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业务流程重组的背景与内涵(BPR)

业务流程重组的背景与内涵(BPR)

业务流程重组的背景与内涵(BPR)
业务流程重组的背景与内涵(BPR)

业务流程重组的背景与内涵(BPR)

-------------------------------------------------------

一、BPR背景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是当今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BPR理论于1990年首先由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汉默(Michael Hammer)先生提出,随即成为席卷欧美等国家的管理革命浪潮。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IBM、科达、通用汽车、福特汽车、XEROX和AT&T等纷纷推行BPR,试图利用它发展壮大自己.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实施BPR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企业界把它视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看成一场工业管理革命。1993年,迈克尔·汉默与咨询专家詹姆斯(James Champy)合著并出版了《企业重组一经营管理革命的宣言书》。此书一问世,连续8周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美最畅销书,几十万册书很快就告罄,位列美国当年商业类畅销书榜首。在该书中,作者阐述了BPR的基本概念,即对企业的经营过程(Business Process)作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翻新,以便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表征企业业绩的重大特征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并强调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业绩取得巨大提高。

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在600多家欧美大型企业中,有70%的企业在推行BPR 计划,有15%的企业表示正在积极考虑。人们希望运用这一“新的工业工程理论"来加速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地位和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1.美国企业面临空前挑战二战以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是当时各国的物资供应地,国内企业由此发展壮大,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50~60年代,连续两个10年的工业增长率高达40%。但是,到70年代初,美国飞速前进的车轮慢了下来,而日本及欧洲各国的企业却纷纷崛起,尤其是日本,其产品开始风靡全球,很快就跃居为世界经济强国,这严重影响了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霸主地位。此外,随着世界贸易壁垒的消除,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形成了全球化市场。

在全球化市场中,三种因素,即顾客、变革和竞争,又简称3C的因素,使美国企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20〕:

顾客(Customer)—多样性:市场的主导权已转入顾客手中,使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顾客选择商品的余地大为扩展.因此,怎样使顾客满意,就成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一切工作的归宿。

变革(Change)—市场需求多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些变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促使企业加快变革步伐.

竞争(Competition):以往那种仅凭借物美价廉的商品就能在竞争中稳操胜券的简单竞争方式已被多层面的竞争方式——T:按合同及时交货或新产品上市时间、Q:质量、C:成本、S:售前咨询服务及售后维护、升值服务所取代.谁能提供独占性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谁就能够赢得竞争.市场占有率已成为评判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以上三种因素使美国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认识到,一个企业要想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尽快地改变与现代化生产经营不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企业应建立起便于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灵活反应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

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企业现行经营管理模式源于18世纪亚当·史密斯(Smith)的“劳动分工原理”和19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Frdick Taylor)的“制度化管理理论”,即强调按专业化分割,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这样工人只需重复一种简单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对各个经营过程实施严格控制。在当时,由于工人素质低、劳动力廉价和技术水平有限,因此这些理论得到迅速推广,并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两种理论在20世纪被两大汽车巨人发展,亨利·福特(Henry Ford)将其用于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形成了汽车流水作业线,使生产效率倍增;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将其用于通用汽车公司的组织经营管理,形成了层层上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加强了部门管理.

进入80年代,基于这两种理论的经营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弊端,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认为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分工过细.一个经营过程往往要经过若干个部门、环节的处理,整个过程运作时间长、成本高。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这种迟缓的运作状态就直接导致了它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处境被动。例如美国一家大型保险公司,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和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客户索赔竟然要经过250道程序,结果客户怨声载道,客户数量不断下降。

无人负责整个经营过程,缺乏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意识.各部门按专业职能划分,每个部门尤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结果是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并以达到上级部门满意为准.“顾客就是上帝"那只是营销人员的信条,企业的其它员工,并不关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

组织机构慵肿,助长官僚作风。为了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衔接起来,需要许多管理人员,作为组织管理的信息存储器、协调器和监控器。当今,人事负担已成为美国各大企业难以承受的重负.此外,在执行任务时,各部门都从本部门的实际利益出发,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相互推读现象,这些都是不增值的环节,也造成了经营过程运作成本高.

员工技能单一,适应性差。精细的分工增加了员工工作单调性,致使工作和服务质量下降,员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差。以上几个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借助它的力量在企业中进行一场根本性的管理革命,使企业再度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

二、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出现的必然性

BPR理论为什么会于90年代出现?这是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以及人的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所分不开的,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BPR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施BPR,譬如利用建模仿真工具可以重新设计经营过程;采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技术建立企业级、地区级乃至全球级网络,能够加快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共享,其结果是将传统的串行工作方式变为并行工作方式,将企业组织结构的层次由垂直变为水平,使企业成为协同工作的组织;利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可以使原来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和领导担当的工作转为由一般员工也可以担当等等。美国在80年代技资1万亿美元进行信息化装备,在1993年又掀起了一股建设未来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一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到1995年国内企业计算机联网率高达90%,雄厚的技术基础使美国企业得以在90年代推行以BPR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变革,并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

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模式日臻完善,它们为BPR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例如柔性制造系统,是一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可变加工系统,利用它生产产品可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一些现代管理模式,如精良生产、准时制造和全面质量管理等,提倡以顾客为中心、小组工作、自我负责、增值第一和质量第一的原则,企业在实施BPR时,可以创造性地采用这些原则,使重组活动开展得更好.

员工素质的明显提高是保障BPR实施成功的前提条件.当今,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于以往,不再满足从事单调、简单的工作,而是希望承担一定的责

任,有一定的权力,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我,有成就感等。企业员工是经营过程的直接担当者,他们素质的高低是BPR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业务流程重组的内涵

业务流程重组的实质BPR理论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和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其实质是以下几点:

根本性的重新思考

其原则有:横向集成活动,实行团队工作方式,纵向压缩组织,使组织,扁平化,权力下放,授权员工自行作出决定,推行并行工程。

对长期以来积累和演变而成的、在人们心目中已熟视无睹的经营过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重新思考,以顾客为中心考虑经营目标和战略导向,根据顾客需求考虑应设置哪些经营过程.彻底性的重新设计要求彻底摆脱人们头脑中的旧框框,在一张白纸上勾勒出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过程,企业经营过程(Business Process)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逻辑。要不受现有部门和工序分割的限制,以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设计企业经营过程,要面向经营过程设置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的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内容BPR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实施要依靠工业工程技术、运筹学方法、管理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现代高科技,并且涉及到企业的人、经营过程、技术、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人的重组:

德国企业家罗伯特·纽曼说:“企业推行BPR项目的最大阻力是项目启动时人们的惰性”。由此可见,实施BPR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高层领导者要有富于革新、勇于向风险挑战的精神

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

对市场变化反应敏锐,善于决策,能与公司内外进行有效沟通,具备广泛的知识面,能深入领悟BPR的内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美国Inte1公司的总裁葛洛夫是在二战中逃离匈牙利的犹太人,其危机感比一般人强烈,市场敏感性也高于常人,这一点是促使他决定在公司中推行BPR的关键所在。

技术的重组:

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信息基础结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整个企业的信息网络,使每位员工通过网络就可得到与自己业务有关的各种信息。国外许多大企业在实施BPR时,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如美国一大型汽车零部件公司利用图像技术和组织存储系统重组产品报价过程,使产品定价更及时、合理,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公司还建立了企业级的信息网络和与供应商联络的通信网络,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司的整体实力;柯达公司采用CAD/CAM系统和并行工程技术重组传统产品开发过程,使产品开发周期由70周缩短为38周;福特汽车公司财务会计部采用公共数据库和网络技术重组付款过程,使该部员工由原来的500人精减为125人;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利用专家系统重组资本预算申请过程,使完成一整套申请准备由过去的95小时减少到40分钟。先进的设计思想与制造技术面对顾客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以及产品结构与制造工艺日益复杂化的特点,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制造装配上,应尽量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和成组技术的设计思想以及柔性制造系统、柔性装配系统等。

组织结构的重组:按具体项目组成面向经营过程的工作小组,设立小组负责人,对内指导、协调与监督小组中各成员的工作情况,对外负责及时将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回小组,并尽快改进工作.明确小组内部各成员的作用和职责,做到责权利统一,使小组形成一个享有充分自主权和决策权的团体d美国许多大公司,如IBM公司、美国航空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通用电气公司、Inte1公司和3M 公司等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全美最富有革新精神的企业,它们均采用这种小组制的组织结构.在日本,这种组织结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崎重工业公司,是日本名列前茅的重型设备生产企业,它将公司分为150个事业部,每个部全面负责该部的生产、采购、销售和研究开发工作,总公司只从人事和财务两方面提供支持。

企业文化的重组:在当今时代,如果企业仅满足于以往的成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守老一套的思想作风和经营理念,这往往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营造适宜的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实施上述重组的保障.·树立企业员工是第一顾客的新观念。竞争是企业成功的动力,各种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才竞争,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因此要为员工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后勤保障,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国外一些企业提出,企业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你的员工就如何对待顾客,因此,要正确引导和教育员工,使他们能够处理好与顾客的关系,企业才能有竞争力.此外,办企业要像办学校一样,不断强化员工的培训||教育,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韩国一些大型企业,如三星、现代综合商社和大字等财团,为了保证本企业员工的素质,都致力于开展

培训活动,他们通过巨额技资,集中力量培养国际经营专门人才。树立顾客至上,全员营销的新观念.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给顾客以信任感.企业的信誉扎根于产品与服务的高质量。品牌是产品立足市场的灵魂,企业要制定名牌战略,力争创名牌产品、名牌效应和名牌意识.众所周知,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人善于把中国文化(儒家思想、)、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日本企业文化,小时减少到40分钟。先进的设计思想与制造技术面对顾客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求以及产品结构与制造工艺日益复杂化的特点,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制造装配上,应尽量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和成组技术的设计思想以及柔性制造系统、柔性装配系统等。企业经营过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当前国内管理学界和实业界密切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它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目前公认的定义是:对经营过程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根本性的改变,使企业在成本、产品质量、服务和运作速度关键部分上取得显著提高以适应市场需求。

BPR的驱动力

企业战略和过程理想模式驱动,顾客需求驱动。在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中连接企业战略和企业过程的桥梁是过程的理想模式,而过程的理想模式是对未来过程应该如何运作以及运作程度的具体描述。Davenport明确指出:“过程创新必须在企业战略范围之内,并以未来过程的理想模式作指导,一个明确的战略提供了过程创新的内容和实现它的动机,不可能在没有明确的方向下完成彻底的改变。”

同时,只有对急剧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才能有效的提高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它是BPR的另一个驱动力---顾客驱动力。

BPR的使能器

信息技术和人与组织管理是企业过程变化的使能器,同时又是过程变化的执行者。在过程的变化过程中,必须使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有效协调,才能有效地促使BPR成功实施。

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 BPR是对现行业务运行方式的再思考和再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以企业目标为导向调整组织结构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劳动分工使各部门具有特定的职能,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个部门完成某项业务的一部分。而BPR打破了职能部门的界限,由一个人或一个工作组来完成业务的所有步骤。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通过重组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将BPR作为发展业务和拓宽市场的机会。

2. 让执行工作者有决策的权力

在ERP系统的支持下,让执行者有工作上所需的决策权,可消除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延时和误差,并对执行者有激励作用。

3. 取得高层领导的参与和支持

高层领导持续性的参与和明确的支持能明显提高BPR成功的概率。因为BPR 是一项跨功能的工程,是改变企业模式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必然对员工和他们的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BPR常常伴随着权力和利益的转移,有时会引起一些人,尤其是中层领导的抵制,如果没有高层管理者的明确支持,则很难推行。

4. 选择适当的流程进行重组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有许多不同的业务部门,一次性重组所有业务会导致其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所以,在实施BPR之前,要选择好重组的对象。应该选择那些可能获得阶段性收益或者是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流程作为重组对象,使企业尽早地看到成果,在企业中营造乐观、积极参与变革的气氛,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以促进BPR在企业中的推广。

5. 建立通畅的交流渠道

从企业决定实施BPR开始,企业管理层与职工之间就要不断进行交流。要向职工宣传BPR带来的机会,如实说明BPR对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他们自身岗位的影响及企业所采取的相应解决措施,尽量取得职工的理解与支持。如果隐瞒可能存在的威胁,有可能引起企业内部动荡不安,从而使可能的威胁成为现实。 BPR思想是一种着眼于长远和全局,突出发展与合作的变革理念。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则:

*组织结构应该以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这条原则是说应该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来完成流程中的所有步骤。围绕目标或产出而不是单个任务来设计人员的工作。

*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人自己执行流程。过去由于专业化精密分工,企业的各个专业化部门只做一项工作,同时又是其它部门的顾客。例如会计部就只做会计工作,如果该部门需要一些新铅笔就只能求助于采购部,于是采购部需要寻找供货商,讨价还价,发出订单,验收货物然后付款,最后会计部才能得到所需的铅笔。这一流程的确能完成工作,并且对于采购贵重货物的确能显示出专业化采购优势,但是对于铅笔这类廉价的非战略性物品,这一流程就显得笨拙而缓慢了,并且往往用以采购的各项间接费用竟会超过所购产品的成本。

现在有了信息系统,一切变得容易了。通过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会计部可以在保持专业化采购所具优势的条件下,自己作出采购计划。

当与流程关系最密切的人自己可以完成流程时,大大消除了原有各工作组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了管理费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所有的专业部门的专业职能,例如对于企业主要设备和原材料,还是需要由采购部门来专门完成的。具体如何安排,还是要以全局最优为标准的。

*将信息处理工作纳入产生这些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过去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这样一些部门,它们的工作仅仅是收集和处理其它部门产生的信息。这种安排反映了一种旧思想,即认为低层组织的员工没有能力处理自己产生的信息。而今伴随着IT的运用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信息处理工作完全可以由低层组织的员工自己完成。

福特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旧流程中,验收部门虽然产生了关于货物到达的信息,但却无权处理它,而需将验收报告交至应付款部门。在新流程下,由于福特公司采用了新的计算机系统,实现了信息的收集、储存和分享,使得验收部门自己就能够独立完成产生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流程效率,使得精简75%员工的目标成为可能。

*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一体。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集权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而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分权,即将人、设备、资金等资源分散开来,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服务,但却随之带来冗员,官僚主义和丧失规模效益的后果。有了数据库,远程通信网络以及标准处理系统,人们不再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伤透脑筋,企业完全可以在保持灵活服务的同时,获得规模效益。总公司与各制造单位使用一个共同的采购软件系统,各部门依然是订自己的货,但必须使用标准采购系统。总部据此掌握全公司的需求状况,并派出采购部与供应商谈判,签订总合同。在执行合同时,各单位根据数据库,向供应商发出各自订单。 *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联系他们的产出。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并行,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相同的工作;另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不

同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最终必须组合到一起。新产品的开发就属于后一种的典型。并行的好处在于将研究开发工作分割成一个个任务,同时进行,可以缩短开发周期。但是传统的并行流程缺乏各部门间的协作,因此,在组装和测试阶段往往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从而延误了新产品的上市。现在配合各项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共享数据库和远程会议,企业可以协调并行的各独立团体的活动,而不是在最后才进行简单的组合,这样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使决策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在大多数企业中,执行者、监控者和决策者是严格分开的。这是基于一种传统的假设,即认为一线工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监控流程,同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眼界去做出决策。这种假设就构成了整个金字塔式管理结构的基础。而今,信息技术能够捕捉和处理信息,专家系统又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于是一线工作者可以自行决策,在流程中建立控制,这就为压缩管理层次和实现扁平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一旦员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者的时候,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以及伴随着它的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也都会消失。

*从信息来源地一次性地获取信息。在信息难以传递的时代,人们往往会重复采集信息。但是,由于不同人、不同部门和组织对于信息有各自的要求和格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业务延迟、输入错误和额外费用。然而今天,当我们采集一条信息之后,可以将它储存于在线数据库中,与所有需要的人实现共享。

业务流程重组的类型

-------------------------------------------------------

1990年,美国MIT的Hammer教授首先提出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的概念。但Hammer在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中并没有为企业提供一种基本范例。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流程重组的形式不可能完全相同。企业可根据竞争策略、业务处理的基本特征和所采用的信息技术的水平来选择实施不同类型的BPR。

根据流程范围和重组特征,可将BPR分为以下三类:

1. 功能内的BPR

通常是指对职能内部的流程进行重组。在旧体制下,各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而这些中间管理层一般只执行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

工作,计算机完全可以取代这些业务而将中间层取消,使每项职能从头至尾只有一个职能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例如物资管理由分层管理改为集中管理,取消二级仓库;财务核算系统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全部核算工作由计算机完成,变多级核算为一级核算等。

宝钢实行的纵向结构集中管理就是功能内BPR的一种体现。按纵向划分,宝钢有总厂、二级厂、分厂、车间、作业区五个层次。在1990年底的深化改革中,宝钢将专业管理集中到总厂,二级厂及以下层次取消全部职能机构,使职能机构扁平化,做到集中决策、统一经营,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

2. 功能间的BPR

是指在企业范围内,跨越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例如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的新产品开发机构重组,以开发某一新产品为目标,组织集设计、工艺、生产、供应、检验人员为一体的承包组,打破部门的界限,实行团队管理,以及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并行交叉的作业管理等。这种组织结构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将各部门人员组织在一起,使许多工作可平行处理,从而可大幅度地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又如宝钢的管理体制在横向组织结构方面实行一贯管理的原则。所谓一贯管理,就是在横向组织方面适当简化专业分工,实行结构综合化。凡是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管理的业务,就不设多个部门或多个人去管;在管理方式上实现各种物流、业务流自始至终连贯起来的全过程管理,克服传统管理中存在的机构设置分工过细及业务分段管理的情况。

3. 组织间的BPR

这是指发生在两个以上企业之间的业务重组,如通用汽车公司(GM)与SATURN轿车配件供应商之间的购销协作关系就是企业间BPR的典型例子。GM公司采用共享数据库、EDI等信息技术,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配件供应商的经营活动连接起来。配件供应商通过GM的数据库了解其生产进度,拟定自己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和发货计划,同时通过计算机将发货信息传给GM公司。GM的收货员在扫描条形码确认收到货物的同时,通过EDI自动向供应商付款。这样,使GM与其零部件供应商的运转像一个公司似的,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缩短了生产周期、销售周期和定货周期,减少了非生产性成本,简化了工作流程。这类BPR是目前业务流程重组的最高层次,也是重组的最终目标。

企业流程再造(BPR)重要特性介绍

企业流程再造(BPR)重要特性介绍 根据BPR的定义,从投入产出(I/O)以及介质因素上来总结归纳出BPR的几点重要特性: ----首先,是投入的特性,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核心内容点,也就是根本性(Fundamental) 和彻底性(Radical): ----1.根本性:这个特点是BPR所关注的核心内容:①在实践中,它要求不能给企业内任何小小的变化都戴上“BPR”的大帽子;②它表明BPR所关注的是企业核心或者说是关键的要命问题,也就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命运问题,按照业务类型决策的说法,就是相对应于“核心价值业务竞争模型”的根本性重组;③BPR的根本性还紧紧地瞄准“企业的经营目标”,任何企业的经营目标都包含获得最大的利润;④BPR的根本性还需要针对业务来说,也就是企业必须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管理状况、资本运营状况、企业文化状况,找准最优状况和目前状况之间的差距,寻找出一条创造最大利润的最优途径来,开展BPR实施。 ----2.彻底性:在这里有一个定性的问题,基本上把BPR归属于对企业进行革命的角色上,意味着对企业从深层次开始进行追根溯源,对既定的企业流程、制度以及管理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修补,而是摒弃以前的流程、制度以及管理,完全进行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所以在这里绝对不可以把BPR归属于改革或者改良。 ----其次,是产出的特性,也就是BPR定义中的显著性(Dramatic)特性,按照哈默博士的原始定义,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上来划分: ----1.从定性的层次上来说,意味着BPR追求的不是企业经营业绩、管理效益和资本运营的小幅度增加、低层次提升、略有改善或者稍有好转等,而是开展BPR 意味着要使企业经营业绩、管理效益、资本运营有显著的增长、极大的飞跃;----2.从定量的层次上来说,BPR 对“显著性”的具体要求如下:将生产周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和总收入均提高40%等。 ----最后,BPR还包括介质因素,即BPR变革所面临的现代竞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简称为3C:

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治理现代化是现代治理思想、现代化组织治理方法和手段的结合体。ERP这种反映现代治理思想的软件系统的实施,必定要求有相应的治理组织和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ERP与业务流程重组的结合是必定趋势。 流程重组的类型 1990年,美国MIT的Hammer教授第一提出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的概念。但Hammer在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中并没有为企业提供一种差不多范例。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流程重组的形式不可能完全相同。企业可按照竞争策略、业务处理的差不多特点和所采纳的信息技术的水平来选择实施不同类型的BPR。 按照流程范畴和重组特点,可将BPR分为以下三类: 1. 功能内的BPR 通常是指对职能内部的流程进行重组。在旧体制下,各职能治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而这些中间治理层一样只执行一些非制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运算机完全能够取代这些业务而将中间层取消,使每项职能从头至尾只有一个职能机构治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例如物资治理由分层治理改为集中治理,取消二级仓库;财务核算系统将原始数据输入运算机,全部核算工作由运算机完成,变多级核算为一级核算等。 宝钢实行的纵向结构集中治理确实是功能内BPR的一种体现。按纵向划分,宝钢有总厂、二级厂、分厂、车间、作业区五个层次。在1990年底的深化改革中,宝钢将专业治理集中到总厂,二级厂及以下层次取消全部职能机构,使职能机构扁平化,做到集中决策、统一经营,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 2. 功能间的BPR 是指在企业范畴内,跨过多个职能部门边界的业务流程重组。例如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的新产品开发机构重组,以开发某一新产品为目标,组

企业流程重组案例

4.3 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流程重组)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一日千里。同时,随着顾客(Customer)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竞争(Competition)的日益加剧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即“3C”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环境里,企业的运行平台和运作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泰勒式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企业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调整组织结构、改变工作流程,即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企业流程再造又称为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企业过程重组,企业再造等。 4.3.1企业流程再造的内涵 企业流程再造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流程再造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20世纪年代初的事。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哈默教授发表了一篇题为《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的论文。几乎同时,麻省理工学院的达文波特等人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工业工程:信息技术和企业流程再设计》的论文。 哈默认为,流程再造是企业对具体业务流程作根本性思考,彻底翻新,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戏剧化的改善。在这一定义中包含了四个关键词:根本、彻底、戏剧性和流程。所谓的根本性思考,指的是企业在流程再造过程中,再造领导者必须就企业自身以及企业的运营方式等问题作本质的分析和判断,看看重大的问题是什么,现状如何,该作何改变;所谓彻底翻新,指的是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和思想枷锁,对既定的流程进行重新构造,设计和规划,这种重构不是修补,也不是改良和调整;所谓的戏剧性意味着再造不是要取得小的改善,而是要取得业绩上的突飞猛进;所谓的流程是指我们的讨论和实施对象是流程,一切“再造”工作全部都是围绕着流程展开的。 达文波特认为流程再造是在考虑现有条件、流程的各种机遇和约束条件基础上,设计出在一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新流程,是一种系流再设计方法。很明显,哈默的流程再造是一种“白板设计法”,即抛弃一切框框,从头再来,其再造思想比较“激进”。而达文波特的再造思想则较温和,主张要更多地考虑现有条件和基础。 我们认为,所谓的流程再造,是指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企业流程为改造对象,通过对企业流程的构成要素进行根本性思考和分析,对企业流程进行彻底的翻新和重新设计,以获得更有竞争性,更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的新流程,从而获得企业绩效的巨大改善。 4.3.2企业流程再造的原因 企业流程再造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是某个人臆造出来的,而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其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具体讲包含内因和外因两个方向,内因主要表现为企业传统流程的陈旧和过时,是一种推力;外因主要表现为企业所面对的“3C”经营环境和现代信

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 (发表日期:1996年01月01日)第1页共5页 我们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而我们的企业却是十九世纪设计的模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企业。Michael Hammer , James Champy 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描写了一个别针工厂的原型。今天,大多数企业在工作和组织方式上,依然是这一工厂原型的翻版。 这位当时的激进思想家阐释了他称之这劳动分工的原理。他说,一些经过分工的工人自负责别针制造过程的一个工序,比相同数量的工人从事全过程生产的效率高得多,这种劳动分工把别针工人的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 当今的航空公司、钢铁厂、会计师事务所和计算机芯片厂都是按照斯密的这一中心论点组织的,即进行所谓劳动分工或专业分工,将工作进行条块分割。这一规则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象保险公司也通常指定职员各自负责处理标准化表格的一个栏目,然后再传递给另一职员处理下一栏目。这些人从来没有完整地处理过一份工作,而必须从事零散的工作任务。 当今企业组织方式的第二次大飞跃是二十世纪初,两位汽车业先驱,福特和斯隆(Alfred Sloan)推动起来的。 福特把斯密将工作分成重复性的小任务这一分工思想加以改进,不是让熟练的装配工人把零散部件装成整车,而是让每个工人只按规定的方式装配一个零件。通过这样把汽车安装分解成一系列的单项任务,福特大大简化了安装任务,同时却使安装工人间的直辖市及工作效果的统一大大复杂化了。 接着,斯隆加入进来。他创立了一个新型的管理体系,满足了福特极为高效的工厂体系的需要。 斯隆设立了各种小型的分权部门。经理只要掌握生产和财务指标就能在小企业的总部进行监控。就象福特把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应用于生产一样。斯隆在管理上运用了这一原理。 企业发展的最近一次飞跃产生于二战结束到六十年代间的美国。这是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时期。福特公司的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ITT的吉宁(Harold Geneen)和通用电气的琼斯(Reginald Jones)是那个时代的管理人物。高级经理们通过周密细致的计划,确定公司从事何种业务、给每一业务配备多少资金、期望有多少回报。他们有大批公司总会计师、计划人员和审计人员帮助监控。 这就是当今企业的根基,是建立现代公司结构的基本原则。如果现代企业仍在把工作分成一项项毫无意义的零散任务,那是因为以前就是这样获得高效率的。如果他们还在通过庞大的机构分散权力和职责,那也是因为他们学的就是这样管理大型公司。 然而,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以前做生意的方式行不通了,亚当.斯密的世界及其生产方式都成了往日的范式。他留给后人的只剩下刻板、冷漠、缺乏顾客意识,过分强调活动而忽视结果,机构涣散、缺乏创新、费用高昂。 我们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而我们的企业却是十九世纪设计的。我们需要一种全部析企业模式。 变革之路 两百多年来,人们创建企业时一直遵循亚当.斯密发现的伟大原理,即工业生产可以分解成许多基本的单项任务。而在我们面临的后工业时代,创建企业必须把这些单项任务重新综合起来成为一个协调紧凑的工作流程。 我们把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称之为业务流程重组。所谓业务流程重组并不是经理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又一应急措施。它不是什么新的窍门,必定为你提高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也不能削减工人士气、激励销售人员的手段。业务流程重组不是用来修残补缺的。 业务流程重组就是要另起炉灶、从零开始。你首先要问自己一句:"假如我今天重创公司,那么以我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公司会是什么样子?" 业务流程重组的规范定义是:"从本质上反思业务流程,对之进行彻底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代至关重要的绩效标准上取得重大改善。"这条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流程"。多数经理最感头痛的莫过于此,因为多数商人都不是"

业务流程重组的重要性与优势

业务流程重组的重要性与优势 我们都知道,业务流程重组最早是由美国人提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了全盛的一种管理思想。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戏剧性的改善。 业务流程重组,最重要的是在组织高管层面有完善的业务流程重组管理计划与实施步骤以及对预期可能出现的障碍与阻力有清醒认识,协助企业主及管理者塑造业务流程重组领导能力,提升流程重组及优化成功概率。 关于业务流程重组的定义有较多的提法,比如有的观点认为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的分析和设计;有的观点认为业务流程重组是使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流程以达成主要企业目标的方法性程序;也有的观点认为业务流程重组是对企业流程的基本分析与重新设计,以获取绩效上的重大改变。尽管观点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内涵是相似的,即业务流程重组的实质是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过程(这里的企业经营过程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逻辑),这个过程要不受现有部门和工序分割的限制,以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设计企业经营过程,要面向经营过程设置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的重组。

因此,较全面的业务流程重组定义应是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工具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在业务流程重组的发展和壮大中很多大的公司都进行实践。例如IBM、科达、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他们的业务流程重组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BPR介绍

BPR简介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即业务流程重组是90年代由美国MIT 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James Champy)提出的,1993年,在他们联手著出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哈默和钱皮指出,200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而目前应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即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他们给BPR下的定义是:“为了飞跃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 BPR的主要方法 BPR作为一种重新设计工作方式、设计工作流程的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在具体做法上,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美国的许多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BPR,共中一些主要方法有: l、合并相关工作或工作组。如果一项工作被分成几个部分,而每一部分再细分,分别由不同的人来完成,那么每一个人都会出现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等现象。而且,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不易于查明原因,更不利整体的工作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把相关工作合并或把整项工作都由一个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使工人有了工作成就感,从而鼓舞了士气。如果合并后的工作仍需几个人共同担当或工作比较复杂,则成立团队,由团队成员共同负责一项从头到尾的工作,还可以建立数据库,信息交换中心,来对工作进行指导。在这种工作流程中,大家一起拥有信息,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能够更快更好地做出正确判断。 2、工作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在细分化了的组织单位间流动,一个步骤未完成,下一步骤开始不了,这种直线化的工作流程使得工作时间大为加长。如果按照工作本身的自然顺序,是可以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的。这种非直线化工作方式可大大加快工作速度。 3、根据同一业务在不同工作中的地位设置不同工作方式。传统的作法是,对某一业务按同一种工作方式处理,因此要对这项业务设计出在最困难最复杂中的工作中所运用的处理方法,把这种工作方法运用到所有适用于这一业务的工作过程中。这样做,存在着很大的学杂费,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设置出对这一业务的若干处理方式,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也使工作变得简捷。 4、模糊组织界线。在传统的组织中,工作完全按部门划分。为了使各部门工作不发生磨擦,又增加了许多协调工作。因此BPR可以使严格划分的组织界线模糊

定义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

一、定义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Dramatic)改善”。 “根本性”: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回归零点的新观念和思考方式,对现有流程与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统筹考虑,避免将思维局限于现有的作业流程、系统结构与知识框架中去,以取得目标流程设计的最优。“彻底性”: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创造全新的业务处理流程,而非对既存的事物进行肤浅的改良、增强或调整。“戏剧性”: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手段、企业的整体运作效果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高效益与高回报。主要思想:从职能管理到面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组织为流程而定,而不是流程为组织而定充分发挥每个人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客户与供应商是企业整体流程的一部分信息资源的一次性获取与共享使用特点人员精简,实现“一人包办式”服务员工拥有自我决策权打破连续的作业安排方式新流程的生产和服务功能多样化新流程可以超越组织界限来完成工作企业对各流程的管理,享有集权与分权的好处Hammer用于指导BPR的七条原则组织机构设计围绕企业的产出,而不是一项项任务由使用过程输出的人来执行过程操作将信息处理工作结合到该信息产生的实际过程中去对地理上分散的资源看作是集中的来处理平行活动的连接更紧密将决策点下放到基层活动中,并建立对过程的控制将在信息的源头一次性获取信息,保持信息的一致性 二、定义: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在一定时间内双方一起工作的承诺,为了双方的效应,分担相关信息、风险和奖励。这种关系需要对未来的预期有清晰的理解、开放的交流和信息交换、相互信任和共同的发展方针。驱动因素1、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核心业务,维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2、不断变化且要求越来越高的顾客期望。(个性化的产品、更为广泛的产品选择、优异的质量和可靠性、对顾客的快速响应、更高的服务水平)。3、外包战略的出现,使得全球资源的有效整合。 1对于制造商或买主降低成本实现数量折扣、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改善时间管理交货提前期的缩短和可靠性的提高提高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2、对于供应商或卖主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对用户需求更好地了解/理解提高运作质量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获得更高的利润(比非战略合作关系供应商3、对于双方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降低投机思想和投机几率增强矛盾冲突解决能力订单、生产、运输上实现规模效益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 三、定义:“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而把其他业务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原因:从长远来看,有以下原因促使企业实施业务外包。1.释放企业资源2.分担风险3.加速重构优势从短期来看,业务外包有以下主要原因。1.企业难以管理和控制的辅助业务职能2.使用企业没有的资源3.降低和控制成本4.节约资本资金缺憾成功的业务外包策略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业务能力、改善质量、提高利润率和生产率。但是它同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业务外包一般可以减少企业对业务的监控,企业必须不断监控外企业的行为并与之建立稳定长期的联系。另一个问题来自职工本身。随着更多业务外包,他们会担心失去工作。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被外包只是时间问题的话,这可能会使职工的业绩下降,因为他们会失去对企业的信心,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导致更低的业绩水平和生产率。 方式1.临时服务和临时工2.子网3.与竞争者合作4.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

BPR_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最早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 和Jame Champy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全盛的一种管理思想。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业务流程重组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业务流程重组) 也译为: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该理论是当今企业和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BPR理论是于1990年首先由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迈克尔.汉默先生提出,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如IBM、科达、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纷纷推行BPR,试图利用它发展壮大自己,实践证明,这些大企业实施BPR以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关于BPR的定义有较多的提法,比如有的观点认为BPR就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的分析和设计;有的观点认为BPR是使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流程以达成主要企业目标的方法性程序;也有的观点认为BPR是对企业流程的基本分析与重新设计,以获取绩效上的重大改变。尽管观点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内涵是相似的,即BPR的实质是一个全新的企业经营过程(这里的企业经营过程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逻辑),这个过程要不受现有部门和工序分割的限制,以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设计企业经营过程,要面向经营过程设置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企业的重组。 因此,较全面的BPR定义应是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工具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环境。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英文全称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BPR),是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随后,在美国及西方各类公司开始了BPR改革的热潮。 BPR是近年国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生产)、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BPR是对企业僵化、官僚主义的彻底改革。 专业制分工及组织分层制是西方工业国家取得大规模工业化成功的前提,在托福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对“大就是好”的大规模生产时代,进行了最详尽的描述,并预言其时代的终结。但十多年过去了,大企业并未消失,而是采用了BPR及其它先进思想使自己获得了新生。 BPR理论1995年左右进入中国,目前上海复旦大学的BPR理论研究较为深入,但至今未在国内见到有企业全面采用BPR的系统报导。[1]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简介(doc 11页)

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简历 企业为了在竞争存活势必要做出的若干战略性抉择,包括:目标和对象定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公司的定位,适宜经营范围和多元化的选择,组织结构、管理系统和协调策略的设计等。战略管理所涉及的上述各种选择必须集成一体形成一套“处方”,此即战略,它对于企业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战略管理的诞生 战略管理学科领域的建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三本著作:A?钱德勒(Alfred Chandler)的《战略与结构》(1962);I?安索夫(Igor Ansoff)的《公司战略》(1965)以及K?安德鲁(Kenneth Andrews)与R?克里斯滕森(C.Roland Christensen)合著的《管理策略》(1965)。钱德勒的著作着眼于大企业的成长,并探究企业管理结构如何与其成本相适应。他在通用汽车、西尔斯、新泽西标准石油、杜邦公司成长的案例中告诉人们,这些公司的总经理在公司发展的长期决策中如何显示并提升自己在企业中的分量,然后进行投资和调整组织结构以保证企业战略奏效。钱德勒进而说明这些总经理如何运用战略管理来创造出优异的绩效。同时,他还阐明了管理变革的全过程,它不只是为了提高某一效果而进行的调整,而是涉及战略方向转变。 安德鲁在他的教科书《管理策略》中认为,环境不断变化会带来机遇和威胁。一个组织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应该适应这种变化,避开威胁,利用机遇。评估内部优势

与劣势可以摸清自身的竞争力,评估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可以辨别潜在的成功因素。优劣势评估构成拟定公司战略的基础,这种被称为SWOT的战略制订方法一直被管理咨询公司广泛采用。 曾任洛克希德电气公司总经理的安索夫打破重在外延往日发展趋势的规划而更注重反映当前问题的公司战略。他同意公司的目标应该是经济回报的最大化,并提出了五要素选择的“战略经纬”:①产品市场范围。②增长向量。即范围变化的方向,是重在老产品市场还是新产品市场。③在产品或市场方面的竞争优势。④反映内部各种能力的内部协同力(synergy)。⑤“自制还是外购”决策。透过这些要素可跟踪此“战略经纬”。安索夫注重这些要素相辅相成形成的成功潜力。根据这些要素,他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四战略矩阵(如图1)。 冷战时期的控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二战后冷战高峰时期,北美的战略管理具有集中计划和控制的特征,企业间相互敌视也达到高峰。通用电气就建立了一个庞大而集权的规划小组。他们与战略咨询公司如麦肯锡(McKinsey)紧密合作,按照战略经营单元(SBU)审视其产品,为每一种产品识别竞争者,评估其相应的竞争地位。从上到下贯彻战略,组织人力与资源收集竞争情报,同每一个战略经营单元的对手斗争。 经验曲线从何而来

公司新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方略

公司新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方略 第一部分:方略背景 目前,我国展览业逐渐完成了其发展历程中量的积累,从2000年之后国内展览行业随着跨国展览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加之国有展览公司改制、行业协会纷纷以商业模式操作展会(其数量虽少,但因拥有资源优势而实力强大),使得展览行业竞争趋于激烈。市场竞争必将导致优胜劣汰:从表面上看,遭遇淘汰的公司大多数是由于展会项目做垮了;但其根源应是展览公司经营管理理念未能与时俱进才会最终导致黯然退场。 今后二、三十年必将是我国展览业从“量变”到“质变”转变的关键时期,对展览公司而言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欲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两方面不懈努力:一是坚持改善公司经营管理理念;二是坚持提升技术流程;三是在稳定现有项目健康发展的同时,继续需找新机遇寻求新业务的发展,蓄积行业资源,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的,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了的新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方略。制订的方略简述如下。 第二部分:新业务流程再造的四大条件 第一条:分析行业性质,提升服务意识。 展览业既为商业服务业,应提升展会服务质量,加强展会专业观众邀请力度,促进参展商、参观商、主办方三者的共赢。 第二条:认识发展规律,制定企业战略。 以专业化、规模化作为公司及展览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专业化、规模化即办展领域要相对集中,企业的人才和服务与之配套,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办展特色,将项目办大、办强、办精、办好。) 第三条:塑造品牌价值,坚持培育展会。 品牌展览项目是展览公司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载体。从目前以国内外成功的案例看,按每年举办一届的频次,根据目前展览行业的竞争态势培育一个品牌展会至少需要5-8年的时间,所以品牌展览项目不可能短期成就,应坚持长期培育。同时展览项目要与时俱进,紧跟市场变化及时丰富展会内容,根据客商及观众需求及时创新展会服务。

业务流程重组的一个经典案例

第四节业务流程重组的一个经典案例(FORT汽车) Hammer 1990年在“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But Obliterate”一文中列举了位于北美的福特汽车公司应付账款部门是如何重组其应付帐款业务流程以减少其管理费用,可以说这是BPR最经典的一个案例。 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但是到了本世纪80年代初,福特像许多美国大企业一样面临着日本竞争对手的挑战,正在想方设法削减管理费和各种行政开支。公司位于北美的应付账款部有500多名员工,负责审核并签发供应商供货账单的应付款项。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么大一家汽车公司,业务量如此庞大,有500多个员工处理应付账款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当时曾有人想到,要设法利用电脑等设备,使办公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提高20%的效率就很不错了。 促使福特公司认真考虑“应付账款”工作的是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马自达公司是福特公司参股的一家公司,尽管规模远小于福特公司,但毕竟有一定的规模了。马自达公司负责应付账款工作的只有5个职员。5:500,这个比例让福特公司经理再也无法泰然处之了,应付账款部本身只是负责核对“三证”,符则付,不符则查,查清再付。整个工作大体上是围着“三证”转,自动化也帮不了太大的忙。应付账款本身不是一个流程,但采购却是一个业务流程。思绪集中到流程上,重组的火花就渐渐产生了。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完全改变了应付账款部的工作和应付账款部本身。现在应付账款部只有125人(仅为原来的25%),而且不再负责应付账款的付款授权,这意味着业务流程重组工程为福特公司的应付账款部门节俭了75%的人力资源。 福特汽车公司应付账款部门的工作就是接收采购部门送来的采购订单副本、仓库的收货单和供应商的发票,然后将三类票据在一起进行核对,查看其中的14项数据是否相符,绝大部分时间被耗费在这14项数据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不相符上。业务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流程管理及业务流程重组BPR模板

流程管理及业务流程重组BPR模板 1

业务流程重组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目录 1 BPR简介 2 BPR的产生的背景 3 BPR的主要程序 4 BPR的主要方法 5 BPR的特性 6 BPR的应用 7 实施BPR的战略因素 8 实行BPR的效果与问题 ★ BPR简介 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也译为: 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流程再造、是90年代由美国MIT教授迈克尔·哈默( Michael Hammer) 和CSC 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钱皮( James Champy) 提出的, 1993年, 在她们联手著出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 哈默和钱皮指出, 2 来, 人们一直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的思想来建立和管理企业, 即注重把工作分解为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步骤; 而当前应围绕这样的概念来建立和管理企业, 即把工作任务重新组合到首尾一贯的工作流程中去。她们给BPR下的定义是: ”为

了飞跃性地改进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现代企业的主要运营基础, 必须对工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也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按照分工原则把一项完整的工作分成不同部分、由各自相对独立的部门依次进行工作的工作方式。 ★ BPR的产生的背景 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2O世纪6O、7O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有些管理专家用3C理论阐述了这种全新的挑战: (1) 顾客( Customer) ——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竞争( Competition) ——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 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 美国企业面临日本、欧洲企业的竞争威胁。 (3)变化( Change) ——市场需求日趋多变, 产品寿命周期的单位已由”年”趋于”月”, 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服务系统经常变化, 这种变化已经成为持续不断的事情。因此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流程管理相关概念

流程管理相关概念 一、流程概念 1. 国际上对流程的定义 2. 国内研究者对流程定义

3. 流程概念理解 综上所述,一般的流程定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流程包含一系列的活动;(2)流程是为一定目标而服务的,多数情况下,流程目标指的是顾客;(3)流程都有特定的输入输出,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不同的流程有着不同的转化能力。在现有文献中,流程一般是指以顾客为导向的业务流程。 二、流程优化概念 流程优化是研究流程系统在给定约束条件下,通过特定的优化方法找到使其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方法的过程(王坚等,柔性业务过程管理体系与方法【M】,2008)。流程优化需要首先确定一批需要改进的活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对其进行改善调整。由于流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流程优化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 从内容上界定,流程优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通常所说的流程优化是狭义的,侧重于优化方法。狭义的流程优化(Process Optimization),只是对流程局部进行改进和调整、找出最优工作方法和程序,是一次性的和局部流程的改善行为,与流程再造相对。 广义的流程优化(Process Improvement),则是指对流程进行持续性改进和提升的全部活动过程,包含了日常的流程改善活动、狭义的流程优化(Process Optimization)和流程再造(Process Reengineering)。在广义的流程优化概念中,流程再造是流程优化的一种极端形式,本文采用广义流程优化的概念。 三、流程管理概念 当前关于流程管理的概念界定和主要内容,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一般认为,

流程管理包括从流程设计、流程实施、流程诊断、流程优化改进和流程再造/再设计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内容和活动的管理。其来源是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流程管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流程再造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流程管理阶段,因此,流程管理的概念包含对流程再造的界定和对流程管理的界定。 1.流程再造相关概念 哈默和钱皮将”业务流程再造(BPR)”定义为: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等各项当代企业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Customer,Competition,Change,3C)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Hammer M &Champy J.,1993)。其他研究者对流程再造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详见下表:

化工机械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案例分析

化工机械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案例分析 一、化工机械公司简介 化工机械厂始建于1970 年,是一家国有中型企业。1997 年职工买断国有股,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0 年11 月,某集团成功收购该化工机械厂,成立了该集团下属的化工机械公司。公司位于某市郊区,占地面积10 万平方米,注册资金1034.6 万元,固定资产8000 万元,全年综合产量5 万吨。 通过机构调整,现在的化工机械公司是由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以生产制造压力容器及燃气专用设备为主导产业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化工部确定的AR2、CR2、DR2 级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企业,是原机械工业部、公安部批准的专用汽车改装企业。随着管理的加强、资金的注入、市场观念的导入,在石油、化工、燃气设备行业中,该公司已成为国内一流的设计、生产企业。 公司创建三十年来,为国内化工、化肥、制药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设备,产品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主要有: (1)罐车系列:盛装各种液化气体、化工物料、油料的汽车罐车和散装水泥等粉末散装物料罐车; (2)储罐、非标设备系列:各种材质、各种规格的化工用储罐、反应器、换热器、塔器等; (3)燃气机械设备,燃气加气站配套设备; (4)现场组焊、安装一、二、三类压力容器; (5)中、低压钢制焊接气瓶;(6)高压无缝气瓶。其中汽车槽车、焊接气瓶等产品远销朝鲜和东南亚。

公司现在正大力开发新产品——CNG 钢瓶,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国内首家生产CNG 钢瓶的化工机械企业。然而,它的目标不仅在于此,它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的生产化工机械设备的企业,让国人以此为骄傲。 二、供产销业务流程现状描述 1、流程现状描述 ⑴销售部接到订单后,由销售计划员下达销售计划一式二份、需采购行走或底盘的附行走底盘采购通知单、需重新设计的附条件图,转生产计划员; ⑵生产部计划员接计划后,根据库存、在产品情况及有关施工号的编排办法编排产品施工号,并做好台账的登录,同时编排准备计划一式四份; ⑶下发计划:销售计划、准备计划、采购行走或底盘各一份生产部计划留存,销售计划、准备计划、全部条件图发技术部负责人,准备计划、采购行走或底盘各一份发供应部计划员,准备计划一份交生产部主管; ⑷技术部接计划后,按计划完成技术资料的准备并按时下发,有条件不清的或其他情况自行与相关部门协商,由于滞后不能有效解决的,需口头通知生产部协助解决,有关技术问题技术部全权负责。应部接计划后,按计划完成原材料的准备并按时发料,行走底盘采购到公司经检查合格后,填写反馈单2 日内转生产计划员; ⑸生产计划员接技术部工艺资料后,按实际生产的使用附生产施工单分发各车间,并做好有关的台账登录;同时按大工艺要求需外协的,办理外协委托交供应部外协员。 ⑹生产施工:各车间按下发的工艺图纸及生产施工计划进行生产,各工序经检查合格后,按生产要求转车间,最后由成品车间完成产品入库。其间的技术问

IT在业务流程重组中的应用简介

文章编号:1007-5429(2002)01-0053-04 收稿日期:2000-11-20; 修回日期:2001-09-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59990470-4) 作者简介:张涛(1974-),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等。 IT 在业务流程重组中的应用简介 张 涛,孙林岩,胡飞虎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IT )在BPR 实施过程中可以成为管理和决策的工具;按照所提供 的不同功能,IT 可以作为项目管理工具和企业建模工具等六类应用工具;最后总结了目前常用的BPR 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流程重组;业务流程重组工具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I 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PR ZH ANG T ao ,S UN Lin 2yan ,H U Fei 2hu (IE Dept.,School of Management ,X i ’an Jiaotong Univ.,X i ’an 710049,China )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key factors in success ful im plementation of BPR.It can be used in BPR as a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supporting tool ,which is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six tools for application ,includ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ol and enterprise m odeling tool ,which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 ey w 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BPR tools 信息技术(IT )的采用是BPR 获得巨大效果的一个关键[1,2]。IT 在BPR 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应用是作为BPR 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工具,来改变现有的业务流程,以求实现效率等方面的质的飞跃,达到重组的目的。在重组信息丰富的地方,合理应用IT 可以使企业比竞争者具备更大的优势,更成功地实施BPR 。 1 BPR 工具分类 IT 为BPR 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奠定了坚 实的技术基础并创造了大量的应用机会,例如:建模和仿真等信息技术在业务流程的设计中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而清晰的业务目标对于保持对建模过程的了解和监控、保证业务流程的设计不会偏离既定目标、以及企业的决策过程来说都是必须重视的基本内容,因此应用项目管理和监控等工具来满足需要。按照其所对应的功能分类,IT 的应用可以划分 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3]。 1.1 项目管理工具 实施BPR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需要强大有效的项目管理工具用于项目的规划、进度安排、预算、协调和监控等。最常见的是用于在整个组织机构内实施和执行BPR 流程的整体战略的项目规划和管理工具,这类工具通常是独立的,但也有些与其它软件集成在一起。例如微软的Project 是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而德州仪器公司的IEF/Project Manager 却是与建模、分析、系统开发等其它工具集成在一起的。协调工具也可以看作是项目管理工具的一种,这类工具用于分发计划和沟通最新的项目细节,主要包括E 2mail 、进程安排程序、共享电子数据表、公告板(Bulletin Board )和组件(G roupware )等。例如,微软的Excel 和I BM 的Lotus12223是专门的电子表格软件,而I BM 公司的N otes 则是综合类型的软件。

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重组 目录 展开 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 在BPR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业务流程成为备受关注四个核心内容。 根本性 根本性再思考表明业务流程重组所关注是企业核心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做现在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必须由我们而不是别人来做这份工作”等等。通过对这些企业运营最根本性问题思考,企业将会发现自己赖以生存或运营商业假设是过时,甚至是错误。 彻底性 彻底性彻底性再设计表明业务流程重组应对事物进行最根溯源。对自己已经存在事物不是进行肤浅改变或调整性修补完善,而是抛弃所有陈规陋习,并且不需要考虑一切已规定好结构与过程,创新完成工作方法,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而不是改良、增强或调整。 业务流程重组 戏剧性 戏剧性改善表明业务流程重组追求不是一般意义上业绩提升或略有改善、稍有好转等,而是要使企业业绩有显著地增长、极大地飞跃和产生戏剧性变化,这也是流程重组工作特点和取得成功标志。 业务流程 1.清除

应该发现并消除非增值活动,如过量生产或过量供应、等待时间、运输、转移和移动、不增值或失控流程中加工处理环节、库存与文档、缺陷、故障与返工、重复任务、信息格式重排或转移、调停、检验、监视和控制等。 2.简化 在尽可能清除了不必要活动之后,应该对剩下必要活动进行简化,如程序和流程、沟通流程、技术分析流程和问题区域设置流程等。 业务流程重组 3.整合 4.自动化 在完成了流程与任务清除、简化和整合基础上,充分运用和发展信息技术强大功能,实现以流程加速与提升顾客服务准确性为目标自动化。 通产,重组之后业务流程将呈现以下特点:组织扁平化,决策权下放或外移;审核与控制明显减少;取消装配线式工作环节;同步工作代替了顺序工作方式;通才或专案员主导型工作方式;管理者工作职责转变为指导、帮助和支持。 在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基本流程改进原理:1.消除浪费;2.减少浪费;3.简化流程;4.需要时可能组合流程步骤; 5.设计具有可选路径流程; 6.并行思考; 7.在数据源收集数据; 8.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流程; 9.让用户参与流程重组。其中较为重要就是“简化流程”。 时机 通常而言,在实施BPR过程中,若发现一下三类现象,那么,企业就可以考虑有选择地展开流程简化工作。 业务流程重组 (2)瞄准标杆结果表明,与竞争者相比企业在产品或服务配送成本或包括服务或技术支持响应速度上存在明显劣势。 (3)在分析问题解决流程过程中,发现对满足顾客需要贡献甚微或几乎无法贡献活动。 作用 (1)提高响应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为顾客提供支持性服务产品配送环节。由于每个子环节周期速度加快了,就促使紧随其后环节跟进性动态改变,最终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