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最新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最新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最新
高中地理-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最新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对于环境问题,只有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因此,本课的内容是学习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

本课的内容要求通过分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案例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哪几种分类方法。二是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三是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两种分类方法。

2.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通过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探讨,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全球性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问题,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根本原因;资源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传统的发展观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考察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有哪些?如果是生态破坏,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

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课堂活动设计】

探究活动1:研讨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内容解析]环境问题一般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强调:环境问题的产生以人为原因(即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为主。

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联系教材图1-2-1、1-2-2、1-2-3、1-2-4进行分析。同时,可以联系第一小节图1-1-16分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这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同时要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要有正确认识,但不能绝对化,要强调教材上所说的“一般来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工业发达,故而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而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故而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同时,一般来说,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农村地区,以农业活动为主,因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要结合教材上的图和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以我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现象分析二者的“复合效应”。自然原因:(1)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2)产生对流运动的不稳定因素(3)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地表,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本质

教学目标: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了解。(1)人类排放氟氯烃类物质形成臭氧层空洞;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进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锐减是人类滥伐破坏森林所致。 (2)分析环境问题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 【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为:a、c、b、d。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教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贵州省晴隆民族中学地理教研组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一方面,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性质可进行如下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枯竭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危及人类健康。讲述这部分内容要通过举例来使学生理清环境问题的各种类别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阅读材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读图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 3.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课前才能展示〕3位(2位男生1位女生)同学表演“地球就诊记”小品(约2分钟) 地球就诊记 一、人物:护士小姐—月亮、门诊医生—水星、病人—地球先生 二、道具:1米长尺、羽毛球拍、大矿泉水桶、“宇宙门诊部”牌子 三、地点:宇宙门诊部(课前在黑板上挂好“宇宙门诊部”牌子) 四、编剧:某某某 五、开场: 人物亮相——扮演护士和医生的2位同学先走上讲台并作自我介绍。 (女生手指向“宇宙门诊部”牌子)我是“宇宙门诊部”的护士,叫月亮小姐;我是“宇宙门诊部”的医生,叫水星,大家管我叫水医生。月亮护士继续讲:听说地球得了很重的病,今天要来我们这“宇宙门诊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1~2题。 1.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森林破坏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第3~4题。 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19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以下图,完成第5题。 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以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7.以下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淮河地区的洪涝 8.读以下图及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2019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9.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1 600毫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见图甲。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见图乙。 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环境污染问题

选修六背记提纲1/3 环境污染问题 1、水污染 (1)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还有固体废弃物胡乱堆放、酸雨等 (2)水污染的主要表现: ①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在江河湖中叫水华,在海洋中叫赤潮) ②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运油船漏油、海上石油生产漏油)(3)我国水污染严重:七大水域都不同程度地被污染,污染由重到轻的顺序是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4)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以上原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增强环保意识②对工业和生活中的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④生活中不使用含P洗涤剂⑤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排放⑥采用生物和工程的措施减少营养物质⑦加强立法,保护水资源 (5)海洋石油污染: 【主要分布区】: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线的交通要道上。 【产生原因】:主要来自炼油厂含油废水排放、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泄漏。 【防治措施】: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迅速分散;播撒粉状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回收;油层厚达2毫米时可以用燃烧法清除;进行国际合作,制订国际公海海域相关法规,加强国际公海海域的环境管理;防止石油开采、加工平台和油轮泄漏。 2、土壤污染 (1)来源:①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②固体废弃物的胡乱堆放③污水灌溉④酸雨等(2)危害:直接使农作物减产;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3、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来源 ①工业固体废弃物(量最大,一般为矿渣、炉渣等废渣) ②城市垃圾(量大、成分复杂、变化大) ③农村垃圾(塑料薄膜、生活垃圾、秸秆等) (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污染水体②污染土壤③污染大气④传播疾病⑤占用大量土地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案(3)(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课标要求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分析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活动建议:联系实际,撰写有关环境治理或生态保护的小论文,并展示交流;举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制定本班爱护环境守则;参与宣传环境保护的活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难点: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四、教法、学法与教具 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讨论法、阅读法 3.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五、设计思路 本节教材重点是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其危害及成因,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为了体现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学生可以针对课件中的资料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平等的气氛下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恰当的探究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动态性强的优势,在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思考探索、思考提供素材。教材第一个探究材料,比较新颖,应充分应用它,在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心向。 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使学生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同时,特别注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环境问题,引入深圳的环境问题案例,如深圳的大气污染与酸雨、深圳河的污染等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深刻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自己制作了动画,以利于突破难点。学生容易掌握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后完成知识网络。及时填写事先发下的纲要信号表格。 课件以超链接形式制作,操作灵活。课件中提供了板书设计幻灯片以及课堂小结幻灯片,供师生共同填空完成,便于建立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课件后面还提供了课堂反馈,有选择题、综合题两类,可引导学生分析资料,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1)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当代环境现状分析与环境保护热点话题 内容提要 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 二.环境问题知多少? 三.我们面临的环境形势 四.我们的环境权利与责任 五.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 一. 环境保护常用基本名词术语 1.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合,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俗地说,环境就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2.什么是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主要的、狭义的)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健康和生命有影响的问题。 * (广义的)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人为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 自然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引起。如:台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难现象。 人为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通常主要讨论此问题)。 一般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受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如:滥伐森林、滥采草原、滥挖矿藏等); 第二类是指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污染、酸雨、生活和工业垃圾等)。 3、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docx

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 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 ,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 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板书 ) 。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 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 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 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 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知道,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产生着影响,比如,人口数 量的剧增对资源的需求量、对生存空间的环境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人口素质低下又会直 接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破坏环境。因此,人口、资源、发展这三方面都对环境 问题产生着影响。本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压力( 板书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为了生存,人们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 同时,又把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进 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调。因此,人口压力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 用投影仪打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在边阅读课文时边思考) (1)人口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表现有怎样的特点? (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增长表现有哪些特点? (3)人口的不断增长,又怎样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 学生阅读完第一部分内容后,我们要结合课本内容、图形以及上述问题给予解释阐述) 1.世界人口的增长 ( 板书 ) 投影:图8.5 世界人口增长 ( 见课本 )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迄今只有短短二三百万年的历史。按照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的不 同特点,可以把人口增长的全部历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 迅猛增长期和增长放慢期。(1) 缓慢增长期。这个时期即原始社会。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在人口增长过程中,自然淘汰起着主导作用。人口数量增长甚微,有时长期停滞不前。(2) 稳定增长期。这个时期包括从奴隶社会开始到资本主义社会诞生之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 技术的进步,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完全受自然因素摆布了,人口增长率比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案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课程标准要求】 【设计思路】 对于环境问题,只有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因此,本课的内容是学习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 本课的内容要求通过分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案例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哪几种分类方法。二是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三是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两种分类方法。 2.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通过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探讨,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重难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全球性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问题,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根本原因;资源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传统的发展观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二是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考察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有哪些?如果是生态破坏,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按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可将环境问题分为() A、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C、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D、人为环境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 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 3、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个人行为不会影响整体环境 B、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有限的 C、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污染事件不可能涉及到其他国家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相矛盾 4、发展中国家的次生环境问题以什么为主()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环境污染 D、生态破坏 5、下列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造成地面沉降 B、全球变暖是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氟利昂造成的 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D、自氧层遭到破坏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 6、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发展问题 D、协调问题 7、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是() 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B、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C、发达国家不愿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 D、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愿意及时充分解决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山西的农作物遭受寒潮的袭击 B、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我国因水旱灾害,每年损失巨大 D、2000年春夏之交我国北方不少地区出现蝗虫灾害,农作物因此而减产 读下图,回答9-10题 9.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10.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11、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特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宏观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知识梳理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近三百年来,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①、②、生态破坏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2.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③,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20世纪中叶发生的“④”,令人震惊。 3.生态破坏主要是⑤破坏,从而引起⑥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等。 4.人类的某些行动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如⑦、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⑧等。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⑨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⑩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的不可预见性。 2.的不可逆性。 3.的全球性。 学习交流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试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具有规模的全球性。

探究与创新 探究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互动探究] 1。读教材图1.4“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源的需求”,分析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阅读教材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概括环境污染的类型。 3.生态破坏的核心是什么?其破坏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有哪些?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探究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教材漫画《苦难的母亲》反映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环境问题的实质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就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当代人类面临的所谓环境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和资源的枯竭,都是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与控制又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 1.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通常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总称。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其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 广义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1)优势: 1)资源总量大: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 二、三位。 2)自然资源种类多,资源类型齐全,总体组合较好:拥有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品种多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2)劣势: 1)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土地利用率低,尤其是耕地资源紧缺,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自然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协调。 3)区域资源不匹配,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4)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所占比重较大。 5)人均资源量少。 3.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1)节省不可再生资源 (2)寻找代替资源 (3)发展可再生资源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人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改变。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氧化亚氮等。(理解) 0.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一、赤潮问题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赤潮的原因 a.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b.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 赤潮的治理 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物理方法有隔离法、超声波破碎法、电磁波处理技术等,化学方法有用除莠剂直接杀灭法、絮凝剂沉淀法、天然矿物絮凝法,生物方法有营养物质竞争法、生物捕食法、生物排斥技术等。 二、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带来危害: 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相关知识点海洋资源主观题解析) 三、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原因 a.影响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

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四、酸雨 (1)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请查看高二文科地理知识点) (2)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五、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一、选择题 1.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气污染 D.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 解析:选B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人类活动,不属于环境问题。 2.下列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①地震②海啸③甲状腺肿大④台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原生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还包括一些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等。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3~5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A.甲B.乙 C.丙D.丁 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植被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酸雨 解析:3.C 4.D 5.B第3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4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5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6~7题。 6.这幅漫画说明()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十分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7.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解析:6.B7.D第6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了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重,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第7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目前主要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 一、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当今世上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受恶劣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每年的GDP都将损失7%~20%,环境问题已经升级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水资源匮乏、土地荒漠化、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将会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挑战。 (一)、大气环境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二)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依旧未放在心上。 (三)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而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则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的损失。 (四)工业污染 应该说,当今社会诸多的环境问题多半都是由各国大肆发展重工业基地而忽略环境的保护所造成的,各大重工业产业都是造成这个局面的罪魁祸首之一,我们把由工业产业所产生的污染统称为工业污染。它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构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这些污染若不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理,将会对人民正常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破坏,后患无穷。 二、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综合上述所说,环境问题看似不起眼,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国家的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现今的种种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将会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是我们必须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预防措施 1、大力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按照环境建设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设措施。大力植树种草,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2、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全民发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养成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