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1)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

渊泉小学张梅

一、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8页至99页的内容。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

1.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培养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体验学习的成功,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2.养成勤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五、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觉思考的能力。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他们已初步具备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喜欢在网络环境中去搜寻相关的学习内容,积极学习、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合作探究,能在网上进行互动交流。

六、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

(1)多媒体电脑室、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

(2)网站的内容有:学习任务、小资料、你想了解什么、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区别、百分数的读写法、练习与体验、在线调查、课外交流。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嫦娥一号”的精彩回放。

师:这是什么?我看100%的同学都知道,这是嫦娥奔月的精彩回放,嫦娥一号成功登月,进行科学探索,说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老师这里有一些有关嫦娥一号的资料,你们想知道吗。

2. 出示相关信息。

3. 师:红色的数认识吗?真不错。90%以上的同学都知道百分数,关于百分数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想了解什么?点击“你想了解什么”,进行在线调查。

4. 从投票上反映多数同学对百分数的意义比较感兴趣,部

分同学想了解百分数的写法,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

(1)点击小资料浏览

(2)回答红色数字是百分数。

(3)对“你想了解什么”进行投票。

(二)浏览网页、自学探究

1.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嫦娥一号中有百分数,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的百分数,师问:你在日常生活中哪里发现过百分数?说说它们的含义,请同学将课前收集的百分数在这里交流一下。

2. 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用处很大,同学们要正确理解他们意义。

3. 请同学们点击百分数的意义,进行自学。

4. 概括这些百分数都表示()是()的百分之几,那么什么是百分数?就是表示()是()的百分之几的数。

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1)学生汇报。同桌交流。

(1)学生在网站自学“百分数的意义”

(2)汇报自学的情况。

(三)比比赛赛、读读写写。

1. 师:百分数与分数有区别,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

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例如:百分之四十写作40%;百分之一百零二点五写作102.5%。(教师板书)

2. 师: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百分数,请同学们点击读一读,自由地、轻轻地读读。

3. 出示10个百分数,请同学们练写。比一比谁写的又对又快。

百分之三百百分之三点九百分之八十五

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百分之零点一四

百分之一百百分之零点零五百分之十一

4. 师:自由读百分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些百分数比较特别?把你认为比较特别的百分数放在一边汇报

5. 通过这次活动,你对百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1)学生在网络点击“读一读”

(2)学生点击“写一写”

(3)学生在电脑上自由拖动百分数分类。

(4)汇报:分子可以大于分母,可以是小数;像125%这样不用约分……。

(四)练习测试、评价体验。

1.涂方格。

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老师非常的满意!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涂方格”的比赛。点击涂方格,规则是:一格一格地涂, 30秒钟内看谁涂得又多又快?准备,

开始!

(屏幕上也自动显示涂的过程,点击放轻音乐——开始,学生开始涂方格,30秒钟停止进行。)

师:时间到,请停笔。请同学们看看自己涂了多少个方格,用今天学的百分数该怎么表示?请填写在横线上。我涂了()个方格,用百分数表示是()

师:请问,你涂了多少个方格?用百分数怎么表示?谁比他涂得多?

师:你涂了多少?

还有比他涂的更多的吗?……最后决出冠军。

师:祝贺你成为今天“涂方格比赛”的冠军。掌声送给他。

师:电脑涂了多少个?没涂的用百分数怎样表示?(完成屏幕上的题目)

2.我会用

师:百分数真是无处不在!我们吃的食物中也能找到很多的百分数。请点击图片,完成提出的问题。

下面是我们常见的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

鸡蛋鸡肉黄豆花生

蛋白质12.8% 19.3% 35.1% 12.1%

脂肪11.1% 9.4% 16.1% 25.4%

(1)在这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

(2)脂肪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

(3)100克黄豆中大约含蛋白质多少克?含脂肪多少克?(100克花生呢?)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做法是对还是错?

3.我会辨。

师:下列说法对吗?

①一堆煤运走80%后,还剩下20%吨。()

②苹果重50千克,香蕉重40千克,香蕉重量是苹果重量的80%。( )

③甲说:我们学校女生人数占49%。乙说:我们学校女生人数也占49%,那我们两所学校女生人数肯定一样多。 ( ) 4.妙解成语。

(1)看成语,填写适当的百分数。

百里挑一( 1% )

十拿九稳( 90%)

百战百胜(100% )

(2)看百分数,猜成语

100%的命中率。 ( 百发百中 )

生还的可能性只有10%。 ( 九死一生 )

50%的国土。 ( 半壁江山 )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的答题情况。根据答题百分数你认为哪题需要同学们讨论一下?

(五)课堂总结、反思提高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进行在线调查:

(1)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认为自己哪部分学得最满意?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写法

(2)这节课中你认为你哪部分表现你很满意

自学成果汇报课前收集交流课堂发言表现

练习体验表现电脑操作能力

(3)请同学们用一个百分数来评价一下老师和同学,谈谈想法。课后请在“课外交流”中继续交流。

(4)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人名言,与大家共勉。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板书)

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 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 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 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 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 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 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 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 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 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 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 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 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 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案例] 1.难以适应键盘的字母排列顺序。目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键盘上字母的排列并没有按照小学生熟悉的顺序。不少小学生反映键盘字母顺序太乱,不容易记住,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要发明一种新键盘的设想:字母一律按照“ABCD……”顺序排列。 2.手指不够灵活。由于平时所学的课程大多数用不到灵活的手指动作,所以,很多小学生手指活动相对较为笨拙:小拇指、无名指一般不能单独活动,小拇指一动,无名指也跟着动,无名指一动,小拇指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动;有的学生的中指也不能灵活地单独活动。 3.指法练习相对枯燥。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征相比,指法练习并不十分有趣,很多三年级的学生练习指法的持续时间超不过5分钟,这给完成指法练习任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分析]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练好指法?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1.通过玩一些flash小游戏,认识自己一双手,并熟悉熟悉键盘字母排列 电脑游戏以丰富多变的形式和内容让同学们在电脑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享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但同学们不能沉迷于其中,它只是我们学习电脑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赛,让他们去比一比和赛一赛,对于胜出的学生给予小红花、五角星等奖励。来丰富课堂教学。 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不断强化对键盘的感知,整个键盘字母排列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加上后期的指法操作练习,键盘字母的排列图式逐步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2.多种软件,丰富练习形式 熟悉了键盘字母排列,知道了各手指的分工,手指的灵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为练好指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真正熟练使用正确的指法、达到盲打的程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由于小学生将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如果用单一的练习方式,只能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在实践中,我们整合了多

小学信息技术课案例doc资料

小学信息技术课案例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比较有用的教学方式,它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是有不够之外,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花很多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本课是围绕小学三年级《画图》设计的案例,本校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上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学生操作,但是学生基础差异很大,综合学生情况及教学内容,设计了教学难点、重点,但是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学习中可能出现偏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烂熟操作矩形、椭圆以及培养学生挖掘内容深处的能力。 2、画图时,SHIFT键的使用方法。 3、综合运用所学绘制图片。 教学重点: 1、SHIFT键的使用 2、颜色的填充 教学难点: 1综合运用所学绘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向学生展示绘制的《我的家》图片。 师:同学们,从屏幕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这张图很美。 生2大门和房子画得很像。 生3:还有就是窗户看上去很明朗。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也可以画出这么幽美的图画。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请学习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绘制我们的家,比一比,哪一个组的画法是最有用的? (学习小组纷纷行动起来,有的读书上的步骤,有的动起鼠标,气氛积极深刻) 师:哪一个学习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生1:我觉得窗户的开关是矩形(长方形)、所以我选择矩形绘制了这么多窗户。 生2:老师我想画正方形的房子怎么办?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画正方形? 生3:我发现按住shift键同时按矩形就可以了。 生4:我用椭圆画了屋顶,然后把下方的边擦除了。 生5:我画的窗户是蓝的。 师:告诉大家,你的蓝色窗户是怎么画的呢? 生5:我是这样画的,我按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就画了一个矩形,接着填上色.师:你的方法可以,谁还有别的方法吗?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演示) 生1:原来选择第二种矩形就有颜色了。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220982.html,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作者:陈彩军 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3期 摘要: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在开展,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也日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如何与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本文就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我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录

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 第4课修饰多媒体报告 学习目标: 1、修饰多媒体报告中的文字 2、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艺术字 3、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4、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剪贴画 5、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自选图形 6、学习套用模板 7、学习改变多媒体报告的背景 重点、难点: 1、格式工具栏、艺术字工具栏、图片工具栏的使用 2、改变幻灯片的背景 3、编辑自选图形 教学方法:操作实践 教学地点:微机室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准备: 1、第四课素材复制到每一台学生机 2、从学生机中复制已完成文字的修饰A组3号同学的幻灯片 到教师机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多个同学在自己的幻灯片中使用了设计模板,文字的修饰、艺术字、自选图形也有个别同学完成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的幻灯片里面的文字部分已经基本完成,我看到有同学的幻灯片很漂亮,我们来一起看一下A组3号同学的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A3】 师:他的作品比我们的多了什么? 生:节日是红色的,报告人是蓝色的 生:字是彩色的 师:他的幻灯片多了修饰,下面我们就来修饰幻灯片。 二、操作学习 1、修饰文字 师:我们请A组3号同学来演示一下怎样修饰文字,同学们一起跟着做。 【学生A3演示文字的修饰】提示演示的同学稍慢一点,其他同学跟着做,教师说明。 师:单击“节日”显示文字框 按下鼠标拖动选中“节日”,这一步很重要 点击格式菜单,选择字体 这就是字体对话窗 选择中文字体——黑体;字形——加粗;字号——88; 效果——阴影;颜色——其他颜色——选大红色; 确定;确定;回车 师:你做得非常棒!请回到座位。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临南马坡学区巩立峰 小学数学是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新教改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一、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优势互补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1、在概念教与学中,提供感性材料,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概念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建立和运用两个环节上,突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例如:教“时、分、秒”知识时,学生对时、分、秒的关系理解不透,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快速模拟三针的运动过程,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三者的关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呈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圆柱体积的教学,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圆柱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这里底面圆周长的“曲”变“直”的过程难于理解,运用课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底面积和高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使直观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抽象的心理转化。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辨别——分比——概括——演绎——归纳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的信息学习环境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3、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能使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应用题除了用文字呈现以外,在生活中更多地呈现在具体的事情中。如:谈话的形式、故事、表格、活动场景、童话和图画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实现。其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过过程,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灵活地解决问题。如:在教“相向”“相背”运动的应用

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镇柳各庄中学柳会国信息技术不仅引起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也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操作?下面,本人结合对中学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教学过程的原则。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强凋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因此,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所有学生着想,结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

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施。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把知识学习与创新精神相结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信息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同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工具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就象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而且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整合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融会贯通,要把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手段”的作用和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二、基于以上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根据数学教学

(精心整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 石庙镇中心小学语文组张忠云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光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五、案例反思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课后的作业讲故事、画未来都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猜谜后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

信息技术与重点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从以上信息技术的定义出发,可以做如下理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凡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信息处理和加工中的问题的一切技术(包括实际的应用和理论上的方法、技巧)都可以归属于信息技术。简单地说,还可以理解为: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用的极大发挥是在计算机诞生后开始的。几千年前发明的指南针、烽火台、印刷术、纸张,18世纪的光学望远镜,19世纪的电报和电话等,这些推动社会与文明进步的事物虽然都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是使信息产生质的飞跃,使人类迈进信息社会的还是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小学信息技术课案例

《鲜艳美丽的花朵》教学案例 平城镇东街小学薛志国 一、背景材料 1、本课为山西经济出版社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鲜艳美丽的花朵》。 2、学生分析 本次授课的班级为五年级。该班学生数36人,这个班的特点就是学习气氛相对来说比较好。这节课内容形象直观、灵活有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掌握Flash动画中基本的绘图工具,喜欢电脑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怎样在电脑上绘制出精美的图画,他们一定充满了好奇心。 3、教学目标 (1)掌握线条、箭头、填充、自由转换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调色面板、变形面板的功能及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一直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这节课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用情景导入,任务驱动的方法,以学生为主,自主感受,教师示范的方法来推进本节课的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信息社会的不断改革创新为基础,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则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三、教学设计 本课是以Windows画图中的画线条和刷子工具为中心的实践操作课,本节课可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础性学习部分,另一个是探索性学习部分。基础性学习部分共安排了三个知识点,直线工具的使用方法、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探索性学习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挖掘内容深处的能力,目的是关注每个学生的探索、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这样的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自学探究----操作实践----交流评价----小结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流程,开展教学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开发自己的潜能。 (1)激趣导入。 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激趣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着眼。往往不大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物最能激趣。本课采用课件导入图片,从而激发学生要画出一幅美丽作品的强烈兴趣。我首先出示幻灯片,使学生陶醉于美景中,继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拿起手中的画笔,画美景,再送给好朋友。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 (2)自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出示老师画的一幅美丽风景,学生可自由评价,由此引出刷子工具和

信息技术课例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例分析 教学片段:《放映幻灯片》 教师:展示一份电子演示文稿的实例。(向学生展示一组介绍学校操场的电子幻灯片,图文并茂,展示的是大家熟悉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实例中,有几张给人的印象很深刻(每次展示时都先展示一张空白的页面,却又有动画效果)。 学生:(表情)一脸惊喜,却带着几分疑惑(我们学过的幻灯片中自定义动画,不是要有对象吗?怎么空白的幻灯片也能设置动画?) 教师:(看出学生的心思,微笑)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制作的幻灯片怎么样?我们已经学过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你能对老师制作的演示文稿提几点意见吗?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说实话! 学生A:老师,您制作的很漂亮! 学生B:老师,您制作的比我的好! 学生C:老师,您制作的版面很整洁! …… 学生G:老师,您为什么有几张幻灯片放出来是空白的,却还有动画效果呢? 教师:(微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大家发现了老师的许多优点,当然,李茂然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好,他观察得很仔细,

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放映幻灯片》)。(接下来教师做必要的说明,并强调要设置华灯片的放映必须先要作好一个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样式文稿)。 学生:(表情)同意老师的说法,准备快速作出一个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 学生:积极上机操作,努力用所学知识制作最完美的演示文稿。 〖评析〗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一开始上课到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积极主动地上机操作练习,一直被老师吸引着。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学生才真正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发表时间:2014-04-02T14:46:03.84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路素阁[导读]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三中学路素阁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1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有限,持久性差,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电教媒体具有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以及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欣赏美轮美奂的景色,学生大胆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时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 2 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信息技术的融入有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实验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而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对一些几何量(包括动态图形的几何量)进行及时的度量和计算,于是许多图形的几何性质、某些条件对图形性质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了。 例如,在探索正比例函数中y 随x 变化的规律时,可以演示几何画板课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k 任取不同的数值,观察图像的位置,给出图像上任意一点测量出此点的坐标,拖动此点变换它的位置。 观察此点的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几何画板课件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展示了“形”与“数”的转化。 3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 4 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 上网查阅资料,让课堂跨越时空界限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比如学习统计知识时,教材中呈现的数据反映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这些内容在互联网上都能查阅到(可以直接进入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查一查相关的数据,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人类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世界化的时代,而信息技术正在编织一个覆盖世界的教育网络,一场静悄悄的、意义长远的教育改革正在席卷全世界。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而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应用”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促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替代经验、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展示事物的结构与运动,引导动手操作设计,强化自主反馈调节,激发创造与探索等方面,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大的方便。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 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方面有了兴趣,就能主动的、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探索学习中,从而有效地使用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二年级教学中“求

比一个数多几”和“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对比课时,我先通过大屏幕把课前用POWER POINT制作好的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展示给学生:画面中有茂密的森林、有艳丽的鲜花、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都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出示,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接着说明森林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小熊和小象比赛速算,小熊做了29道,小象做了15道。学生既明确了要求,又被森林运动会上小熊和小象比赛速算深深的吸引住了。在这个情境中我提出问题:小熊比小象多做几道题?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结果。我又问小象比熊少做几道题?很快也得出了结果。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比较两题发现:虽然问题不一样,但计算方法和结果却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题有中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综合思考找出两题中的联系并协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结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找出一种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简单方法,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得还写写画画,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提练总结出两题实际上都是已知甲、乙两个数,求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也就是差。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如下的结构图: 甲数 乙数多的部分差 少的部分 并用幻灯片的形式分步出示,形成上面的结构图,以直观的对比加深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

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沈耘(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高级教师) 第一部分关于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 2000年试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是目前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依据,另外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也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参考。 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教材形成了一纲多本的状态。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也要进一步阅读专业书籍,并查找专业网站资源,加强学习。 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 (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情) ( 3)教学目标(三维) ( 4)教学重点和难点 ( 5)教学流程图 ( 6)教学过程(资源、模式选择) (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 8)评价标准 ( 9)板书设计 (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 困惑一:不知教学设计每一项具体写些什么 困惑二:如何进行学前分析

困惑三:不知教学重点、难点该如何确定 困惑四:不知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三)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 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 指导思想将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这一部分也是依托、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环节。 (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要分析本阶段内容在整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课在本节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生情况:学生的基础状况,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所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原因,(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技术准备: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 3)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的主语是学生 目标要体现出学生要掌握的技术内容 目标要体现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内容 目标要体现出对应课标中课程目标中的内容 目标要体现出能力层次(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主要支撑部分(不宜很多) 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用于突出重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 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自主探究,尝试体验。 2.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与它开的大小有关。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吸管、圆形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这两个是什么图 形? (课件出示遮盖住中间露出角的三角形和五角星) 生:三角形和五角星。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角形和五角星都有什么? 生:三角形和五角星中都有角。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 —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结合情境,认识角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8页,四人一组讨论:找一找这图片里有 哪些角? 生:教室的窗户、钟表的指针、双杠、小红旗、老师手里的三角 板、园丁手里的剪刀……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 一摸,首先用这里(顶点)扎一扎你的手,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 生:尖尖的。 师:那再摸一摸这里(边)你觉得这里又是什么样的?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个尖尖的角叫做顶点,直直的、平平的这 里叫做边,现在同桌之间相互指一指、说一说三角板上的顶点和 边在哪里。 生:学生活动。 师:(黑板上画角)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顶点和边 该怎么标呢? 生: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你们可真聪明!我们标上顶点和边以后还要在这里画一条曲 线,同学们看看像月牙吗? 生:像! 师:这个像月牙一样的曲线表示角的大小,同学们一起动手比划 一下。 生:学生动手比划。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把图片中的剪刀、钟表和三角板变到了这 里,现在老师把它们漂亮的外衣脱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 角都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每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刚才我们说顶点是什么样的,边是什么样的? 生:顶点是尖尖的,边是直直的。(教师板书)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角之后,现在来做一个小练习,角王子过生 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 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王子判断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 生:学生依次回答。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角的边是直直的, 现在这里有一个判断角的小儿歌,谁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朗读儿歌。 师:现在请大家拍手齐读。 生:全班齐读。 师:我们已经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现在我们来学着找找图 形中的角。 生:学生依次回答。 2.动手操作,丰富知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么同学们你们会做角吗? 生:会!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形彩纸折一个角,看看和其他同学折的角有 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