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乱砍乱伐的危害

乱砍乱伐的危害

乱砍乱伐的危害

乱砍乱伐的危害

通常的说法是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调节气

候。植被首先起着防风固

沙、保护地表的作用。只

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暴

雨来临的时候,有植被的Array地方往往是清彻的泉水,

植被显然起固沙和过滤作

用,而没有植被的地方,

则容易形成泥沙和洪水。固然泥

沙是吸水的,但如果泥沙表面没

有植被固定,则很容易被水冲

刷,造成泥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当大量含沙的水流或泥石流入

河床,则容易造成淤塞河床,洪

水泛滥。从长江流域情况看,

1998年洪水,造成洪水泛滥,

一千亿元的损失,这比1955年

洪水要小得多,而所造成的危害

却大得多,而且水位低得多,这

不能不说明这是河床淤塞的结

果。

植被的另一作用是调节气候,增加降雨。任何植物都不会消耗水份的,即便

台风每年从大洋带来的水份一样多,但是否降雨,降多少还与地面的温度和空气

湿度有关,如果地面的空气湿度很大,则一旦降温,很容易形成降雨,但如果空

气湿度很小,不仅会稀释湿润的空气,而且即便降雨,也可能在未到达地面前就

在空气中蒸发掉了,因而降雨稀少。只有丰富的植被才能均匀持续地散发水份,

保持空气的湿润,因而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

危害:

1)破坏原始林资源;

2)不能涵养水源,造成河流流量减少;

3)旱涝危害增大;

4)水土流失加剧;

5)乱砍滥伐后人为开采土地,造成除草剂、化肥等有害成分的积累,污染水质,并有长期潜在危害。

三违行为及其预防措施

“三违”行为及其预防措施 作者:张恒程王福国 【摘要】本文就作业区“三违”的情况谈起,细致分析了“三违”发生的原因,列出了“三违”的防范措施。 【关键字】“三违”行为;预防措施 “三违”行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人的行为,为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彻底杜绝生产过程中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发生,进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提高全员的风险辩识、风险削减能力,增强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推动安全工作上台阶。 2004年1月开始到2005年的6月份,我们专门深入开展了严反“三违”的活动,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剖析“三违”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制定与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杜绝习惯性违章,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当中的违章现象。 下面从严反“三违”活动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及防范措施加以讨论。 一、作业区人员的状况 “三违”行为主要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在调查分析前对全区人员的现况作以分析,我区共有员工442人,男员工320人,女员工122人,25岁以上员工占40%,平均年龄27岁。其中正式职工占32%,其它用工形式占68%,班站长以上干部占总人数的20%。取得一定专业学历人员占到46%,在全区问卷调查当中,责任心强的员工占到45%,责任心一般员工占到37%,其它思想员工占到18%。 二、活动开展 (一)开展反“三违”活动的工作思路及方法 为了在反“三违”活动中吸取教训,探索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将严反“三违”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即:1、讨论阶段;2、剖析阶段;3、培训学习阶段;4、巩固、完善阶段。 (二)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讨论阶段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法制教育课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马书明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方城县独树镇第五初级中学马书明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二、授新课 名词解释: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I:不良行为类型及形成原因 请同学们思考: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三违”行为现象的具体内容

“三违”行为的具体内容 (一)典型违章指挥的行为 1.指挥员工在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冒险作业。 2.未履行变更程序,指挥员工擅自变更工艺和操作程序。 3.指挥员工违反操作、检修规程进行操作。 4.无安全操作规程和措施、或者规程和措施未落实而安排人 员作业。 5.在未办理特殊作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指挥员工开始作业。 6.未到现场确认或未落实安全措施就批准作业许可证。 7.强令使用超期未检的安全附件。 8.指挥员工违规进行运行设备、带压管线的维修保养。 9.指派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员工上岗作业或无证操作。 10.指派无特种操作证的员工到特种作业岗位。 11.安排无资质人员进行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监护, 或作业前环境监测不合格、不具备条件,盲目指挥人员作业。。 12.职业禁忌症者未及时调换工种。 13.未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就安排其工作。 14.发现员工违规作业时不及时制止、纠正。 15.制定检修计划时,未组织制定检修方案和安全措施。 16.布置工作时,未进行安全措施交底。 17.未组织开车前安全检查就安排开车。

18.指挥带病装置、设备的运行运转。 19.不按规定审查、批准作业方案和安全措施。 20.对已发现的事故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侥幸心理、放任 自流。 (二)典型违规作业的行为 1.未经许可进行动火、受限空间、盲板抽堵、高处、吊装、 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射线探伤等特殊作业。 2.未经许可进行非常规作业。 3.未进行动火安全分析或分析结果不合格进行作业。 4.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前,未分析可燃气体浓度、氧含量、有 毒气体浓度,或未按照先通风后检测顺序进行受限空间作业,或 分析结果不合格仍进行作业。 5.作业监护人离开监护现场、做与监护无关的工作或参与作 业。 6.未对作业人员进行危害告知即开始作业。 7.作业过程未按要求佩戴、使用个体防护用品。 8.使用没有合格标签的移动梯子、电动工具,或未按照要求执行一人作业,一人扶梯进行作业。 9.使用没有验收合格牌的脚手架。 10.拆卸可能含有物料的管线设备时没有使用防护面屏。 11.在吊物、吊件下行走或逗留。 12.无特种作业操作证从事特种作业。

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设计 安居第一中学刘娟 一、内容标准: 本课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懂得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犯罪。以此来告诫大家若发现自己身上有不良行为要及时改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三、学情分析: 通过《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黄、赌、毒、法轮功”等到不良诱惑是有危害性的,并且也知道应该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这个道理。但要把这些认识落实到行动中就会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就已沾染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想从根本上去改掉这些不良行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通过案例教学震撼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重新审视,尤为重要。 四、学习目标: 1、绝大多数学生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通过叙永警方打掉一未成年盗窃团伙,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3、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规定,能有95%以上的同学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4、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交流,有95%以上的学生能杜绝不良行为,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五:评价任务设计: 1、通过对案中青少年合伙抢却的犯罪经过的分析,评价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认知程度。 2、结合案例中青少年犯罪,讨论漫画中“偶尔做一次错事没什么”的问题,评价学生对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可能导致犯罪的认识程度。 3、通过相关法律中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和专家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观点,评价学生掌握了多少杜绝不良行为的可行性的做法,以及从思想还应吸取哪些教训的认识。 六、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杜绝不良行为(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守法 2、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七、教学方法:

煤矿三违现象分析

“三违”可控,事在人为在煤矿生产中,绝大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为不规范,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认真分析“三违”的成因和危害,减少和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是煤矿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通过对所查处“三违”发生的成因和性质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三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盲目性。一部分人认为煤矿井下作业只是很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学习安全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凭习惯和经验作业,造成盲目性“三违”。2.无知性。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个人安全意识差,对需要掌握的应知应会技术和施工措施一知半解,很多人违章了还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3.习惯性。不能够很好地摆**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讲产量、进尺,为了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量,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没有导致事故,尝到“甜头”的情况下,一再实施,养成习惯性“三违”。4.管理性。在明知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情况下,仍指挥职工强行作业,造成了管理性“三违”。5.放任性。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对一些轻微“三违”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安全错误思想,久而久之,造成放任性“三违”。6.工序性。在作业中没有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施工,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了安全隐患,造成了工序性“三违”。 7.社会影响性。一方面,过多地接受外部信息,容易分散精力,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走样;另一方面,家庭和亲属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及生老病死等重大事件,也会使工人思想情绪波动,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导致行为失调。“三违”的主体是人,人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根源。由于个人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家庭状况、素质等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三违”的主观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不正确的心理:1.侥幸心理。自认为自己控制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偶尔违章违纪不会出事,便碰运气,一旦成功,就盲目自信,经常抱着侥幸心理违章违纪。2.麻痹心理。在单位一段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安全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人安全思想就会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把规程措施抛至脑后,工作不细心。3.习惯心理。由于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很多人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施工,根本不去想是否违反规程,是否符合措施要求。4.马虎心理。安全思想松懈,在工作中一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应付了事。 5.蛮干心理。摆不**全与生产、与效益的关系,只想着要产量、要进尺,不顾作业场所有没有安全隐患,即使发现了隐患也不处理,放任隐患,违规操作,最终导致事故。 6.取巧心理。为了达到目的,投机取巧,我行我素,不充分估计行为的恶果,冒险违章违纪,扒矿车、坐皮带、带电作业等等。 7.盲目心理。新工人和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工人,由于缺乏安全知识或文化技术素质低,作业中糊里糊涂地违章,糊里糊涂地出事。 8.厌倦心理。因长年累月地高强度劳动或身体健康原因,不堪重负,生产热情不高,工作完全处于应付状态,使安全缺乏可靠性。 9.唯心心理。有文化程度较低的职工,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抱着“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错误想法,不注意安全,随意工作,往往造成事故。要结合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扎实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理性地看待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安全素质是工人安全意识、业务水平、行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要借助安全培训这一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一通三防”知识学习为重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职工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使职工明白什么是安全,怎样才能保证安全。重视开展“三违”危害性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教育不放松,紧密围绕工人心理规律、社会和家庭生活对人的影响规律、安全与生产发展规律,以有效、管用为原则,通过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三违”人员现身说法等安全教育形式,使大家充分认清“三违”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自觉规范行为,远离违章。减少和杜绝“三违”必须立足严管重教,循序渐进,多管齐下,形成“人人要安全,个个争安全”的良好局面,最终杜绝“三违”。

三违危害性教学内容

“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通过座谈了解及大量事实证明,“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主要表现是: 1、盲目性“三违”。少数职工认为,煤矿井下作业只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学技术钻业务和学习安全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凭习惯和经验作业,造成盲目性“三违”。 2、无知性“三违”。相当一部分职工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自主保安意识差,对应知应会技术和施工措施一知半解,很多人违了章还根本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造成无知性“三违”。 3、习惯性“三违”。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区队干部,不能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讲进尺、产量,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尝到“甜头”的情况下,实施习惯性“三违”。 4、管理性“三违”。有些区队管理人员,重生产安排轻隐患整改,重制度制定轻现场落实,执行力服从力差,接到隐患整改通知一拖再拖。甚至有的管理人员明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仍指挥职工强行作业,造成了管理性“三违”。 5、放任性“三违”。个别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对一些轻微“三违”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职工的错误思想,久而久之,造成了放任性“三违”。 6、工序性“三违”。有的职工在作业中不按照规程要求施工,工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了安全隐患,造成工序性“三违”。通过对发生“三违”的主体分析,40周岁以下占绝大多数,由于安全生产的高压态势影响,严重“三违”逐

年减少,一般“三违”却相对增加,作业工序、环节多的单位“三违”现象相对严重,采掘、机、运、通单位是“三违”的多发单位,其主要特点是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资历深厚者,“三违”行为越少。 “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三违”的主体是人,人的错误思想是导致“三违”的主要根源。由于职工个体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家庭状况、思想素质等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三违”的主观原因也呈多样性,通过座谈了解、综合分析,其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有的职工认为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自如,偶尔违章也不会出事,碰运气一旦成功,就盲目自信,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去违章作业。 2、麻痹心理。在单位一段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人员、职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把规程措施置之度外,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是一件容易的事,麻痹思想油然而生,“三违”现象屡见不鲜。 3、习惯心理。由于工作内容、场所、形式单一,很多管理人员和职工干惯了、看惯了、习惯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施工,根本不去想是否违规,是否符合措施要求,形成习惯性“三违”。 4、马虎心理。少数职工在工作中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应付公事,糊里糊涂出现“三违”。 5、蛮干心理。有些职工,特别是班组,摆不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一心只想多超产,多拿台阶奖,不顾作业场所有没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课教案 南丹中学兰启伟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

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二、授新课 名词解释: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一)不良行为类型及形成原因 请同学们思考: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毒、注射毒品; (9)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三违”行为及其预防措施

三、反“三违”措施的制定与防范 在反“三违”行为方面,总结各种事故教训,只有行之有效的防范与管理,才能确保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减少或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总结教训的同时,严格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重中之重。 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形成的原因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人的行为是安全系统中最难控制的因素,人的失误或犯错误的概率比任何机械、电器、电子元件的故障概率要大得多,因为人的失误或犯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只有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操作者发现、认识危险的能力,明确危险的后果,促使其形成安全动机,掌握避免危险、防止事故的技能,才会有安全行为,并使其逐渐养成安全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主要有 (一)职业适应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员工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在从员工的调配方面,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现有员工的合理调配,应根据各岗位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员工,也就是要因岗而宜,因人而宜,比如大站大库就应安排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员工,同时根据各岗位的重要性及易发生“三违”的概率的高低要根据员工责任心强弱来定人定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三违”行为的发生。其二是严把输入人员的质量,以确保在工作分配当中,能够按岗位的要求去进行分配,从近年来输入人员的质量来看,确实与生产需要形成了矛盾,也就是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并且与岗位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从“三违”行为在工作熟练程上的反映来看,工作熟练程度越高,“三违”行为的概率就会越小,因此要严格控制不合格员工的输入量和提高输入员工的综合素质,才是从源头上治理各种“三违”行为的关键所在。 (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集体精神,创造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使工作集体具有凝聚力,这样才能使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积极主动地相互配合,另外要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用大环境影响小环境,促使内因发生转变,以适应大环境的要求,最终达到“三违”行为自我消灭。 (三)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 当然,员工的后续教育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及综合实力提升的最关键因素,根据分作业区分入员工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高低,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使员工进一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其中就是要加强各种培训的有效性,如对井区管理人员的培训要确保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对员工的培训要确保操作员工的资格认证的严肃性,防止师资人员出现“三违”行为,杜绝软件上出现“违章作业行为”。 (四)建全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制度

违纪违法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完整版

违纪违法犯罪的区别和 联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违纪、违法、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违纪、违法和犯罪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存在着区别。 违纪主要是指违反某一个群体内部制定的纪律的行为,如学校纪律、企事业社会团体纪律、党纪、军纪等。 违法是指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这里法律应作广义理解,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条例、法令等一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文件。 犯罪是专指违反我国刑法之规定,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我国刑罚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5种: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4种: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三者的区别: 主要在于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三者相比,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最大,违纪最小,违法位于中间。违纪只是违反了群体内部规定,危害性最轻;违法分为一般的违法行为和严重的违法行为。一般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反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没有触犯到刑事法律;严重的违法行为特指触犯刑事法律,应受刑罚处罚,属于犯罪范畴。根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构成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严重的危害社会性。这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刑事违法性即行为必须是触犯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第三,应受刑罚处罚性,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我国《刑法》同时还规定,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说明,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标准。 犯罪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当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就不等于犯罪行为。 三者联系: 三者均违反了相应的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总之,违纪、违法和犯罪三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犯罪总是从一般违法行为开始的,而一般违法行为又是从违纪行为开始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错误思想,不断加强思想品德建设,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做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青少年。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 一、讲座目的:使学生能明确几个基本概念:不良行为、法律、一般违法行为、犯罪;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习惯成自然,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认识到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使学生能树立“防微杜渐”的思想,努力纠正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二、讲座重点:几种觉的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 三、讲座方法:案例教学法 四、讲座对象: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五、讲座时间:讲座内容五十分钟。 附:讲座提纲 引言:阿华抢劫案引入,提出问题:为什么阿华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一、基本概念 1、不良行为 2、法律 3、违法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概念 二、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 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2、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三、几种常见的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 四、抵制不良行为,远离黄、赌、毒,预防违法犯罪 结语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 引言:阿华抢劫案引入 案情经过:被告人阿华、小明、刘平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三人一直都是不喜欢学习,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每天都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和酒吧的灯红酒绿不能自拔。怎么样才可以不用辛苦又轻松来钱呢?三伙伴经过商议,把目标制定在比自己小的在校学生的自行车上。2006年深秋的一天,三人在校园门口,将骑着新自行车回家的在校学生刘某拉倒在地,一番恐吓与推搡之后,自行车轻而易举地到手了。很快,抢来的自行车换来了100元钱。初尝甜头的他们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又先后采用类似的方法在相同的地点作案两次。最令人可气又可笑的是,在他们实施第三次抢劫的半个小时后,受害人家长带着警方来到犯罪现场时,他们依然在那里骑着新抢的车开心地玩耍,直到冰冷的手铐将他们铐走时,前所未有的恐惧才袭上心头。 为什么阿华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8.1勿以恶小而为之 8.2第一课时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教材学生分析:知道法律特征,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分不清违法和犯罪,认识不到法律既有情又无情,对法律感兴趣,有了解,想知道生活中一些法律行为的性质。教学目标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犯罪的特征。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复习: 上一单元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处处有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权利具有保护作用。 导入:三国刘备告诉他的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少年误入歧途,和他们的道德法制观念有关。怎么才能不铸呢?(认真学法,自觉遵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板书)第八单元法不可违 (一)民意小调查: 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 A.将它占为己有B.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之不理 同学们纷纷举手作出表决。 教师提问:捡到别人的遗失物占为己有不归还,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发言) 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二)探究园:P74“情景研讨――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 思考:为什么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 有关法律规定: (投影)《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三)案例分析: (投影)赶去参加中考的小明骑车至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他想:中考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问:小明的做法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学生回答) 小结:小明骑车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也就是他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所以,小明的做法是违法行为。 (四)引入违法行为的概念 (板书)1、什么是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违法行为就是――(提问学生)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P76,划线)

“三违”行为管理制度

“三违”行为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有效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以下简称“三违”),引导和教育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公司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人员及进入公司辖区内的相关方人员。 3 术语与定义 3.1违章指挥:是指违反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条例、规程、标准、制度及公司规章制度的指挥行为。 3.2违章作业:是指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包括工艺技术、生产操作、劳动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程、规则、章程、条例、办法和制度以及有关安全生产的通知、决定等。 3.3违反劳动纪律:是指违反劳动生产过程中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职工遵守的规章制度的行为。 4 机构与职责 4.1安全管理部门重点组织查处作业中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行为,组织“三违”人员的再培训。 4.2车间安全办重点组织查处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4.3公司安全办利用宣传栏,广泛宣传遵章守纪的重要性和违章违纪的危害性,曝光“三违”行为。 4.4各班组要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严格查处“三违”行为,并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意识教育。 5 管理内容与要求

5.1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结合各类检查及时查处“三违”行为,对查出的“三违”行为除向责任车间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外,并根据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程度按照《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给予处罚。 5.2各车间对日常工作中查出的“三违”行为除批评教育外,可根据情节轻重和造成的危害程度予以处罚。 5.3 各级、各部门人员对发现的“三违”行为均可报告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5.4因“三违”行为导致险肇事故的,根据《安全生产奖惩制度》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5对违反“三违”红线的责任人员予以直接待岗学习;屡查屡犯者(6个月内个人累计出现3次以上),除对责任人员加倍处罚外,可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实行待岗学习,凡待岗学习人员须重新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5.6 各类“三违”人员待岗学习按公司《关于建立违章人员、重大险肇事故及各类伤害事故相关责任人员办学习班制度》执行。 5.7车间“三违”行为6个月累计10次以上,取消责任车间当年评先资格。 5.8若“三违”人员对其“三违”事实有争议时,责任车间安全管理办负责核实。 5.9经核实不属于“三违”行为或与事实不符时,需取消对当事人违章行为的处罚;“三违”行为经核实属实的,对行为人或车间从重处罚。 5.10员工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对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设施、设备和施工作业场所有权拒绝作业并向上级报告。 5.11鼓励员工对“三违”现象进行举报。对举报“三违”行为的员工按《举报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奖励制度》进行奖励,被举报车间或个人不得对举报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 6. 违反本制度规定,按照《安全生产奖惩制度》考核。

“三违”现象的危害性

“三违”现象的危害性 “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通过座谈了解及大量事实证明,“三违”现象的类型及特点主要表现是: 1、盲目性“三违”。少数职工认为,煤矿井下作业只是一种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对学技术钻业务和学习安全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凭习惯和经验作业,造成盲目性“三违”。 2、无知性“三违”。相当一部分职工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自主保安意识差,对应知应会技术和施工措施一知半解,很多人违了章还根本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造成无知性“三违”。 3、习惯性“三违”。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区队干部,不能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只讲进尺、产量,随意省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尝到“甜头”的情况下,实施习惯性“三违”。 4、管理性“三违”。有些区队管理人员,重生产安排轻隐患整改,重制度制定轻现场落实,执行力服从力差,接到隐患整改通知一拖再拖。甚至有的管理人员明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仍指挥职工强行作业,造成了管理性“三违”。 5、放任性“三违”。个别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粗放,对一些轻微“三违”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职工的错误思想,久而久之,造成了放任性“三违”。 6、工序性“三违”。有的职工在作业中不按照规程要求施工,工

程质量差,安全设施不齐全,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留下了安全隐患,造成工序性“三违”。通过对发生“三违”的主体分析,40周岁以下占绝大多数,由于安全生产的高压态势影响,严重“三违”逐年减少,一般“三违”却相对增加,作业工序、环节多的单位“三违”现象相对严重,采掘、机、运、通单位是“三违”的多发单位,其主要特点是文化程度越高、年龄越大、资历深厚者,“三违”行为越少。 “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三违”的主体是人,人的错误思想是导致“三违”的主要根源。由于职工个体的文化层次、社会阅历、家庭状况、思想素质等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三违”的主观原因也呈多样性,通过座谈了解、综合分析,其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侥幸心理。有的职工认为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强,对作业环境和条件变化能够掌握自如,偶尔违章也不会出事,碰运气一旦成功,就盲目自信,经常抱着侥幸心理去违章作业。 2、麻痹心理。在单位一段时间没有发生事故、安全生产形势较为稳定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人员、职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把规程措施臵之度外,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是一件容易的事,麻痹思想油然而生,“三违”现象屡见不鲜。 3、习惯心理。由于工作内容、场所、形式单一,很多管理人员和职工干惯了、看惯了、习惯了,靠惯性作业,凭经验施工,根本不去想是否违规,是否符合措施要求,形成习惯性“三违”。 4、马虎心理。少数职工在工作中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作业时

违法与犯罪

《违法与犯罪》教案 杨绪华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①掌握违法与犯罪的概念;②掌握犯罪的特征;③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关 系。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区分生活中的违法与犯罪现象,培养明辨是非和严于律己的 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的概念,对犯罪特征的了解,以及违法与犯罪的关 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加严于律己,从而远离违法与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违法与犯罪的概念;②犯罪的特征;③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2、难点②犯罪的特征;③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及效果设想 1、教法设想①小快板趣味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②讲授分析法,点拨以突破 难点。 2、学法指导①案例分析法,教会学生实际运用;②小组讨论法等,体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同时以突出重点。 四、教学时数4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自编自演)小快板《张二娃》,再出示(投影仪)(1—3分钟) 小快板《张二娃》(背景,歌星尹相杰吸毒被抓,音乐迟志强的“铁窗泪”)房地产商张二娃,偷税漏税发了家;工人工资爱拖欠,花天酒地把钱花; 今天他去歌舞厅,明天又去泡酒吧;这些都觉不过瘾,还把白粉买回家; 不光自己来吸食,还要卖给别人家;警察终于知道了,进屋蹲点把他抓; 真正好个张二娃,理由可是充足啦:自己赚钱自己花,到底犯了什么法? 警察根本不理他,强行将他拷上啦;扭送二娃到法院,法官威严审判他; 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三年政治权;押送新疆阿克苏,劳改农场去种养猪。 1、师:小快板中的主人公是谁?(张二娃) 2、师:小快板中,你怎么理解张二娃的“自己赚钱自己花,到底犯了什么法?”这一句台词?(说明张二娃不懂法。)我们现代的青少年该不该学法呢?(该) 3、师:张二娃自己做生意为什么被警察抓了呢?(因为他违了法)(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和大家一分享的内容《违法与犯罪》,投影仪出示并板书。) (二)授新课(18—22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78页。自由朗读“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设问: ⑴违法行为的含义?(生: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投影仪显示违法行为的概念,强调“不履行”,“禁止”两个词。) ⑵同桌讨论:“违法行为”这一概念包含着那两方面的含义?(不履行,禁止。) 师:很好,由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呢?举手回答。(生:行政、民事和刑事;一般违法和犯罪。) 师:(点拨)非常棒,这两种分法都是对的,根据违反的法律不同,分民事、行政和刑事;补充一点,还有一个违宪行为,这里没有提到,我们以后在宪法这一章专门再学,好吧。根据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分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即犯罪。现在从研究法律与学习的需要出发,我们一般把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强调:我们通常说的违法犯罪中的违法就是指一般违法。)和犯罪。(同时板书:一般违法,犯罪)

(通用安全)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一般规定

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一般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的管理,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消除发生原因或斩断事故发展过程,预防事故的发生,强化全员安全意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未遂事故是指本系统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可能造成企业财产损失、人员伤害或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可根据是否满足下列条件中的任何一种情况来判定是否属于未遂事故: 1、已发生但未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事件; 2、经过风险评估、危害识别发现的事故苗头; 3、可能引发事故的严重“三违”行为; 4、可能造成事故发生的重大隐患;

5、造成了一定的后果,但不属于等级事故范围内的事件(事故等级依据《湖南石油分公司事故管理处罚规定》来划分); 6、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 7、本地区相关行业发生的、对系统内安全、环保和数质量工作有参考、教育警示作用的重大事件。 第三条 三违行为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第四条 坚持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积极主动、实事求是”的方针、建立“齐抓共管、反应迅速、处理及时、防范措施到位”的机制,最大努力减少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的发生。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省系统各级机关、油库(站场)、加油(气)站、成品油管道、由我方管理的联营、控股企业以及承包商、承运商。 第二章 相关部门职责 第六条

对本系统内发生的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并制定相关部门的职责: 安全部门为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本系统内所有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进行综合管理; 零管、物流、发展规划、管道输油处等部门为主管部门,负责对所管辖的加油(气)站、油库(站场)、成品油管线等基层单位以及施工、运输环节等上报的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进行条线管理和督查; 加油(气)站、油库(站场)、成品油管线等基层单位的负责人负责组织员工对本区域内的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进行发现和查处; 其他场所的未遂事故和三违行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进行管理。 第七条 安全、零管、物流、发展规划部门以及管道输油处等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并按照第六条的分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员工主动识别和上报日常作业中发生的各种未遂事故,并对所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未遂事故进行调查、界定核实、统计、分析、研究、防范以及上报等工作,对三违行为进行查处。 第八条

“三违”行为的管理制度

“三违”行为的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提高公司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转变公司员工工作作风,各级管理人员严格与“三违”现象作斗争。严肃查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三违”现象,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确保公司安全生产。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生产单位、部门和所有员工。 3、职责 3.1、公司生产部负责编制《“三违”行为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考核。 3.2、公司各生产单位、部门负责人,负责本单位部门对该制度的执行。 4、工作程序 4.1、各级管理人员,要严查“三违”现象,查事故隐患,查规程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确保工作现场的安全生产无“三违”,无隐患。 4.2、公司各生产单位、部门每月不少于一次查处“三违”现象,日常安全检查中也要查处“三违”现象。 4.3、各级管理人员查处“三违”现象后,要和“三违”人员进行谈话,教育帮助,使“三违”人员真正认识到违章的危害性,“三违”人员要认真做出检查。经过对“三违”人员的处理达到“处理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通过教育帮助,使其由一个违章者变成一个反“三违”者。 4.4、凡是查处的“三违”,无论危害轻重,责任大小,损失多少,查岗人员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分析,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严禁重犯。 4.5、发现“三违”时,必须及时进行分析处理,查明原因,找出安全管理人员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强化教育。 4.6、凡出现“三违”现象,“三违”者必须立即停止工作,经调查分析处理和本人认识清楚后,方可允许安排工作。 4.7、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因“三违”行为导致财产损失、伤亡事故的,依据公司相关管理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8、鼓励员工拒绝违章指挥,对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设施、设备和工作场所有权拒绝工作或操作。 4.9、帮助教育“三违”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思想观念,纠正错误,规范行为,远离“三违”。帮助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三违”人员真正明白:安全就是家庭最大的幸福,安全就是自己最大的福利,安全就是公司的目的。 4.10、鼓励员工对“三违”现象进行举报,对举报“三违”行为的员工按对责任人罚款同等金额

2019年中考 道德与法治 真题汇编 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汇编专题二十:一般违法与犯罪 ▲▲【考点16】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果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违法行为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社会危害程度不同,把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即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任何违法行为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江苏泰州】近年来,仍有一些人“不拘小节”,如:高铁“霸座”,侮辱、殴打公 交车驾驶人员等,上述事件中相关人员已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以上事件警醒我们( A ) ①个人行为应当遵守社会公共规则 ②社会进步必然要求牺牲个人自由 ③不良行为有可能演变为一般违法甚至犯罪 ④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019四川自贡市】无数事实表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 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与“防微杜渐”蕴含道理一致的是( D)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 A.违反法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B.面对冲突,未成年人要加强自我保护 C.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要防微杜渐 D.遇到问题,要善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4. 【2019福建】杜某因饲养宠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以300元罚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 关处置活动,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以及公安民警自身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5280640.html,/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公安民警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活动,处置重大恐怖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重大紧急警情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公安民警现场采取处置措施,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尽量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使用较轻处置措施足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较重处置措施。 公安民警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应当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激化矛盾;发现事态有进一步扩大可能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妥善处置。 第四条公安民警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本规程采取处置措施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公安民警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应当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危险性、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人等情况保持警惕,防止、减少自身伤亡。 第六条采取处置措施前,公安民警应当表明身份并出示执法证件,情况紧急来不及出示执法证件的,应当先表明身份,并在处置过程中出示执法证件;着制式警服执行职务的,可以不出示执法证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5280640.html,/ 第七条公安民警对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应当按照《110接处警工作规则》做好处警记录。 第八条公安民警到达处置现场后,应当与所属公安机关保持联络,迅速报告现场情况;接到报告的公安机关应当视情增派警力或者调整警力部署。 现场警力难以有效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时,公安民警应当立即向所属公安机关报告,请求增派警力支援;接到报告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增派警力。 增援警力到达现场后,现场公安民警应当立即向增援民警介绍情况,共同进行处置。 第九条公安民警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时,应当根据现场警情的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涉及人数、当事人身份及警情敏感性等综合因素,快速判断,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现场警情发生变化的,公安民警应当及时调整处置措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5280640.html,/ 第十条公安民警使用较重处置措施时,可以同时使用较轻处置措施作为辅助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