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宁夏回族自治区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

宁夏回族自治区省情省貌——事业单位考试必备

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

一、概况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历史上曾是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公元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

宁夏,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之间,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宁夏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长,夏暑短,雨雪稀少,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点。由于宁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没有酷暑;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8℃以下,极端低温在零下22℃以下。

宁夏气候的最显著特征是:气温日差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一般可达12~15℃。所以即使在夏季去宁夏,也应该准备几件厚衣服。每年5月-10月,是最佳旅游季节。

宁夏疆域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南北相距约456公里(北起石嘴山市头道坎北2公里的黄河江心,南迄泾源县六盘山的中嘴梁),东西相距约250公里(西起中卫营盘水车站西南10公里的田涝坝,东到盐池县柳树梁北东2公里处),宁夏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宁夏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大致处在我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过渡地带。在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划分上,宁夏位于中部重点开发区的西缘或西部待开发区的东缘,是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黄河上游水能矿产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北部和中部系“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重点地段,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区和“三西”地区的范围。

二、地理地形

宁夏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的引黄灌溉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市、中卫市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1.天然屏障与高原“绿岛”

宁夏有名的山地有贺兰山和六盘山。

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势巍峨雄伟,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为荒漠草原带;1500米以上出现覆盖度较大,草本植物生长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丛带。大约2000米以上,有以云杉、油松等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带以上,有一定面积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是较好的夏季牧场。贺兰山的山脊是我国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界线。山岭中间,也有一些较低矮的山口,成为东西交通要道。其中三关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盘山古称陇上,位于宁夏的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主峰位于和尚辅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六盘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也是宁夏重要的林区之一。

2.宁夏平原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汉以来,劳动人民就

有这里修渠灌田,发展了灌溉农业。2000多年来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这里早已是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现为宁夏的商品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青铜峡口以南叫卫宁平原比较狭窄,宽仅2~10公里。坡度较大,不仅有利于灌溉,排水也比较方便。地面径流及地下水均可顺利排入黄河。地下水位较低,土壤盐渍化现象较少。青铜峡以北的银川平原,地形开阔,有的地方竟达40公里以上。尤以黄河以西的地区。平原面积较广。这里坡度较小,引水虽便,排水欠佳,过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积水汇集于注地。人为地增加了许多湖泊。由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严重。建国后加强了排水措施,盐碱滩被改造成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垦为农田。现在平原上还有不少湖泊,这些湖泊已成为今日发展淡水养鱼的重要场所。

3.丘陵起伏的黄土高原区

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黄土覆盖,厚的地方可达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渐减。六盘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显著,地势起伏较大,山高沟深。六盘山以北的地区,由于降水少,流水对地表切割作用较小,除少数突出于黄土瀚海之上、状如孤岛的山峰之外,一般为起伏个大的低丘浅谷,相对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过的地方,经河流的冲积,形成较宽阔的河谷山地,宜于发展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粮油产地。许多低丘缓坡也多开垦成农田。丘陵坡下,开挖一排排窑洞,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观。在人们对黄土丘陵地区长期垦殖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于大力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广辟水源。

4.风沙侵袭的灵盐台地

在黄土丘陵区以北、银川平原以东,即灵武市东部和盐池县北部的广大地区,为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台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与宽阔谷地相交错,起伏微缓。谷地里散布有面积不大的盐池、海子,生产食盐、芒硝等盐类矿点。

台地区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质差,水分条件不好。风沙侵袭严重,沙荒多,农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类和低矮的灌木丛,这里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天然牧场

在宁夏不大的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

三、经济发展

1949年全区只有10家破烂的厂矿,农业生产水平很低,自然灾害频繁。1949年后,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宁夏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电力工业和煤炭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自治区的重点工业部门。宁夏已拥有煤炭、电力、冶金、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化纤、医药、塑料、日用硅酸盐、制糖、电子、仪表、皮革、造纸、卷烟、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近百种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工业产品,而且拥有一批列入国家重点的大中型企业。

宁夏有青铜峡、引黄新灌区等水利枢纽工程,使农业发展很快。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是中国河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治理水土流失累计达9162万平方千米,其中八五期间治理2672平方千米。山区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80年代平均3.59亿公斤,90年代连年干旱,年均仍达4.87亿公斤。农产主要有小麦、稻、黍、谷子、高粱、玉米、胡麻、油菜籽等。畜牧业也较发达,以羊毛皮著称。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8.44亿元。宁夏是内蒙和甘肃之间的重要通道,有纵贯宁夏西北的包兰铁路。即将兴建的中(卫)宝(鸡)铁路,将穿越宁夏南部与陇海线相连。公路以银川为中心,在区内可达各县,主要干线通车里程达7000多千米。此外,银川还有直达北京、包头、西安、太原等地的航班。八五期间宁夏农民人均收入由594元增到1050元。1994年平均每百个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80.6台,居全国第4位。

至2008年11月,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显示,从总体上看,规划实施进展基本顺利,各项主要任务目标达到或者超过了预期进度。预计到2010年,24个主要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可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绝大多数指标可以如期完成任务。

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自治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多来,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等6大目标,均取得积极进展,实施情况良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24个主要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21个进展顺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森林覆盖率等3个进展滞后。在列入考核的9个约束性指标中,全区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耕地保有量等6个进展顺利,3个指标完成滞后。

“十一五”前两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7%,高于规划目标2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1.8亿元,“十一五”前两年平均增长17.5%,高于“十一五”规划平均14%-16%的增速。2008年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5亿元,同比增长45.7%。“十一五”前两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5%,高于规划12.2%的预期目标,2008年有望实现95亿元,可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1.9∶46.4∶41.7调整为2007年的11∶50.8∶38.2。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859元和3181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0%和

8.4%,均高于“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6.5%和5%的目标。

四、人口民族

1.人口

2002年末,宁夏人口为571.54万人,比1949年末净增451.6万人。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宁夏总人口为561.5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90.23万人,占33.88%),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465.55万人相比,增加96.00万人,增长20.62%,年平均增长率为1.82%。

新中国建立以来,宁夏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人口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区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20.75万人,占4.11%;接受初、高中教育的217.59万人,占43.1%;接受小学教育的178.41万人,占35.34%;文盲人口(15岁及其以上,识字很少的人)63.23万人。人口文化程度的地区差别很大,川区高于山区,城市高于乡村。

宁夏是中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回族人口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3,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回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和吴忠市,其回族人口占宁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

宁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次之,中部最少。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人口密度分别为260.5人/平方千米、150.4人/平方千米、110.1人/平方千米、65.9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为石嘴山市,高达601.6人/平方千米,最小的为盐池县,仅22.5人/平方千米。

2003年宁夏人口状况:2003年末宁夏总人口580.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95‰,出生人口9.0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5.68‰,比上年下降0.74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73‰。其中回族人口202.5多万,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4.9%,约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6,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集区。散居的少数民族有33个,共2.8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0.5%。

2004年宁夏人口状况: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全区出生人口9.0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5.97‰,比上年上升0.2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8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4.79‰;人口自然增长率11.18‰,全年净增人口6.53万人,年末总人口587.71万人,其中:回族206.49万人,汉族377.42万人。

2004年末,纳入统计制度的全区城乡就业人员达29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增长2.5%。城镇单位在岗职工59.2万人,比上年末净减少1万人,下降1.7%。其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7.9万人,比上年减少1.6万人;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8万人,减少0.4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人数19.5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2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0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2004年全区已登记失业人员中通过疏导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人数4.9万人,比上年增长8.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1万人,登记失业率4.5%。(

2.民族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汉族中的部分群众信仰佛教、基督教、道教、天主教。全区现有清真寺3300多处,阿訇4000多人,满拉6000多人,伊斯兰教协会13个。还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寺观教堂200处,各类宗教职业人员5000余人。据史书记载,明代就有规模宏大的清真寺,现存较著名的清真大寺有银川南关清真寺(原寺始建于1915年)、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始建于1524年)、同心清真大寺(始建于1573年,后曾三次重修)。宁夏自魏晋始就有佛寺。唐朝时宁夏灵武一带已有不少寺院和僧道。西夏时,曾把佛教定为国教,西夏皇帝多次向宋朝献良马,乞赐佛经。公元1055年,西夏毅宗发数万人建承天寺(今银川西塔),藏《大藏经》,并到处修建寺庙。清康熙年间,宁夏境内出现过十八位著名的和尚。宁夏的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也较早。解放时,有天主教堂12座,神父12人(外籍6人,中国籍6人),修女17人,教徒约2000人左右。基督教于1879年传入宁夏,目前,平罗、银川、石嘴山、中卫、中宁等地仍有少数基督教徒。

五、风俗礼仪

1.沐浴

沐浴是回族最重要的风俗之一,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回族的沐浴,可分为大净和小净。“沐”即小净,“浴”即大净。小净的洗法有若干程序:洗两手至腕部;洗两便;漱口;呛鼻;洗脸;洗两手至两肘;抹头、抹耳、抹额;洗脚至两踝骨。大净,就是用清洁的水洗涤全身。沐浴源于宗教活动,《古兰经》中讲到:“信道的人们啊!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进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于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当洗周身。如果你们害病或旅行,或从厕所来,或与妇女交接,而得不到水,你们就当趋向清洁的地面,而用一部分土摩脸和手。”现在不仅信教的回族群众常洗大小净,就是不信教的回族也洗大小净,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沐浴给身体、身心带来的益处,把沐浴看成是调节精神的方法,是洗涤灵性、修养德性的途径。

2.洗涤衣服

回族重视人的外表,认为外表可以影响内心,衣服是外表的重要内容。《古兰经》中对衣服有特殊的意义:“阿丹的子孙啊!我确已为你们而创造遮盖阴部的衣服和修饰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为优美。”回族的解释是,真主为人类造下的衣服有三种功用,第一个功用是保护身体,第二个功用是增加美观,第三个功用是藉外表美丽人的精神。既然衣服有如此功用,对衣服就应给予相当的重视和严格要求,讲究清洁卫生就必须从衣服着手。《古兰经》上说:“你应当洗涤你的衣服,你应当远离污秽。”在回族群众看来,如果衣服脏了,加之不修边幅,蓬头垢面,既有害身体健康,又影响人的美观,更会影响精神面貌,给人留下精神颓废、人格丑陋的印象。而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整整齐齐,即便是旧衣服,也会使人感到舒服、优美,特别是能体现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风貌。回族群众一般都有保持衣服清洁的良好卫生习惯。

3.搞好家庭卫生

回族不仅注意自己身体和衣服的清洁干净,还特别注重自己居住环境的清洁。居住环境的好坏,是否清爽整洁,不但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性情。杂乱无章、肮脏污秽的环境,容易使人心情烦躁、爱发脾气,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而清爽整洁的环境,既有利于身体健康,又有助于人涵养性情,可以使人心情平静愉快,养成良好的性格。回族在很早以前就有洒扫屋堂庭院的习惯。现在回族的多数家庭都喜欢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放得井井有序。回族妇女更是讲究卫生,屋子里窗明几净,门帘洁白,大小物件干净明亮,令人赏心悦目。

4.禁吃污秽食物

讲究清洁卫生的道德要求,还突出地表现在饮食卫生上。伊斯兰教规,以“净洁为相依,污浊的受禁止”为原则。穆罕默德也说过“食一口不洁之物,等于废四十日的功修”。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族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养成了禁食的习惯。依据《古兰经》中的规定,禁食“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回族群众对所禁食物有详尽的解释,认为“自死物”,一般死于瘟疫,其体内带有大量病菌及其它分泌物,既不鲜美,又缺少营养价值,且易罹致疾病。而“血液”,其中的静脉血带有大理的需要排出体外的新陈代谢的产物,虽然动脉含有营养,由于人们食用时无法将两者分开,只能以“不洁”而禁食。至于猪,是畜类中最污浊的,刘智在《天方典礼》中更深刻地指出猪的污秽还在于:其性贪,其气浊,其心迷,其食秽,其肉无补而多害,乐从卑污,有锯牙,好攫,啮生肉,愈壮愈惰,老者能附邪魅为祟,乃最不可食这之物也。可见,禁食猪肉的理由,已经由猪的污秽扩展到猪的性情,“性贪”、“气浊”、“心迷”都是回族所痛恶的品质,饮食联系道德,是回族道德的又一重要特征。

这四种食物是绝对禁止的,但“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回族重视人的生命,当生命危机时,为维持生命,可不必严守禁食的规定。但要适可而止,以维持生命为准,如果继续贪吃,便是越范了。体现了严格要求与灵活处理特殊情况相结合的精神。

回族还有禁酒的要求,认为酒是事端的祸首。“…酒为诸恶之钥匙也?。是锁若开,无恶不至”,可以使“正心修身之功,一朝尽弃”。“古今来以酒灭国亡家者,不可胜纪。其败纪纲,毁伦常,皆酒之这祸烈也。”“彼能易人之志,浊人之神,使智者惑,贤者愚,廉者贪,节者淫,信者迁,顺者逆,若摘缨之会,枣栗之投。杨广因之以弑帝父,禄山因之以犯国母。君臣父子,礼义廉耻,荡然逾闲。”以上引文,表明回族对“博戏饮酒”是深恶痛绝的,而禁酒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祸国殃民的恶行出现,避免道德的沦丧和人格的堕落。显然,回族夸张了饮酒的危害,把它看成是“恶魔”的行为而加以制止,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尤其是,回族在中国是大分散、小聚居,广泛与其它各民族交往,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回族对犯了饮酒禁律的反映,没有像犯食禁食猪肉那样强烈,但虔诚的穆斯林是禁酒的。

回族注重用水和饮水的清洁,居住在农村的回民,家里用的井窖一般都有盖,防止脏东西掉进去。回族一直有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洗手、洗脸、沐浴等讲究不用回头水,也就是说要用流动的水。

5.讲清洁要身心并重

身体与环境的清洁是基本层次,内在心灵的清洁是高层次的。回族提出,不仅要做到身体与环境的清洁,还要做到内心灵魂的清洁,即身心并重。回族重视外表的清洁,认为外表虽然是形式,但形式可以影响内容,形式上的严格规定,可以使人在心理上提高注重洁净的程度。但外表毕竟是外表,外表的洁净不等于内心清洁。那些外表清洁,内心却充满声色盈利、奸盗邪淫、谎言欺诈的人,是不可能抵住邪恶的诱惑的。大小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洗去身体上尘垢的污秽,同时要洗掉心里不清洁的污秽,内心蒙发恶念或邪念,是对大小净的最大破坏。大小净的真正意义在于,在保持外表清洁的同时,更要保住内心的清洁,教人们由外表的向善,做到实质的向善,做到表里一致的向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

六、历史沿革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表明,早在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境内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还兴修了著名的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年),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撤销宁夏省,将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1.宋代以前的宁夏

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境内灵武市“水洞沟遗址”、中卫长流水和固原地区诸多太古先民活动遗址的发掘发现,表明,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三代”以前境内为北狄、西戎各游牧部落居牧区,先后被称之为荤粥、鬼方、狁、匈奴和胡等名。至战国间,宁夏地区开始归隶中原政权管辖。

春秋战国时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北地郡、九原郡,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两次巡视宁夏,移民70万,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大兴水利,设定郡。十六国间,为匈奴铁佛部首领郝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领土。进入南北朝时期,宁夏社会日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北魏,北周时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再次得到有效开放,当时就已称这片塞上灌区为“塞北江南”了。

唐朝安禄山乱后,公元756年,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平原已相当富庶。

宋代,党项族正是凭借这块塞上得天独厚的绿洲作为根据地,才能在西北建立一个史称“西夏”的万里之国。

2.西夏王朝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1227年,元灭西夏后,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之名,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

3.近现代的宁夏

民国初年宁夏改为朔方道,此时大部分时期在马福祥、马鸿逵家族回族军阀的统治下。1929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销,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1958年10月25日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

七、旅游景点

1.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国家AAAA景区,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

2.宁夏中卫沙坡头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首批AAAAA景区,位于腾格里沙漠腹地,是一处富有浓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游区。高山、黄河、沙漠、长城和绿洲在此汇聚一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奔流的黄河,无际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苍凉的明代长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车,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可骑骆驼遨游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黄河,咫尺之间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异景观。

3.宁夏平罗沙湖

沙湖位于宁夏平罗县,国家首批AAAAA景区,距银川市区56公里。沙湖拥有万亩水域、五千亩沙丘、两千亩芦苇。沙湖盛产鱼、鸟。有数万只鸟在这里栖居,可称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处奇观。沙湖的鱼类十分丰富,不仅有鲤、鲢、鳙、鲩、鲫鱼,而且有北方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在沙湖的餐馆里,专门设有鱼宴,烹饪沙湖出产的活鱼。湖西贺兰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4.宁夏六盘山风景区

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南部,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古迹较多,自然资源丰富。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使六盘山成为休闲、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科考科普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有老龙潭、二龙河、鬼门关、凉殿峡、荷花苑、白云山六大景区60余个景点。保护区中部有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安西王府遗址等。北部有须弥山石窟为中心的丹霞地貌风景。

5.宁夏大漠龙湖汉古城

大漠龙湖汉古城生态旅游区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该旅游区是集龙宫庙、汉代遗址“四方墩”城堡、龙湖水上乐园、腾格里沙漠探险冲浪区、沙漠湿地观光区、胡杨沙枣林生态观光区、人工万亩生态园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6.宁夏中卫高庙

位于中卫县城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时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供奉的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等塑像,庙内佛、道、儒三教济济一堂。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们层层相连,呈逐步增高之势。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结构紧密,气势雄伟。

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很奇特。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高庙建筑的重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之间飞桥相连,极富变化,整个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翘曲廊有致而闻名遐迩,饱誉海内外。高庙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还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庙,共塑有各类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极,令人目不暇接。高庙地狱是我国四大鬼城之一,进入阴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叹为观止。

高庙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紧凑而富于变化,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