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专业与职业选择现状分析

大学生专业与职业选择现状分析

大学生专业与职业选择现状分析
大学生专业与职业选择现状分析

大学生专业与职业选择现状分析

以及青年人思想状态感悟

一.大学生专业选择现状

1.问卷调查

某学校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共发出问卷110份,选择其中有效问卷100份用以数据分析,有效回收91%。调查问题有选择的专业、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因素、对自己专业的满意程度等。

在本次选择专业的调查中,有29%的人选择的专业属于“红牌专业”(主要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而仅有1%的人选择的专业属于“绿牌专业”(主要是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由此可见,对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的社会评定并未对学生选择专业造成太大影响。

而在“选择专业时考虑的因素”调查中,有62%的人选择专业考虑兴趣因素,38%的人考虑了专业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因素,17%的人考虑了工作收入的因素,19%的人选择专业时受到他人的影响,11%的人选择专业受到其他因素如分数限制的影响。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兴趣仍是专业选择的主导因素,而专业前景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在对选择专业的时间调查中,发现有50%的人是在填报志愿表时选择的专业,另外50%是在之前决定了专业的选择(包括从小决定,上中学时决定和高考前期)。在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程度的调查中,有16%的人选择了“非常满意”,“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51%的人选择“总体较满意,但有过尝试其他选择的想法”,24%的人选择“一般般,选择其他的也差不多”,8%的人选择“有点后悔,有机会考虑改专业”,只有1%的人选择“非常后悔,一定会找机会改专业”。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对自己专业选择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非常满意者仍占少数。

附:根据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高校47000余名2007级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其中的两张图表

2.大学选专业的思考

徐小平曾经说过:“除了你对某种专业有特别兴趣、特别渊源——比如季羡林先生点名招收了钱文忠学梵文巴利文专业——除此之外,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那什么比较重要呢?重要的是专业之外的那些能力,将最终决定你的前途。

每个大学生都会有一个“专业”,专业于我们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到底是专业决定我们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还是其他东西?答案是后者——是专业之外的能力。在任何专业里,都有成功者,也都有失败者。专业并不决定你的成功失败。千万不要以为进了某种专业就进了成功保险柜——反过来,更不要

把自己职业的不如意归咎于平白无辜的“专业”。专业能给你一张登临人生大舞台的演出许可证,但要得到万众欢腾的演出效果,你还要运用专业之外的一些东西。

“专业之外的一些东西”,是哪些东西呢?这里,请允许我借用教育家杨东平先生的一次发言,来概括这些能力:企业最重视的,第一是大学生的价值观,第二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才是所谓的专业技能。

所谓价值观,就是你对于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品德,品格。你是否热爱生活、热爱他人?你是否诚信、是否敬业?你是否尊重和关心你的同事和客户,你是否拥有社会责任感和慈善意识……?企业、以及社会,是根据你的价值观来判断你这个人可用不可用,可大用还是不可大用。

所谓综合素质,就是综合素质,这是不言自明的东西——不过,如果要把综合素质具体化,它最主要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说话能力,文章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以及,在今天瞬息万变的职场上,调整心态、适应变化的能力。在未来几十年内,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适应期。全球化迅猛改变着既有的生活节奏和规律。适应变化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许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那些能力”之一。

二.职业选择

1.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最新报道,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来自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我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劳动者大约1500万人,727万人差不多占到一半了。综合考虑,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莫荣说。

2.大学生就业对口情况

资料显示,2010年江苏省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53.2万,加上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及外省来江苏求职的大学生,总共约超过65万的大学生在找工作。

调查中高达38%的人工作与专业毫无关系,这其中一些人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

专业而选择其他专业就业,但更多的大学生是被逼无奈从事陌生行业,他们大多从事一些经济管理类,业务销售类的工作,这类工作社会需求量广,门槛低,不需要太多专业性技术知识,重视的往往是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人脉关系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各种中小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这无疑为大量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大量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进入私企打拼,谋求发展。企业的发展潜力决定了大学生的前途,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

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政策法规。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人,国家各部门都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这些政策规定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宏观上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朝着稳定、规范的方向进行,因此也必然影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社会需求。需求引导供给,社会的需求决定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社会需求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它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寻找自身与社会的结合点.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家庭和社会关系。大学生多数缺乏对社会的充分了解,社会阅历比较单薄,容易受家庭、亲戚朋友和同学的影响根据最近对北京地区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12.3%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不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在整个家庭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二)主观因素

1.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它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2.毕业去向的选择。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是各不相同的,主要有就业、继续深造、不就业三种。这种多元化的毕业去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3.个人偏好、理想、能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

作为重要因素来考虑。个人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理想的择业定位,而能力作为实现理想的条件,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求职准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就业成功与否。

4.大学生应如何选择就业方向

(1)自我定位:自我定位首先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评估自己的文化素质、能力特征、性格特点、身体条件,总结出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其次应从横向上,将自己放于同班、同专业、同年级、同区域乃至全国同专业同学中进行比较,分析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在求职中的优势和劣势所在。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定位分析,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切人社会的起点,避免自我定位过高或过低。

(2)行业定位:在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自我定位之后,还应该进行行业定位。认真了解行业整体情况、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行业定位,避免盲目择业和无从择业的现象出现。要做到真正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个人理想和兴趣以及实际能力作出较为理性的行业定位.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热门行业和高薪行业。

(3)岗位定位:岗位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个人偏好、能力、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岗位定位时.要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切忌仅从收入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出发去求职,以免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个人与工作岗位的极不适应,妨碍自身进一步的顺利发展。

(4)地域定位:地域定位是指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对于工作区域的考虑。不少学生趋向于把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地域定位的首选地。其实,还应当看到近几年城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也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同时.国家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大力加强了对西部的建设投资力度,由此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同时在定位时也不要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以便于情况改变时可及时调整方向。

(5)收入定位:在近期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收入占了大学毕业生职业理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的收入定位是建立在对市场行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岗位发展趋势后得出的收入期望值。切忌仅仅以眼前待遇出发,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定位。

三.青年人思想状态个人感悟

身处青年期的我,有迷茫,有希望,有顾忌也有幻想,我不知道未来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不知道怎么才能变成我想要成为的样子,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所以我找到了一些书,希望在书中获得答案。

我想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这些人。依次是是胡适(1891),何兆武(1921),白岩松(1968),韩寒(1982),蒋方舟(1989)。

胡适是近代思想家的代表,作为五四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对整个近代青年人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那篇《《三论问题与主义》》中胡适指出,“所有的主义和学理都应被当成参考或者比较研究的资料,而不应该把它们宗教信条一样来奉行来顶礼膜拜。我们应该利用它们来做帮助我们思想的工具;而绝对不能它们当做绝对真理来终止我们的思考和僵化我们的智慧”。胡适一直强调实验主义,他的思想是活的,新的,无论是面对在中国实行了千年的文言传统,还是当时备受推崇的马克思主义,他都是以一种思辨的看法面对,不随波逐流,这一点难能可贵。提到何兆武,是想说说他的那本书《上学记》,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学生的思想状况,更能与现在作比较。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活或许就是大多数人梦幻的象牙塔吧,学生能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参与茶话会,这里是思想碰撞之地,一切都是自由而明朗的。或许当今社会也应该通过西南联大反思当今大学办学情况。

白岩松告别校园时是“在希望与迷茫中出走”,他也曾迷茫,也是在一点点打拼出来的。我这才知道其实大学生年轻人都一样,都会有迷茫但又充满希望,关键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姿态,一直思考,一直前进。

韩寒是80后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不算是大学生这个集体,但他却仍旧是大学生的楷模。他教会我两件东西,一是冷眼热心看事物,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无所顾忌。谁不曾遭遇低谷,谁不是一点一点走过来的呢,做自己想做的才能走的更远,不要有太多顾忌。

蒋方舟虽说是80后,却跟大多90后上学的经历类似,况且目前找不到合适的

表达出自己思想的90后,就先拿出作为8090的代表吧。如果要找一件90后的共同记忆,或许就是高三吧,会有人反抗,但大多数少年却还是裹挟在青春的洪流中,混在这支步伐整齐,歌声嘹亮,大步挺近的队伍里。她依旧寻找中。而我所希冀的便是像她一样自我独立的判断力。

我希望能从这些人中学会思辨,自由,拼搏,责任,独立,最后以刘同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读大学的价值也许在于,能认识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交往,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读大学的价值也在于你明白世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开始有靠近的动力,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一直都在寻找答案,或许就足够了吧。

谢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