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2018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版】

2017-2018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版】

2017-2018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版】
2017-2018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大全重难点汇总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版】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的哲学)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二、哲学是社会变革的作用

1.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3.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3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是物质的

(一)什么是物质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万事万物的客观属性)

(二)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劳动起决定性作用)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自然界客观性

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的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刻舟求剑)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仁者心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含义:一是事物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二是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是规律的

1.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

2.规律的特点:①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②是普遍的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

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1.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四、意识的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作用

原理: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方法论:重视主观意识的作用,注重主观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

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抵制错误的思想

意识。

3.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错误)的意识促进(阻碍)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u,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1)主体:人对象:客观事物

(2)实践活动的分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3)实践具有能动性

(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一)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的途径:亲身实践(直接经验)学习他人(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3)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人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人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

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二)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

(3)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

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与整体。

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④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⑤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

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要求]

1.系统: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事物发展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对未来要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3)事物发展原因:

原理: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

2.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1)量变:数量,场所的变化、渐进、不显著

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1.矛盾: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坚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三点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

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③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在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实现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主要矛盾:

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8.主次矛盾:

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

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9.矛盾的主要方面:

原理: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分清事物的主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1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

②同时也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办事情→关键,重点,核心

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看问题→主流,主体,性质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辩证否定观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2.原理:①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

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树立革命批判精神。

3.反对错误倾向: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辩证法要求:创新意识

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三.创新意识

创新作用: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含义: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的精神生活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的内容: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

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推动;不适合阻碍)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定义

①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对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途径:社会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四、社会历史的主体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333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33333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认识社会/寻觅社会”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

⑤人民群众历史作用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价值与价值观

1、价值的含义:事物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3.对人的价值的评价: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4.价值观(影响导向作用,没有决定作用)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2.特点:

①社会历史性②主体差异性

3.标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符合人民根本利益

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实现人生价值途径)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则极容易完成教学目标,反之,如果双方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环节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理”字上下功夫,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学生的认同情感。任何学科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每个理论问题又具有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虽然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常识课,但其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一定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性的原则,因此,我们在教学们中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惑和不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生画条条、背条条上。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听懂,心服口服,进而产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求知欲,从感情上能把思想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地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就容易统一起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二、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坚持以情动人,在“新”字上想办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革命导师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人有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再发达的智力,都要依赖情感的力量,否则,就不能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也难以付诸创造、开拓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很多,加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缺乏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划杠与记忆上,而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不仅理论与现实脱节,而且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愉悦情感,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

高一政治必修一重难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重难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消费类型: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导学案例——《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高中政治导学案例---李月奎 (一)导入(2分钟) 教材分析 本框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内容由三目构成,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第二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目: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对三项政治制度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程度,本课时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学好本课时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并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的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比较敏感并且比较感兴趣,。但是政治生活模块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高一的学生政治生活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 (二)自学与讨论结合(15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三)议(6分钟)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在高中学校的普及和推广,使得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水平也越来越重视,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有效应用成为目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目的与硬性要求。目前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力度不够,这阻碍了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发展进程。本人从高中政治老师的角度出发,浅谈一下关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时事政治政治教学应用 政治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高中政治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培养学生了解和研究政治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乃至解读世界的乐趣,它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学习、日常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它可以使学生遇事严谨考虑,办事理性科学,养成有条不紊的风格。时事政治的应用成为目前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样也是高正政治教学过程里不能缺少的一项内容,并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表现之一。下面,本人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关于提高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方法策略。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端正态度,加强对时事政治的重视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政治教学有了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突出了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与社会接轨,实事求是,进行科学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政治文化素养,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整体质量。高中政治教学离不开时事政治热点的运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热点,政治教学与时事政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政治教师要十分重视关于时事政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洞察和解析时事政治的能力和素养,为高中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高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教师反思)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political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er reflec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教师反思)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第一,要结合政治教材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实地感受到政治理论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比如,在高一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谈自己在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会涉及到外汇的兑换比率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除常规的讲授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图表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辩论、

高考政治重难点分析之生产力专题

高考政治重难点分析之生产力专题 【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了解人类社会不同形态、不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对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有基础性作用。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水平与性质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二是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人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日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高新技术领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具有直接同一的趋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舞台(这个舞台还可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并全面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一、目前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滞后 中学政治课教材可说是届届都是新版本、新内容。可是教学中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的政策法规在不断出台;受教材编写的时间和篇幅局限,内容不完整、不全面,有些已失去典型性和时代性,照本宣科缺乏说服力;有些内容已在中小学和其他学科中重复讲述,学生厌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等等。 2.内容太过于抽象 政治课教学没有数学的严密逻辑,也没有语文的优雅动人,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虽然说打开这扇大门,内容也是精彩纷呈,可以容纳下大到中美关系、印巴问题甚至奥运会、世界杯,小到生活中的买卖关系、人际关系等等。但大部分学生心中打不开这扇大门,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 3.课堂效率较低 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把握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但政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常常是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多次,但做题时仍

是有大部分学生出错。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来学习政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 1.教师要具备教育理论和能力 教育理论和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行。主要体现在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学生评价的知识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如果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会极大程度地降低他们在政治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就必须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及能力。 2.教师要具备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下,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和更新教学模式。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更加广博的文化知识,为高中政治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提高重要的保障。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途径,重要的是“读书”,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不只是看时下出版的专著或文章,而包括已经成为历史的经典性教育文本。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3.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发布:佚名时间:2009-9-21 9:01:00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malajia人 气:600 【文字:】 高一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 息相关的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 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2.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要了解几种消费心理,辨析消费观念 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特别提出:要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 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要重视主张“量入为出,理性 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3.分析新课标: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 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新 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 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既要针对学生与教材特点,设计丰富的有时代感的学生活动,又要不流于形式,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人性养育。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多样的消费观及正确的消费原则。(2)能力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3)情感态度目标:促使学生从情感上憎恶奢侈浪费,崇尚理性消费,崇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培养合作精神。其中第三个目标是主导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做到三维目标相结合,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导,使课堂既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2.地位: (1)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 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本课是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重点、落脚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1 政治课由于其固有的学科特点,加上初中时有些政治老师在讲课时往往不够重视,照本宣科,让学生把课本划划、背背记记,导致学生从初中起对政治课形成一种偏见,加重了对政治课枯燥无味的认识,形成了心理定势。升入高中后,高二哲学常识,相对高一的经济常识,趣味性更强些,但理解的难度却没有降低!总结前一段的教学工作,发现本人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提问落实不够 政治课记忆性很强,学生如果光理解,仅限于课堂上的听讲,课下不去及时复习记忆就会很快遗忘,在下节课讲新课时,出现知识衔接不上的情况,并且理科班在明年5月中旬要会考,明年3月份要把高中所有的政治教材讲结束。所以时间紧,任务重。但理科班的政治课一周有2节,平时几乎不去抽时间背记政治的。所以政治课的记忆落实很重要。为此,本人将采取以下措施:1、在备课讲课上再下功夫,争取把课本简介明了地讲给学生。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以便

给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时间去趁热打铁,背记刚刚学过的内容。我想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2、抓好课前提问。每个班的政治课两节间的间隔2天左右,所以每堂课前的回顾复习很重要,所以每节课前我精心准备复习问题,把它列到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打出来,让同学们照着复习。五分钟的复习记忆时间后,注意多提问那些程度不好的同学。 二、课堂不够生动 理科班的政治课难上,因为学生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人也有一些设想:比如在课堂语言幽默性上下功夫或在课堂活动上下功夫。所以还应把理科生和文科生区别对待,理科坚持只讲重要的,会考必考的,有些不改讲的就不讲,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暴露了不少,还应进一步加强修炼,总结教学活动,形成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反思2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在丘广辉主持人的领导下,教研组秉承“立足教研,服务教研”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交流、研究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我就对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

浅析高中政治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析高中政治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3-04-25T15:56:04.93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2月供稿作者:郭春容 [导读] 幽默。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 四川省渠县三汇中学郭春容 摘要:现在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编写乏味,常常导致课堂上学生不听课、这给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想政治课要有魅力首先在于课堂上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幽默的语言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我们的政治教学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幽默积极性多媒体教学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景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死气沉沉,更有甚者,理科班学生 “趴倒一片”。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政治老师的悲哀,当然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针对目前学生不愿意学习政治课,学习是为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则,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1.幽默。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变成一种精神享受。运用教育幽默就要掌握大量的幽默素,教学幽默的素材很多,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中的幽默。这是教学幽默中的“富矿”所,最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教材中生动活泼的教学图都富有幽默感,可以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而新鲜好正是诱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 二是艺术作品中的幽默。许多笑话、漫画、相声、格、警句、歇后语、谜语等,无不妙处横生。教师拈手拿,便可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如讲述教条主义的危害,跟学生讲个笑话:粮店的职工对经理说:“经理,老鼠跑到油缸里去了”经理问:“你把它捞出来了吗?”工回答:“没有,我把猫放下去了。”学生在笑声中认了教条主义的危害。 三是生活中幽默。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形象比喻、俏皮话、顺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善于发现,精心运用。如在讲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端时可以运用一句顺口溜:“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 有‘大家拿一’。又比如在讲述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把农民形象地比喻为“1007部队”,"1”是一条扁,"00”是两只水桶,农民种地就是拿一把锄头,刨一坑,撒上种子,然后挑水浇地。这一比喻形象地揭不出国几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生产状况。此外,在学习模仿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加工幽默、改造幽默、创造幽默。例:“金钱不是万能的。”这一格言人人皆知,把它改变下,就会产生幽默创新:“金钱不是万能的,请不要让人有机会向你说这句话。”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 2.音乐。使用音乐导人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卧新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讲事物是遍联系时,先播放音乐《说句心里话》,接着让学生考并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我”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他之间,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联系。这样导人,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讲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借助于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如在讲“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播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通俗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生动。 3.实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根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直的还是曲的,学生观察到此时的竹筷是曲的。老师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哲学观点,同时使学生对学哲学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4.电教媒体。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州吟》第四集《漫长的跑道》片段,使学生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然后看第五集《不平衡的舞台》片段,使学生看到了广大山区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像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5.寓言、典故。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深奥抽象,而寓言典故则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例如:用“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说明普遍联系的原理;用“荆人袭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五十步笑百步”、“愚人吃饼”说明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等等,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总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让高中政治课堂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

高中政治生活各单元重点难点1

高中政治生活各单元重点难点1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关键词:国家、公民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关键词:国家、公民 一.国家 (一)含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根本属性:阶级性 (二)我国国体:(国家性质) 1.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2.阶级基础:工农联盟 3.核心: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4.国家类型: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注意:人民是国家主人,而非公民 (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1.内涵:我国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民主,享受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2.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A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权多) B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多) (2)真实性:A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区分三种保障:制度保障:人大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法律保障: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物质保障:选举所需费用由政府支出,在选举期间的报刊、电视、广播都为选举服务等) 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即不断完善) 3.专政: (1)对及少数的敌人实行专政 (四)我国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庄严地载入我国宪法(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补充:民主与专政关系:对立统一 1.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人 2.统一:民主与专政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总结:1。我国国家性质;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 二.公民 补充:1。公民和人民:(1)性质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指有一国国籍的人;人民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人民以阶级内容来划分,是个整体,在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概念不同。(2)范围不同:公民范围比人民大,包括人民,还包括人民的敌对分子 2权力和权利:(1)内涵不同:权力是政治概念,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力,两种内涵: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如国家权力,二是职责范围内支配的力量,与某一职务联系;权利是法律概念,主要强调利益,指法律规定人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护维护利益之权。(2)享受者不同:权力同一定职务联系,享有范围是特定的,如国家权力,政府权力,某个职务的权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教学高一政治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教学 ——高一政治教学反思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透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务必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下面就高中政治教学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 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理解、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务必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务必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政治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能够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齐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潜力,简单愉快地构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到达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务必不断地探索并采用贴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用心发挥学

浅谈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 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后,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比,其知识结构、知识容量,无论深度、难度、广度都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同时由于初高中教学方法及中高考的差异,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常常难以适应,学习上出现滑坡现象。 一、差异 初高中政治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内容的不同 初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属于比较感性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以正确思想和端正品德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情操。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更深、更广、更系统,逻辑性更强,属于比较理性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的不同 初、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能力目标要求的区别: (三)评价体系的不同 教学评价对课堂教育教学起到一种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评价主要表现为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标准,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价是一种以能力性、发展性为重点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重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和过程的评价,这既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考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衔接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思想进步,也将

会影响到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的成败。 (一)现状 在现实中学政治教学实践中,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由于政治教师对初高中政治新课标的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政治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没有全面、科学地握好课程标准,会导致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局面的出现。 2.由于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知识深度、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对教学节奏把握的要求明显提高。若把握不好易造成两难局面:讲快了,不深入,学生不懂;讲慢了讲透了,学生懂了,时间又不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3.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上心不在焉,不善于思考问题,平时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等,这种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到了高中阶段便感到明显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滑坡。 4.由于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在中考和高考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中考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即达标考试,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科综合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考试形式是闭卷考试。当初中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提升,教师教学、复习和考试的方向、方法、要求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二)对策 1.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转变,树立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信心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高一新生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熟悉高中学习的规律,鼓励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消除学习上的隐患。教师要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重要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白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给学生讲清高中政治课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熟悉高中政治课与初中政治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及难度上的差别。 2.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主导作用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从而真正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知识、掌握知识。 3.努力钻研教材,做好知识的衔接 教师要明确初高中教材知识重复的地方,在教学时注意取舍,避免学生觉得高中政治教师是在“炒剩饭”,是在浪费时间,从而讨厌上政治课。比如:初三政治“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与高中政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的趋势”,“人生价值及实现”等存在交叉重复,在对这部份内容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取舍或拓展。再如初二政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与高中“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存在上述情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高中教师只要静下心来看看初中教材就可以避免“炒剩饭”现象。 4.处理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初期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忙于赶进度。例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既是经济生活的入门和基础,又是全书的重点,在教学中必须围绕“货币”、“价格”、“消费”三个核心概

怎样把握高中政治课本的重难点

怎样把握高中政治课本的重难点 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一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地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随着我国信用卡使用的快速增加,信用卡领域的违法犯罪也随之增多。我国信用卡使用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2008年江苏学业水平考试考题) A.使用信用卡能够节省交易费用 B、信用卡的功能全面,收款手续简便

C、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加强 D、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 的增加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时的统计,仍然有3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书上还有诸如: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他们都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2008年到我们回首已经加入WTO五周年之际。我们回顾 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O,WTO 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

高中政治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

高中政治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重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师,该如何确认、处理和化解这些教学重、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技艺的一种检验。中国论 1.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难点一般包含两种形态,即静态教学重难点和动态教学重难点。静态教学重难点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所规定的内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来确定,突出重难点在本章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性。而动态重难点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的教学内容,它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如何快速有效地定位重难点呢?对于常规教学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吃透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整合起来,科学定位每节课的静态重难点。 从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①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基础或者相关知识经验、基础很薄弱;②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错误的;③没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灵活地进行思维视角的转化(如从宏观到微观);④对于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的内容掌握不到

位等。 从哲学角度讲,难与易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空等多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形成的重点、难点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难与易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又具有可转化性的特点。为此,教师需经常更新重难点知识库。 2.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众多,笔者在教学和参与“一课两讲”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和对比,归纳了几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1 精心设计板书,揭示逻辑关系,凸显重难点。 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多,授课时间短,学生课余时间少等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充分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今天,课堂板书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板书不仅有认知作用,能帮助他们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还能以其直观性,通过知识的再现促进其理解。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轨迹,借助直线、箭头等符号确定行进路线,排列知识要点,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勾勒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揭示教材间的外显和内隐逻辑联系,巧妙推理。板书的文字不要求多,但要显示纲目之间的从属、包容、并列、因果、递进等关系;显示教师科学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多层次、广角度地把握知识信息。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 补充相关知识,走出思维盲区,化解重难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