量的变异程度。 This statistic tests whether the effects found by the different studies are caused by a sampling error or by a syste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udies in addition to a sampling error. 异质性检验的是通过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是由于采样误差引起的还是除了采样误差以外,不同研究间的系统差异引起的。进行异质性检验以确定效应量大小 分布的一致性。有可能是效应量的真实异质性也有可能是有的研究有错误。The most common means of testing heterogeneity and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heterogeneity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ficant is the Q (df) statistic based on the χ2test 测试异质性和确定异质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基 于χ2检验的Q值 异质性的分类:临床异质性、统计学异质性、方法学异质性 2、衡量异质性的指标 统计法:异质性检验(I2检验,Q检验、H检验)、统计合并效应量 图示法:森林图 一个有用的定量衡量异质性的指标是I2,I2= [(Q –df)/Q] x 100%,此处的Q是卡方检验的统计值,df 是其自由度,这个I2值代表了由于异质性而不是抽样误差(机会)导致的效应占总效应估计值的百分率。I2值大于50%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的异质性。 3、相对危险度和比值比的森林图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比值比(odds ration,OR)。 当分析指标是连续性变量(continuous outcomes,也称数值变量)时,可选择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为合并统计量。WMD即为

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

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 ——基于中部六省IT企业的实证分析 贺秋桐 (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企业高管团队的力量。而对于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的IT企业更是如此。本文主要以中部六省的IT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管团队学历、年龄任期异质性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高管团队成员的任期和学历异质性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正面影响,而高管成员的年龄异质性对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中部六省的信息技术企业应该吸收不同学历的人才并接纳新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关键字: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技术创新;中部六省; IT企业 0引言 技术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不仅需要加快技术更新的速度,更要将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从行业分布来说,IT 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知识专利、研发、专业技术员工以及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等方面,而技术创新所代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成为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决定因素。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信息技术行业企业虽然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国外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开始发展市场经济,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相关数据表明,美国和日本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都在5%以下,而我国则 作者简介:贺秋桐(1993—),女,主要研究方向:投融资管理与技术创新。

达到50%以上。根据2014年年底欧委会发布《2014欧盟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我国的投资203亿欧元,所占比重仅为3.8%,在排行榜前五十名的仅有华为一家中国公司,可见我国IT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较为落后的。不仅如此,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还存在地区差异较大的问题。中部六省的发展依然还在依靠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旧很薄弱,从IT企业数量上来看,中部地区的IT企业数量明显少于东部地区,且大部分规模较小。从高管团队治理来看,中部地区的高管成员相较于中部地区普遍学历较低,且针对IT 方向的高管人才比较欠缺,以至于不能有效的领导IT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中部六省的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领导核心,是决定企业战略方向和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并整合企业内部各种因素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成为中部IT企业的主要任务。 然而对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围绕市场结构、产业特征、财务结构、企业绩效等展开,虽然近年也逐渐有学者围绕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展开实证研究,并证明了高管团队与企业创新能力是相关的,但是并没有文献结合中部六省的区域特质对技术创新做出一些研究。本文主要针对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IT企业中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部六省IT企业的数据整理,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观察高管特征异质性与技术创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并关注其显著程度,试图从中需找到中部地区IT企业发展较为薄弱的原因所在,针对中部现状为企业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1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的研究框架中,高管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主体,面对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决策者通常需要根据自身的认知基础和价值观来作出决策[1]。因此就可以通过一些与这些认知基础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的替代变量,即年龄、任期、学历等人口统计学特征来推断这些特征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也包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Finkelstein和Hambrick、Zenger和Lawrence等学者又进一步提出了高管团队之间的异质性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对于高管团队异质性与技术创新展开研究。Wiersema和Bantel认为年

企业战略-企业集群内部异质性的生态学解读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针对以往企业群落研究中忽视其内部差异性的现象,本文提出了企业群落复合体的概念。首先,阐述了企业群落复合体的结构尺度和生存方式。继而,在对企业群落复合体客观存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解读其异质性。最后,阐述企业群落复合体的边缘效应和反馈调节两项主要生态功能。 关键词:企业群落企业群落复合体异质性生态学 企业群落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生态空间(适合该企业群落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空间,如北京、上海等)或特定的价值生态空间(该企业群落所能满足的消费者需求的性质,如家电、信息产品等)内由不同类型的企业组成,与周围企业生态环境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物质流通网络)、价值结构(价值增值网络)和信息结构(信息传输网络),并具有特定的功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企业集合体。企业群落内的企业个体之间,以及企业群落与企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群落的生态功能。然而,企业群落内部的异质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却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企业群落复合体”的概念引入企业群落的研究中,并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生态空间或特定的价值生态空间内,由不同的亚企业群落组成,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或迁移而实现动态发展的企业集合体。”企业群落复合体的概念可以看出,企业群落复合体在本质上仍然是企业群落,只是这一概念强调企业群落的内部异质性特征。 企业群落复合体的结构尺度与生存方式 结构尺度 亚企业群落尺度亚企业群落内的企业种之间有着非常频繁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亚企业群落价值增值网络上某一企业种的价值增值活动必须建立在上游企业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基础上;或者是离开了下游企业种的价值增值活动,该企业种所提供的增值价值将失去存在意义。 企业群落复合体尺度企业群落复合体内部各亚企业群落之间的联系是局部性质的,其联系强度与各亚企业群落之间的相关性成正比。如温州地区企业群落复合体内的服装亚企业群落和鞋亚企业群落联系较为紧密,表现为鞋亚企业群落的康奈集团开始进军服装业,而服装亚企业群落的庄吉集团进军鞋业;而温州地区企业群落复合体内的服装亚企业群落与锁具亚企业群落则几乎不存在相互迁移的现象。 生存方式 企业群落复合体不是简单地指不同类型的亚企业群落在某一地域生态空间或某一价值生态空间的共存,各亚企业群落必须实现共生。 企业群落复合体的局部灭绝企业种是指采用大致相同的生产技术,生产大致相同的产品,满足大致相同的消费者需求的企业集合体。当亚企业群落发展到更高阶段时,某些企业种的生态位空间缩小或消失,且在企业群落复合体内的其它亚企业群落中没有可以继续生存的生

第章Me分析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25章Meta分析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 Meta分析中,如果异质性检验不拒绝H0,一般采用(A)进行效应合并。 A.随机效应模型 B. 固定效应模型C.混合效应模型 D. 回归模型 E. 贝叶斯模型 2. 关于meta分析,以下(C)说法不正确。 A.meta分析本质上是一种观察性研究,因而可能存在各种偏倚 B.meta分析是用定量的方法综合同类研究结果的一种系统评价 C.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能使meta分析的结果更加可靠 D.meta分析时,如果研究间异质性很大,应认真考察异质性的来源,并考虑这些研究的可合并性 E.亚组分析能使meta分析的结果更有针对性 3. 对连续型变量资料的meta分析,如果各纳入研究的测量单位不同,应采用(A)作为效应合并指标。 A.标准化均数差 B. 加权均数差C.均数差 D. 标准化P值 E. 危险度差值 4. 异质性检验采用的统计量是(B)。 A.F统计量 B. Q统计量C.t统计量 D.H统计量 E. Z统计量 5. 关于发表偏移,以下说法(C)不正确。 A.通过漏斗图可大致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B.产生发表偏倚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往往只把统计学上有意义的阳性研究结果拿来写文章并投稿 C.若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的影响较大,则需要增加很多个研究,才能使meta分析的结果被逆转 D.尽量搜集未发表的阴性研究结果,可减少发表偏倚 E.漏斗图的基本思想是纳入研究效应的精度随着样本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二、思考题 1. 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答: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检索相关文献;选择符合要求的纳入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信息;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2. Meta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通过meta分析能增加统计功效,评价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增强结论的可靠性和客观性,通过亚组分析,得出新结论,寻找新的假说和研究思路。 3. Meta分析时,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有什么不同?如果研究间有异质性,应如何处理? 答:Meta分析进行效应合并时的变异可能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研究内变异,二是研究间变异。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只考虑研究内变异,即认为研究间的差别只是抽样引起,纳入meta分析的各个独立研究来自一个相同的总体,各个独立研究的效应是效应合并值这一总体参数的估计值。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则同时考虑了研究内变异和研究间变异,即认为研究间的差异不仅仅是抽样引起的,纳入meta 分析的各个独立研究分别来自不同但互有关联的一些总体,每个研究有其相应的总体参数,meta分析的效应合并值是多个不同总体参数的加权平均。 Meta分析时,如果异质性检验的结果不拒绝H0,即研究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得到效应合并值。如果拒绝H0,则认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此时应考察异质性来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等异质性处理方法,使之达到同质后,再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经异质性分析和处理后,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仍然不具有同质性,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meta回归及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效应合并。如果异质性很大,应考虑这些研究结果的可合并性,或放弃meta分析,只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 4. Meta分析有哪些常见的偏倚? 答:Meta分析本质上是一种观察性研究,在meta分析的各个步骤中均有可能产生偏倚。偏倚的存在对meta分析的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偏倚的类型主要包括文献发表偏倚、文献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