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原因 教学目标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 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分析 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 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 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 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 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 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 默化的教育。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 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材分析一、结构第一节事物发展的 原因,共 2 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 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 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 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 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 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 发展。 [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 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 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 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 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

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 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 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 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 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 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 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 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 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 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 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者的关系可用表格表示内因外因区别含义不同事物的内部矛盾叫 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地位作用不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变化 发展的条件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 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 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外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注意区分割裂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的错误倾向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忽 视外因的条件作用。

2、外团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题的难点。 [原因剖析] 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等角度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 学,可以为第二框题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正确对待 机遇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剖析]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 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 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外 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 一直存在着争论。 如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 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 机械运动中位置的移动,物理运动中加热使水变为蒸气等就是如此。 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 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 如打仗,对于胜者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对于败者来说,主要原 因就可以说在于外部了,反之亦然。 关于外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有人认为可以反过来说, 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 因。

学生提出的疑问大多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时产生的,如主观 努力与环境、条件、机遇的关系等。 虽然都是具体的问题,但大致不会超出哲学界上述争论观点的范围。 教材中强调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 外因有时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对于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 起作用,教材通过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分析。 教学时,一是要把握好这一范围和限度,不必过多地展开;二是要紧 紧扣住教材的观点去回答、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3、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点较多;从中学生的 显示表现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条件有关, 因此这一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又有长远 的指导意义,是本框题的重点。 [理论剖析]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 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根据,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 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个人的成长中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

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法建议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从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种蛋变为小鸡的具体事例为理解原理 作好铺垫,这一事例分析得好,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内因、 外因的基本含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因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卵的孵化和遗传、变 异问题,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 在分析讨论中, 教师应一步步地进行引导①首先找出种蛋变为小鸡的 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②再看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根本原因、 条 件③温度的条件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通过种蛋起作用 2、 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 应注意 以下几点 ①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应简要分 析内因外因的含义,指出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 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上述道理,教材中虽已涉及,但未作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可根据学 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解释。 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

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 内因起作用。 3、讲授基本原理时,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 益。 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学生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即是一例。 4、关于"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的运用。 "想一想"中的《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册上 的"课外读"的事例。 这些唐宋年代的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 含量极少, 当地气温低、 雨量少, 以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 氧和适宜的温度。 这一事例简单明了,用来说明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的道理,很有说 服力。 "议一议"中孟子的话转引自三年制初中 《语文》 教材第二册 《谈骨气》 一文,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里虽然只要求学生能用哲学观点来加以阐释,但蕴含的教育意义也 是很明显的。 5 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采取"读-议-讲"或"读-讲-议"的方法, 即先自学, 议论,教师最后讲解,也可以先自学,再讲解,最后就几个疑难问题集中 进行讨论。 应当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学学科的事例较多,尽管学生对这

些知识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或议论解决问题,但教师对相关的 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 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生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 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导入,引起学习兴趣。 讲好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没 有明确的答案的兴趣,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 无论是正确对待内因还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 是否能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抓住主线。 关于"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个人 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是贯穿其他问题的主线。 明确了这一观点,其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文中引用的《伤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995 年第 4 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以《一个"天才"的夭折》为题,介绍了山东省莒 县的李尊省由一个被视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沦为罪犯的故事,发人深 思。 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够比较好地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个人成长中 的作用,富有教育意义。

李尊省是个早熟的人才,最终却变成了阶下囚。 怪谁呢?怪这个社会不识才吗?不是。 怪领导和同事排挤他吗?也不是。 关键是他不能善待"贫穷"二字。 其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很低。 他多疑,气量小,心胸狭窄,性格脆弱,经不住一点挫折,缺乏明确 的、一贯的奋斗方向。 尽管他并不 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 送了自己的前程。 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 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 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 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 7 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学 生自己去思考的。 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 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 但决不是什么"命运"。 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

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 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 才智。 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 古往今来, 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 都不少见, 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 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 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 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 信、 会、 用, 必须进行细致、 透彻的分析。 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 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 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一分为二"的分析。 前者是大同中的小异,如家庭、学校条件的差别问题,仍属于正确对 待顺境逆境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择友、交往和选择学习榜样的问题,学 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较多,应联系实际搞好分析。 教材中设置了"议一议"栏目,可以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3、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没

有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 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出发来考虑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 方针,也是哲学教学中传统的内容。 应当注意的是,新教材中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坚持自力 更生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 教材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两段语录,说明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 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也 把它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之一,作了精辟的论述。 4、关于教学方法。 讲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时,可采用讨论法,以便于交流和启发,机动灵 活地解答疑难问题;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时,可 采用讲读法,以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 关于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的教学设计示例复习提问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媒体显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图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照片 哪位同学能把袁隆平先生的事迹介绍一下? 成功后的袁隆平在介绍成材经时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 感。 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它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因素诱

发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 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 由此可见,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 缺一不可的。 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板书 讲授新课 现在请大家听说说一个真实的故事神童的沦落教师教学用书 152 页 1981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什么是真正的理想幸福》为题征稿, 在应征的 2 万余篇高见中被采用的只有 16 篇,作者年龄最小的李尊省是 初中一年级学生,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吸收为编外 记者。 然而在他以作文全县第一、总分全镇第八的优异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 时,由于哥哥因第二次高考落榜导致精神分裂症死了,母亲坚决不让他去 上学的情况下, 他放弃了学业……工作后的李尊省出众的才能受到了人们的 赞赏, 可是受到大款亲戚的嘲讽后, 回家养蘑菇, 分文没赚, 想去学开车, 却没有学费,最后,他在连续几十次盗窃后被抓获…… 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板书 与李尊省相反的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媒体显示 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 1881 一 1955,英国细菌学家,曾任伦敦大学细菌学教授和瑞 特· 弗莱明研究所所长。 1922 年发现溶菌酶,1928 年发现青霉素。 945 年获诺贝尔奖。 弗莱明 196 年开始做细菌学研究工作。 1928 年发现青霉素。 但由于难于提取和生产,一直未能用于医学。 直到 1935 年,他的助手钱恩和佛罗理也参加了研制,最后终于在美 国姑娘丽找到的烂甜瓜上采到了青霉素。 自从发现和提取出青霉素之后,人类掌握了杀死葡萄球菌、链状球菌 等多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据统计, 那时每年有近 2000 万人患肺炎, 而给他们注射食霉素之后, 很快就可以康复。 另外,用青霉素治疗转染性脑膜炎、白喉、腥红热等也非常有效。 往常战场上的伤员伤口化脓发烧之后,护士们总是赶紧拿来纸笔,叫 他们给亲人留下遗言。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青霉素的出现,不知挽救了多少伤兵 的性命。 媒体显示青霉素的发现是不是纯属 "偶然"?弗莱明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什么? 学生讨论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板书 袁隆平、弗莱明正是正确地看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坚持不懈努力, 取得今天的成就的,而李尊省却不能善待自己的贫穷,走上邪路,因此, ①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板书 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过程中如何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 ?大家先说说一个 人进步的内因有哪些?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一个人进步过程中的内因主要是指本人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理想、志向、进取精神、意志、毅力、勤奋、 战胜困难。 挫折、逆境的勇气等。 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和程度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主观努力。 在相同的条件下,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 贡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 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即内在动力, 才能不断进步, 取得更大的成绩。 即使是孪生兄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里学习,外因虽相同,但进 步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成绩有好有差。 其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基础、 动力、 进取精神、 努力程度等内因不同。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内因。 媒体显示想一想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的,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 的头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一些强者,他们把握住了某 一稍纵即逝的机会,或者说是机遇,从而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试想,弗莱明如果不是一个细菌学专家或他对葡萄球菌没有经历数年 的研究,或者他粗心大意把发了霉的培养液随手倒掉了,那他还能成为青 霉素的伟大发现者吗?因此,能否把握机遇,往往成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 成功的重要一环。 但是,机遇毕竟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它在事物发展中不起支配和主 导作用。 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只有通过长期的主观努力,才能培养和具备善于 捕捉和利用机遇的能力。 机遇的出现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公正的,关键是我们能 不能把握住。 在牛顿之前不知有多少人看见苹果落地,却没有发明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之前不知有多少人被草割破了手指却没有发明锯子。 正如教材所分析的那样,假如诺贝尔不是一个不怕炸死的人,为了驯 服裂性炸药曾数十次和死神擦身而过,他能获得成功并被人们誉为炸药工 业之父吗?在现实生活中,当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时,有的人能够挺身而出,不伯流血牺牲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而有的人 却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这难道能仅仅归结于英雄的外部机遇吗?因此,机 遇只是外因,主观努力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把握住一切机会,以取得学习和事业的 成功。

②正确看待机遇,善于捕捉和把握板书 人生道路上,顺利的境遇能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逆境会给个 人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能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 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影响呢? 设置情景,媒体显示 小明的成绩在原来的学校是数一数二的,长期以来,他习惯了老师的 赞扬、家长的宠同学们的羡慕,因而对自己一直有着较高的评价。 进入重点高中以后,小明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同学们的成绩 都不比他差,有的甚至还比他好。 由原来的学校尖子变成默默无闻之辈,这种学习位置的变换造成小明 内心极大的落差,上课不专心听课,下课就和所谓的游戏高手在网吧留恋 忘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期中考试 6 门有 4 门不及格,小明认为这次是 自己运气不好, 同桌劝小明不要跟那些游戏高手交往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请大家议一议你能帮助小明找出他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吗? 假如下次小明的运气真的到来了,你认为小明能把握它,考出好成绩 吗? 你认为同桌劝小明不要跟那些游戏高手交往就能提高学习成绩的说 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顺境、逆境都是外因。 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都归结为顺境和逆境的作用属于外因论。 外因论完全到事物的外部去找原因,是完全错误的。

关于外因论的错误,我们可以用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例来说明。 媒体显示 地理环境决定论主张,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矿藏 等直接决定人类的体质、心理和道德,决定人口的分布、种族的优劣、文 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并由此决定各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和 变化。 沙俄时代的一位学者叫做列夫· 梅尼科夫的就曾经说"水是历史的动力 "。 其实不管是水,还是气候,还是资源,任何地理环境都不可能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的地理环境差不多一样,但有的是社会主义国 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经济发达,有的不发达,差别非常大,用 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这种差别的。 就在同一个国家,社会的变化是几千年、几百年、甚至几年或几个月 就很显著的,而地理位置的显著变化却需要若干万年。 在若干万年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理环境,怎么能解释很短时间内的社 会巨大变化呢?我国一百多年前是封建性的大清帝国,1840 年后变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国家,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 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我国的地理环境没有什么重大变化,长江、黄河、 珠江、黑龙江一样奔流,珠穆朗玛峰照样屹立在西藏高原上,硬说这一百 多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岂不是天 大的谎话?因此,无论顺境或逆境,都只是一种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

起作用。 因此当身处顺境时,我们应头脑清醒,抓住有利时机争取早日成才。 遇到逆境时,我们也决不能悲观、消沉,而要以坚强的毅力,去迎接 各种困难的挑战,并学会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坚定地走向成功的未 来。 所以,小明首先应该全面科学地分析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估, 然后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不懈,这样,小明才能学好知识,为 将来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贡献。 ③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板书 前面我们强调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但是,外因在 个人成长过程中是不是就不重要,可以忽视呢? 2、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板书 媒体显示咸鸭蛋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个人,他不知道鸭蛋从何而来,别人告诉他说是鸭子生 下来的。 某一天,他吃到咸鸭蛋,便赶快向人说;你知道咸鸭蛋是什么生的吗? 我告诉你,那是咸鸭子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这个人的思想方法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思想方法上说,这个人完全不考虑外因,不 能理解鸭蛋可以由于外部矛盾的作用而变为咸鸭蛋,他单纯从鸭蛋的内因

去考虑,所以认为咸鸭蛋是咸鸭子生的,闹出了笑话。 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 据统计,媒体显示我国每年约有 16 万名未成年人因违法犯罪而被公 安机关查处,其中有 3 万多人经法院审判成为少年犯。 这个数据占到犯罪总人数的 14。 相当于每 7 个犯人中就有一个是少年犯年满 14 岁尚未满 18 岁的犯罪 分子来自北京少管所的数据证实在压少年犯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 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 80 以上,少年犯们的回答下述情况对你走向犯罪产 生影响时,回答父母吵架不和的有 6,离婚的 236,丧母的 67,继父母对 其不好的 26,父母打骂的 40,溺爱的占 195。 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个人的成长中不能忽视外部环境的影 响。 现在大家一起来再欣赏一遍孟母三迁的故事 媒体显示 孟子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年幼的孟子守丧在坟地,孟子却学出丧人 的口嚎声,无奈之下,孟子的母亲就把家搬到集市,孟子又学到摊贩的叫 卖声。 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不好,就搬到一所学堂旁边。 孟子听到读书声,就跟着读书。 "孟母三迁"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

者必黑"?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于外因,我们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说的是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决不可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作用。 这方面,既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等有益经验,也有哥 们义气害死人之类的沉痛教训。 因此,我们必须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看到对我们成长的 有利因素,并充分发挥这种因素对我们成长的促进作用,力争做到近朱者 赤,以便早日成才;又要看到对我们成长的不利国家,并尽量抵制、削弱 其不良影响,努力做到近墨者未必黑。 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我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和外因结合起来。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板书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 的关系。 视频播放 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98 年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得的成就 录象中的内因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 首先充分重视内因。 这个内因就是始终把立足点放在我们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我国各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 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事物发展的原因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1.“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了() ①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有关②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④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很明显,②④两项谈到外因是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错误,故只选①③。 【答案】B 2.有一位哲学家曾说:“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这种观点() A.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否认外因的重要作用 C.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否认客观决定主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否认内因决定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环境决定论错在否认内因的决定作用,片面夸大了外因的作用,故B不选;夸大外部环境的作用并不等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故C不选;是否承认内因的决定作用,是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根本分歧,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一定否认客观决定主观,故D不选。 【答案】A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新事物成长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解析】本题通过分析“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考查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秦的攻打是六国灭亡的外因,而根本原因在六国内部,在于没有治理好国家,内因是根本,秦的灭亡也是相同道理。故D正确。本题虽涉及到联系的观点,但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故A不选。 B、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 【答案】 D 无论是克服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困难,还是21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都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据此回答4~5题。 4.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从经济学角度看,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扩大内需。因为() A.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B.消费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 C.消费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消费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9课第1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强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4 一、选择题 1.“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 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 “阴阳鱼”(见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 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绝对同一的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 B [解析] “太极图”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关系。②割裂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B。 2.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看到鸟鸣与山幽的对立,没有看到鸟鸣与山幽的统一,故应选A项。B、C、D三项均不合题意。 3.漫画《画靶》意在讽刺主人公 ( ) A.违背真理的相对性 B.忽视联系的条件性 C.否认矛盾的客观性 D.无视规律的普遍性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漫画的内涵,漫画中的人物以射入点为圆心“画靶”,以显示其高超技艺,这是回避矛盾的典型表现,所以选C。 4.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高二政治上册《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上册《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知识点总结 1、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 (2)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2、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1)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 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有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1)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3)要重视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 (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因而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

强大的生命力;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因而 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1)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会竭力扼 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 一个过程; 3)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方法论:(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分歧:1)联系和孤立的观点; 2)发展和静止的观点; 3)全面和片面的观点。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内外因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事物发展是有原因的,有原因就有结果;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内因和外因是这种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并且两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同时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源泉,它规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外因使事物的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这一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全面的,但是,它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然为一定历史条件所限制,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系统思想产生和发展,内因和外因的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在系统理论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但由于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事物质的多方面性,相应决定了事物变化的多方向性;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并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它不仅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或“内因”变化的过程,还可能使事物或“内因”在某个方向的变化进程中断,特别是在事物变化的多方向中决定事物朝此而非其它方向发展变化。 内因,用系统科学的话来说,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定的稳定结构。而任何事物的存在既包括决定其质的现在结构,也有现在结构产生前的旧结构残余以及将来可能取代现在结构的新结构或多种新结构的萌芽。同时,由于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那么,从逻辑上讲,事物的存在实际上是无数质或结构或内因的共存。换言之,内因并不“完全”等同于事物本身。比如,人有社会的质、生理的质和心理的质等,但并不能说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质完全等同于人。人应是其多方面质的统一。通常说,内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本质,这是一种简单化的逻辑抽象。也是因为我们在考察事物时,一般只根据实践的需要,侧重把握其中某一方面的质。由此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事物的变化不仅是以某一方面的质或内因为根据的自我变化,也是以多方面质或内因为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自我变化。对内因的这种科学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科学把握内、外因关系的基础和前提。至于外因,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外因即内因或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虽然,影响某一具体系统的环境因素是相对有限的,但从逻辑上讲,相对系统而言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属于外因。因此,外因具有无限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不同环境因素或外因对内因具有不同的影响。大致说来,我们可以把环境因素或外因区分为主要与次要外因、同质与异质外因、必要与缺散外因和一般与偶然外因等八种基本类型。主要、次要外因是就不同外因对内因影响强弱、大小程度而言,同质、异质外因取决于外因对内因的影响是维持还是改变事物或“内因”的原有性质,必要与缺散外因是从外因对内因的影响———即维持或改变“内因”的原有性质———是否具备必要充分的条件分类,而一般与偶然外因则考虑外因和内因关系的稳定性、正常性。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事物或“内因”的存在是系统的存在,内因的变化是系统通过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所形成的自我变化。这种自我变化,是指通过“交换”或者说环境因素影响乃至直接转化为系统内部结构的新要素而使构成系统结构的各要素间原有关系发生量变与质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变化特别是质变,不仅表现为系统结构或内因对环境或外因的简单依赖,而且是外因已影响甚至直接转化为内因。如果没有这一直接转化——有时甚至是新结构或内因的主要要素完全来自于这一转化,这种质变或新“内因”是不可能产生的,如科学发现导致科学革命、技术发明导致生产力的

事物发展的逻辑

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都是一种“关于发展的学说”。然而,二者却有根本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以“绝对精神”为本体,在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作为“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绝对精神自我“分裂”、自我“回复”的学说。而马克思的辩证法以“现实事物”为本体,因而它在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现实事物的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学说。概括地讲,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现实事物)发展的学说,是对事物发展的逻辑的理论表达。 一、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与本体的虚幻性 二、“现实事物”——唯物辩证法的本体 这就是说,以现实事物为辩证法的本体,首先必须确认“物质的先在性”,确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然而,当以劳动为基础、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大领域时,科学说明社会的物质性,就成为阐释辩证法的物质本体的关键问题了。此是其一。其二,社会是人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形式。因而在确定的本体论视域内,现实事物作为一种“物质的东西”无疑是包括人和人类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认为,“现实的人”具有感性、对象性、活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征。这里,我们可先来分析前三个特征。第一,现实的人首先是感性的人,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第二,现实的人是对象性的人。现实的人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也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像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就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感性的存在物必然也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反之亦然。同样,正像感性的存在物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样,现实的人作为感性的人也必然是对象性的人,也就是说,现实的人必然“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而且,现实的人的“感性的对象”,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与现实的人处于密不可分的状态中(正如不能将农民与其所耕种的土地人为地割裂开来一样),二者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三,现实的人是活动的人。然而,这种活动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想像的主体的想像活动”,也不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感性客体”而存在的活动,而是“对象性的活动”。[4](P73、54)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作为人的活动的实践在本质上又是“物质实践”,所以,尽管现实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着的人,但它依然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层次、一种客观存在。换言之,在本体论的视域中,无论人作为感性的人、对象性的人乃至活动的人的规定性,都被客观物质化了,都是物质世界的构成部分。只不过,人及人所构成的社会是物质世界能动的运动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已。进一步讲,由于现实的人作为对象性的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感性的对象”的方式去改变自己,因而在逻辑上“感性的对象”的改变优先于现实的人的改变,现实的人的能动性和“本质力量”只有转化为“感性的对象”得以自我改变的能动性和力量时才能展现出来,这样,“感性的对象”的能动性反而成为现实的人的能动性的根据。总之,自然、社会包括现实的人在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构成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客观世界,就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本体的“现实事物”。 三、事物“自生的发展”与人的目的性追求的统一 由于唯物辩证法以现实事物(以下事物指现实事物)为本体,因此,作为一种发展学说的唯物辩证法,具体而言,就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对于事物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外在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事物自己运动自己、自己生成自己、自己扬弃自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答案6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否定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参考答案:A 2.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说明()。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参考答案: A 3.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 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 静止参考答案:C 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 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参考答案:D 5.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事物的相对性 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事物的变化 D、人的自觉能动性参考答案:B 6. 矛盾是反映()。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 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 间互相对立的范畴参考答案:C 7. 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 A、特殊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条件性参考答案:B 8.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 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参考答案:C 9. 事物 的度是指()。 A、事物的临界点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教案 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新事物为什么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呢?(或:①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第一,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或: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只有从切身经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其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新事物。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方法论意义:学习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①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②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事实证明,那些对新事物采取讽刺讥笑态度的人,最后往往被历史所讥笑。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哪几方面?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为什么?)它们的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1)分歧: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2)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能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事物。而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当然也就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廖志刚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讲授新课: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同时带来事物向前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以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6亿年,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天文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地球在形成的初期,是一个冷的均质的球体,没有地壳、地幔、地核之分,更没有海洋和大气。后来,随着地球质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球的快速旋转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所产生的热在地球内部积聚,使地球不断增温。当温度相当高时,原始地球的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最后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这样具有不同物质和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圈层结构。 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形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一部分易挥发的气体喷出地面,形成原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升本考试题库作业

广西大学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业题库 2020年10月 一.单选题(共23题) 1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正确答案: C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正确答案: D 3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自由观 B、机械唯物主义自由观 C、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 D、资产阶级自由观 正确答案: C 4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称之为()。 A、理性认识 B、表面认识 C、感性认识 D、真理 正确答案: C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资产阶级的发展 B、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C、大资产阶级

D、中产阶级 正确答案: B 6 强调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是( )。 A、看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承认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C、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D、肯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正确答案: A 7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 )。 A、唯物辩证法 B、唯心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 正确答案: C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D、全体劳动群众的世界观 正确答案: B 9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做好理论准备的是()。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定律 D、进化论 正确答案: A 1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近代以前的哲学的基础问题 B、欧洲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正确答案: C 11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四单元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最佳选择题 [ 题例1] 下列看法, 符合辩证法的有 A. 和谐就是美和善 B.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C.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D. 在纯粹的光明中, 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 什么也看不见 此题命题简单。但要破译两大难点, 一是对题肢准确理解, 二是注意题干有关“符合辩证法”的规定性。分析该题关键在于运用好比较和分析方法, 将题肢的内容和辩证法的① 观点对照和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有承认矛盾, 且主张用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些观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而具有客观性, 不是主观臆造的。题肢的D 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 对立统一,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辩证法的一个观点, 应选。A 项的说法不符合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美和丑、善和恶相对立存在的,和谐不一定就是美和善。B项讲的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观点,不属辩证法。C项讲的 是亦彼、彼亦是, 就是说是即彼、彼即是, 根本不是矛盾或联系的观点, 所以A.B.C 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观点,不应选。 [ 题例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蒲松龄的这幅落弟自勉联蕴涵的哲学道理 A.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B.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破译思路] 破解此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读懂题干内客, 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如果对题目不理解, 或理解有偏差, 就难以作出正确回答。 项羽破釜沉舟使秦军大败,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 其原因有自身的原因, 又有敌方原因, 也有其它条件的作用, 但自勉联中强调的是“有志者”和“苦心人” , 突出个人自身的努力, 从哲学上讲,强调的应是内因的作用,故应选D项。A项强调内外因作用的共同性,B项和C项强调内外因的不同性,它们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题干的意思,但均与题干强调的中心 意思不一致,不是最佳选项,故A.B.C 不选。 [ 题例3]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 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巧妙区别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有何区别 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区别 【方法指导】 比如: 1、一座木制房屋,突然来了大洪水,大洪水冲倒了这座木屋。 问曰:木屋倒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曰:大洪水冲它的。 问曰:木屋倒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曰:这种木制结构的小屋稳定性不是很强。 2、一座木制房屋,突然来了大卡车,大卡车冲倒了这座木屋。 问曰:木屋毁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曰:大卡车冲它的。 问曰:小屋毁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曰:这种木制结构的小屋稳定性不是很强。 3、一座木制房屋,年代久远,没有修葺,一天,它倒了。 问曰:木屋毁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曰:小木屋年代久远,腐坏了倒的。 问曰:小屋毁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曰:这种小屋是木制的,木制品有一定的易腐性。 (注:为了简化,上面的题目没有给出各种条件下小木屋倒了的各种原因。) 如果以上答案没有多大问题的话,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主要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中本质性的原因;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并没有实质上的不同,其区别在于,“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上说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从原因的地位重要性来确定的。 2、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就以上的题目来看,有了相应的根本原因,这个小木屋迟早会倒掉,除非谁去改变小木屋的某些性质。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确结论。就以上的题目来看,没有这个主要原因,小木屋当时就不会倒。 3、主要原因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因。 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 【例题释疑】考查“根本原因”的选择题,此类试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同一的。量和质的同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例如我国国民经济这个事物内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双方在发生量的消长,在消长的过程中双方各自的结构在变,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因而也在变,这种量的减增和比例的变化就是量变。量变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静止、相持、平衡、连续性的保持等。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相持的破坏。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首先作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好像开门,猛力推门门会反弹回来关上,只有徐徐用力门才能开一样。李泽厚说中国实现民主的途径就和开门是一个道理,不能急燥,这就是适用了量变是质变必 要准备的哲学道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都是量变的过程。说的明白些, 就拿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总要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从 1 23到你好,再见。一天 天积累,一天看似微小的渐进,就渐渐为你学好这门语言打下了基础。这就是量变的最好体现。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 会发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量变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没有信念、毅力常常会半途而废,所以成功者毕竟不是多数。不仅量变的终点是有意义的,而且量变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这意义的来源之一是质变的回溯。质变目标的回溯使量变过程的艰难困苦具有意义。 人生中会有很多很多挫折困难,在高中的时候,特别高三时候,每天都是无数的作业,无数的试卷, 无数的考试,很多时候我们都厌倦,都疑惑,这么日以继夜的做,学习,到底是否值得,是否会起作用,其实,我们当时就应该相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应当有信心,因为,只要量变到了一定阶段,质变是必然发生的,做了那么多习题,考了那么多的试,当然会有用,当有一天真正面对高考的时候,你才不会慌乱,不会手足无措,你会习惯。这就是质变啊, 由于你高三一年的努力和奋斗,这种量变终于变成了最后的成功。 当然,也有不好的例子,比如现今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贪污腐败。每一个大贪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贪污那么多,他们总会想我只收这么一次,只收这么一点点钱,不会有什么关系的,可是,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教学目的: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教学重点 3、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的区别联系 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促使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含义: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事物的发展是在种种外部条件的作用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外因是必要条件。 内因是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外因也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外因是条件: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 A、外因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B、外因不可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C、尽管外因的作用有时很大,但仍然是第二位的。3、方法论: 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反对割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运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正确对待机遇和顺境和逆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课堂思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包含了什么哲学寓意?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近代中国危机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民族危机,列强入侵,全球化,制度反思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根本原因的分析 一、什么是根本原因 “根本”是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 (p.369)。根本原因怎么解 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 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3] (p.42)列宁也认为,唯物辩证法在研究事物发展的时候,“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4] (p.408)。因此,从语义学概念和哲学学理来看,形成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应该从事物内部来探究。 二、晚清社会的腐朽落后是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指出,当我们观察1800年的中国社会时,我们第一个 接触到的惊人的矛盾现象是:社会的体制机构,特别是政府,表现出极差的应变能力。在对帝国统治机构的活动最完善的记录中,对贪污腐败的那层厚厚的外壳 的描述是非常之多的[5] (p.58)。北京大学王毅教授分析专制皇权给中国带来的弊 端时说:“这种专制集权体制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规律性的‘制度综合症’,造就了社会文化中的一系列‘逆现代性’,并为中国从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里 埋下了巨大障碍。”[7]张岂之主编的大学通识教材说:“从乾隆后期开始,中国社会逐渐由盛转衰,到鸦片战争时期已经是危机四伏。”[8] (p.366)郭廷以教授的结论是:“大致看来,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前期,中国内部秩序已不易维持。则令无外来的冲击,清的治权已不易保。”[9] (p.9)因此,把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列强入侵的确比较牵强。事实表明,危机源于内部。因 此,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表达了一个看起来惊世骇俗的论点: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 三、晚清统治者不变革或变革迟滞加剧了民族危机 唯物辩证法把事物发展的内因摆到第一位,但并不认为外因无关紧要。对于近代中华文明的衰落,民国以来的历史学者认为是外患与内乱双重作用。徐中约

哲学基础——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知识教学点 1、识记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 (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 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表述如下: (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达到“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题(1-3).

1、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16-20) 答:整个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家认真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个人美好的未来也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学习把握时空观的人生重大意义。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间的一维性” +“个人的生命的有限性” 把握机遇,成就一生!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学会辨识机遇。 第二,注意培养实力。 第三,甘当“傻瓜”。 第四,善于吃苦。 3、三大规律与人生 1)对立统一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2)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