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懂就要问》评课稿——张菲菲

《不懂就要问》评课稿——张菲菲

《不懂就要问》评课稿——张菲菲
《不懂就要问》评课稿——张菲菲

《不懂就要问》评课稿

前两天听了组内商老师的《不懂就要问》一课,商老师虽是位新教师,但她教风成熟,教态大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商老师紧紧围绕“孙中山提问后,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展开讨论探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我们确实遇到过一些爱提问题的孩子,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可在他们向大人提问时,也许碰到过一些钉子。于是商老师打破原来理解文章最后孙中山说的话的意思,直接切入生活讨论:“请谈谈你曾经面对家长、老师不敢提问”的情景,碰钉子也没关系,我们是为了弄清道理嘛!孩子们安静了片刻后,他们纷纷发言。有的列举了在家中厨房里问妈妈为什么要把油烧热了再炒菜,却遭抢白,“躲远点,小心渐到油。”有个小男孩却生生地说:“有一次,我向老师问家庭作业是不是生字写三遍?”老师没好气的说:“我留作业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我当时就是怕写错了才向老师问一下,可没想到……以后我再也不敢问了。

这个小男孩的话勾起了我太多的感触。是的,我们作为一位老师,总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勤学好问。有时候,学生们提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我们总是把持不住自己,而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从而打击他们积极性,使孩子们“封口”。我们真的要静下心来

想一想,你就是再用话语鼓励孩子不懂就要问,也不如在平时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提问。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很棒,听了商老师的课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不懂就要问》一

1、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会本课要、先、思、很、少、讲、于、气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课文说明: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课堂上孙中山提问时的情景。 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带领学生融入故事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三、四自然段,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孙中山、私塾先生、同学,在体会人物内心想法的基础上读句子,让学生感悟孙中山是个不懂就问、善于思考的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指导识记、写字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观察字形,发现规律,将不同结构的字分类识写。教师则重点范写,提示关键笔画即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写字,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孙中山先生简介、课文插图、田字格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融入情境,以疑促学。 1.小朋友们,谁知道孙中山先生?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孙中山先生小时侯的故事,叫不懂就要问(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鼓励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 二.尝试学习,识字读文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教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一段尝试自学) 学习任务: a.用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读准字音。 b.用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c.先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逐句读一读,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d.合作方式: 组长组织大家围绕上述任务学习、交流。 明确分工各负其职,人人做好当小老师的准备。 如:可以一人负责教生字的读音,一人负责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并组词,一人负责领读带有生字的句子,一人负责指导朗读整段话。 e.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各组轮流上台,人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小朋友学习课文的其中一段。 a.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各组的组员之间、台上的小老师与台下的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完整的钢琴基础教案汇总

第一章钢琴电子琴弹奏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钢琴电子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包括认识五线谱、弹奏钢琴电子琴的坐姿、 手型、钢琴键盘的分组,弹琴时力的方向以及钢 琴踏板的运用。 教学重点:1、五线谱基本知识的掌握 2、五线谱知识的实际应用 3、钢琴键盘的分组 4、键盘分组法和乐谱分组法的区别 5、弹琴时力的方向 6、钢琴踏板功能及使用 7、钢琴弹奏时的基本姿势 教学难点:1、力度记号的掌握及实际演奏中的效果 2、钢琴键盘的分组 3、弹奏过程中手型的控制 4、钢琴踏板的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演示法 学时安排:10学时 授课内容: 第一节认识五线谱 一、五线谱 五线谱是由线和间组成的,其每一条横线与以此形成的每一个间都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加线与加间)。 1.线与间 (1)五线谱上的线从下向上依次可分为五条线。

(2)从下往上又可依次分为四个间。 2.加线与加间 由于记谱需要,经常在乐谱上或下出现加线现象,于是又分别形成了下加线,下加间;上加线,上加间。如图: 二、力度记号 (1)强 f 中强mf 特强sf <渐强(Cresando) 突强sfz 强音标记“f”越多音越强。如:f、ff、fff、ffff等。 <渐强(Cresando) (2)弱p 中弱mp 强后即弱fp >渐弱(dim)等等 突强即弱sfp 弱音标记“p”越多音越弱。如p、pp、PPP、PPPP等。 三、重音、保持音和跳音记号

(1)“>”重音记号(强音记号) 表示演奏、演唱时加重音(在有些情况下,如用某些乐器演奏时往往被处理成小渐弱)。 (2)“一”保持音记号 表示演奏、演唱时尽量饱满充分。 (3)“·”跳音记号 表示演奏、演唱时必须跳奏。 四、反复记号 表示乐曲反复。然而该记号又有多种形式。 (1) 局部反复,在两个记号之间反复。 (2)D.C.(da copo)从头再奏。 D.S.(da segno)从记号起再奏一遍。 另:D.C.e.1a.Fine从头再奏至“Fine"为止或D.S.e.la coda从头再奏至“”处,然后跳到Coda(结尾)。 (3)“”无定次反复记号 “”延长记号。表示乐曲在此处停顿或延长。 “”换气记号。表示乐曲必要的呼吸。 另:“,”分句记号,也被称为小换气记号。 五、谱表 1、高音谱号和高音谱号上的音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高中地理必修一 欧阳家百(2021.03.07)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教材阐发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在阐发河流地貌发育时,辨别选取河谷和冲击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聚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阐发,让学生学会阐发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阐发办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二、学情阐发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方法,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舆图上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敷宽,所以阐发较深条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年夜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 2、了解河流聚积地貌的形成,掌握三种聚积地貌的形成位置及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阐发不合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别。

4、阅读河流聚积地貌示意图,阐发不合聚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四、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阐发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及河流侵蚀地貌和聚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聚积的阐发。 2、河流聚积地貌形成过程的阐发。 五、教学办法和手段: 如何让学生完本钱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呢?特设定本节的学习办法: 1、多媒体课件帮助:多媒体以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人的音乐,增强了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帮忙学生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态差别。 2、讨论探究: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作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介入意识。 3、引导启发: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良办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发明和解决问题、提升情感的目的。 4、观察比较法:通过对河流不合侵蚀地貌和不合聚积地貌的比较阐发,明确被比较地理的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合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系统掌握地理知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河流是地球母亲的血液,河流是哺养一处悠悠残暴文明的

不懂就要问-教案

不懂就要问-教案第一课时 本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课文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设计意图: 《不懂就要问》是一篇选读课文,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希望运用学习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并试着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读书思考中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认识到学习要勤学好问,认认真真不能马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选读第一课《不懂就要问》 1.学习重点: 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2.学习难点是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 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3、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有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x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归纳分别说出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 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讨论,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教具设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有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流水对地貌形成的作用。 师: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图a)。 “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这时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河谷拓宽(图b)。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图c)。 教师总结: 过渡:前面我们说道凹面侵蚀、凸面堆积,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减少的结果。那么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呢?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3、 不懂就要问

3、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诵”等11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背”“圈”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能默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略读,粗知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复述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与同学交流对“不懂就要问”这件事的看法。 3.继续了解什么样的语句是“有新鲜感的”,并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能默读课文;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略读,粗知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复述课文《不懂就要问》大意;与同学交流对“不懂就要问”这件事的看法。 2.继续了解什么样的语句是“有新鲜感的”,并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的学习,以及“交流平台”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叫“有新鲜感的语句”吗?(指名回答)能让我们一读就在脑海里能形成清楚具体的画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语句,就叫做“有新鲜感的语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还要通过读这样的语句形成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继续进行这个练习,好吗? 1.板书课题:3*不懂就要问 2.齐读课题。 (二)认识略读课文,了解阅读基本要求 1.导语:同学们,请看课题,发现与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指名回答。预设:序号右上角有朵小花。)对了。从这一课开始,我们会读到一种新的类型的课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要求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翻开课文P8,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 出示任务:读读第8页最下方的两个泡泡,想一想,它们告诉我们,学习略读课文有些什么基本要求?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 学习略读课文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了;一是有个别字不认识、个别词语不理解也没关系。 3.小结:是的,学习略读课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可以不像学习以前的课文那样,读得那么细,但要做到,如果是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弄清楚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发展的怎样的,最后结果怎么样,即第一个泡泡说的:“了解课文大意”。一是就是又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也不要紧,只要不妨碍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也就可以了。 (三)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释题,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1.了解略读课文的构成。

巴赫初级钢琴曲指导

巴赫初级钢琴曲指导 第一首小步舞曲钢琴教学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民间流行的土风舞曲,17世纪传入法国宫廷,风行于贵族社会,成为风格典雅、速度中庸的三拍子舞曲,由于后来维也纳乐派的作曲家们在起组曲与交响乐中广泛加以采用,所以在结构与速度方面都有较多的变化。本曲集所收集的28首乐曲中,有10首采用了小步舞曲这一体裁,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这首G大调3/4拍的小步舞曲,旋律轻快、活泼。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第一段(1-16小节)四个乐句构成两个八小节材料相同的复乐段。前段终止在属和弦上,段末在G大调全终止;第二段(17-24小节)由两个4小节乐句构成,它与第一段在材料上基本相同。前句在属调的属和弦上半终止,后句在属调主和弦上全终止;第三段(25-32小节)回到主调(G),引用了第一段第2小节的音调,有再现段的特征。前句在属和弦上半终止,后句在主调上全终止。 在弹奏这首三拍子的小步舞曲时,要求学生把握好节拍甘。乐句开始两小节的音型在此曲中具有典型性。第一拍四分音符应稍加强调,后面的四个八分音符处在弱拍上,要注意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的准确,在它们之间连接要圆滑,随着歌唱的气息有起伏地弹出后面的八分音符。第2小节的后两个四分音符跳音应弹得略轻。一般来说,弹奏巴赫的作品时,声音应结实、集中,不能飘浮。应重视乐

句线条的表现。弹跳音时,一般弹奏起时值的一半,可从听觉上把握好顿音的效果,应注意手指尖的控制。在第25、26小节和第29小节中,出现了多声部的进行,特别是左手要承担两个声部的旋律,这于初学复调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采用慢速度,分手练习。要首先明确是两个不同的声部在进行,若两个相邻的音不属于同一个声部,当弹奏后一个音时,一定要保持住前一个音的时值。这是复调作品最基本的弹奏方法,需要反复练习,好好掌握。在弹奏多个声部时,应适当突出主旋律,此时左手内声部的音可略轻,要注意倾听声部的层次感。另外,第8小节出现了本曲中唯一的装饰音,此装饰音应与左手D音同时下键。 第二首 这是一首g小调小步舞曲,旋律优美,歌唱性强。起结构为单三部曲式,与前首基本相似。第一段(1-16)小节)为复乐段,前段半中指在g小调的属和弦上,后段全终止在平行大调(降B)上;第二段(17-24小节)为两句乐段,前句进入属F大调,后句回到降B到调上作全终止;第三段(25-32小节)为两句乐段,前句从c小盗引入紧接着回带g小调作半终止,后句在g小调作全终止。从材料上看,旋律大多采用级进,并伴随四分音符跳音,为第一首较为相似。此曲与前一首作品无论在曲式、材料的选择,还是音型、节奏的运用上,都有一直或相似之处,从中能感受到两曲之间同音主音调的联系。在第二首作品结结束处,有一句说明围子“此曲结束时,可把前一曲重奏一遍”,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侵蚀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明确河流侵 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堆积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会分析堆积 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点。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与河谷形态的关系。 河流凹凸岸的判别、应用。 【教学方法】Google Earth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前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河流地貌(设计目的:一是做好上课前准备,二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激发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兴趣) 承转:刚刚我们欣赏了幽深陡峭的峡谷,气势磅礴的瀑布,蜿蜒多姿的河湾等,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形态迥异的河流地貌?这节课我们将沿长江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 内容设计: 环节一: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在沿长江的旅行中落实基础、解决疑惑长江之旅第一站:虎跳峡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河流侵蚀作用演示实验 理解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以及两种侵蚀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应用提升:请画出若干年后,长江河床由于侵蚀可能形成的新的河床纵剖面线长江之旅第二站:荆江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教师:利用河流纵向、横向剖面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 1、河流凹凸岸的形成与流水侧蚀、堆积作用的关系 2、河漫滩、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3、寻找河道改道的历史见证—牛轭湖 长江之旅第三站:长江三角洲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钢琴教学的四个阶段

钢琴教学可分为启蒙,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学习内容通常包括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乐曲几大类。作为基础练习,目前仍然是车尔尼的作品最为系统,如《钢琴初步教程》599,《24首左手练习》718,《钢琴流畅练习曲》849,《钢琴快速练习曲》299,《钢琴练习曲50首》等。 车尔尼是19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钢琴演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写的大量练习曲是针对古典作品演奏技术,即“古典技术”训练的,主要是手指的颗粒、均匀、快速,对左手的训练较为薄弱,因此期间必须增加各类作曲家的联系曲目作为补充。这些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穿插进行,不能一味的依次一条条的弹下去。 儿童的启蒙阶段 在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分为三种五线谱入门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尔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门法,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1-5册用的是中央c入门法。 李斐岚,董钢锐编著的《幼儿钢琴教程》采用了以中央c为主的入门法,突破了以往此类滩牡囊粲蚓窒蓿 ?指开始学重量落下,逐步扩大到其余各个手指的方法已被公认为最好的方法。 冯·德·魏尔德:《陶梅格·露丝》系列。这一幼儿系列较注意引起幼儿的兴趣,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乐感。 柯达依:《钢琴学校》第一册。 巴托克:《小宇宙》。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入门课本。因为它的五指位置包括种种非大调或小调结构的五指排列,有助于学生及早接触黑键及各种调式,含有许多复调模仿级对位因素。 齐格勒:《钢琴教本》第一册。该书的特点是先听后弹,耳朵领先。 勋格勒:《钢琴教室》第一册。 狄贝阿里:《二十八首联弹练习曲》中较容易的,越早让学生进行四首联弹训练,越有利于养成用耳朵听辨声部与互相配合的习惯。 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 一、钢琴教学初级阶段的练习曲 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当于从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599到车尔尼的《钢琴流畅练习曲》849。 1、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599 这是我国钢琴初级阶段教学运用极为广泛的教材之一。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7首以前这部分是巩固手型,训练手指独立性的联系,要求弹奏放松、自然、联系速度以慢速中速为主。 第二部分是58~79首。58首到70首饰训练快速练习,这里的快速是针对前阶段而言的,在学生走法正确的基础上要求初步加快速度。71首~79首是带装饰音与不带装饰音的旋律练习。练习时先慢速,把节奏弹准确,弹平均,双手对齐,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河流地貌的成因; 2.理解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 3.辨认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4.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 5.说出河流为聚落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产生的不利影响; 6.掌握河流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通过图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3.结合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地貌特点; 4.通过图片认识河流对聚落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地理,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生活联系密切; 2.通过看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图片,结合课本中的资料,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的演变过程; 3.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我们知道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那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这是位于长江上游虎跳峡,这个是长江下游的一张图片,它们都是河流地貌,所以,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要学习河流侵蚀地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看第一点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从概念上来理解的话,它指的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掀起和破坏地表物质,这样的话,所形成的地貌咱们称它为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1.形成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那么,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方式破坏地表物质的呢?接下来咱们学习一下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现在大家通过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流水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那什么是溯源侵蚀?什么是下蚀?什么是侧蚀?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一下,首先看一下最左边的这幅图,这是溯源侵蚀的示意图,同学们看图中红色的箭头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源头方向。 介绍:对,溯源侵蚀指的就是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的过程中,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拓展,这种侵蚀方式就是溯源侵蚀。图中虚线代表的是原本的河谷和河道,实线是现在的河谷和河道,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河谷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变得更长了。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过程与 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 与 手段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通过师生互动、网络与课堂链接的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钢琴训练步骤

钢琴训练步骤 初级阶段: 初学钢琴,可用拜厄《钢琴基本教程》。汤普森的《现代钢琴教程》第一册等教材:这阶段主要是学习用手臂重量弹琴,学会手指支撑手臂的重量。运行基本的五音位置的手型训练以及初步学习音阶、琶音、与分解和弦的奏法:主要教材是小型乐曲、和练习一些基本功练习。接着就可以学习车尔尼的《钢琴初步教程》(599)《钢琴简易练习曲》(作品139)、《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前奏曲与赋格曲》;《小奏鸣曲集》;布格缪勒的《钢琴进阶25曲》。(作品100)、汤晋森的《现代钢琴教程》第二册等也可选用。这阶段学习的内容,是演学生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步扩充技术范围在速度、力度、耐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巴赫作品中复凋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弹奏小奏鸣曲以及接触各种中外乐曲,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中级阶段: 常用的练习曲有车尔尼的《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钢琴练习曲50首》(作品740),克拉莫的《60首钢琴练习曲》。复调作品可用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法国组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一些较容易的作品。大型作品可以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柏特等作曲家的奏鸣曲中挑选一些程度较浅的作品来学习。乐曲方面又可从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选》、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肖邦的《圆舞曲》、《波罗涅兹舞曲》、《夜曲》等作品中挑选。 高级阶段: 选的教材面就可以更宽了,大部分实际上已经是音乐会曲目了。 练习曲方面,常用的有:克列曼蒂的《钢琴练习曲选29首》、莫什科夫斯基《钢琴巧技练习曲十五首》(72号)、肖邦、李斯特的《练习曲》。 复调作品方面主要学习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英国组曲》、《古组曲》等。奏鸣曲、协奏曲和乐曲等方面的范围就更广了,除了选用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作品外,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如舒柏特、舒曼、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和近代作曲家的作品都可选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前段时间,我们听了我校罗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第一,选点,教材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来剖析河流地貌的两种类型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外力作用与地貌”这一地理原理规则。第二,应用,教材所选的两个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案例,是本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的应用。第三,人地关系,教材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呈现聚落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课堂上,罗老师通过设计“主题活动”,解决“河流地貌的发育”核心问题的活动主题是“东东的长江游记”。它涉及到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个子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这3 个子问题,“东东的长江游记”主题活动分成“游览虎跳峡”、“游览三峡”、“游览中下游”、“到达上海”和“照片里的聚落”5个活动情境。下面仅介绍“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 教师展示“长江水系”图片,并配乐讲述游记:“东东的长江游记:暑假,大学地理教授刘老师,带她的儿子东东游览长江。他们从长江上流的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虎跳峡镇出发……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去游览长江!” [内容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1] 游览虎跳峡 学生观察“长江水系”图,河谷的演变过程图、3幅河床形态示意图(见右图)和虎跳峡风光视频。 教师配合虎跳峡风光视频,讲“东东的长江游记---虎跳峡风光”:他们来到了虎跳峡,东东发现自己头顶绝壁,脚临激流,有点心惊胆战。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深深吸引了他们! [问题]1.虎跳峡们于长江的哪一河段?2.虎跳峡为什么会有“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的景观?它体现了哪一种地质作用?属于哪一种地貌?3.影响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对这种地貌产生作用的?4.根据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 5.在这种作用力下,虎跳峡的河床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6.从甲、乙、丙三幅河床形态示意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 [行动]学生要解决以上的问题串,需要阅读地图,并运用定位法在图上对虎跳峡进行空间定位;分析虎跳峡地质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规则,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种类;分析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和原因;归纳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分析虎跳峡的河床形态的变化;判断具体的虎跳峡河床形态。通过阅读、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学习行为,学生要能够用简图或文字的方式识记河流侵蚀地貌的类

钢琴学习过程

钢琴学习过程 1、入门阶段 美国钢琴家汤普森所编的《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启蒙教材。 此教材识谱路子好,从中央C出发,高低音谱表同时学习,学生不走弯路,学得快。 第1册弹完时学生已学会了中央C附近的9个音,掌握了3种时值的常用音符,3种常见休止符,3种常见节拍。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很受儿童喜欢。第1册应从断奏开始,第2册部分曲子可让学生试着用连奏,这样到第3册讲连奏时就不陌生了,也更容易弹好。此教材也存在不足,如没有手型、断奏等基本训练,弹奏方法讲的不多,需要教师进行补充。一般从零开始的学生在每次练琴前应进行断奏训练,这样有助于手臂及全身的放松。4、5册难度伸展过快,个别曲子手指跨度大,针对流畅练习少的情况,可补充《拜厄》或与之相当的其他教材。进步快的还可以省去3、4、5册。进入《车尔尼》之前这段时间称为“入门时期”,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相当于考级的1—2级。入门时期的教学目的是调动兴趣,学会识谱,掌握基本的弹奏方法,身心放松地进行演奏,养成正确的读谱与练琴习惯(选自《钢琴艺术》1998.1期,作者:王喜亮)。 入门时期上课周期不宜太长,最好每周上两次课,进入《拜厄》时,前面部分每周要学习5条以上。 2、初级阶段 主要教材:《车尔尼》599、849、299前部及其他作曲家的练习曲,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创意曲》前部,《小奏鸣曲》,《哈农练指法》以及各类中外乐曲等,相当于考级的2—7级,大约需要2—3年。 这时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手指训练,声部训练,理解与表现音乐,懂得一些作者,作品等方面的知识,这里要注意几个误区: 误区1:将《车尔尼》当作主要教材,不弹或少弹复调作品,《车尔尼》教材有其很大的优越性,也有音乐形象单调、缺乏系统性、技术训练不全面等一些弊端。学生要接触广泛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技术训练。 误区2:忽视音阶,琶音的训练。音阶、琶音作为重要的基本练习,应该贯穿这时期的始终。学习新的音阶和琶音时,建议让学生先单手练一个八度,熟悉音位,再进行双手合练或单手两个八度,最后双手三到四个八度的练习。

高中地理说课“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谢红虹(20052601115)05地理科学1班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②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③探究和观看图片,理解堆积地貌典型地貌的组成部分。 ④利用图片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②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

学内容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的特点和学生正处于高一,关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够成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提问导学法教学 提问法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中是最常用到的,这不但说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深,还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本节课的课堂,我主要采取提问抢答的形式进行。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单像过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东西,增加学生学习地理这一门课的兴趣。本节课我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壶口瀑布的图片和一些说明、我国的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红河谷、重庆市和武汉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展示一些没有河流影响下呈多边形分布的聚落,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课堂讲授内容的直观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在课后练习中探究。本节课中,我提出了很多问题,不但能激励同学进行思考,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最后的作业的布置,也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方法。 2.说学法: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简图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画简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看简图,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应用一系列图片 通过多媒体的一系列运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的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3)学会探索 课堂适当的提问和课后活动的布置,能让学生引起思考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3.说教学媒体 本节课主要运用Microsoft Office 2003的PowerPoint2003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 三、说教学过程

《不懂就要问》优质课教学设计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通、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2.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设计意图:看画像认识本课主人公,再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轻轻画上横线并在旁边打个问号。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检查交流 (1)认读生字 ①出示:背诵、例、圈、段、练、糊、涂、呆、戒、厉、挨、楚 ②借助拼音读生字 ③去掉拼音读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前鼻音“段”,边音“例、厉”。另外注意多音字“背”,在文中读“bèi”,组词为“背诵”,还有一个读音是“bēi”,组词为“背包”。多音字“圈”,在文中读“quā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àn”,组词为“羊圈”。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主要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3)还有什么不懂的?鸦雀无声”等词义) ①私塾”“照例”“霎时”“戒尺”是什么意思?②“先生”是谁? ③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④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2.教师补充资料: 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第一小节大家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由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地貌,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河流对地貌的作用。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知识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面课本中的一些概念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地貌: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称为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