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与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与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与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与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观点综述

到20世纪90年代,资源耗竭、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挡在了各国的发展道路上,于是各国便开始寻找一种不损害生态和谐和社会公平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此,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中国理论界极其关注的热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强调经济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伦理化。传统的以追求财富总量为目标的发展实践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社会繁荣,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社会——自然之间复杂的联系和深邃的关系内涵,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体现着人类价值观、发展观的反思、变革、重建.

2.可持续发展鼓励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决不意味着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

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它意味着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提高总要素生产率,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追求的公平不仅指本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且指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它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的同时,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从经济学角度讲,就是在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的条件下,用其他形式财富代替自然资本,并在时间推移的长河中使我们的后代维持可接受的、至少是不下降的福利水平。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表现为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沙尘暴等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学者的估算,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以快速发展的1993年为例,当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1085亿元。

2.资源短缺和浪费巨大。中国的人均资源极为短缺,但在短缺的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

3.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西部地区经济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而月。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1)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从实践效果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发展领域的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着其足以熔化一切的力量。文理融通的时代:科学是求真,艺术是求美,哲学是求智,宗教是求善。 第二讲知识经济概述 1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科学革命高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思想革命文化革命信仰革命行为革命)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2什么是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第三讲知识与知识经济 一、什么是知识『1.载体2.含义(1是有载体2分层次的知识产品是显性知识的载体而非显性知识本身知识资本知识产品知识产业)3.知识的类型(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属于谁)4.知识的表现形式(经验科学技术信息)5.知识的特征(像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可传播性外部型)(是关于事实确认和信息披露的知识是关于寻根就底的知识是经验和技术性的知识关于产权归属的知识)』『二、知识经济的内涵 1.知识经济是工业化之后并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2.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要依据3.知识经济是知识和信息不可分割的经济 4.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成为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驱动器』『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从知识-社会的角度1.从知识载体的角度看2.从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3.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角度看4.从经济的角度看5.从社会的角度看)(二)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对比看(1.要素——产品2.能源动力—信息技术3.资源消耗—应用知识和智能4.生产经营模式5.产业结构6.体力劳动—脑力劳动7.管理重点8.机器—人才)』 第四讲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化(1.高该技术的含义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2.高技术的特征(1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之上,技术结构属于尖端技术2 出现于20th40年代之后,属新技术3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有着重大影响4能形成产业规模,推进生产力变革5高智力6高效益7高投入8高竞争9高风险10高势能)3.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必须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1)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实验室---中试---工业生产---批量---产业)(2)高技术产业化的路径(科技中心孵化器创业中心)(3)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品 二当代主要高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背景1.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与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2.新技术革命的特征(1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2制造工艺和技术创新为传统工业产品升级作了技术准备3新型材料改变各种产品的性能4安全、持久、健康新型能源的运用5生物技术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的发展带来变革)『1.信息科学技术推动当前和21TH各国生产力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因素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1)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石2)计算机技术—知识产品的加工厂3)通信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命线』『2.生命科学技术1)基因工程2)细胞工程3)酶工程4)发酵工程5)人类基因组计划6)克隆技术』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4.有利于环境的高新技术5.新材料科学技术6.空间科学技7.海洋科学技术8.软科学技术(空间、海洋技术为人类开辟空间广阔的资源领域) 第五讲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期末作业报告 班级:09级电子一班 学号:20092016 姓名:雍培元 日期:2011.6.8

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关系的认识 1前言 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分并存情况下, 只有弄清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才有利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研究的深化, 有利于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但在很多场合下, 人们对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是混淆的。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研究, 本文想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2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含义 2.1.1 信息经济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有关资料表明: 美国的信息产业从业人员, 在1954 年开始超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1956 年, 世界上第二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并开始应用于经济活动。1957 年,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人类利用卫星通信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从此,信息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信息经济, 在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这里我们将信息经济定义为以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是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2.1.2 知识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1988 年春季号的《经济发展评论》期刊上, 该刊有文章指出“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正式文件中用这个术语的时间可以追溯的1993 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的《关于增长, 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 通向21 世纪的挑战和道路》报告的第二章“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中提出了欧洲经济发展的四个目标, 其中第二个为“开发与逐渐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关的竞争优势”。1996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发表了《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的一部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之所以在西方国家提出, 是基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最短缺的因素。通过对知识的发现、普及、应用以及创新,促进知识与经济之间的有机互动, 将知识商品化、市场化, 促进了知识产业的发展, 形成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 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 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 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3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对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3.1.1 经济资源上, 信息和知识的资源作用日渐突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建立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 并通过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2011年4月26日在西安举办了第30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这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盛会中提出的绿色引领时尚这一宏大理念和“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创意主题,都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在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求。倡导绿色生活不仅是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也不只是自我救赎,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明亮温暖的人生态度,是简单而不粗糙的生活方式。这是寻求人类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必将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不得不面临各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张记博士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并以西安园艺会为契机,对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发展危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第一章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化尚处在水平较低的初期阶段。且城市化问题十分突出。 1.2 资源、能源利用现状调查 1.3 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物资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使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方式日趋复杂化、多元化。消费观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的,消费状况呈现出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与消费能级大幅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内容日益丰富等新的特点。但是我国的消费也存在众多的问题, 第二章我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危害2.1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管理不善和发展理念落后造成的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大打折扣,也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背道而驰。下面就当前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提出研究: (一)大气环境恶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还使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空前繁荣。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比工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发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一场知识经济的风暴震撼着全球,人类文明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有生机又潜伏着危机。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谁就能成为竞争的强者。知识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知识经济概述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知识资源为首要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是指按联合国组织分类的八大类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为软科学技术)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以下的特征:(1)、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增长源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被物化,使其成为软件、网络等产品并通过加工、传输、经营而为全球居民所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且其具有无限性,非消耗性,共享性,持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点。 (2)、知识经济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在工业经济中,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而在知识经济中,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的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 (3)、知识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阔,仅以信息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光纤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发展知识知识都不可离开世界大市场而闭关锁国。 (4)、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时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 (5)、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不创新就灭亡”,唯有全面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嬴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任 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902-0047-04 收稿日期:2009-0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任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C790086、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60390708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任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2009年2月(第2期,总第142期 Feb.,2009

(No.2,General No.142 【经济新视野】 人类社会正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气候变化 问题。据研究,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1906-2005年升高了0.74℃,预计到21世纪末仍将上升1.1-6.4℃。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将引起一系列灾难气候: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干旱区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近百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恶劣的天气变化呢?专家们认为,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所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积聚。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寻求以减碳为目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取得共识。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其特征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英国继续推出系列低碳经济政策。200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回顾———能源挑战》,2007年发布《能源白皮书———迎接 能源挑战》 。此外,英国还推出了《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全球协定的关键要素》,并制定了《气候变化法案》。这些逐步形成了英国的低碳经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课后题答案

1.【单选题】可通过下面()方法,判定出现了环境问题 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B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质量标准 C大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负荷小于环境承载力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网上学员该课程成绩中不包括以下哪项() A观看视频 B单元测试 C作业 D期末测试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A 3.【单选题】人类总环境负荷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产业分布 B人口规模 C社会关系 D资源储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4.【单选题】 IPAT 方程中的 A 可以表示成以下哪个方式()。 A GDP B C O2 排放量 C室内温度

D人均住房面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5.【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出现环境问题 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B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生态效率增长速度 C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福利增长速度 D生态效率增长速度低于服务总量增长速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6.【单选题】人类与环境间存在着以下关系()的辩证关系 A既对立又统一 B既独立又相互制约 C既矛盾又相互联系 D既破坏又保护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7.【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能反映IPAT 中的 T A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 B能源消耗量 C能源储量 D产品产量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8.【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用作某系统的环境负荷

A单位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B温室气体排放量 C单位产品的矿产资源消耗量 D产品产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9.【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高于自然循环速率 B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低于自然循环速率 C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资源储量 D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生态效率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 A 10.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 B环境负荷类型较多的地区 C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 D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 C 11.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A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快的地区 B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慢的地区 C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 D产业结构调整较快的地区

金融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分析

武汉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 专业:金融年级:2011 题目: 《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学生:云文浩学号:1011028118 指导教师:沈昊驹职称: 副教授 2015年月 5 日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5年5月5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引言 (3) 一、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现况 (4) (一)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两者无关系 (4)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4)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 (一)金融发展导致更高比例的储蓄到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5) (二)金融发展的效率和资本部署促进经济发展 (5) (三)金融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5)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不确定性分析 (6) (一)内在“缺陷”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潜在的负面影响 (6) (二)存款影响带来的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7) (三)督促使流动性约束放松的影响具有高不确定性 (7) (四)融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影响 (7) 四、促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建议 (7) (一)研究立行 (7) (二)加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8)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扶持中小企业 (8) (四)保持清醒控制风险 (8) 五、总结 (8) 参考文献 (10)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题库及答案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 B )的背景下产生的。 A. 经济危机 B. 气候变化 C. 全球合作 D. 知识经济 2. 人们所谈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狭义范围上的,主要指的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 C )种气体。 A. 4 B. 5 C. 6 D. 7 3. 从1990年启动《公约》谈判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在20年间经过了(B )阶段。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2003年2月24日由( D )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A. 美国 B. 中国 C. 日本 D. 英国 5. 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 C )。 A. 美国 B.日本 C. 挪威 D. 英国 6. 发达国家中,( D )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呈现强脱钩的特征。 A. 美国 B.日本 C. 挪威 D. 英国 7. 研究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C )的曲线关系。 A. 倒“V”形 B. “V”形 C. 倒“U”形 D. “U”形 8.(D )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 A. 经济发展阶段 B. 资源禀赋 C. 消费模式 D. 技术进步 9.( D )推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色新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 A. 老布什政府 B. 克林顿政府 C. 小布什政府 D. 奥巴马政府 10. 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 D )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发达国家。 A. 美国 B. 法国 C. 德国 D. 日本 11. 在使用生物乙醇减排方面( C )走在了世界前列。 A. 印度 B. 中国 C. 巴西 D. 南非 12. 2010年“阿尔法文图斯”风能电站的并网发电标志着( D )的海上风电进入大发展时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13. 碳关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政策,指对高能耗产品的( A )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A. 进口 B. 出口 C. 进出口 D. 生产 14.( C )的发展使得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A. 农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服务业 15. 从全球来看,未来碳排放的增加将主要来自( A )。 A. 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 C. 俄罗斯 D. 印度 16. 中国能源消费以( A )为主,而优质能源的利用存在“先天不足”。 A. 煤炭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核能 17. 我国目前唯一现实的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是(C )。 A. 天然气 B. 太阳能 C. 核能 D. 地热能 18. 人工造林面积居于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是(C )。

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更为严重。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含量是极为丰富的。可是,近年来,由于不少不法分子为了私利,非法大力开采矿产、乱砍滥伐,导致我国资源的迅速减少。我们知道,像煤、石油等资源是非再生资源,一旦没了,难以恢复。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必须摒弃只关注诸如建筑节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层面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忽视“体”的层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理论的负面影响,城乡空间布局、国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费等。因此,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对于个人,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对于企业,则要推行绿色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解决节能减排没有效益的错误认识。 2.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3.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4.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