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古诗词三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5古诗词三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牧 童

[唐]吕岩2

[①“铺”和“弄”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②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

4舟 过 安 仁

[宋]杨万里

1?

2 ①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表现了出来;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了出来。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3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4?

5

[①“收篙停棹”说明了什么?]

6

[②作者写明白了小童张伞使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7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8

[①作者笔下的江南乡村有什么特点?]

[②“最喜”含有怎样的情感?]

5 ①两个小孩子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了起来,船桨也停在那里,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6

,表现出了对小童的聪明、童真和稚气的喜爱之情。

7?

8 ①和平安宁、自然朴素。诗人开篇用白描手法,勾画出了“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心情的愉快。

②诗人着力于对“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诗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憨态可掬。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1.学习三首古诗词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词中词句的意思。

3.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并背诵。

1.有关诗句意思的课件。

2.水彩笔,图画纸。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现在,你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新鲜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和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生活的情景。让我们乘着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 学习古诗《牧童》

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生于公元798年,原名叫吕岩。吕洞宾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朝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着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得道成了神仙。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蓑”字读作suō。书写时注意不要忘记中间的横。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老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欣赏皎洁的月亮。

3.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适时归纳出各个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完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这首诗。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诗中描写的牧童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他吃饱后躺在月夜下仰望星空,生活很惬意。)

(3)学生配乐朗读,思考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首诗的。

(4)把体会到的迅速写下来,与组内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老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儿比,小组比,男女生比。(老师适当点拨,要读得抑扬顿挫。)

(3)伴随音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三 学习古诗《舟过安仁》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牧童》这首诗中写了一个小孩子,接下来我们学习的《舟过安仁》则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是多么顽皮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杨万里写的这首《舟过安仁》。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这首诗。

提醒:“篙”字读作gāo。 “棹”字读作zhào,不要读成zhuō。

(2)小组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己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汇报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所想象的画面。

(3)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背诵古诗。

1.本课是关于古代儿童的古诗,在讲课时,主要用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学过第一首诗之后,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此时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1.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4.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可以根据词画一幅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文章。

《清平乐·村居》插图的投影。

一 学习词《清平乐·村居》

1.看插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让你给这幅图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名字?

(2)介绍作者:这幅图是根据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晚年他隐居在江西信州,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表现恬静、温馨的田园生活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在那期间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注意“乐”读作yuè,“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看图,你知道“村居”描绘的是什么吗?(描绘的是乡村人们的生活。)

2.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提醒:“媪”字读作ǎo,不要读成wēn。

“亡赖”中的“亡”字读作wú,不要读成wánɡ。

“剥莲蓬”中的“剥”字读作bāo,不要读成bō。

3.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示: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1)学习前两句。

①“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一说?(一座小茅屋坐落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②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2)学习后两句。

①“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在这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②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他们的形象。小儿子剥莲蓬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4.朗读成诵,领会词情。

(1)请大家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让学生回答,并讲讲为什么。)

(2)你能用朗读的形式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让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补充,并适时板书。)

(4)老师小结: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温馨,难怪辛弃疾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

(5)背诵这首词。

二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作兴趣。

透过诗人和词人的笔,我们对一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儿,让“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让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哇!很多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你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吗?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学生写完之后交流、评议,老师随机指导修改。

1.在本课的教学中,理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从中体会人物情感对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因此可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主要是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词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从而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牧 童

无拘无束

舟过安仁

无雨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和谐

1.给多音字组词。

好 乐

2.填空。

(1)《牧童》的作者是唐代的吕岩。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牧童在一个月夜露天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天性。

(2)《舟过安仁》的作者是宋代的杨万里。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展示了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聪明伶俐的奇思妙想。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这首词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3.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句意:听见茅草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能说一说吗?

1.《舟过安仁》这首诗的语言有一处值得我们注意一下,即“怪生无雨都张伞”。这句话如果单独理解是比较别扭的——“怪不得没雨也张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为了兜风”。因为,这中间少了一个内心的自问:为什么他们没雨却打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为了兜风,怪不得没雨也张伞。这样理解就很顺畅了。另外,对“使风”的“使”字,引导学生联系外出郊游的经历理解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辛弃疾在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都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连累,甚至

受到革职处分。他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便把一腔忠愤都写在词里,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在江西铅山、上饶闲居二十年之久,后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