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笔记整理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笔记整理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笔记整理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笔记整理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有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学前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

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对学前儿童及家长进行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四个过程。

三、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客观因素:指学前儿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

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织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主观因素:指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业。

四、制约家庭教育的社会大背景:社会背景也是一种环境因素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

研究成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对家庭教育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研究。调查研究通过对已有事

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和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的类型:(1、现状研究、2、相关研究、3、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4、发展研究)

三、经验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是家庭教育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经验

总结,积累家庭教育的经验,获得对家庭教育规律的认识,对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素养、改进家庭教育过程、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

(作品分析法、观察法)

五、行动研究:是指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

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行动研究具有的特点:1、自然性2、行动性

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1、学会认识、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

学会生存(现代教育四大支柱)5、终身学习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趋势:1、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

旋律。2、教育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4、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宽了家庭教育的思路。5、在学习型家庭中,学习是非正式状态下,没有压力并处于低权威下进行的。

第二章:家庭

第一节:家庭的概述

一、家庭:本质是婚姻和血缘关系,是夫、妻、子、女以及其他生活在一起的近亲所组成的小团体。1、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判断是否是家庭的首要指标。

2、血缘是家庭的纽带,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因血缘关系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判断家庭的有一个重要指标。

3、共同生活、有密切的经济交往是家庭成立的必要条件。

家庭并不是与人类社会产生同时出现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它是普那路亚

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态)、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形态。

四、一夫一妻制家庭:人类家庭形式从对偶家庭再向前就发展成为一夫一妻制家

庭。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

第二节:家庭结构

一、家庭结构的概念:是指家庭成员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二、家庭结构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残缺家庭、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家庭内只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这种类型的家庭较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容易协调,有利于为子女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父母与子女发生互动的频率和机会相对其他类型的家庭更高、更多,更容易建立亲子之间的感情,绝大多数核心家庭夫妇都是双职工,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加他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主干家庭:是指父母和一双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且每一代只有一对夫妇组成的家庭。其特点:代际关系较为复杂,一般来讲,人口也相对于核心家庭较多,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等,有利一面主要表现为:可以弥补双职工家庭在料理生活及照顾、抚育孩子时间、精力的不足。老一辈人往往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两代人可以取长不短,不利的一面主要体现:不同代际,由于年龄、观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在家庭教育时会出现矛盾。这种教育的不一致会削弱家庭教育功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家庭发展的趋势:小型化、核心化

第三节:家庭关系

一、家庭关系的特点:1、家庭关系是以婚姻血缘为纽带的。2、家庭关系最为持

久、稳定。3、家庭关系表现出任何一种社会关系都不曾有的连续性和承先启后

性。4、家庭关系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道德的监督。

二、家庭关系的类别: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在家庭中直系血亲中最近的一种关系,它是不可选择的,他是永久的。它有特定的权利与义务。父母必须抚养子女(从法律上肯定了家庭教育功能),子女必须赡养父母,亲子关系是人生最初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三、家庭功能:1、生育功能、2、性生活功能、3、抚养和赡养功能、4、情感交

往功能、5、物质产物功能、6、教育功能、7、娱乐功能、8、宗教和政治功能四、家庭功能的变化:1、生育功能逐渐退化、2、生产力从丧失到恢复。3、消

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4、教育功能分化: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更体现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而过去偏重的知识技能更好的是有学校承担,家庭教育功能的分化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后果。5、赡养功能弱化。

五、家庭教育功能的演变: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家庭教育相比,社会主义家庭家庭

有许多新特点,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而且自觉地用民主态度教育孩子,儿童青少年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家庭教育中传授产生技能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处事能力的培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三章:家庭教育

第一节:家庭教育的概述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

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家庭教育的这种教育和影响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据主要地位。

二、家庭教育的性质:1、它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2、它是一种充满了亲情的教

育。3、它是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1、教育内容包罗万象。2、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3、家

庭教育因素复杂多样

四、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起着奠基作用。

3、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内的个体行为,

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五、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1、家庭物质环境的影响:居住条件对幼儿身心发

展会有影响,居住面积大,孩子的活动场地大,有利于幼儿身体发展。居住面积狭小,采光、通风条件不好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2、家庭的经济收入多少虽然不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六、家庭精神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

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素养等方面。家庭成员能和睦相处,夫妻恩爱感情深厚,家长爱学习,自觉不断地最求新知识,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父母也重视对子女的

教育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形成热爱真理、尊重知识、勤奋好学的氛围,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益的。相反之。

七、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终生的)

第二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正规、更科学、更系统。

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

工作,发挥整体合力。(1)、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做出配合。

(2)、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表现情况。(3)、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2、要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3、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可操作性,落到实处。4、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全体性

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得到重视与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因为信息化时代使得学校、家庭不过是少年儿童接受信息的诸多渠道中的一条途径。

四、幼儿园如何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利用传媒?(选择性、有限性)

第三节:学习社会中的家庭教育

一、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首先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持续加快,

每个人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人们所学的知识老化的过程不断提前。

要实现家庭的终身教育目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家庭成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2、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保持高涨的学习欲望和能力。3、塑造新的生活形态

二、学习型家庭的界定:学习型家庭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是一种家庭文化,

它塑造着家人彼此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愿望,并提供新生代社会化的基础,学习型家庭是现在和未来家庭的理想图景、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三、学习型家庭的特点:1、家庭成员有终身学习的理念。2、要有主动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3、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投入。4、能正确评价学习成果。

第四章家长与子女

第一节:父母的职责(指角色地位和责任)

一、家庭角色分为两种:一种不可选性,一种可选性

生活中影响角色的因素:1、社会地位对父母角色的影响。2、教育背景对父母角色的影响。3、性格对角色的影响。4、成长经历对角色的影响。

二、父母的作用:1、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为什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第一个直接模仿的对象,首先,家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了他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们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从孩子身心发展来看,幼年的孩子不仅身心依赖父母,同时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里都是对的。幼年期孩

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模仿,模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主要学习形式。

四、称职父母的典型特征:1、身体素质。2、道德品行。3、观念意识。4、文化

修养。5、人生态度。

五、父母的角色分工及教育责任:父亲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父

亲能给孩子带来稳定、安全的心里感觉,是力量的象征,父亲主动参与家庭教育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和自信。现代的观念认为父亲应更加重视子女的自主行为。母亲的教养作用:传统的观念认为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料理家务,解决生活琐事、抚养孩子、满足孩子生理需要,培养孩子生活和行为习惯,使子女有良好的品行。现代的观念认为母亲的作用更主要体现在: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第二节:祖辈的职责

一、祖辈家长是指比父母长一辈的家长。

二、祖辈家长的家庭类型:1、主干家庭的祖辈家长。2、隔代家庭和留守家庭的

祖辈家长

三、祖辈家长的作用:1、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生活上帮助子女解决后顾之忧,

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2、弥补年轻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3、继承民族传统

文化思想,将我国优秀的道德观念一代代传输下去。

四、祖辈家长教育的特点:1、与年轻家长相比,他们的教育特点,隔代亲,与年

轻父母相比,他们的文化知识、外界信息、身体状况等较为欠缺,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应处于配合、弥补的地位。2、祖辈家长家庭教育的优势:有充足的实践与孙辈进行互动接触,祖辈家长在家庭中特殊的权威性往往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较好的继承“家风”一个家庭在历代的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道德规范等。

五、祖辈家长教育的局限性:局限性首先表现在祖辈家长教育条件的不平衡,祖

辈家长相对比较封闭,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较弱。

第四节:亲子关系

一、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特点的新发展:1、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加,

亲子之间交流接触的机会降低。2、子女的自主意识加强,他们追求亲子之间的平等对话。3、家庭结构小型化,亲子关系更趋直接、集中。

二、亲子互动:互动的基本特征是两个不同主体间相互的行动、行为,亲子互动

是亲子关系的动态展示。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父母自身的因素:父母的观念意识中儿童观、生育观、

教育观是否正确对亲子关系影响很大,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也

是影响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父母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

四、子女方面因素

五、环境因素:指传统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

第五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与类别

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所谓观念,是指一个人的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是人对外部事物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

家长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在怎样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规定着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它包括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合理的期望值可以给孩子与家庭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

三、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类别:1、学前儿童家长的儿童观,是学前儿童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认识和看法。主要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的特质和能力以及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传统儿童观:学前儿童父母往往把子女放在完全依附自己的地位上,以为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接受家长的灌输。现代儿童观(儿童公约):1、无歧视原则。2、儿童利益优先原则。3、保障儿童生存权、生命和发展的原则。4、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的原则。

现代的学前儿童家长承认儿童也是独立的社会成员,应该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其人格应得到尊重,并自觉地遵循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1、孩子是一个非成年人。2、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尊重他的权利和人格。3、孩子是一个有潜力的人,家长应该信任和培养他。4、孩子与孩子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为学前儿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教育观:1、首先,儿童是独立的个体。2、其次,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素质发展的需要。3、最后,家长应了解学前儿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支撑其躯体、协调其行为的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学前儿童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包括人才的标准、人才的价值等。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一、对儿童实行“六解放”:脑、眼睛、耳朵、嘴、手、脚

二、不同的教育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应是引导孩子去追求真理,启发他的智慧,指示给他人生的正确目标和意义,防止和纠正他们的恶劣习惯和行为,引导他们向上和进取,使孩子们的精神和身体都能够充分合理地成长。

三、不同的人才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高期望、低期望、期望适当。

四、皮格玛利效应(期望效应):需要父母真诚的爱,耐心的爱、信任和合理的期望,始终相信孩子会达到希望的目标,不管他当前遇到多少失败和挫折,这时最重要的是安慰和指导。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

一、学前儿童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所谓学前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受教育的年限、状况。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观念:1、不同受教育程度幼儿父母的儿童观不同。2、不同受教育儿童父母的人才观不同。

二、学前儿童家长不同的职业对其教育观念的影响:1、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儿童

观不同。非脑力劳动幼儿家长比脑力劳动幼儿家长更无原则地爱孩子。2、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教育观不同。3、不同职业幼儿父母的人才观不同。

第六章:学前儿童家长的家养方式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含义与类型

一、方式:人们水花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我们认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

式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家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二、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类型:1、民主权威型,2、绝对权威型。3、娇惯溺爱

型,4、忽视冷漠型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对其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

一、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养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儿童有独立性、

积极性、态度友好、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在其教育行为上注意给孩子创设理解、民主、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的发展提供兴趣与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自由与独立,接纳

孩子的行为,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尝试。

二、绝对权威性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家长在教育行为

上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要求过分严厉,过多限制,缺少宽容,奉行棍棒教育,造成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自我依赖程度也较低,往往不能接纳自我,情绪不安定,极易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表现为逃避或反抗、胆怯或粗暴。他们既依赖、顺从被人,又常常对别人反抗、凶残。

三、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父母吧孩子摆在

高于父母的不恰当的位置上,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超过了一般的限度。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依赖性强、骄纵、神经质、缺乏独立性、懒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任性、为所欲为,缺乏责任感和忍耐心,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优柔寡断,形成一系列不适应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四、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家长的教育行为及幼儿发展的影响:家长地孩子不闻

不问,容易产生分歧与代沟,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情绪不稳定,富有攻击性,对人冷酷,自我控制力很差。也有些人有较强的自理精神和创新性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

一、家长本身特点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家庭中要倡导一种恩爱、和

谐的夫妻关系)

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

三、孩子本身的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1、孩子的性格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

响。

四、孩子的年龄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3-6岁儿童母亲的家养方式在多数方面尚

未出现明显分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母亲教养方式的分化是以儿童当前的特点,发展任务及社会的要求为转移的,3-6岁儿童而言,保障生存与身体健康一直是他们的基本任务,而且幼儿期的就教育是以愉快轻松的游戏为主。

五、孩子性别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

第七章: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类别

一、学前儿童教育能力的概念:家长教育能力是家长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培养使子女身心健康的机智、策略、技巧和技能。

二、性质: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解决具体怎样教的问题,是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

三、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的类别:1、了解儿童需求的能力(1、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孩子。2、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孩子。3、在劳动活动中了解孩子。4、在学习活动中了解孩子)。2、评价儿童发展(1、评价幼儿发展额趋势。2、评价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认,情,行)。3、协调亲子关系。4、处理儿童问题。

四、如何处理儿童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弄清情况,分清是非,作出恰当的判断,分析情况和问题的原因,再着手去处理、解决。对待子女的进步或过失,要抓好“第

一次”家长要特别重视对孩子第一次错误和过失的处理,抓好不放,谨慎处理,严加管教。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一、了解幼儿需求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1、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1、首先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和睦,2、其次了解幼儿的安全感来自于同伴和团体的信任。3、最后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孩子的自信心)二、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家长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答:1、首先要保护孩子,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庭感觉。2、了解儿童安全感需要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满足孩子获得同伴认可的需要。3、了解儿童安全感要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能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锻炼、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逐步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4、家长创造交往条件,往往无条件地鼓励孩子呼朋唤友,无条件地欢迎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5、在孩子不顺利和成功时给予信任,当孩子在遭受到失败和挫折时更给予信任。

三、了解儿童创造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建立孩子的创造能力了家长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答:1、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的需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创造。

四、了解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建立儿童成功需要的能力家长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答:1、成功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他是孩子建立自信必不可少的条件。了解儿童成功需要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当孩子得到成功时,父母则由衷地赞赏孩子,由衷地为孩子的梅一点进步高兴。

五、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了解儿童探索需要的能力家长的教育行为有哪些?

答:1、对孩子的一幼稚的动作,如用手掏墙角的沙泥,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允许孩子进行这样的探索,对孩子提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各种各样问题,耐心解答,有的实在回答不出来,或查阅字典,或亲身实践,直到孩子满意为止。

六、评价儿童发展的能力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评价儿童发展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家长,能用家庭教育得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对孩子做出纵向大发展性评价。1、做出纵向评价。2、评价儿童发展有依有据。3、就事论事不借题发挥。4、评价时坚决不感情用事,而是非常客观和理智。5、从自身找原因

第三节: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儿童需求能力的因:1、家长的主观随意性2、忽视沟通,

拒绝沟通3、轻信、胡猜

二、影响学前儿童家长评价儿童发展能力的因素:1、评价缺乏家庭教育得基本知

识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2、评价缺乏依据,贬低孩子。3、带有过重的感情色彩。4、错误归因评价。

三、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协调亲子关系能力的因素:1、亲子关系没有一定的宽容和

松弛度。2、家庭教育没有规约。

四、影响学前儿童家长处理儿童问题能力的因素:1、片面了解、掌握情况。2、

未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

第八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人的社会化

为什么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

答:1、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2、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3、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

二、反向社会化(后喻文化)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1、幼儿在体力、智力、品德、审美诸方面发展。

2、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目的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四、学前教育的目的作用:1、学前家庭教育目的的控制、促进着学前儿童的发展

方向和水平。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指导着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任职教育、

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四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与的任务与要求:在学前儿童个体的发展中,生命的健康是保证其

发展的物质条件。

二、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的任务:1、交给孩子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卫生常识。

2、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3、激发孩子参加户外锻炼的兴趣

和愿望。4、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健康教育的要求:1、首先应关注孩子饮食的安全,不要给孩子吃不洁食物或

变质食物,防止病从口入。2、其次,应注意孩子游玩的安全。3、应关注孩子大脑的安全。4、应关注孩子看电视的安全。

四、认识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学前儿童家庭认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丰富孩子的认识经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动口、动脑习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

五、认知教育的要求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和交往的工具,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认知教育的时候,要格外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发展孩子倾听语言的能力。其次,应发展孩子理解语言的能力。第三,应发展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第四应发展孩子识字的能力

六、品行教育的任务

在孩子还处于学前教育期就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完全符合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规律。学前儿童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文明的行为,陶冶孩子积极的情操,提高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形成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七、品行教育的要求:首先应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其次,应培养孩子的合群性。

最后应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八、审美教育的任务及要求

九、审美教育可以陶冶性情,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增进健美。下去儿童家庭审

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感受美,启发孩子表现美,鼓励孩子创造美,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十、审美教育的要求:1、首先,应加大孩子的艺术投资。2、其次应尊重孩子的

艺术爱好。3、再次应鼓励孩子的艺术创造。

第三节:下去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寓教于生活和娱乐中的原则:1、由于学前儿童还很幼小,他们不能独立生活,

需要成人照料,孩子的任务就是成长和玩。2、寓教于生活和娱乐的原则,并不要求家长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学前儿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 习笔记(超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英国斯宾赛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 (1)教书育人 (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称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 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重点版)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 复习资料 教育学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8】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班级与班主任笔记整理

第一章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莫斯,借用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关于学生的制度论》中的“班级”一词,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学生呈阶梯状围坐在圆形教室了学习。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设想。学生按照年龄划分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配置合适的教科书和专门的教学方法。 19世纪初,英国出现“导生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世纪末,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中采用。 (一)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够。 3.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解决方法:将群体教学和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小班化”教改实验正在一些地方实施。 三、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作用)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目标——形成一个“班级共同体”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打印)资料

《综合素质》重点笔 记(打印)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 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 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 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 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 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 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 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容 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发展理论 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 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1 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 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 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 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必须牢记的人物及其言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和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华生主张“教育万能论”。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3、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斜坡与楼梯的关系,是质的飞跃阶段); 1下划线部分为上课强调重点,下同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①“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②“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③“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提出“从做中学”的方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6、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

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 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 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 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 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 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 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盂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 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 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 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人接受环境

教资综合素质笔记整理

综合素质教资 5天:真题大题整理(上下午书(晚+上午作文(下午晚上+ 上午选择题文学常识外刷(下午晚上)7背(上下午)7文学常识(整理公务员历史文化艺术常识,两天,法律常识整理,其他来不及算了)。 加粗为常考点 一、单选(29 题,2 分/ 题) 1-5 题,考查第一章职业理念,常见设问老师的做法正确的是、不恰当的是。6-12 题考查第二 章教育法律法规,根据题干选择合乎法律的选项。13-16 题考查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常问老师行为正确的是。17-25 题考查第四章文化素养,常见某学说的提出者、诗词作者、历史地名、历史典故、艺术、正确的理解等。26-29 题考查第五章教师基 本能力,涉及word 、Excel、PowerPoint 的简单操作,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数学规律各设一道。下面的是常考的点,侧重应用,不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2、素质教育观基本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社会实践X) 4、素质教育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促进个性发展。 5、新课改的教学观/ 更新教育理念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过程、关注体验、评价多元化) 6、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X。(因为素质教育主渠道还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 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材料题) 选择题注意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作业分析,布置、批改作业属于学生主体性,而非差异性;小时跑调,长大歌唱家属于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发展潜能;学生叛逆,打扰上课,老师暗中调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补救,属于学生是发展的人,而非独特的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别): (1)顺序性(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 (2)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教学,不“一刀切” )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 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即教师有目的地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 质。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 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 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 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 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 只供学习与交流

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五要素三过程 学生 X 教师 X 教学内容 X 教学媒体 X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提出教学过程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分别对应学生心理 状态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体系的确立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 初创发展成熟完善 初创时期: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发展时期:弗洛伊德、斯金纳、杜威、维果斯基、廖世成-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成熟时期: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赞科夫-教育与发展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完善时期:特点——主体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的研究 更重实际、派别融合、认知行为、东西融合 4.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 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到复杂抽象发展 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认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发展 (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 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 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 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差异 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直觉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出现“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动态性形式运算阶段(11-16):具有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存在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 机能;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 理机能受历史、活动、社会交往的制约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特点随意技能的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形成以符 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个性化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 内化学说:内化就是个体把外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为教学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发展就是在解决不同阶段的认知冲突中形成的 信任-怀疑(0-1.5) 自主-羞怯(1.5-3) 主动-愧疚(3-6/7) 勤奋-自卑(6/7-11) 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 友爱亲密-孤僻疏离(18-30) 精力充沛-颓废迟疑(30-60) 完美无缺-悲观失望(60-)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